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2006年4月26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发布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发布文号】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 【发布日期】2006-06-15 【生效日期】200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
(2006年4月26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6年5月26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6年6月15日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公布 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实现本市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和配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下列事项:
(一)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级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二)重点镇和中心镇及其他重点发展地区规划以及专业规划;
(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
(四)重大项目规划和重点地区建设项目规划;
(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作为规划审批与决策的主要依据。
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议事规则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条第五条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管理。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派出机构,该派出机构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指定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区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本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七条第七条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和完善城市功能,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改善城市环境。
第八条第八条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体现滨江、滨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重点保护山体、江河、湖泊、旧城风貌区、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及其他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价值的区域。
第九条第九条 城市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合理拓展城市空间,符合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在旧区改建中应当注重疏解人口,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
第十条第十条 本市城市规划管理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技术规范,并以上一层次城市规划为依据。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和规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地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交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市政公用设施、防灾等专业规划的基本框架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基本措施。
专业规划由专业主管部门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编制,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经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纳入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分区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区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城市重点地区编制法定图则,对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法定图则经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后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法定图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的具体规定,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同等的效力。
法定图则编制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法定图则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修改的,应当报经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建设单位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审批;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区重要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余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图则和专业规划在报批前,组织编制单位应当向社会公示规划草案,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并应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对总体布局作重大变更的,应当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报批。
经批准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承接规划编制任务的设计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资格,并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章 山体、江河、湖泊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区内长江、汉水两岸重点保护地段的法定图则,体现滨水城市特色。
园林、林业、水务、文物、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组织编制山体、江河、湖泊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规划,明确保护措施和保护要求。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山体、湖泊的权属单位或者管理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山体、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依法保护和利用山体、湖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山体、湖泊水域内除按照规划建设园林小品及相关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其他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选址临近山体、湖泊的,其用地应当位于公布的绿线、水域线以外,不得占山填湖、破坏自然山体形态。
山体、湖泊和长江、汉水两岸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应当预留绿化带、公共通道,控制视线通廊;周边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应当予以严格控制,其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应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划定旧城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
建设项目选址临近或者位于旧城风貌区、临近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其使用性质、建筑风貌应有利于彰显城市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
因特殊原因确需拆除或者复建优秀历史建筑的,应当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提出,经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在旧城风貌区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旧城风貌相协调,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延续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第四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项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体现集约用地的原则。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涉及防火、防洪、排水、交通、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国防设施、人民防空、卫生防疫、风景名胜、旧城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机场净空、信息管线、通信设施以及基本农田、林地、湿地等,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选址确需调整城市规划的,应当对选址进行规划论证,编制规划论证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调整规划。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又无有效解决措施的地区,应当严格控制审批新建项目。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面积、范围和建设强度。确需调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因建设工程施工、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到有关部门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临时用地使用期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的,必须按照规定重新办理有关手续。临时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无偿退出临时用地。
禁止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五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建筑物的高度、体量、风格等应当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并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其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立面设计、建筑色彩、环境设计等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当在建筑的布局、体型、朝向、通风和绿化等方面综合考虑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效率。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涉及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市容环卫、卫生防疫、园林绿化、国防、人防、消防、燃气、电力、抗震、防洪、排水、河港、铁路、航空、邮电、道路、交通、管线工程、地下工程、测量标志、优秀历史建筑等,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应当根据城市开发建设需要,按照综合协调、超前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和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进行。城市建设有关管理部门在安排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项目时,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
新建城市道路时,市政管线应当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并敷设于地下;现有道路进行改造时,除电力馈线外各类架空线应当逐步改建入地,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因工程建设需要可以在用地红线范围内修建临时工棚、围墙或者其它临时建筑物、构筑物,但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无条件拆除。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因特殊情况暂时不能按照规划修建需在局部地段临时修建的,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不得转让、出租。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工程,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规定设置相应容量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重要地带城市雕塑及其他大型构筑物的布点及其环境设计,应当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在部分建成后,确需修改已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建设单位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应当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用地红线、规划设计条件以及国家、省、市相关设计规范和规划管理规定进行。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符合下列条件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5日内发放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一)建筑物位置、立面、高度、层数、面积、色彩、使用功能等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
(二)用地范围内应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临时设施已拆除;
(三)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完成相应的工程;
(四)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其他要求。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不予办理房屋产权登记,不得投入使用。
第六章 城市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联合办公制度,集中办理规划许可和与之相关的行政许可工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当事人。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办事程序,一次性告知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受理条件。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或者由其派出机构按规定权限核发。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区除重要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外,其他建设项目由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持申请报告、拟建设项目情况说明、地形图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根据城市规划和有关规定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符合规划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不符合规划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5日内审查完毕。
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之日起一年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又未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延期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行失效。延期申请应当于期满一个月前提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决定是否延期。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持申请报告、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或者核准文件)、地形图及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根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有关规定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符合规划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提出规划设计条件;不符合规划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5日内审查完毕。
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又未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延期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延期申请应当于期满一个月前提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申请之日起10日内决定是否延期。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持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地形图、规划设计方案及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大型或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两个以上不同设计单位完成的规划设计方案;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完毕;
(三)规划设计方案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申请人发放规划(建筑)方案批准意见书;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四)申请人根据经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施工图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审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
(五)经审查符合规划要求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建筑核位红线,经有资质的测绘单位按照城市道路坐标、控制高程和红线图现场定位放线后,在10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查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未开工,又未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延期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延期申请应当于期满一个月前提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决定是否延期。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章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期限,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向社会予以公布。
第七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执法机关举报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应当受理,并及时组织查处。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在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有权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的行为。
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检查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工作,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活动。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予以公示。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规划执法巡查、检查制度,对发现的违法建设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严格查处。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城市规划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通过政府网站等形式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执法、建设、房产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执法通报制度,对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属于其他执法部门管辖的违法事项,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受理,并及时查处。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执法机关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处以违法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百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有下列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一)压占规划道路、山体、湖泊保护等规划控制用地的;
(二)影响城市消防、防洪、抗震、人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安全的;
(三)影响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军事设施正常运行的;
(四)妨碍机场净空、微波通讯通道及压占供电高压走廊的;
(五)其他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
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并处以违法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八十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擅自改变临时建筑使用性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拆除。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将未取得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建设工程交付使用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擅自变更建筑物使用性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改变使用性质部分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处以一百元至三百元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执法机关作出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逾期不拆除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拆除,也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协助。
第六十八条第六十八条 违反城市规划使用土地或者进行建设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九条 当事人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十条第七十条 越权审批、违反规划审批以及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审批的,其审批行为无效,依据该批准文件进行的建设按违法建设处理。
违法审批造成经济损失的,违法审批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法审批单位赔偿损失后,应当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违法审批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一条 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者不当履行管理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规定予以追究:
(一)对于违法建设查处不严、处罚不力、规定时间内不予结案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未及时发现、查处违法建设或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对举报的违法建设调查处理的;
(三)为违法建设办理权属、证照等登记的;
(四)越权审批、违反规划审批以及其他违法审批行为造成违法建设的;
(五)其他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九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七十三条第七十三条 军队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的规定。
第七十四条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1991年3月1日武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91年5月30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的《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武汉市城市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武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截至2015年末,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万,城镇化率79.3%。2发展历史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3 规划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业生活功能)(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汉口“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武汉市由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至现在将近400万人口的集中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1978整体化空间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市。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发展仍是三镇独立。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其中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辟了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洲工业区;在汉口开辟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区;在汉阳开辟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基本构架。
真正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主要构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集中反映了此种构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现在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辟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在武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线体系。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
二 11959—1978拼贴状扩展
1958年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市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城市发展相当缓慢,城市功能单一,结构失调,基础设施虽经多年建设仍很落后。
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陆续兴建了以机电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发展,并且在远离市区约30km的葛店,开辟了以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依托,也没有明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不明确。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三
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城市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5月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开放“两通”(交通和流通),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系统的调整提供了动力。如1987年武汉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初步提出了城区外围中环线的建设,并在中心城外周布局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镇。
90年代以后,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层状城镇布局结构。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
16城规一班 李嘉晨 1610641122
第三篇:武汉市养犬管理条例(2005年9月28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
【发布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1-26 【生效日期】2006-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武汉市
武汉市养犬管理条例
(2005年9月28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5年11月26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第一条 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市容环境卫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军犬和警犬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盲人和肢体重残人养扶助犬的具体管理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并建立养犬管理协调机制。
公安机关是养犬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工商行政管理、畜牧兽医、卫生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养犬管理工作。
居民会议、村民会议、业主大会可以就本区域遵守本条例有关规定的事项依法制定公约。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与养犬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防疫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学校等事业单位应当在本单位开展养犬管理的宣传教育,并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本条例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江岸区、江汉区、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设计人编填)
设计证书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_________规划设计,工程地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履行。
第一条 本合同签订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和相关设计收费标准。
1.2 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 规划项目批准文件
1.4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设计依据
2.1 委托方给设计方的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
2.2 委托方提交的基础资料
2.3 设计方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武汉市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
构成本合同的文件可视为是能互相说明的,如果合同文件存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
3.1 合同书
3.2 中标函(文件)
3.3 委托方要求及委托书
3.4 投标书
第四条 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及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模:□用地_________□人口_________□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其他
设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 委托方向设计方提交的有关资料、文件及时间
□地形图纸_________________(比例尺_________)
□地形图电子文件(□光盘□软盘)
□其它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 设计方向委托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时间
□蓝图_________套
□彩图_________套
□说明书或文本_________套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 费用
7.1 根据本合同第1.1条款的相应规定,经双方商定,本合同的设计费用预算为_________万元。
7.2 双方在规划设计审查后,按批准的规划设计规模核算设计费。规划设计间如遇规模或内容调整,则设计费也应做相应调整。
第八条 支付方式
8.1 本合同生效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_______%,计_________万元作为定金(合同结算时,定金抵作设计费)
8.2 设计方提交________设计文件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_____%,计_________万元;之后,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完成的规划工作量比例,向设计方支付总设计费的_____%,计_________万元,设计成果完成后,委托方结清设计费,不留尾款
8.3 费用支付方式,经双方协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条 双方责任
9.1 委托方责任
9.1.1 委托方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方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效性负责。委托方不得要求设计方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委托方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设计方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委托方交付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9.1.2 委托方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方设计返工时,双方除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耗工作量向设计方支付工费。在未签订合同前委托方已同意,设计方为委托方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设计费。
9.1.3 在合同履行期间,委托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还委托方所付订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委托方应根据设计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设计费;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9.1.4 委托方必须按合同规定支付定金,收到定金作为设计方设计开工的标志。未收到定金,设计方有权推迟设计工作的开工时间,且交付文件的时间顺延。
9.1.5 委托方应按本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向设计方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且设计方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顺延。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委托方。委托方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委托方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9.1.6 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文件时,须征得设计方同意,不得严重背离合理设计周期,且委托方应支付赶工费。
9.1.7 委托方应为设计方派驻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及必要的劳动保护装备。
9.1.8 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国家规范、部门及地方规范由委托方负责解决。
9.1.9 承担本项目外国专家来设计方办公室工作的接待费(包括传真、电话、复印、办公等费用)。
9.2 设计方责任
9.2.1 设计方应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内容、时间及份数向委托方交付设计文件(出现9.1.
1、9.1.
2、9.1.
4、9.1.5规定有关交付设计文件顺延的情况除外)。并对提交的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
9.2.2 设计合同有效年限为_________年,超期后如仍须执行时,合同双方进行延期确认。
9.2.3 设计方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设计方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对设计文件进行调整补充。
9.2.4 由于设计方原因,延误了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9.2.5 合同生效后,设计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应双倍返还委托方已支付的定金。
9.2.6 设计方交付设计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上级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
第十条 保密
双方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项目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方式
11.1 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双方发生争议可采取协商解决或向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11.2 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时,双方同意以第_____种方式解决:向武汉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_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合同生效及其他
12.1 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派专人长期驻项目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12.2 设计方为本合同项目的服务至规划材料上报为止。
12.3 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本合同内容以外的工作服务,另行签订协议并支付费用。
12.4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12.5 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一式四份,委托方二份,设计方二份。
12.6 本合同生效后,按规定应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部门备案。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12.7 双方认可的来往传真、电报、会议纪要等,均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8 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委托方(盖章):_____________设计方(盖章):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签字):_________委托代理人(签字):_________
项目经理(签字):___________项目经理(签字):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银行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盖章):___________备案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案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第五篇: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1年)
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5日在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家栋
去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在中共武汉市委领导下,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依法行使职权,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自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共举行常委会会议8次,审议并通过地方性法规5件,作出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决定2项,2件法规草案进行了一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有关工作报告21项,就有关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4项,检查4件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动武汉科学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攻坚之年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步之年。常委会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加强地方立法、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积极推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支持“一府两院”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常委会抓住我市“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情况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两型”产业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科学论证,构建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制定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程,理清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环评职责,共同推进规划环评工作深入开展。检查了节约能源法实施情况,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市政府进一步理顺节能管理体制,落实节能管理职责,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的节能监管体系。制定《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围绕水资源的配臵、节约和保护,认真落实国家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保护规划、用水管理、水污染管理、饮用水安全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作出全面规定。该法规与我市其它6件涉水法规一起,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彰显我市滨江滨湖特色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制保障。继续跟踪督办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案,推动议案办理取得新进展,全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30.7亿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主题,积极开展“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宣传和推动湖泊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工作。
积极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常委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决策部署,全力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重新制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的工作。该法规草案在多次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已进行了一审。常委会还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了解政府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前期工作和2010年示范区建设的工作安排,促进我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
支持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选取若干专题对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及各专项规划编制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提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努力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育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建议,促进了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并为人大会议审查和批准纲要做好准备。
加强计划预算监督。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计划、预算执行及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审查了市政府2010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作出决议同意增发9.09亿元地方债券;审查和批准了2009年市本级决算。常委会要求市政府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培植壮大财源。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市政府十分重视,认真整改审计查出问题,目前已落实整改问题36项和整改资金9.49亿元。有关专门(工作)委员会以预决算审查和预算执行监督为重点,支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督促政府进一步扩大人大会议审查的部门预算范围,完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项目支出编审标准,搭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网上统一申报、审核、公示平台,促进了财政资金统筹安排,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为进一步改善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常委会检查了《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和《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的实施情况,要求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惠企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制止涉企乱收费、重复检查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市、区两级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有关“两型”社会建设和民生的项目策划力度,保障已开工项目的资金投入按计划到位,同时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交通压力。制定《武汉市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投资办法》,对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范围、方式及服务、保护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坚持法制统一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给予台湾同胞投资适度优惠,对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与台湾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常委会坚持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立法和监督工作重点,大力促进民生改善。
认真做好民生领域立法工作。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常委会修订了《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规定对残疾人的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措施,增加特别帮扶等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残疾人“应当优先”享受有关政策的规定。中小学校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常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市中小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物业管理立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此常委会十分慎重,在前年二审并召开立法听证会的基础上,去年又先后多次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了物业管理中各方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关系,确立了平等保护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服务企业合法权益的制度,最终经过三审完成《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修订了《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增加城市公园在防灾避险等方面新功能的规定,并针对噪音扰民、游人携犬入园等问题作出管理规定,促进了城市公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解决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和参保退休人员欠费问题,确保年内将我市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与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计划性和约束力。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加大在建项目配套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我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认真督办人大会议议案,督促市政府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积极办理议案,编制完成武汉市养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养老机构空间布局规划,2010年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个,我市养老福利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常委会抓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等突出问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跟踪督办人大会议议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府进一步重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农民利益,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顺利推广,新农保全覆盖的议案办理期限由五年缩短至三年,去年参保59.6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111.8%。二是市政府连续两年加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0年共投入资金5.67亿元,我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是经过四年的连续督办,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案确定的目标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显著改善。
关注市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常委会检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促进了该法的有效实施。通过检查和审议监督,推动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由市、区两级监管机构和市、区检测机构、生产基地自检机构、市场自检机构组成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投资近亿元建设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已建成市级公共卫生信息指挥中心,卫生应急与卫生检测检验大楼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各区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及改建项目均启动或纳入规划,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强餐饮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型餐饮服务企业和学校、工地周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和整顿,取缔无证经营,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管理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切实保障餐饮安全。
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常委会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强信访机构与队伍建设,加强信访情况综合分析和涉法涉诉信访办理力度。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重点督办,有效提高了信访工作质量。全年受理群众来信1307件,接待群众来访3697人次,来信来访共提出信访事项2220件。在转办的同时,重点交办、督办信访件53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法治导向、依法治市,有效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常委会坚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努力提高我市法治水平。
加强对行政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按照常委会要求,市政府提交了2010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检察院关于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进一步增强主动监督意识,突出监督重点,健全监督机制,切实纠正执法及司法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继续督促公检法机关开展办案质量检查工作。公检法机关组织专班对2009所办案件进行了自查,并重点检查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指定案件办理情况,对有质量问题的案件及其责任人作出了处理。常委会抽查了部分案件,听取和审议了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关于2009办案质量检查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意见、建议。常委会还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武汉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的决定。
保证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常委会重点检查了4件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根据地方性法规实施一年后应开展执法检查的要求,常委会检查了《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的实施情况,协调解决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要求市政府进一步整合文物资源,拓宽文物保护利用途径,完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强化文物保护的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做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准备工作。继续督办《武汉市旅游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在常委会跟踪督办和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武汉市宗教事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汇报,推动解决该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认真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地方性法规集中清理的工作部署,常委会对我市现行84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着重解决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作出了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集中修改了31件法规,废止了5件法规。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三、四、五批取消、调整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精神,市政府对我市现行地方性法规中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常委会审议了市政府提出的议案,通过了关于修改《武汉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办法》等8件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和《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规程》的规定,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年共接收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271件,其中,市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31件,各区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240件。对报备的规范性文件,有关专门(工作)委员会及时研究,并对有关问题开展调查,作出相应处理。
依法履行人事任免职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严格按照《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全年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2人次,保障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
四、坚持拓宽渠道、强化服务,为代表履职创造良好条件
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增强服务代表观念,积极为代表履行职责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促进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
积极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组织5次政情通报会,向代表通报市政设施建设、水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工作、交通管理、政府工作报告实施进展等情况,使代表更多地了解全市重要工作。编印《代表参阅》,定期向代表寄送人大刊物和各种信息资料,保障代表知情权。改进代表培训方式,通过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举办的法制讲座、经验交流、现场视察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代表履职培训。组织20名市人大代表分别到各区巡回作代表履职报告,交流在加强学习、开展调研、提出和督办议案建议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加强对代表活动的指导,制发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的意见,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专题视察、调研等活动,支持代表依法履职。
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坚持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接待代表和经常联系走访代表制度,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和有关专门(工作)委员会组织的视察、调研等活动,有关法规草案寄送代表征求意见,发挥代表在反映人民意愿、化解社会矛盾和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作用。组织120多名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报告执行代表职务情况,接受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认真督办代表建议。对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519条建议,及时转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答复代表,代表反馈总的满意率为99.8%。对联名人数多、代表关注度高、由议案原案转为建议的代表建议,由常委会领导带领有关专门委员会重点督办。对代表反映比较集中的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污水处理、湖泊保护、交通秩序、交通信号等方面的建议,由承办单位向领衔代表通报办理情况。采取分片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180多位代表建议领衔人的意见,走访承办大户,给代表发征询意见函,组织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回头看”等方式,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
五、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常委会依法履职水平
常委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抓好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了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整体工作水平。
着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和大局观念,紧密联系人大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组织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世界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与经验、侵权责任法、“十二五”规划编制若干重大问题等法制讲座,进一步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坚持市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
协助市委开好人大工作会议。在市委领导下,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调研,总结2006年以来我市人大工作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的召开打下良好基础。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并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促进了我市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进步。
充分发挥专门(工作)委员会作用。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发挥专业优势,认真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协助常委会开展立法、监督、督办议案建议。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形成一系列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决策参考,也推动有关部门改进了工作。
加强与各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和指导。召开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交流经验、通报情况、研究问题。继续举办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及市、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班。各区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在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监督等方面与市人大常委会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了我市人大工作。
切实加强机关建设。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加强机关层级管理问责制,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组织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讲授人大工作业务知识,举办人文、科学、健康等专题讲座,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重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干部,遴选基层优秀干部到机关工作,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进一步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机关活力。加强和改进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不断拓展人大宣传广度和深度。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常委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立法调研论证工作需进一步强化,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大问题的监督需进一步加强;对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跟踪监督还做得不够;议案和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今年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本届人大任期的最后一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武汉市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人为本,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保障我市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大问题的监督。依照监督法和湖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加强对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适时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急救医疗能力建设、贯彻执行“公交优先”政策等专项工作报告,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加强对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支持和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以推动《武汉市农田水利总体规划》落实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推进水环境安全建设。加强和改进对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市检察院关于刑事公诉情况的报告。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探索开展专题询问,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全年安排制定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条例、测绘管理办法、工会审计条例等3件法规。继续做好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中小学校安全条例的审议工作。对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10件立法调研项目开展调研,条件成熟的,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对2010年法规清理后列入修订范围的法规,做好调研工作和修订计划安排。坚持开门立法,改进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重视发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推进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制定的法规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三、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认真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围绕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向代表通报情况,保障代表知情权。进一步密切常委会和代表的联系,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认真督办议案和代表建议,加强与代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听取代表对议案办理的意见,督促承办单位加大办理力度,提高议案办理质量,按期向代表回复办理情况。加强对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组织代表围绕科学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依托各区人大常委会及其街道工委组织开展代表活动,为代表履职做好服务工作。继续开展代表述职活动,组织本届未进行述职的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行代表职责情况,接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四、认真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在市委领导下,按照新修改的选举法,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和指导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对市人大机关和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搞好区和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的衔接,加强联系沟通,保证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五、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依法履职水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大工作全局,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贯彻落实。坚持举办法制讲座,进一步增强法制讲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人大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加强对各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和指导,在开展执法检查、督办议案和代表建议等工作中,加强市、区联动,拓展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继续举办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市、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班。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节约型机关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创造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三会”质量。加强宣传工作,完善人大工作向社会公开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推动人大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