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努力把我们的生产建立成精益化的生产模式,最近2年来,通过我们增加设备,细化管理,已取得一些效果,产能一再提升,使产能发挥出较大的效率,极大地支持营销工作的开展,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制造部追求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产出用户需要的产品”,把快速生产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运作。但我们深知管理工作实质上是各种方案的比较和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改善无止境,要在不断的否定中提升。目前,我认为影响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习和培训不足。现今先进管理企业很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能到这样的企业去学习交流,对提高管理有很在帮助。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新的管理方法都需要去学习。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一定学过之后马上就能看到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二、产能不足,从全年总的需求来说,产能配置完成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市场需求是分旺季和淡季的,旺季时加班加点也不能满足市场,从企业效益上来说也不能在淡季加大生产储备到旺季销售,这时就体现出产能的不足,一是人员,二是设备
三、存在部分关键单一设备,出现故障无替代。
四、部门间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推行新的方法很难
五、营销人员对用户的真正需求和工况不是很了解,不能引导消费者选择适合的产品,造成计划调动量较大,影响效率的发挥。用户的要求永远是对的,我们就是这么执行的,但有些用户对我们的产品不了解,营销部门这时就要发挥售前服务的功能,帮助客户选择适合的产品。但现今时有发生产品上线后或入库后再进行配置的改动。
六、物流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地方。工序交叉太多,不利于生产进度的管理,同时也很难准确计算产能。
七、每台设备的性能和生产能力,没有标准的生产数据,此项工作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八、缺件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协作厂不能做到按时送货,主动性差
九、新产品设计存在问题,且改进效果不理想,与成熟产品混杂在一起组织,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同时也不利于新产品的组织。
十、质量问题时有发现,影响生产进度
第二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作业完成者:倪炜
我单位主要为全公司完成装备服务,基本接触了全公司的各个单位和部门,就本人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些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温期间的安全隐患:
1.1,由于合资和搬迁的需要,部分单位的生产场地出租给其他
厂,造成原有设备重新布置安装,固定式降温设备(风扇)降温区域存在死角,造成部分工序不能被降温设备覆盖。
1.1.1,建议在现有条件下增加移动式降温设备(台式风扇)。
1.2,由于合资和新基地建设,很多有经验的职工调离老基地,部分岗位由新进人员或回聘的退休职工,由于多种原因某些重点安全岗位(油库等)缺乏有经验或对公司忠诚的员工。
1.2.1,建议重点安全岗位招聘有经验,有责任心,对企业忠诚的员工,并对调离人员的工作移交进行严格考核,防止他把
工作中的一些细则内容带走。
2,老基地各部门存在的安全隐患。
2.1,各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隐瞒虚惊事故,甚至隐瞒轻伤和轻
微损失事故的现象。造成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安全技改投资无指向的问题。
2.1.1,建议调整对各部门安全事故考核细则,使基层单位敢于面
对并能重视那些看上去不严重的安全事故。
2.2,对劳务人员和外单位服务人员在公司现场出现的安全事重
视程度不够,不管是班组还是单位听到此类事故后往往感到的是庆幸。
2.2.1,希望通过教育,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使其树立这样的观念,虽然这类安全事故由劳务公司或外单位负责,并不纳入本单位(本班组)的考核,但事故的隐患却在我们现场的思想。
3,老基地冲压车间连冲(俗称打连车)现象普遍,冲压安全
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对需在模具内取出零件和废料的冲压工序严禁连冲,而老基地大部分的冲压工序都是这种情况。
3.1,原因分析:
3.1.1,公司不能做到均衡生产,造成旺季生产或临时紧急生产
时的产能不足。“没有任何借口时代”最先出现,最初职工还抵制,严酷的班产考核制度迫使职工就范。久而久
之养成习惯,造成在淡季生产或平时生产时职工为了早
点完成好休息或梭出去办私事的情况普遍存在。
3.1.2,公司合资后忙于新基地建设和生产经营,没有引起足
够足够重视。
3.1.3,近几年人员流动频繁,徒弟学着老师这样做,新的领
导(管理人员)看到职工这样做,早习以为常,甚至
认为就应该这样做了。
3.2,提出建议:
3.2.1,建议对各工序能力在严格按工艺和操作规程操作的前
提下进行重新评估,尽量做到均衡生产,或对部分瓶
子口的工序进行必要投资。
3.2.2,培训方面重点应放在岗位培训上,直到员工正确的操
作方式形成习惯后才能上岗操作。
3.3.3,对新提拔聘用的管理者进行其管理范围内各工序的安
全操作规程培训,使其具备制止违章操作的能力。
4,各单位机械加工工序普遍存在“吃大刀”的现象,原
因和建议同上。
5,老基地冲压车间在通用设备或工装上生产的工序过多,而通用设备或工装上的附件缺失严重,生产过程中操作工人往往会随便找一块钢板来代替使用,最近出现的折弯机压伤手指的事故就有此原因。
5.1,原因分析:
5.1.1,很多通用设备(折弯机、剪板机)使用多年,或本身
购买的就是二手设备,用于定位的附件缺失严重。
5.1.2,产品变化大,现有附件已不能满足产品加工的需求。
5.1.3,某些产品以前产量不大,适合于通用设备或工装上加
工,但产量增大后没有及时调整工艺路线,班产压力
迫使操作者违章操作。
5.2,提出建议:
5.2.1,补齐设备或工装附件。
5.2.2,根据需要设计添加一些附件。
5.2.3,由于某些附件操作者长期没用过和见过,需进行必要的培训。
5.2.4,工艺工程处应随时掌握产品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工艺
路线。
6,小结:
6.1,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大事,任何形式的安全隐患都危及员
生命,平时对一些看似不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分析和整改就是暴露和解决危险源。
6.2,企业搞安全生产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
作。一边指定一大堆的制度,一边迫使员工违章作业的做法不仅不能实现安全生产,反而使员工认为你这样仅仅是为了免责,不是为员工的安全真正办实事,造成企业的凝聚力下降。
第三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张正勇
下面谈谈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上课时,总喜欢摆出老师的威严,总喜欢说些树立老师威信的话语,以为这样学生会一心一意地听老师讲关键方法;这样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而效果并不好。教师忽略学生的反映,总认为解题的方法,老师已经对每种类型一一讲解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做呢,于是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说学生不太爱开动脑筋,使学生不断地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分数、名次,实质上注重的是片面竞争.片面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实践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给儿童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学习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
三、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时,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
一、过于死板。不敢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归纳。
第四篇:采购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题作业
一、采购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单位意识不强
出现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实施时间不久,宣传力度不够,而原先出台的制度又缺乏刚性,对采购人没有法律约束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预算编制滞后,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很难实施。有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一些地方用政府采购计划代替政府采购预算,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
政府对采购中心组织的开标活动监督意识不强,考核与现场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对开标现场监督不得力,走形式走过场。有些监管部门限于人手少,只是象征性地走走场面,不参与全程监督,一味地寻找采购执行机构的问题,现场监督失去了应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工作考核不规范、不科学。由于指导能力匮乏,监管部门对采购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进入标准、规章制度建设、纠纷处理措施等等考核内容未作政策上的规定,监管部门考核工作也只能走走形式,是对采购中心工作放任自流与不关心的表现。
(二)具体管理职责不清
多数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都设在财政部门,为了精减机构,许多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与集中采购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缺乏相互制约的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政府采购行为的执行者往往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在不经意间把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转嫁给了采购中心。这种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或行政错位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采购体制不顺,许多应该事先解决的问题不能约定俗成,使采购中心工作被动。
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让许多没有采购资金的项目进入采购法定程序,致使供应商合同款项被无限期拖延,供应商怨声载道,采购人却毫无表情。虽然采 购中心没有直接责任,但项目是由其组织开标的,协调即使很困难却也是份内事,采购资金不足的矛盾焦点明显地转嫁到了采购中心。采购监管部门不从源头上遏制采购人的不规范行为,却做起了老好人,赢取当事人好感,获得行风评议选票,而把采购中心推上了风口浪尖。
(三)双重标准操作执行不便
对涉及采购中心具体事务性问题,采用双重标准,令采购执行机构困惑,理性逻辑混乱。对于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甚至超过几倍的项目,监管部门初次就确定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方式,臵政府颁布的集中采购目录于不顾。违背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时限,邀请招标只给3、4天招标定标完成期,故意或变相帮助采购人“愚弄”采购中心,不能及时按规定方式采购完毕的还抓小辫子,而对于一些明显可以采用询价采购的配臵型号固定的项目又要搞所谓的邀请招标,采购理念混乱。
采购内容审核阶段也搞双重标准,有时根据采购人行政权力权重大小以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对涉及采购具体内容(如定品牌与不定品牌)设臵双重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机变幻,叫人摸不着头脑。报账审核把关时,对采购中心出具的付款申请与合同内容有时熟视无睹,如同废纸,根本不尊重采购中心的劳作,大费周折地仔细查询各方数据,让报账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威严二字的份量;有时根本不看任何证明材料,对采购中心根据工作实际而采用的比价定标形式不予认可,在供应商已供货前提下,拒绝报账;对某些供应商网开一面,约定好的工作机制会随便更改,事先也不沟通,临时突变,影响了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四)关注影响采购问题不够
由于多数集中采购机构为事业单位,且人员大多从财政部门内部调剂使用,因此,这种并非为机构内部岗位设臵而定向招募专业人员组成的采购员队伍,很难达到《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要求。对影响政府采购的重大问题与事务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能为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五)采购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采购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严重,对执行机构存有欺骗行为。监管 部门把握着政府采购起始与收购阶段具体事务,即采购计划审核和合同款或报账单的最后签字盖章与拨付权,其间将会出现可以预料的腐败与寻租行为。
(六)采购法规制度保障不力
由于各地在尝试政府采购初期的认识不是很深,出发点站得也不高,出台的一些政策制度,难免存在遗漏,甚至与《政府采购法》相左,亟须加紧修改、完善和补充。
现在普遍有一种倾向,监管部门考虑到制定的法规要具有系统性、缜密性、创造性,势必有一定难度,因此不敢为人先,怕承担责任,抱着等待观望态度,一切事关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都要等待上面来了文件再照搬照套,根本不愿创新。
(七)监管机构操作权力不当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购操作缺乏规范。招标文件不经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审核就擅自发出,中标结果不在媒体公布,采购合同不报监管部门备案;该实行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而擅用其他政府采购方式代替;不按规定聘请专家或聘请没有专家资格的人员充当评委;评委组成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随意突破政府采购预算;采购人与供应商擅自改变中标结果等等,让人怀疑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性。
监管机构越位操作,权力滥用,给采购中心工作制造压力。
二、必要性
1、处理好依法采购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在深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的前提下,还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破除一切阻碍当地政府采购事业顺利发展的旧思想、旧思路和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路,改进工作和采购方法,取长补短,努力开创当地政府采购事业新局面。
2、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工作。
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时候,它仍然是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履行《政府采购 法》所规定的各项管理监督任务,突出管理职能,并逐步规范管理工作。
3、处理好管理与监督的关系,防范抑制腐败,尽快形成制约机制。政府采购的运作、管理和监督工作涉及到的学科和行业广,机构多,关系错综复杂,任务繁重;所以既要做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各级财政、监察和审计部门要依法履行《政府采购法》所规定的各项管理监督任务,既要到位又不越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把管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4、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
在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进行政府采购和管理监督过程中,其工作实质多数集中体现为——“服务”。所以政府采购各职能部门和机构在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如果在工作中始终牢记和落实“服务”理念,那么既可以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无形中会树立政府采购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规范采购操作程序的建议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一是县级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把政府采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关注,专题研究。并利用媒体反映其新情况、新问题,宣传其新办法、新经验,促进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二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目前,有些人认为“节约了多少资金”、“完成了多少政府采购预算”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工作时作为重要指标,总结成效时大力褒奖。众所周知:上述指标仅是政府采购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而非根本目的,治理腐败、规范管理且与国际惯例接轨才是最终目标。
三是政府采购是促进财政支出优化的重要手段。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改善公共支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公共资源配臵过程中,依靠道德和相互监督不能杜绝小集团与政府部门采购官员之间的谋私和腐败现象,而公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合谋的概率。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一是规范运作是根本。规范运作必须做到“两制定、两公布”:第一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用专栏、媒体详细公布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第二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办法》。凡达到公开招标起点金额的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对招标投标的程序(市场调查———发布招标公告———制作标书———评标———决标———签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二是提高效益是关键。第一要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工作人员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第二要借助专家智慧提升采购质量。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做到公开征集,严格审核,择优选用,专业齐全,素质权威。在立项源头、采购流程、现场管理、履约验收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
三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采购效益。从标准产品入手,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协议价目录,并上网公示协议商品和价格,查询展示样品,网上定购,网上通知协议供应商送货上门,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审批制度,强化资金控制。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采购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是建立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依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县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互牵制制度,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招标———网上定购或合同定购———验收———付款———核算———决算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严禁串岗、代理,预防采购风险。
三是建立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应单独核算,实行“三专”,即设立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安排专人,实行“四分开”:授权人员与批准人员分开,批准人员与执行人员分开,执行人员与会计 人员分开,会计记录人员与出纳人员分开,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建立专账,统一会计核算。
四是建立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金制度,有效防止“串标”、“流标”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增强投标单位、中标单位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
(四)编制预算,推进改革
现有的预算即公历,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由于我国的国情,至每年4月份甚至更晚,因此,应改革现有的预算,从每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作为一个完整的预算和会计。
另外,从财政下达预算控制数到上报正式预算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工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想而知。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为一年,即从每年年初即开始编制下一预算的预算,以确保部门预算乃至政府采购预算的真实、准确。
(五)深入研究,积累经验
一是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对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创意新颖、操作可行、方法系统、实践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善于归纳、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二是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第一是合理设臵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第二是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定期轮岗;第三是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三是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分散腐败转化为集中腐败,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健全法律体系要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的立法工作不仅仅是制定一部《政府采购法》,而是要建立以“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六)完善体系,硬化指标 采购过程耗用的时间也应当作为衡量采购制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来考核采购机构的采购效率是否更高,是否能够在时间上满足采购人的需求,有无故意推诿,消极怠工现象。
应建立采购质量反馈信息制度,提高采购服务质量,便于对采购结果进行考核。增强“国货”意识,购买国货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内在要求,在国际上,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购买外国产品冲击本国企业,是不符合纳税人利益的。
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制订国货的认定标准以及车辆、办公家具等的配备标准。为了尽快将《政府采购法》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当出台原则性的认定标准,以指导实践工作,方便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有章可循,执法有据。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教学反思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教学效果亦会非常不错。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取长补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方面它背离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另一方面也白白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三)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得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三、跨学科活动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游戏课”;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等等。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为了使语文的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课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一下两点:
(一)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活动要适可而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