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23: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凤凰XX、平遥XX、太原XX是近年来XX保护、建设、发展工作做得非常有特色的三座XX。XX年12月,我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市委书记、市长考察了这三座XX。

凤凰XX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现存XX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XX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XX年被列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XX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笔架山公园、熊希龄故居、陈宝箴故居、沈从文故居、XX博物馆、杨家祠堂、万寿宫等著名景区。凤凰XX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学大师陈寅恪等各界名人。

凤凰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主线,突出抓好XX景区扩容提质、乡村休闲度假游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等工作,文化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新局面。XX全年凤凰县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3.23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7.48%。门票收入达3.13亿元,同比增长71.9%。一是不断打造旅游精品。全面启动XX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古迹恢复 建设、乡村游精品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型综合体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优化旅游环境。着力打造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为集散中心,多个游客服务次中心和服务点为支撑的游客组织服务体系,实现旅游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三是抓好推介。围绕“中国最美小城”的城乡旅游品牌,精心编制中长期旅游营销计划,办好苗族“四月八”跳花节、第五届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节、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等节庆活动;整合直效广告、营销活动、网络平台、公共关系等各种营销方式,建立媒体长期合作战略伙伴,构建立体的营销网络,推介好精品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民俗风情文化等旅游产品;充分发挥XX公司、乡村游公司等旅游骨干企业市场的主体作用,重点对京、津、冀等凤凰主要客源城市和高铁沿线城市进行针对性营销,不断扩展国内旅游市场份额。

平遥XX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XX。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境内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

平遥县瞄准国际旅游城市目标,不断厚植优势,深挖潜力,实现旅游上档升级。XX年,XX接待游客835万人次,门票收入1.38亿元,综合收入93亿元。一是突出遗产保护,传承XX文化魂。加大各级文保单位保护力度,对XX内传统民居、重要街区实施挂牌建档、保护修缮,出重拳整治私拆乱建行为,确保XX内的一砖一瓦、每个传统建筑、每条历史街巷都体现出XX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二是突出管理创新,提升旅游美誉度。重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全面强化旅行社、导游及景点的管理。抓好票务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整治各种旅游乱象,打造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相匹配的美誉度,巩固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三是突出引资上项,丰富旅游新业态。定位游客消费趋向,集聚优势资源,引进新型业态,打造游客夜间休闲、消费场所,切实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积极推动中青旅特色文化小镇和上海复星太阳马戏团等项目,打造全市文化发展新地标,丰富XX旅游“过夜游”业态。四是突出客源拓展,发展周边短途游。借助独特的品牌、区位和交通优势,展开精准营销,打开周边游客市场。定位游客休闲需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点、线、面统筹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架构,推动旅游由单一景区游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五是突出文化引领,夯实发展硬功夫。全方位挖掘、整合、弘扬XX文化,着力发展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微电影节、创意市集、文化培训、金融论坛为代表的演艺、节庆、会展、培训产业,着力壮大、特色 手工艺产业,成功举办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梨花旅游节、采摘节,彰显国际旅游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创建于明洪武八年,至今已有640年历史。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筑特色。XX年,太原市开始对明太原县城进行复兴工作。核心保护范围以明太原县城十字街和四周城墙为主要骨架,历史建筑相对集中的十字街西北的北后街、东横街和西南的仓巷周边地区,面积约34.47万平方米。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XX年,明太原县城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太原市以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为目标,坚持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建设并重,大力提升“唐风晋韵·清凉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旅游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据统计,XX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1.01万人次、增长4.68%,旅游外汇收入8059.54万美元、增长5.13%;接待国内游客4891.47万人次、增长17.12%,国内旅游收入583.34亿元、增长17.77%;实现旅游总收入588.35亿元。

三个XX保护建设展示的共同特点,一是XX所在地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二是宣传很到位。都注重唱响文化品牌,挖掘内涵,提升文化旅游软实力,坚持举办节庆活动加强推介。三是注重产业策划、发展。

与凤凰XX、平遥XX、太原XX一样,XXXX历史厚重,文 化底蕴丰富。但在文化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影响到XX保护建设工作的推进。二是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XX保护建设规划不相符合。三是居民安置进度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四是XX保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住建、环保等相关繁杂的手续办理,受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手续办理不能实现“一站式”服务,各项手续办理持续时间长、协调难度大。五是资金筹措难。旅游收入还很低。XX保护建设社会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六是XXXX保护建设缺乏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归德府城既是XX的,也是全省的,更是全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全世界的。她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厚望,承载着全市900万人民群众的期待。作为XXXX所在地XX区,要以省委书记谢伏瞻调研XX时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书记王战营、市长张建慧多次调研指导时提出的要求,强化历史责任,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全国全世界的高度,科学地认识XX、定位XX,大干苦干,克难攻坚,切实把XXXX保护好、建设好和发展好,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坚持修复性保护和发展的总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XXXX保护条例》 等法律法规;坚持规划先行,与国内历史建筑设计顶尖院所合作,尽快编制完成《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整体风貌控制。二是深挖文化底蕴。以街巷、胡同等为机理,以历史文化遗迹遗存、文保单位、古树名木等为骨干,以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为重要本体,以府衙、文庙、城隍庙、“八大家七大户”等历史建筑遗存为重要历史文化元素,在上级文物单位的批准指导下,加快城墙加固修复和城湖开挖,加快修复93条历史街巷,加快修复与恢复归德十二坊、文庙、府衙、察院、胃儿胡同等历史遗迹遗存景点,加快修缮与恢复以八大家七大户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建筑,高标准高质量挖掘再现XXXX整体文化底蕴。组织专业人员查阅历史资料、搜集民间资料,对各类传统文化渊源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符合遗存遗迹、古树名木等的历史典故,编纂反映历史人物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三是加快重点工程修复性建设。XX年要完成城墙修复加固工程,环内城一周马道街,中山南北大街,中山大街、中山东街、小隅首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完成小隅首东街西街道路修复、归德驿馆修建工程,美人胡同一期工程、城隍庙中轴线工程以及部分历史文物景点的修缮等;2018年要完成城湖开挖,文庙、府衙、察院、城隍庙、胃儿胡同等反应XX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与恢复,93条历史街巷修复,以七大家八大户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建筑的修缮与恢复;2019年要完成 环湖道路、环湖绿带及景观建设,XX内居民、商业以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归德十二坊恢复,确保10月1日开放XXXX。四是合理布局业态。依托火文化、商文化、建筑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等,植入不同类型、主题突出的业态,形成具有XXXX特色的主题街区。注重旅游业态的体验性、参与性,着力引入特色美食、餐饮休闲、主题客栈、酒文化体验等体验性商业业态。构建业态类型丰富、档次不一,集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体验场所。充分利用街道上的空间环境,通过景观、趣味性路面铺装、街头表演等打造多元化的人气磁场。五是提升推介力度。结合“六城”创建,举全区之力,努力把XXXX打造成5A级景区。通过网络媒体、公交视频广告、楼宇广告、活动造势、高速公路广告、户外LED广告、电视台和报媒等平台对XXXX景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造势,强力提升影响力,叫响“华商之源·通达XX”品牌,力争早日实现把XXXX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

第二篇:加强全市专利保护法制环境建设的思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技术与智力资源的争夺,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和地区间竞争的核心和焦点。专利制度是保护创新和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开展国际、地区间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进一步优化我市的专利保护法制环境,对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作用。近期,我同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和市知识产权局的有关同志一道,对我市专利保护法制环境建设的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专利管理与保护法制环境建设现状

专利法实施20年来,我市专利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2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2005年转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被列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之一。

(一)设立机构,健全协调机制,加强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组织建设。我市于2001年成立了知识产权局,主管全市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市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成员单位由市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公安局、成都海关等23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全市知识产权重大工作,定期研究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重大事宜。同时,为了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制定了《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建立起市公安局、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作联系制度。区(市)县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也得到加强,先后有14个区(市)县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狠抓专利法、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各项行政规章在我市的贯彻执行,严格保护专利权,维护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和公众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专利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和文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从2000年至2004年,我市专利年申请量从1964件增长为4324件,增长1.2倍;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年授权量从1008件增长为2636件,增长1.6倍;申请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4-5位,授权量排名从2000年的第6位上升至2004年的第3位,2005年1至7月为第4位,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引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国内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状况》)

(三)充分运用专利行政管理和执法手段,加大对专利权的行政保护力度。我市专利行政部门,利用专利法赋予的行政职权,大力查处冒充专利和假冒他人专利案件,对专利纠纷积极进行行政调解,体现出较高的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省市两级专利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受理成都市区域内的专利案件186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案164件,查处涉嫌冒充专利案21件,查处涉嫌假冒他人专利案件1件。2000年至2004年,我市专利行政部门受理的纠纷案件平均结案率为92%。

(四)规范专利审判工作,加大对专利权的司法保护力度。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成立了西部地区首家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知识产权庭,管辖全省范围内涉及专利的民商事案件。为搞好专利审判工作,市中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注重培养专业法官队伍,聘请专业人才担任法律顾问和人民陪审员,建立专利审判专家人才库,不断增加专利审判的透明度,专利审判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8月至2004年9月,共受理专利民商事案件247件,专利合同案件14件,专利申请权1件,专利权属13件,已审结208件。

(五)以宣传培训为先导,提高公民专利法制意识。我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协调互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利权宣传活动。如2002年在成都举行的“西部投资论坛”活动上成功举办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2004年,特邀上海企业专利工作专家来成都作“企业专利战略应用”专题报告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公众对专利制度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全民的专利法制意识有所增强。

二、我市专利保护法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涉及专利管理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市虽然制定了《成都市专利保护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在专利管理与保护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政府规章、政策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反映出一些法律法规需要结合成都实际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进一步加以明确和细化;制定的专利管理与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缺乏力度,专利体系以外的其它领域和其它执法部门专利保护规章的配套尚有待于规范和完善等诸多问题,我市专利管理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已经明显滞后。

(二)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尚需加大。从我市工作实际看,虽然实际发生的专利纠纷案件在不断增加,但专利行政部门受理的专利纠纷案件却呈总体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58件,下降到2004年的19件,降幅达67.2%。其主要原因是,修改后的专利法,一方面严格限制了专利行政部门处理专利纠纷的权限,仅仅赋予其对侵权纠纷的处理权;另一方面,由于配套法规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专利行政部门在对其它专利纠纷进行行政调解的过程中,缺乏强制执行力,往往出现专利保护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对专利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依据和执法手段,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存在失之于软的现象。此外,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被动受理案件多,主动出击查处专利违法行为比较少。

(三)专利审判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我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专利案件涉及面不断扩大,不少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四川成都全兴酒厂,近年就曾多次遭到专利侵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专利纠纷案件逐年增加。2002年,共受理专利案件43件,2003年为74件,2004年为103件。三年间受理案件的数量以年平均50%以上的速度递增。可以预见,专利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涉外专利纠纷案件的出现,对专利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外语、经济、国际规则等方面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利审判仍面临着许多复杂、疑难的法律适用问题,专利保护的实际运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等现实困难,使得专利审判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

(四)专利与科技、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程度不够。由于缺乏比较刚性的地方性法规,在相关管理工作中未把包括专利管理在内的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经济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资源浪费严重,既制约了科技研发,又使企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在我市科技和人才优势向技术和经济优势转化过程中,专利制度的催化、保护和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全社会的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的意识能力偏低。2000年至2004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在20%-26%之间,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平均每家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利工作人员不足1人,有1/3的企业没有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对专利工作的漠视,导致不少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的专利意识较为淡薄,片面重视成果、论文、鉴定及评奖等,忽视了对权利的申请和保护,造成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和流失。

三、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全面促进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方立法,完善专利管理、保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大部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都加强了专利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研究。其中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汕头、青岛、济南等城市已经出台了专利保护条例或专利管理条例,大连、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也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专利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我市对制定出台专利管理与保护地方性法规的需求迫切,也具备了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与时机。因此,建议应尽快将专利管理与保护列入我市地方立法计划,启动地方立法程序,加快立法进程,加大专利法律保护力度。通过制定涵盖界定专利管理机关职责与管辖权限、加强专利管理、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转化实施、强化专利保护、规范专利执法工作等内容的“专利管理条例”或“专利保护条例”,充分发挥专利管理地方性法规的引导、规范、促进和强制作用,为专利保护提供完备、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加强政策配套,增强专利制度与科技、经济发展的融合。市政府及其经济、财政、科技、贸易等相关职能部门,应紧密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及产业政策,加紧研究、制定、完善和落实资金引导机制、资助激励机制等专利管理和保护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借鉴和参考广州、武汉、深圳、杭州等城市制定《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做法,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特别是要通过对专利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帮助和引导我市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制定专利管理与保护制度,构建专利权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专利权的经济效益,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司法和行政执法协调运作的专利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专利执法体系,形成保护专利的合力。一方面,应在司法保护中体现民、刑并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刑事诉讼作为最具威慑力的保护手段的特点,加大对大案要案和涉外专利权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制裁各类侵权行为,坚决、持续打击侵犯专利所有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专利权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平等竞争。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专利行政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专利保护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并改善行政执法手段,解决好有关执法权责矛盾,推动依法行政,提高专利权行政保护的效率。

(四)加强执法检查,确保专利法及其它涉及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针对目前专利法及其它涉及专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把保护专利权,特别是营造专利保护的良好法制环境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法检查力度,通过视察、检查、述职评议、听取工作汇报等形式,保证和促进专利法及其它涉及专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落实。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专利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应将专利法宣传纳入普法计划,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专利法和专利保护工作,普遍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专利管理与保护意识;将专利保护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全面增强全市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的意识和能力,培育一支精通专利业务、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处理国际国内专利事务的管理队伍。

第三篇: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一、农村河道水环境基本情况

镇海区地处**市的东北部,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全区河道总长325公里,其中有280多公里为镇村级河道。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河道淤积、水质恶化、两岸绿化景观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 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 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芦苇等植物,加固自然护坡,满足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需要。

三、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实践

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巩固河道 整治成果,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在搞好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水环境的长期管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截污治污,加强管护

废污水的无序排放是农村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善水质,必须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截污措施来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以改善河网水质。将乡镇企业、养殖场等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管网,并实施了集居地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在截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2、植物种植,生态放养

通过采取截污、保洁等措施后,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植物种植、生态放养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河道水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同时在河中放养鱼、蚌、螺等滤食性及观赏性鱼类。通过动植物对水体进行的过滤、吸附、沉 淀、离子交换、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一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净化,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出现了水草整齐葱郁、水质明显改善、鱼儿畅游成趣、居民垂钓休闲、渔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3、定期维护,落实保洁

为保持已治理河道的水面清洁,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我区专门成立了河道保洁中心,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及水生植物的管护工作。通过配备专业保洁人员、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洁中心的成立给群众参与河道管理提供了平台,农民群众对河道保洁监督踊跃,自身环保意识提高,有效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河道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水环境承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体会与探讨

镇海区从XX年开始探索并实施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河道水环境及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已经治理的河道基本上达到了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1、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

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农村河道治理与土地复垦、路桥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发展水产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2、给河道以生命,突出亲水、生态、休闲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河道的建设始终贯穿生态治水理念,以“回归自然”和“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水环境。对于骨干河道,工程的平面布置与绿化园林建设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及生态功能。对于穿越农村集居地段的河道,充分考虑村民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打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通过建造戏水池、河埠头、凉亭等亲水、休闲设施,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品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进村河道及田间河道的建设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河道面貌极大改观,沿河两侧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3、回归自然,突出简洁之美

农村河道整治设计通过采用尽量少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细部的设计更要简洁而且易 于维护、保养。农村河道主要通过不同的护岸和滩地形式创造出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通过自然、简洁的工程恢复现代人们渴望见到的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

五、结语

作为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重要实事工程,镇海区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着眼于21世纪的水利发展方向,对河道进行全方位、全功能的规划设计,建设中突出生态治水理念,使治理河道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沿河周边的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改善,为促进人水和谐和实现农村水利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关于银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银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上线的系统越来越多,**行业务对信息科技的依赖显著增强,目前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行的业务如何运行。随之而来带给信息科技部门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套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支持和引领业务的发展,同时如何通过加强信息安全的建设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在**行信息化建设从信息技术向信息科技转变的时刻,以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要求和规范为主要依据,思考如何通过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按阶段、分级别提高我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什么及其推进历程,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概念。

从概念上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二)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作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有利于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和服务,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有利于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对信息系统分级实施保护,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利于明确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的信息安全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

(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推进历程和要求。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其明确指出“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2004年9月,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制度框架进行了规划,明确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意义、原则、基本内容、职责分工、实施计划。2006年1月,四部委又下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具体搭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该办法试行一年后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实施,与之配套的相关国家技术标准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公安部开始组织全国各行业、各单位开展了信息系统的定级和备案工作,并推进系统的等级测评和整改。

(四)国家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定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国家层面而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通过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明确重点、突出重点、保护重点”的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中去。通过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使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和主管部门都能按照标准进行安全建设、整改、管理和运行,防止出现过保护和欠保护的情况。

(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分级。顾名思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就是要将信息系统分成不同的级别进行保护,按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为5级,分别为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专控保护级,对应的级别分别为第一到第五级。对应与每一个等级,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对管理和技术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我行的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结合金融业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增加了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增强安全保护要求。

二、我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的现状

我行通过建行十七年以来的努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业务生产系统的全国大集中,完成了综合报表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综合办公平台的建设,上线了CM2006信贷管理系统、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一大批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开发国际业务系统、电子影像平台等信息系统,为全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服务。基础建设方面完成了总行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珠海IT基地的建设工作,建成了“两地三中心”的容灾系统,稳步推进全系统各级机房的达标建设,为各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为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信息安全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通过部署防火墙、建设全行统一的企业防病毒系统、建立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信息安全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公安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部委的相关要求,我行也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工作,完成了13个信息系统定级和备案工作,结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正在逐步开展系统的整改和达标工作。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行信息安全建设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与同业金融机构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安全建设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设对比有关国家标准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上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建立起我行信息安全建设的相关标准,信息安全的建设停留在“补漏”的层面,针对不同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要求尚不明确,哪些信息安全措施该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容易出现某些层面“过保护或欠保护”的情况,主动安全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信息安全应急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经过近几年的应急体系建设,我行的应急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各级行从不敢演练到敢演练,从被动演练到主动演练。但是从检查各行和各行反映上来的情况看,应急预案的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步骤需进一步细化,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措施和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控制亟待增强。

目前,我行信息安全建设中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应用系统的开发经过近几年的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中提出的信息系统建设包括立项、方案设计、开发实施、验收移交等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措施尚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对我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目前是国家推行的对于信息安全建设的抓手,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建设促进信息安全整体保护水平的提高。如何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我行的信息安全水平进行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认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要促进全行认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对于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作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将我们需要保护的对象进行分级,按照其重要性采取针对的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我们开展信息安全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另一个是加强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自身的认识,信息科技人员要了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定级、建设、测评、持续改进等环节的认识,掌握其工作方法和步骤,更好地开展工作。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光盘、制作宣传板、培训等方式开展此项工作。

(二)明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的原则。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需遵循重点保护、分区域保护、同步建设、动态调整的原则。重点保护就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资源优先建设和保护关系我行业务生产经营,直接面对客户服务的信息系统;分区域保护原则就是要根据各级行、各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特点,分类、分级、分阶段进行实施,通过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实现不同强度的安全保护;同步建设原则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应当同步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证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动态调整原则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需要根据变化情况适时重新确定,并相应调整对应的保护措施。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入手,强调等级保护制度,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实施安全宣传、安全监管和安全服务。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基础性工作。充分体现“适度安全,促进应用,综合防范”的要求,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安全保护基础,合理利用现有的安全设备,做到适度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样既可以满足安全设备,做到适度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样既可以满足安全的需求也可以节省投入。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只是应用的保障,安全是为应用服务的,并不是安全措施越多越好,不能为了安全而安全,应该根据系统的安全等级采用适度安全措施。在综合考虑系统的风险、需求与保护的前提下,增加必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安全等级和安全域的划分,对不同等级信息系统和安全域的安全保护采取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实现适度的安全保障,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防御能力。通过综合防范,构建有效的安全体系,使得信息系统既安全又好用。

(三)掌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过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系统定级阶段,定级是等级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后续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清晰地了解我行所拥有的业务信息系统,根据需要将复杂业务系统分解为业务子系统,描述系统和子系统的组成及边界。二是规划与设计阶段,根据定级阶段确定的安全等级和系统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安全需求,通过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域划分、保护对象分类,建立信息系统的分域保护框架,进行安全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两方面的安全方案设计,包括系统分域保护框架建立、选择和调整所选等级的基本安全要求、安全规划和方案设计,制定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和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三是实施、等级评估与改进阶段,主要是对等级保护的具体实施,根据规划和设计阶段制定的安全方案选择合适的安全产品进行安全建设。实施完成后,按照等级保护的标准,由专门机构来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等级保护要求,并对等级保护建设的最终结果进行验收。在实施等级保护的各种安全措施之后的运行期间,监控系统的变化和系统安全风险的变化,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如果经评估发现系统及其风险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安全保护要求与原有的安全等级已不相适应,则应进行系统重新定级,并根据新的安全等级调整和改进相应的安全措施。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综合管理系统等自动化的工具实现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各项措施的分析和统计。

第五篇: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一、农村河道水环境基本情况

镇海区地处**市的东北部,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全区河道总长325公里,其中有280多公里为镇村级河道。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河道淤积、水质恶化、两岸绿化景观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

下载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思考

    内容提要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如何防止盲目滥占耕地,防止侵占农民利益,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对巨大的超额......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为深入了解##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等乡镇和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相关职能部......

    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大全五篇)

    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一、农村河道水环境基本情况镇海区地处xx市的东北部,是典型的xx港口城市,全区河道总长325公里,其中有280多公里为镇村级河道。20世纪九十年......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为深入了解居巢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银屏、散兵等乡镇和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目 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 I 正文 .......................................................

    关于保护尘肺工人的思考

    关于保护劳动工人及预防尘肺病的思考 尘肺病是长期吸入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还有人认为尘肺是粉尘在肺内的蓄积和引起的组织煤工尘肺反应。前一种定义......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

    保护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两级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底层和各种矛盾的交汇处,随着形势的发展,乡村干部面临不少的困惑。从接触实际情况看,乡村干部普遍反映现在村民管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