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宪法”

时间:2019-05-13 23:5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台湾地区“宪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台湾地区“宪法”》。

第一篇:我国台湾地区“宪法”

台湾现行宪法(2006.04)第 一 章 总纲 第 1 条(国体)中华民国基於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第 2 条(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之主权属於国民全体。第 3 条(国民)具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第 4 条(国土)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第 5 条(民族平等)中华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第 6 条(国旗)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第 二 章 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 7 条(平等权)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 8 条(人身自由)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 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 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於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 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法院对於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覆。逮捕拘 禁之机关,对於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 院不得拒绝,并应於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处理。第 9 条(人民不受军审原则)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第 10 条(居住迁徙自由)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 11 条(表现自由)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第 12 条(秘密通讯自由)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第 13 条(信教自由)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第 14 条(集会结社自由)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 15 条(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第 16 条(请愿、诉愿及诉讼权)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第 17 条(参政权)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第 18 条(应考试服公职权)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第 19 条(纳税义务)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第 20 条(兵役义务)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第 21 条(受教育之权义)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第 22 条(基本人权保障)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第 23 条(基本人权之限制)以上各条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 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第 24 条(公务员责任及国家赔偿责任)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 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第 三 章 国民大会 第 25 条(地位)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第 26 条(国大代表之名额)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 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 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二 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三 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六 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七 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第 27 条(国大职权)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 选举总统、副总统。二 罢免总统、副总统。三 修改宪法。

四 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於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俟全国有半数之县市 宪法

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第 28 条(国大代表任期资格之限制)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现任官吏不得於其任所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第 29 条(国大常会之召集)国民大会於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第 30 条(国大临会之召集)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 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二 依监察院之决议,对於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案时。三 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四 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 集会。依第三款或第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第 31 条(国大开会地点)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第 32 条(言论免责权)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 33 条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 拘禁。

第 34 条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第 四 章 总统

第 35 条(总统地位)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第 36 条(总统统帅权)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第 37 条(总统公布法令权)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 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 38 条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第 39 条(总统宣布戒严权)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 决议移请总统解严。第 40 条(总统赦免权)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第 41 条(总统任免官员权)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第 42 条(总统授与荣典权)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 43 条(总统发布紧急命令权)国家遇有天然灾害、疠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 时,总统於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 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於发布命令後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第 44 条(权限争议处理权)总统对於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 商解决之。

第 45 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第 46 条(选举方法)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第 47 条(总统副总统任期)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第 48 条(总统就职宣誓)总统应於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 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 49 条(继任及代行总统职权(一))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 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 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第 50 条(代行总统职权(二))总统於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後总统、副总统 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第 51 条(行政院长代行职权之期限)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第 52 条(刑事豁免权)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宪法

第 五 章 行政

第 53 条(最高行政)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第 54 条(行政院组织)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 员若干人。

第 55 条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但总统须於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徵求 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 56 条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 统任命之。

第 57 条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 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 立法院对於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行政院对於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覆议。覆 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 该决议或辞职。

三 行政院对於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有窒碍难 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於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 覆议。覆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 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第 58 条(行政院会议)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 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

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於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 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 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於行政院会议议决之。第 59 条(预算案之提出)行政院於会计年度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年度预算案提出於立法院。第 60 条(决算之提出)行政院於会计年度结束後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於监察院。第 61 条(行政院组织法之制定)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 六 章 立法

第 62 条(最高立法机关)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 使立法权。

第 63 条(职权)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 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

第 64 条 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 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 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二 蒙古各盟旗选出者。三 西藏选出者。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六 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名额,以法律定之。第 65 条(立委任期)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於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 之。

第 66 条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第 67 条(委员会之设罝)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

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第 68 条(常会)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 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第 69 条(临时会)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时,得开临时会: 一 总统之咨请。

二 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第 70 条(增加支出预算提议之限制)立法院对於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第 71 条(关系院首长列席)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第 72 条(公布法律)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後,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於收到後十日内公布之,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4 宪法

第 73 条(言论免责权)立法院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 74 条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第 75 条(立委兼任官吏之禁止)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 76 条(立法院组织法之制定)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 七 章 司法

第 77 条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 之惩戒。

第 78 条(司法院之法律解释权)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第 79 条(正副院长及大法官之任命)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 80 条(法官依法独立审判)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第 81 条(法官之保障)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 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第 82 条(法院组织法之制定)司法院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 八 章 考试

第 83 条(考试院之地位及职权)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第 84 条(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之任命)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 同意任命之。

第 85 条(公务员之考选)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第 86 条(应受考铨之资格)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 一 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第 87 条(法律案之提出)考试院关於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第 88 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第 89 条(考试院组织法之制定)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 九 章 监察

第 90 条(监察院之地位及职权)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第 91 条(监委之选举)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 每省五人。二 每直辖市二人。三 蒙古各盟旗共八人。四 西藏八人。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第 92 条(正副院长之选举)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第 93 条(监委任期)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第 94 条(同意权之行使)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由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第 95 条(调查权之行使)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 有关文件。

第 96 条(委员会之设置)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会,调查一切设施,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 97 条(纠正权、纠举权及弹劾之行使)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 部会,促其注意改善。

监察院对於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 或弹劾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第 98 条(弹劾案之提出)监察院对於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劾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第 99 条(司法考试人员之弹劾)监察院对於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劾,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 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第 100 条(总统副总统之弹劾)监察院对於总统、副总统之弹劾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

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第 101 条(言论免责权)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 102 条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第 103 条(监委兼职之禁止)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第 104 条(审计长之任命)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第 105 条(决算之审核及报告)审计长应於行政院提出决算後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 告於立法院。

第 106 条(监察院组织法之制定)监察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 一○ 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

第 107 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 外交。

二 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 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四 司法制度。

五 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六 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 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八 国营经济事业。九 币制及国家银行。一○ 度量衡。

一一 国际贸易政策。

一二 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一三 其他依本宪法所定关於中央之事项。第 108 条(中央立法事项)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 省县自治通则。二 行政区划。

三 森林、工矿及商业。四 教育制度。

五 银行及交易所制度。六 航业及海洋渔业。七 公用事业。八 合作事业。

九 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轮。

一○ 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一一 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铨叙、任用、纠察及保障。一二 土地法。

一三 劳动法及其他社会立法。一四 公用徵收。

一五 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一六 移民及垦殖。一七 警察制度。一八 公共卫生。

一九 振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 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

前项各款,省於不牴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第 109 条(省立法事项)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 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二 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三 省市政。四 省公营事业。五 省合作事业。

六 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七 省财政及省税。八 省债。九 省银行。

一○ 省警政之实施。

一一 省慈善及公益事项。

一二 其他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 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款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第 110 条(县立法并执行事项)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 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二 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三 县公营事业。四 县合作事业。

五 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六 县财政及县税。七 县债。八 县银行。

九 县警卫之实施。

一○ 县慈善及公益事业。

一一 其他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 理。

第 111 条(中央与地方权限分配)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十条列举事项外,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於中央,有全省 一致之性质者属於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於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 决之。

第 一一 章 地方制度 第 一 节 省

第 112 条(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与权限)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与宪 法牴触。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第 113 条(省自治法与立法权)省自治法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 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 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三 省与县之关系。

属於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第 114 条(省自治法之司法审查)省自治法制定後,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 文宣布无效。

第 115 条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 述意见後,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 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第 116 条(省法规与国家法律之关系)省法规与国家法律牴触者无效。第 117 条(省法规牴触法律之解释)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牴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第 118 条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第 119 条(蒙古盟旗之自治)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第 120 条(西藏自治之保障)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第 二 节 县

第 121 条(县自治)县实行县自治。

第 122 条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 法及省自治法牴触。

第 123 条 县民关於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於县长及其他县自 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第 124 条(县议会组成及职权)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属於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第 125 条(县规章与法律或省法规之关系)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牴触者无效。第 126 条(县长之选举)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第 127 条(县长之职权)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第 128 条(市自治)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 一二 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第 129 条(选举之方法)本宪法所规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 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 130 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 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第 131 条(竞选公开原则)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第 132 条(选举公正之维护)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第 133 条(罢免权)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 134 条(妇女名额保障)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第 135 条(内地生活习惯特殊国代之选举)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第 136 条(创制复决权之行使)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以法律定之。第 一三 章 基本国策 第 一 节 国防

第 137 条(国防目的及组织)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 138 条(军队国家化(一)军人超然)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第 139 条(军队国家化(二)军队不干政)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第 140 条(军人兼任文官之禁止)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第 二 节 外交

第 141 条(外交宗旨)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 重条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第 三 节 国民经济

第 142 条(国民经济基本原则)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 民生之均足。

第 143 条(土地政策)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於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 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买。

附著於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於国家所有,不因 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

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徵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 共享之。国家对於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 144 条(独占性企业公营原则)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 国民经营之。

第 145 条(私人资本之节制与扶助)国家对於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 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第 146 条(发展农业)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力,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 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第 147 条(地方经济之平衡发展)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於贫瘠之省,应酌予补助。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於贫瘠之县,应酌予补助。第 148 条(货畅其流)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第 149 条(金融机构之管理)金融机构,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第 150 条(普设平民金融机构)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第 151 条(发展侨民经济事业)国家对於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第 四 节 社会安全 第 152 条(人尽其才)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第 153 条(劳工及农民之保护)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 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体状态,予以特别之保护。第 154 条(劳资关系)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 法律定之。第 155 条(社会保险与救助之实施)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第 156 条(妇幼褔利政策之实施)国家为奠定民族生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第 157 条(卫生保健事业之推行)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第 五 节 教育文化

第 158 条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 学及生活智能。

第 159 条(教育机会平等原则)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第 160 条(基本教育与补习教育)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 府供给书籍。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 政府供给。

第 161 条(奖学金之设置)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第 162 条(教育文化机关之监督)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第 163 条(教育文化事业之推动)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 文化水准,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 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 164 条(教育文化经费之比例与专款之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 不得少於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於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 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障。第 165 条(教育文化工作者之保障)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 提高其待遇。

第 166 条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 物。

第 167 条(教育文化事业之奖助)国家对於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 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二 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三 於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 从事教育久於其职而成绩优良者。第 六 节 边疆地区

第 168 条(边彊民族地位之保障)国家对於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於其地方自治事 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 169 条(边彊事业之扶助)国家对於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他经济、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於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 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第 一四 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 170 条(法律之意义)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第 171 条(法律之位阶性(一))法律与宪法牴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牴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第 172 条(法律之位阶性(二))命令与宪法或法律牴触者无效。第 173 条(宪法之解释)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第 174 条(修宪程序)宪法之修改,应依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 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 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 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 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 案,应於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 175 条(宪法实施程序与施行程序之制定)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大会议定之。

第二篇:我国宪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都是保障中国公民享受人权和基本自由的重要原则。

宪法在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对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作了详尽的规定:

关于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等。

关于人身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关于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宪法在规定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其他方面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瞻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狭义的所谓赡养,主要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广义的赡养,指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包括两种情况:

(1)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国《婚姻法》也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赡养扶助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在经济上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对父母应尊敬、关心和照顾。

有经济负担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赡养时,都应依法尽力履行这一义务直至父母死亡。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和继子女与履行了扶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

为保障受赡养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对拒不履行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情节恶劣构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晚辈对长辈的赡养

《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

这种赡养是有条件的,即须孙子女、外孙子女有负担能力,且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死亡。

上述规定是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特定群体的儿童逐渐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核心。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未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着最直接的、最近的血缘关系。作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员,儿童具有不可剥夺的人权与自由。他们有权最大潜力地发展其个性、能力及才智;有权从特殊的保护与帮助中获益;有权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有权以可行和积极的方式知悉他们的权利。①虽然儿童在家庭中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但由于儿童在年龄、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在有些场合尚不能以自己独立的意志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各国均立法规定了儿童在家庭中的权利,以保护儿童的利益。本文从儿童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对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思考及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的确立等方面粗浅分析我国儿童权利保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儿童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

世界各国均立法规定了儿童在家庭中独立的法律地位,这也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要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要求:(1)缔约国应尽其最大努力,确保父母双方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共同责任的原则得到确认。父母或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法定监护人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儿童的最大利益应是他们主要关心的事(第17条)。(2)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第19条)。(3)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父母或其他负责照顾儿童的人负有在其能力和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确保儿童发展所需生活条件的首要责任;缔约国按照本国条件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应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父母或其他负责照顾儿童的人实现此项权利,并在需要时提供物质援助和支助方案,特别是在营养、衣着和住房方面(第27条)。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儿童不再被看作是完全依靠成人庇护而不能对话的群体,而是作为权利的主体被承认,并被保护着。儿童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同样有着对自由、安全、平等的追求,儿童同样享有人格尊严,有权要求别人尊重他们,有生存的权利,有权利获得个人生活的空间。②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儿童在家庭中享有信息权、教育选择权、投票权等条款。如《德国民法典》规定了,在教育与职业问题上,父母尤其要考虑子女的才能和爱好;父母在对子女的照料和教育中,要考虑子女对独立的需要,在视其发展状况合适的情况下,应当同子女讨论父母照顾权问题并力求取得一致等。《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中规定了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与父母和其他亲属来往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表达意见的权利、子女的财产权利等几个方面。在中国,由于家长制的传统从氏族、家族和家庭生活之中起端,而后延展到封建国家体制之中,家长制观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长期影响着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和司法界对儿童的定位。儿童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历来都是置于附属和“未来”的位置上考虑,没把儿童放在应有的权利主体位置上。在中国式的家庭中,父母常常把未成年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并对其享有处分的权力,不仅决定了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而且还决定了子女是否享有权利及享有权利的“份额”。因为受到传统的漠视子女利益的观念、“清官难断家务事”等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保护的规定,但过于原则、缺乏体系性,也未明确规定儿童在家庭中独立的法律地位。

二、对亲子关系诉讼中亲子鉴定的思考

亲子关系诉讼,作为身份关系诉讼具有对世的效力,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无论是法律对其的调整,还是法官对其的判定都必须慎之又慎。亲子关系诉讼的诉讼程序与一般的财产关系诉讼不同,法院在诉讼在中限制了辩论主义和当事人处分主义的适用,通常采用职权主义,将发现客观真实作为诉讼的首要目的,依职权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亦不允许当事人的自认。正是由于亲子关系诉讼具备上述特点,亲子鉴定在此类诉讼中得到了普遍运用。亲子鉴定又称亲权鉴定,是指应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对人类遗传标记进行检测分析,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存在亲生关系的鉴定。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也不断提高,亲子鉴定的结论通常具有很高的证明力,导致普通老百姓、律师甚至法官对亲子鉴定技术结论的过分依赖。因此,在亲子关系诉讼中,当事人往往只求助于亲子鉴定,作为自然血缘关系是否存在的证据。

上海某区法院曾审理一起案件:甲女向法院诉讼乙男,请求法院确认乙男为其女儿丙的生父,并承担丙的生活抚养费。甲女向法院提供了二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照片、邻居的证言、乙男向其提供母女生活费凭证的证据。但是乙男否认丙是其亲生女儿。法院认为甲女所提供的证据只能证实甲女和乙男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但不能证明乙男与丙之间有血缘关系。于是,甲女向法院提出亲子鉴定的申请,但乙男以会损害现有家庭和睦和侵犯人格尊严为由拒绝进行亲子鉴定,致使案件事实无法查明,法院不能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裁判。对于上述案例,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拒绝鉴定的当事人是否有协助亲子鉴定进行的义务,是否能进行强制鉴定及违反此义务的法律后果;二是亲子鉴定是否解决亲子关系诉讼争议的唯一手段。

在亲子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亲子鉴定的申请后,必须取得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同意和法院批准后,才可以进行亲子鉴定。实践中,一部分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坚持不同意做亲子鉴定,致使事实真相难以查明,而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又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这样造成了当事人实质地位上的不平等。出于调整证据分布的结构性不均衡和适当减轻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的举证负担的目的,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在父子关系诉讼上,为确定生物学上父子关系之存否,明确规定当事人甚或第三人负有血液检查义务。除美国须以当事人申请始可进行亲子鉴定外,法、德、日都承认法院得依职权命令当事人为血型或DNA检验。④对无正当理由不协助亲子血缘鉴定的当事人或第三人,有直接强制和间接强制两种处理模式。德国法采取直接强制,拒绝受检者不仅要负担因拒绝所生费用,并科处罚金;若不能追缴时,裁处拘留。应受检查者无正当理由,一再拒绝受检时,法院得加以强制,尤其是强制拘提其接受亲子鉴定。多数国家采取间接强制的立法例,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思,由其自己决定是否接受亲子鉴定,如无正当理由不接受鉴定时,法院得迳为不利益的认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为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此,对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该答复区别了双方当事人同意进行亲子鉴定和未取得一致同意两种情况,但对什么情况必须做鉴定未作出明确规定,且也未规定对拒绝强制鉴定的当事人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因此,正如上述案例的原告一样,无法获得对方当事人所特有的证据性资料,而承担败诉后果的现象决非偶然。

亲子关系是否存在常常成为亲子关系诉讼案件的争议焦点,在实践中,我国法院一般的做法是启动亲子鉴定程序,以鉴定结论定输赢,这样原被告双方也容易接受。但是,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甚至法官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权利,即未成年子女的权利。美国最高法院从“子女最高利益”的理念出发,认为子女有知道双亲的权利、接受亲情的权利和藉由父子关系有否确定,而使父母适切地履行其经济上与非经济上的权利。在确认亲子关系存否的事件中,若知悉生父符合子女最佳利益时,受诉法院承认亲子鉴定结果得作为证据材料。相反,若子女不愿知悉生父,或知悉生父不符合子女最佳利益之际,例如婚生亲子间虽无血缘关系,但具有亲子生活的事实与意思,且表见父母适切履行父母的责任时,判例法运用衡平法原理,在法律上维持该婚生子女的地位,不得变更。⑤在法国,亲子共同生活的事实或时间经过,亲子关系不问有无血缘联系均因而确定,不能加以争执,自然也无亲子鉴定适用的余地。

三、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的确立

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和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文献均倡导规定,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我国政府对保护儿童的利益也十分重视,在《宪法》、《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儿童的利益的保护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未对“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作出明确规定。由于我国婚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足,亟待在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确立儿童最大利益的优先权准则,并对相关法律制度予以修改和完善。

1、关于夫妻生育权的行使没有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为指引。我国法律规定,夫妻有依法生育的权利,但对于生育权的行使没有规定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为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为了赶个好日子而不顾子女的利益,随意决定子女的出生时间,进行非自然分娩。这种依据父母的意愿和利益而提前让子女出生的做法,不利于子女今后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着选择生育性别的做法,如果女性胎儿特别是女性第二胎往往会被人工流产。建议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增加夫妻生育权的行使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

2、离婚诉讼中未设立未成年子女“诉讼代表人”。在我国离婚诉讼中,在解决父母离婚问题时对子女抚养、监护等问题附带一并予以处理,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处于离婚的从诉地位。由于我国没有设立未成年子女“诉讼代表人”制度,没有专门的诉讼代表人代表未成年子女参与诉讼,向法官提出借鉴性的建议,有些法官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往往会接受父母对子女的安排方案,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建议在离婚诉讼中增设代表未成年子女利益的“诉讼代表人”制度。

3、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权的行使没有设立监督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怨恨,不让对方探望子女;有的甚至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极大损害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而我国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来保护儿童的利益。建议在《民法通则》中增设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监督人制度,规定监督人的指定范围、职权和更换。

4、未成年子女抚养关系的确定和变更未规定应依据“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3条第1、3项规定,“父母一方优先考虑抚养子女”的法定情形的有“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这些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父母本位”的倾向,是与“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相违背的。建议在《婚姻法》增加规定,父母应依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行使对子女的保护和照顾的权利。

5、未成年人的收养关系之协议解除没有规定应依“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收养法》第26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这种仅仅依据收养人和送养人之间的意愿,就可以协议解除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收养关系的规定,有可能不利于优先保护被收养儿童的最大利益。建议在《收养法》增补规定,收养人和送养人之间收养协议的成立和解释必须符合被收养人最大利益优先原则

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7月14日斯德哥尔摩)(我国1980年6月3日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67年7月14日斯德哥尔摩)(我国1985年3月19日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1971年7月24日于巴黎修订)(我国1992年10月15日加入)《世界版权公约》(1971年7月24日于巴黎修订)(我国1992年10月15日或30日加入)《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1971年10月29日)(我国1993年4月加入)《专利合作条约》(1970年6月19日华盛顿)(我国1994年1月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1994年)(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1996年)(我国2006年12月29日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1996年)(我国2006年12月29日加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我国2006年12月29日批准)

第三篇:我国宪法修订历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不具备制宪的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在总结胜利成果和确立国家制度方面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民族在平等和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团结了起来;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被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开始;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选出了基层代表566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这就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现实也迫切要求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当时,我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确定了以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任务。这就需要有一部根本大法来确定国家的领导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1952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全面筹备制宪工作。同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着手起草宪法。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广泛参阅了中外宪法文件特别是苏联等民主国家的宪法文件,数易其稿,宪法草案初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从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组织了8000多人和15亿多人对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后,形成了提交第一次全国人大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20日,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贯穿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由于受过渡时期历史条件的局限,1954年宪法还不具备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确定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事业走上了新的里程。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基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在近半个世纪中,曾被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11975年的第一次修改

1954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逐步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左”的错误,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错误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这条错误的路线在中共“九大”、“十大”上得到了肯定。“左”的错误的影响,使庄严的宪法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4年,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到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选举,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连续10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10多年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了适应“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需要,从1970年开始,我国着手对宪法进行修改。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同时提出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同年8~9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了修改宪法的问题,就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基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决定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主持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讨论,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的宪法,是在那种很不正常的条件下制定出来的。这个宪法对于很多需要认真规定的东西,都过于草率。因此可以说是一部有严重缺点和问题的社会主义宪法。

2.1978年的第二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两次局部的修正

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宪法做出进一步修改。这就有了1978年对宪法的再一次修改。1978年宪法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组成的修改宪法委员会起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主持了这次宪法的修改。在起草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意见,宪法修改草案在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78年3月5日正式公布。

3.1982年的第三次修改

1978年以后的几年,是我国处于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现实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修改。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主持修改宪法。决定成立以胡乔木为秘书长的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宪法的修改起草工作。1982年2月,宪法修改委员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后,于1982年11月23日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一宪法修改草案。

4.对1982年宪法的三次修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第四篇:146.我国台湾地区《公寓大厦管理条例》

我国台湾地区《公寓大厦管理条例》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总统华总(一)义字第四三一六号令公布全文五十二条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总统华总(一)义字第八九○○一○四四三○号令修正第二条条文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200243911号令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寓大厦之管理维护,提升居住质量,特制定本条例。本条例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令之规定。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第三条

本条例用辞定义如下:

一、公寓大厦:指构造上或使用上或在建筑执照设计图样标有明确界线,得区分为数部分之建筑物及其基地。

二、区分所有:指数人区分一建筑物而各有其专有部分,并就其共享部分按其应有部分有所有权。

三、专有部分:指公寓大厦之一部分,具有使用上之独立性,且为区分所有之目标者。

四、共享部分:指公寓大厦专有部分以外之其他部分及不属专有之附属建筑物,而供共同使用者。

五、约定专用部分:公寓大厦共享部分经约定供特定区分所有权人使用者。

六、约定共享部分:指公寓大厦专有部分经约定供共同使用者。

七、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指区分所有权人为共同事务及涉及权利义务之有关事项,召集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所举行之会议。

八、住户:指公寓大厦之区分所有权人、承租人或其他经区分所有权人同意而为专有部分之使用者或业经取得停车空间建筑物所有权者。

九、管理委员会:指为执行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事项及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工作,由区分所有权人选任住户若干人为管理委员所设立之组织。

十、管理负责人:指未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区分所有权人推选住户一人或依第二十八条第三项、第二十九条第六项规定为负责管理公寓大厦事务者。

十一、管理服务人:指由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或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雇佣或委任而执行建筑物管理维护事务之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员或管理维护公司。

十二、规约:公寓大厦区分所有权人为增进共同利益,确保良好生活环境,经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之共同遵守事项。第二章住户之权利义务 第四条

区分所有权人除法律另有限制外,对其专有部分,得自由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

专有部分不得与其所属建筑物共享部分之应有部分及其基地所有权或地上权之应有部分分离而为移转或设定负担。第五条

区分所有权人对专有部分之利用,不得有妨害建筑物之正常使用及违反区分所有权人共同利益之行为。第六条

住户应遵守下列事项:

一、于维护、修缮专有部分、约定专用部分或行使其权利时,不得妨害其他住户之安宁、安全及卫生。

二、他住户因维护、修缮专有部分、约定专用部分或设置管线,必须进入或使用其专有部分或约定专用部分时,不得拒绝。

三、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因维护、修缮共享部分或设置管线,必须进入或使用其专有部分或约定专用部分时,不得拒绝。

四、于维护、修缮专有部分、约定专用部分或设置管线,必须使用共享部分时,应经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之同意后为之。

五、其他法令或规约规定事项。前项第二款至第四款之进入或使用,应择其损害最少之处所及方法为之,并应修复或补偿所生损害。

住户违反第一项规定,经协调仍不履行时,住户、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按其性质请求各该主管机关或诉请法院为必要之处置。第七条

公寓大厦共享部分不得独立使用供做专有部分。其为下列各款者,并不得为约定专用部分:

一、公寓大厦本身所占之地面。

二、连通数个专有部分之走廊或楼梯,及其通往室外之通路或门厅;小区内各巷道、防火巷弄。

三、公寓大厦基础、主要梁柱、承重墙壁、楼地板及屋顶之构造。

四、约定专用有违法令使用限制之规定者。

五、其他有固定使用方法,并属区分所有权人生活利用上不可或缺之共享部分。第八条

公寓大厦周围上下、外墙面、楼顶平台及不属专有部分之防空避难设备,其变更构造、颜色、设置广告物、铁铝窗或其他类似之行为,除应依法令规定办理外,该公寓大厦规约另有规定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已有决议,经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完成报备有案者,应受该规约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之限制。

住户违反前项规定,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予制止,经制止而不遵从者,应报请主管机关依第四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处理,该住户并应于一个月内回复原状。届期未回复原状者,得由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回复原状,其费用由该住户负担。第九条

各区分所有权人按其共有之应有部分比例,对建筑物之共享部分及其基地有使用收益之权。但另有约定者从其约定。

住户对共享部分之使用应依其设置目的及通常使用方法为之。但另有约定者从其约定。前二项但书所约定事项,不得违反本条例、区域计划法、都市计划法及建筑法令之规定。住户违反第二项规定,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予制止,并得按其性质请求各该主管机关或诉请法院为必要之处置。如有损害并得请求损害赔偿。第十条

专有部分、约定专用部分之修缮、管理、维护,由各该区分所有权人或约定专用部分之使用人为之,并负担其费用。

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之修缮、管理、维护,由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为之。其费用由公共基金支付或由区分所有权人按其共有之应有部分比例分担之。但修缮费系因可归责于区分所有权人或住户之事由所致者,由该区分所有权人或住户负担。其费用若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或规约另有规定者,从其规定。前项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若涉及公共环境清洁卫生之维持、公共消防灭火器材之维护、公共通道沟渠及相关设施之修缮,其费用政府得视情况予以补助,补助办法由直辖市、县(市)政府定之。第十一条

共享部分及其相关设施之拆除、重大修缮或改良,应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为之。前项费用,由公共基金支付或由区分所有权人按其共有之应有部分比例分担。第十二条

专有部分之共同壁及楼地板或其内之管线,其维修费用由该共同壁双方或楼地板上下方之区分所有权人共同负担。但修缮费系因可归责于区分所有权人之事由所致者,由该区分所有权人负担。第十三条

公寓大厦之重建,应经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及基地所有权人、地上权人或典权人之同意。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配合都市更新计划而实施重建者。

二、严重毁损、倾颓或朽坏,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者。

三、因地震、水灾、风灾、火灾或其他重大事变,肇致危害公共安全者。第十四条

公寓大厦有前条第二款或第三款所定情形之一,经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重建时,区分所有权人不同意决议又不出让区分所有权或同意后不依决议履行其义务者,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诉请法院命区分所有权人出让其区分所有权及其基地所有权应有部分。前项之受让人视为同意重建。

重建之建造执照之申请,其名义以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为之。第十五条

住户应依使用执照所载用途及规约使用专有部分、约定专用部分,不得擅自变更。

住户违反前项规定,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予制止,经制止而不遵从者,报请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理,并要求其回复原状。第十六条

住户不得任意弃置垃圾、排放各种污染物、恶臭物质或发生喧嚣、振动及其他与此相类之行为。

住户不得于私设通路、防火间隔、防火巷弄、开放空间、退缩空地、楼梯间、共同走廊、防空避难设备等处所堆置杂物、设置栅栏、门扇或营业使用,或违规设置广告物或私设路障及停车位侵占巷道妨碍出入。但开放空间及退缩空地,在直辖市、县(市)政府核准范围内,得依规约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供营业使用;防空避难设备,得为原核准范围之使用;其兼作停车空间使用者,得依法供公共收费停车使用。

住户为维护、修缮、装修或其他类似之工作时,未经申请主管建筑机关核准,不得破坏或变更建筑物之主要构造。

住户饲养动物,不得妨碍公共卫生、公共安宁及公共安全。但法令或规约另有禁止饲养之规定时,从其规定。

住户违反前四项规定时,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予制止或按规约处理,经制止而不遵从者,得报请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理。第十七条

住户于公寓大厦内依法经营餐饮、瓦斯、电焊或其他危险营业或存放有爆炸性或易燃性物品者,应依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保险金额投保公共意外责任保险。其因此增加其他住户投保火灾保险之保险费者,并应就其差额负补偿责任。其投保、补偿办法及保险费率由中央主管机关会同财政部定之。

前项投保公共意外责任保险,经催告于七日内仍未办理者,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代为投保;其保险费、差额补偿费及其他费用,由该住户负担。第十八条

公寓大厦应设置公共基金,其来源如下:

一、起造人就公寓大厦领得使用执照一年内之管理维护事项,应按工程造价一定比例或金额提列。

二、区分所有权人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缴纳。

三、本基金之孳息。

四、其他收入。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提列之公共基金,起造人于该公寓大厦使用执照申请时,应提出缴交各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公库代收之证明;于公寓大厦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并完成依第五十七条规定点交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后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报备,由公库代为拨付。同款所称比例或金额,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公共基金应设专户储存,并由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其运用应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为之。

第一项及第二项所规定起造人应提列之公共基金,于本条例公布施行前,起造人已取得建造执照者,不适用之。第十九条

区分所有权人对于公共基金之权利应随区分所有权之移转而移转;不得因个人事由为让与、扣押、抵销或设定负担。第二十条

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将公共基金或区分所有权人、住户应分担或其他应负担费用之收支、保管及运用情形公告,并于解职、离职或管理委员会改组时,将公共基金收支情形、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印鉴及余额移交新管理负责人或新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拒绝前项公告或移交,经催告于七日内仍不公告或移交时,得报请主管机关或诉请法院命其公告或移交。第二十一条

区分所有权人或住户积欠应缴纳之公共基金或应分担或其他应负担之费用已逾二期或达相当金额,经定相当期间催告仍不给付者,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诉请法院命其给付应缴之金额及迟延利息。第二十二条

住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促请其改善,于三个月内仍未改善者,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诉请法院强制其迁离:

一、积欠依本条例规定应分担之费用,经强制执行后再度积欠金额达其区分所有权总价百分之一者。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经依第四十九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四款规定处以罚款后,仍不改善或续犯者。

三、其他违反法令或规约情节重大者。

前项之住户如为区分所有权人时,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诉请法院命区分所有权人出让其区分所有权及其基地所有权应有部分;于判决确定后三个月内不自行出让并完成移转登记手续者,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声请法院拍卖之。前项拍卖所得,除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于积欠本条例应分担之费用,其受偿顺序与第一顺位抵押权同。第二十三条

有关公寓大厦、基地或附属设施之管理使用及其他住户间相互关系,除法令另有规定外,得以规约定之。

规约除应载明专有部分及共享部分范围外,下列各款事项,非经载明于规约者,不生效力:

一、约定专用部分、约定共享部分之范围及使用主体。

二、各区分所有权人对建筑物共享部分及其基地之使用收益权及住户对共享部分使用之特别约定。

三、禁止住户饲养动物之特别约定。

四、违反义务之处理方式。

五、财务运作之监督规定。

六、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有出席及同意之区分所有权人人数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之特别约定。

七、纠纷之协调程序。第二十四条

区分所有权之继受人,应于继受前向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请求阅览或影印第三十五条所定文件,并应于继受后遵守原区分所有权人依本条例或规约所定之一切权利义务事项。公寓大厦专有部分之无权占有人,应遵守依本条例规定住户应尽之义务。

无权占有人违反前项规定,准用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住户之规定。

第三章管理组织 第二十五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由全体区分所有权人组成,每年至少应召开定期会议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召开临时会议:

一、发生重大事故有及时处理之必要,经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请求者。

二、经区分所有权人五分之一以上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五分之一以上,以书面载明召集之目的及理由请求召集者。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除第二十八条规定外,由具区分所有权人身分之管理负责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为召集人;管理负责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丧失区分所有权人资格日起,视同解任。无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或无区分所有权人担任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时,由区分所有权人互推一人为召集人;召集人任期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或依规约规定,任期一至二年,连选得连任一次。但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或规约未规定者,任期一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召集人无法依前项规定互推产生时,各区分所有权人得申请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指定临时召集人,区分所有权人不申请指定时,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指定区分所有权人一人为临时召集人,或依规约轮流担任,其任期至互推召集人为止。第二十六条

非封闭式之公寓大厦集居小区其地面层为各自独立之数幢建筑物,且区内属住宅与办公、商场混合使用,其办公、商场之出入口各自独立之公寓大厦,各该幢内之办公、商场部分,得就该幢或结合他幢内之办公、商场部分,经其区分所有权人过半数书面同意,及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或规约明定下列各款事项后,以该办公、商场部分召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成立管理委员会,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报备。

一、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范围之划分。

二、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之修缮、管理、维护范围及管理维护费用之分担方式。

三、公共基金之分配。

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印鉴、余额及第三十六条第八款规定保管文件之移交。

五、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与各该办公、商场部分之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分工事宜。

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九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一项第七款及第五十四条规定,于依前项召开或成立之区分所有权人会议、管理委员会及其主任委员、管理委员准用之。第二十七条

各专有部分之区分所有权人有一表决权。数人共有一专有部分者,该表决权应推由一人行使。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出席人数与表决权之计算,于任一区分所有权人之区分所有权占全部区分所有权五分之一以上者,或任一区分所有权人所有之专有部分之个数超过全部专有部分个数总合之五分之一以上者,其超过部分不予计算。区分所有权人因故无法出席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时,得以书面委托他人代理出席。但受托人于受托之区分所有权占全部区分所有权五分之一以上者,或以单一区分所有权计算之人数超过区分所有权人数五分之一者,其超过部分不予计算。第二十八条

公寓大厦建筑物所有权登记之区分所有权人达半数以上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半数以上时,起造人应于三个月内召集区分所有权人召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报备。前项起造人为数人时,应互推一人为之。出席区分所有权人之人数或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未达第三十一条规定之定额而未能成立管理委员会时,起造人应就同一议案重新召集会议一次。

起造人于召集区分所有权人召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前,为公寓大厦之管理负责人。第二十九条

公寓大厦应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公寓大厦成立管理委员会者,应由管理委员互推一人为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对外代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管理委员之选任、解任、权限与其委员人数、召集方式及事务执行方法与代理规定,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但规约另有规定者,从其规定。

管理委员、主任委员及管理负责人之任期,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或规约之规定,任期一至二年,连选得连任一次。但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或规约未规定者,任期一年,连选得连任一次。前项管理委员、主任委员及管理负责人任期届满未再选任或有第二十条第二项所定之拒绝移交者,自任期届满日起,视同解任。

公寓大厦之住户非该专有部分之区分所有权人者,除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或规约另有规定外,得被选任、推选为管理委员、主任委员或管理负责人。公寓大厦未组成管理委员会且未推选管理负责人时,以第二十五条区分所有权人互推之召集人或申请指定之临时召集人为管理负责人。区分所有权人无法互推召集人或申请指定临时召集人时,区分所有权人得申请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指定住户一人为管理负责人,其任期至成立管理委员会、推选管理负责人或互推召集人为止。第三十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应由召集人于开会前十日以书面载明开会内容,通知各区分所有权人。但有急迫情事须召开临时会者,得以公告为之;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二日。

管理委员之选任事项,应在前项开会通知中载明并公告之,不得以临时动议提出。第三十一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除规约另有规定外,应有区分所有权人三分之二以上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以出席人数四分之三以上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占出席人数区分所有权四分之三以上之同意行之。第三十二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依前条规定未获致决议、出席区分所有权人之人数或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未达前条定额者,召集人得就同一议案重新召集会议;其开议除规约另有规定出席人数外,应有区分所有权人三人并五分之一以上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五分之一以上出席,以出席人数过半数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占出席人数区分所有权合计过半数之同意作成决议。前项决议之会议纪录依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送达各区分所有权人后,各区分所有权人得于七日内以书面表示反对意见。书面反对意见未超过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及其区分所有权比例合计半数时,该决议视为成立。

第一项会议主席应于会议决议成立后十日内以书面送达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并公告之。第三十三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之决议,未经依下列各款事项办理者,不生效力:

一、专有部分经依区分所有权人会议约定为约定共享部分者,应经该专有部分区分所有权人同意。

二、公寓大厦外墙面、楼顶平台,设置广告物、无线电台基地台等类似强波发射设备或其他类似之行为,设置于屋顶者,应经顶层区分所有权人同意;设置其他楼层者,应经该楼层区分所有权人同意。该层住户,并得参加区分所有权人会议陈述意见。

三、依第五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成立之约定专用部分变更时,应经使用该约定专用部分之区分所有权人同意。但该约定专用显已违反公共利益,经管理委员会或管理负责人诉请法院判决确定者,不在此限。第三十四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应作成会议纪录,载明开会经过及决议事项,由主席签名,于会后十五日内送达各区分所有权人并公告之。

前项会议纪录,应与出席区分所有权人之签名簿及代理出席之委托书一并保存。第三十五条

利害关系人于必要时,得请求阅览或影印规约、公共基金余额、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欠缴公共基金与应分摊或其他应负担费用情形、管理委员会会议纪录及前条会议纪录,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不得拒绝。第三十六条

管理委员会之职务如下:

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事项之执行。

二、共有及共享部分之清洁、维护、修缮及一般改良。

三、公寓大厦及其周围之安全及环境维护事项。

四、住户共同事务应兴革事项之建议。

五、住户违规情事之制止及相关数据之提供。

六、住户违反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之协调。

七、收益、公共基金及其他经费之收支、保管及运用。

八、规约、会议纪录、使用执照誊本、竣工图说、水电、消防、机械设施、管线图说、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公共安全检查及消防安全设备检修之申报文件、印鉴及有关文件之保管。

九、管理服务人之委任、雇佣及监督。

十、会计报告、结算报告及其他管理事项之提出及公告。

十一、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及其附属设施设备之点收及保管。

十二、依规定应由管理委员会申报之公共安全检查与消防安全设备检修之申报及改善之执行。

十三、其他依本条例或规约所定事项。第三十七条

管理委员会会议决议之内容不得违反本条例、规约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第三十八条

管理委员会有当事人能力。

管理委员会为原告或被告时,应将诉讼事件要旨速告区分所有权人。第三十九条

管理委员会应向区分所有权人会议负责,并向其报告会务。第四十条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及前条规定,于管理负责人准用之。第四章管理服务人 第四十一条

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应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及办理公司登记,并向中央主管机关申领登记证后,始得执业。第四十二条

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人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得委任或雇佣领有中央主管机关核发之登记证或认可证之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或管理服务人员执行管理维护事务。第四十三条

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应依下列规定执行业务:

一、应依规定类别,聘雇一定人数领有中央主管机关核发认可证之继续性从业之管理服务人员,并负监督考核之责。

二、应指派前款之管理服务人员办理管理维护事务。

三、应依业务执行规范执行业务。第四十四条

受雇于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之管理服务人员,应依下列规定执行业务:

一、应依核准业务类别、项目执行管理维护事务。

二、不得将管理服务人员认可证提供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之认可证执业。

三、不得同时受聘于二家以上之管理维护公司。

四、应参加中央主管机关举办或委托之相关机构、团体办理之训练。第四十五条

前条以外之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员,应依下列规定执行业务:

一、应依核准业务类别、项目执行管理维护事务。

二、不得将管理服务人员认可证提供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之认可证执业。

三、应参加中央主管机关举办或委托之相关机构、团体办理之训练。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一条至前条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及管理服务人员之资格、条件、管理维护公司聘雇管理服务人员之类别与一定人数、登记证与认可证之申请与核发、业务范围、业务执行规范、责任、辅导、奖励、参加训练之方式、内容与时数、受委托办理训练之机构、团体之资格、条件与责任及登记费之收费基准等事项之管理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第五章罚则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义务、职务;届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连续处罚:

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召集人、起造人或临时召集人违反第二十五条或第二十八条所定之召集义务者。

二、住户违反第十六条第一项或第四项规定者。

三、区分所有权人或住户违反第六条规定,主管机关受理住户、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之请求,经通知限期改善,届期不改善者。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义务、职务;届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连续处罚:

一、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未善尽督促第十七条所定住户投保责任保险之义务者。

二、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无正当理由未执行第二十二条所定促请改善或诉请法院强制迁离或强制出让该区分所有权之职务者。

三、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无正当理由违反第三十五条规定者。

四、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无正当理由未执行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款至第十二款所定之职务,显然影响住户权益者。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得令其限期改善或履行义务;届期不改善或不履行者,得连续处罚:

一、区分所有权人对专有部分之利用违反第五条规定者。

二、住户违反第八条第一项或第九条第二项关于公寓大厦变更使用限制规定,经制止而不遵从者。

三、住户违反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擅自变更专有或约定专用之使用者。

四、住户违反第十六条第二项或第三项规定者。

五、住户违反第十七条所定投保责任保险之义务者。

六、区分所有权人违反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款规定未缴纳公共基金者。

七、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违反第二十条所定之公告或移交义务者。

八、起造人或建筑业者违反第五十七条或第五十八条规定者。有供营业使用事实之住户有前项第三款或第四款行为,因而致人于死者,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新台币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罚金;致重伤者,处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新台币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五十万元以下罚金。第五十条

从事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业务之管理维护公司或管理服务人员违反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领得登记证、认可证或经废止登记证、认可证而营业,或接受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人或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决议之委任或雇佣执行公寓大厦管理维护服务业务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勒令其停业或停止执行业务,并处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其拒不遵从者,得按次连续处罚。第五十一条

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违反第四十三条规定者,中央主管机关应通知限期改正;届期不改正者,得予停业、废止其许可或登记证或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其未依规定向中央主管机关申领登记证者,中央主管机关应废止其许可。受雇于公寓大厦管理维护公司之管理服务人员,违反第四十四条规定者,中央主管机关应通知限期改正;届期不改正者,得废止其认可证或停止其执行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业务三个月以上三年以下或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前项以外之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员,违反第四十五条规定者,中央主管机关应通知限期改正;届期不改正者,得废止其认可证或停止其执行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业务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或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第五十二条

依本条例所处之罚款,经限期缴纳,届期仍不缴纳者,依法移送强制执行。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

多数各自独立使用之建筑物、公寓大厦,其共同设施之使用与管理具有整 体不可分性之集居地区者,其管理及组织准用本条例之规定。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所定应行催告事项,由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以书面为之。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取得建造执照之公寓大厦,其区分所有权人应依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互推一人为召集人,并召开第一次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报备。

前项公寓大厦于区分所有权人会议订定规约前,以第六十条规约范本视为规约。但得不受第七条各款不得为约定专用部分之限制。

对第一项未成立管理组织并报备之公寓大厦,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得分期、分区、分类(按楼高或使用之不同等分类)拟定计划,辅导召开区分所有权人会议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报备。第五十六条

公寓大厦之起造人于申请建造执照时,应检附专有部分、共享部分、约定专用部分、约定共享部分标示之详细图说及规约草约。于设计变更时亦同。

前项规约草约经承受人签署同意后,于区分所有权人会议订定规约前,视为规约。公寓大厦之起造人或区分所有权人应依使用执照所记载之用途及下列测绘规定,办理建物所有权第一次登记:

一、独立建筑物所有权之墙壁,以墙之外缘为界。

二、建筑物共享之墙壁,以墙壁之中心为界。

三、附属建物以其外缘为界办理登记。

四、有隔墙之共享墙壁,依第二款之规定,无隔墙设置者,以使用执照竣工平面图区分范围为界,其面积应包括四周墙壁之厚度。

第一项共享部分之图说,应包括设置管理维护使用空间之详细位置图说。本条例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十二月九日修正施行前,领得使用执照之公寓大厦,得设置一定规模、高度之管理维护使用空间,并不计入建筑面积及总楼地板面积;其免计入建筑面积及总楼地板面积之一定规模、高度之管理维护使用空间及设置条件等事项之办法,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定之。第五十七条

起造人应将公寓大厦共享部分、约定共享部分与其附属设施设备;设施设备使用维护手册及厂商数据、使用执照誊本、竣工图说、水电、机械设施、消防及管线图说,于管理委员会成立或管理负责人推选或指定后七日内会同政府主管机关、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或管理负责人现场针对水电、机械设施、消防设施及各类管线进行检测,确认其功能正常无误后,移交之。前项公寓大厦之水电、机械设施、消防设施及各类管线不能通过检测,或其功能有明显缺陷者,管理委员会或管理负责人得报请主管机关处理,其归责起造人者,主管机关命起造人负责修复改善,并于一个月内,起造人再会同管理委员会或管理负责人办理移交手续。第五十八条 公寓大厦起造人或建筑业者,非经领得建造执照,不得办理销售。

公寓大厦之起造人或建筑业者,不得将共享部分,包含法定空地、法定停车空间及法定防空避难设备,让售于特定人或为区分所有权人以外之特定人设定专用使用权或为其他有损害区分所有权人权益之行为。第五十九条

区分所有权人会议召集人、临时召集人、起造人、建筑业者、区分所有权人、住户、管理负责人、主任委员或管理委员有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或第四十九条各款所定情事之一时,他区分所有权人、利害关系人、管理负责人或管理委员会得列举事实及提出证据,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理。第六十条

规约范本,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五十六条规约草约,得依前项规约范本制作。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第九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及第五十九条所定主管机关应处理事项,得委托或委办乡(镇、市、区)公所办理。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尔日施行。

第五篇:我国台湾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探析

我国台湾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探析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在其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每个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深深打上了本地区的烙印。台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在台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价值观的体现。本文试探析台湾地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以期对我国的其他省份的残疾人保障进程作出借鉴。

一、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趋势

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趋势,体现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转变,从个体模式到社会模式,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二、立法的发展:从保护到反歧视、权益保障;

三、医学模式:从单纯救治到三级预防;

四、康复模式从医疗康复到提升能力的全面康复;

五、社会工作:由供养和照顾向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发展。但是东亚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又呈现出它独有的特色。下面重点介绍下日本、台湾地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

二、日本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概况

(一)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1、日本残疾人的概况:根据日本《残疾人基本法》的定义,残疾人是指身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并因此对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持续性的受到相应限制的人。2006年,日本18岁以上且在家中居住的身体残疾人共有348.3万人,相比2001年增加了7.3%。日本人口仅1.27亿,残疾人的比重很大,且呈上升趋势。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资金进行大力支持,2011年,大阪府社会福利费支出预算为3000亿日元,用于残疾人的福利经费约占20%;东京用于社会费福利支出预算为5663亿日元,其中16%用于残疾人福利。

2、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1)日本疾人年金:无论是国民年金,厚生年金还是共济年金,都专门设置了残疾人享受的年金,分为残疾基础年金、残疾厚生年金和残疾共济年金。残疾人在缴费时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同时残疾等级较高的可以享受高于老龄基础年金的年金水平。日本疾人年金都以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作为保障对象。

(2)日本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在国民皆保险的制度下,每个国民都必须加入官方的健康保险,残疾人也包括在里面,在职的残疾人通过参加健康保险获得医疗保障,对在工作中受残的人,可以通过工伤保险获得保障,非在职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参加国民健康保险获得保障,对于低收入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医疗救助获得保障。日本还特别设立了针对残疾人的自立支援医疗制度。

自立支援医疗制度的目标位:根据能力、适应性,使能过上日常生活,进行社会生活;国民相互尊重人格和个性;以建立安心生活的地域社会为目标。对象:精神门诊医疗、康复医疗、培育医疗。精神门诊医疗主要针对精神疾病提供精神科药物、精神科日间护理;康复医疗和培育医疗主要针对肢体不自由、视觉残疾、内部残疾和肾脏机能残疾进行治疗。支付标准:利用者负担一成的医疗费,根据上限设置了每月的自负上限。

(3)障碍者福利服务

①身体障碍者福利服务:居家服务,例如访问护理服务、日间服务、短期服务站,还包括为身体障碍者提供和修理假肢、助听器等助用设备;设施服务。为身体障碍者提供更生训练的设备;提供长期生活居住场所的设施;提供盲人图书馆、盲人院等服务使用设施。为了方便身体障碍者使用更生援护福利服务,都道府县必须设立身体障碍者更生咨询所并配备专职人员,费用的支付采用支援费支付制度障碍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服务提供者,政府为其支付全部或者以部分费用。这也是由措施向契约转变在障碍者福利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智力障碍者福利服务

都道府县也必须设置智力障碍者更生咨询所并配备智力障碍者咨询员和智力障碍者福利司在市或者有福利事务所的町村也可以配备智力障碍咨询员和智力障碍者福利司,以针对智力障碍者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咨询和援助。智力障碍者的服务项目有:严重身心残障儿童病床,智障者更生实施门诊,智障者更生设施入住,智障者福利之家,智障者通勤宿舍,智障者福利工厂等。费用支付也采用支援费支付制度。

③精神障碍者保健及福利服务

内容:精神障碍者的医疗和保护;促进精神障碍者回归社会,对其自立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援助;促进全体居民的精神保健。对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住院医疗保护,对一般居民主要是提供咨询服务活动。

(二)台湾地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1、残疾人现状:台湾地区残疾人又称为身心障碍者,其界定范围是指身体系统功能构造或功能有损伤或不全,影响其活动及参与社会生活,并经医师、社会工作、特殊教育与职业辅导评量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鉴定及评估,领有残疾人证明者,2010年,残疾人总数为1076293人还在持续增加,以中度、轻度居多,残疾人老龄化严重,中途或后天致残者比例上升,残疾人多离异或者单身,大多集中在农业县。台湾地区财政对残疾人的保障力度也很大,2009年生活补助发放金额总计为156.5亿新台币,社会保险补助为26.6亿新台币,福利补助15年来超过2103新台币。2010年累计补助4005574人次,补助金额162.48亿。

2、残疾人保障的十大原则:社会正义原则、提升自我尊严原则、全面参与原则、个别化原则、小区化原则、多元化原则、整合化原则、全面服务原则、无障碍原则、预防、康复和治疗并重原则。

3、法制体系:宪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就业服务法、特殊教育法等。

下载我国台湾地区“宪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台湾地区“宪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作者:许凯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摘要】缓刑制度旨在消除短期自由刑的弊端,鼓励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预......

    我国宪法解释制度

    浅析我国宪法解释制度摘要:本文通过对宪法解释概念、宪法体制、宪法效力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与分析,从而认为宪法解释除了要保证宪法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能妥善的解决宪法......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台湾农业发展史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

    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6年度第8次民事庭会议.

    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06 年度第 8 次民事庭会议 讨论事项:非讼事件法修正后本院相关决议之检讨 一、【本院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四日、一九七四年度第一次民事庭庭长会议......

    我国宪法第一案 案例(精选5篇)

    宪法第一案(转贴) 【摘要】由11年前发生在山东省的一起冒名上学事件引起的纠纷,给中国司法界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专就此案作出的批复;同月23日......

    我国宪法的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浅谈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5篇材料)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宪法监督的必要性 ………………………………………………………………1 二、我国宪法......

    关于我国宪法五十年发展的启

    我国宪法五十年发展的启示 (一)现行宪法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宪法 从中国历史看,旧中国的宪法当然都不能与现行宪法相比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当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