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基本情况

时间:2019-05-14 21: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市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市基本情况》。

第一篇:武汉市基本情况

武汉市基本情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辖1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5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9万人。武汉又称“江城”。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3410亿元,增长8.0%,经济总量连续4年过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位

一、历史底蕴深厚

武汉是拥有3500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建城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市区北郊的盘龙古城筑于商代中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之一,被誉为武汉“城市文明之根”。自东汉末年起,汉阳、武昌相继建立军事城堡,出现城市雏形。后经南北朝至唐、宋,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唐朝以降,武汉成为历代州府治所。元代以后,武汉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武昌(府城)和汉阳(府城)为长江中游两个著名的 商业、手工业城市。明成化年间,由于汉江改道,汉口镇崛起。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手工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同称“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源起于殷商盘龙古城的武汉,是中华知音文化之根、楚风汉韵之地、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城,留下了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孙权屯军、木兰从军等千古传说,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流传了2000多年的知音传说,说的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在武汉汉阳地区弹奏“高山流水”古琴曲,遇到楚国樵夫钟子期志气相投成知音的故事,表达了身份不论高低贵贱、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需要平等沟通、互为知音的和谐美好愿景,因而在世界广为传播。汉阳地区留下了知音亭、钟子期墓、古琴台、琴断口等人文遗迹。古琴曲《高山流水》,也随着人类向太阳系外发送的4颗太空探测器,正寻找着太空中外星文明的知音。

二、革命贡献突出

近代以来,伴随辛亥革命、武汉国民政府成立、武汉保卫战,武汉三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11年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打响了推翻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打开了中国走向近代民主共和的大门。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第一部具有共和宪法雏形的《鄂州约法》以及第一个具有民主性质的临时议会在武昌诞生。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武汉被公认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汉成为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3年2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形成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个高潮。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于武汉。1927年1月,合三镇划为京兆区,定名武汉,并于4月16日首次成立三镇合一的武汉市政府,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最早建市的城市之一,也是第一个中央直辖市;中国共产党领导武汉人民配合国民政府,将已存在66年的汉口英租界收回;4月底至5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此时期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顶峰。“七一五”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武汉作出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的决定,并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八 七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7年11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重要机关迁汉办公,国民党军政要员、各党派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界风云人物汇聚江城,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驻武汉负责与国民党谈判,并在汉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南部中国十多个省党的工作。12月底,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支主力武装在武汉诞生。1938年6月—10月进行的武汉会战使侵华日军损失惨重,从此无力继续进行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自然禀赋优越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大江大河的城市地理格局世界少有,一城秀水半城山,山水形胜,景致天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龟山、蛇山隔江相望,磨山、木兰山连绵起伏。这里城水交融,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亚洲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如明珠镶嵌其中,166个湖泊如珍珠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四、区位优势明显 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如同围棋棋盘的天元之位。以武汉为圆心、12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中国11.6亿人口、92%经济总量。武汉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四大铁路主枢纽之

一、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内陆门户机场,是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铁路客运量居全国前列,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

五、科教资源富集

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现有两院院士68名、国家级科研机构89家、高等院校91所,在校大学生近120万人,是全球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建设“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六、产业特色鲜明

武汉产业体系完备,拥有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及烟草、生命健康6个千亿级产业,是世界主要的光通讯科技创新及产业基地,是 国家存储芯片产业基地,“中国光谷”蜚声海内外。全球10大汽车制造厂商中有4家在汉投资,是中国拥有车系最多的城市,“中国车都”初具规模。桥梁、高铁工程设计及建设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

七、开放活力迸发

武汉综合通达能力位居中部第一,拥有国际及地区航线55条;近海近洋航线通达台湾、日韩、东南亚等,成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辐射欧洲、中亚、西亚28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法国、美国、韩国、英国在汉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数量居中部城市第一。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56家。

当前,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和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武汉聚焦落地。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武汉市委市政府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总书记2013年7月视察湖北武汉时提出的“四个着力”殷殷嘱托,以“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大武汉谋复兴”为使命担当,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武汉篇章。

第二篇:武汉市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基本标准

附件2:

武汉市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基本标准

一、综合服务

(一)基本要求

1、建立物业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

2、物业服务人员佩戴标识,行为规范,举止文明,主动热情;

3、公布服务人员姓名和照片、服务内容和标准、物业服务收费价格、报修和投诉监督电话,及时处理业主(居民)的报修和投诉;

4、每年进行一次服务满意率调查,征求意见不低于居民总户数的80%,促进物业服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二)公共区域保洁服务

协助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小区公共场所每日清扫1次;

2、设有垃圾收集点,垃圾日产日清;

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灭蚊、灭鼠、灭蝇、灭蟑螂等卫生消杀工作;

4、楼道无杂乱堆放现象;楼道每周清扫1次,共用部位定期保洁。

(三)安全秩序维护服务

1、小区出入口有专人值守;

2、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每6小时巡查1次,且有巡逻记录;

3、监控室有专人值守,并有值班记录;

4、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协助采取相应措施。

(四)绿化养护服务

协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绿化进行养护:

1、每季度对花草树木进行1次修剪、养护;

2、根据长势,适时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

3、及时劝阻损绿、毁绿行为,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服务

1、对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运行、检修等记录齐全;

2、根据房屋实际使用年限,检查房屋共用部位的完损状况,需要维修的,及时编制维修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向业主大会或相关业主(居民)提出报告和建议,根据业主大会或相关业主(居民)的决定,组织维修。

3、定期对水、电、气等相关设施及涉及使用安全的部位进行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告知业主(居民)并报告相关部门。

4、对违反规划私搭乱建行为及时劝阻,并报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5、路灯、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80%。

6、协调相关专业部门定期对水箱清洗消毒,确保水质卫生,保障正常生活用水。

(六)道路、管网保养服务

1、市政道路、管网。定期巡视路面、健身设施等,发现设施损坏或路面破损、积水、窨井盖缺失、下水管网不畅时,及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维修养护;

2、服务区域内非市政道路、管网。定期巡视路面,雨水污水井、化粪池、排水管网每年疏通一次,保持畅通;发现道路破损、窨井盖缺失、下水管网不畅,应及时修缮和疏通。

二、车辆停泊服务

(一)机动车停泊服务

1、道路及停车场(位)交通标识基本齐全、规范;

2、有专人负责小区停车服务,规范停车秩序;

3、车辆进出实行登记和出入证制度。

(二)非机动车停泊服务

1、设置存车标识牌、划定存车标线;

2、有专人负责车辆管理和服务,实行出入证制度。

第三篇: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

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医疗服务管理,根据《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武政[2007]84号)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居民医保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管理,参保居民应在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选择就医。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一致,实行统一管理,统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

第三条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市医疗保险中心制定并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居民医保医疗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有效期为一年。

第四条定点医疗机构应根据居民医保工作需要设置相应医疗服务平台,配备居民医保专职、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宣传居民医保政策,协调居民医保医患关系,初审参保居民结算费用,配合社保经办机构做好居民医保工作。

第五条居民医保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范围,参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增加儿童用药和部分相应的医疗服务项目(具体内容另行公布)。

第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尊重参保居民或其亲属的知情权。在使用超出规定范围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时,应事先征得参保居民或其亲属同意;定点医疗机构应按规定提供每日医疗费用明细清单,供参保居民或其亲属了解费用开支情况。

第七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应主动出示社会保障卡,定点医疗机构应认真进行审验和核对,不得无卡消费,冒名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居民提出的不符合居民医保规定的要求有权拒绝。

第八条患有《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门诊重症疾病的参保居民,可持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相关诊断证明、病历资料到辖区社保经办机构办理核准手续;在征求参保居民意见后,由辖区社保经办机构为其指定一所定点医疗机构予以治疗。

第九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因定点医疗机构技术和设备所限不能诊治的,可申请办理转院手续。在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转院治疗的,应由转出医疗机构核准;转入转诊定点医疗机构和市外医疗机构的,须经三级综合医疗机构或专科定点医疗机构提出转院意见,报市医疗保险中心核准。

第十条参保居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转诊住院,视同一次住院,并执行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居民医保基金起付标准。

第十一条参保居民因紧急抢救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本人或其亲属须在入院的7日内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备案。未按规定登记备案的,有关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二条参保居民就医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属个人负担的部分,由个人直接支付。参保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时,可按规定享受“五免”优惠政策。

参保居民经批准在转诊定点医疗机构、市外医疗机构和因紧急抢救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参保居民个人垫付。在治疗结束30日内,由本人或亲属携相关资料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审核结算。

第十三条参保居民在一个保险内,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门诊治疗重症疾病和住院医疗费用,属居民医保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合并计算,执行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规定。超过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由参保居民个人负担。

第十四条参保居民跨住院,以入院12月31日24时为界,分别按入院和出院结算相应的医疗费用,只在入院支付一次医保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按分别计算。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将居民医保基金支付的费用单独建账,按规定的时间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审核结算。

第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居民医保政策规定,严格按照《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和诊疗操作常规,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合理收费的原则,不得擅自以扩大服务范围和伪造病历资料、费用单据等不正当手段套取居民医保基金。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医疗服务行为,依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关问题的具体意见》(武劳社[2006)75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认真审核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账目清单。对不符合居民医保规定的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八条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居民医保有关规定,按时足额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有关医疗费用。

第十九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卫生、财政、物价等部门,组织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对严格执行居民医保各项政策规定的给予奖励;对违反居民医保有关规定的,视不同情况,责令限期改正或通报批评,并按规定予以处罚,直至解除协议,取消定点资格。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若干问题

武汉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特点及若干问题

“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时期也是我市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客观评价和总结“十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分析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没有根本转变

“十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7%,“十五”前四年,经济年均增速为12.6%。从2003年开始,摆脱了前几年持续通货紧缩、物价长时间低位运行的状况,价格总水平伴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而出现恢复性上涨,全市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特征。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市经济增长迅速扩张,人均GDP迅速提高。2004年我市GDP达到1956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为3083.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我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这标志着我市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

1.从产出的能耗情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用水量集中反映城市地区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工艺水平、资源丰度等密切相关。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主要原因是我市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耗水产业比重大;水资源丰富,水价低,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不高。

2.从城市环境来看,“十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尚未得到根本好转。2004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为93%,比2000年上升4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67.5%,仅246天,远未达到80%以上的计划目标。主要原因是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在二氧化硫排放方面,主要是青山热电厂、阳逻电厂、武钢自备电厂目前还没有实行烟气脱硫,今年因煤电供应紧张,我市电厂用煤量增加100万吨,原煤含硫量高,又基本未进行脱硫处理,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75万吨。在工业废弃物控制方面,2004年我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0.4%,比2000年上升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工业大户晨鸣纸业公司部分造纸白泥外排,华中华能阳逻电厂粉煤灰堆存,使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43%,比2000年提升2.65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国家卫生城市95%的标准。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企业达标率低。

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不同的。“十五”以来,我市逐渐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前四年,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4%,比GDP平均增速高 1.4个百分点;重工业平均增速达到19%,比工业增速高5个百分点。其结果是工业重型化特征更加突出。2004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50.7%,比2000年下降6个百分点。尽管工业重型化是我市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环节,但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环境将无法承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无以为继。

二、“两业并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多点支撑

“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44.2:49.1演变为2004年的5.3:46.2:48.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变化不大,经济增长呈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协调发展的特征。“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一个显著变化特征是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4.2%上升到2004年的46.2%,提高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演变符合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特征,是积极的变化。但从二三产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工业内部看,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制造业发展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1.先进制造业还没有成为产业的主导,以钢铁及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十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排序为:

1、钢铁制造业(368.86亿元),占25.4%;

2、光电子信息制造业(257.58亿元),占17.7%;

3、汽车及机械制造业(256.85亿元),占17.6%;

4、烟草及食品制造业(177.89亿元),占12.2%;

5、石油化学工业(173.23亿元),占11.9%;

6、环保制造业(102.48亿元),占7.1%;

7、纺织服装制造业(83.50亿元),占5.7%;

8、生物医药工业(67.77亿元),占4.7%;

9、造纸及包装印刷业(49.93亿元),占3.4%;

10、家电制造业(17.47亿元),占1.2%。

2.发展不平衡,我市工业经济尚未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武钢、武烟、石化、东风本田等少数骨干大企业新增生产能力的释放,4户企业新增产值和利润占全市新增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我市工业增长过分依赖少数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这也是武汉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的差距。从2004年“十大行业”发展情况看,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家电等行业的发展都落后于全市工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够。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断裂,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是主导产业不能迅速做大的主要原因。十大主导产业中,只有钢 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环保等六大产业过百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本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求外溢。投资类电子本地配套不到10%,且主要是包装、卡盘等初等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15%~20%的配套产品由广东等沿海地区企业提供,只有不到3%的如外包装、印刷品等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产品在本地配套。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企业技术雄厚、市场广阔,但是除机柜、机箱等简单的外部设备可在本地加工外,其他关键设备如激光器、激光晶体、光学膜片、扫描器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外省采购。长飞的配套供应60%左右来自国外,30%左右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本地配套不到10%。再如汽车产业,武汉整车与零部件的产值比例关系为 1:0.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1.7,零部件产业配套水平太低。神龙公司国产化率虽然达到85%,但本地配套仅占国产化零部件的45.5%的份额,而发动机、车桥、底盘、轮胎、轮毂等核心部件均须从国外和外地采购。再如纺织服装产业,武汉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600余家,几乎全是成衣厂。2004年年产服装3亿多件套,一年需采购面料、辅料、饰品等约25亿元,其中80%的面料、90%的辅料,以及缝纫线、拉链、纽扣等配套饰品基辅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和广东。总之,产业集中度低,“有头尾、无中端”的产业链条,导致企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主导产业、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支撑,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效率不高,产业竞争力下降。

从服务业内部看,生活性服务业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偏 低。

2004年,我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3%,虽比2000年降低4.7个百分点,但继续占第三产业首位。金融、房地产、物流业、文化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8.3 %、11.8 %、2.1%。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产业分别是批零、住宅、餐饮、交通运输等,而金融、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3.9%。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聚散功能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特征明显

“十五”期间,武汉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2003年分别为508.4亿元、570.4亿元、645.1亿元,2004年达到8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创9年来最好水平,是2000年的1.78倍,预计2005年到10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头四年,武汉投资率分别为37.7%、38.2%、38.8%和42%,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1.5%、43.5%、47.5%、55.8%。“十五”期间,武汉投资年均增幅为16.7%,比全国的平均值20.2%低3.5个百分点,因此不存在投资过热的风险,发展不够、投入不足仍然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投资结构对城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十五”以来,投 资主体、融资渠道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从投资的产业结构上看,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构成比分别为0.9:10.3:3.5、2.3:26.0:71.7和1.5:27.4:71.1。

2.从投资的所有制构成上看,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442.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8%,港澳台投资30.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外商投资41.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3%,民间投资287.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6.5%,非国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46.2%,比“九五”时期有所提高,但还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

3.从资金来源的构成看,“十五”期间全社会将完成固定投资投资3546亿元,到位资金3414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40亿元,占比4.1%;国内贷款671亿元,占比19.7%;债券10亿元,占比0.3%;利用境外资金48亿元,占比1.4%;自筹资金1782亿元,占比52.2%;其他资金来源763亿元,占比22.3%。城市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398亿元,固定自产投资中,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平衡问题突出。

4.从投资种类看,2004年投资投向基础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分别为323.28亿元、185.10亿元和233.30亿元,占比为39.3%、22.5%和28.4%,较之2000年的占比30.5%、22.8%、21.9%和2003年的38.5%、22.9%、26.3%,用于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份额有所增加。

“九五”时期,我市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6.1%、56.7%。“十五”时期,由于大力推进“项目兴市”,2004 年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分别为55%、4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了18.9%,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了11.7%。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特点,是由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城市化加速推进并存的发展特征决定的,也与经济上升周期中的投资周期性因素高涨有关。但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消费,长期靠过高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结构失衡,损害经济增长的效率。

四、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领域不断拓展,但对外开放的层次有待深化与提高

面对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十五”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提高。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累计已达55家,实际利用外资额呈逐步上升和稍有波动之势,2000年为13.03亿美元,2001年为14.32亿美元,2002年为15.76亿美元,2003年为17.62亿美元,2004年为15.2亿美元,预计2005年为17.1亿美元。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扩展,由制造业向房地产业、商贸业、餐饮业、旅游业、金融业等领域延伸,由经济向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里发展。按外商投资在一二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投资的占比排序是:工业、房地产公用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供销仓储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福利事业,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横向比,武汉对外开放的能力在全国19城市中相对较低,直接地反映在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上。2004年武汉实际利用外用外资15.2亿美元,在19城市中居第11位,与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

在对外贸易上,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为42.98亿美元,其中出口19.31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12倍和1.64倍。“十五”期间,各年的进口都大于出口,净出口为负值,“十五”前三年武汉的出口总额在19城市中均处于第15位,2004年更是滑到第16位。从理论上讲对外贸易能力差拉了武汉经济增长的后腿,同时,地产品出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出口产品的行业分布上,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6.85亿美元,增幅为29.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5%;船舶、无线电话机出口额均突破1亿美元;显示器出口4699万美元;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如服装、家具、鞋的出口稳中有升;武汉市加工贸易和传统产品出口特征比较明显,地产品或自营企业出口产品量按产业分布排序是:纺织服装业、光机电产业、钢铁产业、船舶及机械制造业、轻化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农产品。

武汉外经步伐不大,外经潜力没有很好发挥。2004年全国外经营业额200亿美元,武汉只有1亿美元,占全国的1/200,规模太小;武汉在全国科技和人才竞争力明显,科技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外经潜力很大,有待于充分发挥。

“十五”时期,虽然我市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东南沿海相比,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有待改善以外,软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投资成本 高,产业配套较差,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天河机场国际厅面积偏小和码头设施不完善等制约了武汉口岸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正规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效益提高。加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农业没有遇到较大的灾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十五”年均增幅达到8%,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目标。但相对于全市发展而言,农村的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存在。2000—2004年以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个百分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2:1扩大到2004年的2.42:1,如果将社会保障、教育等因素考虑在内,差距会更大。2004年,我市人均GDP达到24963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在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看似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市的现实情况是有56.2%的城市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特点在于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来进行测度。2004年我市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7,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37,二者差异明显。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与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系 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2004年我市二元系数为0.20,说明二元经济结构并未随改革开放而消除。

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低。目前我市农村土地资源紧缺,2004年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仅为0.99亩;人均拥有农机净值只有174元;农村金融信贷占比仅为1.1%,远低于农业占GDP5.3%的占比。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靠天收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农业收入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目前,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5%、占总人口的40%、占全部劳动力21%的农村,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部GDP的4.24%。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7.94:0.83:24.73:15.7:0.8,同期长沙的平均水平为48:4.3:42.7:4:1。

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截至2004年,农民储蓄存款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40%,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流向了城市。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正规化基地规模小,规模种养有限,满足不 了现有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郊区的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低于全国41%的平均水平,市郊至今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武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2.2%,贫困山区饮水条件较差。在需要建设通村水泥路的2075个行政村中,有794个受自然条件、资金匮乏影响难度较大。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大,加剧了城乡差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有效载体。

六、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

“十五”时期是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居民收入增长滞后的趋势仍没有改变。

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和7.6%,比生产总值增速低3.5个和5个百分点。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28继续稳定在2004年的0.28;最高收入组收入比最低收入组收入的倍数仍达4.4。2004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长春(15722元)、西安(15473元)、重庆(14357元)、哈尔滨市(13928元)等4个城市,在19个城市中列第十五位。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天津、厦门等城市的平均工资已超过2万元,其中深圳市最高,达到31928元。我市与大连(19719 元)、济南(18029元)、成都(17556元)、沈阳(17332元)、青岛市(17190元)的工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倾向,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十五”前四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6.4%,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0.899下降到2004年的0.815。储蓄倾向则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攒钱用于购房、购车等升级消费支出,以及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开支。2004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消费支出增幅4.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1.5%,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增加值和可支配收入增加值之比)为52.1%,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相对收入而言偏淡,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社会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但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巨大。

“十五”前四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5%以内。2004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1.94万家,比上年增长13.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67.08万人,增长8.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0.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156.2万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数143万户次,人次数363.8万人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近5万名农村特困户群众享受到低保。

武汉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左右,其中近半数为大龄人员;“城中村”改造村民转居民、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大中专毕业 生预计有8万人,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就业总人数为24万人,而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需要。截止2004年底,我市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67.09万人,离退休人员为64.7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2.57∶1,是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每年仍有2亿元的缺口。2004年底,武汉养老保险基金向银行累计借款余额达8.48亿元。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致使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七、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呈现新的气象,但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显得不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十五”期间,武汉在科教上的投入增加了,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进展显著,科教实力在全国强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但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年来虽然有明显增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2.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离国际上一般为5%,先进国家10%以上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2.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的增长水平低于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2004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人均劳动报 酬比2000年增加了91.7%,明显低于制造业企业和全市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分别增加137.9%和163.1%的水平。

3.2004年全市100户企业中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企业为26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2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为2户(其中制造业企业有1户),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青岛市2004年全市企业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为51户,获得美国专利申请授权的为20户。

4.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不稳定,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较少。2004年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虽比2000年有明显增加,但与去年相比下降34.9%。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显得滞后,尤其是公共资源配臵上明显失衡。投入不足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十五”期间,尽管教育、卫生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但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改革滞后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因素。就教育而言,农村地区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区存在“上好学”问题。虽然政府一再严查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但普遍存在的“择校费”、“兴趣班培养费”等对市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医疗而言,基本医疗保险费偏低,医疗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令许多市民看不起病。而且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没有基本医疗保险,有病得不到及时救治或因病致贫在农村地区成为普遍现象。

八、“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 在19城市竞相发展格局中,主要指标位次多数比“九五”时期后移,面临“前后夹击,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2004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与“九五”相比排位变化情况:(1)我市生产总值1956亿元,排12位,比“九五”后移3位,青岛、宁波、大连超过我市。(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8.34亿元,排14位,比“九五”后移2位,济南、长春超过我市。(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0亿元,排13位,比“九五”后移4位,南京、青岛、沈阳、宁波超过我市。(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58亿元,居第5位,比“九五”进1位,超过重庆。(5)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4.02亿元,居14位,比“九五”后移4位,宁波、杭州、成都、沈阳超过我市。(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4元,排14位,与“九五”位次相同。(7)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排14位,比“九五”前进1位。

2005年1-9月份,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9城市中和在中部六市中的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武汉处于第11位,南京、成都和宁波略高于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武汉处于第10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济南、沈阳、厦门(并列),南京、天津等城市增幅高于武汉,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杭州、宁波、西安等城市低于武汉。通过比较可见:武汉经济增长要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加速发展才能赶上同等城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以1644.38亿元居于首位,郑州1244.70亿元第二,合肥462.98亿元处于末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方面,合肥以17.3%居于首位,其后是南昌(16.5%)、郑州(16.4%)、太原(14.8%)、长沙(14.3%),武汉为14.1%,我 市增幅相对平缓。(2)工业增加值增幅武汉(17.2%)处于第7位,处于前3位的是青岛(20.1%)、济南(并列第一)、沈阳、天津,武汉之前还有深圳、厦门和大连,增幅处于末尾的是宁波、西安。在中部六市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武汉以1645.67亿元居于首位,增幅(28.0%)位于第三,郑州1254.64亿元位于第二,增幅低于武汉8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比较反映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是工业。(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武汉处于第13位,处于前4位的是上海、北京、重庆、青岛,处于末位的是哈尔滨、厦门,增幅处于前4位的是大连(62.2%)、沈阳(56.9%)、西安(55.9%)、成都(52.4%),武汉处于第7位,增幅靠后的是广州、杭州和深圳。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第1位,长沙第2位,武汉增幅处于第3位。(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处于第7位,深圳、重庆略高于武汉,增幅武汉处于第11位,深圳高于武汉2.3个百分点,重庆高于武汉0.3个百分点,增幅处于前3位的是济南、青岛、南京,处于末位的是北京、上海、哈尔滨。在中部六市中,武汉以779.26亿元处于首位,是第2位郑州的1.644倍,但增幅武汉却处于末位,比太原低7.4个百分点,比长沙低2.7个百分点,比郑州低1.2个百分点。(5)出口总额武汉处于第13位,比“十五”前4年前进了2位,出口增幅处于第4位,增幅在武汉之前的是北京、长春和成都3城市。可见武汉在对外开放中的弱势在发生好的转变。(6)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总额武汉处于第9位,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广州、宁波等城市,增幅处于第7位,低于西安、长春、大连、重庆等城市。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是 第1位,是长沙的3.45倍,增幅达到了98.6%,势头良好。(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武汉处于第12位,超过沈阳和成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处于第1位,仅次于其后的是青岛、大连、天津、重庆等城市。财政增收速度迅速。在中部六市中,武汉总额处于第1位,郑州略低于武汉,武汉增幅低于太原,处于第2位。(8)城乡储蓄存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1位,增幅处于第16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处于第10位,增幅处于第6位,增幅高于武汉的是济南、青岛、厦门、天津、重庆。在中部六市中,武汉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居第1位,郑州居第2位,增幅南昌居第一,郑州居第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武汉第一,高出第二的郑州689.68亿元,增幅为第4位,低于南昌、长沙、郑州的增幅。(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处于第14位,增幅处于第10位,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处于第12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增幅处于第5位(天津、重庆、济南、深圳指标暂缺),农民收入急待提高。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武汉位于第二,郑州第一,增幅南昌第一,郑州第二,武汉第三。(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武汉(102.5)第2位,第1位的是成都(102.8);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武汉(103.3)第4位,前3位是宁波(105.9)、杭州(103.8)、西安(103.6)。在中部六市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武汉居第2位,长沙第1位,增幅武汉处于第5位。

结束语:

“十五”期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四力”得到增强。但是,对比“十五”计划提出的“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要求,对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比较沿海先进城市的发展,我们还有诸多需要客观面对、冷静分析的发展差距以及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其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增强,并且资源、生态与环境、市场与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约束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改革,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发挥好武汉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用。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的凸现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亲民务实,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城乡协调发展。凡此种种,均须我们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一一加以体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14%已是武汉市理论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水平,发展目标要客观求实,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低消耗、高科技含量、高就业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硬道 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2.要以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发挥武汉科教优势,使之转变为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的政策设计。

3.投资与消费是经济结构关系中的基本点,必须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项目兴市”战略实践中,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确立“以项目定速度”的原则,而不能“以速度去求项目”。努力提高消费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武汉对中部地区内需市场的聚散功能,增强武汉城市服务功能。

4.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实现“两业并举”,进一步地加大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是解决武汉老工业基地诸多病症的根本路径。

5.要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围绕武汉新区建设、CBD建设和武汉东北部开发开放等,增强武汉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后劲。

6.用以城市化为主体整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考虑武汉市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远城区发展要与“1+8”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城乡一体化。7.进一步巩固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成绩,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武汉市社科院课题组

第五篇: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流程

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流程

一、参保范围及对象:具有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居民主要包括

(一)各类中小学阶段的在校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学生,下同)、少年儿童及其他18周岁以下的居民;

(二)18周岁及以上的非从业居民;

(三)享受低保人员;

(四)评定为一级、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以下简称重度残疾人);

(五)未按月享受养老金或退休金待遇的60周岁及以上老人(以下简称低收入家庭老人)。

二、申报办理时间

居民参保登记时间定为每年的11月1日至12月20日(居民参保年龄的计算截至参保当年的12月31日);新生儿可在完成户籍登记后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三、参保登记时需提供的资料和证件:

1、本人户口薄或第二代身份证;

2、一寸近期彩色登记照(持有第二代身份证的居民不提供彩色登记照);

3、低保对象应提供有效的《武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原件;

4、重度残疾人应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原件;

5、低收入家庭老人应提供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未按月享受养老金待遇的证明;

6、一张用于缴费的银行卡及主卡人身份证(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不需要提供银行卡)。

四、申报办理程序:

1、参保居民在规定时间内持相关资料在到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社区居委会申报,低保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申报,填写《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登记申请表》;

2、社区居委会审核参保居民登记申报资料;

3、社区居委会使用“武汉市居民医疗网上服务系统”录入居民个人信息(参保人持第二代身份证的直接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采集),产生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信息;打印《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登记信息核定单》,提交申报居民核对、签字确认;若信息有误修改后重新打印《核定单》提交申报居民核对、签字确认;16周岁以下少年儿童的参保登记手续需由其监护人代办或陪同办理。

4、参保居民缴费绑定须由缴费银行卡的主卡人签订《委托转帐授权书》,办理缴费信息绑定手续;无银行卡的参保居民需由主卡人陪同办理。

五、缴费标准及要求

1、缴费标准

(1)参保居民属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个人不缴费。

(2)各类中小学阶段的在校学生(含18周岁以上在校学生)、少年儿童及其他18周岁以下的居民每人每年缴纳20元。

(3)低收入家庭老人每人每年缴纳50元。

(4)其他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纳340元。

2、缴费要求

(1)参保居民(低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除外)完成参保登记手续后,于每年12月20日前,按照《授权书》的要求在指定银行卡上存款。

(2)新生儿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后,选择当年享受待遇的,应于当月20日前缴费;选择次年享受待遇的,应于当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期间缴费。

(3)参保居民未按以上规定缴费的,不予办理补缴手续,不享受居民医保待遇。

六、居民医保的年审

1、年审对象包括低保对象、18岁以上的在校生等,重度残疾人原则上不需进行年审。

2、年审时间规定为每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

3、属年审对象的参保居民应到原参保登记地办理年审手续;户籍所在地或居住所在地发生变更的参保居民,应到变更后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办理年审手续。

4、年审时应提供的资料:本人户口薄或第二代身份证;低保对象需提供有效的《武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原件;18岁以上在校生需提供学籍证明。

5、参保居民年审后,人员类别未发生变化的,继续按上年标准执行。人员类别发生变化的,需重新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6、属年审对象的居民未在规定期内办理年审的,视同自愿停保。

七、几点注意事项

(一)参保人员不能同时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能重复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二)参保人员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享受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开始(但限定在当年12月31日前)。

(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互不视同缴费年限。

(四)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不计算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也不计算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内。

监督途径:硚口区社保处登记科50332800

下载武汉市基本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基本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纪念

    武汉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和2011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武汉市艺术学校

    武汉市艺术学校______至______学年度___学期期1、数据分析2、文字分析 (1) 考试内容:(2) 试卷情况分析:(3)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4) 教学经验:(5) 措施与建议:授课老师签名:年 月日时间:......

    武汉市2012年度事业单位

    教学设计理论和远程教学系统开发 (摘录) 丁兴富一、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教学设计理论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系统开发是教育技术中最成熟、对教与学实际贡献......

    武汉市城市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武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号称九......

    武汉市劳动合同

    武汉市劳动合同8篇 武汉市劳动合同1 甲方:______乙方:_____兹有乙方承包甲方包装、装车、回料、散装糸统、设备润滑、环境卫生等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05】9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5年度 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各院中央军委关于2004年冬季士兵退出......

    武汉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武汉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国土资规〔2017〕17号 一、总体要求 (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管理,增强政府对城乡......

    武汉市信访工作条例

    【发布单位】818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3-07-25 【生效日期】1993-07-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武汉市信访工作条例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