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

时间:2019-05-13 23: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

第一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4〕58号(2004年4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目录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编制依据

术语

基本原则

厂(场)址选择

6工程分析7 环境现状调查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 水环境影响评价

10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1 污染防治措施12 环境风险评价13 环境监测与管理

14公众参与15 结论与建议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防止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确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原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安全填埋技术处置危险废物设施(包括一般建设项目中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2.2本原则适用于使用焚烧技术和其他方法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2 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技术原则引用构成本原则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1998年)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

《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4]15号)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4]15号)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1996)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5086.1-2-1996)

《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GB19218-2003)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3 术语

3.1危险废物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2医疗废物

是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3填埋场

处理废物的一种陆地处置措施。它由若干个处置单元和构筑物组成,处置场有界限规定,主要包括废物预处理设施、废物填埋设施和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

3.4焚烧炉

焚化燃烧危险废物使之分解并无害化的主体装置。

3.5相容性

某种危险废物同其他危险废物或贮存、处置设施中其他物质接触时不产生气体、热量、有害物质,不会燃烧或爆炸,不发生其他可能对贮存、处置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的反应和变化。4 基本原则

4.1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4.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4.3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进行,应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等工艺全过程。

4.4根据处置设施的特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并确定评价重点。环境要素应按三级或三级以上等级进行评价。

4.5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处理方法和环境敏感程度合理确定,要包括事故状态下可能影响的范围。

4.6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包括风险评价的有关内容。

4.7本原则所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均不包括放射性废物。5 厂(场)址选择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选址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其厂(场)址选择前应进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应急救援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厂址的各种因素可分成A、B、C三类。A类为必须满足,B类为场址比选优劣的重要条件,C类为参考条件。(见表1)表1 处置设施选址的因素环境 条件 因素划分社会环境 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 A

减少因缺乏联系而使公众产生过度担忧,得到公众支持

确保城市市区和规划区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得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

确保与重要目标(包括重要的军事设施、大型水利电力设施、交通通讯主要干线、核电站、飞机场、重要桥梁、易燃易爆危险设施等)的安全距离

社会安定、治安良好地区,避开人口密集区、宗教圣地等敏感区。危险废物焚烧厂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1000米,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自然环境 不属于河流溯源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A

不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度假区

不属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文物保护区

不属于重要资源丰富区场地环境 避开现有和规划中的地下设施 A

地形开阔,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砍伐森林、占用基本保护农田 B

减少设施用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公用设施或居民的大规模拆迁 B

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水、电、交通、通讯、医疗等)C 3

可以常年获得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供应 A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输风险 B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避免自然灾害多发区和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废弃矿区、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泥石流多发区、活动断层、其他危及设施安全的地质不稳定区),设施选址应在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 A

地震裂度在VII度以下 B

最高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以下3.0米 B

土壤不具有强烈腐蚀性 B气候 有明显的主导风向,静风频率低 B

暴雨、暴雪、雷暴、尘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几率小

冬季冻土层厚度低应急救援 有实施应急救援的水、电、通讯、交通、医疗条件 A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有比选厂(场)址。如通过评价对拟选厂(场)址给出否定结论,则应另选厂(场)址,并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工程分析

6.1基本要求

6.1.1按国家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的相关标准、规定,分析项目采用工艺、设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6.1.2对项目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全过程分析,分阶段给出工艺路线和环境保护措施。

6.1.3工程分析应包括建设期、营运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凡可定量描述的内容,须通过类比分析,给出定量结果。

6.1.4凡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国函[2003]128号)规划项目表中的新建处置设施项目,应具体调查项目的服务范围和待处置量,改扩建项目应调查待处置量、现有设施处理方法、处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等。

6.2项目概况

6.2.1项目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6.2.2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厂区平面布置(附图)、区域地理位置图。

6.2.3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配套项目和环保工程,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职工人数,总投资。

6.2.4主要工艺

6.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6.3.1执行HJ/T2.1中7的规定,进行工程污染因素分析、统计污染物排放量。

6.3.2危险废物特性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理性质(组成、容重、尺寸等)

(2)元素分析和有害物质含量

(3)特性鉴别(腐蚀性、浸出毒性、危险毒性、易燃易爆性)

(4)反应性和相容性

进行工程分析时,还应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污染流程,包括工艺流程、排污点分布、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速率。

6.3.3医疗废物特性分析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理性质(容重、尺寸等)

(2)元素分析和有害物质含量

(3)分类(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

进行工程分析时,还应统计卫生学指标要求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

6.4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6.4.1建设期

对建设期产生的噪声、扬尘、弃石、弃土、植被破坏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6.4.2营运期

分析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

6.4.3服务期满后

给出处置设施服务期满后防止污染和恢复生态的方案。

6.5污染物排放统计

根据所采用的处置工艺,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污染物统计:

6.5.1废气污染源统计应包括排气筒位置、高度、出口内径、排气温度、排气速率和污染物浓度、速率、排放方式。

焚烧烟气污染物统计包括:烟尘、SO2、NOx、CO、HCl、HF、汞、镉、砷、镍、铅、铬、锡、锑、铜、锰及其化合物,二恶英类及恶臭物质等。

6.5.2废水污染源应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设备及地面冲洗水、填埋场和临时贮存场所内渗滤液及排水、循环冷却排污水等分别统计水质、水量和去向。分析减少废水排放量及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的可能性。

废水污染物统计包括:pH、CODcr、BOD、NH3-N、总余氯、总磷、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重金属、苯系物、粪大肠菌群数等。

6.5.3固体废物统计应包括焚烧残渣、飞灰、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的产生量和主要有害成份。

6.5.4设备噪声声级、分布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6.5.5编制污染物产生量、环保设施去除量和排放量汇总表。

6.6清洁生产

6.6.1危险废物处置

(1)处置工艺:运输工具和包装,贮存方式,预处理设施,处理流程合理配置,焚烧炉的燃烧温度、停留时间、急冷设计、除尘器选择、余热回收,安全填埋场的防渗、渗滤液处置,防洪。

(2)安全和环保:相容性、在线监测系统、异常事件报警系统和人员培训。

(3)处理单位危险废物的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4)可利用物质综合利用率、余热回收率和减量化程度。

6.6.2医疗废物处置

(1)处置工艺:运输工具,产生/处置时间周期,灭菌效果,焚烧温度、停留时间、燃烧 5 效率、热灼减率,烟气净化效率。

(2)安全和环保:感染性废物包装、运输、转移的安全性,焚烧废气净化设施的处理效果(含卫生指标),飞灰和残渣处置,人员培训。

(3)处理单位医疗废物的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6.6.3燃料选择及成份7 环境现状调查

7.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7.1.1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和土壤等。

7.1.2地理、地貌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行政属地,经纬度坐标,与周边重要河流、湖泊、城镇、山脉等的关系,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类型与特点等,并给出处置设施选址的地形图。

7.1.3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稳定性、区域内断层构造与分布、覆盖层厚度及地质灾害性问题,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隐伏塌陷区等,有无矿业采空区、石灰岩溶洞等特殊地质问题。

7.1.4气象调查主要包括处置设施选址区所处气候带,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最大一次降雨量,主要气象性自然灾害以及与大气影响和风险影响有关的地域性特殊气象问题。

7.1.5水文调查主要包括地面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河流最大洪流量,选址区的雨水径流特征、百年一遇洪水高程、最大洪峰流量。调查区域地下水埋深、单位涌水量、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连系、地下潜水情况及地下水层分布,隔水层情况等,调查区域水资源赋存及利用情况,并给出水系图和地下水及地层分布柱状图。

7.1.6土壤调查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成土母质及土壤质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渗透系数。有土壤污染问题存在时,还应调查主要污染因子以及土壤的污染水平。

7.2社会环境调查

7.2.1调查处置设施建设项目服务范围内的城镇分布,人口,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重要企业(或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规模以及危险废物收集、贮运有关的交通、通讯情况,环保规划基本概况。

7.2.2调查处置设施5km内的村镇分布、人口、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路网布局、通讯设施、环保设施、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情况。

7.2.3分析项目建设与地方规划的协调性,对人口拆迁、土地利用和社会活动的影响。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8.1.1布点原则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5的规定,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4个。拟选厂(场)址的主导风向上、下风向应有测点。改扩建项目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测点。

8.1.2监测制度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5的规定。做一期监测,监测5天。特征污染物监测每天不能少于4次。同时应收集监测期间地面风向、风速资料,并充分 6 利用近三年已有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

8.1.3监测项目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确定。

8.1.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

列表给出各个测点主要污染物1小时、日平均浓度波动范围;特征污染物根据所执行的评价标准要求统计波动范围。

8.1.5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

8.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2.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7的规定,并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和厂(场)界污染物浓度。

8.2.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中8的规定,并制定大气环境保护对策。9 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接纳项目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地表水体和项目所在地域的地下水质。

9.1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9.1.1监测时间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6的有关规定。

9.1.2监测项目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确定。

9.1.3现状评价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6的规定。

9.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2.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7的规定。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废水排入的湖泊、封闭海湾和三类水体河流应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其它水体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废水排入的水体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9.2.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8的规定。

9.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

9.3.1调查范围按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及评价区地貌、地质结构、水及地质条件确定。在厂(场)址范围设置地下水监测点。

9.3.2监测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

9.3.3地下水质现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6的规定。

9.3.4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有害污染物下渗对地下水影响的可能性分析,并提出地下水保护措施。

10生态影响评价

10.1基本要求

10.1.1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项目建设的全部时空范围,并应能够说明厂(场)址区 7 生态系统的整体特点和主要的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情况。

10.1.2依据环境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并确定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内容。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2.1陆地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植被、土地利用现状、重要生物、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敏感保护目标。

10.2.2植被调查应包括植被类型、分布、面积、盖度、生产力,物种基本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优势度或重要值等。

10.2.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区分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河湖水域、村镇、道路等类型,并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10.2.4项目影响区域有重要生物时,应进行重要生物调查。重要生物调查内容包括物种名称、科学分类、保护级别或其重要特性、分布、食性与生态习性、栖息地特征及生存资源情况、历史变迁、所受主要威胁及种群动态等。调查宜采用现场踏勘、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0.2.5直接与处置设施厂(场)址选择有关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石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进行重点调查和说明。

10.2.6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重要生物及其生境、湿地等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应包括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别、规划保护范围和需要的保护范围。

10.2.7当处置设施建设可能影响河流、湖泊或海域生态环境时,应进行水生生物或海洋生物调查。主要应调查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历史变迁和种群动态等。

10.2.8处置设施拟选厂(场)址的景观美学调查应说明是否属于景观敏感点、厂(场)址周围景观敏感点分布、厂(场)址区的景观美学特点以及对景观影响的耐受程度。

10.2.9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主要应说明处置影响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基本组成结构、基本状态、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处置设施建设时应注意保护的主要敏感目标。

10.3生态影响评价

10.3.1生态影响评价按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进行。

10.3.2建设期的生态评价主要应说明处置设施及配套项目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类型、面积,受影响的植被类型、面积及所造成的生物资源或农业资源损失,有无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受影响及其受影响的程度,有无其他影响。提出预防、减缓措施和植被、土地、景观的恢复措施。

10.3.3营运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应分析可能进入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及主要受体,提出减轻影响的措施。事故泄漏应分析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10.3.4服务期满后应对填埋场封场、植被恢复层和植被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特点的建议,并提出封场后30年内的生态监测方案,明确监测项目与监测对象、监测点位、时间、频次,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监测保障措施等。11 污染防治措施

11.1基本原则

11.1.1考虑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全过程。

11.1.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1.1.3符合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满足环境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保障人群健康的要求。

11.2废气污染控制措施

11.2.1外排有毒有害气体、粉尘、恶臭等污染物的除尘净化设施的有效性分析。进行排气筒高度论证时,评价结论中排气筒高度大于工程设计,则排气筒高度按评价结论确定;反之,则按工程设计确定。

11.2.2焚烧处置装置控制二恶英措施以及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尘汞等达标排放措施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11.2.3易挥发物料、中间产品等的加工、储存过程中应进行逸出物质统计和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11.2.4剧毒、恶臭物质密闭储存措施分析。

11.3废水污染控制措施

11.3.1根据给排水平衡计算分析减小废水排放量的措施和效果。

11.3.2排水系统划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

11.3.3废水处理方案、分级控制水质指标、废水处理流程的论证、运行达标可靠性分析。

11.3.4废水管道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防渗漏分析。

11.3.5废水排放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11.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分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残渣、飞灰、经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态物质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安全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11.5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11.4.1要求厂(场)界噪声达标。

11.4.2必须针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不同的处理工程特点,提出噪声的防治对策,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11.6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

11.5.1填埋场选址和防止二次污染措施的完整性分析。

11.5.2安全填埋场扬尘治理措施和挥发性气体的处置分析。

11.5.3渗滤液收集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11.5.4暴雨时期排水去向和污染物处理措施。

11.7列出气、水、固体废物、声及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的分项明细汇总表,包括详细内容、投资和计划完成时间。12 环境风险评价

12.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达到可接受水平、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最小。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址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2.2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及分析,同类项目事故统计,风险标准体系,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后果计算及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减缓风险措施,应急预案等。

12.3风险识别

12.3.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风险识别和处置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体处置装置、预处理装置、贮运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及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噪声控制设施等;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所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燃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处置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分为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质放散或泄漏三种类型。

12.3.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和《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844-85)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风险评价因子。

12.3.3处置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其所涉及物质和工艺参数(压力、温度等)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12.4源项分析

12.4.1分析内容

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危险物质的泄漏量。

12.4.2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类比法,加权法和因素图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概率法和指数法。

12.4.3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确定方法

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或类比法。

12.4.4危险物质的泄漏量

(1)确定泄漏时间,估算泄漏速率。

(2)泄漏量计算包括液体泄漏速率、气体泄漏速率、两相流泄漏、泄漏液体蒸发量计算。

12.5环境风险影响预测

12.5.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采用多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重气体扩散模式等计算。

12.5.2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有毒物质在湖泊、封闭海湾和河流中的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中推荐的地表水扩散数学模式。

12.6风险计算和评价

12.6.1风险值

风险值是风险评价表征量,包括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风险事故的危害程度。定义为:

12.6.2风险评价

(1)环境空气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并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

(2)水环境风险评价。计算污染物浓度分布、包络面积及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用水生生态损害阈与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

(3)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用损害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分析,给出损害范围和损害值。

12.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应急预案应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报告制度,通讯联络方式,应急措施及装备,区域应急援助网络与信息发布,环境恢复与补偿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12.8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及建议

列出主要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包括主要危险和危害因素,最大可信事故及其危害,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13 环境监测与管理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结合建设项目具体情况与周围环境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各不同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与监测计划。

13.1环境管理

13.1.1机构设置

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配备环境保护负责人、专(兼)职人员,实行责任制。

13.1.2制度建设

风险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车辆设备保养维修等规章制度);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HSE);

处置厂(场)的管理人员应参加环保管理部门的岗位培训,合格后上岗;

档案管理制度。

13.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置设施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13.2环境监测

13.2.1建立分析试验室,配置分析仪器。

13.2.2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监测执行《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中10的监测要求。

13.2.3危险废物焚烧场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中6的规定。

13.2.4危险废物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8的规定。

13.2.5建立污染源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13.3风险事故应急

13.3.1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13.3.2建立异常事件的预警系统。

13.3.3设立告知制度,组织人员疏散。

13.3.4提出消除事故影响的措施。

13.3.5建立事故环境影响消除的审核制度。

14公众参与

14.1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充分重视公众参与。应向被调查人介绍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

14.2公众参与调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信息发布、调查会、听证会及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等。

14.3公众参与的主要调查对象应是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注意公众调查的代表性,调查人数在80~100人,调查表回收率一般不低于80%。

14.4在项目建设范围内,如有搬迁居民,还应调查搬迁居民对重新安置的意见与要求。

14.5对建设性意见应予以采纳,并反馈到工程建设中,同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加以说明。对不同意见,应作必要的解释。结论与建议

按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第二篇: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复核大纲(试行)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2004年5月

一、总则

1、复核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文),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04】16号文),以及《关于落实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有关安排及下一步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4】144号),为贯彻落实《全国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及要求,特制订本项目复核大纲,开展规划项目复核工作。

项目复核的目的是:检查项目前期工作情况,严把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关,规范项目建设,保证项目技术水平,保证投资效益,切实实现安全处置。

2、复核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

关于印发《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04】16号)

关于落实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有关安排及下一步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4】144号)

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复核委托函(环财【2004】22号)

关于严禁建设简易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的紧急通知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

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试行)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设计与建造规范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3]199号文件)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关于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1874号)。

3、复核原则

遵守《规划》。规划确定了7条原则:(1)集中处置、合理布局,(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3)采用先进实用、成熟可靠技术,切实实现安全处置,(4)功能齐全、综合配套,(5)加强监管能力建设,(6)提高设备制造水平、积极推进产业化,(7)先行试点、稳步推开。这是开展《规划》项目前期工作、进行项目复核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因地制宜。各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条件等差异较大,需要在项目复核工作中,在保证安全处置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保项目建成并发挥作用。

协商完善。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经验不多,项目复核的目的就是通过听取多方意见、集思广益,完善建设方案等前期工作,在项目复核过程中,本着在法规和技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复核人员与项目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面平等讨论、磋商,完善可研报告。

客观公正。项目复核以确保建设水平为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各地收取项目复核评估费用,明确项目复核的范围和重点,客观公正地提出合理意见,推进《规划》项目健康运作。

4、复核重点

本大纲的复核对象为《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凡纳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项目,必须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对项目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投资计划。

本复核大纲即是国家环保总局开展项目复核时的依据和标准,主要针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规划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和环保局项目审批时也可作参考。

项目复核的中心是通过检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保证建设水平的基本目的。项目复核重点分为2个方面,一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说明如何实现安全处置和达标排放,二是各项项目前期工作是否具备开工和资金拨付条件。主要复核要点为:(1)项目建设的布局、规模、选址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合适可行,(2)项目配套条件如项目业主、配套资金、收费政策是否落实,(3)项目的技术工艺设备能否实现安全处置,(4)项目投资和财务评价测算的收费标准是否合适。

5、组织形式

项目复核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国家环保总局规划财务司组织项目复核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以下简称规划院)具体承担项目复核及相关技术工作。

规划院组织复核专家组,通过召开专家组评估会议、征求专家书面意见、现场考察等形式,形成项目复核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领导小组通过会议形式审议复核意见,形成复核结论,提交国家发改委。

6、复核程序

各省发改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规划项目进行审批后,将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有关批复文件等材料同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申请,上报,进入项目复核阶段。具体程序可以分为如下6个步骤:

1、程序审查。收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首先进行程序性形式审查,审查项目材料是否齐全、工艺技术路线是否基本符合有关要求、地方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批复等。对于材料不齐全、工艺技术路线明显不符合相关要求、可研内容和深度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告知省级审批部门核项目单位,补充相关材料后重新进行程序审查。

2、专家初审。对材料基本齐全、工艺技术基本合理的项目,规划院将有关材料提前发送复核专家,根据专家书面意见,规划院适时组织专家评估会议,必要时可请项目业主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到会,质疑、讨论,形成专家组评估意见。对于项目复杂、影响较大的项目,可以进行现场考核。

3、交换意见。规划院将结合程序审查和专家评估意见等,与项目业主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进行协商,交换初步审查意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要求达成一致。

4、修改完善。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应根据项目初步审查意见,请项目单位补充、修改和完善,对项目规模、选址、技术、投资等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报原审批机关对可行性研究报告重新报批。

5、提交复核报告。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完善并能达到复核要求后,由规划院综合专家意见、项目进展情况、可研报告修改情况等,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复核意见。

6、会议审查。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复核进展情况,召开会议,审议项目复核报告,会议通过后即转送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债投资计划。

为提高效率、少走弯路,规划院将派专家参加各地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和环境影响评审会等,在各地提交项目复核申请、正式开展项目复核之前提前介入、前置审核,尽可能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二、布局复核

遵循《规划》确定的集中处置、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各省项目布点数量和布点位置以《规划》项目表为基础。严格控制在项目表外新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点。在不增加布点的基础上,确需改变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地点(城市)的,需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结合对废物产生量、运输距离等因素,对布局方案进行比选、论证,经核实后可以作个别调整。

鼓励城市交通发达、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联合建设、共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按照无害化的要求自行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接纳处置周边地区同类型的危险废物。鼓励依托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建设区域性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鼓励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建设。省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所在的城市,原则上不得再另行新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在同一场址分别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或者选择能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统筹处置的工艺设备。

坚持“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原则上要求新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必须在同一地点同时配备综合利用、焚烧和安全填埋等工艺装置。采用焚烧工艺处置医疗废物的城市,可以考虑焚烧当地适宜焚烧的危险废物,并在设计上应进行充分考虑。

三、选址复核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场址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性,必须在环境、社会、经济上充分可行。应综合考虑处置设施的服务半径、运输距离、交通、土地利用状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基础设施状况、公众意见等因素,在综合比选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应附项目选址位置图(包括各个备选地址),并同时标识周围水域、主导风向、交通干道、居民区、饮用水源地、工业区、危险废物重点产生源等与选址有关的情况。可研报告中可列出2~3个备选场址,经比选后推荐首选场址。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还要在可研中确定各中转站的选址。

首先复核项目材料是否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国家环保总局(或省局)的批复意见。二是复核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是否落实。三是复核场址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危险废物填埋场应附有地质勘探报告,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有关参数。四是复核是否有当地规划、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许可证明材料(如征地批复文件、报批文件等)。五是复核以及水、电、路等配套条件落实情况,包括水量水质、用电负荷、供电等级、供电协议、变配电方案等。

四、建设规模复核

1、废物产生量调查

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提交项目覆盖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量的详细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将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除医院临床废物以外的45种废物和列入《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医疗废物纳入相应的产生量统计范围,并要求70%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产生量落实到具体的产生源,并在报告中附主要产生源清单,并分地区、行业、处置途径、现状处置情况等进行分析,给出目前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基本流向和对应数量。

医疗废物产生量应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医疗机构实际调查,区分病床和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参考国内外经验数据,综合分析得到全部医疗废物产生量,并将医疗废物产生量最后全部折算到病床上。应同时给出各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病床使用率、门诊量数据,尤其需要对传染病院床位数情况予以单独说明。除分析正常情况下的产生量外,还要考虑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等特殊情况下的医疗废物产生量。

2、废物性质调查

在进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调查时,应结合实测情况进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特性分析。主要包括物化性质分析和生物毒性分析,如热值(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成分(水分、灰分、挥发分、可燃成分)、固态碳、容重(密度)、有机和无机成分、元素分析(尤其是氯、汞、钙和铅)、pH值等,对于医疗废物,还需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数、沙门氏菌等生物毒理指标分析。

3、建设规模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应按照处置工艺的不同,分类汇总。充分考虑项目初期收缴率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建设规模的确定不应以预测期期末的规模确定,防止规模过大。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对区域内已建成或在建的其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包括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回收企业)有明确的处置方案,否则不应将区域内所有需要集中处置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量作为确定建设规模的依据。对于可以被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处置的易焚烧类危险废物,不能在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模确定上双重计算。

省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安全填埋场的规模需要根据区域危险废物的调查,综合考虑需直接填埋的危险废物、需经过预处理后填埋的危险废物以及区域内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后的残渣等因素确定。填埋场能够容纳的填埋废物的实际体积应是在理论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填埋废物的初始密度、上覆压力作用下的最终压实密度,以及覆盖层物质的体积、固化处理添加物的体积等因素后确定。安全填埋场应当保证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填埋场应合理确定分期建设规模,严禁一次建成。

医疗废物建设规模一般不应超出规划中确定的规模。

原则上不容许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主体设备配备备用能力。危险废物系统配置上应满足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在检修期间的贮存需要。对于医疗废物,可以采取冷藏、利用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处置、临时委托相邻城市医疗废物处置等途径解决设施检修期间的处置需要。

若采用回转窑焚烧炉,一般不应配备2个以上(含2个)的同类型生产线。确需配备的,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详细说明多个生产线之间的工艺组合关系、与尾气处理系统的匹配性等问题。

确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模要充分考虑规格化因素。可以按照40、30、20、15、10、8、5、3吨/日进行设计。

五、收集运输系统复核

危险废物收集运输系统包括危险废物中转站设置(中转站数量、选址、占地面积、主要配置、收运范围)、收运时间和频次、收集容器、贮存设施。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路线、车辆配置、周转箱规格和个数、收运时间和频次,一般情况下不宜建设中转站。收集运输系统应提出全过程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应急措施等管理要求。

1、危险废物中转站

危险废物中转站可按照“一市一站”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运输距离、交通等因素,同时满足环评要求,合理设置,配备必要的收运车辆,明确中转站贮存时间。

2、收运方式

危险废物: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应采用不同的运送车。所配备的运送车辆应满足运送周期内的废物产生量,并合理地备用应急车辆。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结合废物调查,确定各类运输车辆的规格、数量、要求。

医疗废物:由集中处置单位负责向各个收集点提供专用的周转箱(桶)收集,配备数量时根据产生数量和医疗废物密度(无实测数据时一般可采用200kg/ m3)计算得出,同时考虑到周转箱互换情况,保证一定的富余数量。医疗废物运输一般应采用陆路方式运输。转运车数量根据运输路线合理确定,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一般情况下,转运车的有效载重为1吨。对于传染病医院产生的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使用固定车辆转运,并且不得再混运其它医疗废物。

3、收运路线和频次

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的废物运送路线图应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应明确收集频次和运输路线,并落实到各产生量大的企业或医疗机构。运送路线要求要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

4、贮存设施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进场贮存操作程序、贮存设施要求。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设计包括不同危险废物贮存容器的选择、形状、材质;贮存库设计面积、分区情况;附属设施(隔离设施、报警装置、防风防晒防雨设施、消防设施、警示标志)的设计;防水设计;污水收集设施设计;贮存设施示意图等。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设计包括面积、分区情况(冷藏库与普通库、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和一般医疗废物等);附属设施(隔离设施、报警装置、防风防晒防雨设施、警示标志)的设计;防水设计;污水收集设施设计;贮存设施示意图等。

填埋场应设暂存库,暂存库内应分区设置,以便将已经检测和未经检测的废物分区存放,经过检测的废物按物理化学性质分区存放。

省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贮存库应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贮存面积专供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使用。

六、高温热处理系统复核

1、进料配伍

接受鉴别

危险废物接收系统包括自动计量设施、卸料设施、卸料场地。自动计量设施应具有称重、记录、传输、打印与数据处理功能。其中地磅的规格应按运输车最大满载重量的1.7倍设置。卸料设施、卸料场地应满足危险废物运输车顺畅作业的要求,同时卸载区应设置必备的消防设施。

处置设施应设置化验室,配备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的仪器设备。化验室仪器的规格、数量及化验室的面积应根据处置设施的运行参数、规模等条件确定。

进料系统

根据焚烧厂的规模和不同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应针对不同物理形态的废物确定不同的进料方式和装置。在焚烧炉炉体结构设计上应体现出不同的进料口设计。同一焚烧设备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时,医疗废物应有单独的进料路线、装置和系统配置要求。危险废物入炉前应酌情进行破碎和搅拌处理。

进料系统实现自动进料,进料口应配制保持气密性的装置(可采用双闸门密闭连锁控制);进料路径畅通,防止堵塞;进料系统应处于负压状态,防止有害气体溢出;液体废物输送时,充分考虑防腐和防堵塞。医疗废物进料口的尺寸应与采用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尺寸相配套,保证包装物完好、顺利地进入焚烧炉。

配伍系统

应根据产生量调查,确定入炉掺配的原则,根据废物的状态、产生量和燃烧热值进行入炉的搭配,明确废物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设计合理的废物配伍方案,给出严禁入炉废物、可以直接入炉的废物以及可以进行组合后入炉的废物,提出配伍和入炉的基本要求。

2、焚烧工艺设备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进行炉型比选,确定焚烧炉工艺、设备设计参数、结构、尺寸,以及焚烧系统关键设备的技术性能,列出焚烧系统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材质、规格、型号、数量、国产或进口)。需详细阐明工艺技术来源和特点,该工艺和设备近3年内在相似工程中成功应用的2个以上的实例。可以进一步在可研报告附录给出设备说明书、必要的设备图纸等技术资料,并有主要设备性能参数保证书以及清楚表达设备的系统组成、构造、性能、特点的图纸和说明,设备的相关证明文件。

热工计算

采用高温热处理系统(包括焚烧、热解工艺等)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基于物料性质,详细论述焚烧系统的热工平衡,明确理论热工平衡和实际热工平衡之间的差异,为工艺控制选择奠定基础,同时提交沿程的温度平衡、热平衡和物料平衡数据。

在温度平衡中,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兼顾各装置的适应性和考虑物料含氯量的露点温度,明确焚烧系统中各控制点的温度控制值和控制幅度,其中包括第一、二燃烧室出口中心温度,余热回收系统、急冷室、除酸装置、布袋除尘装置和烟囱的出口温度等。

根据热力学原理和温度平衡值计算得出焚烧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等热量。明确第一、二燃烧室的燃料补充量;明确理论空气量、过量空气系数,理论/实际需要烟气量和产生烟气量,余热回收系统和急冷塔用水量(或为产生蒸汽量)。

应给出工艺各段(包括尾气处理等)关键元素(如氯等)和物质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以及各类消耗物质,如石灰石、活性炭等的使用量,得到污染物排放的源强,同时应考虑事故排放量的计算。

炉型选择

危险废物焚烧炉型应优先采用对废物种类适应性强的回转窑焚烧炉。医疗废物焚烧炉型选择时,单台处理能力在10吨/日以上的焚烧炉应优先采用回转窑焚烧炉,鼓励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小于10吨/日,优先采用连续热解焚烧炉、高温蒸煮等工艺,严禁采用单燃烧室焚烧炉和炉排炉。积极发展和鼓励其他新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建设。

设备性能

焚烧处理系统应该包括进料系统、焚烧炉、燃烧空气系统、辅助燃烧装置、残渣处理系统、紧急排放烟囱等。进料系统主要设备包括加料器、料仓、传输带、液压推料器。焚烧炉必须配备一燃室和二燃室,燃烧室后设置紧急排放烟囱。燃烧空气装置一般由一次风机、二次风机、空气加热器、其他辅助系统组成。辅助燃烧装置包括储油箱、油泵、减压阀、阻火器、截门、过滤器、放空阀和燃烧器等。

焚烧炉应选择技术成熟、自动化水平高、运行稳定的焚烧炉。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10年;具备一定超负荷处理能力。实现连续、自动的投料和清灰。配备有运行工况(温度、炉压、一氧化碳、氧气)的在线监测装置、自控连锁装置、记录装置;焚烧炉应设置防爆门或其他防爆设施,燃烧室后应设置紧急排放烟囱,并设置联动装置使其只能在事故或紧急状态时才可启动。燃烧器具有自动点火、大小火自动调节、灭火保护、故障报警等功能以及良好的燃料分配和合理配风的性能。风机的最大风量应为最大设计风量的110%-120%,风量调节宜采取连续方式。采用油燃料助燃时,储油罐总有效容积不应小于冷启动点火用油量的1.5 ~ 2.0倍。供油泵不宜少于2台,且应有1台备用。供油、回油管道应单独设置,并在供、回油管道上设置计量装置和残油放尽装置。采用重油时,还应设置过滤装置和蒸汽吹扫装置。引风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注意材质防腐问题,需要配备备用引风机。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逐一说明设备性能参数,如燃烧配风机(空气需要量、风机型号、流量、全压、电机、功率)、引风机(排烟量、风机型号、流量、全压、电机功率)、废液泵(废液量、容积、供液量、液泵能力、型号、流量、工作压力、电机功率)、油泵(小时油耗、容积、供油量、油泵型号、流量、工作压力、电机功率)、水泵(包括湿式除尘器水泵、余热锅炉供水泵和热水泵,流量、型号、扬程、电机功率)、烟囱(排烟量、烟气流速、直径、高度、材质)。

结构尺寸

结合焚烧炉工艺设计过程,可研报告中要求确定出焚烧炉的主要规格, 应详细给出焚烧系统关键部分(一燃室、二燃室、烟气处理等)的基本结构、重要尺寸,这些尺寸与焚烧系统的烟气流速、烟气量、停留时间、处置效果相互耦合。如回转窑的重量、耐火材料的重量、炉长、外径、内径、有效尺寸、耐火材料(包括隔热和受热耐火材料)种类和厚度,倾角、转速、炉壁材料。针对腐蚀、堵塞、结垢等问题,设备必须设置必要的检修孔,检修孔设计要考虑实际操作可能。

推行主要设备规格的标准化。对于10、20、30、40吨/日的回转窑处理系统,回转窑外壳内径一般应分别为1.8、2.4、2.8、3.0米,长径比为6~12,转速一般为0.4~3.5r/min,停留时间为30~60分钟甚至更长。

材质要求

烟气中含有HCl和SO2等腐蚀性很强的气体,发生低温腐和高温腐蚀,需要考虑设备、材料、烟气净化装置的防腐、耐高温等问题,尤其对于医疗废物、氯或氟等元素含量较高的危险废物,应选择适宜的防腐材质,以确保处置系统正常运行。投资估算应与材质的选择相联系。

焚烧炉所采用的耐火材料的技术性能应满足焚烧炉燃烧气氛的要求,质量应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能够承受焚烧炉工作状态的交变热应力。对回转窑内膛、二燃室、烟气净化处置系统等选用与适应温度分布和变化幅度的耐火材料,并指明各耐火材料相应的耐火温度。

明确引风机、设备、余热锅炉、洗涤塔、除尘器、布袋(滤袋和袋笼)、烟囱等环节的材质,根据露点温度等因素,选用具有抗酸、抗腐蚀、抗干湿的材料。

应特别关注余热利用锅炉材质问题,充分考虑烟气对锅炉的高温和低温腐蚀问题。

3、尾气处理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明确采用的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尾气处理必须包括急冷、除酸、除尘、控制二噁英和重金属装置等,工艺必须完整。应详细说明各组成部分的工艺、参数、结构、尺寸、材质,分析其与废物特性、焚烧污染物产生量的变化的适应性,根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特性、系统工艺、热工计算等确定污染物的产生量、浓度、削减量、处理效率、排放浓度。

余热回收

应综合考虑焚烧厂的规模、废物种类和特性、用热条件以及经济性等因素后,确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热能是否利用以及利用方式。余热锅炉选择时应充分注意焚烧烟气的高温和低温腐蚀问题,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锅炉材质。余热利用锅炉宜选择中压参数的自然循环锅炉。焚烧热能的利用应避开200-6000C的温度区间。利用焚烧热能生产饱和蒸汽或热水时,热力系统中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应符合国家《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1992)的有关规定。对“热电联产”需进行经济性评价。回转窑的余热可以回用于一次风或二次风的加热。如果焚烧规模不大、无用热需求基本稳定的余热用户,或者进料含氯量大于5%时,不提倡余热利用。

急冷室

必须配备急冷室,控制烟气200~600℃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小于1秒,防止二噁英的再合成。急冷室要明确进口温度、出口温度、烟气停留时间、急冷室尺寸、进水量、容积传热系统和雾化器的参数指标。进水量(热能计算)可以参照类似净化设备取容积传热系数为520~615 kJ/m3·h·℃,烟气流速取2~315m/s。采用湿法急冷时,要注意引风机等设备材质要求。

酸性气体去除

根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特性分析,得出酸性气体污染物的产生量、浓度等。酸性污染物的去除可采用半干法工艺或湿法工艺。应分析工艺选择的理由,注意尾气处理工艺与相关工艺的相关性(如废水处理工艺)。

半干法工艺包括吸收塔、雾化器等。应符合下列要求:(1)吸收塔的高度应能满足必要的反应时间;(2)吸收塔出口的烟气温度≥130℃,保证在后续管路和设备中的烟气不结露;(3)雾化器的雾化细度应保证反应器内中和剂的含水量完全蒸发。半干法对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如烟气在喷雾干燥吸收塔中的停留时间、吸收浆液中吸收剂的粒度和浓度、喷嘴等,需要确保足够的烟气停留时间。

对于含氯量高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采用湿法工艺具有一定的优势。湿法工艺具有同时净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功能。在控制循环利用废水颗粒物浓度等的条件下,湿法工艺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部分循环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吸收塔的高度应能满足必要的反应时间,材料具备抗酸气、酸水性能等;(2)填料的耐久性和防腐性好、比表面积大等,吸收效果好;(3)喷淋管道;(4)废水处理。湿法工艺需要注意净化后烟气温度显著降低对最终烟气排放、扩散的影响,并应具有降低烟气含水量的措施。选用石灰作为吸收剂需要注意设备结垢问题。

活性炭吸附装置

主要是用来加强二噁英和汞等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位置可以设置在吸收塔和除尘器之间。优先选用椰壳活性炭或者经过处理后的活性炭。活性炭装置要明确反应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和注射速度等。具体反应剂量由二噁英的含量和净化要求决定。注射速度约为100mg/Nm3。对于PAC和石灰浆液混合喷射系统,需要注意管道腐蚀、料浆粒径控制等问题,确保活性炭与烟气的湍流混合。活性炭喷射系统要有适当备用。应建立活性炭喷入系统与运行控制的联动自锁装置,系统内设低压和高压输送空气报警系统,当空气中压力损失不正常或管道阻塞时自动报警,设置活性炭喷入系统管道固体流探测器,对系统内无活性炭时自动报警。应定期对活性炭喷射体积计量器(螺旋)等进行校准、维护。

除尘

根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特性分析,明确其粉尘负荷、处理风量、粒径分布、平均/最大浓度、真密度、含氧量、湿度、酸碱性、温度和磨损性等。除尘装置要明确设计流量、含尘量、烟气温度、废气特性及排放标准。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适宜的除尘装置有湿法除尘和袋式除尘装置。其中普遍使用的有喷淋塔、文式洗涤器及布袋除尘器等。工艺的选择主要是从烟气特性、除尘器适用范围和分级效率、同其他净化设备的协同作用或反向作用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烟气净化系统的除尘设备优先选用袋式除尘器,不得使用静电除尘和机械除尘装置。布袋除尘装置要明确其进气方式,烟气和尘粒下落方向,形状,滤袋形式、材质、尺寸、厚度、个数及其排列;过滤速度和过滤面积;区室数目;滤布材质及其承受的张力;清灰方式、清洗时间和频率;灰斗;旁路和热风循环系统;整体尺寸等。急冷水分在进入布袋之前应完全蒸发。

引风机和烟囱

风机要明确其引风量。引风机应采用变频调速电机。引风机材质要考虑防腐等问题。烟囱设置应符合有关规定。烟囱要明确其高度、出口内径、材质、排气温度、排气速率、污染物排放浓度和速率。引风机计算风量应包括下列内容:(1)在医疗废物焚烧运行中,过剩空气条件下的湿烟气量;(2)控制烟温用的补充空气量;(3)炉内喷水降温时蒸发汽量;(4)烟气净化系统投入药剂或增湿引起的烟气量的附加量;(5)引风机前漏入系统的空气量。

4、废水灰渣处理

残渣处理系统

残渣包括炉渣和飞灰,二燃室固态沉降物、换热器积尘、除尘污泥等。其中,炉渣处理系统应包括除渣、冷却、输送、贮存、碎渣等设施的设计。飞灰处理系统应包括飞灰收集、输送、贮存、排料、受料、处理等设施。应特别注意各装置的密封措施及飞灰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选取。

危险废物焚烧残渣应按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对于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3-1996)鉴别后不属于危险废物的炉渣可按一般工业废物处置。飞灰必须经过稳定化处理后再进行安全填埋。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属危险废物,飞灰必须密闭收集贮存,并按照GB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固化填埋处置。医疗废物焚烧产生的炉渣可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经检测属于危险废物的除外)。其它烟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按GB5085.3鉴别判断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处置,否则可按一般废物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残渣处理系统应有稳定可靠的机械性能和易维护的特点。炉渣和飞灰处理系统各装置应保持密闭状态,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危险废物残渣的运输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运输的标准来进行,应对残渣和飞灰的数量进行记录。

残渣处理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与焚烧炉衔接的除渣机应有可靠的机械性能,有保证炉内密封的措施;(2)炉渣输送设备应有足够宽度;(3)应建有存贮焚烧残渣的设施,其容量宜按不低于5天的储存容量确定;(4)残渣处置装置设计要考虑残渣排出的温度对设备材质以及冷却设备的需求。

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半干法方式时,飞灰处理系统应采取机械除灰或气力除灰方式,气力除灰系统应采取防止空气进入与防止灰分结块的措施。采用湿法烟气净化方式时,应采取有效的脱水措施。

废水处理系统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焚烧厂废水处理系统部分包括运输车辆、转运工具、周转箱(桶)的清洗消毒废水、生产工艺废水、生活污水、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对每类废水的产生量、污染物种类、浓度以及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处理成本,处理效果。

应按焚烧场的初期雨水、消毒水、尾气处理废水、生活污水、地面冲洗水、循环冷却水等类型,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分别论述相应的水质、水量、浓度、去向、排放要求、处理工艺、设备和投资。

焚烧厂区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焚烧厂内作业区周围应设置集水池,并且能够收集25年一遇暴雨的降水量。经收集池收集的贮存及作业区的初期雨水必须经过有效处理,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方可排放。

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必须设置运送车辆清洗场所和污水收集消毒处理设施。清洗污水应收集入污水消毒处理设施,不可在不具备污水收集消毒处理条件时清洗,禁止向环境直接排放清洗污水。采用湿法尾气处理工艺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系统,必须配备完善的废水处理工艺。

医疗废物处置厂必须设置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转运工具、周转箱(桶)的清洗消毒间,清洗消毒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全封闭、微负压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对消毒水处理问题有单独说明。医疗废物焚烧厂清洗、消毒产生的废水按医疗机构产生污水处理,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执行,产生的污泥属危险废物,应进行焚烧处理。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厂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宜优先考虑循环再利用,回用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1989)。当经处理过后的废水需直接排入水体时,需要考虑排入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值。

采用湿法工艺对烟气进行处理时,必须建设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各种设备冷却水和其他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可重复利用。

5、自控监测

焚烧系统必须配备自动控制和监测系统,在线显示运行工况和尾气排放参数,并能够自动反馈,对有关主要参数进行自动调节。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设备,在进料系统、焚烧控制、热能利用、烟气处理等工艺环节,能够实现自动监测、实时反馈、集中监视、分散控制、连锁自控、报警应急。应有一定自控系统和监测系统备品备件,确保焚烧系统长期运转。应包括自控和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分析试验室)的要求、投资等方面的内容。

自控系统

宜采用DCS 或者PLC自动控制系统。对贮存库房、物料传输过程以及焚烧线的重要环节,应设置现场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在中央控制室能通过分散控制系统实现对进料系统、焚烧系统、热能利用系统和烟气净化系统控制等的集中监视和分散控制。对不影响整体控制系统的辅助装置,可设就地控制柜,必要时可设就地控制室,但重要信息应送至中央控制室。对贮存库房、进料料斗料位、焚烧炉燃烧及除渣池状况应设置现场工业电视监视系统。料斗料位由抓斗起重机控制室的监视器显示,焚烧炉燃烧及除渣池状况由设置在中央控制室的监视器显示。应设置独立于分散控制系统的紧急停车系统。报告中应指明各工艺正常控制条件、控制条件允许变化幅度,以及超过允许变化幅度后的控制措施。对各动力设备的风机、油泵、水泵、灰渣传送带、进料装置等实现自动控制和显示。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附图详细表示自控系统情况。

监测系统

应对焚烧烟气中的烟尘、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氧含量实现自动在线监测,并配有自动记录功能。鼓励对氯化氢进行在线监测。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应与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烟气黑度、氟化氢、氯化氢、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应每季度至少采样监测1次。所有的自动监测数据应系统保留。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说明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

6、系统配置

完整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应包含进厂危险废物运输系统、接收系统、分析鉴别系统、贮存与输送系统、焚烧系统、安全填埋系统、热能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残渣废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电气系统、报警系统、应急安全防爆系统等14个系统,以及燃料供应、压缩空气供应、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暖通空调、机械维修、车辆冲洗等设施。

完整的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应包含医疗废物收运系统、接收系统、贮存与输送系统、焚烧系统、热能利用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烟气净化系统、残渣废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电气系统、报警系统、应急安全防爆等系统,以及燃料供应、压缩空气供应、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暖通空调、机械维修、车辆冲洗等设施。其中贮存系统要求配备冷藏贮存库,残渣处理系统要求密闭输送,并进行固化处理,车辆冲洗场要求对转运车辆和周转箱(桶)进行消毒处理。

复核时重点复核系统配置的完整性以及相互匹配性。对于每个组成系统,要求阐述清楚其组成部分、设计原则、设备要求、工作程序与内容等方面。

七、安全填埋系统复核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安全填埋系统设计原则;安全填埋场总体设计,包括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类型选择、总图布置等;接受和贮存系统设计;防渗系统设计,粘土防渗层和人工合成衬层材质的选择和规格、技术指标,粘土性能和来源分析,施工工艺和技术、防渗系统结构详图以及衬层设计材料表,防渗膜的保护设施;渗滤液控制系统设计,包括渗滤液控制系统的组成,排水层、过滤层和集排水管道材质的选择,渗滤液控制系统结构详图和有关说明,收集系统施工材料汇总,雨水集排水系统和地下水集排水系统的设计;渗滤液处理系统和防雨水系统设计。若填埋场自设渗滤液处理设施,应包括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与能力设计,工程及运行设计。集排气系统的设计;监测系统,渗滤液监测点和地下水监测井的布置(图)、监测项目和采样频次,地表水和废气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等,运行监测和有关操作之间的关系,渗漏防范和渗漏应急措施;公用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填埋场的供电、给水、排水、消防、采暖、通风、空调、厂房建筑与结构及其它辅助设施的设计;填埋场施工与验收,主要对粘土衬层、人工合成衬层和集排水系统施工的程序、方法、工具和工程质量进行描述;对验收的程序进行描述;填埋场运行作业,填埋场运营单位的资质与条件,机构设置与劳动定员,人员培训计划,运行规章等,填埋方式和详细的填埋操作方法、步骤,填埋机械的选择和设备规格,分期操作方式;有关环保、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设计;封场计划;总平面布置,包括布置的原则、平面布置的说明和平面布置详图。

1、预处理系统

危险废物入填埋场前必须经过分析和鉴别,填埋场必须自设分析实验室,对入场的危险废物进行分析和鉴别。建有分析实验室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厂,其分析能力必须同时满足焚烧、填埋及综合利用的分析项目要求。至少应具备Cr、Zn、Hg、Cu、Pb、Ni、Cd、As等重金属及氰化物等毒性的监测能力,还要能够进行废物与废物间、废物与防渗材料间的相容性分析。超出自设分析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外的分析项目,可采用社会化协作方式解决。废物接受区应放置放射性废物快速检测报警系统,避免放射性废物入场。

填埋场应当具有对不能够直接填埋的危险废物进行稳定化/固化的预处理能力,一般处理重金属污泥和大多数表面处理废物、焚烧飞灰等。主要设备一般包括破碎设备、搅拌设备等。

稳定固化系统包括处理危险废物种类及数量,处理能力,工艺比选,工艺流程、指标,固化材料消耗,处理成本,处理效果,处理后废物总量,主要工艺设备,主要设施设备布置情况。

应根据废物调查,明确可以直接填埋的废物量和废物种类,根据预处理工艺的不同,确定需要预处理的废水种类、数量、预处理工艺、预处理后的总填埋量。

危险废物预处理、贮存、运输等环节要考虑废物相容性问题。

2、防渗系统

防渗结构必须采用双人工衬层,可采用柔性或刚性结构。在压实的粘土衬层上铺设两层人工合成的衬层,压实后的粘土衬层厚度应>=0.5m且渗透系数=<1.0×10-7cm/s。衬层材料优先选择高密度聚乙烯(HDPE),该材料必须是优质品,禁止使用再生品。上下衬层的厚度应分别达到>=2.0mm和>=1.0mm。有关材质选择和技术要求应达到有关标准要求。

3、渗滤液控制系统

渗滤液控制系统包括渗滤液集排水系统、雨水集排水系统、地下水集排水系统和渗滤液处理系统四部分。

渗滤液集排水系统由初级集排水系统、次级集排水系统和排出水系统组成,其中初级集排水系统由排水层、过滤层、集水管组成,排出水系统包括集水井、泵、阀、排水管道和带孔的竖井组成。排水层材料、过滤层材料和集排水管材应符合有关规定,集排水管道应首先用无纺布包裹,管材优先选用HDPE材质。

填埋场应在上游和周边设雨水集排水系统;应设立区域堤坝,并设立独立排水系统,将填埋区的渗滤液和未填埋区的未污染雨水分别排出;应建设对包括全场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的系统。

地下水排水系统包括按水流方向布置的干管和横向布置的支管,干管应保证两根以上,管道下部应铺设混凝土管基,管道直径应不小于15cm。

渗滤液在排入自然环境前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满足废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渗滤液如果不能送到市政污水处理厂或其它污水处理场处理,则必须在场内单独设置渗滤液处理设施。

对于同时具有焚烧和填埋工艺的危险废物综合性处置中心,应统筹考虑焚烧和填埋污水处理系统

4、监测系统

在运行期和封场后应对渗滤液、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进行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各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采样频次。渗滤液监测包括水位和水质监测,监察频率应最少每月一次。地下水监测井最少应有四口,上游设一口,下游设三口,成扇形分布。地下水污染监测应在封场后连续监测30年。重点监测渗滤液水质水量的情况,如发现指标变化或超标,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5、封场

应制定符合标准的封场措施,并保证在封场后持续进行30年的护理和监测。

6、系统配置

填埋场应包括接受与储存系统、分析鉴别系统、预处理系统、填埋系统、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监测系统、填埋气体收集控制系统、最终覆盖系统等。其中场址选择、防渗层结构设计、水气集排设施是关键环节,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优化设计。接受与贮存系统和分析鉴别系统可以与焚烧厂合建。填埋场应设备用电源;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设有火情监测和灭火设施;应建一定量的停车场和车辆清洗设施。

八、总图布置复核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总图布置应统筹考虑各工艺,尤其是焚烧处置工艺和填埋工艺。应在场区平面图中给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系统的总体布置。人流和物流的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并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厂区主要道路的行车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米,车行道应设环形道路,应方便危险废物运输车的出入。厂房外应设消防道路,其宽度应大于3.5米。全部厂区道路应采用水泥混凝土或者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国家《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1987)中的有关规定。

1、高温热处置系统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主要建(构)筑物应包括:地磅房、焚烧厂房(含尾气处理设施)、稳定固化车间、废水处理车间、填埋场、废物贮存库、油料库、变配电所、备品材料库,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办公楼、分析化验室、食堂、浴室、锅炉房、汽车库、洗车房、停车场、传达室等。办公和生活设施用房要按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和装修标准,外立面一般不得进行装修,室内装修应简洁大方,不得用高档装修材料。

焚烧厂应以焚烧厂房为主体和中心进行布置,其他各项设施的布置应按处理流程合理安排。生产设施应与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形成明显的分区。道路设置应根据处置规模、运输要求、管线布置等因素合理确定。地磅房应设在焚烧厂物流入口处,洗车设施宜位于厂物流出口附近。处置场周围应设置围墙或其它防护栅栏。

2、安全填埋系统

填埋场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及安装防止家畜、野生动物和无关人员进入的必要设施;填埋场入口处必须设有相应吨位的地磅房;填埋场必须有洗车设施,洗车设施宜设于距离停车场、污水处理系统及填埋场出口最近的位置;填埋场区的主要道路的行车路面不宜小于6m,各个处理单元旁边都应设有消防道路,消防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总平面布置图上应包含出入口、填埋区、预处理区、分析监测区、渗滤液处理区、贮存区、洗车区、停车区等主要内容,其中某些设施与焚烧工艺统筹合并建设的,也需在填埋场平面布置图上进行表示。填埋场附属设施占地比例不应超过总面积的50%,填埋场的主要废物处理设施应当与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相隔离。

九、投资和财务评价复核

1、投资估算

对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内还单独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项目,应列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建设投资,主要包括厂房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等。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投资估算不能将焚烧系统投资仅作为一个数据列出,应分进料、一燃室、二燃室、尾气处理、废水处理、灰渣处理、余热利用、自控、监测等项目逐一列出。对于关键设备的结构、材质、性能等应加以说明,与投资估算挂钩。

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测算处置收费的建议价格,该价格应包括收集运输成本。要求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十、项目建设和运营条件复核

1、项目法人结构

项目法人必须是企业,可以是股份制企业,申请使用国债资金的项目,项目法人结构中必须有国有资本的出资代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不能作为项目业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可研报告中应对项目法人情况给出说明,包括法人结构、各投资方背景、经济技术实力、公司章程等。

2、项目法人技术能力

项目业主应有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背景,有国家或省级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上述机关出具的意向性文件。

3、资金情况

重点复核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配套资金应不留缺口。配套资金来源为本级政府的,应附政府计划或财政部门承诺文件;来源为项目法人自有资金的,应附银行验资证明;来源为银行贷款的,应附贷款银行的证明文件。

可研报告应确定铺底流动资金数量及其来源说明。

4、收费制度

可研报告应附政府(或其物价部门)批准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文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附相关的收费文件。最好附有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签订相关的委托处置协议。政府批准收费文件应对收费方式和标准做出明确规划,收费标准不低于可研报告中测算的建议标准危险废物处置收费的性质应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危险废物收费的具体原则和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体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危险废物收费原则按重量进行,且对不同种类、危害特性和后果的危险废物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医疗废物按照病床数、按月计收,对无固定病床的医疗机构可按每月平均产生重量协议收费。

5、管理体系

项目建设地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监管机构,人员到位,监管到位。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出制定和完善地方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工作几计划,重点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环境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和依法处罚力度,保证环保部门全面、正确和及时地掌握危险废物的流向。

第三篇:XX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调查报告

xx市农村医疗卫生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我市九个县(市、区)辖126个乡镇、2155个行政村。现有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7个(含县综合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等),卫生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所)9个,乡镇卫生院117个,村卫生所1786个。全市卫技人员687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11人;编制床位数652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00张。乡镇卫生院覆盖率92.86%,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82.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部分地方和单位面临政府划拨经费减少、人才输入渠道不畅,医疗卫生条件不足等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大胆探索,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困难中不断壮大,在逆境中不断前进。如古田县15个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200毫安以上的X光机、B超机和检验室,其中有10个卫生院能开展拍片和生化检验业务,12个卫生院能开展计生“四术”,6个卫生院能开展腹部手术。古田黄田镇双坑村卫生站也配有100毫安X光机。该县还针对性地加强卫技人才的培养。几年来,通过事业单位考录,年均补充大中专毕业生20名到卫生院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年选送医疗技术骨干20名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还有480名卫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全县192名乡医也接受了系统化培训。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提高,业务收入也有了新的提高。该县15个卫生院年收入50万元以上达12个,其中鹤塘、松吉、新城卫生院年收入分别达166、205、311万元。此外,防疫、妇幼以及农村初保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再如,福鼎市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总体也是好的,突出表现在基层所站服务网络比较健全,有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效益也很明显,群众就医比较方便。我市还有一些农村医疗卫生单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去年“非典”期间,全市卫生战线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积极奋战,坚守抗击“非典”第一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柘荣堵坪乡社坪村潘明松乡医,在抗“非典”时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屏南代溪卫生院副院长

韦孝位医生,在家收养非亲非故的病人,多年来,他无偿奉送给患者的草药价达万元以上。我市医疗卫生系统还有许多学术带头人、管理能人以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者,他们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展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值得人们的尊敬。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有成绩、有进步、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呈弱化的态势,其状况令人担忧,其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缺医少药,就医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农村,农民看病难、难看病、看不起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1、偏僻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医疗资源不足,村医难维持生计。这几年,受人口搬迁、外出打工等影响,边远山村人口锐减,不少卫生所门庭冷落,相继关闭,村医为谋生计,只好另寻出路。屏南县甘棠乡17个行政村,大部分原500多人口的行政村,现仅剩下200多人。有个自然村仅剩下两位70多岁的老人。蕉城区虎贝乡一个村全村迁徒,只剩3人,其中两个双目失眠,一个烂脚,其生存已成威胁,更何况医疗保健。福鼎竹阳乡下马尾村原有600多人,现剩100多人,村医因收入问题只好弃医从商。福安上白石一行政村,原有村民1018人,现剩下百来人,村医外出打工,村民看病只得跑到上白石,极为不便。据统计,全市农村卫生所空白点就有34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5.8%。

2、就医费用居高不下,农村群众难以承受。过去一个阑尾手术费用开支约300多元,现高达3000多元,相当于农民50担谷子或一年的农业收入。据蕉城区洋中镇卫生院统计,乡村患病人群医疗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在卫生所就医,费用约30~45元;在卫生院住院,要500~700元;在县级医院住院则需5000~8000元。由于医疗费用攀升,低收入人群就医难的现象显得突出。我市乡村农民收入大都处在1000~40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人只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一旦生病,这些人就束手无策。医疗费用的攀升,使许多地方出现赊欠医疗费的现象。大部分医疗所年平均被赊欠医疗费30%,达3000元至7000元不等。福鼎市店下亥窑村,人口仅300人,村医疗所每年被欠的医疗费达4000~5000元。蕉城区漳湾兰田村,每年被村民拖欠医疗费达7000~8000元,弄得村医不敢开店。

3、乡村群众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调研组每到一处均能了解到因病返贫的情况。据全市初步统计,因病致贫返贫的约占贫困人口的60%以上。屏南县路下凤林村,一位村民30来岁,开拖拉机跑运输,收入颇丰,盖了新房,尚有存款3万多元,后因喷农药时中毒,先后送乡、县、省医院治疗,花了4万多元,两年来不能从事劳务,妻子、孩子又相继生病,一下负债7万多元,很快就成了贫困户。古田县大桥坑

头村一位村民,胆囊炎穿孔,送省立医院手术,仅40天就欠下债务10万多元,立即跌入贫困深渊。“小病抗、大病拖、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在不少农民家庭中也是明显存在的。

4、农村卫生所站还存在缺药、少药等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当部分边远山区的村医无能力、也不敢进一些好药。加之目前进药渠道多样,伪劣药品充斥药品市场的现象不断发生。据各地药品检查的情况看,伪药、劣药、过期药和缺药的现象,在一些医疗所、站时有发现。这种情况,直接危及病人的病情、影响患者的健康。

(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行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则一直在困惑中艰难拔涉,其困难与矛盾重重。

1、许多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蕉城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区,14个卫生院没有普外设备,不能开展普外业务。部分卫生院没有化验设备,不能开展常规化验检查。虽然9个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7个卫生院配备了B超,但因设备零件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类似蕉城区卫生院的这种情况,在我市其他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村级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差,诊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由于基层基础条件差,加上基本的生活难以保障,因此造成医务人员分布很不合理,不少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紧缺,农村卫生所更是缺医严重,还有部分医务人员重经济效益,轻业务学习,致使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2、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乡镇的卫技人员的工资属全民的100%由财政拨给,属集体的财政补助60%。这一政策出台后,2003年全市仅柘荣县到位,其余县市区均无法兑现(如蕉城区6.30%、古田13.24%、霞浦23.90%、屏南69.60%、福安38.02%、福鼎34.39%、周宁46.13%、寿宁70.37%),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也给经济负担已经很重的基层卫生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开展。我市广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热情不高,而当地财政又无法补助,加上我市老、少、边、岛和山区的村落不少,近几年人口流动很大,造成医疗业务量少,村医队伍极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

4、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整顿难度大。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县级虽然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但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难以奏效,目前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比较混乱,无证行医屡禁不止,假劣药品充斥市场。

6、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没有人事调配的自主权,对

需要的人才不能及时调剂,影响了基层队伍的建设。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县、市、区)及乡(镇)财政运转困难,长期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使国家许多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难以兑现。一是乡镇卫生院全民职工100%,集体职工60%的补助工资政策未能全面兑现,欠帐较多;据初步统计,从1997年至2003年止,全市乡镇卫生院按规定财政应兑现人员工资6630.82万元,实际到位拨款1984.93万元,被拖欠达4645.89万元。二是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卫贷款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了事业发展;三是一些地方财政挪用、挤占、克扣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卫生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四是政府应当支持卫生事业的专项资金相对减少。这种不良的量的积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将逐年加剧。

二、影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呈现的困境,其构成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长年积累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综合显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表面的管理因素,也有深层的体制因素。

(一)思想认识原因。中央有关文件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福利性的、政府举办的、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事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抓卫生事业的力度远不如抓教育事业、计生工作那么大。教师工资可以由各级财政统筹优先发放,乡镇计生服务站的卫技人员可享受100%工资,而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全民100%、集体60%的工资却一直难以兑现。教育和计生工作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而卫生事业则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由于各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认识不一,加之卫生宣传工作还没有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强,导致各地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一。1997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对卫生职工的工资问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的缴纳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但各地执行不力,明显地阻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运行机制原因。我市基层卫生院还未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院长负责制,其工作和业务的运行还要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在院长,医务人员的调整充实,院长无力控制。该进的人进不了,不该进的又挤进来,以致直接影响队伍的结

构和素质的提高。再比如,药品的购置方面,院长没有选择权,必须按规定到医药公司购买竞标药。而市场药品店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药价比卫生院低10%至30%。这样卫生院的医疗成本明显增加,这种不平等的竞争,加重和影响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和效益提高。

(三)现行体制原因。中央已明确规定,农村医疗保健属福利性质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这种现行体制要求,至今全市上下未能落实到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更是制约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领导管理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卫生院的院长和班子未能精心的调配,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风貌差;有的业务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低下;还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团结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以致影响了基层卫生院整体功能和水平的发挥。有的卫生院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三、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议意见

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并按照《福建省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要求,财政对卫生的支出比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我市2003年财政对卫生支出的比重仅2.96%),争取2008年达到8%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长负责制,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选好院长,并推行全员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切实改变这种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状况。建立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深造机制,尽快扭转人才匮乏、水平低下的局面,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基层卫生院所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认真落实好农村卫生院卫技

人员的工资全民100%、集体60%应由财政拨补的要求。要切实解决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三项改革制度方面,我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未能享受国家同等的福利待遇,政策规定应由国家财政支付的部分应予以保障。医疗保险: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9%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其中,政府和单位贴补7%,个人交纳2%,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0.88%。养老保险: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29%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25%,个人交纳4%,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8.33%。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参加人员按工资总额16%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8%,个人交纳8%,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0.04%。各级政府也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在三项改革制度中补贴偏低的问题。

(三)建立有效机制,解决乡村医生补助问题。我市目前农村卫生所出现了较多的空白点,而且还有扩大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医生收入少,条件差,基本生活没有保障而弃医改行。政府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之有关规定,本着扶持空白村的卫生所建设,优先给予341个空白村村医适当经济补助,每人每月补助的金额200~300元,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四)加强清理,及时纠正专项经费使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统筹问题。近几年来,卫生部门专项经费被克扣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一些乡镇将卫生部门争取来的专项资金长期挪为他用。还有部分县(市)对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采取20~60%不等的财政集中统筹,这些都给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卫生专项经费的清理整治,对被挤占的,应制订计划,限期清还。对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也应按照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外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返还用于发展卫生事业。

(五)建立大病统筹救治基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市广大农村农民较普遍地存在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市政府要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在这方面,我市古田县黄田镇已进行了偿试,也可予以总结、借鉴和推广。

(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乡镇卫生院危房问题。全市117个乡镇卫生院因危房而导致业务用房面积达不到卫生部1992年颁布的试行标准的有33个,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28%;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

面积116737.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21029平方米,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18.01%。市政府应采取本级财政补助一些,县、乡财政分级负担一些,卫生系统积极向上争取一些,从2004年起,分期分批解决乡镇卫生院危房问题。

第四篇: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实施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实施

工 作 简 报

第9 期

国家环保总局规划财务司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2005年4月

本 期 要 目

张力军副局长主持专题会讨论《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修订

甘肃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复核会议召开

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福建)中心可研论证会召开 长沙、湘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法人招标文件审查会议召开

山东省完成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产生量调查工作 【总局动态】

张力军副局长主持专题会讨论《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修订

2005年3月31日,张力军副局长主持召开局长专题会议,专门审议上述两个技术要求的修订稿。出席会议的有规划司、科技司、污控司、环评司、环监局、监测总站、环境规划院和评估中心的有关同志。科技司和修订单位汇报了两项技术要求的修订情况。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自2004年1月发布后,已成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重要的规范性文件之一。试行期间,总局广泛征求了有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运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试行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此次修订中,设施选址时原要求的“厂界距离居民区卫生防护距离应大于1000米”将修改为“危险废物焚烧装置距离居民区的安全距离不小于800米”,医疗废物焚烧后的炉渣可视为非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炉渣则应进行鉴别,若属危险废物则按相关规定处理。

经过充分讨论后,会议原则通过《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的修订稿。经进一步修改后,修订稿将发布实施。

【规划实施】

甘肃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专家复核会议召开

2005年3月29-30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在兰州主持召开了甘肃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复核会。参加会议的有甘肃省环保局、永登县政府、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建设单位、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清 1 华同方环境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会议邀请的专家代表等共20人。

评审专家对项目的拟选场址(永登县树屏镇河沿沟)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重点产污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的东区填埋场(范坪黄胶泥沟工业渣场)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可研编制单位对项目可研报告主要内容的汇报,查阅了兰州市及周边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危险废物排放情况核查报告等补充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交流。

与会专家对报告采取的工艺技术路线、总图布置、公用工程以及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会议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技术路线合理,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内容全面,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和项目实施提出了具体意见:

(一)建设规模

原则同意可研报告提出的总体建设规模,但考虑到初期收缴率不足等因素,建议进一步论证规模(包括分类、分项规模)确定的合理性,安全填埋场宜分期建设、控制初期建设规模。

报审规模中直接填埋的废物量达到41721吨/年,废物类型主要是酸渣、碱渣,需固化的废物为7239吨/年,填埋场建设规模达到60593吨/年,远远超出了规划中20000吨/年的填埋规模。应进一步核查全省范围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集中处置量,重点核查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产生废物的来源、性质(如含水率、热值等)、危害性、产生量、需处置量和可能的集中处置量及其发展趋势,对重点废物进行鉴别试验,综合比选确定适宜的处置方法。对经鉴别后确属危险废物、且需要集中的废酸、废碱和污水处理场污泥等提出脱水减量化要求。考虑到黑米崖等工业废渣场处理能力和服务年限、兰州石化分公司废碱处理工艺的特殊性等因素。

要充分考虑废电池、废铅酸蓄电池来源分散、收集困难,特别是农用车铅酸电池量占总量比例较高,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的要求,合理确定电池的综合利用建设规模。

(二)关于场址选择

根据可研报告厂址比选和环评报告意见,结合大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和外部配套条件,该场址基本可行。应补充区域地理位置图,在可研报告修改完善前,完成厂址范围内的地形测绘(1:1000)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初勘工作,重点查明岩土的渗透系数及不良地质条件。进一步落实水、电、路等厂外配套条件,核实工程量。合理确定征地面积。按照相关程序尽快完成有 2 关征地手续。

(三)关于焚烧工艺

按照拟选技术设备,补充主要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包括耐火材料材质、厚度,布袋滤料,喷嘴,防腐材料,定量给料设备等),加强针对性设计和可靠性分析。明确回转窑各进料口的尺寸,并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有关包装物的尺寸大小相适应。补充医疗废物周转箱、转运车的清洗消毒工艺设计和设备配置。补充全厂供热平衡图表。

(四)关于稳定固化和安全填埋

优化稳定/固化剂的设计配比,核减增容比和增重比。建议结合地形,进行土方量平衡,对填埋场具体布局和建设形式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核实土方工程量和防渗材料消耗量。建议取消养生区,稳定固化后直接入填埋库区养护。比选确定填埋废物入库方式和相应的工程方案。建议安全填埋场一期服务年限控制在8年左右。增加安全填埋场封场和生态修复方案。完善排洪系统设计。补充渗滤液地下导排系统图。

(五)关于总图布置和公用工程

按照人流物流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相对独立、物流有序(不交叉、不倒流)的原则优化主要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建议稳定固化尽可能靠近安全填埋场布置,综合利用、焚烧和稳定化固化、填埋应各自留有发展余地。

将分析检测中心纳入办公楼内并分区设置,并控制办公楼高度在3层内。取消色质联机,明确各仪器设备的主要用途和型号规格,论述分析检测仪器配置的合理性,核减相关配置。适度控制生活办公建筑面积和建设标准,办公楼、职工宿舍不必采用防爆风机。

补充医疗废物制冷系统设计、医疗废物车辆和周转箱清洗消毒工艺和废水处理方案,明确不同来源废水的水质水量,论证生活污水和所有生产废水合并处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废水处理方案。明确排水去向,正确选择处理后的水质标准,增加排水蓄水池设计及回用管网的设计。优化、整合危险废物贮存库设计,废酸废碱可在贮存库内分区贮存。

(八)关于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

上调焚烧厂房、固化车间、危险废物暂存库、贮存库、资源回收车间的指标单价,上调HDPE管单价,下调防渗膜的单价,扣除工器具及备品备件费。下调焚烧设备、电池回收、贮存库安装费。扣除不需计取安装工程费的项目(填埋场、3 运输车辆、分析仪器等)。填埋场安装工程费按照设备费计取。其他费用中扣除决算审查费、研究试验费。核减国外设计调试费。明确、补充收集运输费用及其具体构成,进一步核实成本。补充主要处理工艺分项成本。

建议调整内部收益率。

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福建)中心

可研论证会召开

2005年4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在福州主持召开了“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福建)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出席会议的有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规划司、环境规划院、福建省环保局等单位代表以及相关单位人员,会议邀请了七位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

根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福建省环保局经过申请,组织福建省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和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项目法人建设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福建)中心。参照《国家计委关于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指导性意见(计办高技[2002]767号)》,项目法人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汇报及现场实地考察后,进行了认真充分地讨论,认为该工程中心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该工程中心定位为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处置技术和鉴别监测技术的开发集成为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废物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中试基地,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它将为我国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及关键设备国产化,以及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设单位拥有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拥有若干自主研发和有知识产权的废物处理核心技术,有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渠道和能力,并且积累了多年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方面的经验,水电路等条件基本配套,具备建设实施工程中心的基本条件。该可研报告内容全面、编制规范,建设方案基本合理可行。

与会专家结合报告的修改提出了详尽的意见和建议。建议进一步突出该工程 中心的定位,完善项目法人手续,调整投资重点,细化投资估算。

目前该可研报告正在修改完善过程中。【各地动态】

长沙、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法人招标文件审查会议召开

4月9日至10日,由省环保局、省发改委主持,在长沙召开了长沙、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法人招标文件审查会议。会议邀请了有关专家,以及长沙、衡阳环保局、发改委等单位的代表,对招标文件进行了审查,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

长沙、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是纳入全国危险废物处置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处置中心包括医疗废物处置和危险废物处置,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服务范围以湘南地区为主,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服务范围以湘中、湘北地区为主。医疗废物处置按国家和湖南省的统一布置,由各市州分别集中处置。长沙、衡阳危险废物处置的特许权将由省环保局授予中标的法人,特许权期限为25年,获得特许权的法人负责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前期工作、建设、运营,省环保局监督其建设和运营。预计期本月内发布招标文件。

山东省完成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产生量调查工作

为加强全省危险废物管理,全面落实《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04年1月,山东省环保局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鲁环发[2003]291号),对在全省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做了部署。山东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做为全省危险废物监管的专门机构具体承担了全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的组织实施。整个申报登记工作历时9个月,通过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和产生源企业的辛勤工作和密切配合,基本摸清了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以及处理处置现状,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校核,这将为全省危险废物监管和处置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决策依据。

这次申报登记全省共有3365家企事业单位填写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表,其 中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共有3333家。在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中,工业企业类单位1113家,医疗卫生类单位1628家,使用经营类单位592家。全省工业企业及使用经营类单位所产生危险废物中,自行综合利用占总量的32.5%;本单位处置占总量的11.3%;贮存占总量的12.5%;排放占总量的10%;送外单位处置占总量的33.7%。产生量居前五位的危险废物种类依次为废碱、废酸、有机溶剂、无机氰化物、染料及涂料废物;产生量居于前五位的行业为造纸、化工、冶金矿业、印染和制药;年产生量在1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共有58家。

一、主要做法

为做好这次申报登记工作,山东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编制了《山东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安排意见》,对申报对象范围、申报内容、申报方法、申报时限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申报范围包括工业企业、卫生医疗单位和使用经营类单位三类;申报内容包括产生单位基本情况、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危险废物去向及处理处置情况三个方面。

申报登记采取以填写调查表为主的方式进行。申报登记表一式四份,主要由产生企业按照要求逐份逐项如实填写,自留一份其余三份报所在县(市)环保局。各县(市)环保局对申报登记表进行书面审核和现场核查并签署意见后自留一份,其它两份报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对上报的申报登记表进行书面复核、有选择地对重点单位进行现场核查,对数据录入汇总,并根据汇总的结果编写申报登记技术报告,将技术报告连同签署意见后的申报登记表一份报省危管中心。省危管中心组织力量对各市上报的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表及技术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复核及汇总分析,编写全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技术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全省危险废物基础数据库。

为保证申报登记工作质量,省危管中心专门举办了一期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培训班,对全省各设区市以及县(市、区)负责申报登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在各市组织开展申报登记工作期间,省危管中心坚持适时调度,帮助协调解决各市、各单位在申报登记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全省各市申报登记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力求全省各市申报登记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工作进度总体一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由于当前我们没有建成成熟的申报登记电子信息系统,所以在实际工作 6 中还主要依靠传统的表格填写、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造成申报登记工作量艰巨,同时又很难适时反映出危险废物产生量的动态变化。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建立相对完善的能够覆盖到主要产生源的全省危险废物申报登记信息网络系统非常迫切。

二是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负责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不足,制约了申报登记工作的开展。鉴于我省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省各设区的市大多没有专门的危险废物管理机构,个别地方甚至没有固定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专职人员。县一级环保部门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人员和技术力量更显薄弱。

三是在部分危险废物的定性上把握起来有难度。在申报登记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当属于危险废物,但如果依据鉴别标准进行鉴别的话又很可能不属于危险废物。而我们又缺乏对之予以准确定性的技术力量,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报登记工作的客观性。

报:总局领导

送: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科技司、核安全司、环评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程评估中心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保局(厅)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落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22号 【发布日期】2004-04-20 【生效日期】2004-04-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落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4〕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批复》(国函〔2003〕128号)精神,抓紧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已对我省各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了前期安排布置,目前多数市正积极着手落实,为保证我省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现将实施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与分工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紧迫性,《规划》中提出了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的目标和实施原则。按照《规划》的有关要求:我省将在太原市建设一座全省危险废物和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模?8.5万吨/年,?总投资26600万元;在其他10个市各建设一座辐射所辖区内所有县城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总建设规模为?52吨/天。?总投资10060万元。以上项目国家按单位能力投资标准安排60%国债,要求地方配套40%,2004年国家先期安排20亿元将对前期工作到位、工艺技术条件成熟、具有示范作用、配套条件落实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给予支持。组织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项目建设,是建立我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市(地)政府要高度重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投资的大好机遇、有效解决我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滞后、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足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计委、环保、财政、建设、物价、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的编制与设计,要严格按照《规划》中明确的技术规范、标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和文件等要求,认真核实本地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现状,科学论证项目建设规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择优选择有国家甲级资质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项目设计任务;通过工艺方案筛选,确保采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项目《可研报告》务于2004年6月15日前报省环保局、省发改委。

(二)尽快落实厂址、建设用地、配套资金等建设条件,择优选择项目业主单位。

各市人民政府务必于2004年5月15日前通过招投标确定项目业主单位,项目单位必须具备环保部门颁发的资质许可和相应资金实力。各地要尽快落实厂址、建设用地和地方配套资金,对安排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性建设资金,各地政府必须明确由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要充分利用特许经营权等手段,保证处置设施长期稳定发挥作用,防止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低水平、无序竞争,坚决制止重复建设,保证处置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三)切实落实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费及产业化政策。

各地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关于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1874号文件)的要求,落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快危险废物处置的产业化进程。符合综合利用条件的处置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同时,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保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保证废物处置设施发挥效益。

(四)各市上报项目《可研报告》时必须附有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土地使用证明,项目业主单位,有关收费的政策及各市计委、环保部门文件。

(五)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是一项特殊的治理项目,技术性要求高,管理要求严。为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及防止二次污染,各市(地)应认真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2004年6月1日前报省环保局。“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环保局审查提出意见,由省发改委审批;“城市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省环保局审批,项目《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经省环保局审查提出意见,由省发改委审批。

三、《规划》项目的竣工验收

为保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安全投产运营,《规划》内项目建成后,经竣工验收合格,方可投入正式运营。按照《规划》要求,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负责验收;各市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由省环保局和省发改委共同组织验收。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内项目顺利实施。

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试行)》的通知(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