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平拉祜族贫困现状调查
金平拉祜族贫困现状调查
金平的拉祜族原称“苦聪人”,1985年归为“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勐拉乡和金水河镇三个乡镇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有1831户7628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发展等原因,拉祜族大多深居海拔约500—1600米的高山半高山区,绝大多数拉祜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当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1957年,在人民解放军、民族工作队和党委政府的力促下,带着游耕、采集、狩猎生活方式的拉祜族走出了原始森林,开始定居定耕,从而迎来了拉祜族的“第一个春天”。但由于拉祜族经济社会处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初始阶段,一步跨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中,其原始社会末期经济色彩非常浓厚,原始平均主义思想十分突出,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1998年2月,新华社记者周东棣、姜振岗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发表了《金平县苦聪人生产生活困难》的文章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极大关注。省州县加大投入力度开始实施“155”工程,即:一年解决1000人五年解决5000人的温饱问题的扶贫工程。计划由省、州、县共同投入3967万元,用5年时间,每年解决1000人,5年解决5000人拉祜族的温饱问题。同年10月,“155”扶贫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按规划先后实施了安居、改土及温饱、水利、人畜饮水、农业科技、畜牧业、林业、教育、卫生等13个方面项目建设。通过“155”扶贫工程的实施后,金平拉祜族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群众观念有了明显转变,部分拉祜基本解决温饱。
但是,由于后续建设投入不足,加之实施“155”扶贫工程时还有部分拉祜族村寨没有覆盖,拉祜自我发展能力弱、生存条件等原因部分拉祜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目前仍然有一大批拉祜族群众处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素质型贫困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培植难度大,拉祜族聚居区生态脆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突出,教育文化相当落后等状况。
为了解决拉祜族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金平县委、县政府本着“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打掉队的精神”,下定决心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扶持拉祜族地区发展,并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到2000万元的投入,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对拉祜族地区的扶持发展力度。截止2011年9月底,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共投入资金416万元。一是投资35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000多个,挖通勐拉乡大其苗至拉祜一队6公里、大其瑶至老乌寨8公里、翁当瑶至拉祜新寨5公里三条公路;二是投资10万元修缮了勐拉乡桥菜坪至拉祜一队17.5公里公路;三是投资36万元(澳大利亚援助项目)实施者米乡顶青村委会苦聪大寨整村推进项目;四是整合各类资金235万元,实施勐拉乡拉祜一队的47户安居房重建;五是实施者米拉祜族乡下良竹、南门村两个整村推进项目,分别投入资金50万元。目前,各项工程正在紧张推进中。
金平拉祜族贫困现状调查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世人瞩目的金平拉祜族(苦聪人)现在怎么样了?走出深山后他们是否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他们是否与其他民族一起同步迈向新时代„„。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历时近两个月,深入金平县大部分拉祜山寨,对拉祜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走访,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一己之见,权作抛砖引玉,或许对民族工作或民族扶贫工作能起些作用。
一、拉祜族现状
分布及经济收入现状:金平县拉祜族现共有32个村民小组,1831户,7628人,分布于金水河镇、勐拉乡和者米乡三个乡镇的高山半山区。其中者米有25个村民小组1507户6378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83.2%;金水河镇有4个村民小组184户728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8.2%;勐拉乡有3个村民小组140户522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8.6%。2009年人均有粮280公斤,人均纯收入1214元,人均耕地面积2.44亩,其中水田0.58亩。而全县农民人均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1772元。人均有粮数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相差558元。
基础设施现状:30个村民小组中,因者米乡实施了“155” 工程,建盖了安居房(土墙瓦顶)1320间,其余自筹资金建盖了土墙瓦顶房屋200间,尚有241户住在杈杈房、茅草房中。架通自来水的村民小组共23个,通水率78%;通路的村民小组19个,通路率63%;通电的村小组20个,通电率67%;2个村民小组有卫生室,5个村民小组建有学校,4个村民小组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基础设施稍好的主要是分布在者米乡“155” 工程履盖的村民小组和金水河镇的联防村民小组。
受教育程度及医疗卫生保健现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6人,占总人口的0.0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6人,占总人口的2%;初中文化程度41人,占总人口的5.6%;小学文化程度821人,占总人口的11.2%;其余均为文盲,占总人口的81.1%。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拉祜二队22户92人只有一个14岁女孩就读三年级。7306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惠农一折通中的农村低保金无法取出使用,因为他们不会设置密码。金平拉祜族无外出务工人员,因为他们连外出务工人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也不具备。30个村民小组只有2个卫生室,而且缺医少药,所以生病群众几乎都要步行数十公里外就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数众多。
生产生活现状:耕作基本上无任何科技含量,大部分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状态。少数在坝区或半山区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民小组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生产资料,近4/5在高山区单个民族聚居的村民小组生产资料奇缺,广种薄收现象普遍。大部分群众仍无饲养畜禽习惯,除者米的几个村民小组饲养耕牛外,其余村民小组都未饲养。生活上大部分仍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基本无积蓄。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拉祜二队22户,春节刚过就有13户已断粮。除8户有土墙(其中4户为石棉瓦顶)外,其他农户仍用竹叶作顶,圆木作墙,房屋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无畜禽厩舍。多数群众都有酗酒陋习,少数群众还有吸食鸦片的恶习。
观念及意识现状:因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偏多,所以整个民族的整体意识落后于其他民族。普遍无发展意识,无积蓄观念,基本无私有制意识。法治观念谈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不甚明了。等靠要思想严重,无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意识。
二、现状剖析
金平拉祜族问题是金平直过区遗留下的众多问题之一,他们的贫困与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原因。一个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所肩负的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巨大转变让他们无所适从。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让他们头晕目眩。周边民族的经济发展,使他们选择了最原始也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远离,将自己置于时代发展的边缘。
他们选择了从地缘上远离和封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将他们从密林中迁出,给他们建盖了住房,帮助他们购买了生产资料,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生产和生活,让他们从一个傲啸于山林的狩猎民族变成了一个耕作民族,让他们融入了金平的民族大家庭,让他们过上了苦聪人的春天。在那个社会发育程度不是很高,人的需求不是很强,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里充分享受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在祖**亲的怀抱里过足了一个后起民族受保护的瘾。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社会发育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金平拉祜族吃大锅饭的日子也宣告结束。他们又回到了自力更生的年代。由于生产资料的极度匮乏及落后的生产力使他们在其他各民族阔步前进的同时仍停滞不前,并且渐行渐远。当其他民族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他们仍保持着一穷二白的原始状态。
由于无法融入,他们选择了远离。他们的村落几乎都布局在自然保护区边缘,远离城镇,远离喧嚣。由于路途遥远,山高坡陡,除了他们本民族,外人很难涉足。由于远离,他们逐渐走向封闭。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知道现实的世界很无奈。当外界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时候,他们却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醉生梦死。竹叶作顶、圆木作墙的蜗居里衍生的是外人永远也搞不明白的奇谈怪想,解忧的杜康帮助这个民族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当时代已进入信息化的时候,他们仍回忆着毛主席送给他们的耕牛和猎枪,回忆着刚迁出密林时享受的种种优待。许多人不知道汽车为何物,更别提电脑互联网。
也由于远离,他们逐渐与其他民族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通婚,近亲结婚导致人口素质越来越低下;无竞争,致使生活质量越来越差;无交流,闭塞的圈子逐渐让他们回复到半原始状态。但是,通过政府的扶持及周边民族的带动,部分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也有了发展的欲求。部份山寨挖通了通往外界的摩托车路。条件稍好一点的还购买了摩托车、手机。突围的曙光在年轻人身上渐渐彰显。是继续封闭隔离,还是向外突围发展成了这个民族两难的抉择。
三、对策和建议
金平拉祜族的贫困只是表面现象,透过贫困,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诸多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心态、观念、意识,还是生活生产方式,还是社会交际与沟通交流等。但是,靠他自身发展是完全不现实的。没有外界的牵引和推动,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他们就无发展前途可言。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及对他们贫困现状的分析,认为应由有关部门制订详细的扶贫规划予以施行。规划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扶贫先治愚。金平的贫困是素质型的贫困,金平拉祜族的贫困更是素质型的贫困。教育是帮助他们走出现状的首选。第一步,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使99%以上的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第二步,重组民族工作队进村入户。该民族工作队应有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技等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办夜校、开讲座等形式,传授生产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寻找发展的路子;第三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金平拉祜族的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改变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必须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必须制订详细的时间流程表具体落实到个人。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于这个民族生产资料奇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输血式扶贫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有轻重缓急,首先是改善他们的住房及生活条件,然后是交通、通讯及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有所倾重,对原“155”工程已涵盖的村组加强管理和维护;对从未投入过,且相对落后的村组应重点考虑。采用先易后难的程序逐步推进。
再次,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扶贫除治标外,重点应考虑治本。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制订详细的支柱产业培植规划。从地域特点及拉祜群众整体素质出发,可优先考虑种养殖业及其他科技含量不太高,易操作和运行的产业。
最后,实施易地搬迁。现仍有11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及省级公益林区内,因大量砍伐和耕作,缓冲区内树木越来越少,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再者,因山高坡陡、路途遥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开展其他扶贫工作上有诸多不便。所以,解决这些村组贫困现状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搬迁。可采用整村搬迁,也可采用零星搬迁的方式进行重组。迁出后,务必找准能让其住下来、留得住、能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免重蹈履辙又重入密林。
要彻底改变金平拉祜族的贫困现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拉祜族的扶贫不能照搬莽人模式,但可借鉴。具体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县政协主席 官朝甲(2010年3月26日)
2011年拉祜族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金平县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至今已经一年有余,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金平县拉祜族(2010-2014)五年综合扶贫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拉祜族办公室各成员的努力工作下,力所能及认真组织实施了部分项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工程进展情况
金平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扶持拉祜族地区发展,并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到2000万元的投入,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对拉祜族地区的扶持发展力度。截止2011年10月底,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共投入资金807.6万元。一是投资35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000多个,挖通勐拉乡大其苗至拉祜一队6公里、大其瑶至老乌寨8公里、翁当瑶至拉祜新寨5公里三条公路;二是投资15.3万元修缮了勐拉乡桥菜坪至拉祜一队14公里公路;拉祜族二队5万元;三是投资36万元(澳大利亚援助项目)实施者米乡顶青村委会苦聪大寨整村推进项目;四是整合各类资金235万元,实施勐拉乡拉祜一队的47户安居房重建(目前正在实施中);五是实施者米拉祜族乡下良竹、南门村两个整村推进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六是实施了者米乡通往上纳迷的一座25万元的桥;七是投资43万元拉通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拉祜一队的电路。八是预计投入314.3万元,用于建盖者米乡上良竹村民小组搬迁点40户安居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平县现有拉祜族1831户7628人,分布在者米、勐拉、金水河三个乡镇的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贫困面大、需要帮扶的对像多。但自项目启动以来,筹集资金较少,远远低于《金平县拉祜族(2010-2014)五年综合扶贫发展规划》中预计投入的资金,这也是拉祜族工作进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
(二)、2011年金平气候反常,降雨量大增,项目启动后,给施工带来不便,在断断续续的施工中延误了工期。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举全县之力多渠道向上级各职能部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二)、积极与全县各有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整合资源,使拉祜族工作能顺利进行。
(三)、群策群力积极做好拉祜族地区贫困村连片开发扶贫工作。
金平县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金平县拉祜族五年综合扶贫发展规划
2010年3月,金平县在深入调研拉祜族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编制了《金平县拉祜族(2010年—2014年)五年综合扶贫发展规划》,计划实施安居、整村推进、通路、水利、通电、农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社会事业建设,同时计划开展产业扶贫与培植项目和社会保障及劳务输出等项目,规划涵盖金平县拉祜族32个自然村的全部拉祜族群众,并于同年6月成立了金平县拉祜族五年综合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拉祜族五年(2010—2014)综合扶贫开发项目。
根据2011年6月8日州委副书记罗志明同志在金平调研期间的指示精神,现将金平县拉祜族(2010—2014)五年规划人畜饮水、通路、通电、安居房工程计划投资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畜饮水工程
(一)沟渠:本次规划建设73条沟渠,全长192.2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明渠54.2公里,暗渠3.7公里,计划投资1290.5万元。其中者米乡规划建设60条沟渠,全长135.78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明渠38.6公里,暗渠3.3公里,计划投资925.5万元;勐拉乡规划建设5条沟渠,全长21.72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明渠9.1公里,暗渠0.2公里,计划投资211万元;金水河镇规划建设8条沟渠,全长34.5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明渠6.5公里,暗渠0.2公里,计划投资154万元。
(二)新建人畜饮水:规划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5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25座,20—100m3蓄水池25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122.324公里。其中者米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8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18座,20—100m3蓄水池18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81.744公里;勐拉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3座,20—100m3蓄水池3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15.05公里;金水河镇新建人畜饮水工程4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4座,20—100m3蓄水池4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25.53公里。
(三)改造人畜饮水:规划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5座,20—100m3蓄水池5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18.48公里。其中者米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4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4座,20—100m3蓄水池4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15.48公里;金水河镇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个自然村,5m3引水前池1座,架设PE20—PE63引水管道3公里。
规划项目估算投资1697万元(沟渠部分1290.5万元、人畜饮水部分40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12.1万元,群众投劳折资84.9万元。其中者米乡1211.2元,勐拉乡249.28万元,金水河镇236.52万元。
二、通路工程
全县目前共有12个拉祜族村寨未通公路,为此金平县将力争在2010—2014年解决12个村寨的通路问题,拟建设金水河镇的老白寨公路,勐拉乡的拉祜一队公路、拉祜二队公路、拉祜新寨公路,者米拉祜族乡的营房村公路、东沙下寨公路、老林脚公路、老羊寨公路、苏鲁公路、南鲁公路、六七上寨公路、古灯寨—牛底公路,12条拉祜族公路全长136.655公里, 预新建四级弹石路面,由于都是新建公路,有的实际情况难以预计,故平均每公里45万元,总投资6149万元.三、通电工程
金平县原有12个拉祜族村寨不通电,经过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努力,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拉祜一队已于2011年7月11日通电,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老白寨村已到准备通电验收阶段。计划2011年08月通电。目前尚有10个自然村不通电,其中者米拉祜族乡的老白寨村、苏鲁村、东沙小寨村、老林脚一队、老林脚二队、团结村、老普寨;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的拉祜二队、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母鸡冲9个村民小组已列入红河州金平县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中央投资计划结余资金安排项目,计划2012年06月份投产。
勐拉乡翁当村委会拉祜新寨已列入2009年无电人口通电任务(非直供区)第三批投资计划,但由于当时政府说需要搬迁,所以2009年无电人口通电任务(非直供区)第三批未能实施,只能安排在以后项目中。
10个不通电的村民小组预架设线路总长26.561千米,概算总投资604.18万元。金平县无电人口通电工程由红河供电局负责实施,恳请州级帮助协调红河供电局优先实施拉祜族村寨通电工程。
四、安居工程
金平县现有拉祜族1831户7628人,占全县总人口2.35%,主要分布在者米拉祜族乡、勐拉乡和金水河镇三个乡镇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根据《规划》要求,计划建盖1831间安居房,用于改善拉祜族群众的居住环境,鉴于拉祜族村寨大部分处于高山半高山区,且部分村子不通公路,建材市场价格及运费较高,结合拉祜族家庭人口情况,安居房设计为单层67.59㎡/户,按1200元/㎡计算,安居房估算造价为8.1108万元/间,概算总投资14469.6672万元。不包括目前已启动实施勐拉乡老乌寨村委会拉祜一队47户的安居房建设资金。
资金来源情况:县级5年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其他由省级拉祜族连片开发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及州级补助资金构成。
(编辑:彭凤平)
第二篇: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作者:陈希文 杨四维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娱乐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
第三篇: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以盘县为代表)
一、盘县地理背景: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南省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街道、14个镇、7个民族乡。总人口11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有汉、彝、苗、回、白、布依等27个民族;农业人口96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经济开发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盘县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县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
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为60%。其次是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财力不足,扶贫资金缺口大
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份乡镇是贫困财政,由于财力不足,扶贫资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两年脱贫计划时间紧、任务重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旧的贫困户消除了,新的贫困户又会产生,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基本任务之一,扶贫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这次调研中乡镇普遍反映县上下达两年内完成的脱贫任务,时间紧,任务艰巨,大部份贫困户突击性地脱了贫,由于返贫防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因灾因病容易返贫。
(五)在宣传报导上没有把握好重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扶贫攻坚的宣传报导,应重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宣传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外力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发展家庭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典型事例。过多地宣传各级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第一,给党员干部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般干部收入低,见领导干部为贫困户捐钱捐物,自己借钱也得捐。县城搬迁,被迫到新县城购房,干部职工经济十分拮据,党员干部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情况差异大,大多数干部不堪重负,县、乡镇干部反映十分强烈。第二,容易滋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心理。如县上一名领导捐资3000元为安昌镇双福1组贫困户邓从贵建房,该村3组叶正友认为自己的房子比邓从贵的房子还烂些,也要求为其建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 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我们建议:(1)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2)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3)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四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如宝林镇依托镇信用社,对部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解决因发展种养殖业而无资金的问题。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判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今年全镇已针对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56300元,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
(三)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专用资金 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
(四)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五)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各乡镇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蚕桑、水产养殖、蛋鸡、肉牛、奶牛、肉羊、肉兔养殖、优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除抓紧实施县上规划的扶贫新村、村通公路、卫生院改革以及“五改三建”等项目外,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城乡实用技术、经济信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乡镇、村基层政府在加强对贫困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贫困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家庭经济,脱离贫困的路子。对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的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令其限期改正,不应把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七)扶贫攻坚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此外,在干部联系贫困户工作中,应该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提供信息、技术,协调各种关系,有条件的可从资金、物资上给予适当扶助。不要搞成法定的供养关系,承包到底。贫困户脱贫,内因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通过主观努力,借助外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四篇:“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心得体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贫困大学生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多数会在闲暇时间当家教,发传单或者做其他勤工俭学的工作,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多数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会比其他同学来得大一些。在面对有关社会资助的问题时,贫困大学生显得十分坦然。接受帮助,为努力奋斗创造更好的条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将来尽己所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此次调查范围还不够大,或许还不能代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想法,但也实实在在发现了贫困大学生压力较大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乃至社会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
对此我们经过讨论和参考,提出以下一些改善措施:
1、完善助学体系,力求公正公平,根据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和在校生活表现确定贫困生名额,严格考察。
2、扩大贫困生补助金额的发放。
3、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让贫困生勤工俭学,自食其力,提高其自身生存能力。
4、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助,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让贫困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的2141233名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称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大学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通常一个普通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大概在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起码要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
△2006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2%,低于平均就业水平。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