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
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2 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业创新、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扬州城市精神得到弘扬,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城市的和谐看法治,提升城市品质在政治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建设“法治扬州”,“平安扬州”,健全民主制度,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市民知法守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部门公正执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城市的品味看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上的要求,应是突出扬州地域特点,彰显扬州建筑风格,展现水乡特色,打造绿扬城郭,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基础 3 设施、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的文明看市民,提升城市品质在社会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有效管理社会事务,提高社会的创造力与和谐度,使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上下心齐气顺劲足,社会政通人和。
二、关于如何“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
提升城市品质,对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态保护、城市文化传承、城市精神培育、市民行为养成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发言和讨论中,大家围绕主题,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以争取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优先申遗成功为抓手,提升扬州文化建设水平。重视整体保护和复兴扬州历史城区,恢复和展现大运河传统风貌,挖掘和展示扬州特色文化,研究和传承扬州地方文化,使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性进一步彰显。
1、按照优先申遗成功的要求,整体保护和复兴扬州历史城区。大运河、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都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比而言,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的申遗,扬州更有主动权,应力争优先申遗成功,为大运河申遗创造条件。扬州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都应该围绕保护历史城区这个核心展开。一是要全面保护,既包括明 4 清以后保存下来的地面文物,也包括那些看不见、但恰恰有着丰富内涵和极高文化价值的地下文物,尤其是代表扬州城市精神和气度的唐代扬州遗存。二是有效保护。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修订城市长期规划,制定古城保护复兴的具体行动计划,例如,保护和复兴历史街区的风貌,应包括历史街区的地段、街道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内外面貌,街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街区的历史功能和作用等全部内容。要以符合申遗标准的规划统一各方面的认识,指导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行为,约束不符合规划的行为。
2、恢复和展示运河扬州段传统风貌,发挥申遗牵头城市的示范作用。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是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又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应当为运河申遗成功作出示范。要从运河遗产永续保存和保护的要求出发编制保护规划,以规划指导大运河扬州段的环境整治和工程建设,避免“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的发生。对古运河传统风貌的展示、文博资源的利用,要整体策划,将资源、资金和力量整合起来。例如,城区从湾头到瓜洲30公里带状区域内,有历代运河河道、桥梁堤坝、船闸水关、码头驿站、城门遗址、古刹名寺、官仓衙署、名人墓园、街肆商铺、园林大宅等大量遗存,应通过整体策划,采用保护、修复、解读等多种手段,将它们穿珠成串,连线成片,展示运河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又如,可将原计划由不同部门建设的运 5 河文化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扬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资源集中起来,建设一座有影响的扬州运河博物馆,形成“中国运河第一城”的品牌。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经有1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与扬州古城和运河一样,构成了扬州特有的人文底蕴和城市个性。市政府已经采取大师带徒,政府出资培养扬剧、曲艺青年学员等多样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保护与传承,收到积极效果,广受好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好的办法是珍藏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对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要鼓励传习和发展。如,扬州是全国唯一的古筝艺术之乡,每年加入习筝者队伍的不下2千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琴筝生产企业也具规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国际古筝艺术节等活动,传播影响,扩大其知名度。
4、高水平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博中求精。文化博览城建设应成为扬州历史城区申遗的组成部分,与申遗工作相互促进。一是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打造精品工程。博览场馆建设,应注重挖掘和反映扬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二是应展示扬州 “通史城市”的特征,特别是展示汉、隋唐、清的三度辉煌。例如,隋炀帝陵、迷楼和竹西风光都是反映扬州隋唐文化的重要遗存,可适时在城北打造隋文化风景区、东区打造竹西风景区,使扬州隋唐文化有展示的区域。三是要博中选精,突出展示一流 6 的历史遗存、一流的历史典故,宣传对历史有明显贡献或对历史演进有重要关联的历史名人。有些保存完好的非历史名人住宅,展示时可着重解读建筑风格,淡化对宅主人的宣传。四是可遴选琼花、银杏、文昌阁、古运河、五亭桥等城市重要标识要素,通过街头特色雕塑、特色绿化小品等载体进行形象推广,于细微处体现扬州的文化品位。五是文化博览城不仅要展示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还应反映当代扬州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人物。要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化多元性,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将传承历史文化与创新城市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加强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合理应用。扬州文化积淀丰富,具备作为一门独立学问长期研究的条件,多年来已有大批专家学者参与搜集、研究地方文化,取得了一批成果,建议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扬州学”理论体系,使之形成为世人认同、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一是要重视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可在“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召开国际性“扬州学”论坛,吸引更多的本地和外地专家学者参与“扬州学”的研究。二是建立“扬州地方文化研究基金”,将自发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加强对地方文化研究的规划和策划,保证相应的研究经费。研究基金可实施研究项目申报、评选、扶持、奖励制度,促使研究成果问世,培养和扶持研究地方文化的人才队伍。三是应建立“扬州城规城建咨询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的咨询和参谋作用,使地方文化优 7 质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二)以完善和落实规划为抓手,提升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好地体现扬州的地域、文化、生态、人文特色;围绕打造世界名城的目标,提升城建项目质量;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目标体系,落实维护生态安全的措施;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良好秩序和整洁市容中体现精细管理。
1、借鉴国内外成功理念,提升规划的指导思想。借鉴美国波特兰,意大利罗马和国内杭州、青岛、大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将控制用地无序蔓延,坚持紧凑、内涵式发展的精明增长模式和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合理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经验,体现在扬州各层次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将扬州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和生态、人文优势,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
2、将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扬州城市单中心单轴线的空间结构特征明显,老城区首位度偏高、文昌路功能过分集中,由此带来日常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下阶段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体现优化空间结构的要求,依托公共交通,由快速路、快速轨道连接为城市组团;合理划定边界,引导城市有序拓展;预留江都—仪征—扬州之间重要的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对近期城市拓展区明确与主城区衔接的功能定位,维持合理的城市形态。
3、将“古、文、绿、水、秀”体现在各项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明确古城新定位,将古 8 城打造成国际化旅游核心景区与功能配套区。逐步外迁服务于整个城市的商贸、居住、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拆除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破败建筑,腾出空间注入新的功能,如:结合历史街区的改造,重塑“十里长街市井连”的商贸氛围;拆违建绿、拆房增绿,增加老城区公共空间等。控制、预留、保护城市组团间的生态空间。保护现有水系,明确各滨水区功能和开发对策,将古运河、北护城、小秦淮沿岸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抓住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空间意象要素,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4、在古城和新城区之间,建好延续古城文脉,与新城区功能互补的过渡区域。这个区域应在景观与功能方面注重与古城相对接、与新城相呼应,保证与老城间有开敞空间和通畅的视觉廊道,有功能互动与景观渗透。可在这个区域布局公共停车场、交通换乘点、自行车租赁点等,延伸或补充古城功能。新城区在商住房开发建设的同时,应重视配套商业、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城市空间,减轻老城区承载的服务压力和交通流量;同步规划、建设开发区、新城西区配套的防洪除涝水系,确保城市安全。
5、科学规划城市通道,营造便利、人性化的交通环境。一是贯彻“公交优先”理念,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完善保障公交路权的措施。二是构建便捷、快速的旅游交通体系。推进苏中机场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强与国际机场的衔接;完善城市主出入口、城市道路的中外文旅 9 游指示标识;在市域范围内完善一批旅游公交专线,开辟精品旅游路线;对公交设施实施旅游化改造,建设一批停车场、公交回车场及站台;旅游高峰期为自驾游客和旅游车在古城外提供车辆停放点,开通游客凭园林门票免费乘坐的旅游专用公交线,缓解老城区和各景点车流、人流集中的压力。三是尝试重建水上特色公交系统,在现有的古运河—邗沟—瘦西湖、二道河(护城河)—瘦西湖两条水上游览路线的基础上,近期可加快沟通老城区内护城河、瘦西湖、二道河、古运河、小秦淮河,形成相对完整的水上特色交通线路,远期在外围形成古运河、宝带河、新城河、大运河、仪扬河“四纵一横”的水网格局。
6、按照建设世界名城的要求,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一是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严格执行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规划选址、定点的审查和论证制度,从源头控制工程项目的盲目与不合理性,减少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二是加强对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统一领导、沟通协调和跟踪督查,使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城市河道整治、古城保护与利用、园林绿化及街景美化亮化、市容整治、为民办实事、功能性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都从全局考虑,形成建设项目联动互补。例如,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统筹考虑绿化、路灯配套;城市河道整治统筹考虑污水截流、道路雨水排放;古城保护项目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照明、城市绿化设计充分彰显城市特色,等等。三是对有影响的大型工程可开展设计公开招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 10 设计大师,精心设计传世精品和地标性建筑,同时应打破地方壁垒,挑选信誉良好的施工、监理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四是要加强城建科技研究、应用与人才培养。可与高校合作,每年选择2-3个具有代表性的实用型科研课题,聘请城建行业资深专家和学者,与有关设计、勘探、检测单位人员共同攻关;积极引进、运用、推广本行业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7、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营造水绿相依、城林交融的城市风貌。在古城区,突出精、细、秀、美特色,以小、多、匀、精的绿地建设,改善古城区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让市民出门300-500米范围内有休闲活动空间;在瘦西湖新区、扬子津森林公园、廖家沟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项目中,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建设成片城市绿地;在沿路、滨河、环城建设特色绿化,凸显水乡古韵。适当挖掘和恢复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景观。如在复建铁佛寺建筑时,可依山傍水种植红枫,再现宋代“铁佛红枫”景观。
8、构建生态环境目标体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绿色交通体系、环境预警与应急等方面建设;制定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或企业批租过程中,提出水面率控制要求,防止大面积平整土地对水系的破坏;保育现有的自然湿地、水体、林地,活化、净化瘦西湖、古运河主要水域,使损坏的生态逐渐恢复;制定生态居住区标准和建设规划,11 普及生态住宅;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产业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单位和市民引进外地植物,加强生态安全性评估,制定必要的管理和预警措施,防止外来植物对本地生态带来直接破坏或潜在威胁。
9、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探索整合部门日常管理资源的途径,将分散在治安、交通、环境、市容市貌、公共事业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协调起来,形成指挥畅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指挥和执行网络。进一步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尽快将“数字化城管”、道路交通管理、疾病防控、医疗救助、灾害应急中的粮油水电气供应等纳入全市统一的应急中心管理系统,并与日常管理网络有机对接,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10、以精致为追求,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对城市商业业态设计、垃圾处置、市容保洁、街景改造、灯光亮化、户外广告设置、公共设施及摊点定位等多个环节实行全方位精细管理和长效管理,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味。
(三)以培育精致产业为抓手,提升城市经济建设水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体现产业结构的城市特色。
1、走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之路,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对工业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推进主导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12 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城区企业“退城进园”,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吸纳高端研发机构落户扬州,培育“小巨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竞争力。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将提升三产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减轻城市环境、资源负荷,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一是突出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等主导产业优势,建设扬州信息服务业基地;二是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整合社会物流资源退城进园、完善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品牌科技服务企业群建设,打造生产服务业集聚中心。三是促进零售、餐饮、住宿等各类便民服务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现代流通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业务方向发展;完善房地产业供应结构与功能,培育生活服务业消费市场。四是把扬州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创意传播产业开发的资本,利用网络、网站、数字化、影视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把扬州的文化精华开发出来,传播出去,培养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表演人才、工艺人才,形成一批批生动活泼的创意产品、文化产品。
3、挖掘和展示城市特色,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应通过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使扬州诗画般的园林生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结合历史城区和运河传统景观的保护与复兴,充分展示扬州的历史名 13 人、非物质文化名品和园林名景,使“慕名而来”游客,在绿城秀水中休憩身心,在灿烂文化中陶冶性情。二是结合传统戏曲和技艺的传习,在旅游中亮出扬州技艺品牌。扬州评话、清曲、木偶、古筝等地方艺术,美食、盆景、八刻、玉雕、漆饰等传统技艺,都是历史悠久,现代生活仍需要的技艺,可在旅游安排中引入扬州评话茶馆、谢馥春休闲馆、扬州早茶特色店等特色项目,在历史街区发展传统古玩、字画、工艺品、地方特产等切合文化氛围的商贸项目,让游客感受扬州的品牌技艺;还可借鉴扬州炒饭与沐浴、足疗等传统行业的发展经验,将传统技艺展示、感受和传习结合起来,利用已建的文博场馆,展示和传习各类传统技艺,让游客参与其中、学有所得。三是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体验内容。可挖掘传统客栈文化,改造商业街背后的老式住宅,开发一批价格适中、配套齐全、风格独特的民俗式客栈;将历史街区和运河夜景欣赏、地方特色餐饮、沐浴等传统技艺体验结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的“夜扬州”体验项目;还可以组织精干力量,为游客打造一台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叫好叫座的综艺节目,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五是充分挖掘利用城区现有的革命遗址遗迹,发展红色旅游。可在东关街以曹起溍故居为依托,建设扬州早期革命斗争纪念馆;修复熊成基故居,完善朱自清故居和邗江槐泗曾玉良纪念馆的展示内容,还可在扬州西郊机场原址建一座“建国号”专机起义纪念碑,为市民提供接受地方革命历史教育的基地,使游客在领略古城风貌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六是提高导游水平。编写 14 权威性的导游词,规范培训导游队伍,培育高雅的导游艺术,避免曲解地方文化,以讹传讹给城市造成的负面形象。
(四)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抓手,推进城市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市民知法守法,政府依法行政,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法制环境;用优秀的城市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教育市民,通过正面引导和科学管理养成市民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市民在参与城市文明创建中,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动力。
1、推进扬州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基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表现为城市整体、群体和个体的文化素养,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软件。要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一是充分利用城市文博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扬州的历史和优秀文化,开阔市民眼界,博大市民胸怀,提高市民素养,使市民对自己的城市形成自豪感,强化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城市的美好形象。二是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既要抓硬件,也要抓软件,从市民行为规范养成的小事抓起,针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违反禁鸣规定,不爱护公物,随意损毁城市公共设施,不讲公共卫生,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等突出问题,发动街道、社区、单位参与管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纠正影响城市形象的不文明的行为。三是从儿童、青少年抓起,通过编写阅读扬州历史文化、革命传统、风土人情、名人故事的教材,组织参观名胜景点和文博场馆,开展大型 15 公益活动等形式,将扬州的优秀文化和城市精神植入孩子的心灵。四是发挥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党政机关干部的公信力带动社会诚信建设,以公共服务单位的文明行风带动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深化法治扬州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善于利用法治力量,协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产业调整与职工就业的矛盾,城市化推进、古城保护与部分居民利益的矛盾等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市民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意识。保障市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把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保证市民有序参与城市发展决策过程,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推进“平安扬州”建设,保证投资安全、百姓安全、社会安宁。
3、提升公共事业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城市的公共事业是体现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展示城市活力的重要方面,扬州的文、教、卫、体有很好的基础,曾是苏中、苏北地区的中心,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提升层次。一是要继续推进教育园区的建设,集中资源,提高效益,把教育园区建设成高等教育基地、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创新产业的研发基地。二是要充分发挥苏北医院等医疗中心机构的品牌作用,发扬中医的特色优势,整合资源,加强人才、技术管理和建设,形成区域服务的优势。三是要进一步重视文化事业和体育健 16 身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扬州的城市活力。
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集中民智,更需要专家的研究和领导者的科学决策。这次专题协商中提出和收集的意见、建议,可能不够专业、也不够完整,谨供参考。
第二篇: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
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
江门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由南、中、北三大片生态绿地,九条微风通道,十块绿心,以及抱拥着江河和诸山的景观绿地与防护绿地构成总体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对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方便群众休闲健身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和城区空间不断拓展,原本处于城区边缘,或位于城中村附近的部分山地逐渐进入建成区内,这些山地大部分未经规划、未纳入园林管理,基本处于荒山状态。而目前我市居民多以公园、街道为主要健身场所,但就公园这一主要活动场地来看,人满为患,城区内公园本来少且小,再被游乐场等圈去一部分,被绿地、假山等园艺需要占去一大部分,真正属于居民运动的空间少之又少。
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展开,进一步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新的山地公园,促进园林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有力提升城市品质,迫在眉睫。
一、增建公园的必要性
目前,我市综合公园8个,专类公园16个,社区公园49个,带状公园4个,风景区4个以及部分街旁绿地,占地面积约1946公顷。以开发的公园绿地占总绿地面积29%,未开发绿地基本处于荒山状态。这些山地植被较为丰富,景观特征鲜明,是江门市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托山地,打造一批新的市区山地公园,意义重大。
(一)增建一批公园,可大幅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宜居江门
建设。无论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还是国家住建部通过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城市环境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权重在20%左右。而据商务周刊在上海、广州等10城市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评价城市是否宜居,居民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其他因素。因此,依托自然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园,全面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为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千方百计在市区圈地造绿、围丘制景。相比之下,我们拥有广布市区的自然资源,这是依山造园、建设宜居江门最大的本土优势。
(二)增建一批公园,可进一步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我们应借助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历史契机,发挥其带动效应,通过实施一批山地公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凸显江门特色风貌,展现江门城市的特有风采。特别是增建山地公园,广大市民直接受益,可增强市民对举办世园会的认同感,提高参与度,有利于为举办世园会打牢群众基础,营造和谐城市氛围。
(三)增建一批公园,可有效改善居民休闲健身条件,优化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目前,我市现有的公园为周边市民日常休闲健身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赢得市民普遍赞誉。但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加快,一些原本处于城区边缘、城中村周边的山地逐渐纳入新市区,周边遍布新建居住小区。出于健身休闲要求,人们就近登山的愿望、增建社区公园的呼声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应适应群众需求,在缺乏活动场所的居住小区增添公园,为人们休闲健身提供便利,这对改善人们生活条件,让人们更好享有发展成果,促进幸福江门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建公园的建议
1、利用公共绿地地块建设公园。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存在于城市各类用地之间,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占面积比例最大的部分,也是反映城市普遍绿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搞好这部分绿地规划建设,是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居住区、工业区旁绿化为基础,创造遮荫、隔噪、休息的绿色场所。例如五邑中医院、财局的附属绿地可以开辟小游园,即满足日常绿化需求又可以增加休憩的地区。
2、开辟住宅小区附近自然山体。在江门一些老旧住宅区附近有很多自然山体,可以规划改造成山地公园。幸福新村附近的凤溪山,面积2.6公顷。目前此山杂草丛生,到了夏天蚊虫较多,雨天积水也很多,而附近有密集的居民区、医院以及学校,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在通过规划控制,确保山地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轮廓完整性的基础上,将此山进行改建,积极修复破损山地,加大山地绿色植被面积,提升城市森林档次,强化其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依托山地公园,因地制宜建设一些登山健身、文化旅游等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健身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围绕山地公园,修建山麓园林、亭台楼榭或体育公园等,将自然山地纳入到城市公共绿地和游憩功能系统中。另外,潮连镇的龟山、奶妈山、红帽山、塘边山是四
个连续的山体,可开发大型郊野公园。
3、开发自然风景区。白水带自然风景区现有的规划是在保护良好山林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扩大历史名胜景域,但都以环山路内为主要开发的线路,周边的环境开发粗放或未开发,对于面积540公顷的山体,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充分发挥绿肺的作用。主要开发外围层次的地域,因为地形相对平缓简单,邻近居民区,易于开发建设,可作为居住绿地的补充。白水带外围的山体开发不仅增加了功能设施,更增加了文化元素,对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档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好场所。
非建设用地都力争建成城市公园,把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利民、益民工程来抓,为居民提供浏览观赏、休憩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的活动场所,是我市重要工作任务。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要树立“规划建绿”的理念,城市各类旧村、旧城区和工业区改造,应优先满足社区公园的建设要求,并将需要建设社区公园的未改造地区划为绿地,今后这些地区一旦改造,就必须落实相应社区公园数量和面积。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城市公共空间,充分绿化,能建设绿地公园的尽快建设。
第三篇:统一思想 立足本职 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统一思想立足本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党的十八大顺利闭幕后,我单位连日来立即行动,以分组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开幕式上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内容,深刻领会其报告精神,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公司“为您服务让您满意”服务理念,把学习领会报告精神转化为服务现场及广大职工居民的强大动力。
经过学习和讨论交流,各业务部门及党员职工纷纷表示,一定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为职工、居民、社区服务的理念,认真做好各网段的业务管理工作、离退休职工的医疗、生活保障工作、居民的日常维修工作和各种会议的接待服务工作。大力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积极倡导“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办事处工作实际,倡导和弘扬争一流、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作风。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把办事处打造成基层统筹有方、协调有力的“指挥部”,参之有道、谋之有策的“参谋部”,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作战部”,不断提高服务的层次和品质,为实现一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
第四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动员大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刚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交管大队、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同志部署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工作,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不择不扣落实到位。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这项工作,省、市抓得很紧。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城市工作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导向。
省级层面,省委X书记对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X省长在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上也说到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深化认识,形成共识。市级层面,市委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而且每年还要进行年终考核,排名靠后的,要通报、要约谈。
就我县而言,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的需要,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助推新型城镇化、城市面貌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要肯定成绩,顺应民意,进一步凝聚工作共识。应该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的老城新县面貌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得到了县内、县外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在外创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一方面,城区的“面子”焕然一新。自X年以来,我们共完成了X户、X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实施了城南大道等“五横三纵”X条主干道升级改造;实施了高新大道等X条道路“白改黑”或改扩建,建成了城北大道东延等多条城市干道。特别是X年实施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投入X亿元,拆迁住房面积X万平方米,涉及拆迁X户。通过棚改一举打通了X条“断头路”,建设了两个的社区公园(X亩),新增免费停车场三处(X个停车位)。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以前的棚户区变成了现在的城市节点,碧桂园等高品质楼盘在建,面貌又会上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城市的“里子”更加健全。X年以来,县财政统筹资金,完成了X条约X公里的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打造了精品街巷X条、标准街巷X条。累计硬化路面X.X万平方米,白改黑X.X万平方米,修复疏通水沟X.X千米,新增安装路灯X盏,粉刷立面X万平方米,整治各类线路X千米,拆除防盗网X处、铁皮棚(违章搭建)X万平方米,新增绿地、广场面积X.X万平方米。通过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使街巷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民众满意率得到提升。特别是今年实施了全市单个规模最大、受益群众最多的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X户近万人。
从过去的工作来看,无论是棚改、老旧小区改造,还是背街小巷提升,都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拆除防盗窗、楼顶违建没补一分钱,群众由“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归根结底,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了民生、顺应了民意,因此,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必须认真总结过去城市建设的经验,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取民意,赢得民心,不断提升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
第三、要突出重点,聚焦用力,进一步解难题、补短板。(一)要突出基础配套,建设宜居城市。我们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地上、地下统筹,硬件、软件齐抓,“面子、里子”协调,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切实解决“城市病”。一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高铁时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做好各种交通方式和高铁的衔接,加快高铁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区路网建设,增强城北新区与中心城区的路网对接,确保X年底完成城东大道等市政项目建设,提高交通便捷度,加速融入中心城区。二是要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要依托环卫保洁公司,积极引进节水节能清扫设备,小街小巷推广小型清扫机械,到今年底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X%,X年底达到X%以上。逐步提高城市环卫保洁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做到“花钱养事、不花钱养人”。要深化“厕所革命”,X年完成新建X座公厕,着力解决“如厕难”问题。要推动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城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时完成乡镇圩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要加强停车设施建设。要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充分利用好城市立体空间,推动城市向上发展,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特别是在城北等新区要合理布局好停车设施,确保X年完成新建人民医院等X处立体停车场,X年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X个。
(二)要突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城市。城区背街小巷数量多、分布广,保持干净整洁是一场大硬仗,大家要切实从街道路面、建筑立面、公共场所、住宅小区保洁、河道水面清洁、建筑工地整治、绿化带降尘、餐饮油烟管控、烟花爆竹燃放整治等方面,整治城市环境卫生。要加大街道路面治理力度,运用好城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成果,全面提升街道环境卫生。要大力开展居住小区环境卫生整治,打造一批市一流、省一流的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全面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要持续开展清河行动,积极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要求,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确保黑臭水体不新增不反弹。
(三)要突出科学管理,建设精致城市。现在城市管理中乱象和矛盾比较多,乱停乱放、私搭乱建现象很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我们必须长效化、持续性的抓好城市管理。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全力抓好农村违法用地、建房、超高超大建房以及“大棚房”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秩序,确保“两违”建设零增量、减存量。要推进精细化城镇管理。继续运用好网格化管理手段,落实“包街、包路、包片”和“定人、定岗、定责”制度。要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加大农贸市场、安置区等区域整治力度,加大乱贴乱画、乱停乱放、流动摊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整治,提升城区形象。同时,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形成智能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四)要突出特色特别,建设魅力城市。围绕打造有特色、更有品位的魅力城市,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方面,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建设,要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凸显区域风格。要加强城市的美化亮化,在城区重要地段和节点建设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红色元素的城市小品和雕塑;实施好城南大道及重要桥梁的夜景照明提升工程。另一方面,要展现人文风格。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古村等历史文化村落修缮整治及后期配套设施建设,把村落打造成为靓丽的文化名片。把“一点三线”旅游点打造为有影响、有活力的特色旅游带。
(五)要突出产城融合,建设宜业城市。城市若无产业支撑,再华丽也等同“空城”;产业若无城市依托,再高端也是“空转”。要打造宜业城市,就要强化现代产业支撑,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要充分发挥经开区的作用,加快培育发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全力打造“人才洼地”,积极推进“人才新政X条”落实兑现,配套建成建好人才住房,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要改进作风,主动担当,进一步强化责任。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我们要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动力,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中、把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分管县领导要做好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推动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科学、有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县住建局要牵头制定好X年工作推进计划,加强向上沟通对接,强化对各部门的业务指导,各责任部门要对照方案,既各司其责,又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要强化督查通报。县委政府督查室、县住建局要开展好督查工作,要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对于工作进展较慢、考核评价靠后的,要定期通报,建立约谈机制,履职不到位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要勇于创新尝试。当前,县级财政压力很大。今年是我县脱贫摘帽年,资金需求量大。同时,政务债务化解形势严峻,向银行融资不仅难而且进一步增加债务压力,因此,我们在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开展PPP合作,促进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联动,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参与停车场、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志们,实施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既是城市发展工程,也是民生福祉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提振精神、科学实施,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确保我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群众满意的成效,为推动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2020年区提升城市品质实施方案
XX区提升城市品质实施方案
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XX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抓手,通过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环境美丽、洁净舒适、绿色环保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
1.“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工程。到2022年,全区主要街道、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重点地段的架空管线全部入地,广告牌匾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城市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全区主要街道的违建全部拆除、围墙拆除或改造完成,城市呈现整洁有序的整体风貌。
2.城市设计与特色塑造工程。到2022年,打造至少2个城市特色片区,形成城市形象名片。全面完成整体城市设计或重点片区、节点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完成2-3个重点片区主要街道的沿街建筑立面整治。
3.生态空间建设工程。到2022年底,完成绿道专项规划,环城生态休闲区划定工作建设初见成效。完成城市蓝道专项规划,同步推进城市蓝道建设,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
4.道路交通优化工程。到2022年,加快城市道路网体系构建,建设立体交通系统,加大支路网建设力度,改善交通微循环系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加强道路精细化管理,健全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整治交通堵点,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5.居住环境改善工程。到2022年,有序推进老城更新,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环境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3个以上全龄社区。加强城市垃圾治理和公厕使用管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数量达标、管理规范的体系。
6.城市管理精细化工程。到2021年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区、乡街、村社三级管理网络。推进服务型执法,大力推行“XX”工作法,通过设立城市管理执法服务岗亭、社区工作站、便民窗口等方式,主动对接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推进城市精细管理、精准管理、智慧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执法水平。
三、主要任务
1.“两下”行动——管线下地和广告下墙。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对城市主次干道、公共空间的架空线路、架杆开展整治,确保所有沿城市主次干道设置的、横跨城市道路以及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弱电线路、电力电缆全部入地,对各类通信杆、信号杆、监控探头杆、电线杆、通信通讯箱等杆架、箱体进行合并集中设置。重点整治辖区内建筑外立面商业广告杂乱无章的现象,撤除与城市景观风貌和建筑外立面风格不协调的广告,整治沿街店招店牌和展示橱窗。同时要防止广告牌匾整治千篇一律,注重变化统一,注重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使广告牌匾与城市整体风貌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城市管理局
2.“两进”行动——停车进库进位。协助市级相关部门编制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停车设施发展目标,明确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保障停车设施用地。鼓励新建公共建筑提高停车位配建标准,并对社会车辆开放,鼓励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泊位对外开放。结合城市“双修”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老城区和老旧小区停车泊位扩容建设。充分挖潜已有地下停车设施潜力,提高居住区等地下停车场、库的停车利用效率。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开放公共停车场建设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城市管理局、区直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房产服务中心
3.“两拆”行动——拆除违建和围墙。协助市级相关部门做好城市违法建设摸排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对存量违法建设采取分类方式处置,对城市主次街道、公共空间等影响城市风貌的违法建设要限期全部拆除,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按照景观协调和安全管理的原则,梳理机关单位、公共设施、公园、居住区等围墙建设情况,宜拆则拆、宜留则留、宜改则改。对城市公共建筑区域的封闭式围墙要予以拆除,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景观环境;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区域的围墙,可兼顾管理需要拆除或改造,拆除的区域要做好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的衔接设计,不能拆除的可将封闭式围墙改造成通透式围墙,透出内部绿地景观。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直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房产服务中心
4.建设强度控制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完成整体城市设计或重点片区、节点的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的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进一步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强度的管控作用,划定不同的建设高度控制区域,全面降低建设密度、容积率和建设高度,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避免“见缝插针”式的开发建设和建筑物对地块的“高密度覆盖”,建设过程中留足公共开敞空间、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5.建筑立面综合整治行动。针对建筑立面风格杂乱、色彩艳丽突兀的现象,配合市级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设计和改造,使相邻建筑风格、色彩、建筑装饰协调,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针对城市主要干道建筑外墙陈旧、脏乱、墙面残破污损等现象,对建筑外墙进行清洗、粉刷,使建筑立面干净清爽;针对突出建筑外墙安装的防盗窗、遮阳棚、空调外机等设施陈旧和杂乱无序的现象,更换和统一各类设施的位置,并设置遮挡设施。对建筑第五立面进行改造,重点整治大面积滥用大红、大蓝彩钢板材质的建筑屋顶。建立城市建筑外立面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建筑立面保持整洁美观、特色鲜明、风貌协调。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局
6.城市特色片区打造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选取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建筑集中区、主要商贸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和地段,与城市“双修”、旧城更新改造等相结合,树立精品意识,精于设计、精致建设,精雕细琢建设一批高品质亮点城建工程,打造具有高品质景观环境的城市特色片区,形成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城市特色片区打造要做好城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引导作用;要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塑造体现传统肌理和历史格局的整体风貌;要科学组织功能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交通路网,形成功能合理、生活便捷、生产高效的城市片区;要加强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和城市空间尺度关系,营造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活力、多样化的空间环境;要强调公众参与,保护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体现城市人文精神。城市特色片区打造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建设投资过大、造价过高、不符合历史文化环境的景观工程。到2022年,全区要打造至少2个城市特色片区,形成城市形象名片。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局
7.绿道建设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串联主要居住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生态廊道、城市广场、大型商贸文体娱乐设施等重要节点,建立步行道、自行车通道,布置多样化康体游憩设施和综合服务、环卫设施,形成配置合理、网状贯通的绿道网络系统。到2022
年,完成绿道专项规划,区城市绿道网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房产服务中心
8.蓝道建设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完成辖区内河道、湿地等城市水系的串联工作,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蓝道系统,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蓝道。加强水资源保护,修复水系生态功能,形成生态蓝道;建设海绵城市,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形成安全蓝道;
打造沿河、沿湖休闲空间,建设亲水栈道、生态绿道等滨水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休闲蓝道。在蓝道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水岸线,严禁渠化河道、盲目“挖地造湖”,采用饮用水源蓄水等。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水务局、区文旅局
9.绿地建设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加大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实施力度,完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打造大型绿带通风廊道、滨河(湖)空间、湿地公园,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要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加强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开展公共绿植绿地认建认养,打造花园式社区。在绿地生态空间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地形,修复原生态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严禁盲目“大树进城”“高价造绿”。到
2022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民政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房管局、区园林管理处
10.环城生态休闲区建设行动。环城生态休闲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外围,以生态保护、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要功能的环城空间,具有控制城市蔓延、促进休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要科学划定环城生态休闲区,编制环城生态休闲区规划,结合城市生态修复,保护好环城生态休闲区内的自然山水地貌、景观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对破损的山体进行修复,恢复自然形态;对污染的水体实施控源截污、水体清淤和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被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对工业污染和废弃土地,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开展环城生态休闲区环境整治,清理各类垃圾,拆除违法建设,腾退污染企业,推进乡村风貌整治和农村现代化,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全区2020年底要完成环城生态休闲区划定工作,到2022年环城生态休闲区建设要初见成效。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文旅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环卫处
11.道路拓宽改造建设行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全区窄路基路面道路进行拓宽改造,计划完成10公里村道改造工程,20公里街巷道改造工程,对全区重要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交通局
12.老城更新行动。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有序推进老城更新,倡导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编制城市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将符合政策要求的城中村住房改造纳入城镇棚户区改造一并实施,合理确定更新改造的时序和规模。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改造的原则,把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探索多种改造和整治模式,宜拆则拆、宜整则整。同时注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倡成街成坊的集中连片式改造,严格控制零星插建式改造和高强度开发建设。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城市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
13.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行动。完善社区行政管理、养老、文化、教育、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区中心配置幼儿园、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场所、小型健身场所、24小时便利店、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市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围绕各年龄段人群需求,推进全龄社区建设,探索打造老年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社区。居住区未按规定配备公共服务设施的,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或采取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到2022年,建设3个以上全龄社区。
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区卫体局
14.城市卫生环境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垃圾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进一步规范垃圾贮存、收集、转运、处置工作。集中解决积存垃圾、卫生死角、乱丢垃圾、乱倒渣土等突出问题。取消党政机关、办公区域以及主要街道和城市重点片区摆放的垃圾箱,倡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做到“人走垃圾走”。加强公厕使用管理,政策引导鼓励主要街道周边单位、商业门店、宾馆酒店等自有厕所向社会开放,多渠道增加公厕供给,到202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数量达标、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城市公厕体系。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环卫处
15.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提升行动。整治乱摆摊,禁止随意摆摊设点,合理设置、有序管理各类自由市场、摊点群、流动商贩疏导点等经营场所和网点;整治乱占道,禁止随意侵占城市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规范沿街商铺的经营行为;整治乱张贴,严肃查处城镇道路、建筑外墙、树木、市政及其他设施上随意涂写、刻画、张贴的行为;整治乱抛物,对渣土车、垃圾车、混凝土车等实施严格管理,严禁沿路抛洒和违规倾倒。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16.“数字城管”全覆盖行动。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平台的运行管理,为平台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数字化城管服务中心
17.“全民城管”行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区、乡街、村社三级管理网络,将城市管理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收集解决社会各界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城市文明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意识。
责任单位:各乡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城市管理局、区数字化城管服务中心
18.“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执法体系改革整合执法队伍,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政治素质、法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健全城市管理执法制度,严格执行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和行政执法公示等制度,推行“律师驻队”制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推进服务型执法,大力推行“XX”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通过设立城市管理执法服务岗亭、社区工作站、便民窗口等方式,主动对接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司法局、区住建局
四、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性,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全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要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要求,积极做好提升城市品质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品质工程。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负总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分工到位,组织部署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使得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3.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资金的投入,增加财政保障力度,加大争取上级资金力度。鼓励引导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的支持,为打造“美丽XX、富裕XX、幸福XX”提供资金保障。
4.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是一项跨、内容广的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制定方案,成立机构统筹协调提升工程的推进。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要用有限的资金,真正为广大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5.加大舆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宣传等新兴媒体资源,特别是发挥“双微一抖”的及时传播优势,宣传提升城市品质工程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市民爱城市、爱家园、爱环境的意识,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