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2: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2004〕16号 【发布日期】2004-05-13 【生效日期】2004-05-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暂行)

(哈政发〔2004〕1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按照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2〕267号)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字〔2002〕859号)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

一、指导思想

? 坚持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有利于国企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出发点,本着实事求是、规范运作的原则,坚持多种形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力争两年完成市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

?

二、工作目标

?

(一)企业办学校的分离:两年全部完成市属41所中小学校的分离工作,其中2004年完成21所,2005年完成20所。到2006年末,全部完成103所企业(含中省直)自办中小学校的分离工作。

?

(二)企业办医院的分离,采取多种方式启动市属企办医院的分离,力争两年完成42所医院分离转制工作,其中2004年完成24所,2005年完成18所。

?

(三)企业设立公安机构的分离:在条件具备前提下,力争到2005年底,完成纳入地方公安机关建制的15户企业(含中省直)设立的公安机构分离工作。

?

(四)企业自办后勤服务机构的分离: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市场化运作,到2005年末,完成市属国有企业自办后勤服务机构的分离。

?

(五)中央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按国办发〔2004〕22号和国经贸企改〔2002〕267号文件规定执行。分离企业名单由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按省统一部署进行。

?

三、实施办法

?

(一)企业办学校的分离?

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企办中、小学校由所在地区、县(市)政府负责接收。拟分离企办校主管部门要向市政府国资委提出申请。企办校实行过渡性分离,过渡期为三年。过渡期满后,按公办校机制,由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具体办法是:

?

1、人员移交

?(1)教职工接收编制核定。在职教职工移交,按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编办关于黑龙江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02〕69号)确定的标准实施,以校为单位,按学生数核定教职工数,实际接收编制按小学1:

19、初中1:13.5和高中1:12.5的比例核定。

?(2)教职工接收资格审查。在职人员的接收,坚持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职人员超过编制核定数时,要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坚持把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录用的重要依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移交录用过程透明、规范。超编人员、考试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具备教师职业资格人员、编制外(管理工勤)人员以及停薪留职人员,由所在企业负责安置。人员移交的审查程序由办学企业按编制规定人数向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拟移交名单,并在企业内公示,接收方按规定审核确定接收人员,双方无争议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接收手续。

?(3)已经移交或尚未移交的企办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工资和离退休教师待遇问题,按省、市落实国办发〔2004〕9号文件的具体实施意见执行。

?

2、资产移交

?(1)办学企业进行资产清查后,将现占有使用的土地、房屋、设施、设备及其它资产,一次性整体无偿移交接收单位,并负责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2)学校在建工程或已立项工程,按原建设项目及预算继续建设,竣工验收后,无偿划归接收单位。

?(3)企办校校区内的非办学机构,企业必须在办理移交手续前将其退出;确有困难的,由交接双方协商,在过渡期内退出。

?(4)企业与学校共用场地(如道路、运动场等)、设备(如图书馆、电脑等),学校有继续使用权。

?(5)原办学企业负责到有关部门为学校报装独立供应设备及计量表,确保学校水、电、气或通讯、电视、管道线路设备的正常使用。?

以上涉及资产划转事项,由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办理。

?

3、经费核定及来源?

经费按公办校经费标准核定。过渡期内经费由市财政和原办学企业按比例负担,第一年企业承担60%,财政承担40%;第二年企业承担40%,财政承担60%;第三年企业承担20%,财政承担80%。过渡期满后,经市与区财政核定后,由市与区两级财政按7:3比例负担。

?

4、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和参与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按《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可采取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并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实施分离的企办校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以2003年12月31日为准,暂冻结人事和资产。办学企业不得减少教育投入,不得转移、挪用和变卖企办校的资产,未实施分离的企办校要继续招生、办学。对违反要求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

(二)企业办医院的分离

?

1、企业医院分离坚持带资剥离、市场化运作、改制分离同步推进的原则,以股份制改造为主,可采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委托经营和合资合作等形式,也可以实行由企业内部职工、其他自然人、社会法人一次性买断,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医疗机构。

?

2、不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周围医疗机构密集,任务量严重不足,经济上入不敷出,社区服务人口少于规定标准,其自身卫生技术人员力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的企业医院,原则上在分离前就地解散,由本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自行消化。企业设置的卫生所不在分离范围之内。

?

3、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的二级以上企业医院,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调整内部人员结构、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扩大专科优势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和属地化管理原则,由企业与当地政府协商移交,当地政府接收有困难的,企业和企业医院可采取其他分离方式。

?

4、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企业医院,分离前,应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医疗任务需要,合理定员,分流富余人员;分离后,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质量标准的企业医院可以继续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并享受国家和省、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关优惠政策。?

5、企业医院在分离时要认真清理债权、债务,分离前能处理的要妥善处理,特殊情况报本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分离后,由原企业承担原有债权债务、合同责任和连带责任。

?

6、分离医院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及其它福利待遇等应在分离前由企业或企业医院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妥善解决,有拖欠及其它特殊情况未解决的,由企业报上级主管部门在分离前予以解决。

?

7、企业自办医疗机构分离后,可按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享受非营利性医院有关优惠政策。

?

8、企业自办医院分离后,医院自负盈亏确有困难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定额补贴或逐年递减补贴的办法,予以资金支持。

?

(三)企业设立公安机构的分离

?

1、对纳入地方公安机关建制企业设立的公安机构的录警人员,由市公安局接收,纳入公务员管理。接收的录警人员,自2004年起过渡期三年,过渡期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局、市公安局按有关规定核定基数,由所在企业一次性交市财政。

?

2、中央、省属企业设立的公安机构剥离,由企业持主管部门批复意见,与市公安局协商后,按有关规定进行分离、接收工作。

?

(四)企业自办后勤服务机构的分离

?

1、企业自办住房维修、供暖等后勤部门实行带资剥离,由福利型转为经营型,改制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

2、对具备经营能力的后勤服务部门,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并享受有关主辅分离优惠政策。

?

3、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由企业同社会物业管理企业协商,由企业对社会物业管理企业在房屋及水、电、气、热等共用设施、设备改造上给予一次性补贴,转为社会化管理。

?

4、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企业移交物业管理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

四、配套措施

?

(一)企办校分离过渡期内,财政及教育部门要继续按市与企业负担教育经费比例向原办学企业返还教育附加费。过渡期满后,按市与区经费负担比例向企办校所在区返还教育附加费,用以抵补教育经费不足。

?

(二)对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需办理房产变更手续的,房产过户手续费按成本价收取,对原企业通过转让方式取得的房产未办理交易手续的,可将补办手续和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房产交易手续在分别缴纳税费的基础上一并办理。

?

(三)民政部门对企办校改制为民办校的,简化登记手续;财政部门允许改制的企办校在银行开设独立账户,不需进行财政存储;物价和教育部门适当放宽对公有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和招生规模的限制;税务部门严格执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的对民办学校的免税政策。

?

五、责任分工

? 企业办学校的分离、所在行政区政府接收、经费和人员编制核定,由市政府国资委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配合组织推进;企业办医院的分离改制,由市政府国资委牵头,市卫生局配合组织实施;企业设立的已纳入公安建制的公安机构,由市公安局负责组织接收管理;涉及职工住房及物业管理工作分离,由市房产住宅局负责;对其他非政府接收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由原企业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推进分离工作。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五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5]25号 【发布日期】2005-05-11 【生效日期】2005-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5]25号)

有关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中直在哈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十一日

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切实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圆满完成我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号,以下简称《通知》)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30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实事求是,规范运作,通力配合,扎实工作,确保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二、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

(一)分离范围、条件和时间

哈尔滨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构的范围:《通知》名单中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哈航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建成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哈尔滨轻型车厂、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黑龙江黄金公司等10户企业在哈所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以下简称中小学)、公安等35个职能机构(具体名单附后)。

分离职能机构的条件:

1、以2003年财务决算为基础,至2004年12月31日仍未移交地方管理的职能机构;

2、中央全资及控股企业兴办的职能机构;

3、中小学和公安机构。

分离时间: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小学一次性移交所在区、县(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管理;公安机构移交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管理。

企业所属医院、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供水供电供热等单位分离工作,由企业与市政府协商确定,鼓励企业办社会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分离。

(二)人员移交

1.在职人员移交

按照《通知》要求和财政部企业司《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政策解答》意见,此次移交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2003年12月31日以前的在职人员及2004年符合条件的新增人员;符合职(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在规定编制内的人员。

移交中小学教职工的人员编制,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编办关于黑龙江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02]69号)规定执行,其中移交在职人员编制师生比按照小学1:

19、初中1:13.5、高中1:12.5的比例核定。

公安人员的移交,应是按规定经考核录用,且具有警衔的在职人民警察。

对具有职(执)业资格,且在核定编制内的中小学的职员(从事学校管理的人员)、教学辅导人员(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及公安机构的辅助后勤人员,可纳入移交范围。

2.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的移交

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凡具备教师资格的,全部纳入移交范围;不具备职(执)业资格的离退休教职工不纳入移交范围。已经移交的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已经在原企业离退休的,不在此次移交范围。

3.内退人员移交

移交机构内退人员的接收应比照在职人员,凡具备职(执)业资格条件的,在职人员移交后仍有编制的,可纳入移交范围。

4.移交人员职(执)业资格认定

职能机构移交人员职(执)业资格由企业与接收单位共同认定后,经市人事部门审核确定。

5.停办的中小学和公安机构人员的移交

2004年底前已停办的中小学和公安机构不纳入移交范围。

6.移交程序

中小学的移交程序,由办学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向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提交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师和内退教师移交名单和人事档案,并在企业内张榜公布;接收部门按照规定,审核确定接收人员并经人事部门认定后,张榜公布接收人员名单。市编委办核定编制后,确定接收人员名单。

公安机构的移交程序,由企业提供移交人员名单和人事档案,经市人事局、公安局审核后,确定接收人员名单。

(三)经费基数的核定

1.补助基数的核定

(1)移交中小学经费补助基数,原则上以2003年企业实际支出(减去教育收入和企业收到的教育费附加返还)核定。

经费补助基数包含:①人员经费支出:工资、津贴、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助学金等。②公用经费支出:公务费、业务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一般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企业对职能机构的各项暗补,如电费、水费、取暖费等。

(2)公安机构补助基数,按照2003年决算实际支出(不含罚没收入)核定。

经费补助基数包含:①人员经费支出: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补助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补助支出等。②公用经费支出:办公费、一般设备购置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企业对职能机构的各项暗补,如电费、水费、取暖费等。

2.社会保险费用的核定

移交的中小学、公安机构已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2003年企业实际支出和当地同类人员标准按就高不就低原则核定。未实行上述社会保险的,按照移交所在地同类人员离退休金标准,以核实的离退休教师人数为准核定。移交人员社会保险关系随机构一并移交,由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移交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由企业负担。

3.住房公积金的核定

职工住房公积金原则上按照2003年企业实际支付额,比照当地同类人员标准列入补助基数。

4.移交人员的工资、离退休金(含统筹外费用)待遇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在职人员工资标准和中小学离退人员离退休金高于当地同类人员标准的,按照企业实际发生标准核定。低于当地同类人员标准的按当地同类人员标准逐人计算核定。

(四)经费来源及拨付方式

1.此次移交我市管理的中小学、公安职能机构核定的补助经费,在2005年至2007年3年过渡期内,由中央与企业共同承担,承担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单位过渡期补助经费承担比例的通知》(财企[2005]25号)规定执行。从2008年起,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2.职能机构移交后,3年过渡期内企业核定的承担数额经商定可逐年拨付,也可一次性全额拨付给接收地主管部门。中央财政应承担的补助数额,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地方财政部门。过渡期结束后,由中央财政按照核定的基数全额划转地方财政。

3.2005年移交前企业支付的移交机构的经费,在移交后由企业与财政部门进行清算,其中企业垫付的应由财政承担的部分,可在财政资金到位后返还,也可抵顶下一应付费用。

三、资产移交和债务处理

(一)资产移交

1.以2003年12月31日以前职能机构实际占有使用的土地、房产、设备、设施及其他资产为基础,以交接双方清查核实数据为准,一次性整体无偿划拨移交给接收主管部门。

2.职能机构2003年12月31日以后新增资产、账外资产等,应在双方认定后一并无偿划转。

3.职能机构的土地资产(土地使用权)可随房屋、建筑物同时移交,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一并无偿划转,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及过户手续。

4.无法分割的移交资产,可由企业提供等价值的其它资产进行置换,也可折现一次性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企业与接收单位协商确定。

5.移交职能机构的在建工程,经双方认定后可采取两种办法一并移交。一是继续由原承办企业负责建设,待工程验收并竣工决算后再移交;二是在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时一并转交当地主管部门,并由企业提供续建资金,由主管部门负责建设。

6.职能机构的资产移交时,不需进行清产核资,不需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由交接双方组织审核认定,按账面资产移交。

7.有关部门接收土地、房屋涉及的契税和签订产权移交书涉及的印花税及其他手续费等,参照哈市企业分离办社会有关优惠政策执行。

(二)职能机构债务处理

职能机构移交前的所有债权、债务,由原企业负责组织清理,所欠金融机构和原企业的债务,仍由原企业承担。拖欠的职工工资、欠缴的社会保险等由原企业负责一次性补发(缴)。

四、实施步骤

(一)核对确认阶段(5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核对企业与财政部核定的移交职能单位名单,对漏报的职能机构,由企业在4月底前说明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送企业集团,同时报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企业集团和省财政厅分别向财政部申请,经财政部审定后纳入移交范围;由接收主管部门向移交职能机构提供当地同类人员工资、离退休金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向移交职能机构提供当地同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标准;由市编委办核准移交职能机构接收人员编制;企业与接收单位对财政部下达的人员、资产及经费数进行核对,对移交人员工资进行套改,审核移交人员的职业资格,共同对移交职能机构各项费用进行测算。

(二)签署移交协议阶段(9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由接收单位与企业对核对的基础数据进行确认,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汇总上报,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签订移交协议。

(三)办理移交手续阶段(12月末前完成)

主要任务是办理移交相关文件批复等手续,进行总结,提交报告。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市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我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全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名单附后)。有关区、县(市)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属地内的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要会同市教育局、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国土资源局、房产住宅局等有关部门,协调各区、县(市)和企业,做好指导工作。市财政局负责组织牵头、综合汇总和协调督促工作,并负责核定和下拨中小学、公安移交机构经费基数工作。市政府国资委负责企业所属医院、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等单位分离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市教育局负责核对区、县(市)教育局拟接收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行指导;与企业签订房地产接收协议,办理土地、房产更名;协调区、县(市)教育局提供本地区同类人员工资标准和离退休教师养老金标准,与企业共同测算移交机构的各项费用等工作。市人事局负责分离人员干部身份认定工作。市编委办负责按照有关政策标准核定拟接收单位人员编制。市公安局负责对拟接收企业公安机构的经费补助、资产设备等测算核对工作;审核拟接收人员资格及工资套改的测算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的核定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移交单位占用土地的认定及土地变更手续等工作。市房产住宅局负责房产变更手续等工作。

(三)提高认识,全力推进。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出发,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落实具体工作。确保我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机构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办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法字[2008]17号 【发布日期】2008-07-01 【生效日期】2008-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办法》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08]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哈尔滨市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一日

哈尔滨市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和《哈尔滨市行政复议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是指对属于本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管辖的案件,申请人选择向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递交行政复议申请的,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集中接收并将申请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处理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组织实施。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行政复议申请的集中接收转送工作。

本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做好接受、处理行政复议申请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集中接收转送下列行政复议申请: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区、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区、县(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或者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直接管理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四)其他属于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管辖的案件。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应当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五条第五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对行政复议申请人递交的行政复议申请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一)对行政复议申请进行登记;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行政复议申请进行形式审查;

(三)对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的,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向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转送;

(四)对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但申请材料不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后的行政复议申请按本条第(三)项规定办理;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未申请行政复议;

(五)对不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的,向申请人作出解释,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告知申请人其他解决途径;对不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但申请人坚持申请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该行政复议申请转送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条第六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向行政复议申请人和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出具行政复议申请转办通知书。

第七条第七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时间,不计入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申请人申请期限和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处理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之内。

第八条第八条 接受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对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转送的明确要求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出具行政复议立案通知书;

(二)对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转送的没有明确要求是否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出具相关行政复议文书;

(三)对不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但申请人坚持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行政复议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四)接受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本机关受理和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应当在做出行政复议立案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备案;

(五)对于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在案件办理结束后30日内按照《哈尔滨市行政复议文书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备案。

第九条第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对转送的行政复议申请做出不予受理决定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应当将行政复议申请转送该行政复议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其上一级机关应当按照《哈尔滨市行政复议规定》处理。

第十条第十条 本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对申请人直接向本机关递交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并按有关规定对行政复议申请进行处理。

对于审查后作出的行政复议立案通知书或者不予受理决定书,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第(四)项的规定向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和本市其他行政复议机构工作人员在接待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者处理行政复议申请过程中,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的事项,在法定申请行政复议期限内向信访部门或者行政执法投诉机构申诉的,信访部门或者行政执法投诉机构应当告知申诉人依法向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或者有关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根据本市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工作的需要,指派工作人员到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从事接待工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应当统一制作集中接收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文书;推广以电子邮件形式转送行政复议申请,提高工作效率。

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应当定期总结和通报全市集中接收转送和处理行政复议申请工作情况,督促有关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职责。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行政复议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建议有权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转送的行政复议申请的;

(二)对于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三)未将行政复议立案通知书、不予受理决定书、驳回行政复议申请通知书、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行政复议决定书等行政复议文书及时报送市行政复议受理办公室备案的。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范文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发〔2006〕17号 【发布日期】2006-12-28 【生效日期】2006-1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的通知

(哈政办发〔2006〕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

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权益,规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黑政办发〔2006〕6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各级政府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对持有当地农业户口的贫困居民予以差额补助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农村低保制度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

(二)与本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相适应的原则;

(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四)政府保障与家庭赡养、扶(抚)养、社会帮扶、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

(五)公开、公平、公正和动态管理的原则;

(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与农村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农村低保工作实行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制。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低保管理工作。民政、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政策制订、运行规程的指导检查及资金的测算、分配和管理;农业、卫生、教育、物价、统计、审计和监察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农村低保有关工作。?

区、县(市)民政部门(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的审批工作。?

区、县(市)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金筹集、管理和委托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辖有农业人口的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低保的审核工作。?

村民委员会、含有农业人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受区县(市)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担农村低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凡持有我市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当地农村低保待遇。?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抚)养关系并在同一户口共同生活的人员,包括配偶、子女(含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抚)养关系的人员。?

未成年人与扶(抚)养义务人未共同生活的,视为共同生活。?

家庭成员中正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监外服刑人员计入家庭人口。?

失踪、潜逃、狱中服刑人员不计入家庭人口。?

第六条第六条 无本市农业户口的人员与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人员组成家庭,其年收入本人留存当地农村低保标准金额后剩余部分计入家庭其他成员年收入。?

第七条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虽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或实际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二)参与赌博、吸毒、嫖娼、酗酒、不务正业及因违反婚姻、收养等法律、法规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三)将所承包的土地抛荒的;?

(四)在户口所在地以外居住一年以上的(在校学生除外);?

(五)虽然生活困难,但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能力并且具备自救条件而不采取措施自救的;?

(六)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

(七)其他按当地政府规定不予批准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第八条第八条 农村低保标准由区、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用等费用,结合当地的财力水平、物价指数变化、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民政、财政部门备案后公布执行。?

各区、县(市)农村低保标准不能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有关标准。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变化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第九条第九条 根据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家庭的不同情况,对农村低保实行分类施保:?

(一)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或虽有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额救助。?

(二)有一定收入的,按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差额予以救助。?

第十条第十条 根据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情况,科学划定保障档次,按照就近靠档的办法进行保障。保障档次不得少于3个档次,具体档次标准由各区、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农村居民的家庭纯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年获得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计算),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从事农林牧渔业、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营性收入;?

(二)外出务工收入;?

(三)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及转租承包地等获得的收入;?

(四)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抚)养费;?

(五)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六)各种保险金、补偿金、退休金、养老金、储蓄存款及利息、现金及有价证券等收入;?

(七)农村“五保户”五保供养收入;?

(八)困难家庭得到的救济款(物)和捐赠款(物);?

(九)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补助收入;?

(十)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在外务工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有效的收入证明,按上当地土地抛荒农村人均纯收入计算其收入。?

申请农村低保待遇人员的劳动能力分为终身丧失劳动能力、终身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和具备完全劳动能力5个等级。农村低保对象劳动能力等级,由区及县(市)民政、卫生部门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鉴定,由村民低保评议小组进行认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赡养、扶(抚)养费的计算:?

(一)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家庭的赡养、扶(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不计算赡养、扶(抚)养费;?

(二)赡养、扶(抚)养义务人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均应按一定比例负担赡养、扶(抚)养费;?

(三)有判决、裁决或协议的,依据判决、裁决或协议计算,无判决、裁决或协议的,赡养、扶(抚)养费的具体计算办法由各区、县(市)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后执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定期补助金、伤残人员护理费、优待金等;?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在校学生由政府、学校和社会给予的临时困难补助金及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等;?

(四)见义勇为奖励金;?

(五)独生子女费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

(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八)当地政府规定的不应计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个人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户籍证明、户主及家庭成员身份证、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证明、残疾或患病情况等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受理申请后应进行登记,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核实,并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经评议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以村为单位将拟定的低保对象名单及补助金额张榜公示3日以上。对无异议的,由申请人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附相关证明材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经评议不符合条件的,将所有证明材料退还申请者本人并说明理由。?

(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应通过抽查方式对申请人情况和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核实无误后对符合条件的应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附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对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和理由,并将所有证明材料退回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

(四)区、县(市)民政部门审批。区、县(市)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批的农村低保对象及相关材料进行抽查、复核。经复核符合条件的,委托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再次公示3日以上。对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区、县(市)财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复核后,由区、县(市)民政部门在《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并加盖公章,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书》;经复核不符合条件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和理由,及时将所有证明材料退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农村低保对象在本区、县(市)农村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履行申请审批程序;跨区、县(市)行政区域迁移的,持迁出地区、县(市)管理审批机关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或实际生活水平发生变化时,管理审批机关应按规定及时办理增发、减发或停发低保金手续。

?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农村低保资金以区、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核算和管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上级财政补助的资金;农村低保资金财政专户的利息收入;社会捐助资金及按规定可用于农村低保的其他资金。

?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市)财政部门应在财政社会保障专户下建立农村低保分户,将所有用于农村低保的资金纳入专户,由财政部门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农村低保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低保资金需求计划,经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一致后纳入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和实际需求及时拨付保障资金。?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保障金按季度以货币形式发放。?

农村低保资金发放方案,须经区、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订。财政部门每季度初应将农村低保资金足额拨付到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发放。财政部门应为受委托的金融机构解决社会化发放所需的费用并签订《委托协议》,确保用户随时支取低保资金。对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保障对象,可由本人委托他人或由乡(镇)民政助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和财政所工作人员2人以上共同代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低保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督。

?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区、县(市)政府应成立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民政、财政、农业、卫生、物价、统计、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领导、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在民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低保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落实、监督检查等工作。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应当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农村低保力量,调整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农村贫困居民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法律援助、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管理审批机关应分级建立农村低保对象档案,对保障对象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公开农村低保政策、办事程序和保障资金发放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各级民政、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依法对农村低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从事农村低保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无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及时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办理享受低保待遇手续的;?

(三)无故不按时发放低保资金的;?

(四)贪污、挪用、挤占、扣压低保资金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采取虚报、隐瞒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由民政部门追回领取的保障金,构成违法犯罪的,由公安部门予以查处;对干扰管理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侵犯工作人员合法权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对为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骗取低保待遇的单位或个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区、县(市)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实施细则,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备案。?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

发展的意见(哈政发〔2009〕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附加值大等特点。为加快发展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现就我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我市被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重大机遇,以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重点,以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为保障,以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创造服务外包产业良好发展环境为基础,加大招商引企、吸引人才工作力度,按照“走特色之路、打中国品牌”的发展思路,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前,完成服务外包核心园区、人才培训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实现全市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年收入150亿元,培训服务外包人才6万人以上,新增大学生就业5万人,千人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0户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外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我市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二、工作重点

(一)按照“一区多园”的格局,形成以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为核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黑龙江大学软件园、黑龙江地理信息园、平房动漫产业园、中国联通哈尔滨呼叫中心产业园为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逐步向更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KPO)发展;发挥我市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加工处理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势,做大做强地理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测试、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外包业务。

(三)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和培训。

(四)加大招商引企工作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及全球著名培训中心和咨询公司落户哈尔滨。

三、保证措施

(一)完善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实施步骤,在土地、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预留充分发展空间,促进技术、人力、政策资源的高度集成。到2013年,全市投入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市政府、各开发区和有关部门投入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合计不低于2.5亿元。

(二)突出重点载体,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贴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总体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国家级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园区建设工程于2010上半年投入使用。形成以1个核心园区、3个专业园区和4个大学园区为主体,总体规模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布局。

2.对园区内服务外包企业当年外汇收入同比增长额度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按当年实际增长额的1%给予园区专项补贴(以下涉及的补贴、奖励、贴息金额结算单位均为人民币),以扶持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环境。

3.对在2010年6月底前入驻核心园区的企业,按企业从业人员规模给予一次性入驻园区补贴。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含100人)的服务外包企业,每户给予5万元补贴;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服务外包企业,每超出100人,增加5万元补贴。

(三)加大扶持企业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1.从2009年起,按企业当年离岸服务外包创汇同比增长额的2%,给予企业离岸服务外包收入奖励。

2.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当年从业人员总数比上年每新增加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且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不高于每人4500元给予支持。

3.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发展,对2年内发展为1000人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4.当年取得CMMI认证三级以上和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且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同比增长30%以上的,给予不超过认证费用50%的补贴;当年取得CMMI认证三级以上和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且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同比增长在10%至30%的,给予不超过认证费用30%的补贴;当年取得CMMI认证三级以上和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且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同比增长在1%至10%的,给予不超过认证费用10%的补贴。

5.当年外汇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或外汇收入同比增长在30%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租用定向国际宽带线路的,给予当年租用费用10%的专项补贴。

6.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为发展离岸外包业务,通过在哈金融机构办理流动资金贷款的,当年离岸外包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且同比增长50%以上的,由市发展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给予全额贴息;当年离岸外包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且同比增长30%以上的,给予50%贴息。

7.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兼并重组和上市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

(四)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1.按照部、省、市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协议,积极履行落实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职责,整合在哈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形成大学培养高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中低端人才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格局,实现年培训2万人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能力。

2.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在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培训补贴的基础上,再由市就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培训机构每人500元的培训支持。

3.对吸引国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落户哈尔滨,年培训服务外包人才能力在1000人以上、当年实际培训800人以上的培训机构,再按每培训1人给予不超过3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加强招商引企和引智工作,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1.凡来哈投资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按其实际投资到位额的2%给予奖励。将业务发包给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的,按其当年发包业务年收入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

2.境内外企业来哈投资设立1000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并且年离岸服务外包收入达到1000万美元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3.凡引荐境内外公司,来哈投资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或将服务外包业务发包给哈市企业,且企业当年实现新增服务外包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给予引荐人以企业新增服务外包收入1%的奖励。

4.对经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引进的“领军”人才,在落实《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哈政发〔2007〕16号)有关“对服务外包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给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按申请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补助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50%给予补助”规定的基础上,再连续2年按“领军”人才当年创造服务外包收入额的2%给予奖励。

5.对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招商引企和市场开拓等商务活动,给予参展活动经费20%、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六)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1.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各项扶持政策,组织有关企业积极申报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申请国家给予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各项扶持政策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2.积极争取省政府扶持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实训机构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企业争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取得国际资质认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及生产用房和数据专线租赁等的支持。

3.集成市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形成扶持合力。哈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等各有关部门要在现行政策和专项资金中对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招商引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项目研发、人员培训、扩大就业、吸引人才、房租补贴等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4.加快推进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外包产业管理与统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企业公共软件培训工具和培训项目课件数据库、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储备和需求数据库、服务外包产业统计数据库、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数据库等,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

5.鼓励政府有关部门将不涉密的有关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呼叫热线、政务公开网站等业务流程发包给服务外包专业公司。

6.积极拓宽服务外包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服务外包企业融资能力。一是支持金融部门拓展适合服务外包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信贷产品;二是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手合作等方式融资;三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组合、自主出资、相互担保,企业、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携手发展,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贷款担保的“绿色通道”(助企保贷通),缓解服务外包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7.积极协调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和银行,建立和完善与服务外包产业特点相适应的通关监管模式,对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支付一定金额以下的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外汇资金,免交税务证明,并在外汇结算、资金汇兑等方面,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便利快捷服务。

(七)完善工作机制,保障产业顺利发展

1.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和议事规则,定期听取全市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全市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企和示范城市综合评价考核工作等重大事项和问题。

2.明确分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认定工作,提出全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的安排意见,会同市财政局组织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申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审核工作,协调、推动和落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工作;市商务局负责配合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做好与国家商务部的有关协调和沟通工作;市经合促进局负责加大招商引企落户哈尔滨和加强与商务部外资司的协调沟通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统计工作;市信息产业局和市财政局负责有关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市统计局负责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哈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市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园区建设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3.加强工作考核。建立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工作考核制度,将全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工作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考核目标,由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全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对各有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报请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4.组建行业协会。积极组织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组建行业协会,通过开展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市场预测、行业信息交流等活动,开展行业服务和促进行业自律。

5.建立服务外包统计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服务外包统计工作体系和信息分析报告制度,开展服务外包定期统计和信息分析报告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统计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指导意见(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