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00: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摘要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近年来,“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案件屡见不鲜,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过程存在问题所致。由于我国目前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机制尚不完善,致使一些危险救助行为得不到及时认定,以至于使救助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笔者试对见义勇为认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见义勇为 认定 问题 探析

一、“见义勇为”释义及特点

1.国内地方性法规对“见义勇为”的定义。目前,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见义勇为行为均未明确规定,但在有关地方性法规中对“见义勇为”进行了定义。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规定“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之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1)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2)制止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3)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抓获通缉的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的;(4)为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抢险、救灾、救人的;(5)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本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各地方性法规,虽然体现了同样的主体、客体和主观方面,但在认定标准上存在诸多差异。

2“.见义勇为”的行为特点。经过对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关于见义勇为的定义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见义勇为应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具备紧急性、利他性意图和危难救助行为。

二、见义勇为行为认定的法律现状

1.我国对见义勇为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法律界定。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范畴并逐渐引起法律学界的重视,一些地方已经将其写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但是,我国《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条例》从1995 年首次立法研讨会算起,历经17 载至今仍未出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目前也还没有对见义勇为进行统一立法,因此也没对见义勇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法律界定。

2.地方性法规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我国规范和保障见义勇为行为的法规包括:31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中的19 个条例、8 个规定、4 个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其突出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标准不同。例如,《广东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规定见义勇为必须是在“法定职责”以外实施的行为而《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公民在履行“特定义务”以外的行为。较之广东、四川的不同的是,在北京和青岛,按当地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没有受“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的限制。

(2)“见义勇为”行为认定的申请主体不同。由谁提出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认定的申请,对此各地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办法》规定“见义勇为行为本人或其近亲属、有关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申报、举荐确认见义勇为行为”,而《云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规定“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材料向所在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

(3)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机构不同。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由公安部门进行认定,如《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有的规定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组织认定;有的规定由民政部门进行认定,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

(4)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时效不同。见义勇为事件发生后,申请人应在多长时间内向认定机构申请认定,各地区的规定各不相同。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因“超出”申请时限而无法得到认定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规定市民应在行为发生之日起的30 个工作日内进行申报,江西省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90 日内向行为发生地的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书面申报见义勇为行为,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申报时间。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给出申请时间长,有些地方则相对较短,各地规定参差不齐。

三、见义勇为行为认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认定是对其行为人予以充分保护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在对其行为认定后,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护。由于我国当前各地对见义勇为认定标准、程序、机构的不统一,导致同样的见义勇为行为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认定结果,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认定的见义勇为行为其赔偿标准有所不同,流动人口见义勇为者回到家乡所享受的待遇也不相同等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法规,规范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才能充分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笔者认为,如对见义勇为统一立法,在对其认定方面,首先需要明确如下三个问题。

1“.陌生人”的救助义务属于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这其实是法律与道德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如将“陌生人”的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会衍生出诸多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如果负有救助义务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见危不救的责任很难追究;如果对处于危难之中的陌生人有救助义务,危险程度多大时可以施救,这种危险程度在紧急状态下是很难界定的。其次,由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国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将对“陌生人”的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不能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笔者认为,将其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更适合。

2“.救助者所处的危险环境”是否应成为认定见义勇为的必要条件。严格地说,当救助者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也并非就一定构成见义勇为,必须是行为人因实施该行为而使自身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险时才能成立。显然,这是与一般的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等道德行为以及普通无因管理行为区别开来的重点。而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的事件频频发生,尤其当“小悦悦”案发生后,社会各界引起了人们对道德滑坡的大讨论,为了鼓励临危救助行为,一些地方在修订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法律法规时放宽了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条件。

但是,如果将“不顾个人安危”作为认定见义勇为行为的必要条件,对于救助者来说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危险的?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被救助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与行为人因见义勇为而自身承受一定的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同一事物素质、技能存在差异的不同主体来说危险性是不一样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见义勇为行为中,只应该要求被救助人或物处于危险中,而不应苛求见义勇为者在行为时也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但“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更值得提倡。

3.见义勇为受益人是否有举证义务。“取证难”是大多数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及时认定,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主要原因。由于当前一些地方性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当见义勇为的救助者、受益人乃至于第三方的权益都受都到侵害时,受益人出于对个人私利的考虑,为了逃避补偿责任而不愿意陈述实情,给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在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中规定“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逃逸、隐瞒受益事实、拒绝作证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予以查证,并向社会曝光”,事实上类似的惩罚只是在道德层面上的“轻度”惩罚,因为我国尚无一部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的不举证行为予以惩罚。

笔者认为,法律鼓励受益人举证,却对隐瞒真相者不予惩罚或只给予轻度处罚,这对于在见义勇为者,尤其对在其见义勇为过程中身心受到严重损害的见义勇为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只有将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的举证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才能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充分保护,符合我国法律平公正的原则。

见义勇为是一种英雄之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应该大力予以鼓励和保护。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只有先解决见义勇为认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统一见义勇为的认定机构、认定标准、完善认定程序,才能逐步建立起整套完善的见义勇为法律和社会保护体系,对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予以充分保障。

第二篇:见义勇为立法问题

浅谈“见义勇为”立法问题

见义勇为历来为中国传统道德所推崇,而见义勇为者更是以其自身的高格调倍受尊崇,这也在无形中影响社会的道德的发展。“向善”,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学习方法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捷径。所以社会整体风貌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个体行为的进步。今天,传统道德观念渐渐淡化社会冷漠问题愈演愈烈。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把见义勇为问题带到了风口浪尖,由此引发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问题的讨论。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定观点。我认为见义勇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层次上问题,见义勇为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高要求,如果我们再把它法律化势必会引起相反的结果不但没法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而且很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不满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

首先,“见义勇为”的现代汉语释义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的去做”从这个释义上看,见义勇为的能动性很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去衡量什么是“正义”,选择自己认为是正义的事去做,当然如果人们不去做某件事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见义勇为是一个道德上的高标准,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这么高的要求不是每个都能够做到。所以,如果将见义勇为这个高标准的行为规定为法律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公民自由权的限制这也是不符合宪法要求的做法那就更谈不上要收获成果的目标了。

其次,见义勇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如果见义勇为是一个法定义务那么当我们看到遇到一件我们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的事我们是该冒着自身的危险去见义勇为,还是该维护自身的利益呢?我想多数人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选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又违反了公民的法定义务这样不仅不能改变社会冷漠现状还会加深公民与国家之家的矛盾。所以,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我们要多方面去考虑不能一面提倡保护公民的自由权、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一面又将这样一种与宪法精神冲突的行为确定为法律义务。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见义勇为规定为法律义务也是有道理的,我们都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如果我们将见义勇为规定为法律义务可以把见义勇为问题从高高的道德层次是拉下来,会使社会的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性,但是千年以来形成的道德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立法就能够调整的。思想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想改变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形成的自私、自立的思想观念就得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思想指导实践,只有每个人都能把见义勇为当成是一种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根除社会冷漠加剧的弊病,表面的行动只能是隔靴搔痒。

综上所诉,想要改变当前的社会现状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我们更呼吁有能力见义勇为的人要积极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见义勇为群体增加了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向着温暖社会的方向进步。

第三篇:见义勇为问题分析

莫让英雄流血更流泪 浅谈现行见义勇为奖励保护机制

自《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于2002年5月出台后,我市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和权益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见义勇为事业的大发展。

应该说,近年来全市对见义勇为申报评审和奖励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大,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社会良好典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在工作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亟需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在此对见义勇为工作开展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行为界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中存在争议

(一)缓刑犯等特殊人员能否作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从《保护办法》上看,并无对见义勇为的主体进行规定,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见义勇为的主体为自然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居民周某,驾车逼停套牌车司机,并与其搏斗,配合警方将其抓获。从行为而言应当构成见义勇为,然而,其本人身份特殊,系在社区矫正的缓刑犯。对于这类特殊人群,是否能够成为见义勇为行为的主体十分不明确,其行为究竟是戴罪立功还是见义勇为十分难以界定。

意见建议:建议对于此类人群,不适用见义勇为的申报和保护。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式社会的楷模,传播的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虽然从行为的角度而言,确实值得赞扬,但是从人员主体来说,其实戴罪之身,不适宜作为楷模宣传。

(二)负有法定职责或者特定义务的人员能否构成见义勇为

在见义勇为评审过程中,遇到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保安抓小偷,《保护办法》中有明确,职务行为不可作为见义勇为。然而,保安抓小偷是否是职务行为?保安的职责是预防犯罪,还是阻止犯罪甚至于抓捕罪犯?

不和谐音符,个别见义勇为人员及家属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作出一些与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不相称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王某,拿荣誉作为挡箭牌,不愿服从单位的合理调动,对单位的工作形成不利影响。

意见建议:见义勇为从主观上来讲,必须有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害的目的,是出于崇高的精神而实施救助行为。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危难救助,但主观目的是为了获得报酬,不能构成见义勇为。

是否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还应结合行为人的一贯表现来综合判断。一次的见义勇为行为,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价值取向。作为荣誉称号授予个人,就意味着在社会上树立的一面旗臶,必须慎之又慎。同时,可以形成一种物质奖励模式,认可其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其一定物质奖励,但是由于其行为不突出,可以不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

(六)见义勇为认定表彰是否存在时效

实践中我区遇到了居民张某,他要求对十年前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因时间较长,许多证据已经湮灭,调查核实极为不易,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意见建议:见义勇为表彰应适当地限制时效,除前述原因外,还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标准也会产生差异。同时,对很久以前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也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建议规定,见义勇为的申报,应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进行。

二、基层力量不够充实,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一)见义勇为表彰奖励信息渠道不通畅

由于各地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缺乏联系沟通渠道,基本各自为政,造成各地对本地人员在外地见义勇为的情况往往不能及时掌握。尤其在实践中发现,大量的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非上海户籍人士,对于这部分人的奖励保护工作就十分难以开展,一旦他离沪回家后,我们的工作将无法进行,也缺乏移交的渠道,对见义勇为奖励保护工作带来难度。

(二)不同级别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相应的保护力度差别较大

不利于见义勇为事业的发展。

意见建议:在资金具备的情况下,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基金,更加有利于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同时,各街道设立分基金会,专人专项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操作,拓宽基金的来源渠道,不断的充实见义勇为基金,有利于加强对见义勇为的奖励保护力度。

(二)缺乏相应的见义勇为发现机制

现阶段,见义勇为仍然依靠公安、居委的“友情提示”来发现见义勇为人员,缺乏一套完善的体系,也缺乏适量的人员去及时掌握发生在我区域内的见义勇为行为,导致了很多见义勇为事迹被埋没。

意见建议:以居委为核心,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居委干部作为见义勇为联络员,每周走访居民,了解身边好人好事,并建立逐级上报体系。同时,公安机关加强与部门间的联络,在办案审讯期间,发现有见义勇为事迹的,及时上报,形成一整套发现网络。

(三)见义勇为基金的捐赠渠道不够畅通,未建立捐赠长效机制

按照见义勇为条例及相关实践来看,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捐赠;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其中,政府财政是基金的根本保障;社会捐赠是基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基金的自身增值是实现基金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但从目前来看见义勇为基金存在“一次募集,终身使用”的情况,见义勇为基金没有建立经常性的捐赠机制,没有后续资金注入,使得在开展见义勇为工作时底气不足、放不开手脚。

意见建议:一是建立政府财政每年为见义勇为基金拨款制度,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二是加强有关见义勇为保护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见义勇为相关政策的了解和对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的信任。三是规范捐赠程序,进一步规范基金的管理,做到科学化、公开化、透明化。出台对捐赠人的激励政策。对于捐赠财物达到一定数额的个人或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对其予以奖励。如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给予其投资优惠等。

第四篇:山东省见义勇为认定标准

目录

山东省见义勇为认定标准...................................................................1 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3 第一章总则...................................................................................3 第二章确认...................................................................................4 第三章奖励...................................................................................5 第四章保障...................................................................................6 第五章经费...................................................................................8 第六章法律责任............................................................................9 第七章附则.................................................................................10

山东省见义勇为认定标准

(一)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二)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三)发现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主动抓获,扭送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机关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

(四)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

(五)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

(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前款规定的第(四)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其他各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确认。

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见义勇为行为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尊重和保护见义为人员。

第五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第六条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办理。

财政、农业、水利、地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人事、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本条例所规定的职责。

第二章确认

第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二)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三)发现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主动抓获,扭送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机关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

(四)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

(五)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

(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前款规定的第(四)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其他各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确认。

第八条公民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第九条对见义勇为行为,确认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或者举荐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审核,作出确认;情况复杂的,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个工作日。

确认机关在调查、审核、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证据材料。

第十条见义勇为行为经确认后,由确认机关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人民政府向见义勇为人员颁发见义勇为证书。

未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或者举荐人持有异议的,可以申请确认机关重新确认。

第十一条因见义勇为造成身体伤残,部分丧失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或者行为人户籍所在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伤残鉴定,并由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按照规定发给残疾人证书。

第十二条确认见义勇为行为、鉴定行为人的劳动能力以及颁发证书、出具鉴定结论所需费用,从见义勇为资金中支付。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向申请人、举荐人、行为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章奖励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贡献,给予其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记功;

(四)授予荣誉称号;

(五)其他奖励。

第十四条荣誉称号分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和“见义勇为英雄”。

“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获此称号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

第十五条因见义勇为牺牲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烈士。被批准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烈属待遇。

第十六条见义勇为人员所在的单位或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但被奖励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四章保障

第十八条公安、司法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诬陷和报复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查证,依法处理。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到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当积极组织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或者拖延。

第二十条救治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费用,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医疗机构可以向见义勇为资金管理机构申请支付先行垫付的费用,见义勇为资金管理机构应当支付该项费用;有加害人或者责任人的,由见义勇为资金管理机构向加害人或者责任人追偿医疗费用。

第二十一条因见义勇为负伤或者牺牲的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补助和救济,其医疗费、误工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和丧葬费等,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承担;加害人或者责任人确实无能力承担全部费用的,剩余部分从见义勇为资金中支付;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二条因见义勇为负伤或者牺牲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和丧葬费等,无加害人或者责任人、加害人或者责任人确实无能力承担,见义勇为人员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支付有关费用;未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或者社会保险金不足以支付,见义勇为人员有工作单位的,可以由其所在单位资助,单位无能力资助或者无工作单位的,从见义勇为资金中支付。

第二十三条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在治疗期间,有工作单位的,应当视为正常出勤,用人单位不得扣减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工作单位、无固定收入且生活有困难的,从见义勇为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四条因见义勇为被确认为残疾人的,参照国家和省有关伤残军人的优待标准给予照顾和优待。

第二十五条因见义勇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并按照规定发给伤残补助金;确实无法安排的,除按照规定发给伤残补助金外,可以离岗退养,发给离岗退养费。

对从事个体经营、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有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工商行政管理和税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有关税、费征收方面给予照顾,有关机构免收治安费、卫生费。

第二十六条因见义勇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单位参照国家有关工伤的规定发给补助金;无工作单位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给予生活补助。

第二十七条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伍、住房、工资晋级等优先权。

因见义勇为牺牲、全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其配偶、直系亲属的劳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升学等,在同等条件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机构应当予以照顾,优先安排。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确保用于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二十九条见义勇为资金来源包括:

(一)政府财政拨款;

(二)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

(三)单位和个人的捐款、赞助等。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资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同级监察、审计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见义勇为行为不及时确认或者对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举荐见义勇为人员不予受理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推诿、拒绝或者拖延抢救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不提供及时、有效保护,造成损害后果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见义勇为资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依照本条例规定支付费用或者贪污、挪用见义勇为资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虚构见义勇为事实、骗取见义勇为荣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奖金,收缴见义勇为人员证书,责令其返还已经发放和支付的各项费用,停止其享受的各项照顾和优待。

第三十六条在见义勇为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的,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所称亲属,是指见义勇为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和依靠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的十八周岁以下的弟妹以及见义勇为人员自幼依靠其抚养长大现在又必须依靠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的其他亲属

第三十八条省外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或者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参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认定程序、标准

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认定程序、标准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程序

我市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是依据《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中第二章来认定的。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二)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

(三)发现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主动抓获,扭送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机关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

(四)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

(五)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

(六)符合《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的主体应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约定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约定义务时,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现役军人、国家公职人员或保安等负有安全保卫职责的公民在非履行职责公务期间,具有上述确认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为政法机关提供重要线索侦破案件或抓获犯罪嫌疑人、在逃罪犯,并为此不顾个人人身、财产被侵害的危险的,应当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公民救助有赡养和抚养义务的直系亲属的行为、有监护职责的公民救助被监护人的行为,应视为履行法定义务,不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请应当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1年内提出,特殊情况不超过2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和见义勇为行为人均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综治委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填写《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先进群体)审批表》并提供行为人身份证明及详细材料。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县(市)区综治委向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推荐。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在收到申请后,调查核实和确认工作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一般不超过60日;情况特别复杂的,组织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等有关部门、专家和邀请市民代表参加确认。对符合见

义勇为条件的予以确认;对不符合见义勇为条件的,作出不予确认的通知并说明理由。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奖励标准

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群体)的贡献大小和社会影响,给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和其他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符合嘉奖、记功、授予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等奖励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荣誉称号分为“见义勇为英雄”和“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

(一)“见义勇为英雄”称号须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获得称号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推荐申报“见义勇为英雄”或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

1、在见义勇为中光荣牺牲或严重伤残,见义勇为行为在我市有很大影响的;

2、在见义勇为中做出特别重大贡献,在我市堪称楷模的;

3、被授予“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荣誉称号后,又有新的、突出的见义勇为事迹的。

(二)“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由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授予“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荣誉称号。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授予“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荣誉称号,颁发一次性奖励金及荣誉证书。“济南市

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奖励金 5000元;“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视具体情况给予奖励;牺牲的“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奖励金10000元。

1、在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有较大影响的;

2、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免受侵害,避免、挽回重大经济损失,贡献较大的;

3、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协助政法机关破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抓获重大影响犯罪嫌疑人,贡献较大的;

4、向政法机关检举揭发重大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贡献较大的;

5、在抢险救灾中,积极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事迹突出的。

(三)经调查具有见义勇为性质,尚达不到“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群体)”荣誉称号标准的人员(群体),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以走访慰问的形式,发放慰问金1000--3000元。见义勇为性质的行为是指: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

2、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免受侵害,使之免遭或减轻损失的;

3、协助政法机关破获刑事案件或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

4、向政法机关检举揭发犯罪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5、积极参加抢险救灾、避免人身伤亡或自然、治安灾害事故的。

对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原则上每年集中表彰奖励一次;对见义勇为作出突出贡献或因见义勇为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及时进行表彰奖励慰问。

三、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奖励程序

(一)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由其所在县(市)区综治委提出表彰奖励建议,并附《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先进群体)审批表》及详细的见义勇为事迹材料,呈报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

(二)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受理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申请,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贡献、影响和奖励条件等,在调查、审核、研究的基础上,由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提出表彰奖励建议,报理事长审批;同时,报市综治委主任、市综治办主任审批。

(三)对见义勇为事迹特别突出,需申报中央国家机关、省级国家机关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对见义勇为事迹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意见,报理事长研究;同时,报市综治委主任、市综治办主任研究。报经市政府同意后上报。

下载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见义勇为

    浅析见义勇为 摘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从受益和被受益的角度去看,见义勇为者和被救助的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无因管理。它......

    见义勇为材料

    见义勇为材料 2015年5月25日晚,在学校值班到10点钟,骑着自行车回家,街上的路灯没有那么亮,我顺着自行车道不慌不忙地骑着车,突然从前方传来一阵喊叫声:“抢劫啊、抢劫啊、、、、......

    职称认定问题(新)

    职称认定问题 1、学历 答:所有参加认定的老师均要求全日制学历 2、关于合同制、民办、幼儿园教师是否能参加认定 答:合同制、临聘、民办、幼儿园教师与财供教师一样,均可参加认......

    浅议一般纳税人认定问题及措施范文

    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问题及建议 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10年第22号),自2010年3月份起正式施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是增值税管理的基础,也......

    工作时间和工龄认定问题(模版)

    工作时间和工龄认定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薪酬福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

    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孤山学区2013年学时认定工作已于1月3日下午完成,恭喜大家全部通过,但教研室苗主任和进校郝校长在认定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现在我把存在的问题给各位同事反馈一下,希望能在以后的......

    见义勇为事迹材料[本站推荐]

    (篇一)侠义铸肝胆勇为见精神先人后己,不求回报,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小伙。危难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三次跳入冰冷的河水搜救落水儿童,当落水儿童被救起后,他又不顾自己......

    见义勇为主持稿

    见义勇为主持稿观看 《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 专题片教案【活动目的】通过此次班会, 引导同学们认识了解我国文学之经典,民族文化精神之伟大。学习优秀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