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篇: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新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群众工作也产生不少新情况,面临不少新挑战,出现一些新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
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在获得执政地位之后,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不能忘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只能归于人民并造福于人民。全党同志都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的危害,深刻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增强群众观念;以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以更加丰富的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从群众中获得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做好群众工作。与过去相比,今天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但我们必须牢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我们必须牢记,在执政61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更多财富、更多资源、更多渠道,只能说明我们在把握群众所思上,在解决群众所忧上,在满足群众所盼上,应该有更大决心、更多智慧、更多方法。
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检验群众立场的标尺,在于我们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无往不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站稳群众立场,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充分考虑统筹好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要坚持正确把握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监督、保证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只有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以党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全党同志务必牢记。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一个根本点、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党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形成了对待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从而使我们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认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根基;深刻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创造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深刻认识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而且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90年来,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关键是有了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色,就是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从群众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引导群众接受党的主张;另一方面要注意向群众学习,把当好群众的先生与当好群众的学生结合起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虚心向群众请教,善于汲取群众智慧,根据群众意愿制定方针政策。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宗旨,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工作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为政不移公仆之心。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对于党员干部究竟是做人民公仆还是当官做老爷,我们党早就表明了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过去多次讲过的。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各级干部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做好。”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始终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
战,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本遵循。只有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政治优势,防止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
坚持从群众中来,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要求,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增长智慧、提高本领的阵地,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坚持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意味着要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党的主张,使群众接受并见之于行动;意味着党的一切工作都要接受群众的检验,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思想上真正尊重群众、感情上真正贴近群众,尤其是不断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把党的政策明明白白交给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把握群众工作方法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当前,应着重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把思想教育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人民。注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把做好日常工作与健全工作机制相结合。既注重做好日常工作,又构建良好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同时将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把做好群众工作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不断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维护党的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团结巩固人民团结,不断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回顾我们党近90年的奋斗历程
回顾我们党近90年的奋斗历程,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甘愿抛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同样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史诗般意义的。令人鼓舞的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不懈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已有很大提高,经济总量达到34万亿元,人均 gdp达到3000多美元,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化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普通中国百姓今天富裕安定的幸福生活。
90年的历程,见证着您奋斗的足迹,90年的沧桑,留下您坚韧的身影,您领导广大人民,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用鲜血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终于还了人民温馨家园,还了祖国锦绣河山,东方睡狮终于在人民的呐喊中醒来。
独立自主是您的崇高气节,和平外交是您的和平与善良。在国际纷繁多变的舞台上,您经受了国际风云的考验,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找到了神州通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于是就有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您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撕破了中国固步自封的枷锁提出了对外开放,以过人的胆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光辉庄严的形象不战而屈人之兵,洗去了神州大地百年的耻辱,告慰了香江遗憾百年的灵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民奔小康,您领导人民以奇迹般的业绩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位航天员写的一首诗在我心里产生了共鸣:我是高山一座/在风雨中默默思索/我是红柳一棵/深深扎根在戈壁大漠/我很渺小/在星河里找不到自己的星座/我很伟大/在燃烧中溶入了天光地火/我很骄傲/为共合国架起了登天云梯/我很自豪/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奏凯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攫取者。——《雷锋语录选》
相信大家清楚地记得2011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吧。2011年上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突然减速。伴随经济下滑,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压力增大,民生问题突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手,沉着应对。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辉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2011年,中国经济再创历史新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财政收入8.308万亿元,比上年增增长21.3%。其中个人所得税4837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22.5%。车辆购置税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628亿元,增长54%。国内消费税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310亿元,增长27.5%。作为银行人,我体会更深。我们的祖国从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世人瞩目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中国财政60多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彪炳青史。
难怪世界这样赞扬中国:美国合众社说,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已经迅速推动其登上了全球影响力之巅。德国《星期日时事》说,“美国梦”已移向中国。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没有中国的充分参与,全球的任何事情都无法得到解决。美国《纽约时报》说:我们想要中国来领导。菲律宾施氏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施乃康先生说,凭借中国国家领导人能让占世界总人口六分之一的人类,过上稳定与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生活事例,足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确,跟共产党走,是我们的福祉,更是我们的行动。跟共产党走,就要像刘胡兰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书写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跟共产党走,就要像朱自清那样,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即使清贫,也要彰显中国人的骨气,用洗炼的语言和清丽的文笔,告诉世界什么是人间真情。跟共产党走,就要像焦裕禄那样,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党员精神。跟共产党走,就要像飞人刘翔那样,以世界第一的速度,扯掉“东亚病夫”不光彩的封号,让奥运走进鸟巢,让国旗在世界各地的领奖台上冉冉升起。跟共产党走,就要像钱学森那样,冲破种种阻力,回归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让中国火箭飞向太空,让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标志性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只出现在教科书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银行人,应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不管你身居何职,身处何地,请你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管好财、理好财、用好财。即使普通,即使渺小,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金融业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肩负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的神圣使命。
我虽然没有才旦卓玛高亢嘹亮、悠扬婉转的嗓音,虽然没有陆游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才华,虽然没有马援心系国家、马革裹尸的豪情;但我仍然执著而热情地邀请你——请用你的山里话,请用你的江北话,请用你的汉腔,请用你的蒙语,请用你优美而丰富的手语,请用你鲜艳而友好的旗语,请用你古老而深刻的中文,请用你地道而流畅的英语——和我一起高呼:跟共产党走,永远不回头!
第四篇: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回顾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30日 10:52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摘要: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方面,从毛泽东没有革命文化事业,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到邓小平“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从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到胡锦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都是对文化建设所做的深刻论证。通过对新中国文化历程的回顾,可以总结文化建设60年来所发挥的解放思想、动员人民、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建设 “双百”方针 “二为”方向 文代会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0;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5-01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今天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稳步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总结和回顾历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17年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第一页。中共中央给大会的贺电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这次大会实现了老解放区与新解放区两路文艺大军的会师,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基本方针,大会号召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最大的努力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大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文学艺术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文代会后陆续成立了美术、舞蹈、曲艺、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专业文艺工作者协会组织。
第一次文代会上提出了改革旧戏剧的任务。会后,立即成立了以欧阳予倩为主任的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会,毛泽东为该会题写了“推陈出新”的题词。1950年7月,文化部又组成戏曲改进委员会。如何对待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的传统戏曲,不但涉及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关系到成千上万艺人就业的社会问题。1951年5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保留与发展旧戏曲的优良传统部分而去掉其不合理的、由长期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反现实的落后部分,使其成为以新民主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戏曲艺术。提出依靠用新戏曲逐渐代替旧戏曲,按照有益、无害和有害的三类标准,和戏曲艺人一道,对传统剧目和传统的表演艺术进行整理和改革。此举使许多濒『J缶灭亡的剧种获得了新生。大批传统剧目经过去芜存菁,剧本、唱腔和表演都绽放出新的光彩。无论在剧目的创作和改编方面、在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的革新方面,还是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都取得了很太的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国家将所有的民间文艺团体、戏班子、艺人和国有文艺团体组成国家、省、地区三级设置的国营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改革旧电影事业,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公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和《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等,规定旧片映演必须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上映执照方能上演;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删剪或禁止上映。
1953年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了适应形势确定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9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第二次文代会主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有:第一,在新的建设时期,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抓创作为主。第二,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周恩来在会上所作政治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三,对建国以来文艺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及其他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对文艺批评上的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文艺领导上的行政命令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初步的清理。第四,提出如何运用社会方式领导文艺工作,以克服违背艺术规律的行政方式和不恰当的干涉。
第二次文代会对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文学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上也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很有生气的优秀作品。
李准1953年11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通过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对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及广大农民要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愿望作了介绍。1955年赵树理发表的《三里湾》以他惯常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合作化时期农村的复杂斗争和各个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欧阳山的《前途似锦》、王希坚的《迎春曲》、刘澍德的《桥》、康濯的小说集《春种秋收》、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等都是展示农业合作化历程的作品。
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们,塑造英雄人物典型形象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也开始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准。峻青1954年发表的《黎明前的黑暗》,描写了交通员小陈带领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把革命同志和革命任务看得高于一切,最后连同母亲、弟弟壮烈牺牲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王愿坚1954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作品《党费》,主人公黄新那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正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年,杜鹏程发表的优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第一部大画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鸿篇,当时被评论界称为“具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史诗的精神”,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保卫延安的几次著名战役,而且第一次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彭德怀的领袖人物形象。高玉宝1955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也受到普遍欢迎。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即将完成,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中共中央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1956年四五月间,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的身份分别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为进一步宣讲和阐述“双百方针”,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请中宣部长陆定一举行了报告会。
“双百”方针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优秀的中长篇小说相继问世,其中在1957年发表的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艾芜的《百炼成钢》,1958年主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和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一卷)。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剧目开放。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地整理挖掘出的剧目有5万多个,上演了百余出久不演出的剧目,昆曲《十五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年秋天的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翁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丽叶》(当时的译名),由田华饰演的幽丽叶受到英国《工人日报》来华记者阿兰·魏宁顿的高度赞扬。7月,首都文艺界集会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诞生200周年、荷兰画家伦勃朗诞辰350周年、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诞生100周年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逝世50周年等,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少见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文化艺术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使大批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一大批优秀作品受到批判。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以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正如周恩来指出的:“一九五九年,尤其是一九六0年以后,由于执行总路线在具体工作上发生偏差,这不能不影响到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艺方面。”由于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主观能动作用,提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那样,在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要争取“大跃进”,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还要求文化创作要行行放卫星、处处放卫星、层层放卫星。像搞政治运动一样发动文艺“大跃进”,严重违背了艺术生产的规律。
为了纠正精神生产领域内的种种偏差,调整文化政策,自1961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以及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人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总结经验教训,阐述精神生产的规律,批评文化思想领域的一些错误作法,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与此同时,先后制定了《文化部党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简称“文艺八条”)、《文化部关于剧院(团)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剧院(团)工作十条”)、《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简称“电影工作三十二条”)等,提出了加强文艺建设、改进文艺工作的意见。文艺工作经过调整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音乐创作中涌现出《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唱支山歌给党听》、《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一大批优秀歌曲。电影音乐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展,《刘三姐》、《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的音乐家喻户晓。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作品《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史诗《东方红》应运而生,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歌剧代表着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折射出文化底蕴的厚重程度。中国歌剧曾经拥有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唱腔家喻户晓,剧情耳熟能详,强烈吸引了几代观众。如《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等对歌剧艺术进行了成功探索,形成第一次歌剧高潮,其中《江姐》一剧堪称中国歌剧艺术史上的经典华彩乐章。
总起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和不足,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
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处于拨乱反正、走向历史转折的进程中,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文艺界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获新生。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1977年11月,文艺界开始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漫画、相声脱颖而出,成为猛刺林彪、“四人帮”的“匕首”。诗歌打破长期沉寂,抒发了人民群众的战斗激情。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传诵一时的《天安门诗抄》,以及《团泊洼的秋天》、《中国的十月》、《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在浪尖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等,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闻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表达了千百万人民的哀思和怀念。许多长期以来文艺界不敢触及的问题,现在敢于突破、敢于议论、敢于探讨了,不仅打破了“四人帮”套在文艺工作者身上的重重枷锁,冲破了他们设置的许多禁区,而且还冲破了在前17年中的不少清规戒律。1978年1月,中央批准成立筹备小组,恢复被迫停止了12年活动的文联和各个协会的工作,各协会普遍进行了会员重新登记,并发展了一批新会员。同时,相继恢复《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还创办了一批新刊。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9年lO月第四次文代会是在大转折的关头召开的一次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繁荣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邓小平亲临大会并发表《祝辞》。他在讲话中提出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进一步解决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党如何领导文艺等一系列重大的根本问题。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些论断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对文化政策作了新的调整和理论概括,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不仅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化的历史要求,而且更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文化要求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文化发展方针深入人心,文化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杰作,文化园地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艺创作开始进入以揭露和反思极“左”危害为主题的创作阶段,文艺工作者以战斗的姿态和无畏的精神率先从文学角度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在全国拨乱反正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发表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标志着揭批“四人帮”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描写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作品通过对中学生宋宝琦、谢惠敏两个不同形象的生动描写,深刻揭示了“四人帮”的罪恶不仅在于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而且更在于给广大青少年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它所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吁,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通过描写一个16岁的小姑娘王晓华与其“叛徒”身份的母亲彻底“划清界限”,8年后母亲的冤案得到平反,王晓华明白了真相,但为时已晚,母亲已与世长辞的经历,揭露了极“左”路线给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人造成的悲剧和灾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
这以后揭批极“左”路线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作品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四人帮”的淫威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类是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情操的热情颂扬。前者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中杰英的《罗浮山血泪祭》、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谌容的《永远是春天》、莫应丰的《将军吟》等;后者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刘绍棠的《峨眉》、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接下来发表的作品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揭露和控诉,作家开始把笔触伸向历史纵深,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梁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张铁匠的罗曼史》、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月食》等。这一波创作浪潮后期的优秀作品,如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棋王》、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张贤亮的《绿化树》等,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话剧发挥了它介入现实短、平、快的特点,率先创作了一批及时反映政治潮流和重大社会主题的作品,如《于无声处》、《丹心谱》、《枫叶红了的时候》。1978年初,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再现了1976年中国人充满风险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老干部梅林是何是非的恩人,但何是非投靠“四人帮”,昧着良心出卖了梅林一家人。作品有力地揭示了天安门事件前后尖锐、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这出话剧在围绕天安门事件要不要平反的激烈斗争中公演,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陈云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是人民的意愿,就举了《于无声处》为例。苏叔阳创作的五幕话剧《丹心谱》被称为“对恢复发展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带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它表现了以方凌轩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为执行周总理的指示研制治疗冠心病新药,与“四人帮”亲信爪牙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诗歌的代表则有1977年发表的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中国的十月》是一首优秀的政治抒情诗。它热情讴歌了中国史诗般的十月,放声歌唱粉碎了“四人帮”的伟大历史性胜利。《一月的哀思》抒写周恩来光辉的一生,表达了全国人民在周恩来逝世后的悲痛和怀念以及对粉碎“四人帮”的无比欢欣。涛人善于选择典型的细节和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表达昂扬奋发的激情。《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诗人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构思来展现主题,用54个“周总理,你在哪里”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询问,反复倾诉,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文学作品,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有力地推动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文化艺术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地推出一批以改革为题材的力作,逐渐取代伤痕文学和反思小说而成为文学创作主流。《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上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就题材、思想、人物而言均不同以往。作者把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的困难、斗争和已经出现的变革与转机,着力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正面形象,写他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写他感情世界的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性格鲜明突出,有棱有角。这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评论家们的盛情赞扬,被评论家们赞美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载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的何士光的《乡场上》,像一阵潮润的清风卷起了乡间芬芳的泥土气息。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村在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以后农民的新风貌,他们不仅逐渐摆脱长久的贫困,而且敢于挺直腰板抵制官僚特权作风,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其他还有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赵本夫的《卖驴》、路遥的《人生》、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谭谈的《山道弯弯》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这些作品已经不仅限于为改革鼓与呼,而是朝向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心态变化的深层写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深入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管理部门明确提出改革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1983年国务院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文化体制改革。198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合理调整艺术表演团体的布局结构;确定编制,精简人员;改革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加速培养艺术人才,繁荣艺术创作等改革思路。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行“双轨制”改革思路,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大体遵循了经济领域“增量改革”的战略,在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特别是省级和中央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难于取得突破时,艺术院团改革转上了“双轨制”发展的道路,转轨并催生了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和社办院团,改变了艺术表演团体由政府单一投资的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功能日趋多样化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现出来。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通知》,正式认可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性活动。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强调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91年,江泽民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0年,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的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改革剧团体制,集中力量办好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平的剧团”的要求。1993年9月,文化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对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意见:一是调整布局结构。国家重点扶持少量的在国内外、省内外有重大影响,或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民族代表性,或具有历史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地、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提倡和鼓励社会办团。二是搞活内部经营机制。1994年2月,文化部又颁布《关于继续做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由此开始,文化部连续三年对中直院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遵循建立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三项基本内容的宏观思路。以建立完善的运转机制为重点,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对推进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强调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发展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投资对象,以现代管理机制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把文化艺术事业、旅游、教育、科技事业等一并列入第三产业。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90年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引起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关注。1993年11月文化部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文化系统由“以文补文”、“以文养文”逐步转入产业发展轨道。1998年政府机构体制改革逐步推开,文化部在机构大精简的背景下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文化产业司,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文化产业”问题,这是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这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着重在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环境、开放格局等5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意见还强调要加强党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领导,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进行了探索:一是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转到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尤其是省级和中央艺术表演团体为重点,在落实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布局结构、规范演出市场秩序和建立文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同时,重点突出了院团内部运行机制的建设和调整,院团生产和演出的市场化导向得到明显加强,逐渐由机关化管理模式开始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产业化经营得到提倡;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地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文化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保障机制。
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全面部署,并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地位,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专门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国有包括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做准备。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布局加以强调,进一步提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依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决定还要求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基本思路,有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生深刻变化。
2006年3月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决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9个省市扩展至全国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单位也逐步增加。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为我国文化建设描绘了一幅壮美蓝图。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将文化建设推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文艺方针政策稳定明确,文艺创作环境宽松和谐,文艺队伍团结向上,广大文艺家心情舒畅、精神焕发,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文艺作品和表演艺术空前繁荣,规模、数量持续增长,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重要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历史重任,发出“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总结60年文化建设,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成就是辉煌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的文化事业把握机遇,开拓进取,以改革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道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亮丽的中国文化风景线。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引文献]
[1]《中共中央委员会电贺文代大会开幕》,《人民日报》1949年7月2日。
[2]《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3]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1979年10月31日。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5]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3页。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第五篇:重温我们党的光辉历程
重 温 党 史
小时侯经常听广播里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常也跟着唱,蒙蒙胧胧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师范时,上政治课,老师说“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何来论述,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真正从理论上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温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党自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贫穷,不容耻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剑与火,使中华大地变得满目疮痍,血迹斑斑。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先进知识分子组织的“公车上书”,从“救亡图存”到“戊戌变法”,一批一批的精英,一代一代的豪杰,旗树旗倒,人聚人亡,空怀壮志,饮恨苍天。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发动了辛亥革命。革命胜利了,胜利的果实却被军阀窃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了正在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1921年7月,云重雾浓中,南湖的红船载起了使命和希望。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肯定了中国必须抛弃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中不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增强活力,人民共和国在党的带领下日益富强,豪迈而自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必须立足本职岗位,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