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讲课提纲修改稿)
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
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1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无所取材。”(《公冶长》)
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附录 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
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
《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原文:礼义为器赋(崇礼明义斯以为器)
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本于太一寕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与世作程于以致满而不溢于以知用之则行见者之谓智述者之谓明合二美以同归皆能致用列五常而共乆何患易盈是以化彼邦家器兹礼义其美也混而为一其设也分而为二助政教而可大贯古今而不坠宣尼始问于周史雅契求新晋文首定于襄王允符先利岂不以为君之柄也非礼何持立人之道也惟义是资居上而不我遐弃化下而何莫由斯有之则安在倾敧而莫覩闻而能徙信用舍以从宜是知彼器也利乃生民此器也归诸君子盖用之而可资故喻之而有以察其无体可忘尚象之言执以卫身讵有假人之耻念兹在兹无为而为但守执虚之戒难忘持满之规安上治民寕使乎小人乘矣见危致命岂惟乎长子主之今国家稽古不忘宣风遐被其礼也同二仪之节其义也正四方之志覆万国而无疆通大道之不器
B顾炎武强调“器识为先” 顾炎武《与人书十八》原文: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于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耶?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之。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刘忠肃指刘挚,字莘老,东光(今属河北)人。宋嘉祐进士,官至侍御史,谥忠肃。中孚指李颙,字中孚,陕西周至人。清初著名学者之一,与孙奇逢、黄宗羲齐名。明亡后隐居讲学,与顾炎武友善。李颙再三请顾炎武为他母亲写传,顾炎武有《与李中孚书》,其中曰:“太夫 2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记文,岂敢固辞,以自外于知己。顾先妣以贞孝受旌,顷使舍侄于墓旁建一小祠,尚未得立,日夜痛心。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贵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须弟;若谓非弟不可,则时乎有待,必鄙愿已就,方可泚笔耳。”可参看。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善接天下士,他闻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不满意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唐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论清末学风与文人:“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具,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国藩以兹内省,早岁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霤。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暗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
姚鼐《稼门集序》曰:“天下所谓文者,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言何以有美恶,当乎理、切乎事者,言之美也。今世士之读书者,第求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为文士,则不足观。’夫靡精神、销日月,以求为不足观之人,不亦惜乎!徒为文而无当乎理与事者,是为不足观之文尔。”
姚鼐《复钦君善书》又曰:“夫文技耳,非道也,然古人藉以达道。其后文至而渐与道远,虽韩退之、欧阳永叔不免病此,况以下者乎。”姚鼐《翰林论》又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可一并参看。
姚鼐《翰林论》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姚鼐是从“道”与“技”之别看“器识为先”。可参看。
4,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
①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
学问结合
●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
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强调学与问、学与思综合训练,即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附录 古人主张游学天下,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扩大胸襟
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红门宫下有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传说是孔子登临故址。开眼界:《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增学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到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懂社会:《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胡瑗:“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
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王铚《默记》卷下记他带学生游华山,“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原文:胡先生翼之常谓滕公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常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㳺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歩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憇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滕公常语人胡先生有人伦鍳在太学时如窦卞汪补之一时学者数百人相随每于众中常称誉安焘序厚卿曰安秀才骨相他日必贵如此数十次众有不服者请其由先生曰此亦易见尔安君金玉色也金玉必须富贵者所用置之粪壌可乎人有瓦砾色者至多若瓦砾者何所用耶亦不待相书而后知也众人乃服其后安公三作执政初预政父母俱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以终
C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字之书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无字之书更加重要。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才能读出自己的创见。宋朝画家刘彝《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梁绍壬《两般 4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秋雨庵随笔》卷五说:“《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他说自己“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他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为什么这样自信?他在《与人书》中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碎,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日知录》积三十余年,计一千一百余条,平均每年也就三十多条。数量虽少,却是采山之铜,而不是买旧钱来充铸。所谓“采山之铜”,就是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读出自己的创见来。
D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副联语,值得同学们作为终生的座右铭。邓拓青年时代,写过一本《中国救荒史》。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举例而言,据邓拓统计,仅清代不足300年间,自然灾害多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霜灾、雪灾74次;歉收造成的饥荒90次、瘟疫74次,等等。他把这一幅幅悲惨凄凉的灾荒图景汇聚起来,集中呈现到读者眼前。一个热血青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那颗年轻的心?经过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不难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一部发展史,等于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经受各种考验,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华民族之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所谓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就是告诫自己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必须时刻做好抗灾救荒的各种准备。有备才能无患。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厄,就不会向后退缩半步。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对怎样的灯红酒绿,也不会失去应有的清醒。邓拓写过一篇论文《从万历到乾隆》,在调查发现北京西山门头沟明清时代100座民窑遗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早期私营煤矿发展形态,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他说:“我收集了他们的大批契约文书,其中截至乾隆末年为止的共有137张,另有民窑文约登记本和账本各一,民窑业主的家谱一册,民窑争执的诉状两纸和一个抄本,还有窑图两张。”他非常看重这些宝贵的原始材料。这种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在矿难频仍的今天,何尝不是对救灾视野的一种新拓展。邓拓以杂文名世。《燕山夜话》有一篇杂文《有书赶快读》,引用清代学者包世臣的一副对联,其下联说:“补读平生未见书”。汶川地震,以及这场灾难中出现的无数英雄和奇迹,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平生未见书”。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其精神之震撼人心,前所未有。
②从学习的效果来说,坚持学研结合、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A历史: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B文化:从“闻韶”到“乐正”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学创结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学说中独创的内容(比如“仁学”),对儒家学说的创新
③从学习的品味来说,坚持学用结合、学行结合
学用结合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学行结合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三,调整学习心态,自谦自律自强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断调整心态,克服各种障碍以求发展
1,博学笃志,切忌浅尝辄止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子罕》)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附录 志向远大,不容中途而废
元初(公元1310年)海陵周暕为白珽编印《湛渊静语》,序言中说白珽“二十年昼翻夜读,无大故不出户庭,文声猎猎起”,做官以后“泊然以退为乐”,继续读书。他说:“将为河为海,欲为川渎而止,可乎?” 原文:湛渊先生有徳有言人也徃予客江左得相师友始取惟文墨议论歴年多且游其里乆乃知文行之美出乎天性五岁能属对八岁能赋小诗十岁能刺股肉起母之疾既冠益孤贫依多书之家者二十年昼翻夜读无大故不出户庭文声猎猎起既仕喜推挽后来成就寒隐济人利物事人能诵言之所交南北知名士如文本心何潜斋刘须溪牟献之方万里夹谷士常阎子静姚牧庵卢处道诸公莫不礼遇相与为忘年之游期于逺大而先生泊然以退为乐将为河为海欲为川渎而止可乎二畆之宅竹树半之尝鼓一箧自随客至即屏去一日卧内见之乃所著有余师经子类训集翠裘等书也引证严宻言论醇正虽况说调笑具有微意非若今所谓杂说无益于学徒玩物䘮志惜污涂窜益不加比缉余哀其勤虑其乆致散轶勉为次苐并诗文合百卷静语其一也湛渊名满天下尝自谓平生受用全得谢上蔡去一矜字力文章翰墨所至传诵藏去如遇竒物余老矣尚惧美行为文所掩故因其索叙言之庶知余取友之道不茍也先生姓白氏名珽字廷玉钱唐人今年六十又三湛渊其山居故扁云至大庚戌(1310年)夏四月二日友生海陵周暕伯旸甫叙
2,毋意毋必,切忌自以为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里仁》)
3,多闻阙疑,切忌不懂装懂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不惮改过,切忌讳疾忌医
●子曰:“过则勿惮改。”(《学而》、《子罕》)●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公冶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5,富贵浮云,切忌自降追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附录 读书不仅是为了一只饭碗,不仅是只会死记硬背
《枫窻小牍》卷上说,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太宗“赐泰州童子谭孺卿出身” 原文:本朝以童子举如国初贾黄中举自五代不论若太宗朝洛阳郭忠恕通九经七岁举童子科淳化二年赐泰州童子谭孺卿出身雍熈间得杨亿年十一以童子召对授秘书正字咸平间得宋绶景徳间抚州进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进士姜葢年十三祥符间又得李淑又赵焕以童子召封令从秘阁读书时年十二蔡伯希年四岁诵诗百余篇召为秘书正字神宗朝元丰七年赐饶州童子朱天锡五经出身年九岁赐钱五万又天锡从兄天申年十二试十经皆通赐五经出身绍兴七年赐处州孝童周智出身干道淳熈间吕嗣兴王克勤赐童子出身先君子以十岁通九经以不谒丁晋公摈不以闻竟不得与诸君子同声治朝也 《宋史》卷五作“秦州谭孺卿”,误。
6,宽容异端,切忌唯我独尊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为政》)●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二篇: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可见在《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初读者,这本《论语》让我觉得诚惶诚恐,心中充满敬畏,“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但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大家不要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于丹教授也说自己对于《论语》一向是“敬”而不是“畏”对于《论语》的感觉永远都是朴素而温暖的,她眼中的这本书是一眼温暖的活泉水。她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又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要达到于丹教授的那种境界是万万不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大家也对《论语》做过大量的解读。作为一个初读者甚至于一个学生,我愿意也只能够从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学习方面来参与其中,扮演一个体验着的角色,“无伤乎,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论语.先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无法猜透作者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句话列为全书之首。想必是有某种原因。这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放之于今天,我姑且把它理解为学习各种技能。“习”指“温习”、“复习”也含有“实习”、“练习”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践,发展成自己的技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荀子.劝学》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东西时常复习,才能有大的学问。借助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常常动手演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石钟山记》是行不通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把温习作为自己每天修身的重要过程,可见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时常温习是多么的重要。
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啄如磨,斯之谓也。’”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啄如磨”二句出自《诗经.卫风》,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啄了还要磨。要做到精益求精。“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也讲明了这个道理,陶渊明读书讲求“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对于越来越高深的知识的要求了。知识只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牢记才能更好的运用。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之”不知是求其表面,还要求其本质,“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柬太宗十思疏》”做学问理应追根溯源,精益求精。
“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注意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矣,吾常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荀子.劝学》”学与思要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之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学海无涯,各种知识纷繁复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如果不常常作总结,是不能够做到纲举目张的。正如韩愈所言“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暗含孔子对学习要善于总计的述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学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学习知识要常常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向别人请教,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吸取众家之所长,才能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圣人无常师”今人亦因如此。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学习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讨论,使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更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观点。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思考,由于我自身的学养和阅历的局限,只能断章取义般肤浅的列出,有时不免显得牵强。但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受益匪浅,亦觉欣慰。
许兆昌先生在《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的价值重建》一文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儒学当在世界文化体系中谋求自己的现实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来求发展,但创新又要建立在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王志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序言)。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论语》就是用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交友、怎样从政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作为现代人理应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完《论语》我突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和孔子在亲切对话,参与其中,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圣贤的力量。
参考书目:
1.《论语》
孔丘
中华书局 2.《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3.《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三秦出版社
4.《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周秦伦理文化概论》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诗论与子论》
王长华
学苑出版
第三篇: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论语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①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 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 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 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四篇:衡中学习方法范文
衡中学习方法
一、1、认真研究《考纲》,吃透考纲所涉及的考试内容,对考纲的吃透做到明确教材知识涉及的范围,哪些是删除的内容,哪些是新增的内容。对删除的内容坚决不讲,对新增的内容不盲目扩张,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严格按照教材所示内容教学即可。对教材的吃透还体现在对教材知识能力的深度把握,对理解和应用程度的知识重点讲解,对了解程度的知识略讲,让学生自我学习。
2、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和各教学章节知识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通过对题型变化,分值分布,预测高考复习备考方向及平时习题练习所涉及的应考知识和应考能力,让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能力得到提高。
3、平时训练要对学生易错地方进行归纳总结,如关键字词错误、非专业术语回答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学生得高分的可能,针对学生这些易错或易出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把非智力因素对高考的影响降到最低。
4、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不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把基础的知识至始至终贯穿到教学中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把每一步都走扎实,基础夯实了,能力随之形成。
5、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团体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整合到教学中去,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二、衡水中学学生作息时间:5:30起床,5:40跑操,只有10分钟穿衣服叠被刷牙洗脸(被子必须叠出角来,铺面要平整,不能有任何褶皱,多余的物品一件都不能放到外面),这要靠速度和精神。6:00跑操结束,到教室早读(一三五给语文,二四六给英语。每个早读老师都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列在黑板上,或是提前印出相应的资料下发。有了明确的任务安排,同学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尤其是在大脑还有点迷糊的清晨。)6:30-7:05是早餐时间(学生就餐后,自觉将碗筷送到回收的推车内,食堂没有任何塑料袋、一次性饭盒,校内小卖部只卖文具用品,不卖任何食品,所以,校园里也没有什么垃圾。)6点50分班主任会准时站在讲台上,清点人数。然后进入早预备,主要任务预习上午上课的内容。7:05-7:35第二次早读开始,7:45开始1节课,每节课40分钟,直到12:00放学。其中12:00-12:20自习,12:20-12:45午饭时间,12:45-13:45午休时间(不允许听歌、看书、学习、聊天,要保持绝对安静。)14:05开始下午课,又是5节,第三节下课还有第二次跑操。一直上到6:15,6:15-6:30吃晚饭,6:50-7:10看新闻(在离高考还有100天后,这个活动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看理化生的试验录像。)7:15上晚自习,直到9:50,三节晚自习,第一节和第二节是学科自习,学校有固定的安排——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课必须交,第二天必须出成绩,然后进行全班排名。10:10熄灯睡觉!洗澡一周规定统一洗一次,平时只能擦擦身。全天保持竞争状态,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周六给40分钟自由支配时间。
三、衡水中学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衡水中学的校园、教室走廊、校园的围墙上没有挂伟人的照片,而是本校杰出的师兄师姐们的照片,处处是励志标语“我很坚强,我很努力,我能成功,一定成功”。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进入衡水中学就已经进入了大学的大门,只有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所有规定,无条件地服从任何老师的安排,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衡水中学管理很严格。教学楼贴满了批评通告,比如某某同学打饭插队,由于认错态度较好,通报批评一次。迟到、吃零食、中午不睡觉看书都属于违纪行为,一旦收到3张违纪通知单,就要停课,回家反省。
四、每天有固定的学案(课前预习用的,上课前做完看完)、作业、自助餐(也是卷子)。高密度考试,每天的作业是考试,每周周六周日是考试,每个月月末是考试,还夹杂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年的寒暑假也就那么20天,但留的作业40天都不能完成的(每科还要有假期改错本)。学校给你安排了满满的假期学习计划,每天做什么卷子都打好了表格让你家长签字,基本上除了除夕,学生都要趴在桌子前面。学生的学习抓得紧,节奏很快,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科作业。学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连学生在校内走路的步伐,进入宿舍的入睡速度都很快。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没有不重视的学习的;学校的每个招牌都在提示学生要认真学习,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学习就是生命,学习就是一切。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主动学习的潜力很大。
五、课间操是衡水中学的一个神话,训练有素、步调整齐,不亚于一个军队,春雷滚滚,震荡人心,口号豪气冲天,让人热泪盈眶。待操时间,无论男生女生,手里都拿着资料。各科各类,全神贯注地学习,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就这样拼命地利用时间,挤出时间来刻苦勤奋,所有的一切都展现出昂扬的精神面貌。
六、课堂容量大,内容深。没有花架子、课堂真实。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不少教学时间。课堂中没有教师慷慨陈词式的演讲,有的只是师生间的聊天式的教学,教师诱导、学生探索、教师不仅参入,而且有合作。教学环节层层落实,如每讲完一个概念或规律就有短小精悍的针对性极强的练习,效果非常好。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中注意了知识的层层落实、积极调动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索学生课堂上知识的接受与落实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了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每日一研,三日一研,每周一研,修改课件,学案。教师上课使用统一的课件,不得修改,可以发挥!修改后的课件,学案传给下一届。可以认为任何一个教师的课都是全校教师智慧的结晶。附:衡水中学部分常规要求
一、教学
1、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是突破课堂的关键。
2、两个对待:把每节自习都当作考试对待,把每次考试都当作高考对待,真正做到“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时化”。
3、三个按时:自习课按时到位辅导,按时布置作业,按时收缴作业。
4、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评。
5、五必: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6、教学六个环节:备、讲、批、辅、考、评。
7、五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导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
8、课程安排三步走:夯实基础,和谐发展→凸显优势,自我发展→超越目标,跨越发展。
9、开设了语文、外语阅读课,开辟专门阅览室,定出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其中语文阅读课不少于 3 课时。
二、课堂
1、上课禁止行为:严禁拖堂、看表、朝外看、擦眼镜、翘二郎腿。
2、课堂重能力。(1)识记运用能力。(2)理解概括能力:理解并概括文本的能力是一个核心能力。(3)读题能力。教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知识点、提示点和考查点。(4)答案还原能力。答从题中来,弄清答案的来源。(5)技巧内化能力。内化方法然后形成思维习惯。(6)听课反省能力。(7)整理迁移能力。将某一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迁移到类似题目中。(8)分析创新能力。(9)书写表达能力。
三、宿舍管理
1、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半军事化、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所有学生均住校,每两周市区学生允许回家一次,每一个月放一次回家周。非放假时间,任何学生不得出校门。
2、全校实行统一就寝时间管理,宿舍不准放书,学习资料一律放在教室,学生到寝室后安静速度异常之快,学校规定晚上10点熄灯睡觉,学生睡前必须上好厕所,10 点到11 点,学生不准上厕所。学生白天学习生活共 14.5 小时。
四、学生行为:
1、仪容仪表。
2、物品携带。学校的超市只准卖学习用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饮料、食品一概不准卖。不准在食堂和宿舍以外的任何地方吃东西,不准带手机、零食、mp3 等入校。
3、文明行为:语言、礼貌、卫生。
五、自习双轨制
自习分为学科自习课和公共自习课。
1、学科自习课。所谓“学科自习”,就是在某节自习课内只许做规定科目、规定范围的题目。难点学科必须安排学科自习课,学科自习课归该学科所有,但不准讲课或变相讲课,教师可以辅导学习;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必须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教师必须在学科自习结束时收缴当天作业,其余时间严禁教师收缴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老师走进教室上任何一堂课之前一定要安排一节自习课来预习。全部题目被事先印制成试卷样式,要求在规定时间完成绝大多数题目。选择题部分涂卡,录入微机,排出名次;主观题有科任老师阅卷,统一讲评。这样的学科自习,每天有五节,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考”五次。
2、公共自习课。公共自习课除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一律不准进教室,教师不准以讲课、发习题、放投影等形式变相占用这段时间。布置非定时作业。语、数、外大科,高一共5节,高
二、高三共6节。保证每天两节公共自习课。“公共自习”是留个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天有三节,主要用来整理笔记、改错和探究难题。这种自习分配方式有效解决了各学科自习时间分配的难题,又有效的刺激了学生自习的学习效率,变自习为考试,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被衡中的老师认为是“制胜法宝”。
3、合作自习。三节晚自习后,还有 20 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时间。
4、自习的要求:自习考试化,每周小测高考化。不允许提前发作业,下课立刻收作业,解题过程中不允许学生翻阅资料,不允许学生互相讨论,完成作业,严格按考试对待,每周小测学生敲钟,使用专门的答题卡。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减轻依赖感,保证思维连续性,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作业的布置
1、作业分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自助餐”。课外作业必须人人都做,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助餐”就是选做试题,以自编或自组习题为主,题量适中。“自助餐”应区别于学科作业,不准强制学生做,不准收交,不准采取强制措施变相检查验收,必须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作业重编排。不采用现在的复习资料,而是由学校老师自己编题。训练内容凸显训练重点,富有针对性;训练难度系列区分明显,实验班普通班要求不一样;训练效果明确,难度区分度事先有明确要求;每周检测循环,重要考点、难点、疑点轮番检测。
3、减习题量,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以提高速度的陈旧做法,精讲精练。不仅要求精选,而且还要求精讲、少讲,关键是讲什么,是讲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讲思路、讲方法;同是讲思路讲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和方法,还是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路,发现方法。同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题越少越好也是不对的。严格控制习题量,坚决杜绝自习时间讲课和变相挤占自习。
4、降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难度。改变教学中违背学生认识规律,讲授内容和训练习题过深、过难的状况。有些老师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拔高,甚至抛开课本讲难题,做难题,造成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丧失信心,恐惧、厌学。
5、所有的学习资料来自老师编辑印制的篇子。资料分三大类:学案、作业、自助。学案就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填空,梳理,是上课老师讲课的基本思路,学生一般在课下完成。作业是精选的一些好题,题目设置有梯度,绝大多数是中档题,题目的质量很高,老师都会精讲。“自助”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的,题目难度比较大,形势很新颖,近几年的一些高考题很多都提前在自助上出现过类似的模型。它主要针对有冲击名牌大学实力的学生设置,附有详细的答案,老师不做统一要求,也不讲上面的题。三类资料每天一共下发15张左右,正反面都有内容。绝大多人是看不完这些东西的,都是有选择的看、做,这也调动起了大家的效率,因为总想着“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呢”。所有的资料都不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完全由老师摘选、提供。
七、整理资料的小本及错题本。
1、每科发了个小本本,语文的每天抄上课讲的、自助做的字词成语甚至好的句子,英语就是上课讲的、自助上的短语、句型、发音等;数学发了6个错题本,每个专题一个(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每周2套正式的考数学,现在理综也是每周2套正式的。
2、改错与总结不用抄题,拿小刀在资料上一划,粘到本上就行。
八、考试
1、实行周练、月考制度,周五、六进行,从命题、监考、阅卷到成绩统计完全按高考要求进行,周日完成整个流水分析,分析上机,填写阅卷评估报告和错误问题分析,教务处要进行质检并签字。
2、周测一周一次,在每周日,偶尔会在周六考上几科,规格同高考基本相同。考后计算总分,排出名次,张贴成绩。
3、调研考试是规模较大的考试,也叫月考。流程同高考没有差别,从答题到判卷完全按照高考模式。老师们特别重视这个考试,这还关系到他们在未来一个月是不是需要被强制加班。周末的那一次要算作周测总成绩。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月,年级名次变化,每隔一个星期,班里的名次就要变化。每隔三天,理综的名次就要变化。
九、精神力量
1、思想工作
从始至终灌输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决心、一种一切为高考的精神。长时间、多次的重复就会在你脑海里形成很强的意识。入学会,200天会,新年会,春节会,100天会,50天会,一个月会,升旗讲话,多如牛毛。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频繁的刺激,开会就是个方法。思想工作要细致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2、活动鼓舞
如国旗下讲话教育,开展百日誓师大会,开展迎高考状态月活动(三月),开高考壮行会(心理辅导讲座、考试技巧指导),邀请名人做报告,学唱每周一歌(百日会战后开展),进行每日宣誓(精心准备、每天早操后宣誓,然后早读)。3、80 华里的远足活动,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砥砺意志的长征。
第五篇:《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儒家经典《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论语》的部分章节作为课文。《论语》的“成语率”特别高,笔者从《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修订版)中集齐所有来自《论语》的成语,以飨大家。熟练地掌握以下成语有助于学生对《论语》深刻性的了解。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 贾:同“价”。等好的价出卖。《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也用来比喻怀才未遇,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或得到高职位才出来做官。
29、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31、驷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驷马也追不及。指说话应当慎重。《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2、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
33、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气方刚 血气: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循序渐进 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36、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这里指正经事情。说话一点也不涉及正经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以直报怨 直:正直。以公道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1、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现泛指爱国的愿意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