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

时间:2019-05-14 00: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

第一篇: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

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 一一以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为例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都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交通是乡村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乡村旅游交通的好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吸引游客,运输游客,服务游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以田园风光出名,结合山水,有“小桂林”之称。是典型的乡村旅游景区,所以要开发好明仕田园,须更加重视其交通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景区的实地考察,针对景区存在的一些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以促进明仕田园交通的改进和发展,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交通环境,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明仕田园;旅游交通;现状;改进措施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乡村旅游在近些年来迅速的发展,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旅游业发展开拓出来的新领域,而且还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1]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为例研究乡村旅游交通,发现明仕田园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交通优化配置的方案。为明仕田园景区更好的发展。使游客游玩明仕田园时更加顺畅、放心。让明仕田园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通过去广西大新县明仕田园的实地考察,了解明仕田园景区旅游交通的现状,查看道路建设是否,路面状况是否良好,交通基础设施是否完整,交通服务人员素质如何等等。通过自己实地观察到的,结合对一些游客的调查。发现明仕田园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交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研究为明仕田园景区规划合理的旅游交通。

(三)乡村旅游交通特征及现实问题

1、游客节假日呈爆发状,交通供给失衡[2]

乡村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就是景区附近城镇的人,而城镇游客的空余时间是节假日。所以乡村旅游在节假日就会明显增多。乡村旅游交通也相应的在节假日会变得异常繁忙。短时间内的车辆猛增会成倍加剧旅游交通的压力,造成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原本只供通勤交通使用的交通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车辆样式复杂

在乡村道路上见到的少量高质量的车基本上都是游客的私家车,而其他的大部分是电动车、摩托车、农用车、中巴车甚至是货车。电动车、摩托车是乡村居民用于个人交通,农用车或大货车是用于货运,中巴是乡村居民的通勤交通。纷繁复杂的车辆,加上这些车辆的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了乡村旅游交通的安全隐患。

3、交通服务要求高

乡村旅游交通相对于平常时的通勤交通来说,交通服务要求更高,乡村旅游交通更加强调的交通工具的便捷性与舒适性。自驾车游客对电子导航和道路的指示牌依赖性极强。所以要完善乡村旅游交通的信息化配套服务。

4、道路相对狭小,安全系数低

乡村道路建设是为了方便乡村居民日常出入用的,政府对道路建设投入有限,所以乡村道路普遍就小,勉强够让车。道路的狭小严重限制了行车的速度,限制了乡村旅游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而且安全系数明显降低。[3]发生事故会造成整条道路瘫痪,车辆无法行走。

5、乡村旅游交通发展难度大

乡村旅游景点位于城郊,有些景点发展还没有具备一定规模,或者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够,没有稳定的客源。政府如果加大对乡村旅游交通建设的投入就会面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难选择。[4]而且道路的施工建设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会对乡村旅游交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挠。

(四)明仕田园景区旅游资源分析

明仕田园风景区位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距离大新县城只有53公里,距离广西首府南宁210公里,是国家一级景点。方圆20公里的景区山清水秀,山水环绕,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小桂林”之称。明仕田园风景区是以明仕山庄为中心,游览附近的山水田园风貌。由于明仕田园长时间高温多雨,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山。在旅游资源分类中,明仕田园景区属于主类为A地文景观,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基本类型ACE奇特与象形山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第二章明仕田园景区交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景区外交通

明仕田园景区暂时还没有直达的快班或者班车,大部分都需要到大新转车,转大新到德天的班车,中途路过明仕田园下车。无论是快巴或者是自驾车的游客,从南宁方向过来,最近的距离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南宁上高速,走南百高速路约40公里,在那桐路口下高速,转316省道约90公里到大新。再转213省道约28公里到雷平镇,然后剩下20公里就是当地二级公路。如下路线图(1):

图1 南宁北大客运中心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车到大新,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到大新,南宁到大新的快巴是豪华型的,空间比较大,能坐40-50人,比较舒适。大新再到明仕田园的车每隔一个小时趟,从大新到明仕田园需要一个小时。大新到明仕田园的车是小中巴,能坐20-30人,空间比较小,舒适度相对较低。

1、交通道路

明仕田园景区位于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周围的道路都是二级公路,路面状况良好,没有坑坑洼洼的现象。因为在山区,石山较多,乡村道路大多绕山而建,所以道路弯道特别多,而且弯道弧度大,拐弯急。拐弯时司机的视角很小,很容易碰到迎面而来的车辆。道路较窄小,刚好够车辆让行。而遇到有桥的地方则只能单辆车过桥。道路是各乡村的通勤道路,所以都穿过乡村,而乡村的日常生活常常影响到道路的畅通。山区春季阴雨天气多,道路多湿滑,而且道路两边的石山雾气多,也会影响司机的视野。

2、交通工具

如果不是自驾车的游客到明仕田园景区的交通工具就只有班车,这种班车是平时城镇,乡村居民的通勤交通。这种班车车辆状况比较差,车辆问题多,车内空间较小,异味比较重。对于游客要求的舒适性而言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是乡村的通勤交通,是为了方便各乡村居民的出入交通,所以这种班车会随时停靠上下车。[5]而司机也是为了获得最大收益,沿途经常停车拉客,这种现象是非常严重,尤其到乡村中的时候往往会在那里停留十几二十分钟左右。而且由于是短途交通,乘客哪怕站着或者坐司机提供的小凳都会要挤上车。这就造成了车辆严重超载,原本载客数就仅限20到30人左右的班车,往往会挤进去五十几个人。车辆的安全很难保证。

3、交通安全

到明仕田园景区的交通道路较小,而且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各式各样,乡村居民的电动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等。还有大型的货车以及自驾车游客的小车,旅行团的大巴等。当地居民的车辆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尤其是摩托车稳定性差。看起来都用了很多年了,该淘汰了车辆都在路上行驶。驾驶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驾驶速度快,无证驾驶现象严重。大型的货车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凭借着大的车型,司机往往霸王驾驶,抢道占道等。这些都是乡村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在道路的拐弯处,只是简单的立着几根水泥柱,有些已经被撞断了,但是也没有更换,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在较急的弯道也只是简单的防护栏,没有起什么作用。

4、交通服务

从大新到明仕田园,经过观察,一路上很少有道路的指示牌,安全警示牌也很少。而在乡村道路上,特别是道路穿过乡村那一段,行人比较多,岔路比较多,很容易会误导自驾车游客。仅有的一些指示牌也是比较旧了,有一些是跟路面情况不一样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被路旁的树挡住了,司机不仔细的话很难发现有指示牌。在乡村道路上,很少能看到有服务站,只有一些货车加水的点,修车的地方打出的牌子也只是修摩托车、电车,很少有修汽车的地方。一路上方便游客吃饭的地方还是蛮多的。虽然明仕田园景区周围石山多,但是道路的导航还是可以用的,而且基本上就是沿着二级公路就可以到明仕田园景区了。在雷平这个地方设有边防检查,会一定程度的塞车。

(二)景区内交通

1、景区内游道建设

到明仕田园主要是游玩山水风光,明仕田园景区是以明仕山庄为中心的,周围20公里都是优美的山水风光。景区内的步行游道建设没有完全开发,景区也是需要沿着乡村公路游玩,或者村民开垦天地的小路,而作为一个景区没有一条相对固定的步行游览路线。现在景区开发的有四条自行车游玩路线(吉祥路线、幸福路线、英雄路线、探索路线),可以比较方便的游览景区。自行车的骑乘路线就是乡村公路,没有划分出来供游客使用的自行车道,乡村公路车来车往的,骑乘自行车安全无保证。进山的几条自行车路线也是沙石路,山地泥路居多。明仕田园景区也开发了一段河道供游客乘坐竹筏游玩明仕田园,但是距离比较短,乘船游玩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游完。附近的石山,明仕田园景区也只开发了龙头山,游客可以登上龙头山俯瞰明仕田园全景。

2、景区内交通设施

景区内提供给游客游览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由于自行车的游览线路大部分是沙石泥路、山地泥路,而景区提供的自行车则是小的平常时使用的公路自行车,不适合山路,骑乘比较吃力。应该给客人提供山地自行车方便客人的游玩。在自行车骑行路线上缺少一些指示牌。虽然景区有自行车路线图卖,但是在实际骑乘的时候,因为路线会进入山区,穿过村庄,而这些地方岔路比较多,游客很容易就走错路线,所以在一些岔路口还是要立一些指示牌提示客人。在明仕河上,景区也提供有竹筏供游客游玩,每条竹筏能坐十个人左右,竹筏上配有救生圈。景区提供的竹筏是多人的,样式单一,如果人数有限,撑竹筏的船夫就会等到够一定数量的游客才会撑竹筏。景区可以提供一些小竹筏给一些散客自己撑,提供救生衣,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让游客更好的参与到游玩中。第三章明仕田园景区交通改进措施及对策

(一)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游客到景点旅游追求的是愉悦性和舒适性,而旅游交通是游客接触最多的,也是最能影响游客心情和吸引游客二次光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明仕田园景区接待的会议团队和港澳团队比较多,更应该关注交通的服务质量。

1、道路维护

通往明仕田园景区的是乡村二级公路平常时多为农用车和大型货车,车辆超载的现象十分严重。对道路的损坏特别严重,有关部门必须严格限制这种超载现象,尽可能延长道路的寿命。在一些靠近石山的路段,设置一些防护网,以防一些琐碎的石头砸落路中损坏道路,中断交通。

2、信息服务[6][7]

明仕田园景区应与交通部门通力合作,完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对于弯道急的路段,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一定要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牌。网络导航完善到位,时时更新道路信息。交通路线建议等。在一些交通聚集点设置一些服务站,让过往车辆加油,休息。

3、提高驾驶员的素质

乡村道路上普遍存在着无证驾驶,超速行驶等现象,这些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交通部门应该加大宣传,严格管理,严抓严防道路超速超载及无证驾驶。加大的乡村驾驶员的素质培训,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二)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巴士

现在通往明仕田园景区的交通巴士只是乡村道路的通勤交通,方便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随时上落。游客搭这种巴士去明仕田园肯定缺乏舒适性与便捷性,很容易影响游客的情绪。明仕田园景区和德天景区是在同一条线上,为了更好的串联这两个景区,可以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巴士。周末或者法定节假日游客比较多的时段,增加乡村旅游巴士,只在明仕田园景区和德天景区上落,大大增加旅途的便捷性。乡村旅游巴士的主要用途是在旅游业,一切事以游客为主。所以乡村旅游巴士要强调的是舒适性、便捷性、观光性。去景区的一路上因为是喀斯特地貌,所以奇特的各异的山峰还是比较的多的,所以乡村旅游巴士在观光上要比通勤交通要求更高。乡村旅游巴士还可以配备一名沿途讲解的导游,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乡村旅游巴士在保证车辆安全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装,把巴士弄成敞篷的,便于游客的观赏,也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8]

(三)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

任何一个景区想要吸引游客前往,景区必须具有其独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现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大部分都是休闲类的,观赏田园风光。明仕田园景区在同类型景区中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深入开发其特色。现在明仕田园景区在周末节假日人流量较多的时候会有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才艺表演,景区也会举行大型的篝火晚会,这些都是现有的特色。明仕田园景区为了发展体育休闲游,以明仕田园景区为中心,依托景区周围的山川、河流、田园以及边关风情、民族体育,建立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体育休闲游基地。现在明仕田园景区还在全面丰富和提升体育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的内容和品质。一是构建明仕田园——德天瀑布户外体育休闲基地。依托周围的山、水、路等资源,集体育和旅游尽善尽美的结合,以中越边境自行车赛和边关户外挑战赛,明仕田园——德天瀑布徒步大会为载体,建设明仕田园——德天瀑布户外体育休闲区。二是建设水上休闲运动基地。依托明仕河布局垂钓、龙舟、皮划艇、激流回旋等项目,打造一个集运动、训练、体育、休闲一体的水上运动基地。三是建设体育赛事基地。依托景区静谧的山水田园环境,以围棋名人赛、国际桥牌赛等赛事为载体,建设明仕田园棋牌类赛事基地。四是建设体育休闲娱乐基地,设置斗蛐蛐、斗鸡、斗牛,以及民族体育活动等内容。五是建设体育休闲养生基地,以体育康体养生为主,结合南药养生,形成特色体育,保健养生效果。乡村旅游时复合型的旅游活动,它在游乐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它把旅游项目由陈列式转变为参与式,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当地的乡村风俗、农家生活、劳作活动。游客们不仅能观赏到田园风光的优美,而且能在参与乡村劳作中得到满足感。明仕田园景区内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大片的甘蔗林,还有一些其他经济作物。可以抓住这一些,在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加大宣传,进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体验丰收之喜。在纪念品的设计上,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景区的特色来设计。使游客看到这些纪念品就能想起景区,甚至让这些具有特色的纪念品能成为景区的象征。

(四)水陆交通与陆路交通相协调

由上面的路线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明仕河是横穿明仕田园景区的,与黑水河相通。而通往明仕田园景区的乡村二级公路也基本是沿着明仕河建设的。所以明仕田园可以充分利用水路和陆路来开发景区,使水路与陆路相协调。尤其是明仕河有待开发,在保护环境,不损害当地居民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开发明仕河,使其能通航一定载重的船只。这样游客选择就多了,既可以选择水路游览河岸风光,也可以通过陆路观赏更宽阔的山水风光。开发水路交通,也使明仕田园景区与德天、黑水河景区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五)改进景区内部绿色旅游交通

绿色旅游交通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提倡利用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对景区进行游览活动。明仕田园景区是以山水风光为主的,更应该注重对景区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景区游览路线设计和交通工具的使用中宜坚持绿色环保。用综合的、开放的绿色通道网络将明仕田园景区分散的景点联系起来,力求在交通道路视野范围内将景区的自然景观,乡村景观联系起来,使旅游道路成为联系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纽带,将旅游交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降至最低,为游客提供安全的、舒适的、亲近自然的交通服务。[9]明仕田园景区在设计景区旅游路线时要尽可能的减少对景点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景区的核心区域和一些环境敏感的区域,游道可以选择避开。协调好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利益关系,合理的开发景区。明仕田园景区景点主要在山区和明仕河两岸,在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增加一些绿色的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车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牛车、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

第四章明仕田园景区交通规划设计

(一)漂流河道规划设计方案

明仕山水田园风光集中在明仕至拔浪一带。明仕河贯穿于整个明仕田园景区,风景区河段大概8.8公里,现在明仕田园景区开发的河段只有2.2公里(在明仕山庄上游两公里码头上竹筏,在明仕山庄内下),游客大概在40分钟左右就可以游览完。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河上游览田园风光的欲望。所以,景区有必要进一步开发明仕河,合理规划漂流河道,延长漂流和都游览距离。明仕河四季水流稳定,河水较缓,水位不是很深,适合漂流,安全系数高。景区可在现已开发的河段基础上,继续开发下游。虽然河水较浅,但是还是可以两人一组进行漂流活动的。在一些浅的河段还有一些小浅滩,更增加了漂流的乐趣。景区的景点主要沿着明仕河分布,在规划漂流河道时,可以结合景点的特色或传说,在河岸做一定的展示。漂流河道的规划,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规划河道建设。风景区内的河段大概8.8公里,而游客漂流时间过长会模糊游客对漂流的感觉和漂流期间的景点印象。所以漂流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在漂流河道设计上,可采取分段漂流设计,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码头,方便游客上下,沿线设公共交通接送。游客就可以选择河段进行漂流活动。为加深游客印象,还可以在比较宽阔的河段,进行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水上表演节目。对漂流河道要定期清理,保障河道的畅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乡村游憩步道设计方案

优秀的步道设计能给客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游览环境,合理的设计步道路线也能起到引导游客游玩的作用,方便游客更好的观赏景点。现在明仕田园景区内没有特别设计的供游客观光游玩的步道。只有在明仕山庄里面有一小段环绕山庄的步道,这种步道也是简单的用水泥铺设,没有任何特色。而在山庄外的道路都是乡村二级公路。没有防护栏隔开,各式交通工具都在上面行驶,行人在上面行走或者游览田园风光都缺乏安全性。在一些景点密集的地方,道路也是水泥路或者山地泥路,游客步行游览环境较差。景区可以根据景点的分布设置一些独具特色的步行路线。抓住乡村旅游的特色,与当地村民协商,在尽可能减少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下,可以设及步道从乡村经过。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更近距离的体验乡村的味道,也可以拉动当地居民的收入。现在景区的各个景点之间都有路线连接着,只是道路环境较差,山地石子路,泥路,乡村田埂。景区可以在这些道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量充满乡村气息。在进行原有道路改造设计时,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充分融入自然。因为景区内石山较多,灰色调为主,在步道的设计上也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步道颜色上也可以融入原有的地貌中。在步道设计的长短上也要注意。步道不宜设计太长。步道太长可能会使游客过于疲劳而放弃继续游玩,太短则会有意犹未尽的遗憾。而畅通无阻的步道设计则会让人觉得缺少刺激感,太艰险的设计又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在步道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参差感。在步道设计上,还要注意步道的舒适性,这个正是明仕田园景区内道路缺乏的。在沿途适当的距离应设计一些座椅或者其他供旅客休息的地方,卫生间的位置安排也应合理化,防止对当地环境产生过多污染。在靠近明仕山庄的步道可适当铺设一些鹅卵石,起到足底按摩,缓解压力的作用。铺设距离要把握好,不宜过长。而且靠近明仕山庄的步道应增加一些照明设施。靠经石山的路段,应设置一些防护栏,防止石头滑落破坏步道。总之,在步道的设计上符合景区的整体风格,看起来与景区和谐相处,不至于过分突兀。

(三)自驾游路线设计方案[10]

明仕田园景区的位置在大新县城和德天瀑布之间,对于自驾车游客来说,可以在选择去德天瀑布景区游玩一天后,回到明仕田园景区休整一晚,第二天可以感受明仕田园的乡村田园风光。明仕田园景区可自行设计一些自驾游路线,加强宣传。比如可设计南宁一大新黑水河上游景区一德天瀑布一明仕田园景区这种短路程的,短时间的。在自驾游的路线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游客的时间,游客一般是利用周末出游,所以路线一般较短。明仕田园景区在设计自驾游路线时可抓住景区是自驾游中转站的特点,加以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在明仕山庄附近可以设立一个自驾游服务站,接待自驾游客。结语:

随着明仕田园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其交通问题也会越来越凸显。政府部门必须重视交通的建设,不断改进景区的外部交通。而明仕田园景区也必须优化内部交通,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游览交通,让游客心中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瑞霞.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2004 [3]赵瑜等.旅游交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关宏志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 [5]赵明龙.浅论广西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制约及其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6]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7]雷翔.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J].规划师,2001 [8]罗小桃,建良.乡村道路交通管理对策思考[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9]张佩雯.谈旅游交通的管理[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0]关宏志,邵洁,李亚茹,白洪岭.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的基础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第二篇:新疆水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随着新疆工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和灌溉面积快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思考和研究新接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制定科学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配里战略,对于确保新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着十分现实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疆水资源开发优化配置

经过五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新疆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和灌溉面积快速增长,而相应地干早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进一步摸清家底,算清水帐,深人思考和研究水问题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制定符合干早区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 优化配置战略,对于确保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十分现实的实践意义。

一、新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特点、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点为:

(一)以开发促发展

加速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两条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在加大流域内水土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把两条国际河流建成新疆的粮食基地、优质畜牧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水能基地和向邻区供水的水源基地,为解决南北疆资源性缺水,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创造条件。

(二)以保护促发展

全面实施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抑制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恶化,挽救和修复塔河下游生态,改善源流区绿洲生态环境。明晰源流与干流以及“三生”水权(生产、生活、生态),努力完成塔河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各项治理目标,用“三条塔河”,即:“水权塔河”、“生态塔河”、“资源塔河”的治水理念,构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

(三)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可持续农业灌溉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节水增产、增效,提高灌区整体发展水平为主,将灌溉农业由目前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挖潜型发展模式,将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配置作用,在总量控制、高效节水的前提下,适时适量地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增收。

(四)效益优先,扶优抚强,重.氛解决好天山北坡经济带资源性缺水问题

加快“引额济克”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发挥工程效益,实施“引额济乌”和伊犁河“北疆调水”工程,解决克拉玛依石油开发、乌鲁木齐经济区和艾比湖及奎屯片区的资源性缺水,优化配置内水与外水,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和生态保护改善提供水资源保障。

(五)小开发,大保护,全面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津规划改变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巩固边防稳定,实现牧民同步达到小康目标。

(六)建立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七)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按国民经济和生态用水、兵团和地方用水、大中河流跨地

区用水等方面,初步完成各流域的初始水权界定工作,全面提升

水资源管理水平。

(八)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哈密地区为试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先导,推动明晰水权,优化调配水资源的强制性节水机制;在巴州、博州、昌吉、塔城等经济条件较好、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加快水价形成机制的建立,推行水权、水价、水市场管理体制的建设,以点带面,并逐步推进到全疆。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新孤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与措施

实现新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要依据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中心,根据资源共享、高效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除害与兴利、水量与水质、开源与节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供定需、以水定地、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行水 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水源,在流域和区域间,对各部门用水进行优化调度,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水资源合理配里的层次性分析

针对新疆水资源分布及其特征,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地研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对策措施:宏观层次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前提,以水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为限度,制定区域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规划并实现其合理配置;中观层次主要是指流域自成单元的地区,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关键措施为基本出发点,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微观层次是指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宏观和中观层次的指导下进行,并将其运行管理的情况反馈给宏观和中观层次进行协调,以寻求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方案。

中共乌导木齐市委毫救李报

(二)转变供需观念,缓解供需矛质

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期,水资源配置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采取“以需定供”的经济增长型配置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灌溉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日趋紧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挤占了大量的生态用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调整水资源供需关系,以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以供定需”、限额用水的协调发展型配置方式。

(三)调整生产力发展区域布局,适应水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根据新疆水资源分布西北与东南相差悬殊,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国民经济生产力发展布局不协调,以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特点,遵照“生态、节水、管理、调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指导方针,水资源配置不仅要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合理调整区域内用水配置结构,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

资源利用效率的理念,避免过度地大规模、远距离调动资源,把经济和人口引导到灾害少、环境好、适宜人居住的区域,从迫使自然与满足人的需要相适应,转变为主动使人口和经济的布局与自然相适应,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适应本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承载能力。

(四)节水增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阵生态用水

新疆水资源一方面总量紧缺,另一方面开发利用不充分,农业灌溉耗水量大的问题与用水浪费、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间题并存,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相当大,再加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和加强需水管理等措施,可逐步退还被占用的生态用水。通过节水,可以按市场的需求.向工业、城镇生活用水适量调配。

(五)“工程水利”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里的有效手段

新疆水资源“春早、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极易造成洪早灾害交替发生,春季抗早和夏季防洪问题十分突出,而当前570多条河流绝大多数缺乏调蓄控制工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工程水利仍然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时调度、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和保证供水的有效手段。

(六)土地盐碱化问题不容忽视

全疆耕地面积中有1/3的盐碱化土地,且中低产田绝大部分为盐碱地,因此在关注重点建设项目和骨干工程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盐碱地改良问题,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中,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和效益指标,给予高度重视。对现有盐碱地,应当实施治碱与节水并举,先治碱,后节水的技术路线。盐碱地改良后,节水可有效地减少随水带人土壤耕作层中的盐量,大大延缓积盐过程。

(七)建立和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

目前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流域与区域难以协调,城市与农村对水资源的管理分割难以统一,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因此,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打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城市和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和节水、治污和污水回用一体化的流域水务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第三篇:乡村旅游安全研究

乡村旅游安全研究

(一)乡村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区域和活动对象的乡村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等特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与一般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相比较而言,在某些形态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如食物中毒。通过前面的问卷分析,旅游者认为安全问题最大的旅游环节依次是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游览。餐饮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食物中毒;住宿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偷盗、火灾等;交通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是交通事故;游览安全的主要表现形态有:疾病、犯罪、游览事故。

(二)乡村旅游安全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旅游安全问题形态的分析可知,由于乡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其旅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行业标准不完善

目前很多的乡村旅游点都没有一套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完善的行业标准。针对旅游活动的食、宿、行、游、娱、购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致使行业的管理、服务工作没有标准可依,责任分工不明显。如,对于住宿的设施设备、卫生标准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对于饮食的卫生、服务程序标准、硬件设施设备也没有明文规定。

2.安全培训不到位

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对相关从业人员就业前的安全培训不到位,致使他们不了解、不知如何防范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餐饮卫生安全方面,因为从业人员没有接受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制作、食物搭配等一系列的饮食经营、生产培训,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3.行业安全意识淡薄

(1)从管理者角度

管理者的行为对于景区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服务人员和旅游者的行为。但是,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却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服务人员,管理者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旅游者,管理者没有向他们传递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

(2)从服务者角度

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强调乡村性,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服务人员也是农家人。由于他们很少甚至从未参加过服务工作。因此,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服务技能缺乏。如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的卫生,缺乏关于各种食物的贮藏、生产等知识。此外,他们对于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也有限,对于某些突发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3)从旅游者角度

一般乡村旅游属于短线旅游,很多旅游者往往不会事先做详细的计划和了解,也不会获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此外,有些旅游者为了寻求刺激而另辟蹊径,却将自身的安全置之度外。

4.行业硬件设施落后

一个景区的硬件设施是景区经营的前提条件,但是很多乡村景区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时间的制约,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如急救医疗方面:很多乡村旅游景点没有相关的急救器械、急救队伍,也没有救护车或担架之类。一旦事故发生,景区无法迅速给予救援。食宿方面:防盗和防火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对策

通过对乡村旅游安全的原因分析,相关人员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一)完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设备是景区旅游活动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保障旅游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乡村旅游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交通设施

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从防护栏、警示桩、交通标志、停车场等方面进行完善。特别对于停车场,因为很多乡村旅游的游客都会自己驾车,所以应该适当扩大停车场的面积、改善停车场环境、增加摄像头等防盗措施、安排现场指挥和看管人员等。旅游旺季时,景区交通适当增派现场指挥人员,维持现场秩序,避免混乱。必要时,适当控制人流,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2.游览设施

景区的游览设施主要从景点的线路、标志、警示牌等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景区内坑坑洼洼的道路要及时改善,可以铺上木栈道或水泥道等;第二,一般乡村旅游地的游览道路都比较狭窄,旅游旺季时很容易发生堵塞、拥挤、摔倒等。所以一个景点可以设有多条旅游线路,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人流量过大的烦恼,而且也不会让游客感到原路返回的无聊;第三,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都应该设置明显的景点标志,在危险地带设立“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盲目冒险”、“雨水天气,请小心路滑摔倒”等警示牌。

3.食宿设施

食宿安全是乡村旅游安全中游客最关心的两个方面,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方面。餐饮方面,每一间经营餐饮的农家应该配备一间独立、干净的厨房,拥有消毒柜、冰箱、保鲜柜、吸油烟机等配套设施,已经破裂或沾有污渍的餐具应该及时更新,保证用餐环境的干净、卫生。住宿方面,每一间房间都应该安装防盗门、防盗锁,并且配置灭火器材等。4.急救医疗设施

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天气、人为等原因引起的旅游安全事件不胜枚举。当发生安全事件时,及时的救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伤害。所以景区应该配置一些必备的急救医疗设施,如常用的药物、担架、急救车、消防器材等,同时还应该配备一定的急救人员。无论景区内发生任何类型的安全事件,景区内的救援人员都可以第一时间出发,开始救援行动。

(二)提高旅游者安全意识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围绕着旅游者而产生,所以旅游者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是至关重要的。旅游安全意外事故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旅游者自身,所以旅游地管理者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旅游者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和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对游客的道德宣传

通过对游客的道德宣传,引导游客相互谦让、互尊互爱、礼貌待人。很多乡村旅游点的各项旅游设施,如停车场、食宿设施等容量有限。旅游旺季时,景区内会非常拥挤,停车场、食宿设施等供不应求,所以如果游客都相互争抢,那么势必会引起争吵,甚至殴斗。

2.强化安全信息传递

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应通过旅游宣传册、旅游指南、告示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旅游者安全信息的传递,主要是对个人行为的提醒和约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醒游客旅游时最好结伴而行,而且不要随便在网上召集不相识的同伴;第二,不要随便进行带有危险性的行为,如私自下水游泳、独自深山探险、随意攀爬悬崖峭壁、进入禁止入内的地带;第三,乡村旅游地一般会有山林、果树等,这些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应该告诫游客在这些区域不要吸烟,管理好火源火种。同时,在房间里吸烟也要记得熄灭烟头;第四,以果树、森林居多的乡村旅游点会有马蜂、蜜蜂、蚊虫等,所以告诉游客不要随便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也要密封好,皮肤敏感的游客最好不要穿过短的衣物;第五,不要随意将花草放入口中,宜动眼不动嘴;第六,在旅游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要随便离身。

(三)加强行业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乡村旅游景区可以根据气象部门的预告,及时获取关于台风、地震、大风、暴雨等各种灾害性的天气,也可以根据以往发生突发事件的经验进行统计预测,并把这些相关的信息告知游客。同时,景区要提前采取相关的措施。

2.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如餐饮的从业人员就应该参加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同时,还要办理相关的证件,如健康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除了证件和培训外,经营场所的实际情况也至关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实地对营业场所的卫生、安全情况、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只有通过检查、符合规定后,服务场所才可以营业。

3.建立跟踪考察制度

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应该对相关的经营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制度遵守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及不定期的抽查。对于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而对于检查或抽查不合格者,严重的应该责令其停业整顿或直接撤销营业执照,轻微的应该令其马上改正。

4.加强信息沟通

乡村旅游景区发生的安全事件应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布。一方面可以加强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提高其警觉;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社会公众的猜测和以讹传讹,损害旅游地的市场形象。

5.建立行业反馈机制

景区可以通过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游客调查问卷、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获取游客对该乡村旅游地的看法,建立反馈机制,听取游客的建议,不断调整、完善景区的建设,最终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第四篇: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

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一、乡村综合体,城乡统筹发展的蓝海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互为契机又相互拉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针对大的片区,从乡村旅游的角度,也形成了一些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和重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如精品示范、以点带面、一村(区)一品、沟域旅游、沿河沿山滨海旅游发展带等。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输出乡村价值,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力量。

在多年的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绿维发现,以往的经验和研究往往集中在具体的景区景点和大的区域发展构架上,而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所缺失。这个中间环节,既要把握景区景点的细节,更要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片区发展以及更大尺度上的产业发展和协调。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空间尺度,能够在产业上切实发力,形成效果;另一方面又不泛谈产业,能落到实处;同时在合作的模式上也会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会有更强的示范效果——这将是更有效、更具体、更根本地展示城乡统筹,即农村与城市融合性发展的有效手段——无论是从模式、空间、规模、产业、产品、生活方式等方面上。在此大背景下,绿维提出了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以期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二、解读乡村旅游综合体

(一)乡村旅游综合体阐释

乡村综合体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它是基于乡村土地资源,以乡村农业、乡村工业等乡村产业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住宅、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规模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乡村聚合空间。

乡村旅游综合体则是基于乡村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

倡导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对乡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以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土地价值、引爆目标市场、推动衍生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特征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在总结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磨合发展中所形成的较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完美嫁接的建设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功能的复合性。乡村旅游综合体不只服务于乡村居民,也要服务于乡村旅游者——城镇居民,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城镇与乡村的多重复合功能。

二是效益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

三是要素的系统性。乡村旅游综合体各个项目要素之间构成共生互补的能动关系。四是产业的规模性。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景观、乡村环境、乡村建筑、乡村文化等资源,开展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其中乡村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农业产业规模化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在城乡统筹的发展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

五是城乡的融合性。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意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乡村旅游综合体正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总体发展思路

引入“乡村旅游综合体”,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一)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思路

引入“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环保、节能、科学的理念,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对项目地进行综合开发,把乡村打造成一个“岛式圈层”结构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居民、乡村旅游者等多方的需求。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结构图

最外围圈层——乡村资源和乡村土地。主要是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地域聚集区,农业如休闲渔业、采摘林业等。中间圈层——休闲商业项目。主要是指为乡村居民和乡村旅游者提供服务,具有多重功能的商业配套设施,如提供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的商业街、酒店集群等。核心圈层——乡村休闲地产。主要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如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等。乡村旅游休闲则是串起各个圈层的连接线。

值得注意的是,“岛式圈层”结构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机械的,针对不同的乡村本底,即不同的地脉和文脉,各个圈层有着不同的开发方向和主题,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三)乡村旅游综合体运作思路

首先以乡村和乡村土地为资源点,乡村不仅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着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都构成乡村旅游综合体资源的本底资源,形成资源点;其次以乡村旅游休闲(主要是指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合理组合)为吸引点,引爆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市场,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打造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吸引点;再次以乡村休闲商业项目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者和居民提供配套的商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最后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的赢利点,取得相应的回报。

四、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具体打造策略

(一)基础+资源点——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

乡村资源(泛乡村旅游资源包含了人工打造的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了项目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导向,土地资源决定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规模大小,影响着乡村旅游产品的配比结构。

根据“岛式圈层”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土地为最外围圈层,通过运用合理的综合开发手段,以农业深层次开发(如高效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主,辅以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医疗、培训等其它产业,并形成产业间的联动。此外,项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做好以当地农作物为主的大地景观,并适时开展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三圣乡地处成都市郊区,曾经是锦江区最穷的乡村之一。2004年起,根据区域红砂村农民传统种花的习俗,乡政府因势利导,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三圣乡“五朵金花”——“花香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和江家菜地”由此声名鹊起。仅红砂村就引进了 28 家花卉龙头企业从事现代盆花生产,并分布有以美国维生花卉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花卉企业 30 多家。目前三圣乡已经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以100多家种植大户为纽带,以3500户松散型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花卉产业模式。此外三圣乡在村内建有四川唯一的大型鲜切花批发市场——高店子花木批发市场,主要经营各种鲜切花,辅以经营花卉包装辅材、花器、花肥、种子、园林机具等相关产品。

(二)主导/脉络+吸引点——乡村旅游休闲

乡村旅游休闲功能是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的主导,在其主导下,合理的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整个乡村旅游综合体的重点吸引点,撬动乡村旅游市场,且各个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之间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将扮演重要连接线的角色,串起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各个圈层。

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出特有的“乡村综合旅游休闲”,如开设休闲垂钓、农场动物园、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地脉、文脉等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成为吸引点,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人气。三圣乡“五朵金花”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形成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各有所长的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如红砂村以花卉种植为主,开展花卉观光、采摘体验、销售以及举办激情红砂之夜、家园园艺节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出一个活色生香的“花香农居”;江家堰村侧重于让游客参与乡村休闲体验,让游客亲自动手种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体验农家生活,打造出一个返璞归真的“江家菜地”。“五朵金花”2005-2006两年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目前的7306元。

(三)配套+支撑点——休闲商业项目

结合乡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生态优势,可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设生态化的乡村休闲度假酒店、乡村特色商业街、乡村MALL等商业设施,作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商业配套板块,综合性的体现生活、休闲、购物、娱乐等多项功能,为整个区域提供较高品质的服务。

从目前具有雏形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来看,一般来说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或者品质不够,成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短板。徽州唐模村中法合作而打造国际标准化乡村旅馆的手法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发展乡村旅馆的一些启示。

(四)核心+赢利点——乡村休闲地产

乡村休闲地产产品可以其生态化的乡村环境为导向来打造,这里主要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乡村居所型地产。适合开发的乡村休闲地产大致可分为:乡村景观地产、乡村度假地产、乡村养老地产、乡村主题地产如创意地产、民俗地产、酒庄地产等多种类型,并可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科学、效益高等现代化理念。乡村休闲地产产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最核心的一个板块,是赢利的核心所在。

中坤集团亲手打造的宏村旅游+休闲地产的宏村模式即是一个典范。黄山宏村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距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仅3公里,该项目占地400余亩,中坤集团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个五星级酒店和一批度假别墅等多个度假地产,定向为高端产品。中坤集团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中心,进行地产开发,把土地与稀有资源结合,看重土地未来的价值。

第五篇: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浙江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22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性建设危害大,浙西南山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浙江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浙江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温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于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生态”、“自由”的追求日益明显。而乡村旅游恰好成为人们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亲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最好选择。

2.产业背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浙江省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性质变革,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平衡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浙江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推行政府主导,出台扶持政策。“十一五”年期间,我省将以“适度超前”为指导,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3.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特殊功能,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乡村一般的生活、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作为资产所有者或创造者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乐等各种需求,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直接面向消费者,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而且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

除浙北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外,浙江省仍有很多乡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尤其是以农业、林业、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导致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织与融合,不仅加快了农业、林业与渔业产品的旅游商品化、市场化,而且有利于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优化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丰富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3.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城市化

浙江省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如何解决大量社区居民在“农转非”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使大部分社区居民实现了“农转非”的本地化过程。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8450人,按1:5比例计算,则乡村旅游产业吸纳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景观风貌的完善,逐步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4.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的差距日益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乡村社区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时尚化,促进了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本地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5.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新型社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使乡村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道路建设与整治、景观美化与洁化、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等。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乡村旅游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发展模式之一。6.保护乡土文化,改善生态景观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传统乡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要比消极或负面影响明显。很多乡村社区在开发之前,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都鲜为人知,如以前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湖剧、百叶龙等。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与设计、包装,不仅保留了这些历史传承,加深了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增强了社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可读性与观赏性,平添了社区的灵性与活性。7.开拓旅游空间,完善旅游产品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安吉等地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就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疏散游客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

(一)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经营者对哪些乡村文化最能吸引游客缺乏了解,对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准确的把握,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甚至变更土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 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认识水平的差异,浙江省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数量还是资金的投入量,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来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迫切性更为强烈。

(三)本土文化的挖掘不深,保护意识淡薄

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部分,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则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一些传统的工艺、民间的戏曲、演艺等等都存在着年青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此外,外来文化对于乡村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深山古村中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活习性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商业观和价值观。

(四)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

浙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由于旅游产品的错位和深度开发不足,个性彰显不力,我省的各乡村旅游区(点)给旅游者的印象大有“千村一面”之感,而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以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开发档次不高,产品挖掘的深度不够。

(五)“公地悲剧”及“空巢”现象严重

在我省乡村旅游地发展中,由于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社区居民的诸多短期行为对社区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问题,如杭州的梅坞茶文化村。

(六)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浙江省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直接介入的案例很少。正是由于政府极少干预,乡村旅游产品随着市场的演替自生自灭。近几年来,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以及国务院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各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逐渐加大,有的甚至成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应该说,政府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和规则的制订者,应该扮演好其“裁判员”的角色,忽视政府的作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政府的一种失职行为,而政府过多干预,将“裁判员”变为“运动员”,则是一种“越位”行为,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七)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目前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尤其是那些以村镇管理或农户自主管理为主的乡村旅游区(点),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状况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以乡村地域与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性的体验与感受为核心宗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延伸本地土特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品化,形成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乡风纯朴、环境优美、便利实惠的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环境。同时,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地化与纵向深化,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浙江省旅游业“三带十区”为基本架构,以现有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主题形象与目标任务,综合考虑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环境、城镇体系建设、交通区位等因素,通过资源整合、空间对接、形象共立等战略,积极实施“三个充分发挥”,即充分发挥城镇依托优势、打造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景区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区,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三圈、三带、十区、多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三圈”是指分别围绕杭州、宁波与温州的三个环城游憩圈;“三带十区”是指依据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西南山区秀山?山乡?丽水乡村旅游带;“十区”分别为杭州乡村休闲区、浙北运河古镇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宁波东钱湖-河母渡乡村旅游区、台州神仙居-天台山乡村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乡村旅游区、丽水绿谷乡村旅游区、衢州宗孔庙-石窟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滨海乡村旅游区(包括舟山、台州、温州)等;“多点”是指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植约20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1.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

紧扣杭州市建设国际花园城市与东方休闲之都的战略方针,依托沪杭甬高速拓宽工程、杭浦高速(沪杭高速复线)、杭宁高速、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绕城高速等交通辐射优势,充分利用该区的水乡平原、运河古镇、江南文化、生态休闲资源,注重乡村文化的彰显,挖掘乡村休闲的真谛,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

紧扣宁波市与舟山市、温州市联合打造国际性港口旅游名市的战略方针,依托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拓宽工程、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铁路等工程带来的交通地位提升的优势,挖掘山林、古城、沙滩、海岛资源的文化元素、休闲元素、娱乐元素与商贸元素,加速山海资源的对接与整合,稳步推进浙东沿海黄金海岸、快乐渔业、海岛休闲与宗教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3.西南山区秀山·民俗·丽水乡村旅游带

充分依托该地作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高地、秀山丽水”的环境基础,努力搜寻山村纯朴、原始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着力挖掘山林、碧水、空气与人文的旅游价值,积极融合浙中发达的商贸文化与活力,以浙江省建设“生态大省”为战略指导机遇,以金丽温高速、丽龙(浦)高速以及龙丽高速的相继建设为区位机遇,积极打造独具浙西南山区风情、商贸体验特色的乡村旅游带。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基本以经济发达的城镇为依托,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对象的旅游开发,其二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组合互补型的旅游开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产品类型单一,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亟待升级。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面对城镇居民的周末休闲需求,“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迫切需求对全省范围内的,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各个乡村的开发条件与资源特色,合理布局,挖掘特色,形成重点。在此基础上,确立若干个具备一定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及相关旅游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区(点)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点优化、重点开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防止出现“小而全、散而乱”的不良局面。2.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品位与档次

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省内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地域乡村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应在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上做文章,通过区内纵向搜索与区际横向比较,加强对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定位,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艺术格调,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积极引导,保持乡村社区生活的原真性

乡村旅游社区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所衍射出来的文化本底性与原真性。如何保证乡村旅游社区的生活延续性,将是未来乡村旅游社区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泉,也是乡村旅游社区的关键吸引物和核心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乡村旅游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接待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挥其旅游开发的积极性。4.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新环境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特殊性,制定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教育、税费、能源费等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农村旅游发展环境,以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一方面提高乡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保证基本农田的范围、数量与质量。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的有机融合,以保证尽量不改变农村原有耕地的使用性质。一方面,可以保持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保持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乡村旅游的“三农”性,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调整。

(四)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应从完善产业系统、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进行。1.乡村旅游产业系统的完善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大旅游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实施乡村旅游交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以及乡村旅游安全的“4+1”工程。2.产品升级与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首先要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化、城市化、庸俗化、雷同化,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在区域上具有地方性、在内容上具有原真性、在质量上具有优品性、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同时,需要由品牌的信誉来传递与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注重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3.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

对乡村旅游而言,员工绝大多数来自纯朴的农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就必须提高其从事乡村旅游业的素质,主要包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技能。4.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设立乡村旅游管理者论坛,一年举办一次,邀请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交流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经验,探讨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问题,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协会的建设与功能的完善,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提升管理水平。

(五)乡村旅游的运营机制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绝非一个自然和自足的过程,自发、分散、粗放小农个体经营形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如何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私营企业、外资、农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机结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走和谐发展的道路,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机制。1.构建“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运营机制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区的规划编制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投资公司则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则负责市场开拓,客源组织;乡村旅游协会则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民居、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代表村民的利益。2.构建集约化运营机制

随着我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的提出,新的旅游发展氛围已逐步形成。因此,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应该逐步适应这个大环境,实现与周边景区(点)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行集约化运营机制。乡村旅游区要与其他旅游资源景区或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周边乡村,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3.构建一体化运营机制

在组织机制创新上,要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纵横一体化的手段,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协会为单位作为股东进入公司,或村民以实物或现金直接入股进入公司作为股东,实行股东、股值年分红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大胆去开发乡村旅游。要改变观念、创新体制,政府敢于特许经营,敢于让企业去组织民间资本整合资源,把资源转化成市场,将资源转化成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调动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扶贫致富之路。

五、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城市以外最广泛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规划布局,实施渐进式的村落更新模式

加快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严格控制乡村旅游的开发范围与规模,拯救、开发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古迹。杜绝“大型化”、“人工化”,严格走“小型化”、“自然化”的道路,根据社区的自身特色安排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型旅游活动。乡村村落形态的改造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注重整体的自然环境塑造,改造适合旅游度假的农宅及旅游接待设施,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杜绝大拆大建。2.引入绿色认证,实施环境管理制度

对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旅游社区,逐步引入“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认证,努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行为习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好处,并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余地。“绿色环球21”的品牌意味着更好的可持续的环境与社会形象、改善的社区互动关系,通过使用较少资源而节省成本,通过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获得更大的收益。3.坚持政府主导,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控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重点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庭院、厕所的改造。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条件的同时应该避免走设施的过于高档化或过于原始化。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景观文化与农耕文化不仅是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性”资源,同时也是乡村社区的生产文化。因此,必须明确社区生产的目的,即以第一产业的生产销售与加工为主,以旅游业为辅助产业。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内特色购物环节的相对薄弱,建议社区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以促进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商品化与纪念品化,扩大产业链的本地化,实现利润最大化,防止旅游利润的漏损。这不仅可以保持乡村社区的传统优势行业,还有利益旅游业的发展与社区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丰富村民的收入来源,促进社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社区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社区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区绿色、卫生、健康、安全的特性特征,突出社区的“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抗风险性。

(三)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提升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弘扬民俗文化

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社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足迹,逐步树立乡村社区的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民俗传统文化就是“摇钱树”,以此达到弘扬乡村民俗文化的效果,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地方文化

在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时,不能将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简单地庸俗化,而必须深入了解社区的民俗特点,注意展示出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联,选择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它们来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但这些标志性民俗文化现象决不是由今人生编硬造的,而应当是原来就存在的。3.有效改善睦邻关系,倡导地方道德文化

加强引导与教育,完善相应的规范管理与约束、激励机制,改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优良的地方道德文化,使乡村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才能展示乡村性的核心意象。

4.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

杜绝过分夸张的“变异迎合性”趋势,避免乡村社区的淳朴性民风消失或失真。应该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以保持乡村性的维持,确保乡村淳朴民风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受益者多主体的共生 1.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与保护管理机构的责任主要是协调与管理。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2.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提升旅游者生态意识

乡村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最终享用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更要有实际的环保行为。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者及大众旅游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游客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加强乡村旅游者的学习能力与成分,树立其节约、生态的观念及行为。3.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

学术界的主要责任是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寻,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等层次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社区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估,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设计,以确保乡村社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4.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提高乡村社区的参与率

乡村社区及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提高乡村社区及其居民的参与率,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内涵与魅力。通过专业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服务技能与参与意识。不仅要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与投资、乡村社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社会文化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参与应当体现公平与机会均等。

5.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实现监督与协调管理

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与运作,以实现对乡村旅游企业等利益群体的协调、管理。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主要完成乡村社区的社会福利任务,以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第二类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前期的项目论证与规划资金的资助;第三类为各类行业协会,如农家乐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职责是对下属会员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会员间的意见或矛盾进行有效处理;第四类主要是旅游者协会,主要是从提升乡村旅游者环境与生态意识的宗旨出发,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发展,组织乡村志愿活动等。

6.充分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加强乡村可持续监督力度

新闻网络媒体的职责主要在于对乡村旅游社区的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以及对于乡村旅游系统中各个受益主体的行为状况进行监督。对于优秀的、有利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表扬,而对于那些有损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曝光。此外,可以建立电话、网络等多种类型的举报监督方式,适当时候还可以举行一定范围内的大讨论。

下载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旅游交通建设优化配置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绿俊 文军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

    乐山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乐山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延安大学管理学院朱小洪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乐山地区乡村旅......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研究二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而且要有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即行业管理能力。资源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丰富的资源与完善的管理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两......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公司生产改革发展目标,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一、优化配置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配置

    浅议中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配置摘要:要办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优质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实践,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中专学前......

    普陀山旅游交通现状研究分析

    普陀山旅游交通现状研究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休闲知识的广泛普及,旅游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已经日益凸显。各种形式、目的的旅游在国......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山合水易“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方案设计”为例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经常思考这一问题: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