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时间:2019-05-14 00: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第一篇: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王 兵 刘 力云 张立民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 210093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100086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44)【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30年以来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大致可分为建立起步、巩固提高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内部审计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有效指导和管理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关键词】 内部审计 回顾 启示 30 年

一、引言

自从 1983 年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来,内部审计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发展历程。30 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内部审计队伍日益壮大,内部审计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30年来,在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内部审计作用和成果日益彰显,内部审计影响力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目的在于对我国内部审计30年来的发展,做一个综合回顾和评价。尽管不同学者已围绕着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或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王志钧和庄恩岳,1987;王志钧,1990;刘世林,1992;何卫红和赵佳,2011)。但相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1)从内部审计建立到现在这一更长的时间跨度,回顾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内部审计 30 年发展作出了一个粗略的阶段划分,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特征。(2)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阶段,本文梳理过去 30 年内部审计发展所获得的启示,并对我国未来内部审计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目的不是提供文献评述,而是在这一框架中说明内部审计实务与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近30 年中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目标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为此,我们将内部审计30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考察环境因素变化与内部审计发展。

(一)内部审计建立起步阶段(1983 ~ 1992 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号角。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需要,1982 年修订的宪法确立了在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在面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庞大的国有资产,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审计范围内的部门和单位都实施审计。因此,1983 年 9 月国家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中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此,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党和政府的重心工作,也成为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加快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2)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规范,指导内部审计开展工作;(3)围绕内部审计任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4)成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发挥学会在宣传内部审计,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国务院转发审计署 《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监督的开始。1983 年9 月 15 日,在审计署成立大会上,田纪云副总理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把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来。随后,审计署开始落实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审计机关要下大力量来抓,内部审计机构的组建在 1985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明涛等,1999)。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组建和指导内部审计开展工作,一系列内部审计规范相继出台。1985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 《内部审计暂行规定 》,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1985 年 12 月,审计署发布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这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文件,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198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 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1989 年 12 月审计署根据形势发展,重新修订发布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界定了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而非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报告关系上,内部审计也不再向本单位负责人之外报告工作,职能回归到服务单位管理的需要。

创建阶段的内部审计机构贯彻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积极进行试审,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在这一时期,“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审计工作必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因此,内部审计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或者实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其他审计。1987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要围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深化改革、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工作。1992 年,审计署关于印发 《改进内部审计制度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通知,要求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围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积极开展经营决策审计、成本费用审计、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继续搞好承包经营责任审计。

除审计署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业务外,为适应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国际间的内部审计学术交流,1987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学会从成立伊始便确定了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开展内部审计学术活动,协助有关单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参加国际内部审计学术组织等任务,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改革开放确立了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和技术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者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实地考察或者利用在西方学习的机会,了解西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阶段,通过撰写年会综述,调查报告和体会,将这些理念在国内传播(如葛明,1984;文忠等,1985;苏锡嘉,1986)。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开始将西方的内部审计论文和内部审计著作翻译到国内。早期发表的翻译论文如 《内部审计 》(徐政旦,1983),《内部审计 ———昨天、今天、明天 》(徐玉棣,1986),《内部审计的发展 》(黄义潮,1986),《扩大政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孙宝厚,1988)等。著作方面如 1990 年劳伦斯 · 索耶的 《现代内部审计实务 》 等。另外,改革开放早期,国内学者对西方内部审计的研究也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发表了有关介绍西方内部审计发展、专业教育和国外内部审计准则的学术论文(如陈今池和沈小凤,1981 ;陈今池,1985;李爽,1985)。

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内部审计理论的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者积极探索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特征和不同时期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和重点。例如,管锦康(1984)分析了我国内 部审计的性质和对象,徐政旦(1986)论述了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罗青育和刘正光(1986)探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学者对我国过分扩大内部审计作用,强制通过行政干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双向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卢新国,1992;阎金锷和秦荣生,1993)。在著作方面,1988 年杨树滋和鲍国明合作完成 《内部审计概论 》,1989 年徐政旦出版了 《内部审计学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表的内部审计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王光远,2006)。

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在成立后,就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研讨活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建立起步阶段的内 部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例如 1987 年开始组织关于社会主义内部审计的职能、任务及其在部门、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开展效益审计,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两个方面的研讨。1990 年,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 重点课题有: 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如何实现 “三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及评价;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企业单位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实施与完善等。

(二)内部审计巩固提高阶段(1993 ~ 2002 年)从 1978 年到 1993 年,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为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总的基调。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内部审计的行业管理发生重大转变;(2)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发展中经历波折;(3)随着非国营经济组织发展,内部审计规定进一步修订;(4)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展开。

审计署成立初期,内部审计指导职能归属于工业交通审计局,随后,其职能依次由交通审计局、法规局、审计体系指导司和管理司负责1。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在 1998年审计署的 “三定方案” 中撤销了管理司。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受审计署委托承担起对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工作。1998 年审计署向民政部申请将学会更名为协会。至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从组织上完成了性质转变,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指导,以内部审计协会为行业管理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1998 年政府部门改革之后,部门所属企业被剥离,除少数部门外,大多数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被取消,政府部门的审计立法进入了调整阶段。据统计,1998 年底全国共有内部审计机构 10.2 万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7.6 万人;到 2000 年底,内部审计机构减少到 8.5 万个,内部审计人员减少到 21.7 万人(李金华,2005)。2000 年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推行,内部审计机构在一些政府部门重新设置,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下,我国民营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92 年股份制试点不断推向深入。为此,在 1995 年审计署修订发布的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中,指出非国有经济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执行。这说明当时 1 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审计署增设审计体系指导司,司内设有内部审计的指导处;1993 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将审计体系指导司更名为审计管理司,司内设有内部审计管理处。各阶段具体时间为: 工交审计局(1983 - 1985)、交通审计局(1985 - 1987)、法规局(1987- 1988)、审计体系指导司(1988 - 1993)、管理司(1993 - 1998),作者感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吴晓军主任提供上述信息。非国有经济组织也开始注重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正逐渐成为各类组织对内部活动进行监督的需要。

这一阶段围绕着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993 年 10 月审计署召开全国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提出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对企业整个运行机制进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堵塞漏洞,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领导履行经济责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推行,内部审计的任务在于围绕企业改革,促进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直到 20 世纪初,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广泛推行,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在理论研究方面,内部审计研究继续围绕国外内部审计发展,将西方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如余玉苗(1993、1994)讨论西方内部审计观念与方式的转变以及西方内部审计的八大转变等,刘力云(1995)、王德河和刘力云(1997)编译了内部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内部审计 21 世纪展望等内容。

同时,更多研究立足于我国企业改革和实践,探讨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话题主要有:(1)内部审计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这方面既有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分析内部审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做法,如上海石化公司审计室(1993)分析内部审计参与企业股份制改制的实践,东风汽车公司审计处(1995)探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等;又有学者探讨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特征(如王文彬和林钟高,1994;杨树滋,1995;朱小平和余谦,2000)。(2)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既包括内部审计参与管理职能探讨(如鲍国明,1997;刘实,1999),也包括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如鲍国明,1995;庄恩岳,1997)。(3)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如蔡春(1996)对内部审计的功能、目标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刘力云和王德河(1997)探讨了内部审计领域的风险基础审计,以及运用公司理论解释内部审计等研究(刘峰和刘海燕,2000;杜兴强,2000)。

(三)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阶段(2003 ~ 今)2001 年中国加入了 WTO,这是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开始更多借鉴和采用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新理念,例如 2001 年 IIA 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订,2002 年美国因会计丑闻事件而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这一方案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深刻影响了全球内部审计的发展。

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监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强化了内部审计监督;(3)内部审计的重心逐步由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内部审计功能从审查评价财务、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逐步转向评价和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的效果转变;(4)内部审计在完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 2002 年民政部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改协会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第四届到第六届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2,内部审计协会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和不断完善,协会开展了以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完善和推广实施,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和对外及海峡两岸内部审计交流,通过举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经验交流会形式,不断推广内部审计新理念和典型经验。2003 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银监会相继成立。2004 年 8 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5 年 12 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 》,这些规定对中 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做出了布置和提出了具体要求。2006 年 6 月银监会发布了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2007 年 4月中国保监会 2 第四届理事会(2000 - 2005),第五届理事会(2005 - 2011),第六届理事会(2011 - 今)。发布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范表明监管部门强化了内部审计在各自系统内的作用。

同时,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2003 年审计署再次修订发布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这一规定相对以往有本质变化,表现在: 明确内部审计协会是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直接指导和监督,变为通过内部审计协会进行间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这表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己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逐步走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国有经济组织,而是拓展到任何组织;内部审计职责进一步扩大到对风险管理的评审,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影响最大的在于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即由过去单纯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改变为监督和评价两个方面,不断为提升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着力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内部审计在完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研究内容更加丰富,选题更加多样3。总结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更多研究关注内部审计治理特征、模式和理念,探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等(例如,时现,2003 ;陈艳利和刘英明,2004;叶陈刚和程新生,2006;王光远,2007;陈汉文和张志毅,2002);(2)研究的对象广泛,涉足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发展等问题(如谭劲松等,2003 ;刘力云,2007);(3)研究方法开始向实证研究拓展,利用上市公司 数据、调查问卷和实际案例,立足于不同的数据视角和案例展开研究(例如,程新生和张宜,2005;韩晓梅和包汉良,2005;耿建新等,2006;刘国常和郭慧,3 何卫红和赵佳(2011)曾对 2003 ~ 2009 年内部审计研究做了回顾。2007;刘斌和石恒贵,2008;刘运国和胡丽艳,2005)。

除了学者的广泛研究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积极组织进行内部审计理论研讨和课题研究。近些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每年选定 1 项内部审计理论研讨题目,发动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开展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同时从 2007 年开始,受审计署委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外发布内部审计科研招标课题,号召广大学者和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进行专题深入研究,通过这些理论研讨和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三、四点启示

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实践和理论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一)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围绕着我国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 30 年的发展变迁中,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改革。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重要部门,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审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越发证明了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这一命题。同时,内部审计围绕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时期的目标,在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的指导下,积极发挥监督的职能,服务于维护组织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的作用。(二)立足国情,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不断改革,有效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83 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强制性建立以来,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发挥着对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是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审计署将内部审计的行业管理移交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既可以联系国有企事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又可以把集体、民营经济的内部审计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使内审工作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尤其从 2004 年开始,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政府监管部门颁布了不同的内部审计规范,形成了目前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相配合的内部审计行业管理架构。

伴随着内部审计行业发展,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转型的重要方面。我国通过申请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参加 IIA 年会或地区性的国际内部审计组织会议,以及考察年会承办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或者组织一些部门或系统的考察团到国外对口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增进了与其他国家间内部审计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通过邀请国外内部审计学者、专家来华讲学,接待国外的内部审计代表团访问以及承办国际性的内部审计国际会议,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发展经验,这些都积极推动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

内部审计理论必须通过大量的审计实践来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然后用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立足于我国实际的内部审计理论,这些研究成果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在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共同服务于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四)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力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从成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开始,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地方协会就以组织推动的方式,通过理念、知识、技能、规范以及经验分享等方式,培训了大量内部审计人员,并将此作为一项经常系统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以培训为抓手,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些对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融入国际内部审计大潮,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回顾内部审计 30 年发展,内部审计在探索中 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署的强制性推动下建立和起步,在审计署积极支持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行业管理下,不断发展提高、转型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既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舞台和先进技术,但又导致了未来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风险,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面对未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需要继续在审计署和协会会员的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地方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作为社会团体的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的职能,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职业培训和学习,重视组织战略和社会责任,关注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方式上更加注重合作,在更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层面发挥作用,手段上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鲍国明. 1995. 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审计研究,5: 19 ~ 22 程新生,张宜. 2005.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 审计研究,1 : 70 ~ 74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 2006. 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 ——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 审计研究,1 : 53 ~ 60 何卫红,赵佳. 2011. 内部审计研究述评: 2003 —2009. 审计研究,1 : 57 ~ 62 李金华. 2005. 中国审计史(第三卷).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刘国常,郭慧. 2008. 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 ———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 审计研究,2: 86 ~ 91 刘力云. 2007. 论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 审计研究,3: 30 ~ 34 刘世林. 1992.近期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评述. 财贸研究,4: 68 ~ 78 时现. 2003.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 审计研究,4: 61 ~ 64 王志钧,1990. 内部审计工作的回顾与瞻望. 审计研究,1 : 10 ~ 13 叶陈刚,程新生. 2006. 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 审计研究,6: 79 ~ 85 于明涛,祁田,王宸生.1999. 社会主义中国审计制度的创建.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数字机顶盒概述 1.1机顶盒由来

机顶盒STB(Set-Top-Box)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欧美作为保护版权和收取收视费的重要手段,有线电视台在每台用户电视机之前加一个密钥盒,只有交了费的用户才能正常收看电视,这就是最初的机顶盒。

1998年11月,美国和欧洲HDTV试播后,又一次掀起了机顶盒的高潮,这次机顶盒的主要作用是用普通模拟电视机收看数字高清电视,同时具备网络和有条件接收功能。

1.2机顶盒分类

按功能特点分为三类:普及型、增强型与交互式。按传输介质不同又可分为有线、地面、卫星和IP机顶盒。

1.3机顶盒在数字电视产业链的位置

机顶盒是实现数字电视接收的必备设备,短时间内不会被马上替代,因此机顶盒在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数字机顶盒市场状况 2.1竞争厂商 据调查,我国市场上的数字机顶盒厂商绝大部分为本土企业,少部分为国外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投资的企业。

我国本土数字机顶盒生产区域分布于东南沿海、西南、北京等地。东南沿海

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区,这里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研发实力较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特别是深圳就集中了近50家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商;西部的四川、重庆地区也聚集了不少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如长虹、通达、九州等,北京由于强大的研发实力,也集中了一大批数字机顶盒的生产企业。此外,山东、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数字机顶盒的生产企业,其中山东省的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主要是传统的家电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实力很强。

我国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不仅为国内制造产品,还出口东南亚、中东、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出口的数字机顶盒大多都是基本的、低成本、低技术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地面和卫星数字机顶盒。成本领先使我国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在世界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数字机顶盒的主要供货基地之一。有些厂家通过技术改进和市场竞争已经挤进全球数字机顶盒的高端市场,面向欧洲和美国出口。

随着国内外对数字机顶盒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投资或转型于数字机顶盒市场。2.2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

(1)政策/法规驱动

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启动初期,政策/法规是最主要的市场驱动力量。有利的政策/法规对机顶盒市场的发展速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用户需求驱动

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用户需求对机顶盒市场的拉动并不明显。用户需求是一个市场行为,即使在政府强制实行“整体转换”之后,用户还存在需要对数字电视认知和习惯的一个过程。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将成为机顶盒发展的强大拉动力。用户需求是个性化、多样性的,机顶盒也将因之会具有更多的功能和形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3)技术驱动

技术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新市场都是由新技术带来的。市场发展要求技术开发人员采用最适用的技术,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大众的需求也会在技术发展方向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产厂商将更加注重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末及第三阶段,以不拒绝新技术和允许市场竞争为前提的条件下,技术变革对机顶盒市场发展的拉动力量和引领作用将凸显。

技术驱动将对机顶盒市场细分的层次和速度都起到促进作用。2.3数字机顶盒市场特点

(1)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产品线千差万别

在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由于地方区域网络的不同,各网络运营商在选用设备时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备,造成市场上分散的CA系统,不同的SMS、数据广播系统、浏览器、中间件等搭建的千差万别,也造成了机顶盒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运营商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造成中国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产品线过于复杂。

(2)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利润下滑、成本加大

在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由于各地区网络运营商技术设备的千差万别,以及不同的网络运营商对于机顶盒界面、功能、遥控器等不同的需求,机顶盒厂商必须针对不同的网络运营商进行适当调整,开发符合运营商不同需求的机顶盒产品,导致了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厂商成本不断加大,而又由于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家企业投入到机顶盒市场,造成竞争比较激烈,产品利润不断下滑。

(3)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以基本型机顶盒为主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有线数字电视作为推进主体,在有线网络运营商整体转换中主要采用免费赠送终端接收设备的方式来加快数字化程度,并且出于成本考虑,大多运营商选择基本型机顶盒,地面、卫星以及IP数字机顶盒也由于产业尚未成熟,基本型机顶盒仍然作为市场主推产品。3 机顶盒核心技术结构

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构成上看,数字电视机顶盒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提供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硬件平台,实现音视频的解码。数字电视节目内容的重现、操作界面的实现、数据广播业务的实现,以及机顶盒和Internet的互联都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

3.1数字机顶盒硬件系统

从结构上看,机顶盒硬件系统一般由芯片、内存、调谐解调器、各种智能接口、外部存储控制器、高频头以及视音频输出、电源、机壳等几大部分构成。

(1)芯片

芯片是机顶盒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部件,主要进行后端信源解码处理,通常集成有MPEG-2解码器和一个CPU。根据芯片集成度及实现的功能不同,机顶盒芯片供应商推出了面向从低端到高端产品的信源解码器。

(2)调谐解调器

调谐解调器的作用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流,信号流包括视频、音频和一些数据。当转换成为流之后,再经过前向纠错,再传送到解复用器;调制器用来发送回传信号。调谐解调器的不同成为不同类型数字机顶盒的标准。

(3)内存

机顶盒需要内存来存储指令和数据,可以分为RAM和Flash内存。

机顶盒中的RAM主要是用来存储应用数据。Flash用来存贮机顶盒的系统软件、驱动软件、应用程序以及一些配置信息,在系统断电时内容还可保留,同时Flash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对其上所载的软件进行更新,达到机顶盒软件升级的目的。

(4)外部存储设备 外部存储设备一般指外接U盘、SD卡、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大容量的移动存储设备可以用于存储节目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记录、重放所喜爱的内容的要求,实现PVR录制和Timeshift(时移播放)功能。各种智能接口

智能接口是多数机顶盒不可缺少的部件,该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外部接口。随着机顶盒设备硬件设计的不断发展,可用的物理接口也在增加。可以将机顶盒的物理接口分成如下的类:调制解调器接口(PSTN、ADSL、CM)、高速多媒体接口(USB、Card reader)、RS232、智能卡读卡器、通用CI接口、遥控器、无线键盘、TV和VCR接口、Ethernet/Wifi 网络接口。3.2数字机顶盒软件系统

机顶盒作为一个客户端系统,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硬件平台外还需要配备不同的软件系统才能使其完成各种任务。机顶盒中的软件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层:应用层、中间层和驱动层,每一层都包含了诸多的程序或接口。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

在中国,机顶盒的发展已经历12年的历史。

从1999年开始至2002年底,机顶盒就已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然而,基本上每个城市达到两万大众就难以再增长,机顶盒的推广遭遇“两万户瓶颈”。为突破 “两万户瓶颈”的尴尬局面,有些城市选择了与其他产品的捆绑方式销售机顶盒,此种销售方式也并没有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从2003年起,国家广电总局选择了49个城市作为数字电视的试点城市。一些城市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思路逐渐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们的认可,当地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免费向有线电视用户免费赠送机顶盒,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机顶盒派发至每个家庭,快速完成数字化的基础转换工作。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为27.6万。但同时应看到,这27万多数字电视用户中,尚有一些属于试用型用户,如北京目前仍采取用户缴纳押金试用的方式,其近1万个机顶盒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字电视用户。此外,苏州的两万多个机顶盒中有一部分并没有继续付费。

2004年全国生产了超过两千万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前十名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拥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PBI和同洲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家,他们均生产全类型的数字机顶盒产品,PBI的产品基本以外销为主。由于数字机顶盒的市场总量主要由卫星数字机顶盒构成,有线数字机顶盒本身在总量中的占比就比较小,所以那些只生产有线数字机顶盒的厂商在总量中的份额就非常小,如天柏公司。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已经达到了5408.3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0.7%。中国机顶盒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受卫星数字电视机顶盒出口带动,同时,随着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的深入实施,2006年国内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需求量也上升较快,2005年产量仅为341.0万台,而2006年则达到了801.6万台,另外,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也由2005年的230万台上升至2006年的494.3万台。2006年我国机顶盒家庭保有量突破1000 万台,市场增量达到800万台以上,同比增长50%。按机顶盒的三大传输方式(有线、地面、卫星)来分,2006年中国机顶盒市场仍旧以有线数字机顶盒为主,销量达700万台,占整个机顶盒市场的90%以上,IP机顶盒大约有100万台,而地面机顶盒市场拥有量还不到10万台,卫星机顶盒基本用于出口。在有线数字机顶盒中,基本型机顶盒销量达630万台,占有线机顶盒市场的90%。而双向机顶盒销量达30万台,高清机顶盒销量仅3000 台,它们与其他类型的机顶盒一起瓜分剩下的10%市场份额。2007年底,中国数字机顶盒的出货量达到6500万台,相对增长41.3%,我国有线机顶盒市场家庭保有量突破2500万台。在2007年国内机顶盒市场上,有线数字机顶盒整体平移市场仍是主体,地面数字机顶盒已开始起步,直播卫星机顶盒市场空间与129号令的开放程度有高度的相关性。2007年国内机顶盒市场较明显的变化是,虽然平移基本型机顶盒仍旧占据80%的市场份额,但正在整转的130个城市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都已经开始进行双向网的改造,因此,双向机顶盒在1-9月份同比增长了近一倍,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明年更加凸显。另外,在市场竞争方面,机顶盒厂商的市场集中度正迅速升高,机顶盒利润在进一步下降,大量的垫资和分期付款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机顶盒品牌的市场竞争已上升为整体实力的竞争。

2008年我国数字电视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除有线数字电视仍旧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外,地面数字电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直播卫星的升空也为2009年卫星数字电视的发展提前预热。到2008年年底,中国数字机顶盒的出货量达到7200万台,同比2007年增长12.50%,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因此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机顶盒市场的制造中心。2008年,虽然受到雪灾、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中国机顶盒市场依然处于景气周期。2008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有线机顶盒市场新增1338.6万台,相比去年增长200万台,有线双向机顶盒增长速度加快,部分城市已经取代了单向成为平移主力,截止到今年9月,双向机顶盒销量达716.74万台,同比增长一倍有余.高清机顶盒相比去年也逐步增多,2008年国内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0万台以上。另外,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机顶盒品牌依旧以长虹、创维、天柏、同洲、九州、银河为主打,机顶盒竞争已经从单一产品价格与功能竞争逐步向整体实力的竞争模式转变。2009年中国制造的机顶盒总出货量继续增长,总出货量超过1亿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顶盒生产制造中心的地位更为稳固。2010年有线机顶盒的新增量预计在2500万台左右,将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外销机顶盒主要以卫星机顶盒和地面机顶盒为主,主要销往美国、印度、英国、阿联酋、德国、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家。地面机顶盒的出口量仅次于卫星机顶盒,美国和欧洲是地面机顶盒的最主要市场。支持DVB-T(地面无线)标准的机顶盒主要销往欧洲、中东及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而支持ATSC(美国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机顶盒主要是销往美国和加拿大。中国在卫星机顶盒供应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009年内销机顶盒的出货量预计将首次接近总量的50%。内销机顶盒主要是有线机顶盒和卫星机顶盒。2009年前三个季度,有线机顶盒的国内总出货量达到1710.7万台,比2008年同期增加372.1万台,有线机顶盒主要流向为江苏省、陕西省、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哈尔滨市、北京市、武汉市等省市。2010年中国制造的机顶盒总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有线机顶盒的国内总出货量达到2143.8万台,相比2009年同期增加433.1万台。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8600万,有线数字机顶盒市场规模为8856万台,增量市场规模达到2056万台。预计在未来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里,机顶盒将在中国数字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业内权威研究公司格兰研究统计:截至2011年4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9516.8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50.81%。5 数字机顶盒的发展趋势 5.1硬件平台发展趋势

从机顶盒发展趋势看,Tuner和解调芯片合二为一,物理上减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或者采用芯片实现Tuner 的功能。

由于CPU与TS流解复用器,MPEG-2 A/V解码器,视频编码器集成,形成STB 的核心芯片,它的发展速度将决定机顶盒未来的方向。必然的趋势是CPU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器容量越来越大,MPEG解码器将同时支持多路节目的解码;并支援更多解码格式,如可以解码更高压缩率的H.264。同时用户可以直接看到的图形显示界面将从简单的OSD,发展到强大的2D、3D图形引擎。

由于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的建设和改进,以及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通过网络通道和机顶盒,观众坐在家中就能享受到视频点播(VOD)、网上冲浪、远程购物、交互游戏等增值业务。这种交互性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看电视的方式。因此,双向传输方案将成为机顶盒发展的主流。

外部接口将更加丰富,通过USB口可以实现和数码相机的连接,通过IDE接口可以挂接硬盘实现节目存储等等。

机顶盒是网络的终端产品,现实中存在着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虽说三网合一是必然趋势,而且三网在骨干网的传输技术上已经融合。最终将数字机顶盒发展成为家庭网关,将机顶盒与PC、打印机、DVD机等数字设备连接起来,并通过双向模块与Internet相连,真正地成为信息家电。5.2软件平台发展趋势 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的不断深入,开放式业务系统的广泛使用,运营商的利润增长点将从以前靠收视费和广告费转向靠多种应用去支撑。因此,机顶盒将支持越来越多的应用,如电子节目指南、PPV节目、IPPV节目、准视频点播、数据广播、Internet接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以及IP电话和可视电话等。而上述应用的发展,必须依靠机顶盒的软件平台,也就是中间件。因此,机顶盒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间件技术的发展方向。5.3机顶盒种类发展趋势

(1)数字电视一体机

随着数字电视机技术的发展,带数字解码功能的新型电视机已经面世。这种将最基本的机顶盒和电视机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一体化电视机,将对机顶盒的制造业和数字电视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家电巨头们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新的技术产品,大多数机顶盒生产商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对运营商而言,一体机的出现也使运营发生了改变。过去运营商不仅要为节目传输操心,也要为用户的机顶盒投入大量的精力,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特别是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由于发送机顶盒而背负了庞大的债务,而这一切都可能因为一体机的出现而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未来的2~3年内,按照国家产业的规划,国内生产的35%以上的电视机将带有机顶盒功能,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500台以上的一体机投放市场,以后这个数字还将会不断攀升。

(2)机卡分离

机卡分离和一体机几乎是天生的一对。电视机的大规模制造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也降低生产的成本,而大规模制造的基础就是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一致性,这不仅表现在硬件上也表现在软件上。由于软件的差异性使得制造商无法像生产电视机一样大规模地生产机顶盒。所以实现规模制造,CA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机卡分离技术的含义在于让数字电视的接收设备(机)和CA智能卡及其软件(卡)无关,两者通过一个接口产品(大卡或CAM卡)来连接,电视机和STB预留这个通用的接口。在插入CA智能卡之前,所有的电视机和STB的软硬件都是相同的,而智能卡首先要插到一个与之适应的CAM卡中才能插到电视机或机顶盒上,解出相应的节目。虽然从表面上看由于使用了CAM卡增加了用户的接入成本,但由于脱离了CA的束缚给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带来了使用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最终也带来了用户接入成本的降低。诸多的优点使机卡分离成为一种产业发展的趋势,美国已经把机卡分离作为数字电视机的标准,并为此定义了强制性的时间表。对中国这样一个电视机生产大国而言,机卡分离也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标准。随着产品的批量投放市场,数字电视机的普及将有助于带动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

(3)双向机顶盒

互动正逐渐成为机顶盒的主打发展方向,在双向机顶盒与单向机顶盒价格差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双向机顶盒代替单向机顶盒进行整转的趋势已经被大多数有线运营商所认同,并成为可能。

(4)双解码或多解码机顶盒

对国内的运营商而言,特别是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用户两台以上的电视机收看数字电视节目是一个令开发人员十分头疼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达到一机一卡,提高收视费,但无法让用户理解这种运营模式,也使数字电视的推广面临很大的阻力。双解码机顶盒是在一个机顶盒中采用双解码芯片或在一个芯片中嵌入两个以上的解码电路,并配以两个解调器,进而使一个机顶盒输出两路不同的节目,而机顶盒的成本仅仅增加了30%~50%。这种新产品的出现,无疑对那些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用户是一个福音,当然对那些寄希望于用户购买两台以上的机顶盒以及交两份以上的节目费的运营商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5)PVR机顶盒

随着节目源的丰富和网络运营商服务的不断改善,中国的数字电视业务会不断向专业化和个性化等领域发展,用户对PVR机顶盒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PVR机顶盒将逐渐从实验室产品走向市场,具备PVR功能未来将成为机顶盒标准配置。由于PVR机顶盒技术复杂,内置硬盘的造价成本又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外置硬盘的PVR机顶盒使用户的选择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因此将受到用户的喜爱。从2009 年起,广电大力推广Push-vod业务,这将促进PVR机顶盒市场的发展,预计PVR市场将从2009年逐渐启动,但PVR机顶盒短时间内在保有量上仍然不会有大的突破,原因主要是:终端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上,可录的高质量节目仍然不是很多;知识产权问题;PVR机顶盒价格仍然较贵。(6)双模机顶盒

有线/IP双模机顶盒主要存在于杭州以及扬州,此类型的双模机顶盒市场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地面/卫星双膜机顶盒同时能够接收地面和卫星传输的节目内容,在日本等国受到用户的欢迎,成为最主要的机顶盒产品类型之一,显示了其广阔的前景。地面/卫星双模机顶盒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仍然受到卫星节目接收政策上的限制,从长远来看,以地面解决当地节目,以卫星解决外地节目,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接收方式。

(7)3D 高清机顶盒

2008年,一些有前瞻性的公司将3D机顶盒带入中国,目前处于产品试销阶段,最为一种高端的机顶盒产品,3D的出现丰富了机顶盒的产品类型。3D 游戏使用三维技术,使游戏内的物体具有空间性,游戏视角可以随意变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国外市场上受到欢迎,但在中国仍然属于比较超前的机顶盒类型,其发展有待进一步观望。

第三篇:回顾中国发展历程 树立报效祖国志向

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功绩。

第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并且在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加强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他们德才兼备,风华正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容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焰;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理想是我们 的强大精神动力,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根本保证。

许多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只有和踏实奋斗结合起来才更有力量。远大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真正有理想的表现是知行统一。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自己远大理想的最好行动,就是刻苦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周恩来同志在年少时说出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深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而又神圣的使命。大学生们躬逢盛世,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以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这是大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

“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学生一定会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审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

浅 谈 内 部 审 计 现 状 与 发 展

寺 河 矿 二 号 井

财 务 科

段楠

浅谈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历经20年探索实践的内部审计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要求、新课题。本文对我国实施内部审计的社会现状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搞好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健词:内部审计 问题 思考

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的行为,它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内部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根据审计业务需要,分别设立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后,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大都建立了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近年来,内审机构根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作用日益明显,除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外,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

据统计,全国现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每年完成内审项目50万个左右,每年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提高效益所创价值近1000亿元。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实施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内审工作,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内部审计监督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法律层次偏低。由于内部审计散建于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因而不能纳人国家最高层次的立法程序。在行业自律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事务只能由审计署代行管理职能。因此,它的法律地位也只能由审计署代行拟定内部审计法规,提交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形成国务院级的行政条例。与政府审计的《审计法》和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相比,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法律层次明显偏低。

2、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一些部门或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许多单位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据统计:全国仅有30%的单位设立了健全的内审机构,50%以上的单位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很不健全,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只有56%的内审机构是由最高主管或审计委员会领导,其它的或是由副职主管,或是由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单位内审机构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他的审计对象都是同级的各业务部门,来自外部和内部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干扰,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领导重视的程度,其地位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变化。审计提出的整改措施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不能引起被审单位足够的重视,不能完全地得到贯彻与落实。

3、内部审计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审计,其根本目的是要服务于管理者,对内提供服务。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审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国家通过制定法规等形式规定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审制度。因此,部门和单位内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政府审计色彩,是一种政府行为。内审工作也主要为国家审计服务,作为国家审计的补充。所以,长期以来内审的有效需求不足,内部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内审工作也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4、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理论研讨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导致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行政

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内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部门,有些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他们虽然有着系统的财务和其他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少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能独立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民营企业内审更是起步较晚,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操作性规范,内审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无序性十分明显。

5、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内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较低、准确率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改善内部审计的对策分析

(一)加速《审计法》及配套法规的修改和完善进程,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目前,在制定《内部审计法》或《内部审计条例》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加快《审计法》修改进度。《审计法》的修改,应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业资格准人、工作权限、工作职责等,应以法定形式明确定位。同时,应加大对《规定》、《准则》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为内部审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整个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二)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步伐。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化组织,而且还建立了全球性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我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内部审计协会,各市(地、州)级协会及部门分会正在加紧筹建。内部审计从政府代管到行业自律管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内部审计协会首先要加快制定和修订适合我国内部审计特征的职业准则,以此来规范内审人员和机构的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其二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以具体指导,如交流内部审计信息、发布技术规范、检查工作质量等。其三是进行对外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吸引国外先进内部审计理念,也可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业务知识,提高职业素质。

(三)探索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适合企业管理特征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既要考虑是否与其它机构的设置相适应,又要考虑与管理相适应,在信息沟通渠道上既能及时向管理当局汇报审计结果、提出审计建议,又能在审计项目的选择

上体现管理当局的意志。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机构的设立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单位内部设置与各业务管理部门并列的独立审计机构,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代表经营者为其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二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实行总审计师负责制,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之外,对经营管理层各环节进行审计,负责向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工作。

(四)优化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对下属单位审计的事项将越来越少。只有那些管理公共事业的政府部门,如: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因其管理的单位较多,内部审计职能需要强化。而那些下属单位较少的政府部门内审作用将相对变小,内审工作可由国家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执行。同样,企事业单位也应根据客观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内审机构。如果虽有开展内审工作的必要,但工作量有限,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来提供内审服务,而不必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否则,就应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专职从事监督检查工作。

(五)逐步理顺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关系和地位。在领导关系上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地位,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领导关系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活动、财会部门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就容易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六)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通晓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提高内审队伍素质,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使其来源多源化。既可从高等院校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又可从会计师事务所、其它行业招聘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保证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七)转移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第一,要开展内控制度审计,评价经营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内控管理服务。第二,要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其对部门单位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第三,要对部门单位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和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第四,要积极开展各

种经济责任目标审计或离任审计,评价部门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吴 萧.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索[J ].审计研究,2002-10:5-6.[2]武晓红.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J ].经济师,2004-5:6-7.[3]肖 炎.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中华审计网.[4]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67-69.[5]陈厚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之友,2003-7:4-5.寺河矿二号井财务科段楠

2011年8月9日

第五篇: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美国内部控制发展

(一)萌芽阶段——内部牵制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

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由内部牵制向内部控制制度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并促使工厂制度形成, 公司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单元, 由此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 传统的单

一、散乱、缺乏体系的内部牵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西方各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危机过后, 为了完善资本市场,进而保护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西方国家纷纷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监督。最早提到“ 内部控制” 的文献是192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了《会计报表的验证》, 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概念的则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修订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 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 该报告认为“ 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1958 年10 月,该委员会发布《审计程序公告第29 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两分法”的由来。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建立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全球兴起了兼并浪潮, 通过兼并,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更加复杂, 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尤为重要。1988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该公告首次使用“ 内部控制结构” 一词, 并将其定义为“ 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 指出内部控制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控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要素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

(四)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年代后,内部控制研究进入新阶段。1992 年,COSO 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6 年,AICPA 全面接受其内容,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 号》形式发表。COSO 报告定义内部控制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①财务报告的可靠性;②发展的效果和效率;③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成分。COSO 报告提出的由“三个目标”和“五个成分”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成为迄今为止最有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由于安然、世通等知名公司财务丑闻,美国国会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404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有效披露,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该报告进行审计。

下载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30日 10:52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摘要: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方面,从毛泽东没有革命文化......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来源:CIO时代网近几年来,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相比......

    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风雨六十年辉煌二十载——昆山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撤县设市以来,昆山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工商城市的跨越,走出了率先发展、科学......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5篇)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

    中俄关系回顾与启示

    当代中俄关系回顾与启示 论文摘要: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毗邻,随着中俄关系的逐级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的不断丰富,加强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关系中......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晓萍 [摘要]政府流程再造,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产生初期,由于股市规模扩大以及股票价格上涨不仅符合上市企业利益、众多中介机构利益、广大股民利益,同时也符合作为最大股东的......

    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

    关于我县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 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分析我县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抓好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完成第一轮课改,新课改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