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赴银川、宜昌学习考察创模复检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关于赴银川、宜昌学习考察创模复检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有关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我市迎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以下简称迎“创模”复检)工作,10月25日~30日,市环保局朱党其局长、劳新祥副局长先后带领市局办公室、污控处、生态处、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环科院以及萧山、余杭区环保局相关人员共15人组成考察组,赴宁夏银川和湖北宜昌进行考察调研。考察组与两地对口部门交流沟通了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复检的工作机制、主要做法和工作特色,现场观摩了创模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特色报告以及工业企业“一厂一档”、宣传展板等创模资料,实地考察了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宜昌市黄家湾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获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介绍篇:百舸争流,各具特色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遵循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成效的城市典型,是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城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和“金色招牌”。其主要标志是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居民健康长寿。自1997年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创模”活动业已成为创模城市政府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成为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造最佳投资环境的重要载体。截止目前,全国共有67个城市和5个直辖市城区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区)”称号。
银川市和宜昌市是2009年最新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即将命名的两个城市,其工作扎实、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对我市迎“创模”复检工作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银川:蓝天碧水,塞上江南
银川市位于宁夏平原引黄灌区中部,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日照充足,是西北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是全国“十大新天府之国”之一。银川城市文化特色鲜明,既有中原文化底蕴,亦有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精华,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宁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银川市辖三区两县一市,即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国土面积9555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
2005年,银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五城联创”的决策,正式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9年2月,通过国家环保部创模技术评估,2009年9月通过正式考核验收,目前正在等待国家环保部公示、命名。四年多来,银川市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和让市民得实惠为目的,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落实,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监督管理,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打造“蓝天”品牌,展现雄辉贺兰风采。银川市通过优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尾气控制和严格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监管等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环境空气污染。创模四年来,银川市共拆除1800千伏安以下的铁合金炉11台、石灰窑15座,搬迁17家石材厂;共斥资21.5亿元先后对全市26家重点工业企业、50个项目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对所有公交车与出租车全面实施“油改气”工程,成为全国第一个出租车、公交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城市。通过多措并举,银川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8年的“蓝天”天数达到了323天,使消失已久的“贺兰晴雪”得以重现,雄辉贺兰风采更加迷人。
二是做活“碧水”文章,展现塞上湖城景观。银川市通过实施工业废水治理、水系联通工程、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创建节水型城市等手段,全面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2007年3月银川市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共投资1.3亿元先后开展了银新干沟、四二干沟、二排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清淤、河道护理80.5公里,使银川整个城市湿地、湖泊实现了大联通,再现了昔日“七十二连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碧水连天的“塞上湖城”景观。
三是实施“绿化”战略,展现塞上江南风情。在银川干旱少雨、风沙频繁、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难度相当大。在创模过程中,银川市从“生态立市”的高度,大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通过沿河布绿、沿路建绿,见缝插绿、拆建还绿,广泛融资、广建绿地,因地制宜、适地种树,依法护绿、强化管理等措施强化推进,先后实施了阅海览山景观绿化工程、唐徕渠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工程、艾依河绿化美化工程等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使银川整体生态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绿化覆盖率达到36.63%,充分展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塞上江南特色。2008年1月,银川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宜昌:绿色生态,三峡明珠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的西陵峡出口,为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水能资源丰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除此之外宜昌境内还有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等3座大中型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宜昌区位独特,自然风光秀丽奇特,且自然景观与现代工程交相辉映,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宜昌市辖5个县、3个县级市、5个城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
作为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酸雨控制区城市之一,宜昌的环境保护工作倍受关注。200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奋斗目标。几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思路,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对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式下的环保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道路。2007年底,宜昌市顺利通过了湖北省级验收,2008年12月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技术评估,2009年3月通过正式考核验收并于今年6月进行公示,目前正在等待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抓住焦点,强化水环境治理,确保三峡库首璀灿明净。“三峡工程无小事”使得宜昌尤其是三峡库区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倍受世界关注,成为敏感的焦点。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宜昌市紧紧抓住这一焦点,结合国家环保部《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以环保项目为载体,以环境监管为手段,强化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清库清漂和船舶污染治理等工作,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实行全防全控,使三峡库区宜昌片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环境质量,维持了生态平衡。05~08年,宜昌地区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真正实现了“金色三峡、绿色宜昌、银色大坝”的宏伟目标。
二是找准支点,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实现环保与发展共赢。随着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宜昌市委、市政府逐渐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以“节能减排”作为支点,坚持“污染减排”、“禁煤增气”、“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四轮并进,调整能源结构、削减高污染燃料的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能耗,探索出了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道路。2008年,宜昌市在实现生产总值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的同时,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8天的历史高位,占全年天数的95.1%。
三是突破难点,强化企业环境管理,进入污染主动防控新时代。近年来,宜昌市的工业企业在创模大局的促进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环保工作,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防控手段、环保重点、工作角色等五个方面改革和创新工作思路,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发生了五个转变,形成以工业企业自身为主体,主动防控环境污染的新局面,迅速培养了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一大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环保模范企业,为中部城市科学发展工业经济探索了新道路。
四是打造亮点,强化城市环境建设,迈向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近年来,宜昌市通过实施工业“退城进园”行动、打造“绿色宜昌”品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积极推进“工业区向城市外缘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的“三集中”方针,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实行拓展新区和改造旧城区“双轮驱动”,让城市脱胎换骨、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魅力无限,实现了山、水、城、坝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了一副交通通畅、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画卷。
二、工作对比篇:查找差距,弥补不足
虽然杭州早在2001年就获得了“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目前已是第二次“创模”复检,但通过为期近一周的考察学习,发现银川和宜昌有很多方面走在了杭州的前面、值得学习借签,特别是工作机制、办法措施、资料整编、工程建设等方面,很有必要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迎“创模”复检工作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一是在工作机制上存在差距。“创模”和迎“创模”复检是一项系统工程,指标覆盖面广、工作涉及部门多、达标难度大,银川、宜昌均建立了的扎实有效、推动有力“创模”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参与,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组织领导机制方面,银川和宜昌分别实施了“五城联创”和“三城联创”机制,坚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上下整体推进的原则,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区、县(市)政府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模办,设置综合协调、环境整治、督察、档案等若干个工作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好落实。在目标考核机制方面,银川和宜昌均将各考核指标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将环境指标、创模指标纳入市委目标考核之中,实行“环保目标一票否决制”。在督查考评机制方面,银川市建立了单位自查、人大督查、舆论群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宜昌市构建了以市纪委、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为班底的创建工作督导组,实行“三城联创”动态考核制度,通过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现场督办、新闻督办等多种形式,督促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是在办法措施上存在差距。银川和宜昌在创模过程中,制定实施了强势推进的工作举措,出实招、出硬招,切实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在资金投入上,敢于“出手”。宜昌市通过争取国债资金、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资金援助和低息贷款、激活社会资金等多条途径,累计投入环保资金70余亿元,为 “创模”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在服务基层上,敢于“付出”。银川在创模过程中,深入开展“双百服务月”活动,抽调环保系统100名环保工作者人员,深入全市100家重点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服务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展节能减排、推动环境治理。在争取支持上,敢于“下力”。银川和宜昌在创模过程中“扎实、务实、真实”的作风,积极向上级汇报工作、沟通情况,争取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支持。国家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均接见了两地市委书记,并对“创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张力军副部长先后到两市考察环保及“创模”工作。银川和宜昌的创模工作还得到了所在省(自治区)环保厅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创模”工作的开展。
三是在资料整编上存在差距。银川和宜昌在创模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料整编工作,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合力,落实分管领导和专职联络员,负责创模相关工作及资料的衔接工作,确保横向联系信息畅通。针对重点企业、重点问题,银川市创模办深入开展“百人百企”行动,定人定点帮助企业做好“一厂一档”工作;宜昌市创模办成立了创模资料整编专班,实施蹲点指导服务,帮助各县(市、区)环保部门和重点污染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资料收集整编工作。
四是在工程建设上存在差距。银川和宜昌两市在工程建设上,因地制宜,凸显特色,舍得投入。银川市通过实施“五城联创”,先后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交通治理“三大战役”和规划提升、城乡增绿、道路畅通、环保节能、公交优先、市容美化、湖城新貌、特色街区、重心西移的“九大工程”,全力打造“两个最适宜”城市,特别是实施沟渠综合整治工程,使市区各湖泊水系实现大联通,让有限的水资源重复高效利用,形成完整的水环境生态圈,减轻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保证了湖泊湿地的水质安全,提高了水环境质量。宜昌市通过实施“三城联创”,先后开展了道路工程建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等五大工程,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污泥处置全部实现了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宜昌黄家湾生活垃圾填埋场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使垃圾渗滤液提前三年按照新标准达标排放。
三、学习启示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启示一:要提高认知,进一步充分认识迎“创模”复检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环保模范城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复检32项指标(新标准26项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城市建设等许多内容,责任重、任务多、投入大,需要坚持努力,常抓不懈。环保部规定,环保模范城市要制定三年持续改进计划,每三年复查一次。经考察了解,宜昌市创模整整用了5年,银川市创模也用了4年的时间。就我市而言,虽然目前已经是第二轮复检,但是随着创模指标要求的不断提高,仍有多项指标差距较大。由于我市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有限,“空气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等指标达标难度很大。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迎“创模”复检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切实抓好各项“创模”复检各项工作。
启示二:要争取支持,进一步认真做好迎“创模”复检的工作汇报和信息沟通。外地经验表明,创模过程中要积极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工作,沟通情况,提出申请,求得支持,获得指导。我市自2005年通过“创模”复查以来,环保部一直很关心,多次询问工作,要求把迎“创模”复检工作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结合起来,省环保厅对我市迎“创模”复检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我们要尽快组织于近期专题向环保部、省环保厅汇报我市迎“创模”复检情况,进一步了解情况、沟通信息、争取支持,为顺利通过“创模”复检铺平道路。
启示三:要抓好结合,进一步研究部署迎“创模”复检的联合创建机制。经考察了解,银川市和宜昌市都把“创模”和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结合起来,分别实施了“五城联创”和“三城联创”,有效整合了资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成效。就我市而言,我们应该把迎“创模”复检工作与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与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西湖综保、西溪综保、运河综保、市区河道综保等重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
启示四:要强化督查,进一步研究落实迎“创模”复检的工作推进制度。不抓督查、不抓落实,再好的决策也无济于事。银川也好、宜昌也罢,他们创模的起点落后于我们,但是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某些地方已经超过了我们,关键是他们在督查上抓得好,在落实上抓的好。2008年9月环保部对“创模”指标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创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督查、强化落实,进一步梳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一是要将迎“创模”复检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二是要强化现场督察力量,组合开展高频次、多形式、行之有效的督查行动,切实抓好任务落实;三要抽调精兵强将人员集中办公,及时研究解决迎“创模”复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争早日通过“创模”复检。
启示五: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扎实推进迎“创模”复检的重点工程建设。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是环保模范城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巩固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加强环境监督管理,重要的是实施项目工程。从外地的经验看,创模考核验收重点是工程项目的落实情况,这是支撑各项指标提高的基础,其重点是“节能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要重点做好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泥无害化处置、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提标改造、黄沙码头整治等项目的推进工作,要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加快项目实施。
启示六:要组好档案,进一步认真做好迎“创模”复检的资料整编工作。档案材料是创模的基础工作,是反映创模工作的真实记录,是迎“创模”复检的重要支撑。档案材料除了各项指标的外,还包括政府有关涉及创模文件材料、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行等方面原始材料,档案材料涉及到承担任务的各责任单位,量大而繁杂,时间跨度大。因此,必须自始至终认真抓好档案工作,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每个步骤都要规范到位,要抽调责任心强的人员,一抓到底。对重点企业、重点问题,要落实专人蹲点指导,实施全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形成“搞好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确保万无一失,不出差错。
第二篇:赴宜昌学习考察心得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记宜昌学习考察之思考
上周,在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我随小学校长考察团一行赴宜昌市西陵区的三江小学、康庄路小学、葛洲坝实验小学、刘家大堰小学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期间不仅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更带给了我们思想上的碰撞和震撼,感慨颇多。考察的这四所学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地域经济造成的办学硬件上的差异没有必要多说,但是他们学校软件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思想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创新。通过这次学习考察,结合我们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给我们在今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上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思考和归纳:
一、学校规划从细微处着手,布局、设计要合理
以上四所学校的校园面积都不是很大,但是布局、设计都很紧凑、合理。没有让人觉得有多余和缺憾的地方,让人赏心悦目。让我印象最深的都是些小细节,如:
1、窗台读书角: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读书平台,书籍的内容丰富,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有书读和读好书的选择和机会。
2、楼道、走道安放学生座椅:这一小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休息、学习和生活的方便,还避免了学生趴窗、疯逗等安全隐患。
3、刘家大堰小学的回行文“读书好”花坛:既摆脱了校门口的“碍眼”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边等家长边读书的人性化景观。
4、学生活动场地的地皮上镶嵌上“跳房子”: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活动场所,这比机械性的强度“每天锻炼一小时”来得更实际。
还有走道文化、楼道文化、楼梯间文化、亲耕园和QQ农场这些细微之处的布局和设计都是从老师、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将对老师、学生的关爱和成长落到实处。
二、注重氛围熏陶,激励教师、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力和出发点,如果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思想以一种氛围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加以无形灌输,我想对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刘家大堰小学等学校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
1、书画、诗词歌赋装饰的艺术氛围,让人陶冶其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2、教师风采大道、学生风采大道的艺术展示,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激励篇章。把老师和学生平时的一些亮点充分加以肯定和展示,这将能大大提高他们幸福感。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因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3、温馨警示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如:花坛中“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校园因你而美丽”;读书角旁“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正衣镜旁“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老师是学校的镜子,你是我的镜子。”等温馨提示随处可见,静无声息的规范着我们的言行。
还有校园围墙,教室,校舍走廊、走道、楼道,学校操场、花坛、读书室、美育室等场所都无声的发挥着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也正好和我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培训时写的心得《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几点思考》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小事德育要细化
德育无小事,从德育工作的性质来讲,德育就是小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品德。我信奉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这一观点。三江小学等学校以平时的活动细节作为德育抓手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1、三江小学的升旗仪式给我一次心灵的洗涤。
学生列队集合、列队解散,没有一名学生讲话,秩序井然,教师也全员参与。出旗仪式简洁又庄重。升旗过程也井然有序,庄严肃穆。特别是国旗下的讲话《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洗涤。
正是他们结合感恩节及大型节日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得他们学校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养成了很好的礼仪习惯,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素养。
2、刘家大堰小学的放学路队制给社会和家长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
放学后,老师分班带队整齐的走到校门口,齐诵“放学路上,注意安全”等口号解散放学。不仅有序的解决了放学一盘散沙和拥挤不安全的现象,而且将安全意识牢牢树立在学生和家长的心中。
在我们抱怨现代教育发展不均,为很多教育现象忧心忡忡之时,作为教育人的我们现在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学校目前该怎么办。我肤浅的认为: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些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措,而是要从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锁定目标,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坚持、积累和沉淀。在沉淀中做出自己的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2011年11月27日
第三篇:珂赴九江安庆宜昌考察学习报告
赴九江安庆宜昌考察学习报告
10月中下旬,我参加了市党政考察代表团赴九江、安庆和宜昌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了相关经验介绍,并参与了座谈交流。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日程紧凑、内容丰富,不仅让人切身看到了先进发达地区做了些什么?还要做什么?更让人深刻认识到了为什么要做?怎么样做?一路走来,一路感叹,一路思索。先进发达地区引领发展的迅猛态势,给人内心以极大震撼,催人反观自省,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一、体验先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宜昌、九江、安庆经济发展一片生机盎然。开发区处处机械轰隆、激情四溢,各大企业人头攒动、产销两旺,公园好景如画、剧场好戏连台,令人乐而忘返。此行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感叹发展的气魄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优、人气之旺。
一是谋划高瞻远瞩、魄力十足。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宜昌瞄准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全力推进宜昌再造,稳坐湖北第二把交椅。九江狠抓“两区”互动、强工兴城,工业主营收入两年连跨千亿、两千亿台阶,开启了“八里湖”新时代,“大九江”强势崛起于宁汉之间。安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连跳,蓄势辐射皖西南及皖鄂赣交界地区,“实力安庆”正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阔步迈进。
二是发展速度惊人、效率十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宜昌总投资20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30天,从签约到开工仅60天,从开工到首条生产线投产只有6个月;九江上半年城市建设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土地收益、融资规模、规费收缴“6个超历史”;安庆连续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处于30%左右。
三是项目磁场强大、后劲十足。大项目支撑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过500亿产值的宜化集团、过100亿产值的兴发集团,筑起宜昌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的强硬底盘;年销售收入近50亿的旭阳雷迪,引爆九江光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腾飞效应;投资90亿元的8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激起上下游产业的链式反应,进一步做实安庆全国重要石油化工基地。
四是城市魅力彰显、活力十足。优美环境凝聚人心、汇聚人气。宜昌各类公园、游园星罗棋布,广电中心、剧院、图书馆拔地而起,《三峡,我的家乡》时时演绎着宜昌的大爱、大美;八里湖畔楼宇、湖泊、园林浑然天成、风姿绰约,尽显九江人自信、开放、幸福的心神;安庆独秀园、菱湖风景区、明月清风园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厚重与包容,无不令游人驻足流连,商贾歇步兴业。
二、分析先进,吸纳经验、拓展思维
宜昌、九江、安庆的发展各具特色,但他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也具有一些共通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一是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发展高地。宜昌、九江、安庆都依江伴水,三市不约而同地把沿江开放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宜昌专门制定《宜昌市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整体部署沿江地区新一轮开放开发,积极推进千亿级大园区、千亿级大产业和亿吨级大港口等工程,着力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不仅是九江市的发展抉择,更是江西省的战略抉择,江西省举全省之力推进九江152公里长江岸线开放开发,欲把九江沿江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后劲的地区之一,2011年沿江区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381亿元,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20.94个百分点。作为长江下游北岸的经济重镇,坐拥长江岸线247公里的安庆市,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各类物流企业总数多达500余家,正致力打造皖西南直至皖鄂赣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二是做强支撑平台,夯实发展阵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宜昌把沿江工业园区作为万亿经济走廊支点加快建设,宜昌国家级高新区、12个县市开发区和10大专业园区强劲发展,仅宜昌国家级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就过1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的40%;各县市区园区的加速发展,促成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10强。九江全力推进国家级九江开发区和沿江工业园区建设,3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08.8亿元,投入总量居江西第1位,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提升到江西省第2位,全市过百亿园区增加到7个。安庆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加快建设,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面积10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0%。
三是壮大产业集群,扩大发展领地。宜昌摆脱对电力产业“老大”地位的依赖,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4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宜化集团、兴发集团、联邦电缆、中兴汽车园、稻花香集团、安琪集团等数10个大型工业项目构筑起宜昌万亿经济走廊的强硬支撑。九江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壮大骨干企业,围绕旭阳雷迪、巨石玻纤、昌河铃木、铨讯电子等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填空式”、“链条式”招商,形成了重大项目引进与配套项目跟进互动的格局,培育了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等10大产业集群。安庆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为牵动,加快培育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以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为基础,做大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构建3个千亿产业集群。
四是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发展洼地。宜昌、九江、安庆陆路、水路甚至空路四通八达,风景名胜比比皆是,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布局错落有致,文娱旅游商业十分活跃,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桂冠,生动展现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同时,三地积极优化发展软环境,宜昌取消市级审批项目108项,压减审批环节200个,审批前置条件减少51%,审批时间减少2/3,部分审批事项办理时限比沿海经济特区平均少9天;九江深入开展“五治”活动,大力推行重大项目效能督查制度、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和行政服务事项标准化管理制度,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发展环境;安庆深入开展效能建设活动,精简行政许可项目超过50%,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时限缩短至70天左右,创立了“联合踏勘、专家评审、并联审批”新模式,实行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制度,扎实做好效能督察,确保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快速顺利推进。
三、学习先进,再鼓干劲、力促跨越
这次既到了下游的九江、安庆,也看了上游的宜昌,他们的发展健步如飞、遥遥领先。嘉鱼县地处宜昌、九江江段的中间,而且毗邻大武汉,从地理区位上看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几年,嘉鱼经济社会发展都得到很大提升,但与宜昌、九江、安庆所辖的县市区相比,发展的规模明显偏小、速度明显偏慢、后劲明显偏软。之所以出现这种差距,根结在于没有发挥好人的因素,嘉鱼在大好的发展机遇和地理区位面前落伍了、慢拍了。作为咸宁的重要一极,嘉鱼理应在落实鄂南强市、香城泉都战略中肩负更大使命,努力推进思想大解放、沿江大开发、城市大建设、作风大转变,力争早日建成湖北经济强县、长江临港新城,为实现咸宁绿色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一)革除思想解放的疲劳症,在改革创新中寻突破、求速度。“苟日新,日日新”。嘉鱼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根本上是思想上的差距。在强者更强、快者更快的区域竞争中,我们将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上对照先进认真反省自查,不断激活思想源头,激发发展活力,寻求发展路径,实现赶超进位。建设湖北经济强县、长江临港新城的任务异常繁重,宜昌、九江、安庆在抓好展、促跨越中敢定新目标、敢上大项目,大气魄策划、大手笔投入,体现出一股血性、霸气、执着,值得我县认真学习。我县将抓住全省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点和潘家湾镇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探索通过改革创新办法、市场运作途径增动力、拓空间、提速度,力争主要经济指标接连跳,三五年内再造一个新嘉鱼。
(二)革除陆路发展的依赖症,在沿江开发中探出路、图跨越。兴工才能强县,沿江更利突破。宜昌、九江、安庆的经济腾飞再次昭示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主导战略,最大限度地推进沿江大开放、大开发,是推动跨越发展的黄金之路。近几年,嘉鱼港区建设有所加强,但年货物吞吐量仅占安庆港的1/20,依托港区布局的工矿企业也少而不强,物流产业发展十分滞后,港区经济对嘉鱼发展的贡献率很低,远未发挥港口的引领拉动作用。长江沿江大开发关系咸宁崛起,咸宁沿江开发关键在嘉鱼。嘉鱼过去的发展主要靠的是陆路,今后的发展将水路并进,以水为先。我县将全力抓好武深高速(嘉鱼段)、咸宁嘉鱼长江大桥、咸潘一级公路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快京珠连接线拓宽步伐,进一步打通陆路大动脉,加快陆路工业项目和物流产业布局;同时,结合咸嘉新城启动建设,全力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抓好嘉鱼港区整体对外招商工作,推进嘉鱼经济开发区二期建设,支持潘湾畈湖工业园、高铁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做大做强,加速规划布局簰洲工业园、沿江工业园(鱼岳镇),培育繁荣“1区4园”沿江工业带,大幅提升黄金岸线的“黄金”效应。
(三)革除产城建设的脱节症,在互促互动中强底盘、增魅力。强工兴城,城园互动。宜昌、九江、安庆工业发展迅猛,加快和支撑了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城市公园、景区、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各类风景名胜和宜人的本土特色城市环境又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兴业,促进当地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产城建设良性互动。近几年,我县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发掘上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实力新嘉鱼、魅力新嘉鱼的互促互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县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建设,精心谋划一批过10亿、过20亿、过50亿的船舶制造、现代物流、建材、新材料、新能源大项目、好项目,毫不懈怠地抓好盛宇三期、洁丽雅二期、中能锂电二期、华亿通橡胶产业园、永幸管业、汉方科技、中科科凌、中马动力、华航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6个50亿产业集群建设,夯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立足嘉鱼山水园林禀赋,注重自然生态、城市景观、历史人文的有机融合,悉心谋划和布局一批城建、旅游、文化建设新项目,着力抓好嘉鱼文体会展中心、嘉鱼城市综合体、湖北长鹿农庄建设,做好旅游名镇创建和“两城”同创工作,不断拓展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嘉鱼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客商落地兴业。
(四)革除服务发展的浮躁症,在环境优化中建洼地、筑凤巢。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哪里的环境使项目落户成本最低、发展空间更大,哪里就能成为投资热地。践行“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落实“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要求,营造产业发展大环境,成为宜昌、九江、安庆等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以客商满意为第一标准,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让客商专注经营,不分心墙外之事,坚定投资者落户和持续投资的信心。近几年,嘉鱼始终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创优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项目建设、银企合作、用工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还存在部分单位和干部服务主动性不强、行动节奏不快、办事用心不细等诸多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结合市委、市政府新一轮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活动部署,再掀环境优化、作风整治风暴,铁腕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回报最大”的良好投资环境,营造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打造兴业致富的风水宝地,真正把嘉鱼建成鄂南强市、香城泉都绿色崛起的典型示范区,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篇:赴宁夏中卫、银川考察学习设施蔬菜报告
赴宁夏中卫、银川考察学习设施蔬菜报告
为了加快我市设施蔬菜工程建设步伐,我市组织重点村负责人、技术人员近30人组团前往宁夏考察学习设施蔬菜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中卫天瑞种业公司、泰金种业有限公司、中卫市柔远镇镇靖村设施瓜菜产业园区和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参观了银川市(宁夏)园艺博览会部分展示园区、嘉丰源种业有限公司、贺兰县新平万亩设施园区和正在建设的日光温室现场。一致认为这次考察启发之大,感触之深前所未有,特别是所到之处设施蔬菜宏大的建造规模、科学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到位的技术服务和良好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真正使我们对标一流,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学习了经验,受到了启发,树立了信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夏是个小省区,土地面积相对较小,这个基本区情注定了宁夏农业的先天“尴尬”,但宁夏却演绎了虽小不自小的“农业版本”,被国家确定为三大农业示范区。宁夏擎起了设施农业大旗,成功经验推向全国。宁夏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特别是2006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全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来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多方筹措资金给予补贴,推动了日光温室产业快速发展。各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林业、发改、财政、扶贫、科技、水利、金融、电力、交通等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了以市县建设为主体,多部门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为设施蔬菜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区设施蔬菜面积由2003年的11.2万亩猛增到现在的105.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1.8万亩,大中小拱棚达到54万亩;发展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28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248个,1000亩以上的超过145个,1万亩以上达到12个。全区设施蔬菜区域布局清晰,品种结构合理;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省区,并成功进入北京、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从蔬菜种植分布和茬口情况看:宁夏蔬菜主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卫、吴忠和银川三市。其中:从品种分布看,西红柿主要集中在中卫城区、青铜峡和银川兴庆区、金凤区和贺兰县;辣椒主要集中在中卫城区、青铜峡市和彭阳县;茄子、黄瓜以中卫城区、贺兰和兴庆区为主;而叶菜以银川和固原居多,以油菜和芹菜为主;硒砂瓜主要集中在中卫环香山地区。从茬口安排看,根据市场需求,采取“冬覆盖,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等多种形式,排开茬口,避开高峰期,错季上市。日光温室的生产茬口以早春茬与秋冬茬两茬相衔接为主、以长季节栽培(冬春一大茬)为辅的三种茬口模式。秋冬茬将在11月份大量上市。6、7、8三个月为露地和拱棚蔬菜上市高峰期。
二、主要做法
1、抓规划,因地制宜培育支柱产业
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成立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设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每年规划建设一个设施蔬菜产业带,每个设施基地于前一年7—9月份做好来年规划上报,相关部门据此做好第二年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工作计划,蔬菜设施建设水、电、路先行,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2、抓宣传,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产业规划确定后,针对设施蔬菜基地面积大、涉及农户多、群众接受程度不一的实际,中卫市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编印宣传材料、专题培训、组织外出观摩、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等形式,讲市委、政府的决心,统一了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了群众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开创了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共筑增收致富平台的生动局面。
3、抓规模,创新建设经营机制
中卫市设施蔬菜产业突出特点是规模大。以城区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业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日光温室基地4个,千亩示范基地15个,500亩以上示范基地16个,100亩以上示范园区50个。其主要做法就是“返租倒包”这一土地承包流转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打破村、组之间的行政区域界限,以镇为规划单元,规划区内建设的日光温室以每亩400元的标准从农户手中返租回来,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打墙建成后,再倒包给种植户或其
他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节约引黄灌区耕地,缓解沙坡头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积极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区发展设施蔬菜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新模式。2008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设高标准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区,试验取得成功,种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均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2009年建设沙漠温棚1200座、4000亩。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到1.6万亩。规划用15—20年时间,建成一个占地10万亩、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沙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4、抓投入,干部苦帮群众苦干
为解决群众建棚资金紧缺的瓶颈问题,他们在贷款上也有许多创新。一是贷款准入,由农牧局与乡镇成立农民贷款审核小组,和银行一起对农民的信用进行综合审查,确定贷款“绿卡”资格。每户农民每个大棚贷款1—1.5万元,每户最高不超过10万元,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二是成立农业设施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财政出资建立信用担保资金;三是权证抵押,运用“风险保证金+土地使用证+日光温室产权证”、多户联保等形式进行融资,形成了贷款的“绿色通道”。通过“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解决了规划费及通水、通电、通路、打墙体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真正形成了上下一盘棋,通力抓设施的良好局面。
5、抓市场,拓展流通打响品牌
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户蔬菜产品销售问题,该市采取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拓展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先后选派精
干力量到山东寿光专门学习蔬菜营销办法,先后引进青岛瑞克斯旺、荷兰妞内姆两大国外种苗公司,组建成立百利、新阳光、科源、瑞农、新富农等10多家蔬菜种苗公司,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降低成本。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到西北、西南、东南、华北、华中等地区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动态,发展产销衔接关系,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空间。目前以西红柿为主的“沙坡头”无公害蔬菜不仅占领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市场,而且进入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市场,并通过边贸渠道打入中亚四国及俄罗斯市场等。
6、抓科技,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为增强设施蔬菜产业技术支撑能力,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使产业化经营在更高、更实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2008制定了《宁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研发体系”,温室结构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本土化。其基本框架:由首席专家——专家团队——研发中心——技术转化示范团队——示范推广小组——示范园区构成。通过多年的学习及自我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宜于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各种棚室,并对各种构造结构进行大面积改造,将保温节能与集雨节灌在设施栽培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干早、半干早地区的特点。依托国家及自治区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采取“搭船出海”、“筑路出海”等多种形式;“院(所)企联合”、“企企联合”、“院(所)县联合”
等多种层次,引进、联合区外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生产经营企业或大户,组建宁夏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经销合作共同体,建立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示范园区,集聚精兵强将、捆帮相关项目、利用优势,开展产业综合技术集成的示范、推广;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科技示范户,建设技术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同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形成了固定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手把手教会农民设施种植。以此推动宁夏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三、对标启示
我市设施蔬菜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破解观念、土地、技术和资金“四大”瓶颈,转观念,抓流转、促规模,抓技术、树典型,抓招商,推动我市设施蔬菜快速健康发展。
1、全方位宣传发动,破解观念瓶颈
如何能让太原的农民、干部真正看得起农业来,真正相信靠发展农业也能解决好就业增收,真正认识到设施蔬菜是一项高效益的产业,乐于自愿发展,这是全市发展这项产业必须破解的首要难题。高效农业不同于常规的传统种植,需要基础性投入较大,尤其是起步投入较大,生产过程都是细活,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农民渴望现代化的生产,盼望先进技术来增加他们收益,却又存在观望、怀疑、担心等心理。担心投本大,难以及时收回,担心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效益低,怕吃苦,不愿意创新,建设棚室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直接抓点、县业务部门包村定点开展技术指导的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统一群众 的思想不是从宏观的、行政管理的角度开几个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靠一批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换民心的干部,细心理顺群众情绪和排摸化解群众积怨,耐心说服和正确引导群众,通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日光温室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的把握,通过对太原发展此项产业独特优势的分析,特别是通过本土典型的示范效应,逐渐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产生冲击,最终使他们观念转变,认识提升,使设施蔬菜产业基地落得下、棚室建得起,使所有的温室发展企业、村、户投入最大的精力,以最佳的生产经营管理获取最丰厚的收益回报,形成“一个声音谈发展,一个标准搞生产”的局面。规划先行,协调运作。整合各类资金和各种力量,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促进设施蔬菜发展。发展设施蔬菜涉及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的规范建造等,因此,农、林、水、电、科技、土地等相关部门要在设施、机械、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先扶持,做好设施蔬菜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工作,实现农田方格化、道路砂石化、树木林网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2、全方位规范运作,破解土地制约
土地切割化承包使土地难以迅速流转集中,并使基础配套设施成本加大已成为阻碍设施蔬菜发展的“拦路虎”。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等“惧变”心理,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土地流转“难”和“慢”,既有流转的方式方法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缺少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先决条件还不够成熟。土地流转最根本的
是农民愿“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失地后有事可做,换言之,要想加快土地流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发展二、三产业,为流转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为此,要把加快土地流转与建设高效农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县乡村三级都要压担子,分任务,在规模上寻求突破,百亩起步、千亩发展、万亩连片,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将现有的分散种植引导发展成为连片种植,逐步形成一乡一业、几村一品或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探索,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现代规模农业开发,推进农村基层致富的突破口来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设施蔬菜连片发展。
3、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破解技术瓶颈
农民缺乏技术,缺乏经验,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本市发展设施蔬菜最大的障碍。设施蔬菜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高三低”问题比较突出,即年龄高、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接受能力低;而农技推广站“一部分人老了,一部分人了调了,一部分人跑了,40岁以下的人看不到了”。很多新从业农民直接由大田转入设施生产,普遍缺少种植经验与技术,培训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好制约设施蔬菜发展中的这个瓶颈问题。要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支撑体系,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技术体系”。一要积极聘请外地熟练的农民技术员到各基地进行驻村指导,以解决目前技术不足的燃眉之急。二要通过传帮带和各种培训方式,在市、县、乡三级农技队伍中培养一批即懂理论,更懂实际操做的设施蔬菜技术干部,最终使他们成为全市设施蔬菜技术指导的主力军;三要力争在3-5年内各地都能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四要从市直相关单位抽掉一批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市级设施蔬菜专家服务团,各县组建相应的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协作服务,平时搞好面上工作,在全市设施蔬菜建设和生产中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时,及时进行现场会商,帮助解决问题,确保温室结构及配套技术实现本土化,设施蔬菜发展到哪,技术跟踪服务到哪,帮助解决农户的思想顾虑,得到实惠。
4、全方位支持鼓劲,破解资金瓶颈
“钱从哪里来” 仍是制约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温室一次性投入大,单座标准温室根据区域和配套装备差异,平均在8万元—13万元,靠自筹难以做到,在建设中存在图省钱穷凑合,质量不高的问题,这都是隐患,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强化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解决贷款问题。此外,值得提醒的是要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意识,解除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另外在风险防范上要及早制定预案。设施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车间,自然灾害、产品质量与市场风险不容忽视。随着设施农业的大规模发展,风险问题应 9
当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及早制定预案,建立相关保障机制,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放心、安心发展。
第五篇: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赴苏州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5月19日至24日,按照省委党校统一安排,我随同支部到苏、沪、浙一带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介绍,实地参观了上海、苏州、昆山等市的城市建设,考察了一些企业和农村。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 8天的培训。培训期间,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市新区、昆山开发区、张家港市和海澜集团等,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印象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全市人口654万人。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苏州园林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地区跳跃
式发展的崭新篇章,其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跨出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实现了率先发展“三级跳”,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其发展速度之快,外向度之高,民营经济之强,企业规模之大,产业结构之优,科技水平之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苏州发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等,但也与苏州人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分不开。
二、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引领发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
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
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 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三、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取决于领导干部。要积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争做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二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要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三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
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要用先进、适应的技术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苏州人的认识是:所有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一个一流的国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个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学,一个一流的地区和产业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
四是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方式上,我们必须要准确定位,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依托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要坚持把产业转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协调推动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