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4 14: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

第一篇: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

中国台湾地区传染病防控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

刘洋1符丽媛2陈亨赐1

(1.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南京 210029 2.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本文从中国台湾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框架、疾病管制署的业务范围、疾病管制署的防疫理念、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政策法规四个方面入手,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概况。[关键词] 中国台湾 传染病防控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gulatory system and related laws in Taiwan of China Liu yang

1Fu-liyuan

2Chen-henci1

(1.Jiangsu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Jiangsu nanjing 210029

2.Suzhou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Jiangsu suzhou 2150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overall profile of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work in Taiwan of China from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aiwan of China, the business scope the Department of Disease Control,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for Disease Control Depart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word] Taiwan of Chin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国台湾地区近年来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外籍游客及劳工入境人数直线上升,使得传染病传入机会也大幅增加。面对未来新发传染病威胁,加上台湾本地区原有传染病也伺机卷土重来复杂情况,原有的防疫政策、检疫措施、疫情监视及检验研究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疫情疫病控制需求。在高科技、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防疫工作必须具备整体性、迅速性、有效性及国际性。因此,建立现代化防疫体系,维护人民健康,成为中国台湾地区各界的殷切期望。

1.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的组织框架

为有效应对传染病疫情不断变化,整合防疫资源,构建防疫体系,以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2014 年 7 月 23 日,原中国台湾地区“行政院卫生署”配合“行政院”组织改组而成的“行政院卫生福利部”负责卫生行政工作[1],从原“卫生署”内21 个单位与任务编组、5 个所属机关、“内政部社会司”、儿童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员会、国民年金监理会以及“教育部”国立中国医药研作者简介:刘洋(1977-),营养与食品专业硕士,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电子邮箱@liuyang@jsciq.gov.cn “中外国境卫生检疫体系比较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改革发展研究”,江苏检验检疫局立项课题,计划编号:2014KJ35 究所等单位,合并为事权统一的新机关。“卫生福利部”及 6个所属三级机关(构)包括: 疾病管制署、食品药物管理署、健康保险署、国民健康署、社会及家庭署及中医药研究所。疾病管制署的组织框架见图1。

图1:疾病管制署框架图

2.疾病管制署的业务范围

其中传染病防控的职能由“行政院卫生福利部”所辖疾病管制署负责,其业务范围如下:(1)防疫制度的规划及法规的研拟事项;(2)各种疫病的预防、控制、调查及研究事项;(3)疫病暴发的应变处理事项;(4)台湾地区疫病的通报及疫情监视事项 ;(5)国际疫情的搜集、交换及报告事项;(6)防疫药物的采购及管理事项;(7)预防接种的规划、推动及受害救济事项;(8)疫苗及生物制剂的制造、供应、研发及技术转移事项;(9)各种疫病的检验事项;(10)疫病检验标准的订定及检验认证事项;(11)国际港埠的检疫及卫生管理事项;(12)营业卫生的规划、推动及督导事项;(13)外籍劳工的卫生管理事项;(14)结核病的防治、小区巡回检查及个案追踪管理事项;(15)地方卫生机关执行本署主管事务的指挥及督导事项;(16)疫病管制事务的国际合作及交流事项;(17)疫病管制专业人员的培训事项;(18)其他有关防疫、预防医作者简介:刘洋(1977-),营养与食品专业硕士,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电子邮箱@liuyang@jsciq.gov.cn “中外国境卫生检疫体系比较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改革发展研究”,江苏检验检疫局立项课题,计划编号:2014KJ35 学的研究与发展、检疫及经 “卫生福利部” 指定的疾病管制事项。

3.疾病管制署的防疫理念 3.1防疫机动化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危机处理的能力,随时应对突发疫情。掌握本地区和国际疫情信息,保持随时备战的状态,迅速处理各种疫情。

3.2防疫信息化

构建完整的网络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通报系统、综合征通报系统及传染病通报地理信息系统、疾病网络监测系统、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等,通过网络系统的联系,使各防疫相关单位能在最短时间取得所需数据,有效且迅速地推动防疫工作。

3.3防疫专业化

致力于网罗专家,鼓励研究,以科学化的方式办理疫病防治,使各项措施透明化、客观化,并将积极培养防疫人才、广泛培养锻炼人才,提升防疫专业能力。

3.4防疫全民化

各种传染病都有预防途径,只有民众正确的认识疾病及其预防方法,才能有效防治疫病的发生与散播。此外,防疫工作更需要全民的参与配合才能成功。

4.中国台湾地区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

中国台湾地区以传染病疫情之轻重,成立 “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区分主管行政机关强制权力的内涵,以符合比例原则之基本权利保护[2]。

中国台湾地区疾病管制法律制度包括对传染病的防治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防治的规制,此外,还有对负责疾病管制机关组织制度的相关规定。“立法院”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防治及感染者权益保障条例》,从主管机关、防治体系、疾病预防、防疫措施、检疫措施及罚则等事项进行规制。本篇主要介绍中国台湾地区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共分为总则、防治体系、传染病预防、防疫措施、检疫措施、罚则、附则共七个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规定了立法目的、主管机关及其权责和防治义务、传染病之分类、名词定义、流行疫情疫区之认定、发布及解除机关、传染病讯息错误或传播媒体报导不实应立即更正、保密义务、人格权益、不得拒绝就学、工作、赡养、居住或其他不公平之待遇以及视同传染病人之规定;二是建立传染病防治医疗网、设置防疫队、主管机关指挥监督事宜、“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成立的条件和相关事宜、全民动员相关防疫措施;三是各机关防治训练及倡导、防治药品器材储备、水源保护、公私厕所改良、传染病媒介处理、补偿费、病媒扑灭、病媒孳生场所清除、建立疫情监视、预警及防疫资源系统、疫苗采购及预防接种之基金来源、医疗机构之防治措施、救济补偿之请求、病人应据实陈述病情、执行感染控制措施、赡养机构等场所防治措施、生物材料持有保存及管理等传染病预防相关事宜;四是传染病发生时之实行、限制、禁止或措施,民众应配合检查、治疗、预防接种或其他防疫检疫,防疫工作施行,医师报告义务,医事人员报告义务,通知义务,主管机关报告义务,传染病病人之处置,隔离治疗,病人检体之采检、检验与报告、确定及消毒原则,检体之处理及研究,疑似被传染人之处置及危险群及特定对象之检查,病人住所之消毒或处置,传染病致死之尸体之处置,流行疫情及相关信息之报导、医疗机构之指定征用及相关人员之征调、防疫物资之征用调用及补偿、代售征用或配销之防疫物资免税、借用公有财产之规定等防疫相关措施;五是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国境得实行措施,作者简介:刘洋(1977-),营养与食品专业硕士,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电子邮箱@liuyang@jsciq.gov.cn “中外国境卫生检疫体系比较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改革发展研究”,江苏检验检疫局立项课题,计划编号:2014KJ35 检疫结果应实行措施、入出境人员传染病书表之申报等相关检疫措施;六是对囤积特定防疫物资或哄抬物价之处罚、明知染病却传染于人之处罚、散布有关传染病流行疫情之谣言等情况的罚则和经费补助、救济及奖励的附则。

参考文献:

[1]覃慧.我国台湾地区卫生法律规范体系研究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4):41-46 [2] 林玉玲,李寿星.“传染病防治法”强制规定之比较法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13(8):234-246

作者简介:刘洋(1977-),营养与食品专业硕士,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电子邮箱@liuyang@jsciq.gov.cn “中外国境卫生检疫体系比较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改革发展研究”,江苏检验检疫局立项课题,计划编号:2014KJ35

第二篇: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一、立项依据于研究内容

(一)研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全球性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广大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国外:

1、单部门监管模式

⑴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部门职能重叠,降低联邦开支,加拿大于1996年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重组,将加拿大卫生、农业、渔业和海洋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合并,成立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FIA),于1997年4月开始工作。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重组后,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效:①节省财政预算支出,1997-1998年财政的支出减少了10%;②减少机构监管的重叠,避免了不同部门开展同样监督检查的现象;③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减少了政府监管的“盲区”。

⑵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999年,经议会通过,英国女王颁布法律,成立独立的食品标准局,成立食品安全局的法律于2000年4月1日正式生效。

在食品安全体系改革之前,英国的食品安全职能由几个中央政府部门分担,如农业、渔业、食品部,卫生部,以及地方政府。1999年,为解决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疯牛病等),议会通过了《食品标准法》,建立独立的食品标准局(FSA),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的领导机构。FSA负有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但没有促进农业或食品发展的责任。

独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12名成员组成,代表公众利益对食品标准局进行管理。委员会主席决定食品政策,公开召集政策问题的讨论。

2.多部门监管模式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由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部门组成。在联邦政府层面上,有12个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即: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监督局(FSIS);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局;美国农业部动植物监督局;美国农业部粮食、包装、储存管理局;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商贸局;美国财政关税局;美国财政部烟、酒、火炮局;美国环保署;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然而,美国联邦政府主要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美国农业部的FSIS和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的FDA。

美国农业部的FSIS负责肉、禽及蛋制品的食品安全监管,美国人类卫生服务部的FDA负责农业部监管之外的食品的安全监管。据此,FSIS和FDA被称作美国的两大食品安全系统(America s Two Food Safety System)。由此可见,美国实行的是多个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体制在职责和工作范围上似乎界定得很清楚,但实际上仍存在缺陷:①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重叠。②重复监督检查。③食品监管的权限不一致。

鉴于上述问题,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欧盟和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着手美国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的研究。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于2004年建议国会考虑:①制定综合性的、统一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法律;②建立单一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国内: 我国中央一级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向国务院报告工作。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多部门管理模式.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进行分段监管。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各部门职责及管理环六部门均有权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种分阶段监管模式本是为了分权制衡,并实现对食品的全方位监管。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食品卫生的层次.未能上升到食品安全层面。在历次打击“假冒伪劣”的行动中.牵头者多为工商行政部门,打击重心也多是小作坊、黑作坊等“假冒伪劣”产品.对正规生产商家生产的“劣” 产品关注不多。2o08年席卷全国的“三鹿事件”充分暴露了这一特点

(2)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多,且职能交错,难形成合力.易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多集中在两至三个部门.易组织“联合执法”行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过于分散.“联合执法”具有天然的劣势。且过多的监管环节也易滋生“权力寻租”.不利于守法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现有实际资料,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加以深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情况的调查研究,确定本课题的作用的实际效果。

3、案例研究法: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等地了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模式。

4、通过实证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路和建议。

(二)调研方案

1、课题设计 ⑴人员组成:

崔玉凤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主任

白湘林 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局长 万学军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副处长 靳雷利 西安市政府研究室 副处长 王景红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 副教授 涂兴中 市农委办公室 副主任 党建伟 农村处 主任科员 孙 杰 农村处 副主任科员

⑵、人员分工

执笔:崔玉凤、万学军、靳雷利、王景红、涂兴中、党建伟、孙杰

材料收集:靳雷利、党建伟、孙杰 调研联系、安排:万学军、党建伟、孙杰 座谈接洽组织:万学军、靳雷利、孙杰 ⑶、准备工作:

收集整理资料,加深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深入食品一线实地调研。

⑷、材料分工: 第一部分 党建伟 孙杰 第二部分 党建伟 孙杰

第三部分 靳雷利 王景红 党建伟 第四部分 万学军 王景红 涂兴中 第五部分 万学军 靳雷利 涂兴中

3、进度安排

2011年9月,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人员分工,组织搜集课题相关资料,对框架提纲进行讨论。

按提纲分块进行调研并搜集相关的实际数据和理论研究成果,完成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的撰写任务。课题小组进行一次交流,对课题提纲进行完善补充,对主要观点进行一次研讨。

2011年11月,课题小组成员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调研,中期组织骨干人员到外地实地考察,拿出初稿。

2012年1月:小组人员修改课题,经过再次交流,进行统稿,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2012年2月总结评估阶段:期间课题小组要进行三次交流,对撰写的内容相互完善补充,讨论定稿,送有关专家征求意见进行修改,送分管主任审示后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申请结题。

4、课题成果取向:

⑴、服务国家与政府领导决策

⑵、服务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等部门经济工作

⑶、服务地方政府和基层一线

四、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理论上进行再认识、认识上的再提高,进一步丰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内涵,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丰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论研究内容,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论研究的深化,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展新格局。本课题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情进行研究,在操作平面上更具切实可行的指导性,为政府统筹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使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能够顺利进行并创出独特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让老百姓享受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带来的实惠,促进我国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第三篇: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阅读:252 次] 日期:11/03/28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提要:本文在总结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企业运营机制,厘清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国企发展的对策建议,规范监管行为,进一步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国资监管机制保值增值杭州

作者许仁龙,杭州市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邮政编码310009)。

杭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称国资委)自2005年成立以来,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条主线,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效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1280.93亿元,国有资产总量达433.1亿元,分别比国资委组建前2004年增长60.18%、165.75%,年均增长12.04%、33.15%。2009年,杭州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6亿元,利润总额50.2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4.88%、145.29%,年均增长18.98%、29.06%;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每年在109%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年均12.43%[1]。2005—2009年是杭州市国资监管新体制从初创到逐步规范运行的五年,数据表明,这五年也是杭州市国有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活力和竞争力提升最明显的五年。

一、国有资产监管成绩喜人

(一)初步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资监管新体系

建立健全保证出资人职责落实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构建起市、区(县)两级、“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两级管理、三层架构”的国资管理组织体系,使多头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制订出台了40多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政策法规、业绩考核、收入分配和调控、统计评价与财

务监督、国有产权股权变动监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投资风险监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八大体系”,初步实现了国资监管制度的全面覆盖,使国资监管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创新寓监控和调节于一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模式

在多年收缴国有资本收益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试行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有资本增量投资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预算在国有资本战略调整中的作用;运行并完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行“两上两下”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预算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实现从单纯的监督型预算向监督与考核相结合的预算转变,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资监管的重要平台;推行企业全面预算制度。通过构建互为统一、有机衔接的三层次的预算管理体系,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资管理的综合平台和有效手段。

为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相统一的机制,探索了年薪制和任期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推行了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强化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年薪制考核中,因企制宜地导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安全生产、企业党建、党风廉政等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加科学。为避免利益短期化问题,在部分企业对经营者试行了虚拟股权激励和建立离职保证金等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办法。

(三)强化出资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继开展了企业清产核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等工作,全面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了国有资产质量;构建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的产权交易监督系统,实现对产权交易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在资产评估管理中,坚持合规性和合理性审核,公开选聘了12家资产评估机构,建立起中介机构资产评估质量档案库;公开选聘了70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库,建立起国有资产评估重大项目专家会审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评估质量,实现了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

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机制。一是建立财务统计、审计制度和工作规程,形成“三套财务报表体系”和“两个审计”,加强了对监管企业的动态监测,形成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委托中介机构承担企业财务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国资监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二是制定出台了重大事项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对企业投融资、股权变动、产权转让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安全。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财务总监,实行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强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监督作用。实行外派专职、兼职监事和内部推选职工监事制度,有效强化了出资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深化改革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坚持以出资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一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优势产业板块和优势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营运平台作用。市城投集团、工投集团、交投集团调整管理架构和职能,加强了对系统资源的整合,强化了大项目推动,进一步发挥投融资、建设管理、资本运作三大平台作用。其他大型企业集团也在创新管理体制、深化调整结构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杭氧等一批企业同时实现了整体搬迁、规模扩张、技术提升、结构优化。三是不断深化企业改制改革。稳步推进了公交、自来水、燃气、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

得重要进展,辅业改制基本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如杭州银行、杭州工商信托、市燃气集团等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再创企业体制和机制新优势。四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重点推动杭氧、杭橡、杭州大厦、杭州银行等龙头企业上市,加大了企业改制重组的力度和培育工作,为下一步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使国有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大大提升,一批优势企业迅速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行业的排头兵。据统计,2009年涌现出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2家(杭橡、杭汽轮)、超20亿企业3家(金鱼电器、杭氧、杭州大厦),利润超亿元企业13家。在200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杭橡和杭汽轮集团再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杭橡、杭汽轮、华东医药、金鱼电器4家集团再次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杭州大厦、解百集团、长运集团3家企业再次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

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某些工作甚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但不可否认,在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平稳回升但基础尚欠稳固的后危机时代,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困扰国有资产监管国企发展的主客观问题依然存在:

(一)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仍游离于国资监管部门监管之外,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仍不落实。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督管理主体不明确,存在监管制度不统一,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分散等问题,不利于监管效益的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基本上按传统路径进行,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部门直接管理,部分企业的副职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管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三统一、三结合”的职能没有完全到位,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

部分国有企业尽管认识到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对如何转、怎么调心中无底;部分企业迫于现金流量与转型发展需付出大量资金、成本以及上级考核的压力,仍然存在以追求资产净利润等现实经济指标为主的误区,重规模扩张、轻内涵提升,重产品经营、轻资本运作,将转方式、调结构视为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难见实际行动。

(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滞后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部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仍不健全,与各负其责、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部分企业董事会成员由内部产生,且与经理层高度重叠,行政任命的内部人员同时担当战略制定者、决策监督者、方案执行者的角色,其定位存在冲突;董事会、监事会、决策层、经营层的权责和分工不清,不同程度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一言堂”现象,企业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在资产配置上,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分布依然过宽,国有资本再投入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的层级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投资层级过多,产权关系错综复杂,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监管和权益的维护;部分企业多元化经营造成主业不明,部分企业投资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产业和回收期较长的行业,不利于现金迅速回流,风险抵御能力不高,国有经济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必须认真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依靠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配套规章制度,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1.合理鉴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

针对监管主体多元、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游离于国资监管机构监管范围之外的情况,要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政府出资人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分开,构建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可借鉴上海、天津等地的经验,将政府其他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离出来,交由市国资委统一管理;对于确需政府其他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可由市国资委采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管理。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先通过派驻监事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

2.改革监管企业管理者管理体制

依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依法选择管理者结合起来。党委是“党管干部”的实施主体,主要制定“党管干部”的方针政策,但党委对企业干部的管理应当通过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体现出来。国资监管机构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是法定的企业管理者的任免机构,其对监管企业管理者的任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应改革目前企业管理者选择的管理体制,在同一出资人监管的企业中,不再按领导班子、职务管理企业管理者,由地方党委授权国资监管机构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统一管理。对监管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和建议任免、选举和更换、聘任和解聘程序,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地方党委应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做好企业管理者的资格审查、提名和推荐工作;国资监管机构按照地方党委的提名推荐,根据国家出资企业的不同情况,依法进行任免或提出任免建议。

(二)加强发展战略监管,推动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杭州市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国资监管机构要指导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动态管理,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发挥好战略规划的引领导向作用。一是正确把握转方式、调结构工作重点,主动适应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落后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调整、退出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劣势产业、企业和产品,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资源性、基础性重点行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支柱产

业及主导产业群。三是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主业,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按照“主业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合作,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行业领先、竞争力较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步伐,努力在关键技术、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三)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1.完善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规范董事会运作

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机构,并约定企业董事会成员的职数。国资监管机构要按照法定程序委派董事,企业要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并使董事会成员按章程规定到位。积极探索党委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法,要明确党委会和董事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范围和界限,企业党委会主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应通过企业董事会权利的充分行使来实现。积极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细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履职程序,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支持系统。积极探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拓宽外部董事选择渠道,加强对外部董事的考核评价,提高外部董事履职能力。

2.加强监事会建设,积极探索监事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章程中,对监事会的地位、职责、行权履职方式做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使监事会真正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配齐企业监事会主席的前提下,要优化监事会组成结构,逐步扩大企业身份监事会成员比例,选拔财务、经营管理、法律等专业人员进入监事会担任监事;建立职工监事制度,增加一线员工对公司重大事项的监督权和建议权。在全面落实监事会法定职权的基础上,扩大监事会监督范围,进一步转变当前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模式,探索对企业选人用人、生产经营、重大投融资、关联交易、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等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建立健全监事会责任追究制度,促使监事切实认真履行职责。

(四)强化国资监管举措,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行为

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强化运营监控和预警,防止发生重大风险损失。一要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评价和应对体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确保资金链安全。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回笼资金,切实避免出现呆坏账。二要强化投资监管。要建立健全内部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办法,严把投资方向,严格投资程序,严管投资项目,严控投资成本,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严禁超过自身实力的过度投资。三要继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要以提高有效性为重点,深化预算管理,建立出资人预算与经营者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体系,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改革重组的引导支持作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提高国有资产收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加强人工成本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规范职务消费,研究、探索、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四要继续加强业绩考核,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建立经营绩效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业绩考核机制,完善企业增加值考核制度,健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履职评价、公认度考察“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考核涉及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资产质量和债务风险指标,以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鼓励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探索行业目标考核制,鼓励企业选择标杆企业进行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任用结合起来,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第四篇:关于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李晓西 范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100875)

节约用水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供求关系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却是用水的低效率。社会各界尤其专家们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我们对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提出5个机制的内容,供有关方面参考。

这五方面是:价格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1.水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手段。因此,水价的制定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全面反映用水成本,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水价偏低,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价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供水企业亏损,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很难培养用水者的节水意识。而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水价来调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实现节约用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德国、荷兰等国都不缺水,但从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都非常重视通过价格机制节水。居民用水的水价中,包含了清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两部分,高昂的水价,使居民不得不拧紧水龙头;而工业上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德国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3次,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用水可循环利用5~6次(何斌)。可见推进水价制度的完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水价的调整是有条件和空间的,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心理影响不大;而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5%以上时,则对心理影响很大,并考虑水的重复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家庭收入的1%以下,工厂企业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0.1%~0.4%(施熙灿),因此我国调整水价将是有条件的。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统一提高用水的价格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用水计价方式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1 本文发表在《中国水利》,2005年第13期。

比如,采取高峰水价、超计划用水水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负担,但超额用水者却需要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预料到,在上浮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居民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产权主体混乱,缺乏流转制度,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就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理(处置)的权力;水权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产权又可以分解为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吴季松)。做到水权明晰,重点是解决好明确、保障、推动这样几个问题。

水权明晰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明确是指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如果连水资源属于谁都不清楚,将失去实践的基础,即便实施起来,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保障就是通过有效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保证水权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职能部门以足够的执法地位,严格执法。随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普遍通过立法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很多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利用水权制度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加强对水权市场的建立与培育。1992年开始对灌溉机构及其他水利机构进行了包括多项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通过了立法,其中的流域协议对我国跨省河流水权分配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杨少林等),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和水权的分配,如果流域各省能根据河流的供水能力签订永久性的水资源分享协议,并以定量的形式明确各省的水权,那么各省都将从中受益,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就是通过建立水权市场,推动水权制度的顺利开展,这是水权制度创新的实质。通过重新分配现有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地区或行业间的转让。水权明晰,将更有利于各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我国关于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和排污权的交易目前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同样,我国各地近几年兴起的水务市场,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产物。水务市场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突破政府或其他经济组织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在上下水系统中尽可能在生产方和销售方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达到节水目的。

3.节水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为节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不管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和居民用水,都应该把节水技术的创新开发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配套必要的专项资金,以推动节水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其次,还要推动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加速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使各种节水技术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

目前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展的节水技术项目比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前农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实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节约用水,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浇灌作物而不浇灌土壤”的观念,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则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为了发展节水灌溉,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农场改造灌溉渠道,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政府规定,农场需改造灌溉系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1.2万澳元的设计补助,州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推荐专家,帮助渠道设计,同时州政府向农场主补助30%的灌溉系统设备费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许发辉等)。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节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术的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可能。

工业用水中,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高达75~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高娜),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推广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生活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这部分水是无效水,造成了严重浪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比如开发新型的热水器,能够实现用完后自动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各种节水器具和配套设备,包括各种阀门、过滤器、输水管道、龙头装置等来节水。

4.节水的激励机制

广大的用水户是节水型社会的主体。针对用水户建立起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节水积极性。水资源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公民每一个用水者从自我做起,共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通过每个用水户的参与,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不断提高节水能力,增强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节水效益的重要环节。

为鼓励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允许将通过节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额而节约下来的水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在排污总量范围内,对因积极的污水处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剩余下来的排污权进行有偿转让,这对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确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水量的定额控制,对于节约用水者,实行奖励;而对于浪费严重或是用水超标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处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来。为了激发大家的节水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

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机制,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激励机制和农民参与被认为是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见提供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台农业用水节余量有偿转让的政策,帮助农民有意识的节水。工业生产中建立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节流减污”,缓解水资源危机状况。

5.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建立水资源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习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浪费严重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节水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如果能改变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意识,就可以将很多无效水利用起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加大对各种情况下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起排污收费制度,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将水体划定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初步建立起来,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区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另外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和调整,提高了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促进了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了约束机制,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建立生态用水制度,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力度,改善、修复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水系、湿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水资源的“开源”。

总之,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3日第十

三版。

2.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03.10。

3.何斌。德国、荷兰的节水政策及措施。四川水利,1998(1)。

4.施熙灿。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3)。

5.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制度,中国水利报 2004-03-15。

6.杨少林,孟菁玲。澳大利亚水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4(8)。

7.高娜。国外主要节水经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3)。

8.许发辉,崔勇,马常宝。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世界农业,2004(5)。

9.赵小平。加快建立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理论与

实践,2004(4)。

10.王金霞,黄季,ScottRozelle。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

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1)。

11.田圃德,张淑华。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2002(1)。

12.王浩,王建华,陈明。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我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02(12)。

13.姜悦楷。浅议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人大网,2004.12。

14.赵海林,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04(3)。

15.于濛。“人水和谐”:构建节水型社会,中国财经报,2005-03-22。

第五篇: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投融资体制研究

一、城乡统筹及投融资体制建设研究概述

(一)统筹城乡发展概述

(二)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概述

二、国内外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一)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典型理论

(二)国外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

(三)国内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3章 统筹城乡投融资模式与竞争模型

3.1 一般投融资模式分析

3.2 统筹城乡投融资竞争趋势分析

3.3 农村投融资基本模式选择

第4章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投资行为

4.1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投资分析

4.2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民投资分析

4.3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机构投资分析

4.4 重庆市其他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分析

第5章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融资行为

5.1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融资现状分析

5.2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融资行为分析

5.3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供需分析

第6章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模式

6.1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模式

6.2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模式实证案例

第7章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机制与路径

7.1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原则

7.2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机制设计

7.3 重庆市统筹城乡投融资体制建设路径选择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台湾地区公共卫生监管体制及相关法律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法律思想史 研究论文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国依靠法家思想富强称霸,统一六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但是,秦朝也因法家思想走向极权统治,加之奸臣当道,二世而亡。汉朝董......

    解析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一)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一) 张志铭 一、规范和事实层面的描述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先后多次就法律解释问题作出规定。1949年9月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国库监管制度研究[合集五篇]

    中国国库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国库监管制度安排包括监管主体、法律规章、方式程序及协调机制等四方面内容,从2006年的运行实践看,中国现行国库监管制度在设计理念、法律规章及方......

    城市工会体制建设创新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工会组织体制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冲击原有控股集团工会体制、劳务公司的发展给工会组建带来难题、工会体......

    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排水泵行业的监管体制和主管部门

    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排水泵行业的监管体制和主管部门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目前,家用电器排水泵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政府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只对本行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政......

    国企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的缺陷分析与完善(模版)

    国企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的缺陷分析与完善 [摘要]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在比以往更加动荡......

    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篇]

    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体制的调查与研究 葛华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体制的调查与研究 制药81101葛华110021112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食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