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11年春教育法学答案
教育法学
答:1.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我国《教师法》 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对于教师聘任制我认为是非常科学有效的制度,首先是通过相关程序让那些不符合教师资格的人不能进入教师队伍,为保证纯洁的教师队伍提供的有效的保障;其次是通过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条款约束学校和教师双方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对其权利做详细阐述,让教师在合同框架内发挥实力努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然后,通过合同期限和期间的考核,让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
5、张三特别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李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便命令张三站着听课。可张三继续和同学讲话,李老师便对张三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张三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刘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张三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张三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张三同学应该怎样做呢?(案例分析题)
答: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李老师将张三赶出教室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学业证书,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该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2)以平等身份同相对人发主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而是具有明显教育特征的民事关系。如基于教育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机关无论以何种身份参加教育法律关系,都是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体体现在:(1)教育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组成部分,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其行政权利不得违反教育法律和同级人民政府决定、指示、命令,否则,该行为无效,将被撤消。同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非经授权不得代行本级人民政府的权力。(2)教育行政机关在遵守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利可能,有权独立行使主管事项的决定权,不必请示人民政府。(3)教育行政机关专门行使教育行政权,不受其他机关的非法干涉。(4)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都是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教育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虽然有执法监督、业务指导关系,但下级教育行政机关也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机关作为一种公务主体,使上下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存在一种公务关系。这就是说:一是上下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他们都是独立的行政法人;二是上下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存在执法监督关系,即上级教育行政机关通过行政复议等途径可以撤消下级教育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决定,达到监督的目的:三是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在公务职责范围内可以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进行指导,主要是指导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利国家的教育法,同时也对专门业务进行指导。
把握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是很重要的。在现实工作中,有的教育行政机关认为自身不是执法机关,因而疏于履行教育行政执法职责;有的教育行政机关在未很好的履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同时,又在法定权限为下级教育行政机关乃至政府设定义务;出现该管的事没有管,无权管的事义越权去管的现象,这是应该克服与避免的。
列举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简答题)
答: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有:停止侵害;排除防碍;消除危险;反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试根据《教育法》,分析学校的法定权利
答:根据《教育法》(3)《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日渐增强;而另一方面则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民主法律意识,管理工作的法律水平及多年形成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相脱节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等问题相关。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为确保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一、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校规章制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二)法制统一原则: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政策为基本依据,体现法制精神,学校规章制度与有关法律法规相符。
(三)科学管理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学校规章制度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
王伟为原山南县职业技术学校(中专校)学生,男,19岁。1996年7月4日该生在考试时作弊被班主任老师王名德发现,王名德老师当即收缴了王伟的试卷,并将该情况报告了学校教务办。根据学校学籍管理规定,7月6日王伟被勒令退学。王伟认为他的退学是班主任王老师造成的,因此怀恨在心,1996年8月2日,王伟纠集了他的几个朋友闯入王老师宿舍对王老师进行了殴打。后经医院诊断,王名德老师多处软组织挫伤,左眼视力严重受损。
请问:(1)学校对王伟的处理是否恰当?王名德老师的行为是否恰当?(2)根据刑法和有关教育法的规定,应对王伟如何处理
(案例分析题)
答:(1)、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因此学校制定对考试作弊者勒令退学的规定是学校的法定权利。同时,由于王伟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且其作弊证据确凿,学校作出的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是合法的。
(2)本案中,王伟的行为侵害了王名德老师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教师法》
3、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4、《民办教育促进法》属于(法律)
5、根据我国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学校事故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教师职务制度的特征有哪些?(简答题)答:教师职务制度有何特征? 教师职务制度有以下特征:
(1)职务与工资待遇挂钩,应聘相应职务,履行职务职责,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责、权、利相统一;
(2)职务有数额**,无岗位,即使够条件,也不能取得职务;
(3)职务有一定任期,与工作岗位密切相连,只能依附于岗位存在;(4)离退休教师不能参加职务评聘;
(5)应聘职务的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
(6)考核教师是否符合相应的任职条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实绩,而且还要考核教师的思想**表现、发展潜力、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有哪些?(简答题)答:教师资格条件是《教师资格条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资格条件分为共同条件和每种教师资格特有的条件两部分。
取得各种教师资格的共同条件在《教师法》 依据我国《教育法》,谈谈你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的理解。答:公益性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别于企业组织的根本性特点。所谓公益,就是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特点,主要包括:(1)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标准在于是否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性活动获得的收入用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否用于填补自身办学经费的不足。
(2)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排除宗教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预和渗透,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和重要举措,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小学生刘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刘某的椅子移开,结果刘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刘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刘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案例分析题)
答:1.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刘某负伤,是因为陈某的故意行为所知,陈某对刘某构成了故意侵权,应负主要责任。由于本案例汇总刘某和陈某都是未成年人(小学生),所有侵权责任应由其监护人承担。
2.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在刘某受伤以后,教师应及时将刘某送到学校医务室或者附近医院进行检查,并及时通知刘某的监护人。同时,陈某是学校的学生,上课故意移开同学凳子容易导致他人受伤,学校平常应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此,学校管理失职,应负次要责任。
第二篇:教育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A卷)
1、学校的法律地位
答: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指学校在不同法律中的地位及其他主体之间构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与责任。
2、教育法
答: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3、法律意义上的学校
答:从法学的视角看,学校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4、行政法律责任
答: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进一步说,就是行为主体违反了属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致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行政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教育法的遵守
答:指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教育法律规定的要求行为具体说,守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谁守法,即守法的主体是谁;二是守什么法,即守法的内容。
(B卷)1.教育法的实施
答:教育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个人都要遵守教育法;二,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教育法,准确适用教育法,保证法律的实现。2.教育法律救济
答: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校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3.法律意义上的学生
答:法律意义上的学生就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机构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4.教师聘任制度
答:学校教师聘任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教师管理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合同形式确认教师的职务、职责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教师任用制度。5.教育立法
答:教育立法就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律法规的专门活动。
(C卷)1.教育法律责任
答: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的主体违反了教育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义务,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它具有国家强制性、专权追究性、规则的特定性。2.法律上的教师
答: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教育法律规范
答: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原则,这种规则体现了通知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警察、军队、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作后盾的。4.教师申诉制度
答:《教师法》确立的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的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5.依法治教
答: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二、解答题
(A卷)1. 研究学校法律地位的意义。
答:①学校的法律地位决定学校法律关系的类别、性质;
②学校的法律地位决定学校法律关系的内容; ③学校的法律地位决定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形式。2.教育法律规范的涵义及其结构。
答:涵义: 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
结构:
1、假定(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处理(处理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3、奖惩(奖惩是指人们作出或不作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时,在法律上引起的后果)
3.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
1、学校的设置目的不同于企业;
2、学校的经费来源不同于企业;
3、对学校的调节手段不同于企业。4.教育法的作用。答:
(一)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
(二)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①确认和保障教育的性质和方向;②规范教育权力运行;③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 ④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⑥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
(B卷)1.如何完善教师聘任制?
答:①从立法上讲,对教育法中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改、并及时制定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下位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②从法律监督的角度讲,加强对学校聘任权的监督是保证聘任过程公正、公平、公开的有效途径;
③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明确教师聘任的法律依据是化解聘任纠纷的有效途径。
2.学校依法享有的权利。
答:①自主管理权;②实施教学权;③招收学生权;④管理处分权;⑤颁发证书权;
⑥聘任教师权;⑦管使设经权;⑧拒绝干涉权;⑨法定其他权。3.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
答:从法、主体、权力和客体四个要素理解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
①教育行政执法是适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
②教育行政执法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 ③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的活动;
④教育行政执法是以特定的事项和特定的教育管理相对人为对象的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
4.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内涵与内容及其成为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条件
答:
(一)内涵: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义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内容:第一,物和物质财富。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第二,非物质财富。主要是指智力成果;
第三,行为。行为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其权利和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
(三)条件:(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具有价值;
(2)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利用;
(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占有和利用。
5.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
答:
(一)广义的“学生伤害事故”包括在学校内发生的学生、教员、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生伤害事故”是指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活场地中发生的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
(二)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元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P346)
(C卷)1.教育司法的要求。
答:①公正准确;②合法合理;③及时高效;④司法平等;⑤司法独立。2.教育法的特点。
答:
1、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2、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
3、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定;
4、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3.教育立法的意义和原则? 答:
(一)教育立法的意义:
1、是先打教育普及化的要求;
2、是现代教育公共化的要求;
3、是现代教育法制化的要求;
4、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平等、开放、自由。
(二)教育立法的原则:较高的概括性、较强的操作性、相对的稳定性。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教育的客观实际、要深入实际全面调查教育实践、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
(2)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核心是体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的机会、内容与过程的平等;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
(3)系统性的原则:按照层级来建设,要协调一致;
(4)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稳定性是其内在属性,体现的是权威性和严肃性;发展性就是与时俱进。
4.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答:①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③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肾虚制度;
④从对教育申诉的处理看,教育主管部门、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申诉的处理活动,是行使其职权的行为,并且其处理结果能够直接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产生法律后果,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要求。5.学校行使学生纪律处分的原则。答:①处分行使的原则之一:比例原则;
②处分行使的原则之二:法律保留原则; ③处分行使的原则之三:正当程序原则; ④处分行使的原则之四:平等原则。6.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
答:
(一)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化教育管理观念;
(二)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
(三)运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
(四)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
(五)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6.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
答:
(一)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二)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四)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五)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六)终身性原则。
5.教师惩戒权的内涵及其惩戒与体罚的不同?
答:
(一)内涵: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其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
(二)与体罚的不同:
①从目的上看,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犯错,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
②从程度上看,惩戒是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而体罚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③从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是通过施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惩戒中的“痛苦”是学生幡然悔悟后的痛苦,多是内发的;体罚中的“痛苦”更多地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多是外铄的;
④从效果上看,惩戒能使学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体罚虽然也能使学生改正错误,但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往往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6.依法治教的意义。
答:
(一)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二)依法治教会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四)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五)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和教育管理参与权的需要;
(六)依法治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法律保障;
(七)依法治教是有效解决教育纠纷的法律手段。
1、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并重点阐述教育法律关系内容中权利与义务的表现形式及其二者的关系。
答:
(一)内容: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二)表现形式: 权利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三种; 义务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作为、不作为、接受国家强制三种。
(三)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结构相关、功能互补、数量相当、价值主从(权利本位)。
2、如何完善学校教师聘任制以及教师聘任制的未来走向?
答:
(一)完善:①从立法上讲,对教育法中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改、并及时制定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下位法规是时分必要的;
②从法律监督的视角讲,加强对学校聘任权的监督是保证聘任过程公正、公平、公开的有效途径;
③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明确教师聘任的法律依据是化解聘任纠纷的有效途径。
3、我国教育法的体系结构
依法治校为什么是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并解释依法治校的内涵以及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途径?
答:
(一)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必须在管理总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内涵:依法治校是指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三)基本途径:
1、切实转变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
2、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依法治校考核评价机制;
4、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4、什么是教育执法?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教育执法的特点和原则。
答:教育执法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针对特定事项和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适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
特点:第一,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确定性;
第二,教育行政执法程序要求的严格性;
第三,教育司法审查的全面性。
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应急性原则;
3、合理性原则;
4、公开、公正原则;
5、权责统一原则;
6、不停止执行原则。
5、依据《教育法》的规定,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什么。
答:
1、接受并享有教育权;
2、获取物质保障权;
3、公正评价与获得证书权;
4、申请法律救济权。
第三篇:2018春法学劳动法
期末作业考核
《劳动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3、年休假:是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3、劳动安全卫生:又称劳动保护或者职业安全卫生,指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应得到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基本保障的制度
4、休息休假: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外自行支配的时间,包括劳动者每天休息的时间等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现存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及构建原则。
答:现存原则有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构建原则有1.资方于劳动者间的利益平衡原则;
2、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缺陷。
答:一是集体合同形式化问题严重,1.主题错位2.程序简化3.内容空洞;二是集体合同立法滞后,1.相关法规之间缺乏一致性2.立法层次低3.实施范围狭窄4.缺乏强制性规定,没有明确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中的法律责任
3、工作环境权的内容。
答:1.参与企业安全卫士改善决策权2.充分获得信息权3.安全卫士代表在特殊危险状况发生时的处置权4.个别劳动者拒绝危险工作权5.接受咨询与训练权6.安全卫生代表权
4、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措施。
答:1.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2.增强个体维护意识3.发挥工会组织或其他民间组织的功能4.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5.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5、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答: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共30分)
1、试述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答: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使得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具法律效力的劳动争议伸裁和诉讼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一是实休法方面:
1、由于历史原冈,《劳动法》 法只是确立了劳动争议案件的一-般原则,可操作性差,尤其没有对外商投资企业等特殊用人单位作出专门规定,不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争议多并且复杂的现状。
2、我国的劳动法规范多为授权性条款和义务性条款,缺少对F违反规定该如何追究责任的条款,即使有这样的条款,一股规定也比较原则,执行过程中也难以操作。
3、《条例》只规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要是仲钱程序,缺乏規范劳动关系的实体性法规。
4、我国现行调整企业劳动争议仰钱的法律法规,参照的有《条例》和《劳动争议仰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对具休的伸钱程序和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未加以规定或规定得租糙、泛化
使得操作起来很难。
5、有关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时效的规定,主要休现在《条例》、《劳动法》《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中,规范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方式在解决争议中的效力、时效的确认、协调,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实践带水诸多不使。二是程序法方面:
1、根据《劳动法》、《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适用调解、仰裁、起诉,休现了多层次性、多渠道性的优点。但这种“调、裁、市”依次进行的争议处理程序,其弊端是明显的。时问拖得过长。这不仅无法休现法律的效率,面对很可能使矛居双方积怨加深,特别是不利于给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建设问题。日前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不具备专门处理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争议的人才,不适应劳动争议数量急剧开的需要,增加了案件的处理难度。
3、劳动争议仰战的实际效用问题。我国山前的劳动争议仰钱与实际意义的仰钱是完全不同的,是由国家强制力确定,而不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白愿选择,实际上它更接近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行政决定。对这种裁决,只要一方当事人不服,就可通过起诉的方式使钱决归无效,实际上劳动仰钱的作用并未得以充分发挥。
2、论述我国目前的集体协商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措施。
答:缺陷:我国目前的集体协商制度并不完善,影响我国集休协商制度发展的上要有如下儿个障碍:(1)立法上不完备我国现行关于集休协商制度的立法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关于集休协商的立法规定,都规定在集体合同中,面《工资集休协商试行办法》只是关于工资制度协商的规定:其次是立法层次低:三是法条少:四是规定简单,不利于实践中的操作。(2)集休协商的层次低。山前立法规定的集休协商代表仅是企业工会或者职工.代表,没有行业和区域集休协商制度的规定。集休协商的层次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不具有足够强的力量,不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使集休协商不能发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平衡利益的功能。(3)工会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由于我国的劳动名没有自由结社的权利,不能自发组织工会,工会附属企业,包括经费、人员、职能都附属企业。因此工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代表。(4)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如果用人单位有侵害劳动者的行为或名在集休协商过程中有不符合程序规定的地方,如何监督?侵害方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这在我国立法中没有规定,实践中也没有施行,这显然不利」集休协商的合法开展。
完善措施:
1、建立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参与的集休协商谈判机制。劳资关系从客观上需要三方参与,形成一个在集体协商中有效的二方机制。即一方是宏观层次上的政府;一方是企业,企业方包括单个企业、行业、区域性的企业群休、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企业:第三方是雇员方或劳动者方面,包括单个企业中的劳动者群休、行业劳动者群休、区域性的劳动名群休、企国性的劳动者群休。其中企业方与雇员方是进行集休协商谈判的主体,是形成谈判约定的主体,通过集休协商谈判,形成并规范劳动合同。面政府主要是监管和帮助劳资双方进行谈判,并进行协调。
2、建立集体协商谈判的组织。要建立有效的集休协商谈判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组织间的关系,明确全国性的工会、行业工会、区域性工会、行业雇主协会、区域竹性的雇主协会、全国雇主协会问的责、权、利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协调原则。
3、制定劳资协商的办法和程序。从法律方面保护协商双方以及协商代表的利益,避免在谈判过程中采用不合法的方法干预和破坏谈判的进行:避免雇主和雇员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垄断,保护企业间和劳动力之间的平等竞争关系。
4、明确集休协商谈判中的雇主责任。在我国劳资力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如果对企业在集休谈判中的行为不加以约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尖衡的状况。可以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法律责任上作出如下规定:首先,对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如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等事项,企业必须与工会进行谈判,对工会提出的谈判要求必须回应,不得单方或私下决定或改变。其次,企业在谈判过程中必须向工会或工人代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信息,并在集休谈判的全过程中承担向工会提供资料的责任如违反印意味着拒绝谈判需承担法律责任。[1]第三,明确规定违约责任,不仅应规定违约行为,而且应明确规定处罚的办法,包括处罚的量化标准、执行机构以及相关程序等。
第四篇:教育法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答教育法学的特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2.简答教育法学的发展特点。
经验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3.简答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手教育权的法律性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运行等。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三是法律责任与救济。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等。
二、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依法治教做为一个基本方略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所谓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包括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和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制活动。实行依法治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总体上看,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提出和确定了“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 其次,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事实证明,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仅仅靠“人治”,靠领导人的“开明”,或者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都是不稳定的,必须实行依法治教,保证教育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的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都是合同关系。教师管理也要逐步转移到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聘任制,它的基础就是一个聘任合同。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以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指导依法治教的实践。(二)学习教育法学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
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自然就要思考法是什么,评价现行的法及人们的法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全面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态度,对于法律的评价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则更为重要。不能设想,一个对教育法缺乏了解的干部、教师,会严格遵守法,正确执行教育法。因此,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行动上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六项义务,其中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第一项义务,这也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该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其他五项义务,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等,也都要求教师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 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处有关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学习教育法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推动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的需要
学习教育法学,不应当只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要通过学好教育法制基本知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依法治教的形象,并且带领广大学生、家长和公民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只有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公民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才能使依法治教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之日,就是依法治教实现之时。广大教师负有带领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学习教育法制基本知识的责任,必须首先自己学好,才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2.请谈谈如何用比较研究法学习教育法学。
答;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教育法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教育法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法的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习方法。比较研究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同时并存的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比较。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注意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的基础上,对可比的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或教育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我国教育法的特性如何?
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律整体的一部分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他便具有一般发的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法律以人们之间的一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统一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涉及不同的社会领域而分为不同的种类,教育法的调整对象是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性,二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又有行政机关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学校和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主体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及其复杂的。
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体系。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案例一: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 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案发后,紫金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答: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2.案例二: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
“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答: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3.案例三:一个和齐玉苓案雷同的案件
1994年,张广荣参加高考,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她的结果也和齐玉苓一样——名落孙山。没能上成学的张广荣回到了家乡干农活。可是四年后,张广荣听一个朋友说起来一所中学里有个与她同姓名的女老师,那个“张广荣”大学读的学校恰好是张广荣当时所报考的。
张广荣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查清楚了那位“张广荣”老师的真名叫任敏,让张广荣吃惊的是,为任敏一手操办冒名入学的人正是任敏的公公——他是张广荣当年的数学老师,正是他对张说,“你没有考上。”而张广荣却信以为真。
1998年9月,张广荣将任敏告上了法庭,张提出了被告应向其赔偿物质损失5万元,精神损失5万元和赔礼道歉的要求.经过2年的时间,总算有了结果,2000年8月,法庭裁决,被告向张广荣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费共9000元。
请依法分析张广荣一案的侵权性质。对这一案例我们应有哪些思考? 答:此案属于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因此造成损害结果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思考: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防止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发生,避免对受教育主体构成伤害。
第五篇:2011春婚姻家庭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婚姻家庭法学作业
1一、名词:
1、P1
2、P89
3、P118
4、P156 5、205
6、P
32二、填空题:
1、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2、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制
3、生产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4、婚姻家庭关系、总和5、22周、20周6、普遍性、伦理性、强制性
7、当时社会制度、男女两性
8、一定范围、生活
9、两性结合、血缘联系、社会性、自然性
10、废旧立新
11、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12、买卖婚姻、干涉婚姻自由 索取财物 13有配偶者、家庭 家庭成员
14、忠实、尊重
15、结婚自由、离婚自由
三、1、C
2、AC
3、ABD
4、ABC
5、ABCD
四、简答题:
1、婚姻法的概念和特点?
答:概念: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特点:(1)普遍性(2)伦理性(3)强制性
2、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
(一)包办强迫,毫无婚姻自由。
(二)男尊女卑,野蛮的一夫多妻制。
(三)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
3、我国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
答:(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4、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条件?
答:所谓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他方可在离婚时请求损害赔偿。《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请求权人没有过错:这里的请求人没有过错,是说没有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法定过错。
五、论述题:
1、试论婚姻自由原则?
答:婚姻家庭的稳定也就是社会安全的稳定、经济繁荣的保证。我国自1950年宪法就提出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婚姻自由原则面临种种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还需国家的法律不断完善、更新,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婚姻家庭的需要。婚姻既是一种契约,当然应该建立在真实合意的基础之上。婚姻作为一种权利,所以应该可以自由地行使或不行使,只要符合法律规范的允许性规定而不违反其禁止性规定。我们说自由是做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事情,婚姻自由也应如此。总之,婚姻具有契约的本质特点,它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这种协议在双方间产生了婚姻关系,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协议解除婚姻关系,因此婚姻是种契约。婚姻“自由”不仅有利于维护婚姻关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2、试述家务补偿的概念和条件?
答:“家务补偿”是“对实行分别财产制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配偶离婚时的补偿”。《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条件:(1)夫妻对于婚后所得财产进行了分别所有的约定;(2)夫妻一方付出了较多义务;(3)在离婚时行使请求权,当然,拥有请求权的一方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可以放弃权利。
3、试述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
答: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可以双方协商处理,协议不成时,也可以由法院分割共同财产,分割原则如下:
(1)男女平等原则:对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都有平等的所有权;
(2)保护子女、女方权益原则:这就是说,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首先要将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子女离婚后的生活与健康成长的物质需求;
(3)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离婚是因一方过错引起,在分割共同财产时要照顾无过错一方。
(4)有利于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原则:分割共同财产时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活和生活。首先,不得破坏财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要尽量使分割后的财产一如既往发挥经济作用。
婚姻家庭法学作业
2第一个人的看法:对夫妻有互相忠实的义务和离婚损害赔偿的理解和看法 :
《婚姻法》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和尊重,是婚姻最本质的要求。
忠实义务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指的是:夫妻应当互相信任和忠诚,不得欺骗、侮辱、歧视、遗弃配偶,不得为第三者利益损害配偶的利益。狭义上指的是:夫妻共同生活中,应当保持性生活的专一性,不得从事婚姻外性行为,包括重婚、同居、通奸、嫖娼、卖淫等。这是夫妻关系的本质要求,是婚姻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的集中体现。当然,要求夫妻间互相忠实,绝不意味着用法律手段强行维持感情确已破裂的婚姻关系。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妻可以依法离婚。因一方的不忠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等)导致离婚的,受害方可以依照《婚姻法》有关规定获得法律上的救济。《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从而确立了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给予其一定物质补偿的制度。从性质上讲,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民事赔偿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制,即以当事人的过错为要件。该制度的设置,既包括对受害方补偿的性质,又包括对过错方的惩罚,因而其兼具补偿性与惩罚性。"
第二个人的看法:
(一)对夫妻有互相忠实义务的理解和看法
1、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真正的感情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夫妻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彼此互相忠实,正是婚姻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的必然要求。
2、夫妻双方互相忠实是十分必要的,这对维护一夫一妻制原则、保护婚姻家庭和受害一方的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3、夫妻互相踏实是婚姻得以维护和巩固的必备要素,是婚姻的生命所在,如果夫妻间一方对另一方不忠实,就既违反了婚姻义务,也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二)对离婚损害赔偿的理解和看法
根据新婚姻法的立法精神,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几点:
1、夫妻一方对离婚具有主观上、行为上的过错。
2、一方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这是部队建设损害赔偿的客
观行为要件,即过错方的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或婚姻契约对婚姻义务的要求,如违反了夫妻的忠实义务,相互抚养义务等。
3、受害人无过错。
4、请求权人有损害事实。
5、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离婚损害赔偿:
1、在判决离婚后,夫妻双方有过错的一方对无过错一方的人身和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害,应当全部赔偿。
2、对无过错方造成精神上的损害,就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合理地确定赔偿的数额,从而达到既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不致使有过错方无法承担。
还有人有以下看法: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有谎言。对于以方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理解,包容。两人的意见如有分歧,应协商达成共识,在作出决定。离婚如果双方认可,无需要物质上的赔偿,双方也没有造成伤害。如一方不认可,尤其是女方,理应要物质、精神上的补偿。
婚姻家庭法学作业3案例分析
答:法院应判决离婚。王某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下认识张某与其同居并生一子,这就构成了事实重婚,要负刑事责任。事实重婚是指有配偶者虽然未与办理结婚登记,但双方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形成了事实婚姻。根据《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事实上的重婚不仅要承担婚姻无效、离婚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还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本案中王某因李某有病不能尽妻子义务,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屡次提出离婚均遭李某的拒绝,因王某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除婚姻关系,以无奈离家出走打工,结实张某并生一子,而形成两个婚姻关系,构成重婚,根据刑法的规定,王某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张某知道王某有配偶而与之同居生子,张某也构成重婚罪;如果张某不知实情,她也是受害者,王某与张某之间的财产按共同共有财产处理;王某与张某所生之子,虽为非婚生子,但享有与婚生子相同的权利,王、张对其有抚养义务,张某与王某只能在王某与前妻离婚后方可办理结婚手续。虽然王与李感情破裂,但未办理离婚,王与李仍是合法婚姻,受婚姻法保护,李某有权提出离婚诉讼请求,王某承担离婚损害赔偿和负法律责任。
婚姻家庭法学作业
4一、名词解释:
1、群婚制:群婚制就是团体婚制,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子女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2、社会机构抚养:指由国家设立的社会福利院对孤儿、弃婴、残疾儿童进行的养育。
3、拟制血亲: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但由法律确认其具有与自然血亲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
4、分别财产制:指夫妻双方婚前和婚后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5、涉外婚姻:指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或者外国人与外国人按照我国法律办理结婚、复婚或离婚。
6、联合财产制:
(一)指婚姻关系成立后,夫妻双方的财产仍各自所有,但是该财产被合并在一起,由丈夫统一管理,丈夫对妻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处分的一种夫妻财产制度。
(二)联合财产制又称管理共同制,它是指除特有财产外,夫妻各享有其个人财产所有权,但将双方财产联合在一起,由夫管理。当夫妻关系终止时,妻的原有财产才由本人收回或由其继承人继承。
二、填空题:
1、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2、一定范围的亲属
3、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4、亲属间
5、直系血亲、直系姻亲
6、必备、禁止
7、完全,强迫,干涉
8、夫
妻共同财产制、夫妻个人财产制、夫妻约定财产制
9、抚养,赡养
10、生活费,教育费
11、军人本人同意,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
12、准予,婚姻登记机关
三、选择题:
1、B2、C3、B4、B5、AC6、ABD7、AC8、AB9、BD10、ABC
四、论述题:
1、可撤销婚姻的条件是什么?
答:撤销婚姻的原因是一方或双方受胁迫。也就是说男女双方或一主并无成立婚姻的合意,而是受到他方或第三人的胁迫而成立的婚姻。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婚姻自由: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
(2)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3)男女平等: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婚姻法的又一原则,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怀妇女、爱护儿童、尊重老人的精神。
(5)计划生育: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发展速度。它包括两个含义:节制生育,降低人口的发展速度;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的发展速度。
五、案例分析:
答:
(一)财产的分割:
1、王某父母赠与王某个人的那套房屋归王某个人所有;
2、朱某继承的一套房子作为王、朱两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3、王某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0元,也作为王、朱两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孩子归母亲即朱某抚养,因为孩子只有10个月,根据婚姻法36条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应当理解为两周岁以下。
因孩子的归处及从照顾妇女、保护儿童的利益出发,王、朱两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适当的给予女方多分一点。
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根据婚姻法规定:夫妻关系中所得到的赠与和遗产属夫妻共同财产(没有特别说明的,即给个人的),按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二)王某与02年和朱某结婚,婚后王某的父母赠给王某个人一套房屋,由王某与朱某共同居住。04年朱某父母去世且无遗嘱,留有一套房屋。05年8月王某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0元,06年6月王某与朱某离婚。他们的财产都属于共同财产。
《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运用实物分割、价金分割、价格补偿等方法分割。”我国所确定的分割原则是:男女平等,保护女方、子女权益,照顾无过错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孩子应该判给女方朱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