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快卫星城镇的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调研报告11.15
如何加快卫星城镇的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调研报告
一、现状
伊宁市位于伊犁河谷地区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南北长52.8公里,东西宽35.3公里、呈L型,行政界限总长度298.97公里,总面积675.54平方公里。
根据伊宁市市域总人口45.92万人其中,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区人口28.4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为61.978%。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汉族占35%、回族占7.5%、哈萨克族占5%。下辖8乡、1镇、1场,耕地总面积23.15万亩。目前,伊宁市全市仅有一个建制镇---巴彦岱镇,市域城镇分布密度较低。
按照伊宁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论证,依托伊宁市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整个伊犁河谷的人口都有很大规模的向伊宁市转移,到规划末期2025年伊宁市域将有120万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会使城市用地空间膨胀,城市周边的乡村、城镇逐步被城市吞并,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城中村、环境污染)也将会日益明显。
国际上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开始超过集聚作用,将会出现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外净流出和扩散的现象,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心地区 不太远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如大城市郊区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镇。
2009年伊犁州统计数据得出,伊宁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558美元。这说明伊宁市目前提出要强化卫星城镇和小城镇的建设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实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卫星城镇镇已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有效疏散市区的人口与环境容量的压力,改善市区生态环境;输出中心城市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生产力快速发展;可以疏散城区人口,控制市区人口发展规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市中心区、近郊区、卫星城镇镇、远郊区等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镇等级规模呈典型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城镇类型,支撑体系不完善。伊宁市市域仅有一个市区,一个建制镇,市域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整治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市区非农业人口28.46万人,而巴彦岱镇镇区非农业人口仅1万余人,中心城镇缺位,城镇发展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递进性体系结构。
2、中心城区综合职能尚不完备,整体有待进一步全面提升。长期以来,伊宁市整体定位于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旅游商贸型城市,城市工业发展乏力,第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工业企业 2 整体竞争能力不强。虽然城市部分单项服务功能较强,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市综合职能尚不完善。
3、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前期规划缺位,无明确发展方向。目前伊宁市仅有巴彦岱镇一个建制镇,且镇区面积较小,镇区非农业人口仅有1万余人,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缺欠,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建制镇的发展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自身缺少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区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配置存在较大程度盲从性。镇区仅兼负农贸集散与行政管理中心职能,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4、村镇分布零散,中心村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弱。伊宁市“八乡一镇”下辖4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283个村民小组),2009年全市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域村庄分布密度(自然村个数/市域总面积)为22个/百平方公里,村均人口1071人(约230户左右)。从伊宁市域村镇空间分布来看,近郊地区村镇密度明显高于远郊,村庄整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具备中心村发展优势的村庄特色不突出,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中心村的资源聚集功能及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5、市域内近郊乡镇发展迅速,后继力量强劲。尽管市域内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首位分布特征明显,但近几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市区近郊乡镇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势头。G218沿线乡镇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随着基础相对较好,是人流和物流集散之地,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强于边远乡村,发展优势较为明显。毗邻中心城市的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达达木图乡等乡镇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相对于市域其他乡具有绝对优势。
6、远郊乡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乡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具有中心村地缘优势的村庄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将会影响建设进度。管理制度和城管队伍不健全或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乱拆乱建,环境污染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意见和建议
1、根据伊宁市建成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对于建成区周围的乡镇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整个乡镇、达达木图乡靠近市区部分建议采取“撤乡建居”,逐步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对于远郊乡托格拉克乡、潘津乡、英也尔乡建议采取“撤乡建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2、由于伊宁市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问题),建议应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 4 盲目建设。如城市发展区内的村镇应该按照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式进行,周边远郊的村镇应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主。
3、卫星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卫星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例如以发展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又如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卫星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卫星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
4、实施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必须要改变人口聚集为产业分工。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的发展必须强化以产业做依托的思路。如果没有一定产业为基础,要把全市的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非常困难的。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做大产业规模,也是提升伊宁市产业规模的潜力和空间。发展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产业,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分散在乡镇中的企业向卫星城镇镇转移,更应从全市宏观角度去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协调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服务,引导他们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要注意发展有特色的城镇,变全能城镇为特色城镇。城镇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有特色和强项。、5、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要避免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城镇。伊宁市再过20年全市城市化人口的总规模要达到80%以上。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值得很好研究。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进入城市一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相对全国而言,伊宁市每一个农民进入城市所要付出的社会总成本将要高于这个平均水平。要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必须要把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点放到中小城镇上,依靠这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来吸纳农村人口,这是伊宁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渠道。另一个方面,需要研究卫星城镇镇的就业问题。目前伊宁市城镇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过快地将农村人口盲目地吸引到城镇中,将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就业的压力。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靠废弃户籍制度来解决城市化的问题,还需要很好地运用户籍制度,有秩序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同时要积极采取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卫星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卫星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6、加快卫星城镇建设,必须提高卫星城镇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目前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不高,是制约伊宁市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提高服务水平放到与其他硬件建设一样的重要地位。要加快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过于超前,否则就会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很高。要尽可能多地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成本,进而使农民进城的成本降低。要注意加强卫星城镇镇的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对各种教育、医疗资源的整合提高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
7、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应集中力量重点抓好1-2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卫星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镇区环境。要规范规划设计和建筑市场,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盖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建设重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有科学的认识,再加上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步伐,小城建设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定能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亚东镇政府
第三篇: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与时俱进,树立城镇化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表明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摆到全党的面前,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要立足实际,找准位置,明确思路,制定城镇化总体战略,使经济要素得到有效聚集,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并从资金,政策上给以倾斜,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城镇化市场投入机制
深化改革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是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既要严管节约,又要合理利用。今后要把土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创新土地经营权,应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征用,要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对储备土地搞好先期开发,通过配套水、电、路和排水、排污管线,增强土地的产业凝聚力和市场吸引力。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充分增值。二是要建立城镇综合开发机制。对城镇主要地段、闲置土地、住宅小区等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转让、出租给进城务工经商者,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放开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拍卖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规划建设又涉及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涉及领导和管理的水平。由于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小城镇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遍地开花,也不可能“一刀切”。必须按照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综合发展型、商贸型等不同模式,抓试点,树典型,以期通过这些试点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对原有的各级试点镇,要把重点放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分步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好的规划,不加强建设管理和督促,规划就有可能走样,生态环境也可能遭到破坏。为此,我们要求市县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新建示范镇,则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实施规划指导,为乡镇建设提供不同的建设模式。
四、科学规划,有序操作,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
高起点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一切建设活动都应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要前瞻未来,长远发展。小城镇规划深度达不到要求的要调整完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要重新编制。合理定位,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要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方面建设,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二要长远结合,分步实施。坚持阶段性工作和长期性工作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建一段成一段,建一片成一片”。县城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增强小城镇的人口、产业、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聚集功能。三要立足当前,尽力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对目前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的项目,留待将来开发建设。
总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打造出一批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摘自网络)
第四篇: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亮点7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乌恰乡党委、政府把统筹乡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发展乡域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乡情,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乌恰乡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乡,在过去的几年里,对小城镇建设而言,仍然是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为了有效的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乌恰乡以全新的视角正确分析乡情,确立了“兴林强农、生态旅游、产业带动、龙头幅射、惠及百姓”的发展思路,突出小城镇建设拉动的主导地位,强化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必须发展城镇”这一新理念。对乡政府周围三个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同时,确立了“不贪大求洋,突出科学性;不务虚作秀,突出实用性”的乌恰特色基调。
二、产业支撑,特色带动
乌恰乡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在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加大精品园建设力度,2012年已经完成1万亩的精品杏园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全乡4万亩精品杏园建设任务。二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乌恰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修建大拱棚200余座。政府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找市场,改变以往
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三是调整畜牧业发展结构,在继续走“以小换大”发展路子的同时,挖掘市场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家禽养殖业,发挥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四是努力提升劳务经济,通过大规模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达到出去一人富裕一户的目标。五是结合各村的特点,不断挖掘内在潜力,以专业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制作为牵引,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目前,50%的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1村的养殖专业村、9村的杏产品加工专业村、15村的豌豆种植专业村、16村辣皮生产专业村、17村的小木勺等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专业村、22村的芦苇编织专业村等。今后将进一步开发特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农产品推介力度,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发展以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同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精品杏园为主的生态旅游、特色手工艺旅游产品、绿色畜禽为主的民俗餐饮的“农家乐”旅游,不断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城镇化新风貌
乌恰乡把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天然地结合起来,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围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乌恰乡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一是道路亮化工程,在对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在道路两旁建人行道和花池,并装上了铁艺闸栏。二是抓好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市场、文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而不凌乱,建筑集中而不分散。同时,购买了1000棵柳树和1000棵梧桐树,对道路进行了绿化,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已经形成“一纵一横”的发展格局,现有街面商业用楼4座,各类商业店铺
达400多间、900多平方米。三是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城镇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四是结合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发展庭院经济1100户,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五是利用独特的色买提杏优势资源,举办“杏花节”、“赛杏会”等活动大力宣传乌恰,打造“绿色乌恰、人文乌恰”,在提升乌恰乡的知名度的同时使全乡人民逐步树立起了“乌恰镇”意识。积极开展“文明乡”、“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农民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沼气池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力争三年内创建自治区级“文明乡镇”和地县级文明村。
四、富民安居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试点工程工作
2012年我乡计划修建安居富民850户,按照原址重建,集中连片、沿路规划的原则,坚持“三高四不落后七配套”的要求,向群众发放“建房明白卡”和“公示牌”。认真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带动、分布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和“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标准抓好试点工作。户均住房面积按照不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对口援建省市每户补助1万元,自治区4400元,全乡合计:2079万元;其余资金由农民申请银行贴息贷款和自筹。把能够整合使用的各类专项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全力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四个不落后”(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七项功能齐全”(水、电、路、气、厨、厕、浴)。在庭院的布局上严格按照“三区”分离(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的要求和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改厨、改厕、改圈)的标准,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切实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日常监督力度。乡党委政府利用建材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建房户到建材市场、砖厂购买建筑材料,搞好备料。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综合协调部门的作用,认真总结2011年至2012年集中连片建房成功案例8村、9、12村、22、23村等好的经验做法即:协调村民置换土地,对建房工作组织村民召开统一工程招标,让群众全程参与施工和门窗建材采购等事项,最终选择了价格低廉、工程质量精、口碑好的工程队施工。目前全乡富民安居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分别在8个村217户,原建分散户728户,组织培训建房户和泥瓦匠275次,补助资金1100万元已到位,开工动工945户、主体完工233户,竣工712户,竣工率达到75%,目前23村37户集中连片式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已全部竣工,并于8月上旬完成入住仪式。
今后我乡将大力弘扬“包孜洪”精神,将此作为乌恰人民建设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链接、延伸、辐射小城镇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为乌恰乡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关于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关于加快北留镇小城镇建设步伐的议案
自1997年以来,我县北留镇先后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列为全国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财税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国家园林城镇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导致多年来未能真正发挥国家试点镇、重点小城镇建设应有的示范作用,小城镇人口集聚速度过慢,1997年镇区人口为5452人,2007年为6261人;重大项目给国家税收贡献大,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小;支柱产业单一,形不成产业群,后续产业、带动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乏力,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接续不上,排污不成体系,道路建设滞后等等,给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有序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特色规划。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围绕国家重点镇和试点镇的总体要求,优先许可该镇特色规划,既要突出重点镇和试点镇的特点,又要体现地方特色,保证重点,兼顾地方,优先安排。
二、土地保障。在遵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总量控制、存量置换、保持平衡、保护土地的原则,优先给予该镇土地使用权,解决该镇小城镇建设中土地使用的瓶颈问题,促进该镇小城镇建设正常发展。
三、税收分成。学习外地大项目带动小城镇发展的成功经验,在重点大项目上缴的税收中,以一定比例分成给地方财政,解决该镇在小城镇建设中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基础配套。在上大项目的同时,要保证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和地方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二者的有序衔接,建设统一、科学的排污排放体系,完善路、水、电、暖、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该镇小城镇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