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

时间:2019-05-13 23: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

第一篇: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

让“优质服务”成为建行的新名片

——建设银行开展“服务质量年”活动八个月以来成效显著

作为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领域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建行于今年年初启动了“服务质量年”活动,八个月以来活动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建行的整体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服务”已经成为了建行的新名片。

精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今年上半年建行个人业务营业网点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全行营业网点基本评价得分92.8分,分别高于2009年、2008年上半年同口径调查3.4分和5.5分,营业网点服务质量走上了持续提升的健康发展轨道。

全行上下营造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产品服务体验系列活动”,让管理人员深入一线体验产品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一举措已成为全行个人业务条线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习惯。今年上半年,各级管理人员轮值大堂经理达15420人次;亲自听取客户意见或接待客户投诉6200人次;收集建议5155条,3688条已得到处理和解决,1467条正在处理和解决过程中。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通过开展“我为服务献良策”活动,全行共收集员工合理化建议13148条,其中5320条建议已得到解决,7828条建议正在解决过程中。此外,总行相关部门和各分行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调查,针对特定业务领域问题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在总行层面,成功组织实施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专项调查”等4项全行范围的专项调查;在分行层面,52个重点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组织推进。

巧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服务质量年活动”中一个特别醒目的亮点就是“产品创意”向“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升。全行通过产品创新流程管理系统提出的4789条产品创意中,已有1825条处理完毕,并有260条创意由总、分行办结出具意见。全行个人银行业务领域完成产品创新27项,还在研发的22项,部分创新产品已初见成效。

现在流程优化已成为建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截至7月末,全行共启动329项个人服务流程优化项目,已完成67项,项目涉及全行多个热点业务。其中,湖南省分行“个贷中心签约流程优化项目”通过集中制做个贷合同,单笔业务办理时间由以前的30分钟减少到15分钟,客户满意度提高了近10%;深圳分行启动了“短信通营销流程优化项目”,该项目试运行一个月就营销客户6.9万户,营销成功率达到44%;广东省分行推进了“信用卡进件管理流程优化项目”,提高了信用卡征信审核流程的前端申请受理效率,客户及业务人员进行信用卡受理的进度查询效率提高了50%,大幅提升了内部流程运作效率,差错率降低了20%。

多形式拓宽服务领域

“客户接待日”在密切建行与客户关系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总、分行各级领导继续探索创新“客户接待日”方式,数据显示,全行通过“客户接待日”接待客户6748人,其中个人客户5520人,记录意见和问题数量2806条,已解决1785条,问题解决率大幅提升。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建行的客户服务能力和内部协作效率也有所提高。各分行依托“服务质量年员工履岗能力大比武”活动,采取培训、竞赛、评优等方式提高员工能力素质。上海市分行结合世博金融服务,全面加强对网点员工的业务、礼仪和营销培训,上半年营业网点服务质量有了跨域式的提升,涌现出了唐华等一批在客户中颇有号召力的服务明星。为了配合“服务质量年”活动的开展,建行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营销活动,“龙腾虎跃,建行贺岁”、“服务世博,业务争优”、“条线总动员,业务全体验”等专题营销;信用卡中心组织组织的“游上海 看世界”全年主题营销和“惠游香港 欢乐随行”境外游等17个促销活动都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服务质量年”活动虽然已经进程过半,但建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征程才刚刚起步,全行上下将共同努力,确保“服务质量年”各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让建行这张“优质服务”的名片拥有更高的含金量。

第二篇:转变发展方式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的环境承受力更是有限的,不可以任意地挥霍与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负重。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危机。我们居住的地球温度在不断上升;北极海冰消失速度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温室气体已经成了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人类正在承受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带来的种种危害。近年来,我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今年西南地区大旱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和新疆6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未来的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合理利用新疆各种资源

新疆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是由于水资源稀缺,优质耕地资源少,土地集约程度和利用程度不高。随着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显突出。新疆是资源相对富集的省区,目前已发现矿种138种,探明的储量有94种(119个亚种)。但勘查程度较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和重要能源资源接替基地和国家能源安全大通道,新疆要发展,资源保障是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关键。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已拉开帷幕,新疆将迎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新机遇为国土资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担负着自治区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并举、促进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并重,统筹土地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服务和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

切实管住和用好土地资源

新疆应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深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管理和服务。

一要继续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约束要硬、责任要明、激励要实、监管要严”的要求,组织开展2010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签订工作,将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 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最大限度缓解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多利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原则,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用地。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加快盘活闲置、空

闲土地,继续引导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四荒”国有未利用土地搞建设,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水平。

二要积极主动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服务保障工作。今年,自治区初步安排20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新上项目30项。要 优先保障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网、能源资源开 发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南疆铁 路库尔勒至阿克苏二线、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20多个在建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原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期“落地”开工。三要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倾斜政策,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以伊犁河谷地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效益,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粮 食安全。

切实找到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新疆要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力度,抓紧抓好重大地质勘查项目,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358”项目,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实施祁漫塔格地区铁铜多金属矿、阿吾拉勒地区铁矿、塔什库尔干、乌拉根等重要矿集区整装勘查。继续开展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成矿带的铁、铜(镍、钼)、铅锌、金、稀有金属等重要矿产地勘查和重要成矿区矿产远景调查,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持续供应能力。扎实推进深部找矿工作,围绕铁、铜镍、铅锌、金等优势矿产,在已发现重要矿床的深部及其近外围做好示范阶段的工作,继续做好彩霞山铅锌矿、喜迎金矿和查岗诺尔铁矿的勘查,启动蒙库铁矿、白山钼矿、哈图金矿的深部找矿工作。通过深部找矿,确保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一批矿 产资源储量。

二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西煤东运”资源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争短期内完成勘探工作,确保自治区确定 的“„一主两翼‟铁路竣工之日、就是„西煤东运‟生产基地建成之时”目标的实现。

三是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和地 质遗迹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加大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切实维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新疆将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管工作,严格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认真开展2009土地卫生执法检查工作。2010年是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第一次覆盖全国,并依据15号令全面实施问责。要加强土地供需情况的跟踪研判和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批地供地、侵犯农牧民利益的行为。

二是继续开展地质勘查项目专项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圈而不探、圈而不开”、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以及严重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开垦国有土地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垦行为。四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维护正常的土地管 理秩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更好地合理保护和珍惜地球资源,更好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工业发展质量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工业发展质量

作者:杨玉鹏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安康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通过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实现工业的快速率先跨越发展。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当前,我市工业基本属于传统产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多是资源型的低层次产业。因此,急需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次。

(一)着力构建“两型”工业体系。以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工业为目标,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抓手,逐步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可持续发展的“两型”工业体系。坚持把集聚集约和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坚持宏观指导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技术进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认真落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突出抓好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业,使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相得益彰。以粮油、茶叶、肉类、魔芋、果蔬、饲料、保健食品七大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发展织绸、炼染、服装等深度加工项目,加快科技创新,延长和拓宽茧丝绸产业链,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产业提等升级,打造安康丝绸品牌。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完成汉江梯级水电开发和400万千瓦火电项目,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和风能。矿产资源注重“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金属镍、石煤综合利用、钒钛磁铁项目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旗舰,实现循环经济新突破。

(三)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以汽车制造为核心,加快旬阳宝通特种车、白河力神和圣宝汽车、安康通用汽车配件、平利汽车半轴、石泉汽车配件、汉阴阳光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要依托关天、成渝、江汉国家信息产业制造研发基地和安康优良的自然环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两头在外、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器件、LED照明、电子表机芯等污染小、产值高、就业充分的信息产业项目。

(四)加快 “一体两翼”产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主业突出”的思路,着力打造月河川道循环产业核心聚集区,建设汉滨、汉阴、石泉为“一体”,平利、旬阳为“两翼”的安康产业发展高地。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为方向,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县域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和重点工业小区建设,形成县区工业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局面。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严格园区准入门槛。发展园区水、电、路、通讯等生产要求统筹供应和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入园企业走相互配套,专业协作的路子,通过产业核心集中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和污染物的零排放。重点建设汉滨恒五载能、生物医药、富硒食品工业,汉阴新型建筑材料、富硒食品、轻工制品,石泉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丝绸纺织、生物医药和新型建筑材料,平利载能工业、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旬阳烟草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为重要着力点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紧紧围绕工业生产增速提效、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循环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抓好工业清洁生产。认真贯彻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条例》,结合实际推行《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坚持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工业理念和标准指导工业发展,用更先进、更严格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标准、技术等促进存量能力升级和先进生产能力建设。实践证明,推行清洁生产是促进环境保护从被动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的根本途径。通过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产生,减轻末端治理的难度和压力,而且使得企业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企业找到经济与环境 “双赢”的结合点,调动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

(三)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按照《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目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指南》的要求,切实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一要组织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和突出效果的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水平。突出抓好铅锌尾矿渣烧制节能砖技术、“固态废弃物替代粘土生产优质硅酸盐水泥熟料”技术、多功能热循环节能烘茧灶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专项的示范推广,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从生产源头实现减量化和产业技术升级。二要遵循工信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的精神,通过淘汰落后促进优化升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淘汰小皂素,小砖瓦,小冶炼,小水泥等落后产能。三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铁合金、水泥等主要高耗能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能耗限额,缓解安康明信铁合金,平利光大特种硅,旬阳尧柏、江华水泥等铁合金、水泥为主的高能耗企业给工业节能降耗带来的压力。

——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 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坚持把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我市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紧紧围绕增加品牌、提升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深入推进信息化技术的综合集成利用,带动研发设计能力和后端营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动产品以低端走向高端,使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各项激励政策及配套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鼓励和激发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利用政策措施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引进和吸纳各类科技型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在工业领域创建并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四篇: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金三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在新形势下,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体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

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内需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接近1.5亿人,大部分在城镇就业。未来20年我国还将有4亿左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农民工,会有上亿个家庭在城市居住。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实现稳定生活,满足这些人的消费、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创造巨大的内需。据研究,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实现市民化,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

农民工市民化将有力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我国服务业比重的重要手段。我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46.6%,在我国统计为6.2亿的城镇人口中,有1.23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0%。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农民工进城。如果赋予这些进城农民工以真正的市民待遇,释放其消费潜力,必将大大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农民工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占据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 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以及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中的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将大大提高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开放,农民工流动的稳定性不断增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和居住的稳定性趋势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赚钱不再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的唯一目的,在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农民工开始并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从以前男劳动力外出“独闯”逐渐演变成现在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以及携子女外出流动的形式,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明显。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工已经占到一定比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占全部外出就业农民工(14533万人)的20.4%。据浙江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中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单位内部宿舍的比例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6.37%。

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人口流动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转变为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多年性流动,乃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返回户籍地老家的次数减少,融入现居住地的趋势比较明显。相关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正在由“侯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农民工的“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子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实际上从离开学校后就进城务工了,很少参加农业劳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和技能,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技能较高,市民化能力和意愿都非常强烈。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加快深层次的改革

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市民化还存在着很多的制度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在就业促进、权益保护、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重点是住房和户籍制度,并提高城镇对农民工定居的承载能力。

1、完善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居住保障

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一定年限、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应给予市民待遇,比照城市居民收入标准,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鼓励各地比照廉租房政策,在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民工公寓,以及其他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经济租用房。逐步建立“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市场的调节功能,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建设适合农民工租赁的社会化公寓,培育小户型房屋租赁市场。允许各地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建立农民工公寓。取消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的政策限制,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城镇购房。逐步建立起“以低端市场租赁房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为补充”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

完善农民工住房支持政策。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群体。应适应农民工的意愿,以劳动合同约定的形式,逐步建立适宜的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建立农民工城市公共住房专项资金,使农民工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都要为农民工住房预留空间。逐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规划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的农民工住房政策体系。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顺应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提高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

条件的政策,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鼓励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出台专项政策,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为落户农民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社保的续接制度。将落户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3、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引导,形成小城镇和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都市圈、城市群整体发展。

进一步突出县域作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小城镇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探索发展镇级市。

第五篇:城镇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平台

城镇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平台

□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推进城镇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而且,以城镇化作为重要引擎和战略平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现实推动作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改善城乡面貌、调整城乡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省的城镇化率依然偏低,城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强,需要进一步“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以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1

带动经济发展全面转型

在实践中,应以城镇化为抓手,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整体发展,全面转型。一是要以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度达0.85,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可以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率就可以提高0.33个百分点。城镇建设能够直接带动房地产、建筑、建材、旅游、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时期,河北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从单纯的城镇面貌变化向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区域和谐发展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多个领域纵深发展,以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挖掘城镇化蕴涵的巨大内需潜力。由城镇化带来的内需市场扩大,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在这些投资需求中,民间投资潜力巨大,要把扩大民间投资作为构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生活方式转变、消费升级、消费需求扩大的过程。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动力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带动经济增长的时间长、效应大。而且,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发展,使

城乡巨大的市场需求得以源源不断地释放,从而为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轮”,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布局形成了城市,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而城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强;当工业化进入中期以后,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凸现。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是一个重要抓手。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有效吸引产业聚集、资源集约和资本积累,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当前,在我省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上,特别要加强“一环两带三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符合河北现代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一是要加快“一环”——— 环京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建设。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启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北京东扩南拓等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推进与京津的规划、产业、基础设施、人才对接,提高我省环京津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城市竞争力,为高端、高效、智能产业聚集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二是要加强我省沿海产业带和太行山前产业带“两带”建设。沿海产业带应以加快建设港口与临港产业为核心,形成港口与

腹地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带。太行山前产业带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成为我国的现代农业基地、改造传统产业的先导区、发展低碳产业的先行区。三是要加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和冀南现代装备新区“三区”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是城镇全面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水平如何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的过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城镇化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通过高站位、高品质、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有效、合理地调整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一是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市的吸纳力、包容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由单纯的市容市貌变化转到持续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上来,为产业要素聚集提供优质平台。二是要把“做城市就是做产业”的宗旨始终贯彻到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环节中去,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把产业的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把城市发展布局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相融合,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聚集产业要素的能力。三是要适应服务业的特点和新变化,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物流、商务、金融、保险、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四是下大力量培育引进新兴战略性产业。我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相对优势,要通过城镇化建设引导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眼于统筹城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协调与城镇化滞后有直接关系。从我省的实际来看,由于城镇化长期滞后,城市承载能力低,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弱,造成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竞争力差、生活传统化的乡村,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在“十二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增加对农村道路、交通、电力、电信、商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城乡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二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城市产业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不断改善农村软硬环境,提高承接城市产业辐射能力,扩大城乡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更多流入农业、农村;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形成城乡社

会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四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不断优化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环境,形成城乡居民平等发展的新格局。五是要进一步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执笔:刘月 刘来福)

下载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服务质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银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5转变发展方式

    12.5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XXXXX医院XXXX XXX 这段时间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领会了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

    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行业的发展来自于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对于行业文化建设的加强。本文从以上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发展行业。一.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探讨当前影响我国......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推荐阅读)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福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讨发言提纲 (第十期乡镇领导班学员邱宏鑫)一、转变发展观念,明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