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建立完善环卫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张店区市容环卫管理局)
素有天下第一店之称的张店,是淄博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对此,张店区环卫局紧紧围绕市、区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要求,遵循“大城市、大环卫”的改革思路,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管理标准,着力开展全区环卫长效管理体制建设,打破原有环卫体制,实行环卫垂直管理,建立了“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居)”三级统筹、城乡一体的“大环卫”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的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网格化、数字化、袋装化。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张店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大量卫生死角被清除,道路保洁干净彻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一、适应时代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卫长效机制 环卫长效机制建立之前,我局主要负责张店城区内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洁工作,且其中的物管小区、自管居、城中村所辖路段的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由责任单位自行负责,其它镇村的环卫工作也由各镇村自行负责,从全区范围来看,呈现出多头监督管理、保洁标准不
一、存在问题较多的环卫状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两全四化”城市管理目标,我局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拟定了关于初步实行全区环卫长效机制的建议,得到 1 了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审批和认可。张店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张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张政发[2008]47号)。对此,我局在全面集中治理和主动就新划分职责与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交接的基础上,于2008年5月1日,对城区区范围内初步实施了“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袋装化”等环卫创新举措,实现了城区环卫工作的长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我局又在2010年4月份开始了“大干三十天深化环卫长效机制”的镇村环卫长效化改革活动,逐步在全区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大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一)实现环卫管理全覆盖
一是区政府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把城区原由各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城中村及公路部门管辖的部分城区道路,区园林局管辖的广场及沿路大型绿地游园,区市政公司管辖的城区三条河道的卫生保洁工作,全部交由区环卫局直接管理,区环卫局直管的保洁面积由837万平方米增至2000余万平方米,成为城区环境卫生的主要负责部门。二是适应环卫工作量调整增加的需要,增加环卫作业人员,使环卫作业人数增加至3700余名,并把全体环卫临时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同时,对新招聘人员及原有保洁人员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划片分组、定员定岗等方式,使他们尽快明确工作要求、掌握作业流程、熟悉各项制度规范。三是健全镇(办)环卫机构,各镇(办)相 应成立了配备专人的管理办公室和环卫作业处臵队伍,分别负责区直部门管理范围以外、各自辖区内所有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同时由区环卫局负责各镇(办)环境卫生的业务领导、监督考核工作,真正实现了全区环卫管理全覆盖。
(二)实行全时段、专业化保洁
为实现城区环境卫生“全时段、专业化”保洁,区环卫局将沿袭多年的“一日一扫”作业方式改为“一日两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对城区广场、道路、绿化带、河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区域,实行全天16小时工作制(早4点至晚8点),分两班人员进行清扫保洁,中午12点交班。作业人员在责任区域实行不间断巡回检查,发现垃圾污物及时清扫,确保达到“六净六无”的保洁标准。并对城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机械化作业,实行每日洒水降尘、机械清扫、夜间冲刷,大大提高了城区道路的保洁标准。同时,各镇办、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以及镇驻地所有道路、村庄主要道路及其周围,参照城区标准实行“一日一扫、巡回捡拾、全日保洁”,有效推动了张店全区的专业化保洁。
(三)加强全区垃圾清运管理
我局现有垃圾转运站33处(全部为压缩式),生活垃圾清运车23部,垃圾收集点550余处,日均处理500吨生活垃圾,严格实施垃圾点“一日四清”、中转站“日产日清”,夏季每日两次药物灭蝇控蚊除臭。通过“户集、村收、区处理”的方式把各镇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纳入城区生活垃圾运 3 输体系。全区建立起“袋装收集、定点投放、集中运输、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集运新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同时,严格规范建筑垃圾外运管理,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上门服务、现场核量、统一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建筑垃圾准运手续,重点加强建筑施工垃圾外运和污染道路问题的查处力度,对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督察,有效遏制了建筑垃圾的乱拉乱倒和污染道路现象。
(四)公厕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近年来,本着 “提升标准、强化管理、服务市民”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公厕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局直管公厕69座,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我局坚持每年定计划定目标,对公厕实施建设改造。在公厕管理上,我局一直坚持按照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公厕管理规定和奖惩标准,做到责任明确、标准严格、定期考核、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推行公厕“专人值守”的保洁维护方法,由过去1人多座保洁,改为多人1座连续保洁,火车站等处公厕已达到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入厕需求,同时要求公厕保洁必须达到“十净十无”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通过定期考核进行通报,连续三次排名末位的将被停职。通过加强管理使公厕环境卫生达到时时干净、处处整洁的标准,群众如厕环境更加舒适、洁净。
二、着眼长效管理,努力巩固环境卫生工作成果
我局以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瞄准全国一流城市的环卫标准,逐步理顺制约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符合“大城市”管理规律的城市环卫长效机制。在环卫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我局把大力强化标准化管理,不断释放新型管理体制的内在效应作为工作重点,将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固化到规章制度中去,为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提升夯实基础。
(一)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我区的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流程,以此确保环卫长效机制有序运行。环卫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是在明确界定“大环卫”管理体系中,区、镇(街道)、村(居)等有关部门、单位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合理进行调整,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环卫职责更加明确、具体,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环卫保洁方面,主要对城区道路保洁、河道保洁、机械化清扫洒水、公厕保洁管理、垃圾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作业等各方面,都制定一整套详细的作业流程,明确责任人员、职责范围、工作时间、工作纪律、作业内容以及质量要求,使环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实现环卫作业全程控制。管理考核方面,将根据环卫长效机制的运行情况,对考核奖励制度进行完善,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环卫管理监督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各科室、各业务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管辖范围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做到 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例如垃圾房的使用维护、保洁人员的在岗要求、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场制度等等,都要形成文字、制度上墙,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预防和杜绝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工作职能、任务、分工、责任到位。二是抓好业务督察、工作考核两方面工作。在张店区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后,我局成立了环卫监督指挥中心,下设指挥协调科和监督考核科,建立科学、实在、管用的指标量化考核体系,制定下发环卫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和业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实行每月考核、每日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问题“迅速调度、及时处理、实时反馈、即时核查”的处理模式,业务考核和督察的结果与经济目标挂钩,为环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营造全民环卫意识
环卫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仅需要环卫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工作,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是我局建立环卫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局通过政风行风热线、组织“环卫工人上春晚”、牵手山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环卫志愿活动、在区电视台播放环卫公益宣传片和致广大市民的一封公开信等活动,对环卫工作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种宣传媒体,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环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思路和 重大部署,在经济日报刊登了《农村环卫实现城市化管理》,大众日报刊登了《张店区“一把笤帚”扫净城乡》,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播放了《张店区努力打造最干净的城市》,淄博日报刊登了《张店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让农村保洁城市化》等介绍、宣传我区首创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淄博晚报、鲁中晨报、张店通讯等新闻媒介刊登了37篇环卫动态、环卫知识、环卫风尚等宣传稿件;在张店电视台《新闻专题》栏目连续两周介绍我区农村环卫城市化经验和做法;结合“两会”及环卫节在鲁中晨报、淄博晚报、淄博声屏报刊登“两会”特刊、环卫节专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环卫工作的关注程度,努力营造“你我携手、美化家园”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全民环卫意识的整体进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解决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我区环卫长效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但是距离全体市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特殊地带卫生管理存在死角。受各种条件限制,背街小巷卫生保洁工作标准与主干道相比有一定差距,城乡结合部、开放式小区等仍然存在卫生死角,影响和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二是机械化保洁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卫工作中,存在专业设备不足、现有车辆老化等问 题,阻碍了我区道路保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三是环卫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厕所及垃圾中转站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公厕总量明显不足。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环卫长效机制建设,抓重点,攻难点,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是进一步对背街小巷和镇域道路实行全覆盖管理、无缝隙保洁,全面提升全区道路保洁水平。二是逐步扩大机械化作业范围,做到机械扫保与人工保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三是狠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巩固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成果。规范建筑垃圾清运过程,加大检查力度,杜绝建筑垃圾的乱拉乱倒和污染道路现象。四是继续做好对现有公厕的修缮维护工作,确保标识完好醒目,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增加公厕数量,使公厕布局更加合理,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免费向市民开放。五是注重细节体现专业。将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建筑垃圾管理、公厕管理及镇村环卫城市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细化量化作业标准,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完善网格化、即时性、全覆盖的环卫管理长效机制,牢固树立“精细化”思想,扎实推动各项环卫工作走上“长效化”轨道。
第二篇:浅议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浅议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任何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都必须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基础。保证城市食品安全已成当务之急。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任何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都必须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基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有力手段保证食品安全,是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保证城市食品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特定场所,它与人口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正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1、有毒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加工需要经过一系列专门的工艺和手段。免费论文。食品安全首先在生产阶段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使用有毒物质进行加工生产的情况。如在畜禽养殖饲料中,添加有毒工业原料,追求低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典型的有使用“瘦肉精”喂养生猪,使用硫黄等物质熏制黄花菜和辣椒,用工业原料“吊白块”加工包点,以及使用工业酒精或盐制售食品。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售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售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一药多用现象特别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这些食品被生产出来后,混进城市居民的餐桌,食用之后往往致癌并导致居民死亡,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2、食品污染花样百出。食品在生产、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而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有些污染是食用者自己无意中造成的,如用报纸等印刷品包裹食品而致的铅污染;但更多的受污染食品则是由生产者或销售者主观造成的。根据卫生部通报的2006年果蔬汁饮料、酸奶、果冻和增强免疫力类保健食品等食品卫生监督抽检情况,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曾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雀巢奶粉某些物质含量严重超标事件和多种食品使用“苏丹红一号”作为染色剂案件,均在城市居民中引起轩然大波。
3、食品中毒触目惊心。食品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问题食品危害的是一个广泛的消费群体。事实证明,问题食品的危害具有极强的大众性。近年来,学校食堂由于管理不规范,造成大批学生集体中毒的情况并不乏报导,类似的事件在一些酒店和宾馆也时有发生。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全国共发生重大食品中毒事件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2006年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而且,除农村外,集体食堂、学生中食物中毒的发生频率很高。由此可见,食品中毒已经日益成为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
二、深刻认识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免费论文。食品是与人们接触广泛、影响深远的特殊商品。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既可能是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又必然是食品的消费者。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中,人们通过食品建立密切的相互关系。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危和社会稳定,它的产生有着道德、法律和体制的多方面原因。
1、社会道德的缺失是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结果发生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人都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利益趋动下,存在采取一切可知手段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销售的倾向。其中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必定会给消费者和社会增加成本,造成影响甚至是危害,这种“内部成本外部化”做法最终使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公德与私利之间,难以避免地采取侵害公德维护私利的行动,使城市食品安全失去道德屏障。在媒体的报导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向城市提供食品的生产者就不食用自己制售的食品。因为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一种纯粹供别人消费的商品,这些商品所具有的危害,他们心知肚明。明知具有危害,却仍然大量生产并销售给他人食用,是一种典型的恶意侵害。这种主观上故意侵害行为产生的根源就是社会道德的缺失。
2、法制系统的弱化是助长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行为带有与生俱来的缺陷,需要借助完善的法律来规范。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首先,国内相关立法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确保城市食品安全的要求。我国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总体性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未能充分体现新阶段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有些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对食品安全问题缺少充分考虑,当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时,就显得难以适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为例,该法在总体上偏重工业产品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涉及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能用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制性标准几乎没有。另外,尚未建立起有利于激发各类社会要素参与城市食品安全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现行的政策法律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违背。其次,执法领域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过轻,以罚代刑也变相地助长了制售问题食品的气焰。第三,卫生、防疫、食品监督、药监等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责不明确,既存在明显的交叉执法现象,又导致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领域还处于法律监管的真空。因此,完善相关政策法律的工作仍然艰巨。
3、管理体制的漏洞是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管理是运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类来自外部的强制措施是人们行为得以规范的保证。无论是食品生产者还是食品销售者,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中,都是绝对的逐利者,都是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与对外界环境的要求都必然朝着有利于自身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行为想方设法去钻管理上的空子。在任何食品安全案件中,管理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例如,许多行政执法部门管辖权逐步集中上收,问题食品多发的城乡结合部、村镇和小作坊却出现了“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执法真空。对于交叉领域的管理真空,各监管部门同样也存在职能交叉与缺失,导致部分批发商和农贸市场不愿意在食品卫生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即使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难以落实。这种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如何在阶段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已经成为保证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三、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基于前述分析,要保证城市的食品安全,从宏观上应当考虑三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消除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心理温床,发挥道德让不法者“不愿”的效果。应当围绕食品安全长期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对所有人和全民族的重大意义。让制售问题食品的企业和个人从内心上产生愧疚感和罪责感,停止生产问题食品;让所有接触到问题食品的普通群众形成围堵打击的责任感,面对一切制售问题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令问题食品无处遁形。其二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构筑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屏障,发挥法律让不法者“不敢”的效果。应当尽快确立着眼长远的立法指导思想,从保护全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来制定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着手尽快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城市食品安全的法律,将食品及营养保健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都囊括进来;尽快完善现有食品生产安全监督法律法规,减少和防止法律漏洞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其三是改革行政监管体制,堵塞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切漏洞,发挥管理让不法者“不便”的效果。既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绩效考核,更要理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议设立专门的城市食品监管机构,把卫生、防疫、食品监督、药监等部门的这部分职能集中到一起,合署办公。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建立确保城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和完善媒体披露制和追踪制。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为新闻媒体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平台,是保证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新闻媒体的定期通报制度,保证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检验、投诉、查处等情况向新闻媒体及时提供,方便媒体在第一时间将食品安全讯息公诸于众。二是要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制度。所有针对食品制售的定期或突击检查,都应与媒体合作展开,提供全程跟踪采访报导的条件,完善现有新闻披露制,做到及时、公开和公正。三是与媒体合作开办专栏或专题。借助媒体,由执法人员向群众介绍打击问题食品的进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等情况;由权威专家传授各类食品的标准知识和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等,增强群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自我保护能力。
2、适当考虑建立规模化生产型的食品行业垄断制。
适当的行业垄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长期质量。对于肉制品、乳制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可以考虑推行地区乃至国家监控下的适度垄断。将适度垄断与严格的市场准入制有机结合,形成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有效激励。垄断的逐利动机和市场准入的外部压力将促使企业严格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发展,为食品安全奠定良好的企业基础。同时,针对垄断给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检查制度,产品定期呈验制度。另外,在产品价格上应由物价部门切实把关,实施最高限价,既保证食品安全,又维护消费权益。
3、建立和完善大众化小食品的原料追查制。
源头污染是食品安全隐患潜在的最大所在,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威胁最大。大众化小食品具有品种多,销量大,生产分散等特点。由于贴近群众生活,产生问题的可能性也最大。目前已经建立的追溯制,主要还只对成品进行管理,只是事后管理,要从源头控制并保证食品安全,还须建立对生产原料的追溯制。首先是原料供应上的随单制度,做到任何生产原料都随时能够得到产地确认,保证发现问题能及时在源头上进行封堵。其次是成品包装上的标示制度,任何食品的外包装,除规定标示生产日期和地址外,还应增加原料生产日期和产地等内容。既使消费者能清楚产品来源,也有助于规范原料生产。第三是产地检验上的公示制度,应经常对原料产地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通过官方网站、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时向群众通报。
4、建立和完善对地方官员的行政问责制。免费论文。
加强行政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力手段。在对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之外,还应建立和实行对各级地方官员的行政问责制。各级地方官员的职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就包含了提供让人放心的食品这一内容。一要明确地方官员在确保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职责。要将确保无重大问题食品,杜绝群体性食品中毒等作为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二要制定和实行地方官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责任登记制度。各级官员应高度重视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和高发人群。通过制定对学校、幼儿园、酒店、餐馆的定期巡查登记制度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理的登记备查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督查。三要建立并落实严格的奖惩制度,各级行政官员在监管食品安全方面的政绩,应当做为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指标。成绩突出的说明工作到位,可优先考虑奖励提拔,而任内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地方官员,则应予以责任追究直至刑事处分。建立城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我国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改革举措,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只有从长远上考虑我国城市食品的安全,才能真正构建出社会主义的和谐蓝图
第三篇: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设备安全科 赵星章
HSE体系建设,是我厂重点工作之一。推进HSE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体现。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我厂针对内审、外审审核出的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在体系运行中,坚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更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真正落实了制度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得力,以及HSE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问题,安全环保工作从整体上仍然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治本措施,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持续、稳步提升,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点有:
1、安全理念的树立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部分二级单位对于专项检查百般应付,未能正在理解专业检查是帮助其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查出问题后也总是强调人员不足、难于管理等各种客观因素,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HSE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应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督责任主体,职责履行与业绩考核未能紧密挂钩。未能做到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风险共担。
3、培训教育效果不佳,安全知识未能有效转变为安全技能。结合近几年事故看出,多数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基层安全培训应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根据工种、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工作。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强调员工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我要安全的觉悟,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完成我保安全的任务。
4、警示标志运行控制方面笼统,目前大多二级单位只是在厂房入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未做到针对性,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5、目前HSE体系与即将实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差别:1)体系评估没有具体量化,查出的问题点多并不能代表体系运行较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企业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目前实施的还有一定差距。3)体系只告诉你“干什么”,标准化更突出“怎样干”。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是我厂年初新提出的安全理念。通过探索和阶段性运行,显示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制度建设、职责履行、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全厂安全监管工作保持在较好态势。但安全环境建设需全员的积极参与,安全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的有力保障。尽管我厂总体形势稳定,但随着业务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展,用工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顶岗劳务工的频繁更换使风险增加,确保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使其自觉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和意识。采取措施强化HSE责任制履职力度,营造氛围促使各级HSE责任人履职尽责,确保安全生产。(主管厂长带队检查车间主任、生产主任职责履行情况,设备安全科监督管理)
3、提倡创新班组安全文化,营造全员关注的安全氛围。班组是企业中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一切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安全管理应切实落实在班组,安全大环境的建设应建立在班组安全
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之上。要以“无伤害班组”创建、保持、提高为载体,引进、提高“安全价值观”,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对安全生产的认同感,培育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向往安全、人人必须安全的良好氛围。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代工业生产中7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从强化制度、加强培训、从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以人性化安全管理为依托,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深化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员工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基础就是从每一个职工入手,让职工懂得自己的行为自己做主、自己的安全自己做主。
第四篇:如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当前,宜宾市 “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市创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也比较满意。但治理工作能否持久深入地开展?治理成果能否得到巩固而不反
弹?这都需要我们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在集中整治中引入长效机制。宜宾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在脏乱差问题突出、城市形象不佳、城市品位不高的基础上起步的,面临着起点低、功能弱、矛盾大等问题。迅速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执法力量,实行集中整治。在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市过程中,市区联合执法支队在拆除违建,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发挥了突击队、尖刀班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整合力量、集中整治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拆”、“建”、“造”、“防”四项工作,尤其需要联合执法形成的强大力量。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更是需要加大执法力量的整合力度,固化联合执法队伍,落实编制、经费等问题,使联合执法的力量在集中整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跟进长效机制。城市建设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不仅需要加强环境治理,更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及时跟进,注重对城市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既考虑功能布局,又考虑外观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宜宾城市文化。在环境治理中,必须围绕 “治理脏乱差,建设洁齐美”的工作目标,按照“全
覆盖、全推进、全治理”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背街小巷、场镇村庄、集贸市场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脏乱差死角;推进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废品回收站、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本功能;打造进出口通道,强力拆除违建,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和档次,进一步美化环境。必须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打造酒文化特色街区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跟进治理工作,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助推城市建设,通过跟进城市建设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在执法监督中推进长效机制。人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性因素。建立长效机制,必须通过执法和监督,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确保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强化日常监督,变集中整治为常态管理,着力改变群众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能放松管理,更不能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或放任不管;必须强化执法监督,着力改变群众思维定势,让大家明白是与非,对法律、法规、制度心存畏惧,做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重大转变;必须强化责任监督,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定期考核制度,坚持“红旗引路、黄旗问责”,对先进模范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让其从物质到精神、经济到政治上都有盼头和奔头;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够的责任人严格实施问责,坚决惩处,通过逗硬奖惩,形成奖勤罚懒的机制,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在舆论引导中促成长效机制。风正心齐的舆论环境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坚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广泛宣传,做到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字、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报道,多层次、立体式宣传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坚持表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和破坏环境行为,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自觉支持环境治理,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改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由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新闻舆论推动、人民群众主动、社会各界联动的良好局面。
在上下齐动中巩固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上下齐动,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实效。必须明确管理职权,按照“管理重心下移、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在基层落实”的原则,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各级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责任,努力营造齐抓共管、共创共建的氛围。市上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将人权、事权、财权向基层倾斜,将工作重心下移,适当赋予翠屏区城市规划审批前置许可权,让基层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提高基层干事积极性;区上放手、放胆让街道办事处结合实际,创新举措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街道办事处积极支持社区大胆开展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城区车辆管理、市容秩序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市、区责任划分,在体制上避
免推诿扯皮和“大家都在管、大家都不管”的弊端出现,形成“上面交任务、下面抓落实、中间强督查”的运行格局。坚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以社会资金为补充、以经营资源为来源的全域达标资金保障体系,明确将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工作经费,把工作经费更多的用于街道、社区等基层,解决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让基层有想头和盼头。
在查漏补缺中强化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遁,必须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评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更大的胜利;必须不断吸取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通过及时查漏补缺,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规章制度,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由表及里,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不断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 《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将好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固化,建立起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好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是集聚发展环境优势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治理的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形成城市管理上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健全“一网”。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区划布局、梯巷拼接、背街互联、无缝成网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所辖行政区域为基本网格单元,网格设置负荷均衡、覆盖全面、不留盲区、不存空白、横向到边、纵向到坡、不交叉重叠,网格内人员定岗明确、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明确、量化标准明确、考核机制明确,网格外辐射城乡、统筹村社,人人参与。
完善“三联”。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一是楼院联治,落实居民院户、家属楼院长制,坚持院户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困难互助、监督制衡、社区带帮机制,实行自家卫生单独搞,院户环境结对搞,公共区域统一搞。二是街巷联治,建立网格化信息反馈平台,做到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衔接顺畅、通盘评估、聚集能量、四员互动(环卫保洁员、文明劝导员、治理巡逻员、社区监督员)。三是校街联治,积极探索“社区评比进校园、学生监督进社区、环境秩序进课堂、行为习惯进家庭”的“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爱卫活动,广泛开展“一生带一户、一校连千家”的宣染效应,全民倡导“公德规范言行、文明美化心灵”的人文环境。
落实“四包”。完善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包段、干部包户、居民包干的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行片区总揽、段落主抓、院户自治、全民监管的运行机制,坚持片区政绩测评,段上目标考评,院户绩效考核,居民“五好”评比,完善三级目标管理,包片领导与包段部门、包户干部与居民小组、包干居民与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统筹意识,大力开展治根治本,从源头上控制反弹,从制度上规范管理,从体制上支撑运行,从机制上保持常态,从根本上提升县域形象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注意力,努力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生态靓丽、风貌协调、市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县域新气象。
第五篇:建立计生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计生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XXXX社区计生协会主任XXXX
近年来,XXXX社区党总支、居委会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人本理念,积探索创新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在实践中建立了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提升了人口计生的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具有社区持色的人口计生工作品牌,连续三年荣获伍家岗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建立资源整合, 整体联动机制。为全面做好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合作联动机制。一是健全工作体系,整体联动抓合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配备1名专职计生干部个;为抓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社区与辖区各责任单位签订人口和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一票否决”制度引入计生管理职责,实施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社区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实行统一办(验)证,统一管理;重点加强社区流动人口、常住人口下岗职工和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并作为创建文明社区、安全社区、卫生社区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强化责任合同,属地管理抓落实。坚持实行“单位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群众参与”的原则,社区、单位(企业)、家庭计生 “三负责”,层层签订计生责任书:社区、单位分别对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租房户和下岗职工、人户分离及其他特殊人群签订计生管理服务合同。三是实行居民自治,自我管理抓主动。社区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功能,在居民中选
拔自愿者参与,建立栋楼长、单元长计生责任制和租房户计生合同制,在户外挂牌公示责任人的计生管理职责,实行“包栋联户管重点”: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小区、集贸市场广泛建立计生协会,实行群众计生互帮互助,出现了居民计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质的飞跃。
—— 建立以房管人,以静制动新机制。为抓好社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生工作,补区制定了《XXXX社区暂住人口管理办法》,以社区为依托,以管房为重点,推进社区人口与计生“以房管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力宣传流动人口计生政策、法规和《暂住人口管理办法》,三年发放致居民公开信和居民须知1万余份,制作宣传橱窗13期,室传标语90余幅,营造了良好的计生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对辖区出租房和流动人口全面进行清理,采集信息,并实施了社区计划生育以房管人“1234”管理模式。即:“1” 是制订一个社区居民计生自治章程;“2” 是签订两份计生责任合同书(由社区同出租房主,出租房主同租住常住、暂住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分别签订);“3” 是建立负责人、信息员、联络员三级计划生育责任链(社区干部任负责人,居民组长、单位、住宅小区物业公司专(兼)职计生干部为信息员,选拔常住人口中的老党员、老干部、积极分子担任联络员);“4”是实行计生、公安、民政、房管“四位一体”综合治理。对常住户和流动人口开展计生管理服务,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网络化工作格局。
——建立双边协作,互动共管新机制。为建立人口计生工作互动
长效机制。社区提出了以完善居民自治规章,充分发挥自治作用;查处“两非”违规违纪,加强人口性别管理;建立错案追究制度,坚持查“双违”党员干部的四条长效措施,完善村民自治规章,充分发挥自治作用。一是实行下岗职工计划生育交接归属管理。在全市落实了以社区为纽带,以企业为轴心,以育龄人员为对象的下岗职工计划生育网络,企业将离职下岗人员的计划生育档案移交到社区居委会分类实施管理;社区对在家待岗的下岗职工,与其所在企业互通情报,共同管理。二是实施计划生育向双向交流协作。社区对流入人口及时向户籍地、工作单位提交其《婚育证明》及婚育、生育情况。对流出人口实行“六个一”管理,即:签订一份合同,明确一个担保人,发放一份流动人口计生宣传资料,做好一次孕检或落实一项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办理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每季定期返乡或寄回一份规范的孕检证明。对重点管理人群实行跟踪管理服务,主动同流入单位联系,掌握其基本流向、居住区域、房号以及生育动态,预防政策外怀孕生育,双向联系,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建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新机制。按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分类指导、固本强基;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人口和计生工作水平。一是开展优质的宣传教育服务。为全面提高群众对计生政策法规和生育、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率,社区计生协会充分利用社区党校、居民学校和电教中心等阵地,积极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培训和宣传教育,并通过新闻媒体发放慰问信,设
立宣传街,制作国策墙,开展知识竞赛,组织专题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开展计生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期间的计生宣传,大造计生声势。二是开展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近三年来,先后为常住和流动人口近2000人(次)在计生服务站进行检查,150多名育龄妇女的妇科病得到及时治疗;三是开展优质犸计生免费服务。社区三年先后组织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孕检100多人次,为数十名育龄妇女实施上环或换环手术。四是开展优质社会需求服务。社区计生协会发挥优势在社区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计生独女户开通生产帮助与生活求助服务通道,落实生产经营帮扶措施。
——建立执法监督,考评奖惩新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有序推进;考核坚持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力求最大限度使监督考核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一是坚持计生文明执法。结合“一法三规一条例”的贯彻实施,坚持“七不准”标准,规范执法程今,严格执法监督,按政策开展了“两清一治”工作。二是坚持计生目标责任制。把社区计生作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社区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范畴,制定了《XXXX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关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本,强化干部责任。三是完善工作考评办法,实行奖惩兑现。采取社区计生工作半年抽查,平时检查,年底考核的办法,强化指导、督办、检查落实,严格奖惩兑现,奖励和表彰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