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23: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奋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10月28日)

栗 战 书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贵州实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省委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审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省委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和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各项文件,并对全省的学习贯彻作了认真安排。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关于《建议》的说明,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我们坚决拥护。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制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奋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报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以来常委会的工作,并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讲意见。

关于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以来常委会的工作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一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带头学习、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在思想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省委中心组季度学习制度,组织集中学习4次。组织召开了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分别就涉及全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安排部署。召开了全省领导干部大会,顺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的交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贵州实际,科学谋划我省“十二五”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大计,把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的过程,转化为深化省情认识、广聚民智和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二、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常委会积极抢抓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政策机遇,不失时机推进发展,克服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960亿元,同比增长11.5%;财政总收入703.07亿元,同比增长25.8%。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能源、矿产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和城镇化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乡油路、民用机场、水利工程、内河航道、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507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将达2600公里。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解决21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落实依法治省方略

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立法工作,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13件,起草地方性法规5件。努力改进代表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大力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大力推进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大对基层政法单位的财政支持,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了工、青、妇工作。支持人民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进行民主协商制度,共召开了7次民主协商会议。重视统战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党管武装,积极支持驻黔军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牢牢把握社会舆论引导主动权,加大重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加强网络宣传管理和新闻发布工作。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举办“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全方位扩大“多彩贵州”品牌的影响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实施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好构建“和谐贵州”各项工作

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强力推进产业化扶贫,预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加大教育投入,今年1—9月教育支出达32.7亿元,全面推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预计今年新增就业21万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普遍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68万户。迅速有力开展关岭“6〃28”特大滑坡地质灾害救援,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抓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六、大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为抓手,着力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各项措施。举办周末领导干部大讲堂,组织开展“万名书记大培训”,举办地厅、县处级干部培训班68期,培训3468人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省委全委会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乡镇党政正职公推直选、“公推民评,全委会票决”等工作,省直单位普遍推行机关竞争上岗,积极开展跨省、跨地区统筹选配县委书记工作。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省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总体趋好。

一年来,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定。坚持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巩固和发展了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开拓进取的工作局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对加强和改进工作进行了思考。大家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思想和认识尽快统一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上来。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拓展经济持续发展空间;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更加注重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更加注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力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希望同志们对省委常委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克志同志将就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作说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我省“十二五”规划,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思想统一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上来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为了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我们提出,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基调,这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在综合分析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从我省实际出发作出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是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社会进步显著、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贵州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实事求是地讲,在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已经落后了,我省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26位,人均在全国挂末,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均排在全国较后位次,我省面临的巨大现实压力和潜在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严重不足和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不高两大问题,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下一轮的发展,全国已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而我省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发展速度,面临着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必须在解决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两个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否则,我们将更加被动、更加落后。为此,我们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工作的基本目标,这是一个积极的、强势头的、追赶型、跨越式的要求,是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但也必须是稳妥的、可靠的、可行的。

加速发展是我省发展现状所要求的,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早在1986年5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贵州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不鼓足干劲千方百计搞快一点,搞好一点,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没有这样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不行的。”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指导工作时又明确提出:“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谈到贵州工作时强调:贵州更需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年6月,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西部地区要“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由此可见,在西部大开发中,尤其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加快发展还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央所要求的。我省这些年来的发展相对慢了,因为“慢”,我省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越落越远的尴尬境地;因为“慢”,我省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内生支撑力;因为“慢”,我省民生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为“慢”,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目前仍处于全国的最末位次。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对我省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点进步,所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会高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但对我省的发展慢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落后于西部平均水平是不满意的。

“十二五”时期全国发展仍然不会慢,尤其是西部省份将在前十年西部大开发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出现新一轮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如果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没有一个更快的增长,低于全国和西部的平均速度,那就不仅人均水平继续挂末,经济总量差距还会拉大,就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丧失机遇,就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拉大差距,就会使全省各族人民群众更加不满意。我们提出加速发展,就是要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我们已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也只有加速发展,才能缩小发展差距,才能改变被动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省具有加速发展的有利形势和必要条件。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利于我们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从国内来看,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从我省来看,能源、矿产、生物、文化、旅游等资源组合优势突出;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已站在新的起点,基础条件改善,发展态势看好,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有利于我们遵循经济成长规律、顺应发展趋势、谋求加快发展。

当前,有些同志心存疑虑,担心发展“快”了会影响“好”,提出“加速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事实上,“好”与“快”不是绝对对立的矛盾,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它们就是统一体,就既能快又能好。这次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欠发达的贵州来说,加速发展与科学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加快发展,才可能有好的效益,才能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才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不能笼统地说,发展快了就是不好,发展慢就好。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条件快,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实现快。根据我省实际,我们首先要加速发展,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在加速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快和富民强省。到“十二五”期末,我省要确保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一万亿,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

加快转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迫。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只是发展方法、路径的调整、优化,将带来经济、社会领域一系列深刻变革。我省也是一样,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将会表现出诸多与“十一五”时期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迫使我们要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态势,主导产业将由重化工业主导向以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导加快演进,而我省目前仍处在重化工业阶段,如何实现“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如何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是我省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加快,二元经济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趋势明显,我省如何适应这一转换,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急需破题;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不足且配臵失当之间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就业等关系人民生活方面的问题较多,为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和谐因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留下了巨大的民生历史欠账,城乡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不容忽视,等等。这些都亟需加以改变。据此,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型,就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进人民生活由达到温饱后的小康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当然,实现这一转型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不能等,必须加快“转”,不转不行,转得慢也不行。

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群众的期盼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攻坚期。全省上下一定要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好发展的主动权,力促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成为我省调结构、转方式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的时期;成为我省工业快速提升、初步转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明显升级,传统农业快速转变、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初具雏形的时期;成为我省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显著的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着眼全局、科学谋划,切实把握好五个重大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对于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转变发展方式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尤其是科技力量弱,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涉及的方面很多,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的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从我省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生态脆弱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人才工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重点经济区与相关区域之间等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管是发展产业还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抓民生项目,一定要立足于生态的保护和治理,在不影响和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来进行。要建设生态主导型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牢牢把握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两个关键。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之所以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在“十二五”时期,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拉动力、而且比较薄弱的两个环节,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2009年,我省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8,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上落后全国15年左右;城镇化率仅29.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6.7个百分点,是全国除西藏外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大体上也落后全国10多年。贵州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此,必须把“两化”作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和重要途径,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使大中小城市和一大批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第四,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开发之路。我省之所以发展慢、差距大,改革不够、开放度低、体制机制不活是重要原因。对相对封闭的贵州来讲,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将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既要深化各方面改革,又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开放,切实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既要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组织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鼓励大胆试、大胆闯、敢为人先,在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中推进发展。

第五,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贵州不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普惠到人民群众身上。我省贫困人口多,收入水平低,就业压力大,再加上一系列的民生欠账,使得我省改善民生的任务极其繁重。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使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极大改善。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谋发展、办事情都要有利于改善民生;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推进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民生预算”,体现“民生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千方百计把涉及民生的项目和工作抓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把握住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第一,坚持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根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我省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塑造新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一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整合各类科研院所,优化科技资源配臵,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构建产学研联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发展,重点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构建起一个较为成型的科技创新体系,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二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产业化能力提高为切入点,改变和解决传统产业定位低、技术低端化的问题,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注重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三要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我省实际出发,下气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包括微加工、高端制造和极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二五”时期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要把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打造成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亮点;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餐饮商贸、社区家政、社区养老、健康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建设旅游大省步伐。五要大力发展能矿经济。我省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既是我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途径,也有利于增强国家战略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发展能矿经济摆在重要位臵,加快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推动能矿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坚持“整装勘查、系统规划、合理有序、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高效环保”的原则,走资源换资本、资本换产业、产业换发展空间的路子,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一批能矿产业基地,把矿业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加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六要坚持做大做强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支撑。“十一五”时期,我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了包括铁路、公路、机场、电力、电网、航运、水利建设在内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投资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可以说一举多得。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我省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臵,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领域,按照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坚持不懈、适度超前的原则,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通过5年奋斗,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集中加快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对外快速大通道和通乡通村道路,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快捷的现代交通体系,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与铁道部签署的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纪要,今后十年省境内新建铁路总规模要由现在的2117公里延展到4759公里。根据与交通部的沟通商定,到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要由现在的14.25万公里扩建到17万公里以上,贯通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约2200公里,2300公里通县高速公路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将努力完成“一干十支”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干、支线民航机场体系。二是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的瓶颈制约。坚持把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以黔中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为龙头,合理建设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完善农业、农村、工业和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工程体系。三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特别要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基本实现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四是加快电力、电网建设。要大力发展清洁、节能电力项目。结合能源基地建设,完善重点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在保障我省电力供应的同时,提高电力外送能力。要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第三,以制度创新和开放为动力,推动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在我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进出口拉力有限,消费拉动短期内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是第一位的。可以这样说,在“十二五”期间,谁的投资大,谁发展得肯定快;谁的投资小,谁就肯定要落后。“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大幅度增加投资作为带动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加快培育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抓好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要坚持把抓好项目、扩大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谋划好一批基础类、产业类、民生类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更多的社会投资和金融投资,以重点领域及重大项目带动投资快速增长。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注重增强针对性,积极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省外、国境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到我省投资兴业,特别是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要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一定要带头出去做招商引资工作,每人、每年都要有招商引资的硬任务、硬指标,要对完成指标情况进行重点考核。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吸引投资。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机制,采取“共建共享、收益分成”模式,鼓励各级联合建设产业园区,达到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带一方经济的目的。要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争取重点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扩区调位升级,探索与发达地区联合办好开发区。要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保税区、无水港,促进对外经贸稳定增长。四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融通投资。深化国企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交通、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加快用地、财税、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积极创造以改革促开放的良好条件。要结合引进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国有骨干企业的改制重组,加快培育发展百亿元、几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投资。坚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上平等对待、执法上公开公正,全面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增强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省跨越式发展、加速振兴的主体力量。

第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投资、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城镇化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三农”又关乎全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经济圈,增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培育壮大立县支柱产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二要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做大城区经济规模,提升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完善城区功能和品质,充分发挥城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城镇发展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三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要全力加快培育发展黔中经济区,将黔中经济区培育成带动富民强省的重要增长极,同时根据要素条件,将全省科学规划成几个主体功能、主体经济和主导产业区域,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形成黔中率先崛起、各区域竞相发展新格局。四要加快城镇建设。要规划、培育和强化几个城市带、城市群。要加快完善贵阳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着力推动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城市率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小城镇,逐步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切实加强“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不动摇,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推新农村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推进由发展方式粗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成一批新农村。一是大力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就全国来说,农业首先是确保粮食安全,我省对粮食生产也不能放松。但我省很多山区农村,如果只抓粮食很难脱贫致富。稳定农业不仅仅是稳定粮食,更重要的是加快农民致富,加快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要突出培育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引导和支持各地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大力发展高效农作物,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农业,走科技化武装、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路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水、电、路、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以创业带就业。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中入股,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加速发展。要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制度化救济扶贫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动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建立。全力实施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促进“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整县推进”转变,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实效,为基本消除全省绝对贫困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以保护生态和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我省是资源大省和生态大省,长期以来,由于发展方式粗放,“三高一低”问题比较突出,不仅过度消耗了资源,生态环境也出现了局部恶化的趋势。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通过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现实和长远需要,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也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核心,把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放在“两型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臵,立足资源承载能力谋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中,融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地湿地恢复保护工程、江河水系污水治理工程等。同时,要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闯出一条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时期乃至以后,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臵,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快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臵,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重点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是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大力实施乡村道路、水利建设、农网改造、危房改造和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和各类社会扶贫行动,广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山地农业扶贫、林下经济增收、生态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为稳定脱贫提供可靠的增收保障。二是就业和创业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市平等就业的环境。三是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把大力提高全省人民素质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大提高,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推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坚持从最困难的农户和最危险的农房改起,大力实施整县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城市棚户区、林区棚户区、煤矿和其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公共租赁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六是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工程。公路、自来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都要向县以下延伸,基本做到乡乡有、村村通。七是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到2015年,3万人以上的城镇都要实现雨污分流,实现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四在农家”的典型经验,因地制宜建设山水田园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组织实施“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九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十是社会管理和平安创建工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能力建设。抓好便民利民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和综治工作中心(站、点)建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平安贵州”、“和谐贵州”。

四、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努力奋斗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的领导。必须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臶,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改进作风、真抓实干,把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完成“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要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进一步形成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共识;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只要符合科学发展,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面对困难和差距勇于争先发展,面对瓶颈制约敢于创新发展,面对阶段性变化善于科学发展;想到了就要干,不要等想好了再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各级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抓党建、抓班子、抓队伍、抓作风,通过超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提高发展经济、服务群众、驾驭全局的本领。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要相互支持、协力攻坚,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形成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合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立凭发展实绩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努力建设适应加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方法,尤其要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从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延伸到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增比进位、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党员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

第二,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要通过进一步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一是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核心,着力营造奋力拼搏的良好风气。大兴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真抓实干之风,把思想、心思、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鼓励探索、崇尚实干,支持创业、宽容失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围绕发展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各部门要围绕发展谋思路、出对策、强服务;各方面都要勇于担责、勇于担待、敢闯敢干,要先行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干不空论,努力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鞭挞空谈者、追究诬告者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保障机制,着力树立正确导向。要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实绩为核心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认真实行个性化考核,把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懂发展、敢发展、会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对工作不在状态、推动发展不力、打不开工作局面的,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使认真履职、高效服务、争先进位、加快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追求。三是努力营造高效服务的政务环境。省直各有关部门都要抛弃部门利益,从大局出发,尽力为各地及基层的发展“放权、让利、开绿灯、出政策”。要把改善投资软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花大气力、用真功夫整治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省级机关要带头优化投资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达到行政干预最少、服务质量最优、发展环境最好。要下大气力、用硬措施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做到办事提速、高效,服务求好、创优。

第三,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站稳群众立场,谋发展、办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一定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基层干部一定要坚守一线,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做好群众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第四,切实增强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出实力、出实活儿;既要自己带头干,又要完善执行机制、督办机制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感情抓落实,带着激情抓落实,带着责任抓落实;一定要在一线上抓落实,在吃苦中抓落实,在解决矛盾中抓落实。尤其要加大问责力度,做到发展压力级级传递、工作动力层层提升,确保中央精神和省委的部署执行到位、落到实处。要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坚持正面搞宣传,依靠典型做引导,使先进典型立得起、叫得响、推得开,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你追我赶、加速发展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十二五”对我们贵州来说,至关重要,进退攸关。我们就是要创造一个“经济加快发展、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工作要实、风气要正,干部要干”。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为实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贵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栗战书讲话

贵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栗战书讲话

5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贵州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研究部署我省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出席会议的有省委委员62人、省委候补委员13人。省纪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等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栗战书代表省委常委会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作《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说明。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

全会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对相关工作作出了部署。在今年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习近平、***三位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位高、思想新、措施实,是我们党第一次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作出的全面系统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省上下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紧密联系省情实际,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会指出,实现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方面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张“新试卷”。面对我省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下大力增强抓好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贵州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大力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与幸福贵州。

全会指出,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省,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我省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为基础,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种资源,改进管理方法,切实转变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幸福贵州,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凝聚强大力量。

全会强调,要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公务,围绕民生抓管理,抓好管理促和谐,努力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以民心所向汇集发展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全力加快解决一系列重要民生问题,以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我省最核心的民生是城乡居民收入,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这些民生问题要统筹安排,切实解决。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总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贵州特色的民生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把就业、收入、教育、卫生、农村危房改造等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约束性指标,明确在规定的时限内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下我省社会管理的多重任务和环境变化,要努力探索实践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软管理”与“硬管理”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既要坚持依法治理,又要坚持以德疏理,把“硬管理”与“软管理”两手都用好,做到标本兼治、刚柔相济。要及时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和疏导工作,消除“燃点”、清除“爆点”。要着重抓好打击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把严打的“千钧棒”对准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始终把整治的“铁扫帚”对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工程及重点部位,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的治安防范。

全会强调,要切实转变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要解其难。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灾区、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中去,主动热情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的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二要维其权。尤其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工作中,要切切实实维护好、保障好群众正当的、合法的权益。三要顺其气。特别注意做疏导心理、理顺情绪的工作,把交心沟通、释疑解惑与排忧解难结合起来,回答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帮助群众消除误解和“疙瘩”,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及时主动地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误解误会气不顺的宽心消气到位。四要聚其力。要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前进。要形成协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合力,着重在全省构建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协同化解体系。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带头深入开展好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头及时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

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和实践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地运用好群众工作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放低姿态、平等交流,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协商式尊重谦让、亲人式关爱照顾”;说群众说的话,讲百姓讲的事,从而感染群众、凝聚群众;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有了错误就要改正,做了错事就要道歉,条件不成熟就要妥协;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尤其对群众有益的事,既要把好事办到位,又要注意尊重群众意愿;有理说理、以理服人,坚持循循善诱,有理有利有节,尤其是执法也不能“硬来”,更不能“来硬”;言而有信、兑现承诺,不断增进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贴近群众、问计基层,要以建立健全群众意见表达、党群干群沟通等机制作保障,切实做到知识缺了就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少了就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到群众中去请教,使党和政府的决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吻合。

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要从重管理、轻服务向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服务型管理转变。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的要求,着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关、服务型干部队伍建设,切实由管理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变,由管理人员向服务人员转变。要从“单打独斗”、单向管理向多方参与、协同治理转变。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发挥好工青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要从就事管事、方式单一向统筹兼顾、协商协调转变。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转变。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地方性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整体推进,更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注意突出重点,抓住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最需要加强的薄弱地方和环节、最需要办好的实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大力提升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大力改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任务落实,加强考核督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共同谱写富民兴黔、建设美好贵州的新篇章。(

第三篇:同志在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同志们:

市委召开这次全体会议,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强化措施,掀起加快发展的热潮。会上通报了苏州经验和全市国企改制、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让大家进一步看清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正确认识和把握所面临的形势。

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330.3亿元,同比增长12.9%(现价)。到8月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3.6亿元,同比增长65.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1.4%;市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6.3%;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稳步提高。国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民生民利工程”进展顺利,机关作风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先进性教育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各地“变快走为快跑”的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相比之下,我们的发展速度与省委要求和计划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从固定资产投资看,省里确定今年新增500亿元,我市要新增130亿元,达到450亿元。到8月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全年任务的 63.8%,但仍不容乐观。年初计划的汽车、化工、油页岩等一些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如期开工,对完成全年任务有一定影响。从现在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封冻期,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平均每个月要完成50亿元以上的投资,压力相当大。此外,企业改制中还存在着债务化解、资产变现、重组等很多棘手的矛盾和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软环境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投资者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和***重大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安全生产和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不容忽视。

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市委要求:既定目标决不动摇,责任推进必须加强,年初作出的承诺务必兑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肩负起推进加快发展的重任,咬住牙关,务实重行,志在必胜。

一、坚持投资拉动增长,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关健是抓住项目,特别是大项目。抓住了,就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就体现了执政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大、为重、为先”,自我加压,不留退路,今年已经立下军令状的4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必须完成。

(一)强化责任推进,加快投资进度。全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0项,今年开工的项目不能低于这个数目。要在落实原有43个重点项目责任推进机制的同时,把亿元以上项目全部纳入责任推进机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每人都直接挂帅推进重点项目。县(市)区委常委、副县(市)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承担推进亿元以上项目的责任,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条线推进。推进燃料乙醇40万吨改扩建等已经开工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完成投资计划;尚未开工的续建项目,要抓紧落实资金和建设方案,力争全部开工;建设资金基本落实的新项目,要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尽快开工建设。省里已经初步确定80万吨不锈钢等冶金重大项目在***建设,要抓紧制定总体项目建设方案和落实前期工作进度。要加强大项目建设督查考核。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调度。发改委协调组织、纪检、招商、统计、审计等部门组成若干个督导组,对重点项目责任推进制按月进行督查和指导,看项目、核投资、查问题,着实推进,防止虚假,确保完成。督查情况要向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汇报。从现在开始为全市大项目建设“无障碍工作期”,除上级要求和法定之外,停止一切办班和评比检查活动,确实需要办班,必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经费自筹,不得向培训人员收费。除大项目检查党政“一把手”必须参加外,其他检查、办班等活动不得要求党政“一把手”参加。到年末,完成目标任务的,在年终评比中按签订的责任状兑现奖励;完不成的,县(市)区党政班子要向市委作出书面检查,市里将进行组织调整。

(二)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围绕目标做实投资盘子。一是大力扩充项目源。针对***等26个大项目不能如期实施的情况,抓紧研究和开发新项目,抓好***等43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新增项目,力争全市年内开工项目达到2500项。二是全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由市领导带队,市发改委等部门牵头,全速跑省进京,做好***改扩建等工业国债项目。协助***争取国家规划的目标市场并获得批准,全力以赴启动第二条生产线建设,抢占国内市场。三是积极促成银企“双赢”合作。要吸纳金融部门负责人参与大项目建设推进组,经常举办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的项目推介活动,争取更多的贷款支持,改变企业缺资金、银行缺项目的两难局面。要把有序管理、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方面的作用纳入到大项目建设规划之中。不断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向中小企业贷款力度,用部分引导资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招商措施,提高引资实效。到8月末,全市招商引资完成200.3亿元,同比增长64.9%,完成全年任务的60.7%。但进展不平衡,县(市)区平均完成70%以上,***开发区平均完成53%,市直部门平均只完成35%,有的部门甚至还是零。全市上下要以此为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全力推进各类大型招商展会已签约项目的深入洽谈和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必须带着项目、有目标地走出去招商。对内要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骨干品种、技改项目,分析分解配套供应商投资方向和批量规模,筛选重点招商引资对象,做到知己知彼,强力攻关,提高成功率;对外要瞄准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和品牌公司的增量发展、品牌延伸、市场拓展及重组并购方向,明确定向招商对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加强与韩国、俄罗斯、台湾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系。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我市与台中市国民党党部建立对口交流关系的机会,大力推进与台湾商界的合作。要切实搞好对已落地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保证他们在我市站得住、有发展,扩大以商招商的成效。

(四)加速推进国企改制,充分利用存量资产扩大投资。目前,172户改制企业已经基本完成162户,占94%。虽然进度很快,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仅完成了“解除身份”这一个“到位”,国企改制转入债权债务处理、招商重组和特困企业实施破产的攻坚阶段,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因此,每个企业、每个推进组都必须咬紧牙关,把每一项工作抓好抓实,按期完成改制目标。

国企改制的最终目标在于搞活企业,国企改制又是我市以存量换增量、重组招商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因此,必须把企业改制与改造重组、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投资主体与我市企业合资、合作、合股,盘活存量资产,年末前要成功实现引资重组企业20户以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30户企业,年末前要全部终结。国有产权转让要严格按国家相关法规实行进场交易,提高产权交易透明度。同时,要加强职工、行政和社会监督,避免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流失。改制企业的债务处理,由市国资委统一组织协调,力争年末前与金融部门达成基本共识,进一步减轻改制企业债务负担,为招商引资及企业重组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打造特色优势,突出项目进区,推动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发挥“领跑”作用。到8月末,我市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总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为年计划的45.5%,这与“领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各开发区必须在推进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创新体制、营造环境优势上真正站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项目进区上。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年增长幅度必须超过县(市)区平均水平;高新区新建区和经济开发区今年必须各完成40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力争达到50亿元;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高新区新建区内要达到20个以上,经济开发区要达到15个以上。市直各部门都要大力支持开发区体制创新,真正向开发区放权。要把城区内省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采取分级负担、先期贷款、资源置换等方式加快建设。

结合制订“十一五”规划,加速构建产业集中区。重点建设***工业产业集中区,引导各利益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实现关联发展和空间积聚。市政府要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共识后提出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和市人大讨论审议。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多向省里争取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共同建设,加速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工园区。各县(市)也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工业集中区,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标本兼治,强化服务,精心打造良好软环境

资本选择环境,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好的投资保证。要以服务型机关建设和推行“一站式”服务为重点,认真学习磐石市以环境促发展的先进经验,树立“亲商、爱商、敬商、扶商”的理念,大力培育“凝心聚力求发展,百折不挠抓创业,理直气壮讲致富”的政风和民风,把我市的软环境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搞好“一站式”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将于10月末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市行政审批工作实行了“一站式”服务新机制。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这项工作,要求全市确定保留的434项审批项目和17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方便群众的要全部进入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凡进入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不得在中心之外再行受理;凡进入中心的收费事项,必须在中心统一收费和结算,不得搞账外截留或另立账户;凡是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公共权力,都要纳入政务服务中心规范运作。政务服务中心要坚持“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的服务原则,简化手续,规范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一般事项即来即办,复杂事项承诺快办,相关事项联办协办,补办事项一次告之,重大事项特事特办,手续完备的重大项目审批要在24小时内办结。各县(市)区也要搞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

(二)严格清理涉企收费,严厉查办涉软案件。市软环境办公室要协调相关部门,对涉企收费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并形成制度,各部门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所有针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必须公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收费标准下限收取,杜绝多头、重复检查和收费。实行企业“安宁日”制度,凡是涉企的检查、收费都集中到每月1至5日办理。要扩大向企业派联络员实行“贴身服务(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范围,对重点项目和外商投资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建立严格的行风建设责任制,哪个系统出问题,就要追究行业或者系统管理者的责任。出现一起涉软案件,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同时取消该部门当年的评优资格;出现两起涉软案件,要对部门领导提出警告;出现三起涉软案件,市管的部门,主要领导免职。省直管部门,市委、市政府要求省主管部门予以严肃处理。要扎

[1][2][3]下一页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四篇:张高丽同志在天津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张高丽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审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注重”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草案)》,审议《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草案)》,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五个问题。

一、继续深化思想认识,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4月29日至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中来我市考察,深入企业、社区、科研机构,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调查研究,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作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精辟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肯定了天津发展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了“四个注重”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天津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亲临天津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而深远,再次体现了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天津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天津未来的殷切希望,为天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市委对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作出了具体安排,分为传达学习、调查研究、全面部署三个阶段积极推进。我们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印发了学习贯彻的《通知》,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滨海新区领导班子分别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学习。我们还召开了市委各部委、区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市领导同志深入下去,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情况汇报,征求意见建议。市委组织力量,广泛集中智慧,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

这一段时间,全市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及时组织传达学习,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工作扎实,取得了初步效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教育、鞭策和鼓舞。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坚持“五个结合”,推动学习贯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是要与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要求相结合。2005年以来,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四个注重”与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涉及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内涵十分深刻。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到天津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在把握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充分认识天津所处的地位作用,充分认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充分认识党和国家赋予天津的重大使命,真正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上来。二是要与总结天津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相结合。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的重要要求,确定了一整套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探索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天津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天津工作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只要我们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天津的发展就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是要与查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相结合。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中央和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综合实力与天津的城市地位还不适应,经济结构与北方经济中心的作用还不适应,生活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不适应,执政能力与肩负的重大责任还不适应。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都不能满足松懈畏难,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时刻居安思危,虚心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经验做法,把创新精神与务实作风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更高标准,主动追求更高水平,百倍珍惜、坚决维护和不断发展天津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四是要与正确把握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相结合。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面对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对国内外经济运行中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视野、战略的思维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主题主线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构筑持久的竞争优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五是要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相结合。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既要体现在提高思想认识上,更要落实在实际工作和效果上。要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政,防事故防风险防突发事件,高标准完成上半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

总之,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天津当前和长远发展,关系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摆在突出位臵,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上高度一致、行动上高度自觉,推动学习贯彻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决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二、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总书记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下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天津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要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做好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督查工作,全面加强审计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风险。要着眼于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坚持不懈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狠抓投产达标、开工建设、储备报批三个环节,吸引更多中央企业、知名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落户天津,扩大合理投入,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搞好产品配套,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努力构建符合天津实际、具有比较优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着眼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着眼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云计算中心、胰岛素生产基地、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推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着眼于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抓好服务业重点工程,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动三个层面在更高水平上联动发展。一是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要按照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要求,提升完善总体规划、城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积极引进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关联项目,全面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尽快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的产业基地,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要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保税功能向腹地延伸,进一步提升载体功能,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二是全力推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要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加快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建成一批高水平税收超亿元楼宇,打造一批现代商业聚集区,建设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中心,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三是全力推进各区县加快发展。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发展,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农改非、村改居、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改一化”试点,培育一批强区强县强镇,壮大区县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在更高水平上取得突破。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全面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转变。要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上下功夫,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造就一批优势支柱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要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天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深化与国家有关部委、院所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要在集聚创新人才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用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吸引、激励和造就人才,加快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使天津成为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地。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动规划建设管理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提升。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着力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要深化和落实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双城对接、畅通城乡联系为重点,高质量完成京秦天津段、塘承等高速公路和地铁2、3、9号线,建成天津站地下交通枢纽和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和改造燃气、供排水等管网设施。要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继续奋战300天,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升,充分体现具有天津鲜明特色的城市格调和建筑风格,使城乡面貌发生更大变化。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清水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天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三、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优势。

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要全面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新三年计划,大胆探索,积极作为,争取和用好国家有关政策。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明确新区与城区、功能区、街镇的审批权限和事权划分,做到权责到位、统一协调、精简高效。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创新型交易平台,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要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指标考核体系,推进土地征转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创新口岸监管模式。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大资源整合和重组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本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中度,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要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做优做大做强,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要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理顺市与区县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构建市、区县和街道乡镇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做到规范程序、高效运转。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发展对外贸易与培育品牌优势相结合,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有效利用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扩大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提升“引进来”的质量,注重引进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引导外资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增强配套能力。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在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发展。要加强对外交流,积极举办国际性会议和重大活动,提高天津国际化程度。要主动参与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深化与环渤海地区务实合作,为中西部地区服务,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四、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总书记指出:“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开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快推进民心工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要坚持教育内涵发展,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教育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办好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增强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完善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要坚持教育公平发展,合理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好特殊群体孩子上学、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问题。要坚持教育和谐发展,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综合治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搞好高校环境提升,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今年新建1200万平方米,完善租房补贴政策,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城乡危陋房屋改造,明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落实劳动保护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今明两年每年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要大力增加群众收入,继续实施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低收入企业增资督导机制,实行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完善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全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精心搞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天津文化中心、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一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重点抓好医院“环境年”建设、无假日医院、大医院支持区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工作。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筹备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滨海新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建设。要建立社会管理综合平台,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及时调处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推进平安天津建设,做好特殊人群、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搞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臵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五、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水平

总书记强调:“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正确的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天津“十二五”奋斗目标,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领全市人民共创天津美好未来。

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创新观念是创新发展的前提。要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暨现场交流推动会等制度,继续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推进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打开发展视野、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创业创新创优,勇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一流业绩。

切实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今年开始,市、区县、乡镇将集中换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选好配强一把手,优化班子结构,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坚持在干中培养、考察、锻炼、使用干部,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方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把那些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要支持各级领导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大力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大力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更好地承担起领导科学发展的重任。要坚决落实中纪委、中组部提出的“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尽心竭力,干事创业,为百姓造福,为长远打基础,为后人留财富。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经常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把关系群众生活的事情办实办细办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要审慎处理,防止出现强行征地拆迁等简单的做法。要坚持标准要高、要求要严、调子要低、工作要实、效果要好,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不喊空洞无物的口号,不讲夸大虚假的空话,不搞形象工程,既要报喜,更要报忧,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要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加强巡视工作,切实发挥巡视对各级领导班子的监督促进作用。要加大惩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守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永葆党的先进性。

同志们,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描绘人民幸福生活新画卷,是总书记对我们的重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四个注重”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乘势而上,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5月24日)

第五篇:栗战书省长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栗战书省长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稿源: 黑龙江省政府网

2008-06-20 08:54:51

近期,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调研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趟出路子,干出样子。我们部署工作时要求各地市、各系统、各部门一定要选准突破口,突出重点,那么,省政府选的突破口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省政府经过研究、论证,选择以下九项工作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工作重点,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从今年开始,在未来几年内下决心干出点成果,做到趟出路子、干出样子。

一、加快大项目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讲,抓大项目就是抓加快发展的机遇,就是抓主导产业的“龙头”,就是抓振兴龙江的“牛鼻子”,就是抓财源建设的“钱袋子”。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经济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谁拥有一批好项目,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反之,如果没有拉动产业的大项目,增长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没有依托,结构调整就难以实现。辽宁、吉林、内蒙古这几年发展的势头猛,很大程度上是投资和大项目的拉动。一般来说,一个大项目能集聚很多生产要素,谁先把这个大项目上去了,既抢先占领了市场空间,也抢先占据了生产要素,后面谁再想上就非常被动,非常难。最近几年我省一直在努力谋划大项目,还是有所进步。但总体上来看,还远远不够。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

黑龙江在抓大项目建设上要进行一个认真的、全面的分析,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综合地加以改进、提高。大项目建设始终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过去我们抓大项目,主要是靠政府主要领导去谈、去招商。应该说在抓大项目上,我们的思路和重点还不够清晰,抓好大项目的信心、决心和敏感性还不够。其实,外地很多来我省的企业家、公司老板,包括一些外商,他们有很多思路、点子和想法是不错的,可介绍给我省一些地市、企业去谈以后,往往一谈了之,没人抓,没人跟上,实际上很多项目都是好的。有的在一年以前甚至几年以前,他们就曾到我省谈过,没有谈成。后来了解到,到吉林、辽宁去谈,谈成了,在那里落了户,而且做得非常大。这种事情不在少数。这反映我们在抓大项目问题上,信心、决心和敏感性都不够。所谓信心和决心不够,就是大家总觉得我们搞不出什么项目来,地处偏远,气候寒冷,投资环境也不好。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要努力把劣势变成优势。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如果换一个思路来看,可能还是优势。投资环境不好,就要下决心整顿,整顿好不就行了嘛!

此外,我们高起点、高科技、高成长性的、特大型的、牵动力强的项目还很少,还没有形成完备成熟的项目生成机制,包括怎么谋划项目、推进项目,都没有形成机制。项目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建设项目上内在的动力和投资的能力还不强。我们这些年抓项目,还是政府主导,靠书记、市长带队去香港、去外地招商。有时候是硬把几个企业拉去,参加一个招商会,之后就没下文了,这种局面确实难以招来、引来好项目、大项目。当然,政府推动,主要领导带头去谈,这种形式也必不可少,但没有企业的主体作用是绝对不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哈洽会,或其他招商会,当时谈了那么多项目,签了多少约,最后都落实不了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企业没有主动性,没有内在的动力,也没有投资的能力,没有经营和建设的欲望。

还有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大项目建设的一个很难破解的瓶颈。我们现在的项目投资,主要还是靠政府投资、银行贷款,怎样把社会资金,把资本市场的资金引到黑龙江来,还远远不够。其实现在说项目,根本不应该存在资金问题。实质上不是资金问题,恰恰是项目本身选得不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才引不来资金。如果项目非常好,银行会抢着放贷款。以前我们把很大精力放在破解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上,搞银企对接,主要领导与银行行长沟通,但如果项目本身不行,怎么对接也不会成功。因此,要把精力放在怎样谋划出好的项目上来。当然,银行系统也要解放思想,积极解决瓶颈问题。

从今年开始,我省大项目建设要继续深入谋划,实施突破。有关部门要科学谋划项目,各级政府要突出抓项目,有关人员要积极跑项目,投资主体要只争朝夕地建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中最主要是考核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老百姓的修房盖屋,但是真正能够形成项目,能够支持将来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后劲的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业务的发展,谋划一些项目,积极抓项目,不是去直接建工厂、办企业,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支持项目、促进项目,这也是抓项目。

二、打造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目前,随着国际粮价上涨,国内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粮食供求形势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加快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来看,只要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和科技建设,改造中低产田,通过内涵挖潜就能迅速形成新的粮食生产能力的省份,最有条件的就是黑龙江了。只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增加一些投入,或大面积普及适用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或把水利设施搞上去,改造中低产田;或普及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化水平,增产一、二百亿斤粮食是不成问题的。为此,省里制订了一个千亿斤粮食产能的战略规划已上报国务院,争取批下来。我们规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以上。黑龙江的耕地1.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0。每年种粮1.5至1.6亿亩,如果总产达到1000亿斤的话,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将占到全国粮食总量的1/10。这样,就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粮食产能上去以后,如果国家需要粮食,我们就多生产粮食,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需求随时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再加上粮食的深加工,我们走的路子,不是过去“以粮为纲”的路子,而是综合发展农业、发展粮食产业的路子。

三、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类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老百姓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硬道理”。“十一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随之带来大件装备、原材料等物资运输量的增加,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产生的小批量、高价值货物运输要求更加急迫,经济、可靠、高效的运输需求日趋强烈。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加密,对公路交通的安全、便捷、舒适乃至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及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适度超前发展交通产业,打一场综合交通建设的“攻坚战”。

一是公路建设。我省地处全国交通“末梢”、“堵头”,与关内各省市相比,公路的车流量还不够大、不够密。有路不一定有车,但没路肯定就没有车,没车或车少就意味着经济是封闭的,开放度是不够的,经济也发展不好。今年开始的未来几年里,要下大力气把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解决好。首先,几年内要修建通往各地市的高等级主要是高速公路,有的要通达,有的要开工,在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比较远的地市怎么建。其次是,几年时间市地间实现高等级公路环通。第三,60多个县,几年内有多少个县用二级以上公路来连接。第四,几年内要修好通往主要旅游景点和开放口岸、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地区的高等级公路。第五,很多断头路必须要打通。第六,出省公路要实现高等级化。这样,在三、五年内,我省要形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骨架公路网络,覆盖全省95%以上的人口,连接所有市县及目前城镇人口超过5万的所有城镇(共计97个),实现省会与地级市、重要地市间高速公路便捷连接,25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9个边境互市贸易区和省内所有国家AA级以上旅游城市通畅相连。今年还要继续加快建成农村公路19500公里,其中通畅工程16500公里,通达工程3000公里,争取到2010年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农村公路建设“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同时加大水运交通建设力度,完成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争取完成依兰航电枢纽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同江、黑河港口改扩建工程。

二是铁路建设。哈大齐城际铁路和哈尔滨地铁项目建设对进一步完善我省区域经济交通结构,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快建设。此外,前进到抚远的铁路,城高子到宾西的铁路,哈尔滨到大连的哈大高速客运专线省内路段等,都要抓紧建设。与此同时还要谋划几条新建路段,主要是通往口岸的、重点资源开发地区的、需要向前延伸的。对现有的铁路,也要做出改造升级规划,实施“提速”工程。同时谋划哈尔滨到佳木斯、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城际铁路。

三是支线机场建设。现在我们已建成的有齐、黑、佳、牡4个,正在建设的是漠河、伊春、鸡西、大庆4个。这4个,有的今年要建成,有的明年要建成。下一步,我省支线机场建设要进一步统筹研究,再规划几个,主要是通往旅游景点和边境口岸,比如同江、抚远、五大连池等。支线机场上去了,就要考虑是否搞支线航空公司。

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具有较大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链条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相当繁重。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产业、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格局。

一是继续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是我省工业的主体,特别是装备和石化产业,是我省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要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国内著名的石化产业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建成突出绿色、特色优势的食品工业基地。发展优势产业,一方面要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同时要有序建设工业园区,特别是要发展配套产业,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

二是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原有的主导产业必须进一步搞上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现在看来,我们只在现有产业内部进行存量调整还远远不够,必须立足于增量的调整。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从黑龙江的实际出发,培育发展一批新兴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等产业,代表着未来工业化发展方向。我省科技资源丰富,通过有效投入,运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很有希望。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尽管我们前几年失去了机遇,但还是有基础、有市场的。包括服务外包,搞上去之后,就解决了我省气候寒冷、地处偏远的问题。关于新材料产业,打算建立铝镁合金、钛合金基地,我认为我们有一定的基础,还是能做大的。还有生物产业,我省的资源禀赋和人才、技术条件很好,有一些非常有前景的生物企业和科研院所,只要体制机制顺畅、研发资源整合、扶持措施到位,完全可以迅速做大做强。我们要站在经济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予以支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路子,改造和新上一批项目,使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期末,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再经过进一步努力,把生物产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在抓好现有产业基础上,筛选出几个代表产业前沿的、在我省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把它培育壮大。

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也要进行结构调整,必须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倾向,把着力点放在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型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上来。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建成结构优、技术强、品牌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五、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

沿边开放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新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采取超常措施,推进沿边开放取得新突破。概括起来就是“做大三点、建设一区、打通三大通道、做强四大基地、打造一个平台”。

“做大三点”,就是要把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三地作为我省沿边开放的重点区域,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整体联动,发挥对全省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建设一区”,就是要加快推进绥东综合保税区建设。旨在通过保税区开展对俄进口资源深加工,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进驻保税区,这对于我省深化对俄合作和加快振兴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打通三个通道”,就是要努力加快建设黑河、绥芬河、同江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尽快启动绥芬河和同江铁路站场扩能改造,以航运枢纽港口、江海联运换装港口和界河开放港口建设与改造为契机,提高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做强四大基地”,就是要继续推进对俄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科技合作等四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的85个项目要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基地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增强集聚效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要紧密结合俄市场需求,扩大境内外种植面积。重点加大对俄一批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力争尽快实施。“打造一个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哈洽会在扩大沿边开放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以俄罗斯和东北亚为重点、面向全中国、辐射全世界的国际经贸盛会。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省第三产业仅占经济总量的1/3,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严重滞后。黑龙江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比较清楚、重点比较明确的是旅游业。除旅游之外,其它一些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开展得都不够理想。总的看,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一个总体规划,缺乏思路创新,重点还不够突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既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龙江振兴的现实需要,必须尽快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以及自然地理等特色,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类服务业,特别是加快推进旅游、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贯彻落实国发〔2007〕7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尽早研究出台我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总的目标是要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有条件的地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二是要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旅游、会展、文化、休闲健身、服务外包、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要创造条件和环境,放开发展。三是要加速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变。四是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方式灵活、资本自由流动、市场化程度高等发展优势,已成为推动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加速器”。纵观发达省区市的发展,民营经济都是服务产业的主力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大都是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民营资本。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促进民营资本参与公平竞争,扩大民营服务业规模,做大做强经营主体,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七、加快科技创新和建设高教强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橇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主动权。我省科技实力雄厚,在全国绝对是有影响、有地位的,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具有比较强大的优势。但由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各种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科技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的转化能力、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都比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也受到了限制。一些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有很多成果是相当好的,但是社会上、企业并不知道,没有对接起来。我们要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起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制定政策,让科技人员、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都加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来。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各个产业、行业,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打造创新型省份。推进科技创新,要在提高“三个能力”上下大力气,即发挥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整合资源,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要重点突破,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推进科技创新,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支撑发展、发展推动创新的良性循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实施六大科技专项,支持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攻关项目,力争在2010年前实现一批重点项目的重大突破,促进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我省高教资源丰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要走与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相结合的路子,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要抓紧制订我省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规划,通过建设高教强省,不仅使我省高教实力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在前边,更重要的是高教要在实现振兴、促进发展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八、抓好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三令五申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这个硬指标不完成是不行的,没有环境容量,再好的项目国家也不批。“十一五”期间,国家核定我省的节能减排有三项硬指标,一是完成GDP综合能耗下降20%,二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10.3%,三是二氧化硫量的排放降低2%。五年内达到这个指标,每年要有一个平均数。黑龙江是资源大省、能源大省,节能减排方面在全国要走得靠前一些。

这几年,我们对节能减排工作是重视了,但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污染物增量加大、削减难度增加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脆弱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转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完成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是严重的阻碍。要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要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监管等重点工作摆上位置,抓出实效。列入松花江治理《规划》的项目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削减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发挥效能。同时,要加强对钢铁、造纸、铁合金、焦炭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源治理工作。这里,我再把话说的重一点,黑龙江是资源大省、生态大省,说起来在全国还算是生态良好的一个省份。如果在我们手里把资源无端耗费了,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我们就是毁灭生存、祸害人民的一帮子“害虫”!就是历史的罪人!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与国家命运相系,与群众生活相联。群众的利益无小事。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过去,我们开展的“三下乡”、“四进社区”、“十项利民行动”等工作,都为群众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十项民生工程”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明确了总体规划和目标。今后,还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地开展民生工程。十项民生工程今年要起步抓好,有的今年要完成。总之,只要人民群众有民生需求,我们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从当前看,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抓好“两棚一草”改造、“三供”工程建设和““两治理”。

“两棚一草”改造,就是非煤矿城市棚户区的改造、煤矿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农村泥草房的改造。居住在“两棚一草”房内的,大都是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政府不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他们是无力解决的。目前,全省煤矿城市棚户区大约3146万平方米,涉及30至35万户,全部改造需投资246.5亿元,力争在2012年完成。非煤矿城市棚户区,大约还有4000万平方米,涉及约100万户、300万人口。今年安排改造400万平方米,省政府从今年新增财力中安排2个亿来支持。各地市也要做出规划,实实在在地去改造,规划一片,改造一片,新建一片,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我省农村的砖瓦化率比较低,仅77%。全省大约还有180万户农户、约630万人口住着泥草房。有些地方,一个村子的1/

3、甚至1/2农户住着泥草房,一定要下决心逐年进行改造。省政府也做了一个规划,今年先改造20万户,需新建2080万平米。省政府准备拿出6000万元对改造村配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拿1个亿来补助泥草房改造。这1个亿一定要补足标准,按平方来计算,直接补到农户手里。省里准备直接抓30个示范村,下决心在今年把“两棚一草”改造干出名堂来。总之,我们领导干部要带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全力做好“两棚一草”改造工作。

“三供”工程,就是城镇的供气、供水、供暖,这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有重点、分步骤地做好“三供”工作,要有相应的规划。供水和供气工程要突出供应能力和质量,使城镇居民不因缺水、断气或质量问题而影响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供暖工程要突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一城镇供热方式,把保障冬季采暖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推进力度。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城镇供热状况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两治理”工程,就是城镇的污水和垃圾治理,这是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我省在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欠帐很多。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率不高,像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污水处理率还不到44%;垃圾处理方式原始,还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处理,甚至裸露堆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深刻反思,要有忧患意识。要把城镇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真正拿上日程,抓到实处,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工程设施。全省也要有一个规划,规划到每一个县城和重点乡镇,凡达到几万人口的乡镇和城市,必须要上多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要提出强制性要求,限几年达标。要对《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十一五规划》进行修编,将2万人口以上、日排水量5000吨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纳入《规划》,尽快实施,超前加快。到“十一五”末期,省辖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哈尔滨市要达到80%)以上,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同步达到70%以上;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摘自《栗战书省长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下载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栗战书同志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