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如何发展乡村民宿[定稿]
探讨如何发展乡村民宿业
在2016乡村旅游发展峰会上,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张润钢就乡村民宿的发展表示,需要政府和商家的共同努力,选择更为切合农村民宿发展的实际方法。
根据第一届民宿大会提供的数据,去年年底中国境内民宿已达到4.2万家,绝大多数在农村。从地区分布的具体数量看,云南第一位,超过了6000家;浙江第二位,超过5600家;北京第三位,约3600家左右,四川和山东分别达到3000家左右的规模。
当前农村旅游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这群消费者有着怎样的特点?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个人消费在悄然崛起,而这个群体年龄趋于相对年轻化、个人的消费、倾向于短途旅行。因此,在我国便形成了几大农村民宿建设区域,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区域;江浙一带;珠江三角洲一带;成渝一带;云南。
尽管农村旅游的住宿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民宿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的投资回报模型,这便限制了民宿成规模、成品牌进行发展。
未来以农村民宿为主要组成的农村旅游在进一步发展中,政府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润钢表示,第一,要约束好,管理好村干部,推进对农民的培训。有开发公司反映,在农村民宿租金的收取、项目日常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利益分割以及其他方面产生一些纠纷,而这些问题靠投资方根本无法解决。
第二,对文物、环境等方面要有相关政策。现在的民宿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都涉及到文物以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治安和安全。这些因素在农村发展住宿业的过程中,显然比城里变得更迫切,更突出。这方面也是需要政府能够找到切合民宿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制办法。
第三,当全社会对农村旅游和农村住宿产生浓厚兴趣时,要掌握好对未来供求关系的把握。避免出现一窝蜂的投资、建设,最终导致若干年后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第四,树立标准。不少地方政府在指导和推动民宿建设过程中,更多地从民宿建成后的视觉效果和档次上考虑问题,这些方式欠妥。目前中国的民宿发展到重要的时间节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要不断的研究磨合并深化现在还不太成熟的产品投资回报模型,采取切合农村民宿发展的实际方法,保证产品是有生命力的。
第二篇:加快乡村民宿发展实施意见
加快乡村民宿发展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和规范乡村民宿行业管理,提升乡村民宿服务品质,促进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根据文旅部《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及第1号修改单相关标准,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视察深入革命老区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聚焦乡村“五个振兴”总要求,持续实施“革命老区、毛尖、生态环境”三大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推动融合优势,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旅游体验,以乡村民宿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二、建设内容
(一)统筹规划布局。
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游园、茶人变茶师、茶山变金山、茶旅助康养、茶乡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村落有民宿点、乡镇有民宿群、全区有民宿带的民宿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浉河区“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的四大民宿板块:“毛尖源地”生态茶乡民宿板块;“淮上明珠”康养度假民宿板块;“百果花乡”现代农业民宿板块;“星星之火”红色文化民宿板块。在现有省精品民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民宿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乡村民宿产业规模。力争到2025年,全区乡村民宿达100家以上,其中丙级及以上旅游民宿达30家以上。(二)突出示范带动。
以乡镇打造特色乡村民宿点为抓手,依据现有村落、农庄、茶坊、农家乐的不同风格,深入挖掘茶文化、红色文化和豫南民俗文化,对具各发展条件的乡村民宿进行全方位提升,点状布局一批精品民宿。乡村民宿设计应符合村庄规划要求,注重淳朴民风的保持和发扬,室内摆设和室外装饰体现地方风情,整体建筑体现农本、生态,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相融,做到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区一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宿一景”的民宿经济。(三)创新经营模式。
多渠道进行招才引智,吸引更多知名民宿专家、品牌民宿运营商及旅游投资公司,做好乡村民宿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运营工作。扶持有条件的农户通过修缮、改造自有住房发展乡村民宿:鼓励城镇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通过下乡租赁民房开办乡村民宿;鼓励通过注册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组建农家乐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方式整村连片发展乡村民宿。积极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型、“公司+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等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四)细化管理标准。
严格把控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乡村民宿从业人员应掌握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文明礼貌,服务态度热情,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须持有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及健康合格证明;餐饮场所、卫生间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环保标准要求,有完善的给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制订和完善火灾、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治安事件、设施设备突发故障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巡查制度,主要从业人员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备有消防、防盗、救护、应急照明等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有效。三、扶持政策
(一)保障民宿用房。
全面启动对农村闲置房屋的调查摸底、盘活利用工作,围绕乡村民宿开发,有序盘活旧村委用房、旧厂房、旧库房、旧校舍、农户闲置房等闲置合法资产。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减少投资方与农户之间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户与投资方的利益。鼓励投资方长期租用乡村民宿用房,确保对乡村民宿业的持续投入和开发。按照建多少、转多少、增多少的原则,点状报批,按规划用地的用途,灵活地点状用地。(二)加强金融扶持。
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民宿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广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居民信用贷款等特色产品,围绕乡村民宿发展需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简化审批手续,加强信贷扶持。对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乡村民宿贷款方面提供贴息补助。(三)落实奖补激励。
对在区文广旅游局登记备案,符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及第1号修改单标准的乡村民宿,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新评定为丙级、乙级、甲级民宿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20万元奖励,升级评定的只奖励差额部分:获得省精品民宿称号的,给子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入驻我区且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民宿,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民宿经营户达到10户以上,接待游客床位数100以上的民宿村,经评定后一次性给予村集体20万元奖励。(四)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有效机制,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参与乡村民宿建设经营。对返乡大学生、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等乡村旅游创客进行乡村民宿开发建设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对本地乡村民宿从业人员,就民宿的营销与定位、民宿服务质量的提升、客房服务、民宿美食等方面进行免费专题培训,促进乡村民宿业主经营理念和主人素质的转变与提升,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乡村民宿专业骨干队伍,助力乡村民宿行业向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五)简化审批流程。
联合发改、公.安、消防、应急、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在乡村民宿业的资源统筹、项目开发、流程审批、创新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协调,建立协调沟通长效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深入企业指导,为乡村民宿企业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为其提供简洁、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共同推进乡村民宿业态的健康快速发展。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区政府成立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旅局。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民宿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乡村民宿管理配套实施细则,强化保障措施,落实工作任务,统筹协调推进全区乡村民宿业健康发展。(二)严格考核,优化服务。
区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民宿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将乡村民宿发展工作纳入区政府考核中,建立工作台账,加大考核力度;建立领导联系机制,加强服务和指导,及时帮助解决乡村民宿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乡村民宿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服务指导,提升乡村民宿经营者文化品位,优化服务理念,实现乡村民宿规范有序经营。(三)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乡村民宿示范典型,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乡村民宿发展。依托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微电影等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更多消费者。鼓励发展乡村民宿电商,推动乡村民宿经济品牌化、电商化发展。第三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乡村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房屋和院落,结合地域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慢节奏生活、家庭服务、乡野体验、亲近自然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乡野生活、休闲度假的居住空间。科学引导乡村民宿发展,有利于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全省乡村民宿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百镇千村、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等决策部署,依托我省独特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生态、人本、特色的乡村民宿,打造休闲度假、康复疗养、避寒过冬的“鸟巢”,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助力全域旅游,实现美丽乡村健康持续发展。重点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文化遗存地、滨海避暑点等地,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旅游景观名村、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区域优先发展,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稳步推进我省乡村民宿发展。到2020年,全省乡村民宿产业培育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一定市场知名度、服务水平一流和一定规模的重要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规划引领、生态优先,注重品质、突出特色,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原则。构建不同规模、形式及经营方式的市场主体,共同推动乡村民宿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多规合一”成果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为依据,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注重乡村民宿建设品质,挖掘放大文化特质,充分体现海南生活特色和乡情民俗;找准经营者与集体、农民的利益平衡点,以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建设内容
(一)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在符合省及市县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选择一批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村庄及场队居民点率先发展乡村民宿。按照“保护生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要求,优先在沿海、沿江、沿路、沿景区域以及传统村落布局乡村民宿,引导乡村民宿连点串线成片规模发展。重点针对为休闲度假康养服务的乡村休闲度假型民宿、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度假体验服务的农家乐型民宿、为来海南过冬人群服务的候鸟型民宿、为学生课外实习服务的基地型民宿等四类民宿,分类指导、规划与建设。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塑造乡村民宿特色品牌。
(二)精心设计,提升水平。结合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和市场需求,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力度。将海南黎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各类本土文化融入乡村民宿开发和建设。在民宿建筑风格设计、房间装饰装修和风味乡村食品开发上深度策划,打造极具创意和景观美学概念的乡村特色民宿产品。乡村民宿应符合市县“多规合一”和村庄规划要求,建筑风格自然美观,体现农本和生态,建筑高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道路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相融,单体建筑内的经营房间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4个;室内摆设、用品和室外饰品布置体现乡土情调,注重淳朴民风的保持和发扬,做到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民宿,凸显民宿地域特色文化,提高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丰富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民宿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共享农庄建设,在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上下功夫,推进深度体验休闲、乡村景点观光、农村运动休闲、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等农村新型业态的发展,延长民宿产业链,提升民宿价值,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我省独特的民宿魅力。
(四)创新模式,多元投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建设。鼓励探索农户自主经营型、“公司+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乡村民宿发展模式。扶持有条件的农户通过修缮、改造自有住房发展民宿。鼓励城镇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通过下乡租赁民房开办民宿。鼓励通过注册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组建农家乐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方式整村连片发展乡村民宿。
(五)规范管理,细化标准。民宿从业人员应掌握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文明礼貌,服务态度热情。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须持有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及健康合格证明。餐饮场所、卫生间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环保标准要求,有完善的给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制订和完善火灾、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治安事件、设施设备突发故障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巡查制度,主要从业人员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备有消防、防盗、救护、应急照明等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有效。
三、扶持政策
(一)加强民宿用房保障。全面启动农村闲置房屋调查摸底、盘活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模式,围绕民宿开发,有序盘活旧村委用房、旧厂房、旧校舍、农户闲置房等闲置合法资产。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以农户自愿为原则,由村民小组或村委会统一将盘活的闲置房屋集中,成立合作社进行股份制经营管理,或受农户委托,统一与投资方签订合作、出租、联营等协议,以减少投资方逐个与农户商谈产生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户与投资方的利益。鼓励投资方长期租用乡村民宿用房,确保对民宿业的持续投入和开发。
(二)加强金融扶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宿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广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居民信用贷款等特色产品,围绕民宿发展需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简化审批手续,加强信贷扶持。各市县政府可以对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乡村民宿贷款方面提供贴息补助。
(三)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全省各级财政安排资金扶持民宿产业发展。省级财政实施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通过省级考核认定为“示范点”的乡村民宿,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四)鼓励社会各界返乡创业。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城镇居民、专家学者、退休公职人员、规划师、建筑师、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等返乡投身参与民宿建设经营。对返乡进行民宿开发创业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民宿专业骨干队伍。
(五)简化营业证照审批流程。实施多证合一管理,将工商、卫生计生、公安、消防、食品安全、税务、环保等需要办理的各种证照合为一本营业执照,由相关部门依法许可后,工商部门统一办理发放,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指导。乡村民宿的开办经营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证核发”。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乡村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业多元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符合当今城市居民追求休闲生活的消费潮流;同时也是充分利用闲置民居资源和乡村环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户就业增收的可行渠道。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发展乡村民宿作为经营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乡镇、村四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乡村民宿有序发展。
(二)制定政策,强化扶持。省住房城乡建设、旅游、财政、发展改革、工商、国土资源、卫生计生、交通运输、生态环保、金融、公安、食品监管等部门要围绕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食品卫生、金融创新、治安消防管理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乡村民宿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简化项目有关审批手续。各市县政府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相应的奖补政策,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奖补结合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民宿发展的积极性。
(三)合力推进,加强管理。统筹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和资金,更多地向乡村民宿发展重点区块倾斜,加快形成乡村民宿发展合力。创建乡村民宿建设示范点,各市县政府要明确示范点主题、范围、建设内容、资金来源、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每个乡镇每年选定2-3个有条件的村庄,建设乡村民宿示范点。加强乡村民宿管理,制定《海南省乡村民宿管理办法》,重点在经营规模、服务设施、治安消防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经营项目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工商、卫生计生、公安、消防、食品安全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乡村民宿示范典型,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乡村民宿发展。依托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更多消费者。鼓励发展民宿电商,推动民宿经济品牌化、电商化发展。
(五)严格考核,加强服务。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各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领导联系机制,加强服务和指导,及时帮助解决乡村民宿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县政府和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民宿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服务指导,提升民宿经营者文化品位,优化服务理念,实现民宿规范有序经营。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18年2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第四篇:干货:乡村民宿开发建设全指南
干货 | 乡村民宿开发建设全指南
绿维文旅
近年来,民宿吸引了众多资本进入,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土地改革的推进,资本与专业的品牌管理运营人才开始介入乡村民宿的建设。乡村民宿是对乡村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了城市资本往哪投,农民手里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又一重要的抓手与平台。
一、民宿解读
01民宿的概念
民宿从概念上可以分为广义的民宿和狭义的民宿。狭义的民宿是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的场所,强调产权的自有性和经营的副业性。广义的民宿是指区别于一般常见的饭店和旅社之外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接待设施,强调的是主题的特色性。我们这里阐述的民宿更多是指广义上的民宿。
02民宿的特征
民宿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酒店、饭店、宾馆的住宿业态,之所以能满足市场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得益于其自身的独特性:
随着网络技术和销售模式的发展,分享经济与短租平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民宿客栈的使用便捷度,打破了市场渠道方面的瓶颈。消费升级,需求多样化必然引导中国住宿业走向多元化。未来,人们将把非常态的住民宿客栈行为变得常态化,民宿也将迎来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二、民宿的筹建步骤
在民宿迅猛发展的势头下,消费市场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形态:
一方面,以莫干山、丽江为代表的少部分早期民宿发展区,依托成熟的旅游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部分网红民宿全年无淡季,定价甚至高过星级酒店;
另一方面,超过70%的大批新晋民宿经营者,却面临着定位失准、客源不稳的发展困境,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下举步维艰。
民宿的建设供给也受到市场诸多的质疑。有些建设者凭自己的行业背景及对某些单一因素的执着,盲目地开展民宿的建设,很多时候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这也是当下很多民宿入住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甚至亏损的原因。仅靠情怀难以支撑民宿持久的经营与发展,民宿建设要建立商业思维,它首先是门生意,然后才是门有情怀的生意。投资者既要准确认识民宿的发展前景,更要以科学的思路投入民宿的建设当中。民宿的筹建大致有以下几大重要步骤:项目选址、定位、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融资、运营。
01.项目选址 1.选址的重要性
决定一个民宿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选址这个先天性极强的因素是决定成败的根基,因为选址一经确定,民宿的生态环境、旅游圈层及市场方向就大致确立了,选址不理想,后期的建设和运营都会事倍功半。成熟的民宿及民宿聚集区无不具备极佳的选址条件。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种选址类型。
一是选址于景区周边,依托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借助先天的旅游住宿市场,与周边娱乐、餐饮等旅游配套共同形成旅游区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是选址于城市周边,以临近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动力。这类民宿与主城区的区位与交通的关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样是硬性条件,就近的旅游景点和资源也会提高民宿的经营品质。
2.选址的重要因素
影响选址的因素很多,重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02项目定位
定位是投入建设的前提,它将为民宿的建设提供方向和道路,精准的定位是民宿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服务人群的需求,才能创造准确的产品,提供完善的服务。定位主要包含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形象定位三方面。
策划规划的精准定位、特色文化的准确呈现,确立了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这将发展成为未来民宿的品牌特色。民宿将在定位的基础上衍生出品牌精神、文化内涵。
03规划设计
民宿的个性、差异化首先体现在空间设计上。民宿的空间设计就是要把定位的精神文化内涵空间化、物质化。民宿在设计当中有以下要点:首先,民宿追求的不是规模和奢华,重要的是精致而有特色,用独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满足市场人群需求,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细节精心构建民宿的个性与文化精神,并引入新的生活文化理念,激发民宿迸发出自己的个性活力。
其次,在地文化的展示尤为重要。民宿以在地文化生活激发游客的好奇,构成核心吸引力。民宿可以成为一个地区文化展示的窗口,可以表现当地特色风情,让游客体验与自己所在地文化不同的新奇感。因此,民宿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在保留并凸显在地元素的过程中创新。
怀来民宿中地方文化元素的使用(图片为绿维文旅项目效果图)
再次,遵循质朴自然的设计原则。民宿度假追求的是一种慢生活态度,是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规划设计要尊重地域自然生态,营造人与自然、材料与环境的和谐。无论是建筑环境空间还是配套业态,都应该以环保生态为出发点。
怀来民宿地方特色自然材质与现代材质的和谐共生
(图片为绿维文旅项目效果图)
最后,民宿需要合理的配套业态补充。游客入住民宿,往往不满足于单一的住宿功能,餐饮、SPA、有机农场、儿童游乐等业态会给游客体验带来很大的提升。民宿的配套功能可以借助周边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局,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联动效应,与周边业态形成互动。
延庆民宿的单体改造(图片为绿维文旅项目效果图)
04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开办民宿最为主要的内容,也是民宿情怀的最重要载体,包含建筑、室内、软装、庭院、配套设施等一切物质空间的元素,其中,建筑和环境的空间设计是重中之重。经过前期调研策划定位、规划设计,民宿建设有了大致的方向和预想效果,接下来的硬件建设将直接决定效果呈现,包括工程概算、建筑施工、软装配饰等。很多民宿的建设是在老房子基础上改造的,这类民宿直接针对老房子进行室内外装饰改造即可,可以免去建筑施工的环节,若有必要,再对老房子做局部加建或改建。
工程概算
民宿建设的工程预算、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在成本投入当中,确保品质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硬装的花费,避免过分包装,建设完成后,可通过适当的软装提高民宿品质。特别是在相对偏僻的区域,整体物料运输和建造成本较高,应避免过度硬装,适当软装显得尤为重要。在考虑配套业态设施建设时,也要结合整体的投入成本,平衡投资收益。
建筑施工
民宿建筑与庭院空间单体规模小、细节多,建造过程需要设计师、民宿主、施工队三方密切协作。特别是老建筑的改造,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结构不可动,施工工艺难以实现等不可预见的问题,这就需要三方协商,更改设计方案了。
软装配饰
民宿的软装可以说是空间的画龙点睛之笔。民宿的配饰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家具、家电、厨卫用品、植物、装饰物等。恰当的配饰选用能够充分展示民宿的文化内涵,而民宿要传达的生活态度也是在建筑空间和室内外各类事物当中体现的。
05投资成本构成及融资方式
在民宿建设初期,投资收益的测算极为关键,要经过对市场的调研预判,确保合适的规模、客房数量、定价标准及相关配套。通过各项成本的测算及收益的预测,应重点平衡建设规模及标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并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
民宿投资成本构成及收益
民宿成本包含建设期成本和运营成本,建设期投入包括土地或房屋租金,设计咨询费用,房屋及相关配套建设装修成本。
房屋或土地租金一般会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在建设初期要做好经营期内租金的预算,避免后期出现租金跳涨直接影响经营。
民宿融资方式
民宿经营场所的产权大多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民宿的产权往往不具备抵押借款的基础条件。作为新兴的住宿业态,民宿发展的前景和稳定性难以判断,这就制约了民宿在很多常规渠道的融资。幸运的是,众筹作为新兴的融资渠道填补了这一空缺。同时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许多不同的行业资本开始青睐民宿的发展,拓宽了民宿的融资渠道。
06运营管理
一个成功的民宿,持续良好的运营服务与营销推广必不可少。硬件建设在完成之后,短期内无法做出较大改变,而运营服务与产品营销却有着无限潜力。
民宿的服务与运营
依照民宿新型体验类产品的特征,可将其服务划分为日常规范服务和个性特色服务: ①标准化服务保障民宿有序运营
民宿本质是住宿酒店业,作为服务业,建立一套标准流程化的服务极为重要,这可为有序运营提供保障。②以个性特色服务为民宿赋予温度
个性化是民宿品牌的核心要素,民宿应摆脱星级酒店或快捷酒店千店一面的工业化标准,在保障有序运营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有情感和温度的服务。民宿服务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富有情调的空间场景布置 二是民宿人员的服务品质 三是特色配套服务提供
民宿的营销推广
产品营销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民宿的销售方式具有下沉式、在线化特征。一般来说,民宿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山区、乡村,受限于区域地理位置,在互联网媒体和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宿的销售几乎完全依赖于在线销售。在线销售的主要方式有社交网络、电商平台、口碑营销等。
第五篇:谈体验旅游趋势下乡村民宿的发展
在自由行盛行的体验旅游趋势下,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民宿在旅游需求的刺激下日渐兴盛,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目前乡村民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体验旅游趋势下乡村民宿的发展思路。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人们的旅行观念和出游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在自游行盛行的体验旅游趋势下,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给个人所带来的身心体验,乡村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然而旅游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地观光式旅游,而更趋向于以民宿为核心的住民居、吃特色餐、搭便车、利用本地人伴游的深度休闲体验游模式。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在旅游需求的刺激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乡村民宿迎来了又一轮的发展契机,然而目前乡村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种种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乡村民宿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其发展思路。
二、体验旅游与民宿
(一)体验旅游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体验式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已不再停留在体验传统的消遣和娱乐上,而是要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更倾向于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和生活方式。体验式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体验旅游强调旅游活动的参与性、旅游现场的真实性、旅游产品的创新性以及旅游服务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等基本条件基础之上,使其能在乡村从事休闲活动的旅游形式,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乡村的空气、河流、风俗民情、农耕文化、生活方式、农副产品以及各种美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的深度体验需要。因此,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乡村旅游是旅游体验的展示舞台。
(二)民宿
“民宿”发源于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的民宿,它作为一种旅游业态早已存在,台湾的民宿发展特色突出,一直是台湾自由行旅游的一大亮点。民宿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于民宿的定义暂未清晰明确,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台湾省2001年出台的《民宿管理办法》中对民宿的定义为: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民宿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指乡村民宿。
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农家乐”的升级模式,民宿在“农家乐”的基础上:
1、产品升级。“农家乐”主打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系列参与性活动,一般以一日游游客居多,而民宿由是以休闲度假产品为主,在特色餐饮、娱乐的基础上更强调“宿”,给游客提供当地特色的住宿体验。
2、客源升级。“农家乐”主要依靠参与性活动吸引周边的城市居民,以团队游为主,民宿的目标客源除了周边客源,更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住宿环境吸引跨区域、远距离的自助游游客。
3、服务升级。“农家乐”提供服务形式单一,消费大众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民宿强调服务的综合性和配套性,为客人提供个性化和具有人情味的服务。同时,乡村民宿还具有以下特点:与周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融,保持原汁原味,传播乡土文化;营造“家”的氛围,提供贴心、个性化的服务;民宿的设计和服务体现文化主题性;提供一系列体验式服务,主客积极互动。
三、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正演变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目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国内民宿企业已达4万多家,行业从业人员近90万人,然而国内的乡村旅游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和家庭旅馆阶段,民宿的发展刚刚起步,加上地域性的差异和逐利性,全国各地的民宿五花八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较多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总体接待水平低,质量参差不齐
乡村民宿经营素质的偏差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民宿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民宿经营者多为当地居民,服务接待人员也以家庭成员为主,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意识淡薄,安全意识欠缺,管理漏洞较多,与规范化、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民宿住客要求的温情服务、个性化服务相去甚远。服务设施方面,民宿原本是自家住房,受资金投入限制,在转为经营场所时在配套设施上往往标准较低,绝大部分接待设施所用布草缺乏专业的洗涤和保养,厕所设施简陋乱,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污水横流、蚊蝇肆虐,卫生环境堪忧。
(三)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内涵
乡村民宿数量虽然日益增多,但功能结构单一,同质化明显,由于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其投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现象,“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住农家屋”的“农家四套路”遍地开花,千遍一律,没有很好的结合本村本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来塑造本村本地特色,没有和地方产业结合起来,不能凸显村庄的景观、文化特色,部分业主以收购农民旧宅院改装来经营,事实上已脱离休闲农业的本质,没有农家生活文化内涵,对本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一般旅社度假俱乐部经营无两样,缺乏地道的农家味。
(四)过度依赖周边景区,营销手段单一
现有的乡村民宿大多为增补景区接待能力而建,集中分布在乡村旅游景区周围,由于经营者市场观念的相对滞后,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对客源市场没有细分,严重依赖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客源供给,加上乡村民宿的投资小、设施设备落后和人才的匮乏,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专项营销投入有限,大多农家乐、家庭旅馆以及乡村民宿主要依靠旅行社的组团营销,而对于自助游散客只能被动地等着客人自寻上门,因此造成淡旺季明显,旺季一房难求,淡季大片闲置,加上同一目的地的民宿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形成战略联盟,各自为政,甚至互为竞争对手,从而产生互争客源、恶性竞争等不良风气。
四、体验旅游趋势下乡村民宿的发展思路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
国家和地方政府是规范民宿行业发展的“大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乡村公路进村连户,水电供应充足,网络覆盖完全,让乡村民宿“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民宿的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针对各村的特色进行合理定位,对民宿的主题风格进行科学规划,避免重复。督促民宿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规范民宿审批流程和经营秩序,编制推行农家乐、民宿综合评定的国家和地方标准,组织专业人员民宿的安全、消防、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对民宿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培训,提高旅游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水平。指导民宿经营者共同组织建立当地的行业协会,共同制定有助于当地民宿发展的行业规则,将区域内民宿都纳入规则中,减少个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当地民宿发展。
(二)植入本土文化内涵,保持乡村原汁原味
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原始简单的一种田园生活的体验,乡村民宿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民宿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于商业化、城市化和酒店化,注意地方文化与住宿体验的完美结合,突出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民宿产品要整合当地自然、产业、生活等资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意民宿,如温馨家庭、怀旧复古、龙井茶韵、原住民风情、异国风情、人文艺术等主题创意产品。民宿的主人最好是拥有闲置房源的当地居民,民宿本身就是主人日常居住生活的场所,主人纯朴善良,游客与主人同吃同住,观田园风光,吃地道家常菜,聊家常闲话,为游客营造一个良性的本土文化氛围,增加民宿产品本身的旅游吸引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提供个性化温情服务,提升民宿服务品质
家的归属感、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和力是民宿最鲜明的特点,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游客“家”的感觉与气氛,主客双方建立起类似于“家人”的关系。与传统酒店标准化的住宿体验不同,游客虽然旅行在外,却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因此,在民宿的经营过程中,打出“温情”牌,用经营者的优质、温馨的服务感染房客,让游客在实现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减少异地的陌生感,获得情感和归属需求。民宿的经营者要殷勤好客,富有人情味,让客人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与客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一起喝茶,闲话家常,品尝地道的家常菜,通过与客人分享他们的办店理念、起缘,自身的兴趣爱好、所见所闻以及生活态度,主人待游客犹如自家的客人,真心相对,相互信任,不存在商业欺诈,游客在当地游玩,主人还可为其提供出行建议,推荐当地景点和出行路线,讲解风土人情和注意事项等。
(四)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实施多元化营销
(五)开发多样化体验活动,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现代民宿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体验式服务:体验自然人文环境、农家生活方式以及强调与经营者的互动,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迫切要求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返璞归真、享受田园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寻找不一样的居住和休闲体验。民宿要能给客人参与活动的体验,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如骑行、采摘、农耕体验、垂钓、传统工艺diy、民俗活动等,让住宿与旅游、休闲、健身、农作等有机结合。同时,民宿可集聚更多的内容和业态,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从“住民宿”延伸到“吃喝玩乐购在当地”,主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游客推荐出行路线,将自家闲置车辆出租给游客,或为其提供包车服务,主人亲自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家常菜,或帮助游客预订本地较为知名的餐饮,甚至亲自带游客品尝当地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当地有机蔬果等土特产品等,打造一站式旅游民宿。
五、结语
在体验旅游的趋势下,乡村民宿作为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当地文化的缩影,民宿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质,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对游客而言,民宿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力,游客探索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的一个途径,能够很好地满足旅游体验的需求。在乡村民宿的良好发展势头下,要继续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和行业的指导作用,投资者和经营者要坚守乡村民宿的“乡村性”,拓展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开发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促进乡村民宿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