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6〕123号 【发布日期】2006-12-12 【生效日期】2006-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6〕12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做好全省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分离移交原则
(一)属地移交原则。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按属地原则一次性全部移交有关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并纳入当地教育系统管理,具体移交级次由企业与有关地方政府协商确定。
(二)分类指导原则。有关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和类别,积极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好分离移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平稳过渡原则。分离移交期间,要做到顺利分离移交、平稳过渡,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资源不流失。
(四)移交资产无偿划转原则。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成建制一次性全部分离移交有关地方政府管理,移交资产实行无偿划转,移交前已发生的债务仍由原企业承担。
(五)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离移交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移交人员的确定要进行公示。
(六)政策连续性原则。对已移交的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企业与有关地方政府要共同遵守已签署的协议,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
二、分离移交范围和人员界定
(一)分离移交范围。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属于此次分离移交范围,其中,政策性破产终结和正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分离移交仍按国家和省现行有关破产政策执行。
中央下放省管的政策性破产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及其它不属于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各类学校,不在分离移交范围。
(二)人员界定。省属国有企业在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移交人员为:
1?2005年12月31日在册、在岗人员,在岗教师须具有教师资格或相应职(执)业资格;在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岗位离退休的人员;2005年12月31日至2006年6月30日期间新增的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教师。
2.学校已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在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岗位离退休,但仍留在省属国有企业的人员。
3.政策性破产终结和正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教师岗位上离退休的人员。
以上人员须由企业进行资格初审,并在本单位公示15天后,报学校拟移交的地方政府审定纳入移交范围。
三、分离移交办法
(一)2007年10月底前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一次性全部分离移交有关地方政府管理。
(二)移交资产以2005年企业财务决算数为依据进行移交。
(三)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资产、财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人事等关系的划转,由省有关部门和企业商学校拟移交的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四、经费
(一)移交地方管理的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及其离退休教师的经费补助,原则上按照2005年当地同类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人均实际支出和2006年增资因素核定补助经费。从2006年6月1日起,实行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企业承担经费以2003年至2005年企业三年财务决算利润平均数为依据核定。具体办法如下:
1.三年财务决算利润平均数为盈利的企业,移交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补助经费及其离退休教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同类人员标准的待遇差额部分,在过渡期内由企业承担。企业按照移交时核定的基数,分年度拨付给当地财政部门。原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放给离退休教师的基本养老金仍按原渠道发放。
2.三年财务决算利润平均数为亏损企业,移交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补助经费及其离退休教师基本养老金与地方同类人员标准的待遇差额部分,在过渡期内由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支持。省财政按照移交时核定的补助基数拨付给有关地方财政,同时相应调整有关企业的亏损补贴。原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仍按原渠道发放。
3.破产终结和正在实施破产的省属国有企业,移交的离退休教师过渡期内补助经费,按照地方同类人员标准执行,原由劳动保障部门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仍按原渠道发放,待遇差额部分由省财政承担。
(二)过渡期结束后,移交地方管理的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及其离退休教师的补助经费由省财政按移交时核定的基数全额划转地方财政,并相应调整有关企业的亏损补贴,同时,劳动保障部门不再发放离退休教师基本养老金。
(三)移交地方管理后离退休教师不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移交地方管理前离退休教师死亡的,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有关死亡待遇标准执行;移交地方管理后死亡的,其各项死亡待遇(含遗属生活补助费)按地方同类人员标准执行。
(四)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及其离退休教师移交地方管理后,在职人员工资和离退休教师待遇按地方同类人员标准执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时间紧、任务重,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稳步推进。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领导全省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具体承担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组织实施工作。各有关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和有关企业也要相应成立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企业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分离移交工作。
(二)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稳定。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涉及移交人员的切身利益,涉及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各单位的党组织和负责人要充分发挥作用,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耐心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确保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工作平稳推进。在学校分离移交过程中,要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做到学校不停课,学生不流失,教学质量不下降。
(三)严格把关,扎实做好基础数据的核对工作。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要严格把关,实事求是地做好移交人员、资产的数据核对工作。企业不得借机甩包袱,地方和部门不得提出额外的要求。
(四)严格财经纪律,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各有关企业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移交学校的资产及财务管理,企业不得随意变更移交学校的资产,也不得改作他用,更不得以任何名义乱分钱物,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
六、工作步骤
省属国有企业所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的分离移交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31日前,完成核对确认工作。由相关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区行署)与企业核对确定移交学校人员、资产,对帐结果经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加盖印章报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核准后,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2007年5月31日前,完成移交协议的签署工作。各地上报的对帐结果报省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并审定补助基数后,由省经贸委、省财政厅批复。有关地方政府按照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的批复,与企业正式签署移交协议。
第三阶段,2007年7月31日前,完成移交工作。由企业与有关地方政府办理具体的交接手续,并向省领导小组提交工作总结报告。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分离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39号 【发布日期】2005-11-15 【生效日期】2005-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
题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3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企业公平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任务仍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做好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分离原则
(一)属地化管理原则。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自办的中小学和公检法机构由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负责接收,并纳入当地的教育和公检法管理体系。
(二)分类指导原则。各有关市州及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别和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分离方式,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三)平等协商原则。对分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地政府和企业要平等协商,既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要考虑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四)平稳过渡原则。移交期间要确保学校教育资源不流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公检法机构正常运转,做到顺利移交、平稳过渡。
(五)移交资产无偿划转原则。移交地方管理的中小学、公检法机构,实行成建制移交,移交资产无偿划转,移交前已发生的债务仍由原企业承担。
二、分离对象
省属工业企业、2003年起下划省属工业企业所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以下简称中小学)和公安、检察、法院机构(以下简称公检法),一次性全部分离并按属地原则移交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管理。
企业医院、中专、技校、幼儿园、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生活服务单位等分离问题,由企业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鼓励企业办社会机构通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离。
三、分离方式(一)用2005年、2006年两年时间将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所属的中小学和公检法机构一次性全部分离移交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管理。具体移交级次,由有关企业与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商定。
(二)资产移交以2004年企业财务决算数为依据,实行成建制移交。移交前已发生的债务仍由原企业承担。
(三)移交人员以2004年12月31日在职人员为依据,张榜公示,并经地方政府审定同意后纳入移交范围。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和2005年新增人员中符合条件的,一并纳入移交范围。移交中涉及的机构编制等事宜,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四)移交机构的资产、财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人事关系的划转,由省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商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四、经费承担
(一)移交地方管理的中小学、公检法机构及中小学离退休教师所需经费补助,按移交时间在3年过渡期内,由企业与省财政共同承担,过渡期结束后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1、过渡期内各企业承担的经费比例,由省财政厅区别企业实际承担能力,根据2002―2004年3年企业财务决算分别核定。即:2002―2004年,年均利润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承担50%;年均利润总额在1000―5000万元的承担30%;年均利润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承担10%;亏损企业不承担。
2、原则上按照2004年企业实际支出的日常经费补助(扣除企业收到的教育费附加返还)核定补助基数。过渡期内,企业按核定的基数和承担的比例计算补助数额,逐年及时拨付有关地方财政部门;省财政按相应承担的比例计算补助数额,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有关地方财政。过渡期结束后,由省财政按核定基数全额划转地方财政。
3、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完成后,省财政相应调整有关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补贴。
(二)企业所属中小学、公检法职工以及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移交地方管理后,执行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政策和津贴补贴规定。其中:人员工资和离退休教师离退休费低于当地同类人员标准的,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逐年增加,3年后到位,所需资金一并纳入补助基数;人员工资和离退休教师离退休费高于同类人员标准部分,仍由企业负担。
五、目标和步骤
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所属中小学和公检法机构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
(一)2005年,完成10户省属工业企业(主要为破产改制企业)和全部省属下划工业企业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
(二)2006年,完成其余省属工业企业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
六、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这项工作由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牵头,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和省编办等相关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全省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各有关市州及部门也要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及牵头部门,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有关市州及部门要按照省上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尽快出台相关的办法和工作计划。相关企业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分离方案,积极主动与所在市州或县区市政府协商,配合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督导,确保移交工作有序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搞好宣传,保障稳定。各有关市州和部门及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分离办社会政策的宣传。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讲政治、顾大局,确保移交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
农垦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参照本通知执行。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 〔2009〕 34号 【发布日期】2009-04-02 【生效日期】2009-04-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 〔2009〕 3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将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做好《消防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宣传,增强意识。各地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杂志等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消防法》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普及消防法律、法规知识,为《消防法》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都要大力组织开展宣传、学习活动,使《消防法》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地各部门要组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集中对《消防法》进行学习,全面了解掌握在火灾事故预防和灭火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任务,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和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依法管理消防工作的能力。要举办由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督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消防法》培训班,强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消防法》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消防规划、火灾预防、农村消防工作、消防组织建设、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各地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法律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切实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把消防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制。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逐步加大消防投入,认真研究和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使消防工作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消防工作考核、奖惩和责任倒查机制,定期对下一级政府和所属部门消防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肃查处在消防工作中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人员。
三、完善消防监管体系,强化火灾事故预防。《消防法》对消防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了教育、人事、劳动、建设(规划)、工商、质监等部门在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中的职责。各地人民政府要督促相关部门制定贯彻落实《消防法》的具体工作措施,认真履行法定工作职责,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执法联动机制,共同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公安机关要严格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强化消防监督检查,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监管,严格施工许可证办理,确保建筑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质监和工商部门要依法强化对消防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净化消防产品市场;教育、劳动、人事部门要督促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增强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四、加强消防队伍和装备建设,夯实灭火和应急救援力量。修订后的《消防法》进一步强化了应急抢险救援工作,规定公安消防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各地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消防法》要求,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无公安消防队的县,应当尽快建立公安消防队或者政府专职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任务。各市(州、地)政府要加快消防特勤力量建设,普遍建立特勤消防站,承担特种灾害事故处置和急难险重任务。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建立专职或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村(居)民委员会要根据需要,普遍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各地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投入,根据当地灾害事故特点,加强消防特种车辆和抢险救援装备建设,提升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能力。继续推进战勤保障基地建设,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物资、后勤保障。
五、编制落实消防规划,加强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人民政府要按照《消防法》的规定严格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凡已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必须编制消防规划。乡、村规划要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对城乡规划进行修订的,要同步修订消防规划内容。要组织财政、建设(规划)等部门严格落实城镇消防规划内容,确保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实施。要针对我省农村火灾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结合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大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火灾危害。
六、清理修订相关规定,健全完善消防法律体系。各地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以《消防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对消防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与《消防法》相抵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立即进行修订或废止;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立即向相关部门提出修订或废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的消防法律体系,确保《消防法》的有效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5]25号 【发布日期】2005-05-11 【生效日期】2005-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5]25号)
有关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中直在哈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十一日
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切实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圆满完成我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号,以下简称《通知》)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30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实事求是,规范运作,通力配合,扎实工作,确保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二、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
(一)分离范围、条件和时间
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构的范围:《通知》名单中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哈航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建成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轻型车厂、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黑龙江黄金公司等10户企业在哈所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以下简称中小学)、公安等35个职能机构(具体名单附后)。
分离职能机构的条件:
1、以2003年财务决算为基础,至2004年12月31日仍未移交地方管理的职能机构;
2、中央全资及控股企业兴办的职能机构;
3、中小学和公安机构。
分离时间: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小学一次性移交所在区、县(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管理;公安机构移交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所属医院、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供水供电供热等单位分离工作,由企业与市政府协商确定,鼓励企业办社会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分离。
(二)人员移交
1.在职人员移交
按照《通知》要求和财政部企业司《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政策解答》意见,此次移交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2003年12月31日以前的在职人员及2004年符合条件的新增人员;符合职(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在规定编制内的人员。
移交中小学教职工的人员编制,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编办关于黑龙江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02]69号)规定执行,其中移交在职人员编制师生比按照小学1:
19、初中1:13.5、高中1:12.5的比例核定。
公安人员的移交,应是按规定经考核录用,且具有警衔的在职人民警察。
对具有职(执)业资格,且在核定编制内的中小学的职员(从事学校管理的人员)、教学辅导人员(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及公安机构的辅助后勤人员,可纳入移交范围。
2.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的移交
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凡具备教师资格的,全部纳入移交范围;不具备职(执)业资格的离退休教职工不纳入移交范围。已经移交的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已经在原企业离退休的,不在此次移交范围。
3.内退人员移交
移交机构内退人员的接收应比照在职人员,凡具备职(执)业资格条件的,在职人员移交后仍有编制的,可纳入移交范围。
4.移交人员职(执)业资格认定
职能机构移交人员职(执)业资格由企业与接收单位共同认定后,经市人事部门审核确定。
5.停办的中小学和公安机构人员的移交
2004年底前已停办的中小学和公安机构不纳入移交范围。
6.移交程序
中小学的移交程序,由办学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向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提交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师和内退教师移交名单和人事档案,并在企业内张榜公布;接收部门按照规定,审核确定接收人员并经人事部门认定后,张榜公布接收人员名单。市编委办核定编制后,确定接收人员名单。
公安机构的移交程序,由企业提供移交人员名单和人事档案,经市人事局、公安局审核后,确定接收人员名单。
(三)经费基数的核定
1.补助基数的核定
(1)移交中小学经费补助基数,原则上以2003年企业实际支出(减去教育收入和企业收到的教育费附加返还)核定。
经费补助基数包含:①人员经费支出:工资、津贴、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助学金等。②公用经费支出:公务费、业务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一般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企业对职能机构的各项暗补,如电费、水费、取暖费等。
(2)公安机构补助基数,按照2003年决算实际支出(不含罚没收入)核定。
经费补助基数包含:①人员经费支出: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补助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补助支出等。②公用经费支出:办公费、一般设备购置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企业对职能机构的各项暗补,如电费、水费、取暖费等。
2.社会保险费用的核定
移交的中小学、公安机构已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2003年企业实际支出和当地同类人员标准按就高不就低原则核定。未实行上述社会保险的,按照移交所在地同类人员离退休金标准,以核实的离退休教师人数为准核定。移交人员社会保险关系随机构一并移交,由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移交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由企业负担。
3.住房公积金的核定
职工住房公积金原则上按照2003年企业实际支付额,比照当地同类人员标准列入补助基数。
4.移交人员的工资、离退休金(含统筹外费用)待遇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在职人员工资标准和中小学离退人员离退休金高于当地同类人员标准的,按照企业实际发生标准核定。低于当地同类人员标准的按当地同类人员标准逐人计算核定。
(四)经费来源及拨付方式
1.此次移交我市管理的中小学、公安职能机构核定的补助经费,在2005年至2007年3年过渡期内,由中央与企业共同承担,承担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单位过渡期补助经费承担比例的通知》(财企[2005]25号)规定执行。从2008年起,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2.职能机构移交后,3年过渡期内企业核定的承担数额经商定可逐年拨付,也可一次性全额拨付给接收地主管部门。中央财政应承担的补助数额,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地方财政部门。过渡期结束后,由中央财政按照核定的基数全额划转地方财政。
3.2005年移交前企业支付的移交机构的经费,在移交后由企业与财政部门进行清算,其中企业垫付的应由财政承担的部分,可在财政资金到位后返还,也可抵顶下一应付费用。
三、资产移交和债务处理
(一)资产移交
1.以2003年12月31日以前职能机构实际占有使用的土地、房产、设备、设施及其他资产为基础,以交接双方清查核实数据为准,一次性整体无偿划拨移交给接收主管部门。
2.职能机构2003年12月31日以后新增资产、账外资产等,应在双方认定后一并无偿划转。
3.职能机构的土地资产(土地使用权)可随房屋、建筑物同时移交,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无偿划转,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及过户手续。
4.无法分割的移交资产,可由企业提供等价值的其它资产进行置换,也可折现一次性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企业与接收单位协商确定。
5.移交职能机构的在建工程,经双方认定后可采取两种办法一并移交。一是继续由原承办企业负责建设,待工程验收并竣工决算后再移交;二是在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时一并转交当地主管部门,并由企业提供续建资金,由主管部门负责建设。
6.职能机构的资产移交时,不需进行清产核资,不需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由交接双方组织审核认定,按账面资产移交。
7.有关部门接收土地、房屋涉及的契税和签订产权移交书涉及的印花税及其他手续费等,参照哈市企业分离办社会有关优惠政策执行。
(二)职能机构债务处理
职能机构移交前的所有债权、债务,由原企业负责组织清理,所欠金融机构和原企业的债务,仍由原企业承担。拖欠的职工工资、欠缴的社会保险等由原企业负责一次性补发(缴)。
四、实施步骤
(一)核对确认阶段(5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核对企业与财政部核定的移交职能单位名单,对漏报的职能机构,由企业在4月底前说明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送企业集团,同时报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企业集团和省财政厅分别向财政部申请,经财政部审定后纳入移交范围;由接收主管部门向移交职能机构提供当地同类人员工资、离退休金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向移交职能机构提供当地同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标准;由市编委办核准移交职能机构接收人员编制;企业与接收单位对财政部下达的人员、资产及经费数进行核对,对移交人员工资进行套改,审核移交人员的职业资格,共同对移交职能机构各项费用进行测算。
(二)签署移交协议阶段(9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由接收单位与企业对核对的基础数据进行确认,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汇总上报,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签订移交协议。
(三)办理移交手续阶段(12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办理移交相关文件批复等手续,进行总结,提交报告。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我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全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名单附后)。有关区、县(市)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属地内的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要会同市教育局、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国土资源局、房产住宅局等有关部门,协调各区、县(市)和企业,做好指导工作。市财政局负责组织牵头、综合汇总和协调督促工作,并负责核定和下拨中小学、公安移交机构经费基数工作。市政府国资委负责企业所属医院、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等单位分离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市教育局负责核对区、县(市)教育局拟接收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行指导;与企业签订房地产接收协议,办理土地、房产更名;协调区、县(市)教育局提供本地区同类人员工资标准和离退休教师养老金标准,与企业共同测算移交机构的各项费用等工作。市人事局负责分离人员干部身份认定工作。市编委办负责按照有关政策标准核定拟接收单位人员编制。市公安局负责对拟接收企业公安机构的经费补助、资产设备等测算核对工作;审核拟接收人员资格及工资套改的测算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的核定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移交单位占用土地的认定及土地变更手续等工作。市房产住宅局负责房产变更手续等工作。
(三)提高认识,全力推进。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出发,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落实具体工作。确保我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有关工作的通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8〕18号 【发布日期】2008-03-10 【生效日期】2008-03-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有关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8〕18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定于2008年7月8日至12日在贵阳市举办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为确保运动会顺利举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举办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是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一次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巨大成就,展示广大农民群众奋发向上精神风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热情的体育盛会,也是我省3200多万农民群众喜迎奥运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省已成立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筹备委员会,负责运动会的各项具体工作。各地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成立参赛筹备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参赛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
二、抓紧选拔运动员和组队集训
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由省农业厅、省体育局、省农民体育协会、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白云区承办。我省将在首届农民运动会上选拔优秀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2008年10月在福建泉州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筹备时间较短,距开幕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各地要抓紧时间选拔运动员,尽早组队集训。在组队上要突出本地参赛强项,培养选手,争取在运动会上赛出风格、赛出成绩。
三、确保集训参赛经费
各地必须按竞赛规程要求认真组织参赛。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地要安排落实必需的专款,以确保运动员的选拔、集训、组团参赛的各项经费开支。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