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时间:2019-05-14 00: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第一篇: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关键在做市委书记市长谈(之一)咬定做字不放松

【编者按】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正在河南上上下下引发热烈反响。卢展工书记指出,怎么做,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二是转变方式。三是遵循规律。四是基层基础。他还阐述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及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四个带动”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省上下正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努力。

目前,东方今报推出的“关键在做”三十六谈系列评论正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进行深入浅出的评论解读,在各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在这个背景下,本报今日起将陆续推出关于“关键在做”的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署名文章,敬请关注。

卢展工书记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一个“做”字,涵盖了无穷的内容,包含着殷切的期望。做,就要做在基层、做实基础、做出实效,就要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

结合河南省情、三门峡市情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道难题”要靠“做”;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要靠“做”;实现三门峡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三个战略定位”和富民强市战略目标要靠“做”。

【做是责任】

三门峡市委书记 李文慧

须与实效挂钩这样才有口碑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就任何事业,“做”是关键。在做中履职、在做中尽责、在做中服务、在做中发展。

做是责任。领导干部承担着发展、改革、稳定之责,因此,要经常深思自查,你对谁负责?负什么责?怎样负责?不管在哪个岗位,时刻都要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本领实践在促发展上。

做是形象。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就是一个里程碑。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领导干部就要经常扪心自问“我究竟是个什么官?”是明白官还是糊涂官?是干事的官,还是混事的官?要在“做”字上多下工夫。做出成绩才有形象、有魅力、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做贡献。

做是能力。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如何,不仅看他的说功,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做功,都应培养和练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业能力,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有好的效果,就能把后发变优势,把优势变强势,就算条件不优也能“借力发展”。用做功使三门峡的发展遽然提速,争先进位。

做是榜样。“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做出来的。“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领导干部要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引导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做是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说好”。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脚踏实地地做,雷厉风行地做,持之以恒地做,最终拿促进发展的效果来“说话”,靠群众的满意度和口碑来“总结”。

做是实效。干部的政绩,是靠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员干部要拿出敢拼敢抢的勇气,突出一个“做”字,强化一个“效”字,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求实效上,奋力实现三门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

【踏实去做】要讲科学懂运筹还要提升

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三门峡的“三个战略定位”、生产要素约束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的现实问题、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力度还不够大的具体情况等,我们都要有解决的办法,知道该“怎么办”,具体该怎么做。

运筹做。运筹就是统筹安排,以最优的方案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站位全局、统揽全局、服务全局,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统筹运作,在推进“三化”进程上统筹运作,在实现三门峡“三个战略定位”上统筹运作,在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上统筹运作。

科学做。科学是研究和总结,也是一种态度、观点和方法。科学做,就决不能在不求甚解、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拍脑袋决策,必须注重增强科学性,决不搞沽名钓誉的“面子工程”、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要用规律分析趋势和驾驭全局,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得民心、更具实效。

推动做。推动就是用一定的力量加快工作向前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多地研究做和做得更好。要坚持实行一线工作法,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推着一级走。努力把思路变为行动和效果,全面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向前发展。

提升做。提升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加强自身修养,在现实工作中,“做”的能力和做的力度的差别,使得同样的基础条件下,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效却大相径庭。我们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生硬简单,再好的决策在他手里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不断转变和改进,才能不断提升“做”的能力和效果。

评价做。评价就是详细地研究、评估,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在我们的工作中,做得如何的最高评价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要紧紧围绕三门峡市“三个战略定位”和富民强市的目标,切切实实地谋划好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的发展。尤其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三项重点工作”中加大考核、奖惩力度,让做得好的做得更好,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在全市形成良好的做事氛围。【战略构想】找准切入点实实在在落脚

我们在充分认识当今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和三门峡“三个战略定位的”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战略构想,是“做什么”的具体内容。

一点进步,都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实干做出来的。做,从一开始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要继续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离开“做”这个关键就会一事无成。

坚持“四个重在”关键在做。富士康落户河南,创造了从签约到投产一个月完成的“河南速度”,关键在做;河南进入“大招商招大商”的时代,省工商局创造性地开展“上门招商”、“坐地招商”;首届中原经济区论坛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多家媒体参加报道,有力地扩大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关键也是在做。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终都要落实到笃行上。笃行就是求实求效,笃行就是做。没有了“做”这个关键,一切目标都将成为泡影,一切规划将流于虚无,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的执政理念的根源。

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注重运作、研究运作、善于运作,因为“做”是“关键”。

新言:“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四)

“关键在做”就要着眼全局

□新言

“关键在做”,一定要有着眼全局的意识。

何谓全局?全局就是大局,就是工作的整体战略规划和部署,就是工作的整体趋势和走向。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和我省 “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这就是工作大局。

不管是哪一级哪一个具体的单位和部门,在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都必须要始终着眼全局。

省委主要领导曾明确提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着眼全局、站位全局、融入全局,各地各部门都要自觉增强全局意识,主动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全局中,审视自己的工作,深入研究在这个全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地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着眼全局才能开阔眼界,着眼全局才能提升境界。眼界开阔,就能在全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境界高远,就能在全局中积极主动,贡献突出。

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宏大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省亿万人民的合力。如果一些单位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全局意识,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自说自话,自行其是,那么,中原经济区建设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在做”。做,就要着眼全局。

新言:“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五)

“关键在做”就要站位全局

□新言

“关键在做”,一定要有站位全局的大局观。

站位全局,首先要“找准定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地区或者部门之间往往千差万别。

比方说,鄢陵的花卉产业模式不一定适合新郑,新郑的红枣产业开发到鄢陵也可能水土不服,但是,这两个县市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使得各自的特色产业都叫响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这就是在全局中站好了位。

在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各地各部门都想当排头兵,奋勇争上游,这当然好,但前提是一定要认清自己,自己的工业基础咋样、农业资源咋样、自然禀赋咋样、风俗习惯咋样等等,都要仔细掂量。

站位全局,其次要“理解全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它所涉及的全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原全局。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的概念,涉及河南周边六个省,被许嘉璐先生赞誉为“并肩挽臂,七省齐兴”。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各地各部门不能固守行政区划和部门利益,埋头只管自己,应该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全局。中原经济区已经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也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眼光不可或缺。第三个方面,就是世界经济全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原经济区建设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世界经济的冷暖。

所以说,全局的概念不是僵化死板的,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上进行多角度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做”的时候,不妨“吃着碗里的”,“想着盆里的”,“记着锅里的”。

不站位全局,就干不好,走不远,飞不高。不站位全局,“做”就很可能变成 “白做”、“乱做”,没有实效的“做”。正如盲人摸象,每一个盲人都认认真真去“做”了,但结果还是远离事物真相。局部的正确不等于整体的正确,现象的真实不等于本质的真实。下棋讲究统观全局,干工作也是一样。

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在做”。做,就要站位全局。

新言:“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六)

“关键在做”就要融入全局 □新言

“关键在做”,一定要有融入全局的系统观。

强迫农民拆迁现有住房,农民“被逼上楼”,这就是“不科学”;有的地方为了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不惜投资数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大兴土木,还有的在没有旅游资源的小县城,修建徒有其名的观光铁路,最终劳民伤财,留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也是“不科学”。“不科学”的发展是无价值的发展,甚至是负价值的发展。

卢展工书记曾形象地说过,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怎么做?做,就要突出科学发展;做,就要突出转变方式;做,就要突出遵循规律;做,就要突出基层基础。

正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具体化。也就是说,全省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中原经济区不能只要经济效益,还得要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于“粗放”的发展,更要追求“科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审视发展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发展是不是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的发展是不是还把GDP看成压倒一切的指标?我们的发展有没有动摇河南的农业和粮食这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我们的发展有没有牺牲生态和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在做”,做,要“发展”,更要“科学”。

新言:“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九)

实现科学发展“做”好持续 □新言

持续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对一个执政者而言,抑或是对一个地区而言,做好“持续”这门功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持续”,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也不是 “持续”。持续,意味着清醒,意味着坚守,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感。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体现的是党性和从政品格,体现的是责任心和运作能力,体现的是锲而不舍、有所作为的精神,体现的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关键在做”,“做”好持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河南一直在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河南上亿人口,农民占绝大多数,怎样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起来考虑?如何让亿万人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改善生活条件、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有更长远的发展?

卢展工书记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核心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的新型城镇化。

“三化”协调发展是个系统、长期的进程,重在持续。

“持续”不仅是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好持续,就要持续发展意识、持续发展思路、持续“两高一低”目标、持续调结构增效益求质量、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持续着力民生。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者是超乎寻常的矛盾,这也正是考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好持续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迎难而上的斗志——浅尝辄止是干事创业的大敌,遇难就退则可能半途而废。

“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为在持续,一定要“做”好持续这门功课。

新言:“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

□新言

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何为提升?提升就是事物从较低层次、较差局面向较高层次、较好局面的演变趋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提升”的方面很多。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决策水平、服务意识等方面要提升,规划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民生福利等方面要提升,管理效能、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城镇化率等方面要提升„„

提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求。卢展工书记一再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定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走好这条路子,就必须“做”好提升。农业是河南的传统产业,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路子,而是必须提升农业的层次,让我省的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而发展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就必须提升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如何才能“提升”?“做”依然是提升的关键。要实现科学发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都必须增强提升的意识,思路要宽,举措更要扎实。比如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就要瞄着“富士康”这样的500强企业、世界级企业、科技型企业,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我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再如我省各地的节会较多,但存在着小而散的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从而打造更有文化品位、更具影响力的品牌节会。

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最终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

中原经济区战略是河南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更寄托着亿万河南民众的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让发展真正惠及每一个老百姓。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三)

在“做”中“转”在“做”中“变” □新言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体到河南实际,靠什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可以说,领导方式转变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门;领导方式转变是一座桥梁,能架起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捷通道;领导方式转变是一台助推器,能提供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动力。

领导方式转变不了,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无从转变,发展和为民就会变成一纸空谈。

领导方式该怎么转变?卢展工书记给出了答案: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这就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找到了切入点和总抓手。

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领导方式有这么几个切入点:要把领导方式转到抢抓机遇、顺势而谋,始终紧紧扭住发展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增强忧患、应对挑战,始终注意保持清醒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围绕中心、准确定位,始终主动服务大局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始终体现改革创新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始终牢记责任使命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注重运作、务实重干,始终坚持求实求效上;要把领导方式转到情系中原、心系百姓,始终着力民生民心上。

有“转”才会有 “变”,只有“转”得好才能“变”得好。

“做”好了领导方式 “转”和“变”,谁还靠拉闸限电来完成节能减排?“做”好了领导方式“转”和“变”,谁还会像“天价逃费案”一样胡乱判决?“做”好了领导方式“转”和“变”,谁还会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中原崛起刻不容缓,历史机遇正逢其时。只有切实把转变领导方式融入到行动中去,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才不会白白错失;只有切实把转变领导方式融入到行动中去,河南振兴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只有转得早,才能在 “做”中掌握主动;只有转得早,才能在“做”中占得先机;只有转得早,才能在“做”中占领高地。

在“做”中“转”,在“做”中“变”,中原经济区建设何愁不早日实现?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四)

观念不转 怎能和百姓想到一块? □新言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南阳内乡县衙有这样一副对联,写的是古人为官之道。

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但历史正在赋予它新含义。省委书记卢展工谈到这副对联时说:古人尚且如此强调为官之道,我们党的干部更应把为民负责看得重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才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责任和使命。

但现实中,“对发展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之间的关系,不少领导干部处理不好。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不赞成。

个别领导为什么常常和老百姓想不到一块?问题不在老百姓身上,而是出在这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新问题,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经济指标与百姓幸福孰大孰小,他们无法取舍;个人政绩与群众福祉孰轻孰重,他们不愿直面;“三化”协调与“单腿走路”孰优孰劣,他们懒得权衡。一言以蔽之,他们的领导方式落后于科学发展的大局,他们的思想观念亟待转变。历史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任何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都源自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那么,思想观念该往哪儿转?

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离开发展去讲科学,科学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离开发展去讲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如果能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就会杜绝不顾生产和生活而盲目“拉闸限电”的粗暴做法,就能避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短视行为。

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为民上来。各级领导如果能把对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也就不会出现“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奇谈怪论,更不会出现“寒冬腊月万户居民停暖”的咄咄怪事。

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站位全局上来。没有站位全局,各行业各系统就不可能出现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切工作的标准是“效”。要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

工作方法转变到位,才能运作有“效”。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七)

机制不转 怎能趟出新路子?

机制顺,效能高;机制活,事业兴。平顶山将居民幸福指数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就是典型例证。

通过16项具体指标,评比居民幸福指数,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地差距。平顶山的这种做法,让地方干部既能重视发展水平,又能重视发展质量,结果是官员信服,百姓满意。效果从何而来?来自于机制的转变。

机制是为发展服务的。机制顺了、活了,就会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机制不顺、不活,往往会影响甚至阻碍发展,坐失发展良机。

在个别地方,行政效能依然低下,审批程序冗杂繁琐,奖励机制导向不明,政策传达仍有“棚架”,权责不清时有出现。在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仍然存在机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干部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转变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变。

转变机制,前提是创新管理理念。我们提倡科学发展,打造“绩效型政府”。什么是“绩效型政府”?就是以提高施政能力、行政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为目的、“既亲民、又亲商”的民本政府,它是“有限型”、“责任型”、“透明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归结与提升。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创新理念,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不少部门实行“开放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服务模式,就是管理理念创新的具体体现。

转变机制,关键是创新管理模式。理念顺了,机制活了,就会广开思路,进而“无中生有”、“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大招商、招大商的河南模式,让一大批企业迅速入驻中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郑州速度”。领导机制转变了,管理模式创新了,工作效能提高了。

转变机制,核心是创新管理手段。在转变机制过程中,新问题、新难题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对管理手段不断进行创新。焦作45家单位领导通过电视述职、中牟县电视台点名批评县领导,建立了一种管理、监督新机制,搞正了作风,做实了工作。

转变机制,要善于在运作上下工夫,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机制转了,牵绊少了,办法多了,新路子自然就通了。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作风不转 怎能营造干事儿氛围

领导干部好当不好当?

讲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两件事做好就行:一个是要把风气搞正,一个是要把工作做实。这就需要转变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好,自然得到下属拥护,形成努力干事儿的氛围;领导作风好,自然得到百姓信任,形成拥护干事儿的氛围;领导作风好,自然深得企业认可,形成放心干事儿的氛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和企业家合影时站后排当“靠山”,淡化“官”念已成为一种官场共识;挤公交体验乘车难,换位思考已成为一种执政理念;7个会只开3小时,务实求效已成为一种工作新风。

正人必先正己,搞正作风需要每一个领导率先垂范。

转变领导作风,就要端正思想作风,强化公仆意识,强化为民负责的思想。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等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转变领导作风,就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上解决问题,确立科学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

转变领导作风,就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抓实干,求实创新,切忌空谈,切忌浮躁。现在不少领导喜欢跑上头,不喜欢跑基层,不喜欢到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去,自然无法创造出踏实干事儿的氛围。

转变领导作风,就要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保障。当前应重点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从政制度等制度建设,以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急功近利。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要一点点干,扎实干。尊重规律,才能顺风顺水,水到渠成。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一

把握规律 眼光才能更准些 □新言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喜恶而改变。这似乎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只能听天由命。但事实并非如此,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把握的。

把握住了规律,就可以预判事物发展的方向,明晰事物发展的路径,从而“顺藤摸瓜”,抢占先机,事半功倍。

去年8月,河南最引人注目的动作“大招商,招大商”,341个项目,1462亿元投资,大商巨贾纷至沓来。

斐然成绩源于对规律的准确把握:

全国产业转移的浪潮向中西部涌动,作为中部省份的河南,拥有区位、人力、资源等诸多优势,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 “桥头堡”自然在情理之中,河南准确把握住了这个规律,用实际行动拉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大旗。

大招商,全国各地都在搞,但“招大商”则是河南把握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河南经济总量全国第五,经济体系完备,自身实力雄厚。在招商中 “大小通吃”、“眉毛胡子一把抓”是短视行为,只有那些产业先进、实力超群的“大商”才能对河南经济起到提升和引领的作用,所以说,河南“大招商”把握了规律、占领了先机、创造了奇迹。

现实中,因为把握不住规律而受惩罚的事例很多:南方农民从澳大利亚引进桉树,想增加收入,结果却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承接产业转移大潮中,有些地方只看到机遇,没看到规律,不考虑自己的环境、资源承受能力,结果招了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最终发展受阻。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体到河南的18个省辖市,就需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规律,就需要面对各种交错的矛盾,就需要解决诸多繁杂的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包含的规律很多,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想要看得真真切切,想得明明白白,就要求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逻辑,系统的思维,准确把握其中的规律,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把握住了规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了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把握住了规律,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提升自己,服务大局。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二

探索规律 胆子要大一些 □新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认知和探索规律的过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可以让我们做事情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但如果墨守成规,缺乏探索精神,工作往往难以创新突破。

规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探索规律不是对固有规律的全面否定,而是对固有规律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和客观条件下对 “新规律”的新发现,是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新实践。

墨守成规不知春,另辟蹊径春满园。

信阳毛尖历史悠久,誉满全国,但长期以来,信阳茶农一般都只采春季茶,而夏、秋季茶基本都便宜处理掉了,茶叶利用率很低,这似乎就是信阳茶叶的 “规律”。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调研时发现这一问题,鼓励信阳茶农和企业利用夏秋茶开发研制红茶,并起名为“信阳红”。

一个看起来是颠覆“规律”的点子,到底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事实告诉我们,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信阳红”就从无到有,从培育研发到成为中国红茶“新贵”,这个大胆创意的实践和成功,打破了信阳不产红茶的“老规律”,这正是探索规律的典范。

“信阳红”成功带给我们四个启示:

一是创新思维。信阳不产红茶,这似乎是一个固有的“规律”,在这个“规律”面前,我们只能无条件服从?如果不从这个思维根源上找问题,不进行创新性的思维,“信阳红”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

二是抢抓机遇。“信阳红”的出现抓住了信阳茶叶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并承担了提升信阳茶叶整体形象的重任。

1战略”、“小规律”,“大战略”和“小战略”有机结合,“大规律”和“小规律”相互作用,中原经济区必能在规律中发展,在规律中兴旺。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四

基层基础 是一切工作的“根” □新言

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固本就要抓好基层,强基就要打好基础。

因此,我们说,基层基础是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

具体到河南,“基层基础”既是落实“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的切入点,又是“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立足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说到底都要靠基层来落实,都要从基层抓起,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没有基层,所有的工作都将失去支撑,没有基础,所有的目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抓基层打基础无比重要却又十分不易,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

因为基层基础工作耗时长、见效慢,难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就不想看、不想干;因为基层基础工作矛盾多、难度大,费时费力,有的领导干部就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因为基层基础工作比较零碎、比较繁琐,有的领导干部就有畏难情绪、敷衍心理。

“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被反复强调,原因即在于此。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我们通过抓基层进一步打好各个方面的基础。要打好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地方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全省的思想基础和 “共同语言”;要打好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领域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基层的经济基础是雄厚还是薄弱,对整体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要打好文化基础,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河南独特的文化优势,源头在基层,体现在基层;要打好人才基础,能否把河南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把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大省,很重要的一个支点就在基层。

毋庸讳言,抓基层打基础,“最难、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基层有过更加具体的论述: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基层连着基础,基础打在基层。高楼大厦需要稳固的地基,高速铁路需要稳固的路基,建设中原经济区同样离不开“地基”和“路基”。

认识到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意义,明白了抓基层打基础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抓基层打基础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工作才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五

抓基层打基础 眼睛要向下看 □新言

几个月前,《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归纳概括出2010年领导干部十大新观念,结果“眼睛向下看”排名榜首。

“领导眼睛要向下看”,这句话不是新创的时髦概念,却在十大新观念中排名第一,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它告诉我们,某些干部眼里有“上”没“下”、心里喜“上”厌“下”,人民群众对此已经十分反感。所有的领导干部,不妨借此机会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眼睛向下看”?

什么是“下”?“下”就是基层基础。“眼睛向下看”,就是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立足于基础,落脚于基础。

“眼睛向下”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要认识到企业是基层,村是基层,社区是基层,学校是基层,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也是基层,我们要从基层做起,有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基础,法治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等也都是基础,我们要从基础做起,有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眼睛向下”还是工作作风问题。基层基础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搞“纸上谈兵”,必须十分耐心十分细心。

“眼睛向下”也是工作方法问题。要懂得我们遇到的发展、民生、稳定等各种问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实际上都是通过基层基础反映出来,“眼睛向下”,才能提前发现问题,从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着眼基层,眼睛向下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导向和表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省委书记卢展工以 “卢老汉”的身份体验“4050”人员就业难,和普通市民一起坐公交,给原阳“太空营养米”品牌营销出主意,和企业家照相站后排成为河南招商名片„„所有这些细节都是“眼睛向下看”的体现。

与此相呼应的是,全省各地各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新机制,鼓励干部“向下看往下走”。郑州市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乘坐公交车制度,要求市领导每周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车,方便了解民情。安阳市出台规定,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不再由政府一方拍板决定,而是事先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涉及直接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群众强烈反对的,就要暂停推行。这些措施也都是“眼睛向下看”的体现。

建设中原经济区,抓好基层是政绩,打牢基础是责任,这一切都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做到“眼睛向下看”。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六

抓基层打基础 动力要向下找 □新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基层,就是基础。

基层基础是一切工作的 “源头活水”。“三平精神”来源于基层,“八种河南人”奉献在基层,“河南人的追求”体现在基层。我们的发展到底靠谁,要靠基层,要靠基础,基层干部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桃李均从肩上过,人才多从梯上来”,老师是“肩”,老师是“梯”,他们甘当春蚕,烛照学生,最能体现“三平精神”,他们是英雄;“中原自古多豪杰”,李文祥、孔广周、张恩照等人甘于平凡、无私奉献,最能体现“八种河南人”的形象,他们是英雄;“民以食为天”,河南农民贡献了全国1/10的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领跑全国,最能体现“河南人的奉献”,他们是英雄;“关键在做”,河南亿万儿女靠实干建设中原经济区,最能体现“河南人的追求”,他们是英雄。

这些英雄就在基层,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学习他们,向下寻找动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向下寻找动力,就是要了解基层、理解基层、尊重基层、相信基层,通过基层实践、基层努力、基层经验、基层评判,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活力和动力。

了解基层,着眼于问计发展。要勤到基层去,沉到基础中。要像“鸬鹚”捕鱼一样,沉入“深水”抓“活鱼”、抓“大鱼”,而不能像“鸭子”戏水一样,“下水漂一圈”就回来了;理解基层,着眼于理顺机制。

4干部把“说”看得很随意,什么话都敢说,把话说到头、说到顶了,“做”的时候却忘记是怎么说的了。不转变作风,怎么可能让基层信服、踏踏实实地跟着你干?

“林州停暖事件”为什么闹得民怨沸腾?就因为没有从基层实际考虑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必须执行“上大压小”政策,否则就要处理干部。结果,大的供暖设施没上去,就炸掉了小电厂,导致无法供暖。基层干部夹在上级部门和群众之间,真是左右为难。省政府主动担下责任,做了检查,向群众道歉,为基层担了责任,做了服务,体现了对基层的关爱和担当。

服务基层,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效能;就是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向下移,做到求实求效;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基层的难处,从考核上、待遇上、生活上向基层倾斜。

服务向下移,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抓具体、具体抓上下工夫,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工夫,在真重视、真关怀上下工夫,让基层干部有信心、有劲头、有盼头,进而更好地推动基层乃至全局工作。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九

四个带动 是工作的“金钥匙”

□新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车头,不仅仅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提供动力。我们干工作也是这样,有具体的措施来带动,就能动力十足直达目标。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提出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实施“四个带动”的重要举措。“四个带动”,就是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

带动,“带”就是带领引导,“动”就是拉动推动。“四个带动”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项目、品牌、创新、服务作为带动力,作为推动力。

“四个带动”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项目带动是抓手,任何工作都可以分解成项目,并最终落实到项目;品牌带动是提升,要敢于、善于把项目品牌化;创新带动是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早晚会丧失动力;服务带动是保障,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创造环境。

“四个带动”对于我们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四个带动”是落实“关键在做”的着力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没有“抓手”,没有着力点,工作就无法开展,目标就无法实现。而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都是具体的抓手,都是有效的举措。

“四个带动”是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建设中原经济区既面临着外部挑战,又面临着自身难题。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问题摆在眼前。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破解四道难题,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就是突破口,就是切入点,就是金钥匙。

“四个带动”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推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方向和目标已经设定,助推力从哪里来?就从“四个带动”中来。立足于“四个带动”,我们就能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四个带动”是实践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要领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科学发展、转变方式、遵循规律、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有效路径。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

□新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抓手”。箱子上有“抓手”,抽屉上有“抓手”,各种机械和工具上也都有“抓手”,没有了“抓手”,我们就无法操控物体。

一个物体如此,一项工作也是如此。

在我们的改革发展中,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项目带动”是工作的支撑,是发展的基础,是具体的抓手。

何谓“项目带动”?就是把各项事业分解成具体的项目,使所有工作都能围绕项目去推进,带动效益增加、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带动方方面面形成共推发展的合力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富士康”落户郑州,从公布消息到开工投产,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在这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高效推进,通力配合,最终创造了大招商的“郑州速度”。而“富士康”的落户又对全省的招商引资乃至就业、出口、配套产业等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项目带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项目,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建等项目。“项目带动”也不仅仅是指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也包括日常工作中的“小项目”。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泛泛而谈,谈过就算了,不可能取得实效。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项目来对待,那就大不一样,既然是项目,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分工,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这样很自然就促进了工作落实。

项目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平台和载体。战略的实现,思路的落实,都要靠项目来带动。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难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各行各业的矛盾等着我们去化解。

解决难题、化解矛盾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难题和矛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项目,逐个推进落实。分解项目的工作庞杂而繁琐,需要我们学习庖丁解牛的专业精神,遵循规律,统筹全局。

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优先谋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谋划促进区域协调、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在其他领域,我们同样要科学论证、周密筹划,把各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分解为可操作的项目。

最终,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以项目带动转变政府效能,营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以项目带动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发展态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一

四个带动 品牌带动是提升

□新言

何为品牌?品牌是一切有形或者无形资产独一无二的信息浓缩。

品牌不只存在于企业和商品中。城市形象可以成为品牌,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品牌,甚至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群体都可以成为品牌。

河南是农民工输出大省,每年有超过2000万的河南人在外地打拼。如今,河南农民工已经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劳务品牌”。长垣厨师、林州建筑、新乡防腐享誉全国;信阳保姆、遂平家政、唐河保安叫响京城;西华的哥、少林保安在东南沿海站稳脚跟;新县涉外、新乡海员、栾川渔工在国际劳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品牌一方面来自河南农民工自身的辛勤努力,另一方面也来自政府部门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的主动服务。通过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河南的劳务行业发展,提升了河南打工者的就业层次。

可以说,品牌带动在推动河南劳务业稳定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上表现十分明显。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品牌带动。从产品来讲,有名牌;从工作来讲,有优秀、先进;从人来讲,“二月河就是„品牌‟”。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领域里巨大的宝藏,正如三全双汇之于食品业,宇通之于制造业,少林寺之于旅游业,李文祥之于“三平精神”,这些“品牌”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

7比如怎样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发展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正气向上的环境、充满活力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习惯大包大揽,追求“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没有效率,也行不通。“坐地招商”、“一站式办公”、“零收费制度”为什么备受欢迎且成效显著?这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带动的结果。

服务带动,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为民惠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优化审批服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督,把服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我们常讲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眼下,省政府出台的 “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的“两转两提”政策,将会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中带动发展。

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键是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我们到底要对谁负责?要对人民负责,真正把为民作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老百姓,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活力,我们的发展才会有保障。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四

把“做”具体化 工作就能突破 □新言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话可以说众所周知。

今天,在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要说,干任何工作怕就怕“具体”二字,因为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具体就是认真,认真才能具体。

“具体”不仅仅蕴含着工作方法,更体现着思维方式和行动理念。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把“做”具体化,工作就能突破。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来源于具体。2010年8月,港澳深地区千余名闽籍企业家踏访中原,本次活动人数之众、规格之高、成果之丰,均创河南省专项招商之最,这源于做得周密,做得精细,做得具体。

打造人才大省取得突破,来源于具体。河南大力实施提升劳动者技能工程,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这是全国第一个技能振兴省部共建协议。2010年,省政府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给力职业教育,这源于做得务实,做得深入,做得具体。

可以说,文化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来源于具体;河南形象提升取得突破,来源于具体;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来源于具体„„

一具体就突破,不具体,任何难题都无法突破。

这对于当前河南的各个领域来说,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崭新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省如何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课题,也是浓缩了的中国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观念上的藩篱等待我们去冲破,有很多发展中的困境等待我们去打破,这就需要我们把所有的工作具体化。

现实中,仍然有不少干部搞不懂具体,做不到具体,遇到难题,要么绕道而行,要么视而不见,或者满足于制造口号、止步于空谈概念,使得各项工作非但谈不上突破,甚至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建设中原经济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破解难题不等人。

工作突破从哪里来?只能从做中来,从具体中来。“做”要具体化,而不要笼统化,笼统就会无从下手;“做”要具体化,而不要模糊化,模糊就会茫然无措。

建设中原经济区,“做”到具体,工作就能突破。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五

“做”到具体 工作就能深入

92021-

第二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董新岩:“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编者按】4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伊川、栾川、嵩县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做。“关键在做”,这个理念也是卢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反复强调的。怎么理解“关键在做”?为何强调“关键在做”?如何落实“关键在做”?从今天起,东方今报推出大型系列言论《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在行动·“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关键在做”,是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并不复杂,但是,要做到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句话、从政治高度去落实这句话也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关键在“做”,并不否定“想”和“说”的重要性。但是,离开了“做”,“想”和“说”终究会变成“空想”和“白说”。正如卢书记所说,“只有做才能有成效,只有做才能出成果,只有做,我们的规划、我们的承诺才能真正兑现,只有做,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成效。有好的设想、有好的规划、有好的要求、有好的思路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做。”

关键在做,这不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阐述,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判断。关键在做,既是本职工作的需求,更是人生价值的需求。

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建设本身,可以说,我们有“所想”、有“所说”——这些“所想”和“所说”就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在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剩下的就是“做”了,做还是不做,做得好不好,人民看在眼里,历史看在眼里。

“做”的背后,是对人民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有些部门、有些干部习惯了重“说”轻“做”,甚至以“说”代“做”、“说”而不“做”,如果以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去搞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定会空手而归。嵩县县委、县政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对饭坡村王家岭、郭洼、和尚元、杨家岭4个村民组实施异地搬迁,村民们这样形容搬迁后的幸福:“吃水不用下山挑了,上学不用给孩子送饭了,不出村就能看上病,进城就业也方便了,年轻小伙找媳妇也好找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只能靠“做”出来,不能靠“说”出来。

关键在做,中原经济区建设最终是要靠做出来的,靠各级党委、政府做,靠广大基层组织做,靠广大干部群众做,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方向已经明了,规划已经清晰,中原经济区等不来靠不来,关键在做。董新岩

第三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九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九

四个带动 是工作的“金钥匙”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车头,不仅仅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提供动力。我们干工作也是这样,有具体的措施来带动,就能动力十足直达目标。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提出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实施“四个带动”的重要举措。“四个带动”,就是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

带动,“带”就是带领引导,“动”就是拉动推动。“四个带动”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项目、品牌、创新、服务作为带动力,作为推动力。

“四个带动”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项目带动是抓手,任何工作都可以分解成项目,并最终落实到项目;品牌带动是提升,要敢于、善于把项目品牌化;创新带动是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早晚会丧失动力;服务带动是保障,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创造环境。“四个带动”对于我们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四个带动”是落实“关键在做”的着力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没有“抓手”,没有着力点,工作就无法开展,目标就无法实现。而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都是具体的抓手,都是有效的举措。“四个带动”是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建设中原经济区既面临着外部挑战,又面临着自身难题。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问题摆在眼前。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破解四道难题,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就是突破口,就是切入点,就是金钥匙。

“四个带动”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推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方向和目标已经设定,助推力从哪里来?就从“四个带动”中来。立足于“四个带动”,我们就能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四个带动”是实践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要领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科学发展、转变方式、遵循规律、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有效路径。

第四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七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七

抓基层打基础 重心要向下移

一棵大树为何能枝繁叶茂、雄伟参天?因为它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深埋在大地之下的根须远比地面之上的树冠大得多。

中原经济区是一棵参天大树,基层基础就是大树的根须。

对领导干部来说,任何一项决策的落实、任何一个项目的推行,都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基层,在基层工作中寻找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坚持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在探索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建设新型社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这就是着力基层、探索创新的结果。

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在广大基层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既发挥了基层地区资源优势,又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就是着力基层、科学筹划的结果。

对河南这样一个城镇化率不高、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来说,在改革发展中,以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很多问题的本质,在源头上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着力基层对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但如何才能做到着力基层,着力基层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着力基层,就必须提高基层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提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注重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近年来,河南从机关选派一批“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些干部尽职尽责、工作很有成效。卢展工书记指出,这项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思路的拓展”、是“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实践”。正是通过诸多类似举措,我们才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真正做到了着力基层。

“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时刻认识到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怎样更好地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使中央和省里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求实求效。

第五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三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三

四个带动 服务带动是保障

消费者购买商品,往往会讲究“三分产品七分服务”,无微不至的服务,能够带动产品的销售;

企业家想要投资,首先会考察投资环境,“保姆式”的服务,能够带动“大招商、招大商”的进程;

老百姓评价政府,关键看干部作风,“以人为本”的服务,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服务是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系着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为民惠民思维的贯彻落实。

我们讲的“关键在做”,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在做,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在做。领导干部要做的就是服务,比如怎样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发展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正气向上的环境、充满活力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习惯大包大揽,追求“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没有效率,也行不通。“坐地招商”、“一站式办公”、“零收费制度”为什么备受欢迎且成效显著?这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带动的结果。

服务带动,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为民惠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优化审批服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督,把服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我们常讲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眼下,省政府出台的 “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的“两转两提”政策,将会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中带动发展。

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键是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我们到底要对谁负责?要对人民负责,真正把为民作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老百姓,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活力,我们的发展才会有保障。

下载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卢书记讲话稿“关键在做”三十六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作风不转 怎能营造干事儿氛围领导干部好当不好当? 讲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两件事做好就行:一个是要把风气搞正,一个是要把工作做实。这就需要转......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

    卢书记讲话(定稿)

    在省国资委系统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2月26日) 卢 守 祥 同志们: 省国资委党委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五次全......

    学习卢书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学习卢书记讲话心得体会 2017年9月9日,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和全县的同仁一起在电影院观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淅川县庆祝第33个教师节暨学校德育成果汇报展演”的晚会。......

    卢书记视察讲话

    6月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洛阳主持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调研座谈会。 在听取了洛阳市、平顶山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发言后,卢展工就做好新阶段扶......

    谈城乡一体化(书记讲话稿)[5篇]

    促进三化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 XXXX县委书记XXXX (20XX年XX月X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和部署,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

    剖析查摆关键在做关键在改

    剖析查摆关键在做关键在改——“三治三提”专项活动剖析查摆心得笔记野岗乡党委书记王凤我市 “三治三提”作风建设专项活动已转入了“剖析查摆”阶段,如何把这一阶段的工作......

    “共治一个家”关键在做关键在建

    “共治一个家”关键在做关键在建 ■本报评论员 “城市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同住一座城,就是一家人;人人有责任,治好这个家。”在昨天举行的“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动员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