第一篇:7(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 )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七
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10-8-10
★★★
【字体:小 大】
组团发展的内涵是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明确了支持甘肃各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理环境多样的省份。各区域既有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有制约发展的多种因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采用齐步走的方式而要采用组团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除兰白核心经济区、陇东煤电化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外,还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功能组团协调发展。
祁连山生态补偿区。要加快建立国家级祁连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大缓冲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同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入手,构建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逐步走出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要在统筹考虑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的水权制度,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动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向连片集中扶贫开发转变,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同时,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力度。甘南州要加快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开工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发展高原草原旅游、藏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临夏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的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畜牧、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全国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重要基地;实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库区水土治理项目,加强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带动薯农脱贫致富;发挥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建设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陇南市要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水电、生态旅游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甘南、临夏、定西、陇南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金昌、白银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围绕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以不同行业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产业循环链;以推进清洁生产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改造提升省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形成环境友好型开发区;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各具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要以实施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为契机,抓好冶金、水泥、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围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向集约、资源加工从简单向精深、资源产品从初级向高级、资源项目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型,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积极引进有利于能源资源科学开发和循环高效利用的项目,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进技术创新,努力突破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的核心技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加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力信息三大工业集群,加快建设电子、机械、电器三大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做大做强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坚持以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开放,加强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地域经济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组团发展可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我们坚信,只要各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把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黔西支行党委
基层党组织是农行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黔西支行党委始终围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使之成为战斗堡垒,在经营中充分发挥效用‛这一中心,把加强班子建设及党支部的思想政治领导,增强党支部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大基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组织建设基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以创建‚四好班子‛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注重提高学习思辩能力。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不断强化以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学习。二是注重提高
要求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等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工作特点分别按营业机构、支行机关、退休人员建立了党支部。选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无论专职还是兼职党支部书记都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模范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把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强化组织生活制度和党规党纪的约束,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根标杆‛,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2005年,全行共有党员人80,其中机关在职党员人36人,离退休(含内退)党员44人,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根据上级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机关支部分设第一、二支部和退休支部的换届选举这一有利时机,在配强选优支部班子上下功夫,加强对各支部换届及选举工作的指导。通过换届选举,逐步形成支部班子团结协调,分工明确,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整体功能发挥较好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各支部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指定优秀老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确保新党
二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考核机制,对机关党支部实行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党支部活动保障制度,继续全面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员工双向选择的‚双聘‛制度。
三是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凡吸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都要向党内外群众公示,预审内容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与总结、考察登记表、党内外群众意见、参加培训材料等,从而有效地把好新党员质量关。
四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支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 ‚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创建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分工,确定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形成以党委书记负总责全面抓,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党办具体抓,其他成员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人员到位。
五是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把促进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检验支部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强化支部书记素质培训工作和考核制度,把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委目标管理工作。党支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来抓,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任务,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抓党建促发展,工作跃上新台阶
验收。
——2005各项经营指标超额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为全区农行完成全部大项指标的屈指可数的支行之一,被黔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黔西县2003—2005‘九创一平’工程文明单位‛;2005年5月,省总工会毕节办事处授予‚毕节地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黔西县总工会授予‚黔西县2005年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同时,信贷管理工作经过总行、省分行、二级分行的多次检查,风险控制水平也得到充分肯定。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经济案件和责任性刑事案件。
第三篇: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第四篇: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暂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8]l18号)及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以下简称促进资金)的资金来源为:
一、中央划拨的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
二、省财政安排的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
三、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的收益
四、其它来源
第三条 山西省财政厅和山西省商务厅是“山西省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的主管部门,共同拟定本省促进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办法。省商务厅根据外经贸发展目标负责提出促进资金的支持重点,提出项目的支持计划,会同财政部门组织项目的申报和评审;省财政厅负责审核促进资金的支持重点和使用计划,提出促进资金的监管要求和确定拨付程序,会同商务部门对促进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促进资金是促进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政府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结转使用。
第二章 使用原则和范围
第五条 促进资金的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施外经贸发展战略,促进我省外经贸事业发展;
二、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符合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政策;
三、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规范管理,科学运作,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
第六条 促进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促进我省进出口结构调整。对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并组织生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轻工业品、农(加工)产品等出口产品的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贷款予以贴息;
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培育精品名牌出口商品和创建自主出口品牌。对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加工)轻纺产品等的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对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研发费用予以适当补助;
三、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企业在境外投资兴建的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相关前期费用予以补助及贷款利息等予以贴息;对企业兴建或投产的境外生产加工项目、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境外高新技术平台、对外技术咨询项目,以及中标并施工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前期费用予以补助、相关项目国内贷款等予以贴息;
四、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空间,支持成套设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对投标业务所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对相关企业外派劳务人员提供适当补助;
五、对出口农畜产品为获得进口国(地区)市场准入而发生的国(境)外检疫等费用和农畜加工产品企业进行各类国际认证费用、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出口农产品行业标识、原产地标记注册的推广等费用予以补助;
六、支持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出口名牌商品称号的生产企业,为创立出口品牌而支付的境外商标注册、专利注册、广告宣传以及制定品牌战略活动等而发生的费用予以补助;
七、加强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外包、文化产品、技术进出口等行业给予扶持。对服务外包项目、外包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给予资助;
八、支持企业参加商务部和省政府在境内外举办的重大外经贸活动,以推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九、支持外经贸人才、外经贸专业知识培训和国际间外经贸学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资助外经贸领域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的科学论证及重点商品、重要市场的调研;
十、支持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搭建贸易促进信息平台;
十一、支持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
十二、支持贸易便利化环境建设;
十三、其它有利于促进我省外经贸发展的事项。
第七条 每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由省商务厅商省财政厅确定。
第三章 使用资格和条件
第八条 促进资金的使用单位必须和项目申请单位一致,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必须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并在我省境内登记注册;
二、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主管部门或有关机构作为项目组织单位除外);
三、项目单位必须具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各项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必须具有从事该使用项目的专业人员和实施条件;
五、最近三年没有骗税、骗汇、走私等违法行为;
六、申报单位申报前三年没有连续亏损,且上缴税金不低于支持额度;
七、应具有相应的经营实绩,具备必要的资金配套能力。
第九条 申请使用促进资金,应提供下列相关资料:
一、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使用书面申请及计划申请表(表格附后);
二、企业与申报项目对应的资格证明文件,实施相关项目的批准文件,与申报项目有关的技术文本(资料);
三、项目单位上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专项审计报告;
四、与申请项目资助资金有关的费用支出凭证资料;
五、项目申请单位对附属文件及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六、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项目管理和申报程序
第十条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告、申报机制。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将确定的重点支持方向及申报要求(包括申报时间、费用发生有效年限等具体条款)在省商务厅及财政厅有关网站媒体公告,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第十一条 凡承担该资金重点支持项目的企业(单位),均可申请资助,并通过相关网站同时以书面申请的方式申请上报。申报程序如下:市县所属企业、单位申请使用促进资金时,先向市商务、财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商务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联合上报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省属企业、单
位的项目需经行使本企业出资人权利的部门(所属企业集团)、技术主管部门推荐(盖章)后,直接上报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上报项目纳入省商务厅及省财政厅的本的相关项目库管理。
第十二条 建立科学的评审论证机制。省商务厅、财政厅将从项目库中选出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提交项目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和论证。项目评审小组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共同组织有关产业及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三条 对评审合格的项目,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考察,结合企业效益、规模、资金配套能力及实施项目的可行性商定资助资金额度并在相关网站公示。
第十四条
对于技术研究开发及质量溯源体系项目,在项目执行完毕3个月内,项目执行单位应向所属商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由所属商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组织项目的验收工作,并将验收结果报省财政厅和省商务厅;省属企业承担的项目由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直接验收或授权市商务及市财政部门组织验收。
第十五条 因客观原因需对项目进行调整或撤销,须严格按上述程序重新评审后下达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促进资金一般采取事后拨付资金方式,资金可通过一次性拨付和按比例分次拨付等方式下达。对省属企业单位,由省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企业;市县属企业单位资助资金通过相关市(县)财政拨付。
款额较大的项目(如大型展洽会等)在项目执行前可采取财政适量预借的方式支付,项目执行完成后据实结算。
第十七条 在同一内,对同一家企业只能支持一个项目; 同一项目只能享受一次性资助或最多两年的贴息支持。贴息项目补助额不高于按同期贷款利率应负担的利息额;研发项目只对企业研发机构为研发本项目支付的研发费用及为研发而必须购置的仪器仪表设备支出费用给予补助;其他项目原则上不高于项目支出额的50%。
第十八条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每年可从区域协调发展资金总额中提取不超过3%的工作经费,用于支付项目招标、评审、论证、咨询、公示、验收、审计等费用支出,保证促进资金项目评估、论证和审计工作的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 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第十九条 主管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一)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应建立资助项目的事先评估、事中跟踪和事后效绩评价机制。对违反本细则规定的有权终止并责令改正,对违规企业有权否决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
(二)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有权对资助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必要时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三)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应不断完善我省促进资金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按时向财政部、商务部编制有关报表、运行分析报告等,并自觉接受两部的监督、检查及专项审计;
(四)各级财政、商务主管部门既是本地区项目的管理部门,承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授权的项目组织、资金拨付等职能,同时又是项目单位的推荐人,负有向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如实反映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一)项目单位有权按照项目计划(方案)自主使用项目资金并组织实施,不受干预;
(二)项目单位对项目的运行质量、安全和市场风险负责,应确保项目的按期执行到位。对因管理部门责任造成的项目损失等有权向上级财政部门、商务部门申诉。
第二十一条 专家评审小组和项目评审专家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一)根据相关的法律、文件规定及评审小组的规定,独立行使职责,不受任何一方干预;
(二)根据委托向管理部门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资料和评审论证报告。
第七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二条 促进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办理,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对促进资金资助项目进行跟踪、指导、监督和检查,对大型项目需委托有关单位和中介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评审。
第二十四条 对需要验收的项目,由商务和财政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通过实地考察、查验票据等方法,做出项目验收结论。没有实施或执行情况与项目目标差距较大等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追缴已拨资金。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使用促进资金的单位必须专款专用,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每年底对促进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效益评价分析,并上报财政部、商务部,重大项目在完成清算的一个月内专题上报。
第八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和项目组织单位如有违反财政部、商务部有关规定和本实施细则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各市财政、商务主管部门应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并拨付到位,不得借故拖延、截留、挪用项目资金,也不得以项目资金扣抵项目单位的借款或其它应交款项。经查实,凡发生此类违规行为的地区和部门3年内不受理该地区及部门的项目申报,并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十九条 资金使用单位必须据实报送有关材料,不得擅自改变促进资金的用途。对于骗取、挪用、侵占促进资金的,或项目组织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及损失的,按相关规定撤销项目计划,主管部门3年内不予受理项目申报。
第三十条 各中介机构及评审小组成员,有违反本规定及委托方委托书各条款规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行为,一经发现,均取消其委托资格,并追回相应的报酬,造成资金损失或浪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OO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贯彻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