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三全一”场所(定稿)
浅议“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及整治对策
作者:安全管理网
更新日期:2013年01月17日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集从业人员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场所(俗称“三合一”场所)大量出现,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当前火灾事故多发的重要场所之一,今年10月21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一“三合一”场所发生火灾,造成37人死亡、19人受伤。10月23日,我省吴江市横扇镇一羊毛衫整烫店也因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造成8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80余万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如何消除“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遏制群死群伤火灾发生,是当前摆在公安消防部门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对“三合一”场所的防范措施和整治对策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三合一”场所的概念
所谓“三合一”场所,是指集生产、经营、储存与住宿为一体的场所,且该建筑未进行任何防火分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章第十五条一款规定:“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员工集体宿舍”。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设有员工集体宿舍的工业场所。这类场所违反《消防法》的规定,将员工集体宿舍设置在车间或者仓库内。
二是利用住宅或出租房屋从事生产加工,住宿与生产在同一场所的作坊式生产加工场所。
三是分布在临街商业用房或住宅内,从事餐饮、游艺、经营等行为,从业人员留宿的经营性场所。
四是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和村镇,连片毗连市场群及连片生产、经营和住宿的区域性“三合一”场所。
二、“三合一”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消防安全基础差。“三合一”建筑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基本无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缺乏,缺乏必要的灭火器材,消防安全“先天不足”。
2、使用性质复杂。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往往选择使用“三合一”建筑,仓库、厂房、店面等与住宿共同一幢建筑,且无可靠的防火分区,物品堆放杂乱,火灾荷载大。
3、管理责任不明确。分散的“三合一”建筑多数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以家庭式作坊居多,隐蔽性强。“三合一”建筑的集中区域产权、经营权为多人拥有,又无正规的物业管理,经营使用者各自为政,消防安全基本上无人过问。
4、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合一”建筑使用上的方便和其低廉的成本,淡化了一些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从业人员以厂为家、以店为家甚至以库房为家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消防安全消防管理制度不落实、宣传教育不开展,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从农村招来的女工,文化程度低,上岗前后均未接受正规的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基本的灭火器使用、逃生自救等技能,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慌乱,导致火灾在初起阶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置。
三、“三合一”场所火灾原因及特点
(一)“三合一”场所火灾原因。
1、“三合一”建筑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它的直接动力在于降低成本,既可以减少员工租房费用,又可降低劳工生活成本。要他们另外租房住,既增加了经济负担,也不方便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2、不在消防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的范围。有的“商住合一”的建筑只是一个很小的商铺,他们不需要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检查,因此消防部门对其很难监管。
3、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三合一”的建筑数量众多。由于这些“三合一”建筑里很多都是自建和私建的违法建筑,为了占有更多的空间,就把原有的消防通道给占用了,造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相距太近,也没有任何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提水救火。而且这样的建筑每年还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4、警力有限,无暇顾及。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监督的干部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还担负着消防宣传、火灾调查、消防审核、消防验收、开业前消防检查、消防违法查处等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三合一”建筑场所的整治工作。
(二)“三合一”场所火灾的特点。
1、燃烧猛烈,容易形成大面积燃烧。由于多数“三合一”场所建筑耐火等级底,且可燃物较多,非常容易燃烧;一旦着火,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如果住宿与非住宿部分之间未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将促使火势迅猛发展,形成大面积火灾。
2、疏散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三合一”场所一般多为单层或多层房屋,生产、储存、经营通常设置在底层,员工宿舍则设在上层,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员工住宿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的阁楼上,住宿与非住宿部分缺少独立设置的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再加上通道、楼梯狭小等因素,发生火灾时人员往往因惊慌、拥挤等造成踩伤踩死,甚至跳楼等事故。
3、烟雾密集,烟气严重侵害被困人员。多数场所内可燃物资多,供氧不足,燃烧不充分,发烟量大,自然排烟面积不够等因素,导致烟雾久聚不散,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物质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呼吸,对人体产生麻醉、窒息的作用,还会严重损伤人的中枢神经,吸入一定量后,就会导致人员丧失行动能力,葬身火海。
4、水源缺乏,灭火救援难度大。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分布在城郊结合部,而且设置比较随意,有的设置在居民家中,有的设置在办公楼、仓库内,附近往往缺乏市政消火栓,周围天然水源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给初期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并且,因浓烟、毒气弥漫,影响灭火救援人员视线,给灭火救援行动增加了难度。
四、防范措施
对“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堵疏结合、强化监管”的原则,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源头管理。
政府、消防和企业要三体联动,实施综合治理。必须要千方百计甚至通过火灾事故中人民群众严重伤亡、政府官员撤职查办的残酷事实来教育引导政府发行五个方面的职责:一要树立“保护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思想。就某个村、镇、街道而言,“三合一”企业普遍存在的行业往往就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甚至幸福密切相关。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应成为治理“三合一”企业的第一责任人。二要对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态度明确、措施果断。对拒不整改的严重存在“三合一”隐患的企业,消防部门要分别抄告相关部门,由有关部门暂扣或销其各类证照,甚至直接予以停水停电处理。对“三合一”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也要在用工、工商注册、贷款等方面加以限制,提高门槛。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对制鞋、印刷、制衣等行业,要与其进行沟通、协商,针对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方案,由行业协会倡导落实。四要根据需要,在“三合一”企业集团中的地方,兴建“外来员工之家”,用于企业外来员工住宿,使“三合一”企业的员工与厂房、仓库分离得到了落实。五要引导企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政府组织企业主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主认识到违章操作、冒险生产、违法经营最终只会得人财两空的恶果,鼓励其进入规范的工业园区进行扩大生产。
(二)严格落实各项措施,防患未燃。
公安消防部门在“三合一”企业治理中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生力军作用。一要对辖区存在的“三合一”企业现状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强化动态监督、稽查。对未出现“三合一”企业的地方,公安消防部门要注重及时的调查分析,了解掌握当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引发“三合一”企业出现等问题。二要对辖区存在的“三合一”企业,要根据其性质、规模、行业差别,组织专家,邀请有关成员单位进行会诊,区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治理,不搞一刀切。
对当地“三合一”企业火灾隐患的整改提供业务服务和技术支持。总的思想是什么方法简单实用就用什么方法。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是推行简易火灾事故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提高建筑发现、控制初起火灾的能力。二是在重点部位、重要蔓延路径上设置自爆式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防止火势迅速蔓延。三是加强消防组织建设,提高企业自防自救能力。四是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教会企业员工常见防火、灭火方法,提高他们灭火逃生能力。五是充分利用防火委、消防联席会议作用,协调各部门开展“三合一”企业整治工作。“三合一”企业存在不仅是消防安全的重大隐患,也牵涉到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环境保护、建筑使用、行业管理等方方面面问题。公安、工商、经贸、劳动、建设、土地、规划、工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在企业立项、审批验收、日常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较为规范的工作机制,分头把关,分别负责,互相制约。
(三)加强消防宣传培训,落实安全责任制。
各类企业要严格执行《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一要按照61号令的要求,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自我检查、自我管理、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原则,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使企业各项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认真负责地组织开展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切实增强企业自防自救能力。
(四)多方配合共抓共管,消除隐患。
做到部门联动,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一要明确职责,部门联动。行业主管和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做好整治、预防“三合一”企业的各项工作。二要出台地方法规,推行强制措施。在现行消防法规、技术规范对“三合一”企业整治无明确、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出台地方规范性文件,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安全。三要依法监督,严厉打击。对发现的“三合一”企业必须坚决督促整改,并对责任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偏袒,形成强有力的警示效应。四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不仅消防机构要重视,更要发动新闻媒体、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自身开展相应的宣教工作。五要加强规划建设。对工业建筑尤其是工业开发区和通用厂房建设的管理,要实施超前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通过建设企业、园区民工宿舍,落实人员住宿、生活等配套设施,杜绝新的“三合一”企业的出现。对于已经建成的厂房和工业区,应补建相关设施。
第二篇:浅议“三全一”场所
浅议“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及整治对策
作者:安全管理网更新日期:2013年01月17日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集从业人员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场所(俗称“三合一”场所)大量出现,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当前火灾事故多发的重要场所之一,今年10月21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一“三合一”场所发生火灾,造成37人死亡、19人受伤。10月23日,我省吴江市横扇镇一羊毛衫整烫店也因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造成8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80余万元,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如何消除“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遏制群死群伤火灾发生,是当前摆在公安消防部门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对“三合一”场所的防范措施和整治对策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三合一”场所的概念
所谓“三合一”场所,是指集生产、经营、储存与住宿为一体的场所,且该建筑未进行任何防火分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章第十五条一款规定:“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员工集体宿舍”。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设有员工集体宿舍的工业场所。这类场所违反《消防法》的规定,将员工集体宿舍设置在车间或者仓库内。
二是利用住宅或出租房屋从事生产加工,住宿与生产在同一场所的作坊式生产加工场所。
三是分布在临街商业用房或住宅内,从事餐饮、游艺、经营等行为,从业人员留宿的经营性场所。
四是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和村镇,连片毗连市场群及连片生产、经营和住宿的区域性“三合一”场所。
二、“三合一”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消防安全基础差。“三合一”建筑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基本无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缺乏,缺乏必要的灭火器材,消防安全“先天不足”。
2、使用性质复杂。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往往选择使用“三合一”建筑,仓库、厂房、店面等与住宿共同一幢建筑,且无可靠的防火分区,物品堆放杂乱,火灾荷载大。
3、管理责任不明确。分散的“三合一”建筑多数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以家庭式作坊居多,隐蔽性强。“三合一”建筑的集中区域产权、经营权为多人拥有,又无正规的物业管理,经营使用者各自为政,消防安全基本上无人过问。
4、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合一”建筑使用上的方便和其低廉的成本,淡化
了一些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从业人员以厂为家、以店为家甚至以库房为家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消防安全消防管理制度不落实、宣传教育不开展,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从农村招来的女工,文化程度低,上岗前后均未接受正规的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基本的灭火器使用、逃生自救等技能,火灾发生时容易造成慌乱,导致火灾在初起阶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置。
三、“三合一”场所火灾原因及特点
(一)“三合一”场所火灾原因。
1、“三合一”建筑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它的直接动力在于降低成本,既
可以减少员工租房费用,又可降低劳工生活成本。要他们另外租房住,既增加了
经济负担,也不方便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2、不在消防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的范围。有的“商住合一”的建筑只是一
个很小的商铺,他们不需要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检查,因此消防部门对
其很难监管。
3、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三合一”的建筑数量众多。由于这些“三合一”
建筑里很多都是自建和私建的违法建筑,为了占有更多的空间,就把原有的消防
通道给占用了,造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相距太近,也没有任何的消防设施,一旦发
生火灾,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提水救火。而且这样的建筑每年还呈不断增加的趋
势。
4、警力有限,无暇顾及。消防部门从事消防监督的干部是十分有限的,而
且还担负着消防宣传、火灾调查、消防审核、消防验收、开业前消防检查、消防
违法查处等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三合一”建筑场所的整治工作。
(二)“三合一”场所火灾的特点。
1、燃烧猛烈,容易形成大面积燃烧。由于多数“三合一”场所建筑耐火等
级底,且可燃物较多,非常容易燃烧;一旦着火,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如果
住宿与非住宿部分之间未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将促使火势迅猛发展,形成大面
积火灾。
2、疏散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三合一”场所一般多为单层或多层房屋,生产、储存、经营通常设置在底层,员工宿舍则设在上层,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员
工住宿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的阁楼上,住宿与非住宿部分缺少独立设置的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再加上通道、楼梯狭小等因素,发生火灾时人员往
往因惊慌、拥挤等造成踩伤踩死,甚至跳楼等事故。
3、烟雾密集,烟气严重侵害被困人员。多数场所内可燃物资多,供氧不足,燃烧不充分,发烟量大,自然排烟面积不够等因素,导致烟雾久聚不散,燃烧产
生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物质不仅影响人的正常呼吸,对人体产生麻醉、窒
息的作用,还会严重损伤人的中枢神经,吸入一定量后,就会导致人员丧失行动
能力,葬身火海。
4、水源缺乏,灭火救援难度大。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分布在城郊结合部,而且设置比较随意,有的设置在居民家中,有的设置在办公楼、仓库内,附近往
往缺乏市政消火栓,周围天然水源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给初期火灾扑救带
来很大困难。并且,因浓烟、毒气弥漫,影响灭火救援人员视线,给灭火救援行
动增加了难度。
四、防范措施
对“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堵疏
结合、强化监管”的原则,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形成长
效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源头管理。政府、消防和企业要三体联动,实施综合治理。必须要千方百计甚至通过火
灾事故中人民群众严重伤亡、政府官员撤职查办的残酷事实来教育引导政府发行
五个方面的职责:一要树立“保护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思想。就某个村、镇、街道而言,“三合一”企业普遍存在的行业往往就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群
众生产、生活,甚至幸福密切相关。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应成为治理“三合一”企业的第一责任人。二要对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态度明确、措施果断。对拒
不整改的严重存在“三合一”隐患的企业,消防部门要分别抄告相关部门,由有
关部门暂扣或销其各类证照,甚至直接予以停水停电处理。对“三合一”隐患整
改不力的企业,也要在用工、工商注册、贷款等方面加以限制,提高门槛。三要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对制鞋、印刷、制衣等行业,要与其进行沟
通、协商,针对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方案,由行业协会倡导落
实。四要根据需要,在“三合一”企业集团中的地方,兴建“外来员工之家”,用于企业外来员工住宿,使“三合一”企业的员工与厂房、仓库分离得到了落实。
五要引导企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政府组织企业主进行宣传教育,使企
业主认识到违章操作、冒险生产、违法经营最终只会得人财两空的恶果,鼓励其
进入规范的工业园区进行扩大生产。
(二)严格落实各项措施,防患未燃。
公安消防部门在“三合一”企业治理中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生力军作用。
一要对辖区存在的“三合一”企业现状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强化动态监督、稽查。对未出现“三合一”企业的地方,公安消防部门要注重及时的调查分析,了解掌握当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会引发“三合一”企业出现等问题。
二要对辖区存在的“三合一”企业,要根据其性质、规模、行业差别,组织专家,邀请有关成员单位进行会诊,区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治理,不搞一刀切。
对当地“三合一”企业火灾隐患的整改提供业务服务和技术支持。总的思想
是什么方法简单实用就用什么方法。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是推行简易火
灾事故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提高建筑发现、控制初起火灾的能力。二是在重点部位、重要蔓延路径上设置自爆式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防止火势迅速蔓
延。三是加强消防组织建设,提高企业自防自救能力。四是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教会企业员工常见防火、灭火方法,提高他们灭火逃生能力。五是充分利用防火
委、消防联席会议作用,协调各部门开展“三合一”企业整治工作。“三合一”
企业存在不仅是消防安全的重大隐患,也牵涉到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环境保护、建筑使用、行业管理等方方面面问题。公安、工商、经贸、劳动、建设、土地、规划、工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在企业立项、审批验收、日常监督管理等各个环
节建立起一套较为规范的工作机制,分头把关,分别负责,互相制约。
(三)加强消防宣传培训,落实安全责任制。各类企业要严格执行《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主体
意识。一要按照61号令的要求,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自我检查、自我管理、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原则,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建立
健全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使
企业各项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认真负责地组织开展对
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
演练,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切实增强企业自防自救能力。
(四)多方配合共抓共管,消除隐患。
做到部门联动,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一要明确职责,部门联动。行业主管
和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做好整治、预防“三合一”企业的各项工作。二要出台地方
法规,推行强制措施。在现行消防法规、技术规范对“三合一”企业整治无明确、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出台地方规范性文件,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安全。三
要依法监督,严厉打击。对发现的“三合一”企业必须坚决督促整改,并对责任
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偏袒,形成强有力的警示效应。四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不仅消防机构要重视,更要发动新闻媒体、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自身开展相应的宣教工作。五要加强规划建设。对工业建筑尤其是工业开发区和通用厂房建设的管理,要实施超前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通过建设企业、园区民工宿舍,落实人员住宿、生活等配套设施,杜绝新的“三合一”企业的出现。对于已经建成的厂房和工业区,应补建相关设施。
第三篇:三全质量管理
“三全质量管理”理念
“三全”管理来源于全面质量TQC的思想,同时包融在质量体系标准中,它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称“三全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五十年代后,日本结合本国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质量管理的思想特点和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我国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后,1978年机械纺织业率先学习和引进日本的TQC理论和经验,1980年开始,建筑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1987年开始,山东省公路系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调动了广大员工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公路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原理对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全员质量管理,它是指全体员工参加全面质量管理,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路质量。因此,必须把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抓好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员工积极参加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共同把关,才能搞好质量。
所谓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GB/T19000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按照施工程序,从质量目标计划、施工准备、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到交工,要把质量贯穿全过程,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预防和把关。其中每个环节又由逐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必须掌握识别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构成有机系统过程,实质就是PDCA循环的具体化。
所谓全方位质量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形成。质量控制涉及到项目所有管理部门直至施工班组,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到位都会造成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此,施工项目质量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
“三全质量管理”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是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采取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和质量教育各种措施,形成多样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三全质量管理”是公路项目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三全质量管理”,利于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实现公路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教育制度
1、违章教育制度。
2、换岗教育。
3、特殊工种培训教育。
4、对新机具、新设备和新工艺应由有关技术部门制订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门训练。
5、对变换工种及换岗、新调入、临时参加生产人员应视同新工人进行上岗安全教育。
6、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由卫生和有关部门在工作前进行尘毒危害和防治知识教育后方可上岗。
7、综合教育。
(二)安全生产教育
1、项目班子必须先受教育。
2、思想和方针政策教育。
3、劳动和纪律教育。
4、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
(三)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活动,如建立安全教育室,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进行图片和典型事故图片展览,放映有关安全教育的电视片,举办以安全生产为内容的书画摄影展览,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出版报、墙报,编印简报等。
(四)法制教育
定期和不定期对全体职工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发生。
(五)安全技能教育
安全技能教育就是结合本工种特点,实现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知识的教育。每个职工都要熟悉本工种、岗位专业技术知识。
(六)特殊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1、确定特殊作业的范围和培训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第13号,《特殊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对特种作业的定义、范围、人员条件和培训、考核管理都做了明确规定。
2、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正式操作证者,方准独立作业。
(七)三级教育
1、公司或分公司安全科组织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
2、项目部进行的安全教育。
3、班组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
(八)经常性教育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把经常性的普及教育贯穿于管理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检查是不是没有安装加密锁。其次是运行加密锁驱动程序,彩虹锁运行windows文件夹下或光盘根目录下的instlock.exe,微锁运行windowslockdrvinstdrv.exe,深思锁运行:yszxsoftlocks3_inst.exe,2003年2月份以后的盘安装后,只需运行yszxsoftlocklock.exe就可以安装所有的加密锁驱动程序。
第四篇:推行“一窗”服务构建“三全”体系
项机制。一是建立考勤机制,实行“办税服务厅工作值班制度”,实行不间断工作制,“无假日,全天候“的窗口开放。二是建立监督机制,设置专职考核岗位,由精通税收业务、原则性强、能严格执行纪律的干部担任。考核岗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对办税人员的服务态度、水平、效率、作风、办税服务厅的环境以及值班交接等情况进行监督,每月通报考核情况,奖优罚劣。三是建立协调机制,针对办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办法,为
“一窗式”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把服务的视线投射到整个流程
推行“一窗式”服务,首先要做到国税机关内部业务流程设计科学流畅,为此必须对国税机关行政审批进行改革,否则“一窗式”服务无法到位。一是压缩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办法。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对必须由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税务事项实行事后备案制度,实行纳税人依法执行,基层税务机关事后监督检查,变事前审批与事后管理结合。二是下放审批权限,取消审批过程中同一机关层层签字的做法,将审批权限的一部分下移,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实现窗口功能合理最大化,办事效率提升最高点。三是实行权力与责任挂钩,以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税务咨询等每一项业务,窗口人员在享有处理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此外,还设置一个异常情况处理岗,以免因异常情况出现后,不能立即处理,在窗口形成淤积,造成堵塞。改革行政审批后,服务的视线才能投射到国税机关整个流程,从而提高“一窗式”的服务质量。
三、完善相关机制,全力实施全员化绩效管理
搞好“一窗式”服务,人员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利益是核心。做到三者有机链接,必须改革分配机制,优化管理机制,强化捆绑机制,实行责、权、利三者挂钩。
(一)细化分工,在责任上实行合理分担,在权力上实行有效分割。在办税服务厅,实行大厅主任领导下的窗口负责制。大厅主任具体负责所属窗口的各种业务及流程正常运转的监督落实,并根据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报请局领导,适时进行调控,同时负责与职能股室之间的业务承接、核批、转发和督办。窗口主管对窗口业务全权负责,每天对窗口所发生的业务如:税务登记、抄报税、认证、申报、开票、发票发售、税务咨询等进行统计、分发、传递、核对和小结。各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相应窗口主管的管理。从纵向上看,主任的工作向局党组负责,窗口主管的工作向主任负责,窗口人员对内向窗口主管负责,对外向纳税人负责;从横向上看,大厅主任统管,窗口主管对所属业务统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统办的管理网络。做到办理业务不越位、不空位;使用权限不越权、不放权;承担责任不溜肩、不卸担。
(二)优化考核,在绩效上实行科学分类,在利益上实行最佳分配。在责权明确后,要保证“一窗式”正常、高效、稳定持久的运转,必须启动分配机制,实施绩效管理,激活人员活力。在业务上进行量化考核。既要搞好考勤记载;又要搞准当班人员办理业务量的记载,进行一日一统计,一月一汇总,存档待评。在服务上进行质化考核,既考核服务态度,当月工作中,有无与纳税人发生矛盾,有无受到纳税人投诉,又要考核服务水平,在当月工作中有无出现资料不全,数据不准的现象。在绩效上进行等级化考评,结合星级评定,根据业务量化、服务质化、纳税人意见等制定权重细则,决定星级升降,确定星级等级。在利益上实行最佳分配,拉开档次。业绩、等组长与工资奖金责任挂钩。
总之,“一窗式”征管改革是对税收征管流程的重新规范,是对税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重新梳理,涉及税务机关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在立足服务,着眼管理,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探索。
《[推荐]推行“一窗”服务构建“三全”体系
第五篇:推行“一窗”服务构建“三全”体系推行“一窗”服务构建“三全”体系
推行“一窗”服务 构建“三全”体系“一窗式”是以办税服务厅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调整窗口功能为手段,以优化征管流程为目标的管理模式,使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力求实现服务与管理达到最佳组合,质量与效率得到最大提高,使之形成办税无障碍,管理无漏洞,服务无死角,资源无浪费的理想格局。然而,在“一窗式”推行以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纳税人办税不方便,容易引发征纳双方冲突,纳税人在办理多项涉税事宜时,往往需要在办税服务厅多个窗口往返办理,因苦于来回跑,不免有怨言,而税务机关限于流程设置,也束手无策,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征纳矛盾。二是办税服务厅岗位工作量分配不均衡,容易引起内部人员的心理失衡,造成相互攀比,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三是业务职能单一,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容易自满,使人不求上进,不利于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只有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大力拓展服务空间,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才能真正稳步推行“一窗式”改革,使之实现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严密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根本目的。
一、全面整合资源,着力推行全能型办税方式根据“一窗式”管理的要求,国税机关应将现有资源,全面整合,形成窗口功能大汇聚,人员职能大集中,机器效能大融合的格局。具体思路是:
(一)拥所属职能于一厅,实行“一体化”管理。即赋予办税服务厅完整而独立的科室职能,将原各职能科室的征收和服务职能全部剥离,并入办税服务厅,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的征收和服务职能的主体,所有涉税事宜集中在大厅统一办理。
(二)汇涉税事宜于一窗,实行“一窗式”服务。一是简并窗口,将原来为纳税人设立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发售等单设窗口,整合为全职能通用窗口,变“多环节”服务为“一窗式”服务,使纳税人在一个通用窗口就能办理所有涉税事宜。二是归并业务,对办税事项进行归并,每个窗口受理后,为纳税人开具“文书受理单”,注明文书受理种类、数量、限时办理期限、纳税人领取时间等内容。纳税人凭“文书受理单”回执,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办税窗口领取有关审批书,从而解决纳税人上下跑,到处找的难题。同时,实现由单兵作战向分工协作的转变,以改变过去按业务分工设置窗口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忙闲不均,服务方式单
一、服务层次不高、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集全能服务于一人,实行“一站式”办结。随着窗口功能的综合化,窗口人员的职能也随之多样化.窗口人员从过去仅需要熟练掌握一项工种技能上升到要熟悉整个业务流程。因此,每位窗口人员要迅速实行由专一型向全能型转变,完全胜任窗口的每项工作,全面受理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熟练掌握CTAIS系统和金税工程的操作,规范所有办税流程,解答纳税人的咨询疑问,履行窗口服务职能,综合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另外,软件设置,也要按照全能“一窗式”的需要重新编排,根据操作方便的原则,与窗口业务对应分类,汇总储存,确保操作时能信手敲来。
(四)融信息处理于一机,实行“一网式”运行。一是加强前台与后台的对接,前台具体负责受理纳税人涉税事宜,完成无须向内部报批或传递涉税业务,后台具体负责通过前台受理需要内部审批或传递的审核、调查、报批等业务工作,实行文书审批网上流转。确保办税服务厅向纳税人和职能管理科室两极辐射,使纳税人、办税服务厅、管理部门三级传递管道畅通无阻。二是加强CTAIS系统与金税工程操作平台的对接,消除信息技术和流程管理障碍,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台微机内实行相互兼容、信息共享、同时运行。三是加强信息处理与信息利用的对接,对基础信息数据实行集中处理,自动存储,综合利用,为记录、查询、考核提供准确、直观的数据来源。四是加强税务与银行对接,银行到办税服务厅设立专用窗口,税务在银行设立税款过渡帐户,对实行“双定”的纳税人继续推行税款预储。五是加强税务与企业的对接,让企业可直接在网上交税。
二、大力拓展空间,竭诚提供全程式办税服务推行“一窗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作风,严格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全程式服务。
(一)把服务意识贯穿到全领域针对办税服务厅“征收与服务”、“执法与管理”、“反映与参谋”的多重职能的特点,要始终急纳税人所急,想纳税人所想,把纳税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纳税人的满意作为落脚点,建立人性化的纳税氛围,为开通办税的“绿色通道”奠基。同时在办税过程中,要严格基础数据管理,准确录入信息资料,做到数据来源系统化,账表核算自动化,为管理、稽查系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资料。
(二)把服务方式渗透到全方位一是以“一台”、“一图”、“一栏”、“一书”为载体,落实公开办税制度。即设立咨询台、绘制导税图、开设公开栏、提供书面纳税指南进行提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醒纳税人应当注意的事项和内容,应当遵循的法规和流程,应当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形成有利于纳税遵从的大环境。二是以“一责”、“一簿”、“一志”为载体,落实服务责任制,制定岗位职责。填写税务文书、资料交接登记簿和值班日志,量化工作内容,界定服务责任。三是以“两屏”为载体,落实承诺服务。在办税服务厅安装自动触摸查询系统和LED大屏幕显示屏,与征管软件数据库联网,将纳税人最关心的双定税额、停歇业、欠税及各项收费标准公开,将限时、延时、预约、上网等服务标准公开,向纳税人承诺,直到纳税人满意销号为止,规范服务行为。四是以“三机一邮”为载体,落实多元申报。通过微机、手机、电话实行电子、语音申报,通过邮局实行邮寄申报,适时开通12366税务服务热线。
(三)把服务质量涵盖到各环节在办税服务厅内,全面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考勤机制,实行“办税服务厅工作值班制度”,实行不间断工作制,“无假日,全天候“的窗口开放。二是建立监督机制,设置专职考核岗位,由精通税收业务、原则性强、能严格执行纪律的干部担任。考核岗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对办税人员的服务态度、水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