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一)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一)
张志铭
一、规范和事实层面的描述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先后多次就法律解释问题作出规定。[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中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1954年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1975年宪法保留了此项权力,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则更进一步,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权力。1979年通过、1983年修订的法院组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于1955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就法律解释问题作出专门决议,其中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2]就法律解释的对象、主体、权限划分、内容、争议解决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从而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的基本框架。
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第19次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包括以下四项原则性规定:(1)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2)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或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两院解释如有原则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3)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4)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从上述四项规定来看,在法律解释的对象上,前三项涉及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的解释,第四项涉及的是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3]在法律解释的主体上,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省级人大常委会和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上,贯穿了以下思路,即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立法机关和实施机关之间以及实施机关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包括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司法机关相互间和行政机关相互间)进行划分。在法律解释的内容上,包括了对条文本身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以及解决法律如何具体应用问题,因而是全方位的。在法律解释争议的解决上,则进一步强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导地位。下面,我们再对法律解释的实际做法包括一些更具体的规定作一概要描述,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的法律解释实践、一些新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发现,法律解释的实践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并没有顺着上述决议划定的轨迹运行。
1.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以明示的方式进行法律解释。[4]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根本不可能承担经常性的法律解释任务,自1979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的法律问题,一般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由它作出答复(包括书面答复、电话答复等)[5],但是,由于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法律上没有立法解释权,这些答复尽管具有实效,却不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6]
2.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中,一般总是授权有关机构制定“实施条例”、“实施办法”、“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这些机构包括国务院、国务院主管部门(前提是报国务院批准)、省级政府(有些要求报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人大常委会等,而这些实施规定又进一步按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的方式,对解释问题作出规定(见下面的5、6两点)。[7]这构成了“法律”解释权的一种显著流向。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中,有一些也有这种授权[8],从而也形成这种流向。
3.司法解释活动极其频繁,不仅名称繁多,内容广泛,而且绝大多数属于不针对具体个案的抽象解释。
[9]各种名称大致有“意见”、“解释”、“解答”、“规定”、“决定”、“办法”、“批复”、“答复”、“通知”、“复函”、“函”、“纪要”等,其中,在内容上主要有四类:(1)就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主动作出的解释和对请示、来函所作的各种答复;[10](2)对司法工作的有关操作规范所作的规定;[11](3)直接对法律条文规定所作的解释;[12](4)直接对某一法律所作的系统全面的解释,例如,《民法通则》有156条,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有200条(1990年12月5日的修改稿增至230条);《继承法》有37条,1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有64条;《行政诉讼法》有75条,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有115条。这类解释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因而最引人注目也最遭人非议,不过它们在发布前,通常要征求各方面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意见。
4.从司法解释的主体看,有些是由最高法院或最高检察院单独作出,有些是由它们联合作出,有些是由它们与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甚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作出。另外,许多司法解释即使不是联合作出,也要征求有关国家职能部门的意见,如1987年1月14日最高法院《关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关系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有言:“经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民政部等单位的意见后,我们研究认为,„„”。
5.1981年的法律解释决议没有关于行政法规解释的内容,实际做法是:凡国务院自行制定颁布的法规,有些在附则中规定由国务院解释,有些没有规定由谁解释,但多数情况下是授权法规所涉及的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或)解释;如果是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法规,一般由制定部门解释。(这里要附带指出的是,国务院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制定颁布的各种行政规章,一般都有关于规章解释的规定,而且都是规定解释权属于制定者自己或者自己的下属机构。)
6.关于省级、省会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许多地方性法规在文中没有关于法规解释的规定(其中有些规定由本级政府制定“实施办法”[13]),但大多数地方性法规都作出了规定,其中,有些规定的是“法规的解释”(主体一般为本级地方人大常委会),绝大多数规定的是法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对于法规“具体应用问题”,一般规定由法规所涉及的本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有些同时规定由同级政府制定“实施办法”),但也有一些规定由本级政府解释,或者同时规定由本级政府制定“实施办法”和解释,还有少数规定由本级政府法制局解释。[14]
二、内含的基本观念
分析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条文规定和实际做法,可以认为其中包含了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解释权的下述基本观念:
1.事实上没有对制定法的迷信,法律解释为法律实施和法律发展所必需。
在人们的心目中,法制建设的一个首要目标是要做到“有法可依”,因此,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立法,以图最终建立一个部类齐全、上下层次分明、前后左右关系和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所谓完备,就是指在社会生活需要法律调整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制定有相应的法律。但是,这种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的观念,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迄今还是一种理想层面的评价性观念,而且,顺着法律与社会生活需要对应的思路考虑问题,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通过立法达到人们心目中的完备标准(由此说来又有哪个国家能自称立法完备呢?)。事实上,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以来,伴随着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化进程,那种确信制定法完美无缺和逻辑自足、因而彻底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15]的观念,虽曾在整个19世纪盛极一时,但随后不仅在理论上受到批判,[16]而且也没有为实际生活所印证。
从实践的层面分析,真正主导人们法律实践的观念,恰恰不是充分自足的制定法观念,而是不断演进完善的制定法观念。这一点在对法律解释必要性的认识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前述可知,当代中国的法律实践对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一贯持肯定态度,立法上对法律解释的规定则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法律“具体应
用”的层面上,而且还在法律本身“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意义上肯定法律解释。联系学理上和实践中人们对法律解释意义的阐述,这种对法律解释必要性的全方位规定[17]可以具体表述如下:任何法律规范都是抽象、概括的规定,要适用到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需要法律解释的媒介作用;任何法律规范都应该具有稳定性,要适应现实生活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需要法律解释;法律适用不得不面对和克服法律规范自身存在的模糊和歧义,从而需要法律解释;由于各种原因,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缺漏,也需要把法律解释作为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中国而言,由于国土辽阔,人口、民族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法律的普遍规定与特殊调整和具体适用之间,矛盾就尤为突出,法律解释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因此,法律解释是法律实施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法律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二篇:思考中国的电力体制
思考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
一、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特点
1、没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成熟模式,电力体制改革模式多样化。主要有三类:(1)纵向整合模式(欧盟及美国大部分电网);(2)分离模式(英国、智利);(3)引入有限竞争的单一买家模式(日本、爱尔兰)。采用纵向整合模式较多。
2、从各国各地电网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方案。共同特点是将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分开,在发电和供电侧引入竞争。厂网分开可以组建不同公司分开,也可以在内部进行功能性分离。用户选择供电商。先从大用户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范围。
3、大多数以现有电网为基础采用渐进的改革步骤。在改革模式确定后,分几步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提出方案到改革初步完成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时间。
4、电力改革大多数是在电力有较大富裕、电价较高的发达电力市场进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电价、改善服务为主要目标。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以减轻财政负担,改革电价改进电网经营状况,扩大资金来源引进外资为主要目标。
5、加州电力危机后,美国电力改革继续进行,但各州改革步伐放慢,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研究改进。由于天然气大幅涨价,天然气电厂缺乏竞争力,新增容量减少,而发展煤电、核电,具备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同时要有较可靠的市场,需要签订长期双边合同,以减少投资风险。售电公司也需有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放电力市场交易方式转向以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发电、配电、售电公司的横向、纵向整合力度增大,跨国公司兼并趋势增强。
二、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网制宜地提出改革方案,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不搞一刀切。
电网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我国已形成7个跨省电网和4个独立省网,各电网发展水平不同,电源、电网结构不同,独立电厂和地方电网比重不同,资产结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电价相差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要因网制宜地采用不同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没有把握的可以先搞试点。
年我国发电量13685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3.19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用电只有1082千瓦时,装机0.25千瓦,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与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水平比差距更大。电力工业需要继续快速发展。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间,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十五”计划目标年均增长7%左右,预测用电量增长将在5.5%-6%左右,每年新增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左右(包括技改)。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体制改革和集资办电,我国出现大批独立发电商,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电厂,我国已是发电市场比较开放的国家,发电市场的开放程度远大于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家。2000年全国3.19亿千瓦发电容量中,按全资、控参股运行口径计算,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容量18450万千瓦,占57%。问题是法制不够健全,开展竞争和市场公开性不够。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水电资源集中在西部,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蒙西、宁夏、新疆、贵州等省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用电较多,一次能源严重不足,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西电东送任务十分繁重,数量很大。西电东送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才有竞争力。只送出廉价的大型水电站电力,而当地使用价高的水、火电也不合理。只有水火电综合配置的大公司以合理价格、合格的质量向外送电,才能有利于东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同时要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全国联网。
电力工业是规模经济,大公司有较强竞争力,有利于利用推广新技术,建设大型水火电基地。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电力公司。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国家必须控股。电力工业是否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国家只控制电网能否控制电力工业?对此有不同认识。我认为国家非但要控制电网,而且要对大部分骨干电厂控股,因为电厂是电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省是十分重要的一级管理组织。
电力系统的生产特点是发、输、配、用电同时完成,电能不能储存。电力系统是一个整体,发、输、配、供电之间在技术上、生产运行管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自然联系。虽在经营上可以分开核算经营,在发电、供电侧引入竞争机制,但也必须服从电网调度,确保安全运行。在发展上发、输、配电必须统一规划协调建设,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服从电力生产的特点;同时要很好结合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因网制宜地制定电力改革方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搞私有化和行业的破碎化。
(二)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充分准备,周密设计,完善立法,分步实施。
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慎重决策。采用渐进的改革办法比激进的改革办法好。领导部门确定改革方针政策原则要求。各电网具体改革方案由有关省市自治区政府和电力公司共同按照国家要求,结合电网实际情况及特点共同研究提出,报有关部门批准。
要妥善研究解决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如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市场划分,搁置成本处理,厂网分开办法原则,电价改革方案,过网费计算办法,落实供电责任,新能源、再生能源补偿办法,监管办法及机构等。
改革方案确定后,需制定实施步骤和进度,谨慎从事,分步实施,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厂网分开可先在电力公司内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输电网和调度独立运行,进行监督,条件成熟时才组建独立的输电公司。竞价上网先在部分电网试点,用户选择供电商,可先在用电较多并接入高压电网的大用户中进行试点等。
(三)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改善服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是在电力有富裕,用电增长缓慢,电价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故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电价,改善服务为目标。
我国是在大部分电网供需基本平衡,东北、华中、海南等3个电网略有富裕,广东、浙江、河北南网等3个省网开始缺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后用电增长很快的情况下进行的。故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
发展是电力工业很长一段时期的主题。改革模式和方案要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办电,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及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要有利于西电东送战略和全国联网的实施,要有利于打破地区壁垒引人竞争机制,要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降低发、输、配、售电造价及成本等,以促进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在不少电力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电力改革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如何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宜在现有电网及电力公司基础上进行,要落实保证电力工业发展和供电的责任。
电力体制改革在现有电网及电力公司基础上进行,这有利于电网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国外一般也是这样做的。我国现有的电力公司管理体制分成国家、大区电网、省(包括省属电网)三级。
首先各级电力公司要划清职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方案,调整各级电力公司的职能及经营管理模式。各电力公司要在内部将发、输、配、供电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进行核算,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创造条件。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中省是重要一级组织,各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离不开电,电力建设也离不开省的支持。要继续发挥省级电力公司的办电、管电、供电、负责省内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作用。国家电力公司和大区电网业要按改革要求,明确职责分工,转变职能,建立厂网分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认真落实保证电力工业发展和向用户供电的责任。
(五)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国外电力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全部通过电力现货市场(电力库)交易。各发电商向电力市场投标次日24小时发电容量及电价,电力库按竞价上网原则由低到高选定次日24小时各发电公司发电容量,按边际成本确定各小时上网电价,并按实际发电量进行结算。主要在英国、加州、澳大利亚电网采用。(现英国、加州已放弃这种方法)。
二是以中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现货市场交易交易额约占10%~15%左右。美国PJM电网,欧盟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方式。我赞成中国也采用以中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的模式。原因是:(1)因为全部通过电力库的交易方式,实践证明有严重缺陷,部分国家电网已放弃;(2)没有长期合同,利用银行贷款及外资困难,不利于发
展;(3)批发市场电价不稳定,不利于供电公司经营。
(六)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调节生产及消费的重要作用。加州电力危机原因之一是限死销售电价及电价过低,最近将电价提高了80%,用电减少,危机初步解决。我国1985年起实行新电新价政策,调动了国内外投资者办电积极性,至1997年解决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缺电问题。由于没有限制和缺少竞争,助长了建设中的铺张浪费,部分电厂造价过高,使电价不合理升高,加重了用户电费负担。我国目前平均电价水平约0.35元/千瓦时左右,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
目前电价机制中的主要问题是:(1)电价形成机制不规范;(2)电价结构不合理,居民用电价格低于工业用电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符;(3)农村电价过高;(4)电力公司内部没有对电厂、电网成本分开核算,定价透明度不高;(5)缺少竞争机制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七)电力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外实践证明,改革过于破碎化和电能全部通过电力市场竞争交易,是不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核电是规模经济,电价竞争力较差,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风力发电在价格及质量上也没有竞争力。部分水力发电竞争力较差。
西电东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输配电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建设;还有一个签订合同、价格及经营管理方式问题,本地用电和外送电的协调配合问题等。各电网都有合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水电、火电、核电合理配置及与周边电网联网等问题。因此制定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电力监管机构。
为了顺利地进行改革,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发挥监管机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监管机构以国家和省两级比较合适,因为监管机构要依靠政府支持才能发挥作用。国家监管机构管全国性和跨省业务,省级机构主要管本省监管业务。监管机构要职责明确,有职有责有权,要建立监管业务规章制度,提出改革方针政策和一定范围的电价审批权、建议权等。
不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主要是监管各项改革制度的执行。机构人员要少而精,不要增加企业和用户负担。
第三篇:动迁房法律解释
释义:动迁房即是拆迁安置房。所谓拆迁安置房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因为其安置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置户,该类房屋的买卖除受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外,还受到当地政府相关的地方政策约束。所以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
分类
根据相关法规及政策的规定,拆迁安置房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而建造的配套商品房或配购的中低价商品房。如黄浦江两岸进行的世博动拆迁,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被安置人获得这种配套商品房的,房屋产权属于个人所有,但在取得所有权的5年之内不能上市交易。
另一类是因房产开发等因素而动拆迁,动拆迁公司通过其他途径安置或代为安置人购买的中低价位商品房(与市场价比较而言)。该类商品房和一般的商品房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属于被安置人的私有财产,没有转让期限的限制,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交易风险
因此购置拆迁安置房首先要查明安置房的性质,一般来说对已经竣工的安置房可以查询其“五证”,或到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房屋的产权资料等。不同类型的拆迁安置房,交易双方承担的交易风险有所不同。
第一类动拆迁安置房,由于交易时间长,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往往买家需要承担极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价上涨后上家有
意反悔,找合同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追求己方利益,或为合同的履行设置障碍。如果是购买还没定位的安置房,其风险就更大。买卖双方虽然可以知道房屋大致的坐落位置,但无法确定建好后安置房的具体结构、朝向、小区环境等,办理过户等手续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在购买此类房产时,签订一份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买卖合同就显得至关重要。买卖合同除了要具备一般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外,还需要对房屋的增购等费用的支付方式、迟延交房等都作出明确的约定。
一般来说,购置该类房屋,可以根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签订附条件的合同来保证买卖合同的有效性,并对具体细节作出明确约定,以防合同的对方反悔,最好由专业房产律师进行指导。
相对于第一类安置房而言,第二类的拆迁安置房则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一样,风险相对较小。
动迁房办理产证须提交下列材料:(1)《上海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2)身份证明(复印件);(3)动迁单位原《房地产权证》(原件);(4)《动迁协议》(原件);(5)地籍图(原件两份);(6)房屋平面图(原件两份);(7)契税完税证明(原件)。具体可到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申请办理。
第四篇: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辅导一 (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律事务专业(专科)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的内容包括教材的两部分内容:序言、第一章,教学重点在第一章。
序
言
着重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历史特点,序言结尾介绍了课程设置与教材体例。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
1.课程性质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是一门以中国历史上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做研究对象的专史,属于法律史学的范围。
2.研究对象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即通过科学方法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
3.研究范围
1)从时间概念角度看:自夏、商至“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段内由中国人提出所提出的各种主要法律观点和理论,都属中国法律思想史所研究范围。
2)从内容角度看:一个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由统治者、思想家、法律家及民众的法律思想等四个方面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统治者及被统治者认可、支持的思想家的法律思想占统治地位,是所谓正统法律思想。本课程以研究正统法律思想为主。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1.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时期——夏商西周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2.意识形态的“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战国
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的明显特点:“法治”与“礼治”是各家争论的核心,但在维护君权上则是惊人的一致。该时期的法律思想是为日后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渊源。
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时期——秦汉至鸦片战争
秦汉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探索和形成时期,这时中国大统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刚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战国时期其他各家法律思想为一体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应运而生;其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魏晋隋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和成熟时期,这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成为封建法制的理论基础,指导着封建王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动。
宋元明清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僵化和衰败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随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盛行,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原则日益绝对化,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僵化,最后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中国法律思想的转型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必然导致法律思想变化,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法律观念开始向近现代转型。中国法律思想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过程就是中国正统法律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斗争、融合的过程。
三、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特点
1.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渗透一切
1)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为支配中国人精神活动的价值渊源之一。中国古代是个宗法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强调“亲亲”,封建社会自汉朝直至清末历代统治者无不主张“以孝治天下”,可见宗法伦理思想的盛行不以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变化。
2)各种维护和体现宗法伦理的法律原则纷纷设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将宗法伦理上升为法律规范,并对此必要性从法理学进行了充分论证。
2.皇权至上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君主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
3.平等观念欠缺,等级特权思想浓厚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而儒家思想主要源于“礼治”,礼的特点是尊卑贵贱有别,等级森严,这也就使得等级特权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
4.重德轻刑
综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思想家,均把德为本、刑为用作为治世的基本信条,把法律看作是治世的辅助手段。
5.重义轻利
宋代朱熹把重义轻利的思想发展到极端,严重地阻碍了法律思想的发展。法学是有关权利的学问,重义轻利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权利观念。
四、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目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涉及法学、哲学、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学术性极强。之所以要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主要有:
1.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遗产,吸取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为当前法制建设和法学建设服务。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性和科学态度。
3.有利于对传统法律观念的改造。
4.第一章
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
夏商西周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一、古代先民的的法律观念
1.早期法律观念之源
“祭”与“戎”,即祭祀和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日常活动,也是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源泉,并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命运、性质:
祭祀——
1)产生神权、宗法观念,发展成宗法制;
2)祭祀礼仪产生“礼”的观念,形成礼制,影响到战国时期的儒家的“礼治”。
战争——
导出“刑”观念,产生军法、刑法、刑罚,对战国时期的法家的“法治”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
1)直观性与单一性
直观性:对刑、法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兵器、衡石等进行直观的、物理性的描述,缺乏抽象的理论性。
单一性:“以刑为主”。
2)功利主义与义务本位
功利主义:法律工具论,法律是“权力”的一种手段。
义务本位:重义务,无权利。
二、神权法思想
1.神权法思想的特征
神权观念是原始社会自然神崇拜的产物,进入文明社会后,王权利用神权并将之作为维护统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法律联系起来,形成了神权法和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和神权法思想的特征:
1)宣扬王权来源于神权,王是按照神意进行统治的;
2)王的法律和命令是神意的体现,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被视为对是神意的亵渎而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3)立法活动的支配者是神祗,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须经神祗的决定,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特殊的求神仪式来完成的;
4)司法审判也要通过特定的求神仪式祈求神助。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2.神权法思想的内容
“天命”和“天罚”。
3.神权法思想的实质
《礼记·曲礼》“敬鬼神畏法令”一语道破了神权法思想的实质:敬鬼神是为了使人们畏法令,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被套上了神秘的光环,一切司法活动都成为鬼神意志的体现,统治者为自己的统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其最终目的是麻痹被统治者。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该学说是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发展。一方面,西周统治者仍强调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西周政权的建立,是因为文王、武王得到了天命,才
得到了
天下。另一方面,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
这一思想的提出,显然是在为西周取代商朝制造舆论,但同时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因而,西周统治者感到单靠神权已不足以维系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既“敬天”,又“保民”。
四、周公制礼和“礼治”
1.周公制礼
周公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系统整理、补充,厘定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之成为治国的惟一依据,将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这就是“礼”或者“周礼”。
2.宗法制
宗法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到了西周,宗法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的最终确立而系统化。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换言之,它规定同姓家族内部的尊卑长幼关系不得破坏。
3.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首先确立周王为天子,然后在姬姓家族内部按照同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配国家权力,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以周天子为最高统治者、由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的宝塔式的等级结构。
西周的分封制基本上按宗法关系进行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职位都由嫡长子世袭即世卿大世禄。天子为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则为大宗,依次类推,小宗服从大宗,大宗爱护小宗。
分封和宗法的结合,不仅使各级政权都掌握在姬姓家族中,还在天子、诸侯、大夫等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外,又加上了一层小宗服从大宗的宗法关系,用族权来加强政权。
宗法制和等级制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制。礼制是维护各个不同等级的特权、地位的制度。
4.“礼治”的基本原则、特征
周礼所确立的全部规范和制度中,始终贯穿着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四个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亲亲、尊尊。
亲亲是宗法原则,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主制。两者都是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亲亲的核心是孝,尊尊的核心是忠;亲亲、尊尊二位一体,孝、忠也两相结合。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与此相对应,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它也是西周指导立司法的重要原则,充分说明西周实行的是一种公开不平等的特权法。
五、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
礼治加“以德配天”,反映到法制方面就是“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也就是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其主要内容有:
1.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对族诛连坐,主张罪至一身;
3.反对乱罚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
4.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第五篇:中国铁路局开放式问题解析(一)
http://www.xiexiebang.com/tlj/#lrl
中国铁路局开放式问题解析
(一)中公国企招聘为广大报考国企的同学提供国企的招聘信息和招聘的公告,还有笔试和面试的资料,给各位同学选择,能够帮助到每一位同学,帮助积极准备国企的考试,能够在考试中做到胸有成竹!
企业整体利益最大是货运营销的目标
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从铁路经营上来说,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大锅饭严重,运输企业只重视完成任务,不注重市场信息和变化.二是一部分单位和个人把自己的小利益和运输企业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三是铁路忽视了高运价率的货物经营,近几年来,全路货运增长的大部分是煤炭、石油、建材、粮食、化肥等,除石油外均属于低运价物资,而机械、家电等运价率高的物资大批流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铁路货运手续繁杂、有乱收费、货损货差严重,时效性差等原因,即重视运营效率,忽视经营效果.因此追求运输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必须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改进运输组织体系入手.组合营销是铁路货运营销的方法
目前铁路的各级都建立了市场营销机构,但是营销的方法,仍然停留在生产导向和推销导向的低层次水平上,其特征是以完成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发送量、周转量和装卸车数、收入为主要目标.高层次的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为导向的,其特征是以顾客的需要为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围绕营销转.在这里我们提出铁路货运组合营销策略:在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细分市场构成,确立目标市场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运输产品的质量,包括运营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和质量相对应的价格、促销手段,发挥运输产品的安全、迅速、经济、便利的优势,以货主的需要为核心,按货主的需求安排生产,重新树立运输产品的质量形象.3.6增强竞争意识,开展优质服务
①增强竞争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认清铁路目前所处的严峻形势,增加危更多招聘请查看 http://www.xiexiebang.com/?wt.bd=zg57
http://www.xiexiebang.com/tlj/#lrl
机感、紧迫感,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意识.要使广大职工真正树立起 “旅客、货主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货主就是上帝” 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要彻底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 “坐等货主上门” 的工作方法,主动出去搞营销,变坐商为行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②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各营销机构都要延长服务时间,主要营销点应做到24小时对外服务.努力开展电话预约服务等新项目.车站内勤货运室要扭转 “机关化” 的倾向.所有营销人员都要坚持文明服务、微笑服务,真正做到 “想货主之所想,急货主之所急”.③简化货运手续.针对现有货运受理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可对其进行如下改进:取消货运外勤人员、内勤人员和计划受理人员,设货运受理人.使客户由对多部门变为对货运受理人一人.客户与货运受理人签订货运受理合同,填写有关资料并缴纳部分定金.货运受理人将受理情况汇总后,用计算机直接发送到铁路局调度所.铁路局调度所将批准计划发到各货运站,货运受理人接到装运计划后,按合同书的条款通知客户将货物运到指定地点,或由货运受理人安排运输工具到客户仓库拉货.货物到位后由客户根据合同条通过业务流程的改进,将由各部门串联完成的流程变为由货运受理人一人完成,使整个流程的效率提高,同时降低了管理费用.④运到货物交付业务流程改造.货运站在货物到达经外勤人员核对无误后,交与内勤人员用网上公告、电话、邮寄等多种方式通知收货人.收货人到货运站将领货凭证交与货运受理人,提出相关要求,由货运受理人办理有关手续,并一次性结算费用.货运受理人根据收货人的要求,安排收货人提走货物或负责将货物送到收货人处.⑤改善硬件设施.各级货运营销机构,特别是车站货运室要以方便货主为原则,进行必要的设备设施改造,增加微机制票、微机查询、通信联系设备等,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实行全路计算机联网,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效率.要舍得投资改善硬件设施,这是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营销能力的物质保障.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彻底改变铁路对外形象,扩大铁路货物运输营销份额.面对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铁路货运营销必须大力加强,彻底改变以前那种仅停留在局部的、肤浅的、战术性的被动局面,积极融合到市场竞争中去.更多招聘请查看 http://www.xiexiebang.com/?wt.bd=zg57
http://www.xiexiebang.com/tlj/#lrl
铁路货运营销必须着眼于变化的营销环境,开展营销创新研究,借助互联网,尽快地建立营销网络和具有分析、预测功能的营销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营销战略,拓宽营销渠道,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开拓市场,成功地迎接它的挑战,找到货物营销的广阔前景,以使铁路货物运输业在竞争中求得稳定持续的发展.铁路局实行市场营销策略,其实是为了让制度更透明化,铁路局的的合并其实是为了铁路局更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营销工作,彻底转变几十年来计划经济形成的僵硬的管理方法和垄断思想,逐步形成主副合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货运营销体系,这对学生的问答也是有所帮助。
更多招聘请查看 http://www.xiexiebang.com/?wt.bd=zg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