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为旅游扶贫探新路
编者按:
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贵州在贫困山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希望能对我们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贵州:为旅游扶贫探新路
“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贵州长期以来的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在贫困山区可带动区域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实,为政府、业界和农民所认可。
政府主导,文化支撑。政府主导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旅游扶贫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贵州开阳清龙河景区“十里画廊”的规划及实施过程得到了开阳县各级政府和贵阳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多方配合努力。首先,政府筹集和争取配套资金,改造升级道路交通、水利林业、环境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宣传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当地农民尤其是贫困户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第三,引导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内外的乡村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标准;第四,强化了十里画廊乡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客源市场推广和旅游形象宣传工作;第五,随时协调和解决开发中的矛盾问题。
如今,十里画廊景区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个重要旅游品牌,按照“一区九园、一带多点、五大中心”的总体布局,建成了包括美丽乡村、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富硒果园、茶园、旅游咨询服务中
-1-
心、旅游庄园在内的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和美丽乡村带。开阳县还编制了《贵州开阳十里画廊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由九大园区带动周边农户以就业、创业等形式提高收入,农业增效作用明显。
创新为魂,产业深耕。乡村旅游扶贫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制规划,旅游及旅游规划扶贫能否成功,核心是规划团队能否创新。旅游规划扶贫工作的创新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扶贫机制的建立、龙头企业的培育、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打造、贫困村寨的环境景观建设、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长期持续帮扶等。
道路交通是构成乡村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旅游大交通取决于各级政府的决策,但是旅游村寨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旅游景区与主干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和内部交通的建设等,则可通过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规划设计、企业的投入、村集体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在开阳县政府的主持下,编制了《贵州省开阳县十里画廊景区绿道规划》,提出在景区建设贵州省第一条乡村绿道。景区的入口大道,更是景区的门脸,是吸引游客和外来投资者最重要的景观。如贵阳野生动物园建设入口景观大道后,游客量由原来的20万人现已突破30万人,年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
建立机制,迎头发展。贫困山区旅游扶贫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设计,社区(村寨、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其扶贫机制应为综合型,即政府引导、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开发、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方面要帮助村寨进行策划、规划,编制可行性报告,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倾斜;另一方面与市场对接,引导游客、投资商进入。
-2-
培育龙头示范企业,是旅游扶贫规划的重点之一。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扶贫中的旅游产业,其投资回报较长,短时间内要求大投资商大投入是不现实的。旅游扶贫规划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有志于投资乡村旅游的中、小投资企业进行帮扶,不仅要求他们有发展的眼光,而且也要使之在思想上,在实践中,知道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景区的贵州禾锋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果蔬专家长期帮扶下,依靠省内外农业科技单位进行高科技的产品提升等已成长为贵州省农业旅游的一面旗帜,对农村农业旅游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因它的果树品种和农业技术受益的贫困村民遍及全省。
村民参与,多方得利。旅游扶贫的目标是农村贫困人口从旅游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社区是否参与,是否进入旅游规划中所拟定的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实施体系,是旅游扶贫工作的判定标准和重要途径。在旅游扶贫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社区及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景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民风、民俗的古朴性,而当地社区和农民就是自然资源最主要的保护者和民俗、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参与能力较弱,旅游扶贫规划单位以农业旅游人才培养为根本,逐渐为贫困乡村的社区参与提供一揽子的项目、产品设计、参与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办法等,提高社区参与的能力,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建成农业旅游扶贫产业链,是贵州实施旅游规划扶贫的一个大方向。旅游业具有适用性强、产业链长、带动力大、富民增收效果明显、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捷等特性,不仅可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域高度契合开展旅游,并可与农业、林业、文化等产业链深度合作,成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如在安顺西秀区旧州镇和刘官乡大黑村进行旅游扶贫规划过程中,规划和初步实施了旅游扶贫
-3-
产业链建设,将“美丽村寨+特色产业+农业旅游”和“村集体+工业园区、养老休闲社区、田园景观区”三区同建,与大屯堡景区联动,沿美丽的邢江河打造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以安顺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屯堡汇”旅游项目集锦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策划包装了5条成熟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与贵州日报相关栏目合作,创新旅游宣传平台,以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实现一体化发展。
-4-
第二篇:文艺扶贫探新路[定稿]
文艺扶贫探新路
3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在“省部级及厅局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研讨班”结业仪式上,明确提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艺扶贫、文学扶贫、文化扶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广大干部群众在攻坚拔寨中的精神风貌,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伟业传播正能量、唱响“中国声音”。
本刊特编发甘肃省在文化扶贫中的一些好做法和新探索,以期能给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奋力拚搏的扶贫人有所启迪和借鉴,以更好地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全面小康进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16年3月31日,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现场会观摩活动在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举行,汪洋副总理用20分钟时间与八里铺镇高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甘肃省文联干部王海妮开展了问答式座谈,饶有兴致地听取了甘肃省文艺扶贫的做法。汪洋副总理特别讲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人还得有点精神。活得太物质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这说明文艺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何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文联立足自身特点,创新方式、独辟蹊径、凝聚爱心、动员力量,以高度的责任、开阔的视野、满腔的热情、切实的行动,积极探索文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途径。
近年来,甘肃省文联邀请和号召知名文艺工作者以“双联”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宣传甘肃“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好作品。陇剧《洮水谣》、电影《此木生芳》,既找到了基层农民朋友的心理共鸣点,又震撼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内心世界;出版了《心灵的乡村》、《春天,我们出发》、《国家温暖》等以“双联”为载体的文学读物;连续三年举办甘肃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艺术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用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的形式,集中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丰硕成果和农村面貌的喜人变化。
2016年3月10日晚,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温暖――甘肃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晚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上演。著名相声演员陈寒柏、王敏表演的相声《结穷亲》,诙谐幽默地展现出扶贫工作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从甘肃走出去的著名曲艺家、武警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张保和从自身见闻出发,创作了反映甘肃扶贫事业成果的快板说唱《陇原新貌》,以动人曲调和欢快节奏为观众展现出当下甘肃的优美画卷;来自广东的著名曲艺家杨子春通过深入甘肃农村,以感人的情怀,创作并表演了《梦想成真》,以一个真实事例为原型,生动再现了受助群众与扶贫干部之间的血肉亲情;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宋丹红以一段故事《小县公仆》,为观众描绘出2014感动中国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的动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全国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王丽达、刘和刚分别演唱了歌曲《春天的信息》、《山杏花开的时候》、《老李》,表达文艺工作者对扶贫事业的美好祝福;甘肃籍著名影视演员陈逸恒、王新军和甘肃著名话剧演员朱衡、海政文工团著名演员于紫菲合作献上的诗朗诵《春风习习吹遍陇原》,表达出对甘肃扶贫的礼赞。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副主席翟万益,原副主席言恭达、赵长青、张改琴等在晚会现场向甘肃赠送了书法佳作,这些作品将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拍卖并用于甘肃省文联联系村基础设施建设。
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指出,在国务院刚刚提出文艺扶贫的时候,甘肃省组织本台演出,效果好,影响大,是落实国务院文艺扶贫指示的一次有力实践,值得肯定。
甘肃省文联邀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作家李迪等知名作家在基层“双联”点采风创作,对甘肃扶贫工作进行深度采写,在《人民文学》2015年10、11、12期连续刊发,同时出版《国家温暖》报告文学集。在中国音协支持下,组织“西风烈?绚丽甘肃”采风活动,邀请姚明、肖白等10名全国著名音乐家赴基层双联点进行采风创作,向全国征集歌曲,在《歌曲》、《词刊》、《中国音乐专刊》等国家核心音乐类刊物刊登。组织著名词作家刘顶柱、杨玉鹏、袁健深入基层采风创作,邀请全国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戚建波、尚德义谱曲,倾心打造《山杏花开的时候》、《老李》、《春天的信息》三首歌曲,深刻反映甘肃省双联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双联工作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与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联合策划,组织摄影艺术家分赴甘肃省各地农村听民意、访民情,采集最真实的精准扶贫故事,收集和整理、筛选了近300张摄影作品并配以文字说明,结集出版《小康梦想――甘肃“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事》。通过组织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文艺工程,深入反映了甘肃扶贫行动的显著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起到了宣传鼓劲、助威增势的作用。
甘肃省文联倡导先行的文艺扶贫告诉我们,只要把自身优势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文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脱贫攻坚就会形成大合唱,打好主动仗。
第三篇:创新破僵局 改革探新路
创新破僵局 改革探新路
发布人:李雄鹰 所属机构:水利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7-07 15:29
——隆德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除弊布新释活力放红利
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是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挥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隆德县一直低价供水,致使群众节水、惜水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县内水资源先天不足,灌溉设施滞后,“跑、冒、滴、漏”等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下、用水管水机制不活的僵局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今年以来,隆德县紧抓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以“改革落实年”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增强农业效益为核心,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建立起“定额供水、计量收费、累进加价、协会管理、节水奖励”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不仅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而且达到促进节约用水、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的目的。
——明确任务,试点推进“改”。试点项目区东起隆德县沙塘镇十八里村,西至神林乡辛坪村,涉及沙塘、神林2乡(镇)12个行政村,控制灌溉面积2.28万亩。该试点区主要以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推广农业节水措施为重点,按照“节水有奖、浪费惩罚,试点先行、平稳推广”的原则,通过改革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到户和定额管理、用水终端计量到户,完善农业水价政策,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培养农民用水缴费的理念,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合理灌溉,激发农民种植高收益、低耗水的作物,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试点改革工作启动后,隆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此项改革从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水权分配等方面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
—夯实基础,系统联动“推”。把节水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水价改革的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整合方案,形成了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的多层次、多渠道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特别是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每年安排水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节水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灌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新采购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1套,实时、准确监测机井用水量、用电量、土壤墒情、用户信息、种植情况等各项信息,并全程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基本实现适时适量、科学高效灌溉用水。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渝河灌区沙塘神林片区累计铺设连通管道10.88km,更换田间滴灌带620公里;新建各类闸阀井10座,建设干支管节点计量控制室27座,安装智能水量控制箱387套,农业水价改革基础进一步夯实。
—布新机制,多措并举“创”。一是实行分类水价执行标准。在项目区内按粮食作物、一般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三种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实行差别化水价,即:按照初步测算结果,粮食作物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31元/m,一般经济作物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408元/m,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687元/m。核定的水价既不给群众带来经济压力,又提高了水费收入,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转。二是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以灌溉定额核定的计划水量作为第一量级,对下一量级的用水量,按1:1.5:3的原则,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累进加价按照作物的用水量级划分,按不同级别确定加价幅度。用水量小于第一量级按确定的供水价格收取,用水量在第一量级和第二量级之间的按加价10%收取水费,用水量在第二量级和第三量级之间的按加价30%收取水费,用水量在大于第三量级的按加价50%收取水费。三是制定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实行计量收费,抄表到户,开具税务局印制的专用发票收取。水费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使用民主决策制度和水费公示制度,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审计局对水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3
33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规范水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行为。四是实行节水补贴和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收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供水利润、县级财政配等途径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对节水突出的用水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对水管工作突出的水管单位进行经费补贴。
—完善模式,创新体制“管”。进一步完善了农民用水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实行“水管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小组+用水户”和“水管单位+土地流转经营户”的灌溉管理模式。项目区现已成立4个农民用水协会和3个用水合作组织,并下设用水小组,负责灌溉管理、工程管护、水费征收等工作管理;用水小组设水管员1-2名,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水利灌溉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实现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维修。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下发了《隆德县水务局水利水保工程管理权属划分的通知》,并委托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对项目区灌溉水源完成了确权划界,做到工程产权明晰、四至清楚。同时,对每个工程与管理单位签订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
隆德县农业水价改革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水资源的合理配臵,群众的水权意识和水商品观念逐步树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转变,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预计试点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亩均可实现节水10立方米,年累计节水28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14万元左右;如此项工作在全县范围推广,预计每年可实现节水112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56万元左右。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坚持推进节水工程建设,是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是耗水大户,以往漫灌、渠灌、管灌等低效灌溉模式,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精准化推进智能监管,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用水成本的有效举措,也为农业水价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硬件”条件。
启示二:坚持实施用水计量机制,是农业水价改革的关键。用水计量是否准确,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和实际负担,因此量水设施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按量计费后,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田间管理显著加强,用水户能自觉把“水”当成“钱”来管理,真正做到了用“明白水”,交“放心钱”。启示三:坚持维护群众切实利益,是农业水价改革的核心。水价改革牵扯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改革的平稳推进,是水价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在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自始至终把减轻群众负担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以此赢得群众的拥护,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启示四:坚持落实节水补贴政策,是农业水价改革的保障。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能充分调动起用水户节约用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对节约的水量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转让,既可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推动水价改革的持续推进。
第四篇: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年12月24日 20:08 中国财经报
日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有几组数据可以成为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十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长了35%,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928元。
中国扶贫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
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通过开发式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开发式扶贫正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
具有我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的经验是全力推进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整村推进、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等成为了亮点。
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整村推进是将好钢都用到了刀刃上,将扶贫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对扶贫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是变“输血”为“造血”,力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教给农民工一技之长,为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契机。互助资金的运行,既方便了农民贷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发展意识。
那么,中国当前的扶贫战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景如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建议,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致力于消除生存贫困。事实上,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有所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贯穿了救助式扶贫的理念。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33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1.6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为33.2元,比2005年增长11%,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我国,财政投入是扶贫开发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扶贫成就的取得和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
实际上,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也成为“事实上”的扶贫资金。这些资金的范围远远要比“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项“概念上”的专项扶贫资金宽得多。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制定的涉及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达25项,近50个具体项目。如:对县乡财政困难地区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新企业优惠等。这些政策投入的资金总量超过了2000亿元。此外,国家的支农和惠农措施也降低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四项税费后,农民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农民减轻了教育负担。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解决亿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
从2002年开始,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创新了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逐步推广了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和报账制,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贫困农户贷款困难的多种途径。2006年,全国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用户达到42%,比2003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
“当前,一个‘大扶贫’的概念正在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今年11月召开的扶贫开发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现在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除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外,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这将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07-20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 作者:史本林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作者 史本林 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系,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02FJJ023)
旅游开发扶贫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日期:2007-08-20] 来源:旅游学刊 作者:高舜礼 [字体:大 中 小]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创举,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它不仅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旅游开发扶贫虽是一条比较好的扶贫思路,但要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还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首先,从客观方面看,应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这是旅游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现已开发成功的地方,大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如云南阿庐古洞景区在1.5平方公里内有九峰九河十八洞,具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湖光山色。山东沂源县土门镇溶洞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在较小区域内密布着40多个溶洞,其中之一就是出土过著名“沂源猿人”化石的溶洞。河北嶂石岩景区有着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和世界最大的回音壁,还是我国第二和第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汇点。贵州省的旅游扶贫更多的是开发了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2、要有一定的交通条件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重要基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决条件。许多地方旅游扶贫的成功,大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或是通过努力解决了交通的瓶颈制约。贵州省旅游局选择的旅游扶贫点,如黄果树、龙宫、红枫湖和舞阳河等,都是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的地方。黔东南州甚至主要以交通条件为依据,来划分民族风情旅游点的重点接待村和一般接待村。山东沂源县土门镇的溶洞能够较快开发起来,是因为紧靠鲁东南的交通动脉--博沂公路。河北张北县中都草原的快速开发,主要原因是有207国道连接着北京。反之,如果解决不了交通条件的制约,即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旅游开发扶贫效果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3、要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影响旅游开发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景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的区位优势等。如云南阿庐古洞距昆明170公里,与世界奇观--石林同处在一条旅游线上,分别以地下和地上的喀斯特地貌奇观闻名于世;四川青城山后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借助了青城山的知名度;河北野三坡被誉为首都的后花园,每日有北京通往该地的往返列车,是京津市民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去处,现90%以上为京津客源。河北省近年来旅游扶贫取得较好成效的县市景点,如井陉县的苍岩山、围场县的塞罕坝、平泉县的辽河源、涞源县的凉城、平山县的天桂山、灵寿县的五岳寨、临城县的溶洞等,除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外,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地处京津、石家庄的独特区位优势。上述条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旅游扶贫开发的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除此以外,旅游开发扶贫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好主观努力:
1、要有甘于吃苦奉献的带头人 贫困地区搞旅游开发面临很多的困难,需要有克己奉献、甘于吃苦的带头人和实干家。如云南阿庐古洞的开发,为了节省建设资金,景区领导带头利用淡季开展义务劳动。河北省野三坡的创业者王宝义,以最初13O元的借款作经费,为了勘测旅游资源,爬遍了100多道山梁,攀登了90多座山峰,走遍了200多道山沟河谷;河北嶂石岩开发的带头人马志民,形容他们的艰苦创业是“上窜下跳”求资金,翻山越岭搞规划,虽然旅游收入8年翻了几番,但仍旧在破旧的平房里办公。贵州六盘水市旅游局为了促成合资开发麻织工艺品的项目,既要作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的发动宣传工作,又要负责组织加工生产和监督质量,还要承担全方位的协调工作。可以说,每一处比较成功的旅游开发扶贫的背后,都有一个甘于奉献的领导班子。
2、要有比较灵活的政策支持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投入。不少地方实行了“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将一定时期内的景区收入,全部投入到景区的后续开发中,实现“滚动发展”;有的地方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动社会各方面支援旅游开发,如河北赞皇县景区的公路、邮电、通讯、缆车等,就是县政府发动有关部门投资和社会集资建成的,景区8年来投入开发的6000多万元资金,由社会化渠道自筹和从各方面引进的占了98%,而国家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67%。四川青城山后山的开发,资金来源也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各部门投资和农民集资。上述地区之所以能够引入大量开发资金,主要是冈为政府给予了比较实在的和灵活的政策扶持。
3、要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规律 旅游开发是一项专业化较强的卫作,必须遵循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立项时,聘请专业人员协助进行资源考察、市场分析、选定项目等,避免了盲目性、破坏性开发,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如云南阿庐古洞在开发建设中,注意听取行家意见,使景点建筑充分体现云南地方特色和彝族民俗特色,使洞内景观达到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溶洞景观和歌舞表演),成为全国千百万个溶洞中独树一帜的产品。对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还体现在产品建成以后的宣传促销方面。有些地方的旅游开发虽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也比较薄弱,但还是努力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促销,如举办有关景区的书画展、新闻发布会、邀请记者采访等,尽量扩大景区的影响;有些地方在积聚了一定经济实力以后,便通过拍摄电视风光片、定期在报刊电台做广告进行宣传促销,努力开阔客源市场。
4、要健全和加强管理体系管理要“有章法”,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这主要包括:一是成立有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旅游局、风景管理局等;有的地方为了增强其权威性,还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旅游管理委员会;还有一些地方明确景区管理机构行使当地政府的部分职能。二是健全景区的各项管理规章,以河北野三坡景区的管理为例,他们制定了《景区各项经营收费标准》、《景区卫生标准》、《景区餐馆设施要求》、《景区住宿登记卡》、《景区食品卫生标准》、《景区野生动物保护范围》、《景区经营区域规划》、《景区强制管理规定》、《景区工商管理规定》、《景区旅游马匹的管理规定》、《景区治安处罚规定》等,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予以严肃处理。三是健全景区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如云南阿庐古洞大胆对劳动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健全了目标经营责任制,对景区内的导游实行“全员计件工资制”,按每月导游的次数和服务质量计发工资;对地下河船队实行“计件工资制”,根据每条船乘坐人数、服务态度和安全等项计发工资;对索道站实行“站长工资包干责任制”。通过进行上述改革,使景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二、旅游开发扶贫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扶贫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开发建设的主体在基层,行业指导和管理不够及时,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旅游专门人才 这一问题比较突出。现在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扶贫工作,不少处于“边学边干”的阶段。有些地方负责旅游开发的是团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园林局、城建局抽调的人员,不具有起码的旅游专业知识;有的地方虽搞了多年的旅游开发,但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此情况下搞旅游开发,要么听凭各路真假“专家”的游说,要么仿效其它地方的旅游开发,要么就由领导来拍脑袋决策。景区一般的管理和工作人员更缺乏旅游专业知识,许多县乡开发的景区,各个环节的管理者就是以前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业务培训又跟不上,管理和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提高。这种状况在旅游开发扶贫中比较普遍,成为影响扶贫效果的一大障碍。
2、旅游扶贫的思路比较狭窄在旅游开发扶贫中,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产品的行政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开发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一是仿效问题比较突出,看到周围搞什么项目赚了钱,自己也要学着搞;二是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开发建设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只考虑本地能够开发出什么,而很少考虑区位优势和销售市场;三是“唱主角”的意识比较浓,认为旅游开发扶贫就是开发建设旅游景点,甚至就是开发山水风光旅游资源或者是搞人造景点。这样就限制了旅游扶贫的思路,限制了旅游开发扶贫的发展空间。
3、规划设计不科学旅游开发扶贫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非专业化的倾向:一是所做规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规划,而往往是城市建设规划;二是规划设计过于粗糙,粗线条的规划多,具体细致的设计少,不少景区的辅助景观、配套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只能随着景区开发“走一步,看一步”;三是缺少特点和品位不高,许多景区不管周围环境和条件,都一律建楼房、铺柏油路面,辅助设施也搞“城市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各地聘请的规划者不是旅游开发的行家里手,而大多是城建部门、地质部门、旅游院校的“学院派”等方面的人士。
4、产品配套程度差 在旅游开发扶贫中,人们对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少地方还处在“能卖门票就可以”的认识阶段,很少考虑如何把接待设施搞好,尽量使旅游者在各方面得到享受。因此,一流的旅游资源、三流的交通条件、四流的食宿设施和商品购物、五流的接待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陕西延安这样已具相当知名度、旅游资源也很独特、丰富的地方,至今还没有建成一家星级饭店;许多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厕所奇缺、住宿简陋,更谈不上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参与性娱乐项目。当然,在旅游扶贫开发的初级阶段这是难免的现象,但也有不少景点开发时间已在10年以上,还停留在产品相当不配套的阶段。
5、行业管理比较薄弱在许多旅游开发扶贫点,行业管理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没有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有的地方虽然设了相应机构,但与外事、园林或城建部门是一块牌子,有的地方由宣传部门代管旅游开发,有的还是“外事接待型”的管理体制;二是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当地政府没有赋予管理机构必要的政府职能,也没有成立工作协调机构。由于管理机构有职无权,难以制上“诸候割据”的混乱开发局面,服务质量低劣,环境卫生较差,坑人宰客现象突出,游客的投诉比较多。
6、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在旅游开发扶贫点的发展中,后续建设资金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扶贫开发所应达到的成效。在不少地方,政府除在开发启动阶段给予了资金扶持以外,以后就放手让其“滚动发展”和自谋出路了。有的因为吸引不到必要的资金,无法进行后续开发和配套建设,长期处于以门票收入为主的初级阶段;有的为厂筹集资金,不惜以出租效益看好的现有接待设施为代价,争取进行项目合资和合作,结果给现有的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有的为改造接待设施,向银行借贷了高利率的商业贷款,因难以按时还贷,给景区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如何解决旅游开发扶贫的投入问题,政府怎样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7、宣传促销困难较多 在目前整个国家的旅游促销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旅游开发扶贫的地区面临着产品促销的多重困难。一是经济实力薄弱,难以一掷千金地大做广告;二是促销机制尚未健全,难以依靠旅行社搞促销;三是行业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组织,景区只好自寻出路、自我推销。据了解,目前一般规模的景区年投入促销经费约在30-50万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和指导。一些地方在促销中出现了自我吹嘘、相互贬低的现象,动辄自诩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天下第一”;加之缺乏市场开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四处奔波、多方出击,收益甚微;由于缺乏协调与配合,一些相邻的景点或一条线路上的景点往往重复投入、互相残杀,不仅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而且也造成了促销经费的巨大浪费。
三、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所应发挥的作用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担负着指导、推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重任。如何发挥在旅游开发扶贫中的作用,需要承担哪些方面的工作,应是各级旅游部门认真加以明确的问题。
1、搞好宣传推动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组织和领导,很难取得较大进展。对旅游开发扶贫来说,要充分发挥其独持的扶贫优势,首先要取得当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之路。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地政府认识到了旅游开发扶贫的优越性,才能给予各种必需的支持,旅游部门才可能有所作为;反之,如果这个思路没有被政府领导所重视和理解,而是作为现今众多的扶贫措施之一来对待,甚至误以为是上级旅游部门要在此投资,那么,就很难取得什么进展。从当前各地的反映来看,旅游扶贫虽在许多地区产生了很好效益,但由于以往基本处在“只做不说”的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具体的宣传推动工作,在面上主要是总结现有的典型事例,要有目标要求和组织发动;在省一级应明确列入工作日程,研究推动此项工作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县旅游局应具体来做这项工作。
2、提供人才培训服务旅游扶贫实质是一种“素质扶贫”,是一种指方向、教方法的“造血式”扶贫,与那种以投资金、给项目为主的“输血式”扶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旅游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应在提高扶贫地区的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搞好旅游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目前,不少地方对此有着强烈的渴望。旅游开发扶贫的人才培训工作,不同于专业院校的正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培训,除了要进行一般内容的培训,使其在尽短的时间内对旅游产业性质、产业特征、发展战略、发展重点、行业管理知识等有个基本的了解外,还应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国家旅游局为此已决定在一两年内拨出75万元专款,免费举办5期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局长培训班,目前已举办4期。省级旅游局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旅游扶贫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缓解各地在旅游开发中的急需,同时也要组织到一些地方参观学习,启发旅游开发扶贫的思路。
3、引导开发思路旅游开发扶贫的路子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更能产生效益、更能少走弯路,应是旅游部门发挥优势之所在。目前,各地旅游扶贫的思路过于狭窄,限制了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在此方面,各级旅游局应从其它部门的扶贫措施中得到启发。现在各部门的扶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给钱给物,有的帮助上项目,有的帮助寻找市场,有的传授致富技术,有的帮助架电、修路、打井,有的帮助输出劳务人员,有的提供“讲师团”,有的包村蹲点,还有的帮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旅游业来说,扶贫工发的思路也是比较广阔的,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每一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不一定非要搞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不可,搞旅游商品生产、提供旅游业所需的各种服务,同样能够达到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的。旅游部门应首先实现这个思想认识的转变,同时帮助旅游扶贫开发地区转变思想观念,将旅游开发扶贫引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对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业务指导,是各级旅游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旅游扶贫能否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之一。这项工作在不同管理层次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但都应列入各级旅游部门的工作日程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证。如一般性的业务指导、定期的业务检查指导、定点的联系制度、必要的考核奖惩措施等,使业务指导真正贯彻于旅游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之中,做到及时有效、落在实处。尤其要注意加强扶贫开发初期的业务指导工作,尽量参与立项论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
5、争取政策扶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旅游开发扶贫的扶持,既是旅游部门所应承担的任务,也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在现已取得初步开发成效的地方, 当地的旅游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各方面争取了对旅游开发扶贫的政策支持。目前旅游扶贫既已列入全行业的工作日程,就应从更高层次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例如,向国务院扶贫办申请专项扶贫贷款,各省旅游局向省财政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交通部门修建旅游公路,争取铁路部门增加车次、车厢和调整停靠站点,争取民航部门增加航班等。对于基层旅游部门来说,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开展工作,争取一些旅游扶贫开发所需的各项政策支持,使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本文作者:高舜礼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北京,建内大街甲9号,100740
第五篇:贵州旅游(教案)
多 彩 贵 州
——贵州旅游(教案)
【导入】
同学们来到贵阳已经近一年了,不知道对贵州印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喜欢贵州而来还是被迫无奈而来,反正既来之则安之,只有用心接受了这个地方,才能让自己大学四年过得惬意有意义,才能真正热爱这片土地。
这次课我们主要学习贵州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业,我希望贵州人民的热情和贵州优美的风景能够打动那些被迫无奈生活的在贵州的同学。
贵州旅游宣传视频
第一节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
目前贵州省已探明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共 1000 多处,其中被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认定为一流的或有较高品位的占一半以上。有黄果树、龙宫等 13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遵义会议会址等 3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黔灵公园、龙宫、红枫湖、遵义会议会址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构建起以贵阳为中心的 4 条跨省骨架旅游线,按照《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省6个综合旅游区、6 条特色旅游区的建设正在进行。【过渡】
观看视频之后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贵州各个县市的旅游资源。从遵义开始,我们以逆时针方向来看。
贵州省概况 行政区划图:各市区分布
一、贵州省各市区旅游资源概况
(一)遵义市
遵义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点景区,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的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这里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 级风景名胜区,近千处文物点。1.遵义会议纪念馆
是中国革命纪念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而设立。遵义会议会址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大门正中高悬的巨匾“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是毛主席1964年手书。
2.千瀑之乡赤水县——十丈洞大瀑布
赤水县由于有丰富的水源和跌宕地形,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瀑布。被人誉为“千瀑之乡”。最壮观的,当推十丈洞大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位于赤水县城东南38公里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以瀑布群、竹海、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为主体,被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蜚声中外。这里保存有大面积的常绿叶带和虎、豹、獐、熊、猕猴、苏斗羚等多种珍稀动物,在林中随处可见有着“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物桫椤树。3.贵州茅台
贵州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茅台酒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二)毕节地区
自然资源以乌蒙山区的岩溶山水景观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以民族风情和红军革命胜迹为特色。
1.毕节国家级森林公园
该公园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位于毕节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毕节市境内,具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和进入大区旅游网络的优越条件。景区内有天坑、地缝、峡谷、高原草甸、成片杜鹃(百里杜鹃)、茂密森林等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2.大屯土司庄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东北100公里的大屯乡大屯村。庄园系彝族土司余象仪在清道光年间所建。庄园是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1988年2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拔款60万元进行保护性维修,现已修复大堂、祠堂、风雨桥等建筑。
(三)六盘水市
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容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旅游别具一格。拥有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
生态旅游是六盘水旅游的一大优势。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我们领略到了莽莽林海的魅力,只觉整个森林就像一台巨无霸的自然空调,吐纳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使人在正午最闷热的时候竟感到和夜里一样的幽静、芬芳、凉爽。
长角苗风情。在贵州省中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的梭嗄乡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族。他们操苗族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陇戛等12个村寨中,这一苗族分支仅有4000余人。他们常年隐居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深山中,土墙茅房,纺纱织布,仍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2-4公斤重的头发。
(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级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名胜区贞丰三岔河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兴义云湖山等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1.兴义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峡谷是国家1992年批准的国家级AAAA风景名胜区,和万峰湖、万峰林三大景区共同成为兴义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是一个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国家级景区。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的大裂谷地缝,系南盘江北岸的一级支流,由于长期雨水的侵蚀作用,地块被塑蚀成深切狭长的地缝景观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钙化奇观,两岸古树名木千姿百态。东西峰 林层峦叠嶂、点缀其间。峡谷漂流更吸引了广大中外旅游者。
黔西南州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历史文化。
黔西南州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安顺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是以大瀑布为核心,以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瀑布为群体,亚热带卡斯特山水植被为风光与布依族苗族风情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集山、睡、瀑、洞、峰、林为一体,有“卡斯特岩溶瀑布博物馆”之称。1982年,国务院省定黄果树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黄果树景区被国家旅游专家评为“国际游客最爱的中国旅游景点”之一。2.龙宫风景名胜区
龙宫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岩溶风光和宗教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光名胜区。1988年经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它位于安顺市境内,距安顺市西秀区27公里,与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相距45公里,距贵阳市132公里。属珠江水系,平均海拔1000米——1400米。
3.地方特色较多
安顺蜡染、安顺纯羊毛提花布依地毯,名酒有地戏脸谱酒、黄果树窖酒、平安酒、天麻酒、杜仲酒。波波糖,花江狗肉。安顺市有也多民间石雕工艺匠,生产各种石雕产品。
(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黔南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
名族文化风情这里居住着有布依、苗、汉、水、侗、瑶、回、彝、壮、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布依族为主体民族,有130万人之多。大多住在平面、河谷或依山伴水之处。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水族虽小,但占全国水族的90%以上,以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为主要聚居地。其保存着独特的文字——“水书”,为象形文字的一种。
黔南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丧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音乐有布依族的山歌、情歌和双声部大歌,苗族的史歌、情歌、飞歌、丧歌、祭祀歌、芦笙曲调,水族音乐有大歌和小歌等;民族乐器有布依族的铜鼓、唢呐、姊妹箫,苗族的芦笙、唢呐、芒筒、萧笛、古瓢琴,水族的牛角皮鼓、铜鼓、锣、芦笙等;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刷巴舞、响篙舞、花包舞,卤族的芦坚舞、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水族的“铜鼓舞”和“斗角舞”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
(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黔东南州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选为全球18个“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黎平的肇兴侗寨和锦屏隆里古镇,全州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挪(威)两国共建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省级重点民族村寨2O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5个;有全国最大的苗寨—— 雷山西江和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的肇兴。黔东南是全国8大林区之一,旅游区森林覆盖率在70% 以上(全州平均为48%),还有165550k㎡的原始森林,野生植物2000多种、动物518种,属国家特有植物24属,重点保护树种3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3种,年平均气温为15~17℃,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被专家赞誉为“金不换的宝地”、“绿色之乡”、“动物王国”、“生态民族”,是“一部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八)铜仁地区
铜仁地区境内众多的喀斯特山水、溶洞景观,大面积的森林和处于深山幽谷中的民族村寨,至今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韵味,带有神秘的色彩。境内有着以梵净山、佛顶山、太平河、锦江河为代表的山水风光和生态环境;以乌江山峡为代表的江河峡谷风光;以九龙洞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石阡万寿宫、松桃寨英古镇、铜仁中南门明清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群;以梵净山佛教文化、梵净山麓的少数民族风情,以松桃寨英滚龙艺术、玉屏箫笛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梵净山。铜仁的梵净山是绿色王国,为中国6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是地球同纬度上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面积为600平方公里,最高峰红云金顶海拔2494米。梵净山共有高低等动植物资源达10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在1,400种以上,珍稀动物400种以上,被誉为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这里有稀缺药用植物1700种以上,药用动物达150多种,是我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珙桐、银杏、水杉等50余种,国家重点 保护的珍稀动物如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穿山甲、背水鸡、大鲵等40多种。梵净山是中国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名山,沿8000多级 石阶而上,有造化神秘的奇峰异石,有“万卷书”、“蘑菇石”、“太子石”以及众多的石峰、石笋、石柱。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道场。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此出家,修成正果,佛名广播,由此该山被辟为佛教道场,于是便成为寺庙殿堂星罗棋布的佛国,故以佛门净地之意定名为梵净山。现有护 国寺、承恩寺、镇国寺等寺庙,有天然万米睡佛,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的弥勒金佛,还有太平寺、天府寺等数处佛教遗址。
人文景观 中国傩文化博物馆位于城中东山寺内,傩文化由傩堂戏和傩技构成,具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傩堂戏源于古代傩舞和傩祭,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戏剧形式,其特点是不化妆,以面具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其曲牌有九板,共调十三腔,多以模拟动作表演,其内容和表演形式融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于一体,十分繁杂丰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近几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来铜考察,被喻为“最生动的民间艺术”。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征
(一)特征
1.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2.自然资源以岩溶山水景观为特色;
3.人文旅游资源以民族风情和红军革命胜迹为特色。
(二)贵州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1、资源大类组合较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成片区相对集中;
3、旅游资源区域对比优势不显著,产品开发有难度。
贵州省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品味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贵州自然资源秀美而神奇,它独有的、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形成山水相融、瀑布峡谷溶洞交织的“绿色王国”;贵州人文资源神秘而久远,令人神往,山高水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既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保护了古老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千岛”。
贵州最能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及其总体特征是: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层次不一的绿色,显得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桥、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
风景无处不在。从一个山谷到另一山谷,幽静的林间空地变成了高山环绕、杂草丛生的深谷,随着地势的下降,又换成平缓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将谷底和缓坡阶梯分成层层梯田,与山上自然植被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变成了夏日绿油油的稻秧,到秋收季节又换成了黄澄澄的稻谷。
山间河流众多,或流入北部的长江,或汇入南部的珠江,流经之处,出现大量险峻峡谷,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乌江峡谷、舞阳河/杉木河峡谷、马岭河峡谷、北盘江峡谷、赤水峡谷、南江峡谷和樟江峡谷。除了秀丽的景色外,这些河流大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在峻峭的高山间流淌着动人的乐章。这里瀑布成群,或浅唱低吟,或咆哮怒吼。纤秾各异的跌水犹如珠琏镶缀在绿意盎然的山谷间,如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响水河瀑布。即便是离群索居的单级瀑布也让人心驰神往,马岭河和赤水河沿岸的瀑布是此类瀑布的典型代表。然而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黄果树瀑布群,据说是亚洲最大的瀑布,水流量大,落差高达74米,飞泻而下,直入深谷。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周围遍布许多瀑布,这些瀑布相比之下也许没那么著名,但也动人心魄,如陡坡塘瀑布、螺丝滩瀑布、银链坠潭瀑布和白水河上的滴水潭瀑布。此外,赤水市的十丈洞瀑布也十分壮观。
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贵州也不例外。多数县份溶洞群集,其中最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铜仁附近的九龙洞。
因为修建水电站和大坝,已形成大量湖泊并将形成更多的湖泊。最著名的是位于贵阳西部的红枫湖,它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休闲区,此外还有兴义附近的万峰湖。随着织金附近乌江上游大坝的落成,包括现有的东风湖在内的一系列湖泊,都将进一步发展成湖泊旅游资源。锦屏县三板溪附近清水江大坝形成的大湖有更强的旅游潜力,该工程预期将于2005年竣工。
上述大多数自然景观位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景区。它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某些景点,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辽阔,景色十分美丽。这对喜欢生态旅游的游客来说,极富魅力。
以上简要描述表明,贵州境内遍布秀丽的自然景色。不仅如此,这里还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以及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
许多名胜展示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富吸引力。尤其是现存的明代防御性村寨,如安顺西秀区的本寨和云山屯、平坝县的天龙镇、锦屏县的隆里镇、遵义的海龙屯和松桃的寨英等。舞阳河沿岸有许多历史古遗,包括黄平旧州、施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绝大部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村落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贵州此类村落不胜枚举。从以下两点来看,这些村落有着特殊的魅力。第一,它们保存着数百年前的传统建筑模式和风格;第二,它们仍保持着其民族特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融合独特建筑风格和传统戏曲歌舞的传统村寨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些特点存在于贵州主要少数民族的许多村寨中,如凯里周围的苗族,榕江、从江和黎平县的侗族,以及安顺西部和兴义附近的布依族,三都的水族。这些少数民族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此外,还有大量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古代建筑和庙宇。镇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此类建筑的典型代表,祝圣桥在舞阳河上凌波而立,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依山而建。
国内游客有着特殊兴趣的是与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有关的历史遗迹。它们大多数位于遵义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战役遗址。
三、综合旅游区与特色旅游区
《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根据优质旅游资源的数量和集中程度、区域内外的可进入性、市场需求现状和潜力等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划分出12个旅游区(其中综合旅游区六个,特色旅游区六个),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综合旅游区(TDZ)
六个综合旅游区是:贵阳、安顺、凯里——镇远、黎平——从江——榕江、荔波、兴义——安龙。
(二)特色旅游区(STDA)
六个特色旅游区是:梵净山、遵义、赤水——习水——仁怀、织金——黔西、威宁——六盘水、乌江峡谷。
第二节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组成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基本特征:
由于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
(1)依赖性;(2)综合性;(3)脆弱性;(4)波动性;(5)季节性;(6)带动性;(7)涉外性;(8)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贵州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始于1980年,起步较晚。
贵州省2006-2012年旅游收入情况
2012年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总体上来说贵州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占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低,这在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些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这几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较快。但应当看到,和国内旅游大省比较,贵州的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低层次开发阶段,这种“粗放式”的开发模式,使得贵州旅游在游客人数急剧增加的前提下,旅游收入的增加幅度在明显下降。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落后的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全省各市(州)县之间构筑起了较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各地新建了一大批级别较高的酒店宾馆。由于整体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和发达地区横向比较,这些旅游基础设施依然显得落后,尤其是各种档次的酒店服务设施在数量上的比例不合理,游客接待能力增加较快,但高档星级酒店数量却变化不大,且在各地区之间分布也不均衡。许多景区景点分布在经济不发达市(州)县,这些地方无法提供游客所需各种优质服务,这使得许多游客在游完景区景点后,必须回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少数几个城市。这样的旅游活动,既不能使游客享受完整旅游体验,又不能对景区景点所在地有更大的经济贡献,同时还会影响当地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2.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是贵州独有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旅游业普遍缺乏特色。
许多游客到贵州来,主要是想体验一下贵州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许多地方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在借用其他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开发模式的同时,忽视了自有旅游资源特色特性,没有将自己独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和其他地方的旅游产品雷同,千篇一律,缺乏应有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3.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旅游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旅游产业纳入到当地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只是把旅游业当成当地其他产业之外的“副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当地政府对旅游在政策上支持不够,在经济上投入偏少,甚至出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4.全省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合理。
不能突出各地应有的旅游特性,缺乏相互协调;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各地已有旅游发展规划之间,不能形成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各地旅游机构之间协作不够,加大了旅游产业的经营成本。5.贵州旅游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缺乏中高层次的旅游人才。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未来旅游业发展需要。2010年,贵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缺口近13 万人,尤其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将制约贵州旅游未来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营销、管理队伍是建立旅游地良好形象和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三、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全省73%的国土面积为喀斯特地貌,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贵州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贫困”成为贵州的代名词。十二五期间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是摆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坚决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加大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的后发赶超作出一定的贡献。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带动性决定了其先天就具有脱贫致富、后发赶超的功能。在贵州民族地区,利用温和的自然条件、多样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产品等,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增长农民的收入,实现局部地区脱贫致富、后发赶超是一项切实可行的策略。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开发理念落后引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突出旅游业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
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是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保护,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共同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贵州独有的资源优势,避免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保证旅游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推动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2.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资金不足一直是限制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贵州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样的投入力度,同贵州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比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贵州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创新体制与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实现贵州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的根本转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发展贵州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打造便捷的交通是关键。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是旅游发展的“瓶颈”。通过几年建设,贵州已经形成了以省会贵阳为中心,连接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络,2009 年开工建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为贵州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高等级公路网发展还不足,且许多景区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通往这些景区的交通条件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公路路况差、等级低。受到机场规模和数量的限制,目前进出贵阳的省际航班有限,客流量较小。加快高等级公路和支线机场建设,改善交通统计,开辟新的航班和航线,不断完善贵州的陆空运输网,解决省际游客和国际游客的交通问题,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4.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商品往往是增加旅游收入和树立旅游地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旅游购物一般占旅游收入总额的 30%左右。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很多,如遵义茅台酒、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等等,开发空间很大。贵州旅游商品开发应立足自身特色,加强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增加地方文化含量,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高中低档次结合,纪念性、工艺性与实用性结合,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中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注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5.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专门的旅游宣传资金,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如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都有借助央视媒体宣传本省旅游资源的广告,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贵州旅游业知名度不高与其促销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总体形象不明有关。市场规律要求,在注重旅游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贵州旅游资源的宣传应该建立专项促销资金,要树立精品意识,统一宣传氛围,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最能代表贵州旅游形象和特色的精品上,推出拳头产品,使贵州旅游业有一个明确生动而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总体形象,为全省的开放战略服务。6.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众所周知,旅游服务质量是衡量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优质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三者缺一不可。贵州要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演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从业者和相关机构,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维护贵州旅游业的良好形象,努力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要实施规范管理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四、“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规划
1、发展目标
(一)定性目标: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孤立的景点开发建设,向景城村联动、全方位支撑的旅游目的地转变;
二是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相互配套、全面发展的产业经济转变; 三是从中低端旅游,向中高端旅游转变;
四是从主要依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体验、乡村等复合型旅游转变; 五是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推动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双轮驱动转变。
(二)定量目标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标预测表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5-2.6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120万人次,分别平均增长16%和21%;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10%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0%以上,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6万人(表2-1)。
到2015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游花费由2009年的771元增加到962元;平均停留天数由2009年的1.7天增加到2.8天;观光游客比重下降,休闲度假游客由2009年的20.41%增加到2015年的40%;省内游客比重下降,省外游客的比重由2009的44.97%上升到60%左右。
二、重点工程与支撑项目
贵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骨干旅游区深度开发与转型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新产品、新业态培育为亮点,以四季旅游开发、旅游要素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产业融合为重点,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保障,推动贵州旅游深度发展,建设旅游大省。建议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与支撑项目。
(一)黄果树国家公园度假区
以黄果树瀑布为核心吸引物,整合格凸河、屯堡,以喀斯特生态山水文化、屯堡老汉族风情文化等为品牌,以黄果树新城、安顺市为旅游服务基地和集散地,打造集山水观光、会议、高尔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度假区。一是做好黄果树半边街的搬迁与居民安置;二是加快黄果树新城休闲小镇建设,加快不夜城、演艺中心等建设;三是黄果树瀑布休闲化改造,建设瀑布广场、瀑布高尔夫国际会议中心、瀑布夜景灯光秀、陡坡塘至大瀑布休闲观光走廊等;四是新城周边及石头寨三角洲打造高尔夫球场群和度假房地产开发;五是大力推进黄果树集团上市,启动申遗,启动国家公园申报计划,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三)荔波生态旅游度假区
以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公园为核心吸引物,以瑶族文化为品牌,以大小七孔景区为主体,拓展至樟江沿线,以荔波县城为休闲中心区、以王蒙、驾欧镇为重要的休闲旅游节点,打造集世界遗产观光、养生、漂流、民族风情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带。一是结合樟江滨江休闲长廊改造,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建设荔波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作为一个都市休闲中心区,并按照旅游小城镇标准,建设王蒙、驾欧,作为服务基地;王蒙镇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基地,现在处在两河相夹的地域较狭小,甚至相停车位都没有,应该考虑将樟江对面的毗邻地块统一纳入规划考虑,建设一些餐饮住宿服务设施等,而将交通通道留出来。未来形成一个可停留的特色旅游小镇。这样也为大小七孔的保护提供了缓冲地带。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小七孔的北端入口——驾欧,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服务基地。二是打造瑶山瑶族风情旅游区;三是樟江滨江休闲长廊建设,将穿越县城的樟江两岸建筑做退后处理,留出空间形成一条能够两岸可走通可逛溜、集休闲商业街、茶楼、酒肆、文化运动娱乐设施为一体的滨江休闲长廊。加强沿樟江两岸的农家乐和餐饮设施管理,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风格和色调,禁止垃圾和污水等直排入樟江;规划利用现有的乡村道路,形成沿江的游览小径,并在若干乡村由村民配套形成若干服务点。樟江的游路不应止于小七孔,应由瑶山瑶族乡往下延伸至捞村乡等处,延展游程。从县城沿拉鱼村、福利村、花高村至脚村能够形成一处不错的游览线路,并可结合适量的水上活动。尤其是靠近县城的村寨一带将来会随着县城的扩展有所改变,这些地块应根据滨水休闲区的要求规划,而要避免垃圾城市化。四是依托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远期考虑建设茂兰国际养生度假基地。中远期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可考虑茂兰一带引入乡村服务设施,开发自行车旅游、森林氧吧、温泉疗养、瑶族风情体验、科考等旅游产品。四是深度开发水春河漂流项目,一方面应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另一方面应引入当今最流行的漂流玩法,并与大小七孔景区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