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02: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

第一篇: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

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

------------------

作者:农业部渔业局 肖放 孙海文12-06 14:49:33

10月25日~30日,应台湾地区两岸渔业合作发展基金会邀请,农业部渔港建设考察团一行6人赴台调研渔港建设及管理情况。考察团先后对台北县淡水第二渔港、桃园县竹园渔港和宜兰县乌石渔港、大溪渔港、南方澳渔港以及高雄市前镇渔港4县(市)6座渔港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台湾地区渔业发展、渔港建设及管理的情况,对比查找了两岸渔港建设的不同特点与差距,就今后加强交流合作进行了探讨。有关情况如下。

台湾地区渔业发展概况

台湾渔业发达,目前渔业年产量130万吨,总产值近台1000亿元币(约合人民币250亿元),约占台湾地区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总产值的30%。渔业经济以海洋捕捞业为主,有渔船2.7万艘。

台湾地区渔业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远洋渔业发达。台湾地区远洋渔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拖、围、钓等多种作业方式并举,产量产值占台湾地区渔业总量的50%以上,是台湾地区渔业的支柱产业,其鱿鱼、铕鱼等远洋产量居世界前列。二是渔船技术先进、装备优良。台湾地区近海渔船多为玻璃钢材质,重量轻、阻力小、耐腐蚀、绝热性好、使用寿命长,远洋渔船设施先进,大都配备声纳、水平温度仪及船位监控等设备。三是渔业组织健全。台湾地区渔会、公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渔业组织种类众多,渔民、渔业企业、养殖户等都加入相应的渔业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民主、自治性强、工作高效,并有专门法律保障。台湾地区渔港特点

台湾地区四面环海,海岸线1600公里,虽渔船不多,但渔港建设较好,渔港设施功能完善,在保证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时间早,布局密度大

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自日据时代即已开始,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渔港建设进入高峰,成为推动当时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上世纪90年代,综合考虑渔业资源变化、渔船技术改进等多种因素,台湾地区不再兴建新渔港,仅就原有渔港进行维护完善。近十年台湾地区渔港建设思路有了进一步调整,一些传统渔港逐步转向休闲渔港、乐活渔港,台湾地区渔港进入新一轮转型发展时期。目前,台湾地区共有渔港225处,其中海岸港107处,河道泻湖港19处,商港内渔业码头13处,离岛港86处,遍布台北县、宜兰县、高雄县、澎湖县等21个县(市),码头长度18.87万公尺,泊地面积898.5公顷,平均每7.1公里海岸线、120艘船就有1个渔港(我沿海地区平均每228公里、1900多艘船才有一座同类渔港)。

渔港分类明晰,港内设施齐全

台湾地区将渔港分为一类渔港和二类渔港。一类渔港为重点港,港内泊地面积在10万平方公尺以上,可停泊100吨级渔船100艘以上,陆上配有鱼市场和起卸码头,渔船补给、鱼货加工冷冻、船机修理保养等设施齐全,鱼货运输销售便利,渔港全年作业渔产量合计可达2万吨以上。一类渔港共9个,由台“渔业署”主管,土地和渔港产权属于“渔业署”。一类渔港以外的216个渔港均为二类渔港,由县市“政府”主管,土地和渔港产权属县市“政府”。

港内设施分为基本设施、公共设施和一般设施。基本设施由主管机关建设、维护和管理,包括堤岸防护、码头、水域、运输、航行辅助、公害防治、渔业通讯以及政府机关办公等设施。公共设施由主管机关建设,可委托当地渔会等团体管理、维护,主要包括鱼市场、船道、上架场、渔具整铺场、晒网场、卸鱼设备、渔民活动中心、渔民休憩等设施。一般设施由当地渔会或通过招投标建设、维护和经营管理,主要包括加油、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设施

以及制冰厂、冷冻厂、加工厂、修造船厂、渔会和渔业团体办公场所等渔业相关产业设施及辅助功能设施。

法律制度健全,管理权属明确

目前台湾地区颁布实施的渔港立法有《渔港法》、《渔港法施行细则》、渔港基本设施使用管理费收费类目及费率标准、船舶使用渔港基本设施的收费标准等。《渔港法》自1992年1月31日颁布实施,先后于1998年、2000年、2004年、2006年进行修订,是台湾地区渔港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及维护的基本法,对渔港区域、渔港计划、渔港设施、管理权属、权益权限等都做了明确界定。

根据法律规定,渔港岸线明确界定,渔港范围不能随意调整,如需调整需报请“行政院”或“行政院农委会”批准。台“渔业署”或县市“政府”责任包括划(修)定渔港范围,制(修)定渔港计划,依据渔港计划编列预算建设渔港,编列预算办理渔港基本及公共设施管理及维护工作,向使用者收取管理费,编列预算办理渔港公共设施管理及维护工作,委托渔港所在地渔会、其他法人或团体管理及维护。台“海巡署”负责渔港船舶进出港管理,所有船舶进出港都必须向“海巡署”报告,由“海巡署”派人登船核查后方能放行。渔港消防由当地消防部门负责。渔会受台“渔业署”和县市“政府”委托,负责渔港公共设施和一般设施的管理及渔民渔船的民间协调。

财政投入充分,建管均有保障

台湾地区渔港建设和维护费用以台“渔业署”为主,县市“政府”和渔会给予配套。一类渔港由台“渔业署”全额出资;对二类渔港,“渔业署”视情给予不超过70%~80%的补助,县市“政府”和渔会适当出资。目前台湾地区尚未有企业或个人投资渔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先例。近几年,台“渔业署”每年用于渔港维护预算达17亿台币(折合人民币3.8亿元)。为支持渔会发展,台“渔业署”对渔会办公楼等建设经费均会给予全额或大部分投资支持。

台湾地区渔港建设长达30年,每个港累计投入均很高,折合人民币多则几十亿元、少则数亿元。以所考察的乌石渔港为例,仅近十年来的维修管理经费就达30多亿台币(7亿元人民币);竹园渔港为改善港区交通条件修建的彩虹大桥建设工程(1991年~1992年)投资2.45亿台币(5700万元人民币),港内每年清洁费预算200多万台币(46万元人民币)。渔港功能不断调整,休闲渔港成为主流

近几年,台湾地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选择适当地点规划渔港多元化发展,配合休闲需求大力发展娱乐渔船,不断改善港区公共设施、改善渔港周边道路排水等环境建设,加强渔村活动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渔港渔村新风貌。如去年以来,台渔业和旅游部门积极发展游艇活动,开放十余处渔港供游艇进出及停泊,并通过公众网络评选出“2010年十大魅力渔港”,积极推动渔港转型。台北淡水渔人码头集渔业、观光、餐饮为一体,防波堤上铺设高品质木质地板,堤下建成餐饮一条街,整个渔港环境优美、风景怡人。竹园渔港、南方澳渔港等外防波堤设有海滩浴场、社区公园、游乐设施,港边建有妈祖庙、娱乐中心、水产品直销中心、餐馆、商店等。高雄港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海港、寸土寸金,却专门划定一块较大区域作为渔港使用。

目前台湾地区渔港五种功能类型并存:一是传统渔业渔港,功能定位为渔船、舢筏、渔民、水产;二是观光渔港,功能定位为绿化、公园、渔村;三是兼营娱乐渔业功能渔港,功能定位为观光鱼市、赏鲸;四是开放游艇停泊的渔港,功能定位为游艇、游乐船;五是兼营客货运交通的渔港,功能定位为流通和渔业。其长远规划是通过串联港区周边海陆观光游憩资源,形成以渔港为中心的带状示范海岸,进一步提升渔港功能。

对全国渔港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借鉴意义

台湾地区渔港建设和管理的机制、经验以及多元化发展方向,无疑对全国今后渔港建设

和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是加大渔港建设投入力度。渔港建设既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发展港区经济、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也是平安渔业建设和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广泛宣传渔港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各级政府对渔港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渔港公益性设施建设和航标、通信、消防、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把渔港建设作为造福渔区的“生命线”工程。中央财政应大幅度提高渔港建设投资,带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达到台湾地区渔港每年总投入水平。明年,中央财政将取消仅有的1000万元渔港公益设施维护补助,而目前地方财政在渔港维护方面的预算很少,这与台湾相比差距很大,建议尽快研究这一问题,将公益性设施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是加快渔港立法进程。借鉴台湾地区渔港立法,根据《渔业法》、《港口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渔港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建立完善渔港投资、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法规,为依法规范渔港相关活动提供法律依据。进一步明晰渔港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理顺渔港建管体制,明确管理部门与投资者的责任与权利,加强对渔港的产权管理,规范管理者与经营者的行为,保障渔港安全有效运行,依法保护和管理渔港及其设施。

三是统筹渔港建设规划布局。台湾地区渔港分布广、密度大,渔船就近、分散避风,防灾减灾能力强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今后渔港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中小渔港、大幅度增加渔港布局密度。在继续加大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布局密度的同时,将二级渔港列入中央政府投资范围,并将部分自然条件好的三级渔港升级为二级渔港建设,重点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充分发挥二级渔港的避风作用。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满足各类渔船安全监管要求,更要分散灾害风险、将台风损失降到最低,这是缓解沿海地区“船多港少”、渔船避风困难、提高渔船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是积极拓展渔港功能多元化。台湾地区渔港建设历程和渔港转型经验表明,渔港多元化利用是渔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与中央积极倡导的渔港经济区建设内容相符、目标一致。要借鉴台湾地区渔港多元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选择部分地区探索建设休闲观光型渔港,做好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停泊、避风、补给及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渔民转产转业、滨海旅游、城镇建设为一体的渔业经济区建设,推进渔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

五是引导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1976年,台湾地区颁布实施《渔会法》,并多次修订。目前,台湾地区设有省渔会及39个区渔会。渔会是“政府”实施渔业政策以及渔港日常管理及经营的重要助手和主体,在渔港渔村建设、渔民自律管理、渔业休闲观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台湾地区渔会发展经验对全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重点水域捕捞渔船众多,建议加强引导和规范,推进捕捞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将分散的渔民渔船组织起来,实现渔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为控制捕捞强度、规范捕捞行为、加强渔港渔船管理、提高渔民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渔港设施维护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等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篇:台湾地区螺丝行业的考察报告

台湾地区螺丝(标准件&紧固件)行业的考察报告

一、概述: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一行九人在冯金尧秘书长带领下,于2002年6月17日抵达台湾。这是历史上首次中国紧固件协会代表团访问台湾。

这次访问活动,历时十天。途经高雄、台南、嘉义、台中及台北市。先后参观访问了韫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久阳螺栓股份有限公司、春日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春雨工厂股份有限公司、大宝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聚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鸿利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鸿利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星工厂股份有限公司、三永电热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参观访问期间,代表团先后拜会了台湾螺丝同业公会理事长吴仲义先生、台湾区螺丝贸易发展促进会张宏诚会长、台湾区协同螺丝发展促进会理事长林锦炫先生,并就加强两岸紧固件行业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讨论。双方一致同意每年(两地轮流)举行一次交流活动,以促进双方的发展。所到之处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盛情款待,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手足之情,使代表团每位成员都很感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台湾螺丝行业基本概况:

台湾螺丝业由于七十年代初受到日本先进技术的帮助,再加上中钢及相关配套业如机械装备、工模具、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先进技术支撑,因而台湾螺丝业发展较快,现有企业约1800家。2000年产量达140万吨,出口126万吨,2001年产量为120万吨左右,出口105万吨,下滑15%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受到美国9.11事件和美国、日本经济衰退影响。

台湾螺丝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增长,随之也酝育出台湾区螺丝同业公会、台湾区螺丝贸易发展促进会和台湾区协同螺丝发展促进会等三大团体。

台湾区螺丝同业公会创立于1969年,主要有春雨、永丰、嘉益、三星、路竹新益、国丰、环球、竹南等八大厂商发起成立。现拥有会员468家。该会主要功能为加强国际交流、协助拓展国际市场、依据有关政策加强会员沟通与联系、积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促进会员产业升级、提升经营竞争力并协同建立良好生产秩序、加速市场营销。

台湾区协同螺丝发展促进会于15年前由东新、圣荣、朝健、长钢、嘉泰、益达、宗德、山明等九家螺丝内销经销商以“实际的行动与美好的憧憬”,共同携手创立了协同螺丝联谊会。大家本着“促进同行业和谐、增进彼此感情、切磋经营理念、创造共同利益”的宗旨,发挥螺丝人吃苦耐劳、热情、豪迈的精神,在每一位会员同心协力、默默奉献及每位顾问、业界前辈支持下,目前该会已拥有会员180多家紧固件经销商,成为台湾区内紧固件经销商的团体。该会每年销售额占全台湾紧固件内销市场的70%左右,约7000万美元(台湾目前内销经销商约800家左右)。

台湾区螺丝贸易发展促进会成立已14年。玮展公司董事长苏深贸先生

所创立。目前拥有会员近100家,主要成员以螺丝产业外销贸易为主及周边协力工厂配合单位所组成。台湾紧固件外销是由生产工厂及贸易商共同构筑而成的外销网。多年来在“产销协调、分工合作、会员竞争力提升、经营管理交流、国际行销分享”的宗旨下,特成立该会,作为与螺丝公会一个很好联谊及沟通渠道,同时促进两会会员的情感交流与经贸往来,推进外销市场拓展,加速国际贸易增长。

由此可见,根据三大团体的宗旨和主要功能,在整个市场中有分工,但又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为台湾螺丝业发展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考察台湾螺丝业的几点体会:

1.通过这次访问,对台湾螺丝业有所了解,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的线材加工业的水平较高,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紧固件制造商把合格的线材经过冷镦或者冷挤压、温镦、热镦、切削、螺纹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序,最终成为连接各种部件紧固产品——即紧固件。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无论在哪一道工序都与线材的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原材料化学成份、线材的圆整度、硬度及金相组织状态等对紧固件生产起到相互制约作用,而且,原材料在紧固件产品制造成本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略有着错将对生产成本和企业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原材料是紧固件行业的重中之重。

正是由于原材料在紧固件制造业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国际上先进国际从六十年代起,就开始对冷镦或冷挤压用材进行研究,建立和制订紧固件线材的标准及技术要求,适合于不同产品和变形工艺需要,从而使高强度、高性能、非标异型件有了飞速发展。

台湾地区的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国际先进的冶炼和扎制技术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日本钢铁工业和线材加工技术的帮助下,在台湾螺丝业的协同下实现了从冶炼→扎制(粗、中、精)→冷却→盘卷(形成热轧线材)→酸洗→伸线→退火→磷皂化→伸线球→化材的生产自动化,形成了从冶炼到伸线球化及磷皂化直到工艺料的先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为紧固件行业提供了十三种工艺近100多种牌号成品(按JIS或SAE/AISI标准)线材,使得螺丝制造商可以根据产品的性能变形工艺、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要素,选择合适的线材加工产品。该企业年产线材170万吨,产值851亿新台币,在台湾地区千家企业排名第8位。除该企业外还有4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材料改制企业,如烨联(产值323.6亿新台币,排名第29位)、嘉益(产值33.32亿新台币,排名第310位)、广泰、烨兴、丰兴、龙庆、华新卡本特、强新等企业,2001年台湾地区线材产量达到248.5万吨。特别是参观了春雨岗山线材加工厂,该厂投资约15亿新台币,购置一条连续式自动退火线及酸洗磷皂化自动生产线,月产线材7000-10000吨,除40-50%自用外,还有部分内销和出口。聚亨在泰国投资2亿美元,兴办一个现代化的线材加工厂和自攻螺钉、纤维板、墙板螺钉生产厂。生产中心已从台湾转移到泰国,目前每月可加工线材(氢气保护光亮退火)1万吨,各种小螺钉5000吨。

由此可见,以台湾中钢公司为核心,加上40多家企业的协同,使台湾紧固件行业用材得到了满足(台湾线材以内销为主占96%左右,出口8万吨,约39.4亿台币;进口3.5万吨,约13.1新台币,主要从日本进口)。这一良好的基

础条件不仅为台湾螺丝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又为台湾螺丝亚的产品结构调整——即向高强度、高性能、高附加值、非标异型件方向发展的创造了条件。因而台湾螺丝业的产品也必将会有新的提高和增长。这也使我们看到中国大陆线材工业的差距。中国的冶金工业和线材加工业只注重量,不注重品质和品种,严重制约着中国基础件工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通过技术改造和调整有所改进,但仍有差距。因而中国紧固件要发展、要腾飞,商机无限,这关键是在于中国线材行业的调整、发展和创新。

2.台湾螺丝业的制造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

通过这次考察,从原材料、生产装备、工模具、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综合起来看,台湾螺丝业整体水平要领先于大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制造的多工位冷镦机及相关辅助生产设备(如搓丝机、攻帽机、拉丝机等),其精度、生产率及机床稳定性均较优于大陆的装备。因而台湾螺丝制造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台湾产的装备从事紧固件生产,而且这些设备制造企业均向大陆转移,如正曜、春日已在上海市青浦区设厂,友信、鸿利、三永三家企业都已在浙江嘉兴办厂等,目前还有扩大的趋势。

(2)台湾地区工模具十分注重技术创新,采用CAD,将工模具设计融入在用户产品开发之中。大量采用超硬材料及优质合金材料,并配置先进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所以台湾的工模具产品精度和寿命均较高。

(3)台湾螺丝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由于有了较优良的原材料、装备、工模具、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的支撑,所以台湾螺丝制造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较高,譬如三星公司人均销售额超过10万人民币以上,春雨公司达到人均100万人民币,春日公司达80万人民币,韫达公司达70万人民币,一般中小企业均在30万元以上。在台湾区2001年的1000名企业排行榜中紧固件企业也有一定席位,其中三星公司列第281位(年销售额37亿新台币),春雨公司列332位,路竹新益列468位,聚亨列724位,晋禾列737位,东微列739位,朝友列824位,世丰列830位,久阳列847位(年销售额10.5亿新台币,约2.5亿人民币)。

(4)台湾螺丝制造业走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台湾螺丝制造相对集中在台南、高雄等南方一带,尤其是岗山地区更为集中。这样就为台湾中小螺丝企业走专业化分工协作创造了条件。由于螺丝制造属劳动密集型,利润率低,市场竞争又激烈,所以螺丝企业均走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一般中小企业生产设备均在50台套以上,以三星、春雨、聚亨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一般生产设备在200-300台套以上,从而企业的生产总量从几千吨到10多万吨,以规模占领市场。

(5)台湾螺丝的产品90%是出口,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和欧洲。因而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台湾螺丝企业注重和强化质量管理,主要生产企业均通过ISO9002或QS9000的评审以及A2LA实验室认证,借助于计算机加强物流管理,产品质量得到了控制。

3.台湾螺丝业比较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台湾螺丝业的年产量在120-150万吨左右,但其中普通紧固件占多数,所以造成一般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这几年台湾螺丝业面对市场变化,注重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向高强度、高性能、高精度、非标异型件及汽车专用件方向发展,取得一定的实效。例如三星公司原来的生产以普通螺母为主,但近几年注重高强度、非标异型螺母、组合螺母等产品的开发,形成月产6500吨水平,从而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4.台湾螺丝业重视环境保护。我们这次访问了10个企业,总的来讲,这些企业环境整洁,特别是三星、春雨等大公司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投入大量资

金做好三废处理,废水排放达到环保要求,并且还率先通过ISO14000认证,还把消防安全等与环保共同列入企业的形象工程,取得较好收效。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短暂访问,使我们对台湾螺丝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螺丝业也是台湾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产值、出口在全世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把这次访问作为海峡两岸紧固件制造业交流的良好开端,不断扩大两岸间往来与交流,以利提高我国紧固件制造水平,为此,提几点建议:

1.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协会责任将加大,国际间的同行业交往也必然会增多,协会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此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简化手续,减少限制,促进交流。

2.政府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来华投资项目要邀请协会参与,听取协会意见。近几年来,台湾螺丝企业来大陆办厂增多,我们认为应加强控制。对装备类、工模具及热处理、表面处理等方面投资可以鼓励,这有利于提高国内紧固件制造水平,但一般低性能、普通紧固件投资项目应予以控制,因为国内外一般紧固件产品供大于求,如大量进入是不是利于我国紧固件的发展。

3.台资企业近几年主要投向沿海城市,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与党中央提出的开发中西部地区战略不符,建议今后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吸引台湾螺丝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4.小螺钉、大市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巨大,全世界紧固件销售额达300多亿元,因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械工业联合会对紧固件行业给予更多关心和更大支持,使中国紧固件行业不断壮大和发展。

第三篇:台湾地区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体系考察报告范文

台湾地区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体系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地区在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应台湾环保协会邀请,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由朱庆荣副会长带队,于2012年5月3日至10日赴台湾进行参访考察。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拜访了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台湾环保产业协会、台湾区资源再生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废机动车辆资源回收协会等社团组织,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台湾帝壹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达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台湾振联股份有限公司、台湾顶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听取介绍、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台湾地区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并就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现就考察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台湾地区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基本情况

台湾地区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00万,人口密度为641人/平方公里,但主要集中于台北、高雄等大城市。台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较为发达,民众环保意识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起步较早,法规健全,产业链完整,形成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市场运作、基金补贴、监管严密的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与开发利用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垃圾回收与处理系统,从垃圾(废弃物)的分类、回收、运输,到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和废物焚烧、填埋,均有成熟固定的处理流程和严密的监管系统。垃圾处理从早期的填埋为主,发展到后来的焚烧为主,再发展到现在的资源再利用为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垃圾资源全部回收,达到垃圾零填埋。其发展历。

处理企业,人员定期轮换,对企业每批货物的进出进行实地监控;二是运用gps定位系统,对企业运输车辆进行全程监控。两套监控系统相互印证,防止企业虚报冒领回收基金、偷倒偷排废物等不良行为发生。

(三)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台湾地区政府对再生资源(废弃物)进行统一分类,针对不同品种采取相应的回收与处理办法,有效提高了再生资源的处理效率和再利用率。大体上可分为五类:

1、一般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由居民分别装入专用垃圾袋(垃圾袋由政府统一制作出售给居民,价格中含垃圾处理费),每天定时由政府清洁队回收。可燃垃圾送入焚化炉焚烧发电,焚烧后的灰渣用于制作建材等产品;不可燃垃圾则送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填满后进行覆土绿化和沼气发电。

2、厨余垃圾。由居民分成养猪厨余和堆肥厨余,分别装入专用垃圾袋,交清洁队回收后进行厨余处理,再分别送到养猪场和堆肥场,转化成猪饲料及有机肥料。

3、巨大垃圾。包括旧家具、旧自行车等体积较大的垃圾,一般由销售商直接回收,类似大陆地区的“以旧换新”。回收后送到修理厂进行修复,再送到跳蚤市场出售,实现再利用。

4、资源垃圾。如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由回收单位回收后送到处理企业进行集中处理。其中14类33种商品属于公告应回收项目,如机动车、电池、润滑油、农药瓶、电脑、冰箱、电视机、灯泡、灯管等等,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缴纳资源回收基金,由基金管委会补贴给回收处理企业。

5、企业废弃物。生产性企业在投产前要制订基础材料(生产垃圾)清理计划书,明确处理办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网络进行申报,按计划书进行定点处理,并做好营运记录,接受政府部门核查监督。

(四)技术先进,利用率高

台湾地区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较多,行业分工明确,技术比较先进,资源再利用率也比较高,大部分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据统计,台湾地区垃圾妥善处理率从1989年的60%提升到了2008年的99%,再生资源回收率从1998年的5.89%提高到2008年的41.96%。2010年企业废弃物(生产垃圾)再利用情况见图3。

(五)社会公众参与度高

台湾地区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走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社会民众从不习惯到习惯,从抵触到支持,不仅依靠政府强制力的保证,更离不开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和发动。在台湾,居民社区是资源回收的重要基础,也是社区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各种产业协会、同业公会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为政府制订政策和企业争取政策提供服务,促进了行业的协调发展。另外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义工)参与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活动。如台湾最大的慈善组织--台湾慈济基金会(简称慈济会),大力倡导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理念,设立环保教育站,组织义工回收资源,并将回收的废塑料瓶制成环保袋、保暖毯、服装鞋帽等产品,用于抗灾赈灾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启示与建议

(一)强化资源意识,加大公共投入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台湾地区与大陆虽然情况不同,但在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尤其要重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全社会形成爱惜资源、节约资源的浓厚氛围,培养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降低消耗、减少垃圾产生。要积极引导民众转变观念,倡导“变废为宝”理念,变回收“垃圾”为回收“资源”,为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与一般行业相比,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行业具有投入大、产出低的特性,有些还是投入大于产出的“亏本生意”。但这个行业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国家公共财政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政策研究和扶持,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监控体系,促进整个行业协调有序发展。

(二)注重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个行业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从台湾的做法经验看,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规体系,以国家法律来规范民众行为和企业行为,破除地方壁垒,消除“转移污染”和“二次污染”等不良行为;二是要突出源头治理,按照“谁制造谁清理”的原则,通过公告应回收项目、实行垃圾强制分类、设立回收基金等办法,促进垃圾源头减量,支持资源回收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立足实际,制订阶段性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保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三)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的优势来共同推进。一是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协会及时了解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情况,反映企业诉求,为政府研究制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交流,提升处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如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依托居民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回收,鼓励各类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资源回收利用,组织“义工”开展回收活动等等。

第四篇:台湾地区农业浅析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台湾农业发展史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恢复阶段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发展阶段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停滞阶段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转型阶段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二、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 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

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

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

如今,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已让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发展,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以至于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值此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除教育农园外,还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渔场、牧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经过多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民众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发展既丰富了民众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对台湾旅游产业也起到拉动效应。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畅旺,必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分析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相信会对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首先,休闲观光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传统农业是产“物”的,而休闲农业则是与“人”打交道,要“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赚钱,因此服务意识和品质的提高是台湾农业不容忽视的发展关键。针对大陆农业发展的现状,也可比照进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其次,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附加价值,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WTO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台湾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进口的冲击。

第三,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让生活环境日益恶化,难得一见的绿树茵茵,是可望不可及的休闲方式。在宝贵的假期中,郊区生态旅游便有了其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这种休闲模式,不但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民众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四、台湾农业科技发展

当前台湾地区农业科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2、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论文发表、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a)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b)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4、台湾农民创业园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国大陆各省市地区都设立了台湾农业创业园,其中包括山东栖霞、福建漳浦、四川新津、重庆北碚、福建漳平永福、广东珠海金湾台湾农民创业园等。

第五篇:渔港总结

今年以来,我站在主管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渔业生产特点,紧紧围绕渔政渔港船检管理和吴中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结合我站“2009工作计划”要求及工作职责,强化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牢固树立“三走进、三服务”的思想,以管理就是服务为理念,有计划地认真开展各项渔业行政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注重政治、业务学习,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认真组织全体成员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强服务、保增长、促发展”服务竞赛活动和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等活动;认真制定各类学习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渔业行政执法能力》和《规范渔业船舶检验管理,促进全区渔业安全》调研课题,并落实到个人;召集党员集中学习12次,组织开展了“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谱写美好吴中新篇章――我们怎么办”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观摩了“辉煌吴中——吴中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和“共和国脚印——经典回眸老报纸展”;组织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差距和不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奋斗方向。通过系统地学习,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增加了动力。

今年,我站增挂了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牌子,因此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着重学习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等资料,同时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法规与渔业管理》、《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讨论,增进了业务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2月26至27日,派出2人参加市渔政信息培训班,提高写作能力,增加宣传力度;3月16日,全站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主管局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依法行政能力,树立良好的渔业执法队伍形象;3月24至25日,1人参加省渔业互助保险首期业务暨管理软件培训班,为全面推进我区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月30日至11月3日,将派员参加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人员培训。11月份,将有8名渔港监督人员参加全省渔港监督资格培训。

年初,我站被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评为“团结管湖先进集体”、苏州市农林局“渔业安全监管工作先进集体”、苏州市及吴中区“东太湖网围整治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评为“团结管湖先进个人”,3人次被评为市、区“东太湖网围整治先进个人”称号。

二、实行渔业许可制度,打击渔业违法行为。1.实行渔业许可。

实行渔业许可,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苏州市渔业管理条例》,渔业捕捞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我站在全区内河渔业水域范围内,加大宣传渔业法及渔业管理条例力度,上门服务核发、审验渔业捕捞许可证。共签发捕捞许可证40份,船舶检验证书、登记证书各2874份。2.加强环境监管。为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太湖饮用水源地取水口的水环境,确保太湖饮用水质量安全,我们一是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渔业污染事故的调处工作;三是治理和整顿全区渔业水域环境,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保证全区居民用水安全。3.保护增殖资源。

为了太湖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我站积极带头捐款认购花白鲢鱼种,全站14位同志认捐花白鲢款4300元,主管局其他干部职工也纷纷拿出钱来,共计筹集33490元鱼种认捐款,于4月3日在太湖叶山岛水域开展了“感恩太湖、回报太湖、净化太湖”的“认捐花白鲢、洁净母亲湖”鱼种放流活动。6月18日,我站又在光福镇下淹湖水域实施了鱼苗放流活动,共放流花鲢、白鲢、草鱼、鲫鱼等各类鱼苗200万尾,是我站历年来投放鱼苗数量最多的一次人工放流。这两次鱼苗鱼种的放流,有效地丰富了太湖渔业资源,提高了渔业产量,也增加了沿湖广大渔民的经济收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通过人工补链的方式从生态上控制蓝藻过度生长,保护太湖水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6月19日晚,苏州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对我区的鱼苗放流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4.查处渔业违法行为。

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渔业合法生产者的权益,我站开展了专项打击电力捕鱼、毒鱼等非法渔业生产行为整治活动,截止目前,已集中力量组织了9次渔业执法大检查,组织渔政执法船10艘次,检查快艇18艘次,参加检查人数10人,共计46人次,查处非法电力捕鱼案件4起,处罚金额2700元。

在渔业案件处理上,我们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原则,进一步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5.调处渔业纠纷。

对渔民生产之间发生的纠纷,我站及时派员进行调解,缓和时态,化解矛盾,为渔民排忧解难,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解决纠纷,受到了渔民的好评。6.抓好湖区渔政协管、检查工作。

按照年初与太湖渔政监督支队签定的协管责任书,我站做到职责明确,规范有序,严格执行处罚程序和处罚标准,准时结缴罚没款项,定期向渔政大队报告协管工作情况。在湖区协查工作中始终摆正位置,做到不越权、不错位、不乱管,协管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狠抓渔业安全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为认真贯彻全省渔业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平安吴中渔业”建 设,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以及苏州市农林局等单位下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我站开展了一系列渔业安全活动,推动了我区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和好转,为创建“平安吴中渔业”和“构建和谐吴中”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元旦、春节、“两会”及国庆60周年期间渔业生产工作的安全。1.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活动的领导。

根据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的要求,组建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镇(街道)、渔区、渔业村(社区)领导为组员的渔业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全区渔业安全生产活动。向各分站、有关镇、农林服务中心、渔业村(社区)下发了《2009年吴中区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工作方案》和《2009年吴中区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调整了全区渔业安全生产网络人员和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成员,保证上下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联络,及时有效处置渔业生产安全的突发事件,保证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广大渔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认真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重点渔村、渔港悬挂安全生产横幅30条、树立警示牌30块、张贴宣传标语40条,逐船向渔民宣传安全知识及有关渔业法律法规,送上有关介绍渔业安全生产及渔船安全设备配备等方面的书籍和材料4000份;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对外宣传。今年来,在国家渔业信息网、东海区渔业信息网、省海洋与渔业局网、省渔船检验局网、市农业信息网、区政府信息网、区水产畜牧网及市渔政简讯和局渔牧简讯等多家网站和简报上进行宣传报道80余篇次。6月29日,苏州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报道了我区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月”活动情况,这些宣传报道使我区渔政、渔港及渔船检验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深入人心,也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建立健全渔业安全台账、安全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我站使用省局下发的渔业安全台账记录簿,指定专人负责作好记录及事故报告,日常安全值班及节假日领导24小时通讯畅通落到实处。4.开展渔业安全培训工作。

4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东太湖网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及渔业安全生产培训,参加培训人员500多名,向渔民发放了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材料,为进一步提高渔民安全意识,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秩序,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平安吴中渔业、和谐吴中渔业”,提供了保障。

5.开展渔船安全检查。

全年我站共进行渔船安全检查9次,参加50人次,出动检查车、船、艇38次,检查渔船2874艘。通过对渔船的安全检查,督查隐患治理、安全责任、隐患排查等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船舶和船员持证情况、渔船安全、设备配备情况,发现违规渔船7艘,责令其整改。6.渔业交通事故调处。

对发生在去年11月4日横泾街道新湖村石路浜港和12月10日临湖镇渡村东太湖水域(戗港附近)发生的两起渔业水上交通碰撞事故进行多次调查,并最终作出事故责任认定报告。7.建立渔业防台、防灾工作信息平台。

建立渔民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天气资讯、安全事项等服务。使渔民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天气状况,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我区渔民防台、防灾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了渔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今年来,已发送短信25次。8.积极推进渔船船东互保工作。

积极引导渔民参加渔业互助保险,提高渔民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的能力。共为2874艘渔船办理渔业互助保险11222份,参保船员5601人,为船员提供了11222万元的风险保障,有效地化解了渔业生产的风险,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规范渔业船舶管理,提高渔船检验质量。

渔船检验质量是船检工作的生命线,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文件精神,我们要求每个验船师都必须持证上岗、依法检验,严格按照检验程序和检验标准,做到100%登船检验。针对渔船特点,我们尤其加强对安全、消防、救生、信号设备的检验,对于设备损坏或配备不齐的船舶,我们一律要求必须配备齐全后方予签发适航证书。今年我们对快艇取消了渔业检验登记管理,逐步淘汰钢丝网水泥渔船,对老旧木质渔船的灰缝填补质量及局部的腐蚀、蛀蚀和铆钉的锈蚀予以重点关注,引导渔民予以拆解报废。

狠抓检验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渔船受检率。实行检验预警机制,提前一个季度公布到期受检船舶名单,使得渔民能够及时申报,按时检验,确保了航行安全。今年共检验各类渔船2874艘次,受检率达到了100%。

五、扎实开展柴油补贴工作,确保惠渔政策落到实处。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苏财建〔2009〕33号文件精神,我区水产畜牧局、财政局随即开展了机动渔船柴油价格改革实行财政补贴工作,两局领导及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会议,布置2009年上半年机动渔船柴油补贴工作。

(一)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进一步核对上报渔业船舶数量的紧急通知》(苏海传发〔2009〕3号)的要求,我区水产畜牧局渔政站对全区机动渔业船舶2009年2月28日登记在册,目前仍依法从事渔业第一产业(含内陆捕捞生产、淡水养殖)的机动渔船数量和主机功率进行核对。规定从事捕捞的机动渔船,必须同时持有合法有效的渔业捕捞许可证、渔船检验证、渔业船舶登记证;从事养殖用机动渔船必须同时持有合法的渔业船舶检验证、渔业船舶登记证、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或养殖水面承包合同等)。为顺利完成机动渔船核查登记工作和柴油价格补贴工作,渔政渔港船检部门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控制渔船数量增加,限定主机台数及功率。对所有机动渔船进行再核查、登记,凡有疑点的船只进行了重新丈量尺寸,船名号不清的船只进行重新喷号,对渔船所有人和船只再拍照存档。做到渔业船舶检验证记载的渔船主机功率与该船档案资料、数码照片所记载的主机功率数三者相吻合。

二是严格渔业船舶检验登记管理,非渔业船舶严禁纳入渔船管理。对原作为渔业服务的快艇取消渔业船舶检验登记管理,核减了因太湖网围拆除而淘汰的养殖机动渔船,与比2008相比,共减少了653艘。

三是对机动渔船柴油补贴情况在补贴对象所在村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一周,内容包括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

四是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机动渔船柴油补贴资金兑付的具体工作,按时发放到渔船的所有者手中。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我区在今年的机动渔船核查工作及柴油改革财政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再次杜绝了任何违法违规等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确保了补贴资金如数兑付给符合补贴条件的渔、农民手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

(二)2009年上半年机动渔船柴油价格补贴情况汇总。

2009年上半年共补贴机动渔船2874艘,其中:捕捞船2868艘,养殖船6艘;总功率32544.6KW,其中:捕捞船32491.8KW,养殖船52.8KW,柴油价格补贴合计309.0153万元。

六、实施太湖网围拆除工程,切实做好整治收尾工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决策,全面改善太湖水域生态环境,确保人民饮用水质量安全,促进环太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区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于2008年对太湖网围养殖实施全面整治。继08年1~4月顺利完成西太湖网围养殖的整治后,于当年10月中旬全面启动了东太湖网围养殖的整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在沿湖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真组织下,在广大渔农民养殖户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全区东太湖网围整治拆围签约工作快速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9年1月20日止,全区2269户养殖户提前10天自行拆除了118796亩网围设施并通过了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的验收,全区共支付补偿资金5.5亿元,共有1508户专业渔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圆满完成了东太湖网围整治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这次东太湖网围整治工作涉及我区10个镇(街道)、38个村(社区)以及部分外县市,整治前共有养殖户2501户,在拆围签约中,对一户多块水面进行合并,核准为2269户,其中本区专业渔民1508户、非专业渔民718户,非本地养殖户38户,集体承包户5户,因而具有总量大、涉及面广、矛盾难点多、情况复杂等不利因素。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我们与省太湖渔管办始终保持密切配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小组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依靠科学合理的政策宣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员干部的带头垂范、渔民群众的全力支持,100%完成了拆除整治任务,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整治太湖生态环境的坚强决心和东太湖广大养殖户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思想,社会各界也都对东太湖网围整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了整治工作。

七、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和主管局委员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从3月份开始,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站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把握发展形势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组织集中辅导、开展专题调研、强化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吴中渔业的理性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研究发展思路相结合,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我们分析检查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工作落实相结合,突出渔业安全生产的深入推进,有效保证了学习活动和当前工作的“两不误、两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支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于6月5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支部成员结合各自分工,重点查找了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统一了思想认识,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整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紧紧围绕全站工作重点,抓住关键,不断增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争创五型机关,争做五型干部”主题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构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绩效考评,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2.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后,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年初,我站与主管局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市渔政站签定“(内河)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又分别与各有关乡镇(街道)签定“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并实施渔业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3.抓好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管理。实施考勤管理、装备使用管理、财务收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有效地维系和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抓好公示制度和作风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将单位职能、执法依据、行政许可项目及办理时限、收费项目及标准、办案程序、渔业行政处罚种类、江苏省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农业部六条禁令、吴中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和错案追究制度、机构投诉电话等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部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外办理。

5.接办市民来信来访。全年办结市长信箱投诉、咨询来信7件,均得到满意答复;接办群众来电举报6起,都准时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八、明年工作打算

(一)利用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渔业安全宣传和安全监督力度,在网围养殖区增设安全警示牌,增强渔民安全防范意识。积极与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联系,对湖区内沉船进行打捞,清除遗留的土坝,整顿乱停乱靠的船舶。对已取消渔业船舶登记检验管理的快艇,将与地方政府共同商讨管理办法。主管局要与各镇(街道)签订渔业安全协议,做好层层抓安全、级级重视安全。

(二)认真接办群众的来电来访,及时妥善处理。要加强对渔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渔业行政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机制,规范渔业案卷。在处理渔业交通事故案件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合作,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三)积极为渔民群众办实事,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不断完善服务制度。我们要积极向上级反映渔民的实际困难,申请解冻“双控”政策,逐步解决捕捞证和船舶证的签发,并做好渔民群众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致力构建和谐渔业。

(四)加快渔政队伍的新陈代谢,尽早输入新鲜血液。要认真学习各项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提高自身建设,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及时收集和整理好各类文件、资料,规范档案管理。

(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在渔船检验工作中,要对所有渔船逐船踏船检验,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为我区渔业生产、渔政渔港事业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下载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台湾地区“宪法”

    台湾现行宪法(2006.04) 第 一 章 总纲 第 1 条 (国体) 中华民国基於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第 2 条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於国民全体。 第 3 条 (国......

    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

    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推进我县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提供借鉴,xx月xx日到xx日,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带领住建局、某......

    医院建设考察报告

    赴西安、郑州、成都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根据医院安排,2015年4月13日至18日,由王昆院长带队,徐国治书记、洪军副院长、北京中核四达设计院岳工及基建科于衍沛主任和本人等随行,对西......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大全)

    湖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

    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

    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为学习先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推进我县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提供借鉴,XX月XX日到XX日,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带领住建局、某园......

    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

    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