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
附件1
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
2004年前后,金华市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出路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是现有填埋场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但新建填埋场的选址越来越难。二是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2014年以来,金华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两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已在全市域普遍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华实际的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有关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两次四分”的分类方法
1.农户初分。即农户按能否腐烂为标准对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分成“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两类,由政府给农户发放标准化两格式或两个垃圾桶,分别放这两类垃圾。
2.保洁员再分。村保洁员在分类收集各户垃圾的基础上,进行
二次分类。一方面,纠正农户分类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不会烂的”垃圾再分“好卖的”“不好卖的”两类。保洁员利用两格式分类收集车将“会烂的”“不会烂的”垃圾集中收运至村内或联村阳光堆肥房。“会烂的”投入堆肥间堆肥。“不会烂的”中“好卖的”投入临时存放间贮存,金华市指定市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市场上不予以回收的废旧塑料、玻璃等进行“上门、定时、兜底”回收,费用归保洁员所有。既“不会烂”也“不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
通过两次四分法,既解决了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又减少了需末端处理垃圾的总量,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易学易用、易记易分,很接底气,适合农民特点,切合农村实际。澧浦镇后余村是全区试点村,过去每个月要外运垃圾6次,实施垃圾分类后减少到了每月1次。据金东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实际测算,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村里堆肥,10%-15%可以变卖。
(二)“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
金华市取消了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实现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每家每户门口设两个密闭垃圾桶或两格式垃圾桶。农户自行投放后,保洁员利用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运送到村级阳光堆肥房。阳光堆肥房密封处理或贮存垃圾。对既不能堆肥、也不能卖的其他垃圾则统一密闭转运至县级处理设施处理。垃圾从出门到进入最终处置环节全程不落地,大大减少了蚊蝇孳生的可能性,也净化了村庄环境。
(三)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
对于分拣出的会烂垃圾,金华市在农村就近建设太阳能阳光堆肥房进行堆肥。根据行政村人口数量、转运距离等因素,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方式,建设阳光堆肥房。单村建设的阳光堆肥房一般分四格,其中两格堆肥,一用一备,另外两格一格储放可卖垃圾、一格储放其他垃圾。所有阳光堆肥房实施标准化建设,统一材料和外观。
单村阳光堆肥房建设投资大概在10-15万元。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使用专利技术对传统发酵处理工艺进行科学改进,引入微生物菌剂,堆肥时间从原先的半年缩短至2个月,配套建设通风和保湿回淋系统,有效去除了苍蝇、臭味等。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一般1吨会烂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一般只剩下0.2吨-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
二、长效保障措施
(一)强力行政推动
一是“一把手”抓“一把手”。金华市市委书记亲自进行全市动员部署,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层层抓“一把手”。仅在试点过程中,市委分管副书记就先后与试点区区委书记沟通10多次。各级“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各县(市、区)书记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乡镇“一把手”更是进村入户,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健全协调机构。在市县两级“五水共治”办公室下设办事协调机构,负责谋划、统筹、协调、督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三是试点先行、全域推进。根据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地域远近、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金华在市区选择了工业主导、农业主导、城郊结合部3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先行开展试点。试点乡镇所有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其他县市也选择若干个乡镇进行整乡整镇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2015年4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文件,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明确提出两年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的目标。到2016年7月底,全市已有145个乡镇、3896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乡镇实现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88%。
(二)多元化资金筹集
建立“财政直补、群众缴费、社会参与”的资金筹集模式。一是建设费用由县级财政负责。通过财政奖补形式对开展分类减量的行政村一次性补助10-15万元,用于建设阳光堆肥房,同时按在册人口人均20-60元不等的标准补助配套设施建设,如配置分类垃圾桶、垃圾车等。二是运行费用主要由市、县两级财政解决。平均每人每年补助约84元,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5比例安排,包括保洁员工资、堆肥房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除财政资金外,各村设立“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农户每人每年缴纳10-30元,商户每年200-500元,缴纳费用在村务公开栏公示。三是争取部分村级企业捐助。用于垃圾分类的长效实施、农户的奖励等。
(三)全方位监督考核
政府层面-实行分类工作分级考核制度。市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的分级督查考评,市对县实行季查,结果列入五水共治考核;县对乡镇、乡镇对村实行月查,分别公布排名,全年成绩与垃圾分类减量资金补助直接挂钩、与联村干部及村主要领导奖金挂钩。村委会和村党员干部层面-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责任片区,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分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实行村务公开,在村庄保洁承包、缴费标准、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做到公开透明;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担任环境监督员和劝导员。保洁员层面-建立分类评优制度。实行乡镇对各村保洁员的月度考评制度,每月评比奖励10-20%的优秀保洁员,激发他们做好分类工作。农户层面-建立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村干部、村民代表及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对农户分类等情况进行打分评比,每月每村评出先进户3-10户、促进户3-5户,通过“笑脸墙”“红黄榜”公布结果。健全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实施卫生费收缴制度,并将其纳入乡规民约。
(四)广泛社会参与
一是党员干部深入宣传。市县镇村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召开村级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时,讨论通过阳光堆肥房选址、村规民约、垃圾桶的选择,以及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和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通过实行农村党员联户制度,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发动,与农民谈心交心讲垃圾分类。
如婺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党支部书记姜宝钗,在抓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一次上门群众不理,二次上门群众骂她,三次上门群众打她,但她仍然坚持上门做工作。垃圾分类做好了以后,村子的环境变美了,得到了群众的点赞,她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二是发挥妇女主力军作用。各级妇联积极发动培训农村妇女,组织开展“好姐妹宣讲团”“垃圾分类、巾帼先行”“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等活动。三是共青团、教育部门动员。共青团各级组织广泛开展“让垃圾分开旅行”“家园风景秀”等活动,动员青少年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分类。教育部门在全市小学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促进农户分类。四是企业积极参与。对于设在农村的各类工厂,明确由各级工会负责,组织开展阳光堆肥房的村企联建、企业职工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
三、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大变样。实行农村垃圾分类后,垃圾不落地,堆放、转运等环节二次污染明显减少,农村边角都变得干净了,群众反映苍蝇、蚊子变少了,臭味没有了,改变了农村原先“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现象。
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大幅发展。据统计,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的2015年,金华市农家乐接待游客就达1688.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82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8.9%和24.1%; 2016年以来,农家乐进一步加快发展,上半年金华市农家乐接待游客976.7万人次,营业收入6.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28.4%。垃圾— 8 —
分类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古村落观光、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促进养成文明新风。垃圾分类的过程,既是农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又是农民文明卫生素养的提升过程。村庄干净了,也倒逼着农民改变自身不良习惯。如村民以前随手乱扔垃圾比较普遍,现在家庭主妇甚至就在分类垃圾桶边剥笋壳,边剥边分类。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写入村规民约,洁净庭院、美丽家庭等评比活动的开展,笑脸墙、红黑榜等制度的实施,是村民自治自律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农民自我管理和文明素质的提升。
四、经验评价
(一)符合农村实际
金华市针对农村常住人群现状和特点,在总结农民智慧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简便易行的二次四分法。农户只需以是否易腐烂为标准,操作简便,易学易做,群众普遍支持。据金东区抽样调查,这一分类办法的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100%和99.3%。二次四分法在保证较好的分类减量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推行的难度,利于农户分类习惯的养成,有力促进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行。
(二)技术成熟可行
金华市普遍推行的阳光堆肥房,采用多孔管道自然通风,全程运行无动力;使用玻璃阳光房保温和改良后的微生物菌种发酵,比普通堆肥效率高,出肥时间从半年缩小到2个月;保洁员按要求将有机垃圾投入相应仓体即可,无需专门人工管理;阳光房高位投料、— 9 —
低位出料,无机械设备,非常便于操作和维护;堆肥设施可使用40-50年,比一般的堆肥机寿命长30年以上。
(三)财力可以承受
以往金华农村1吨垃圾的平均清运成本约为200元,焚烧、填埋处理成本分别为每吨110元、90元。全市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后,每年可减量垃圾66万吨以上(全市农村人口327万,每人日均产垃圾0.66公斤,减量按85%计),每年可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大约2亿元。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可以在今后8-10年的节余中收回。
第二篇: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总结
一、全乡概况。
xx乡距xx县城xx公里,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全山区乡,辖xx个村xx个组,农户xx户,农业人口xx人,年产垃圾12000吨。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基本情况。
我乡打破村组行政区域界线,统一布局垃圾收集设施。根据农户分布,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修建垃圾池13个,修建垃圾分类池7个,发放垃圾分类桶321套,对分散农户,发放箩筐、背兜53个,全乡配备人力三轮车1辆,垃圾清运车2辆。我乡统一安排垃圾运输车辆,根据道路分布现状,将全乡各村组按线路进行串联,形成9条垃圾收运线路,并安排垃圾车每天收集所有村组的垃圾。指导村民和保洁人员正确分类处理垃圾。要求农户按四类进行初分类处理:一类是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垃圾分类池;二类是建筑垃圾就近处理;三类是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四类是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定点垃圾分类池。要求保洁人员二次分类。即保洁人员将定点分类池中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后,将剩余的不可回收的剩余垃圾装入垃圾清运车中运至县垃圾处理场。
我乡根据4个村实际,落实了5名保洁人员具体负责日常保洁工作,主要负责公路沿线、河道、公共区域的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我乡还完善了保洁制度和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确保乡域范围内无陈年垃圾,无垃圾乱堆乱放。各村还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一事一议”,运用村级运维资金,每月组织群众开展至少一次大扫除。
我乡根据实际,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的总体要求和安全、方便、实惠的原则,全乡设立了2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分别是青元村一组再生资源回收点和xx村一组再生资源回收点。青元村一组再生资源回收点主要负责青元村域内再生资源的回收;XX村一组再生资源回收点主要负责干河村、XX村、联合村三村域内再生资源的回收。
我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群众主体作用,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全乡682户农户在经过村委会盖章的《村规民约》上签了字,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引导村民在参与中增强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形成村组干部、保洁员(收运承包人员)、村民三方监督的互动管理办法。
为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其维护修缮经费,我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一事一议”,运用村级运维资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政府每年也有一定的投入。2014年至2016年乡、村投入资金562000元。
三、取得的成绩。
过去,村民乱倒垃圾,垃圾“围河、围路、围房”的现象随处可见。现在,村民不仅自觉分类垃圾,将剩余垃圾倒入定点垃圾分类池,还主动举报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共同维护周围环境。
农村实行常态保洁后,农村面貌大为改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环境的改善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主动按县上“整洁庭院”、“优美庭院”标准治理自家庭院,积极争创参评。全乡农村呈现出院整洁、水清亮、路畅通的崭新景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深化宣传教育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农户进行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充分发挥干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想办法、出主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环境卫生进一步搞好。
3、坚持“门前五包”,建立长效机制,教育群众和学生不要乱丢乱放垃圾,积极整治居住地四周环境卫生。鼓励群众改厕、改厨、清沟、硬化院坝,营造良好居住环境。
4、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对超限车辆的惩处力度,杜绝车辆超限沿途扬撒。
第三篇: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浦江县纪实
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浦江县纪实
2013年以来,浦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认真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深入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花漫浦江”“垃圾分类”组合拳,以断腕之痛、涅槃之魄换回了绿水青山。全国违法建筑治理现场会、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浦江召开,连续三年荣获“大禹鼎”,获评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省首批“无违建县”、省“四边三化”行动优秀县,全省最美省道——S210桐义线浦江段,全省“最美公路”——侯蒲公路,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省首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浦江,正全速向全域美丽进军。
“两拣四分”,垃圾减量化成效显著
今天走进浦江,没想到衡量一个城市生态文明的一把尺子也可以是垃圾分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浦江要践行这一科学论断,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难题。不做盆景,要成风景。
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五水共治”、推进“两美浦江”建设,浦江按照“分类优环境,环境惠民生”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漫步在浦江乡村,宽敞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清澈见底的池塘,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公园,过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都成了历史,垃圾分类回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为了分类更加精细、更加精准,浦江全面推行“两拣四分”程序,有效解决了首次分类失误、途中二次混合、分类笼而统之等问题,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全县年减少垃圾填埋2.8万吨,垃圾减量率达50%以上,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翻番。
“四分”是指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不会烂”“可卖”“不可卖”四种。首先,对生活垃圾粗分为“会烂”“不会烂”两大类,再对不会腐烂的垃圾分为“可卖”“不可卖”两类,鼓励农户和保洁员将不会腐烂垃圾中可回收、可卖的垃圾自行收集,实际需填埋处理的仅剩“不可卖”垃圾。
“两拣”是指农户一次分类、分拣员二次分拣。在进入垃圾微生物发酵设备之前,分拣员对收集的“会烂”垃圾再次分类,拣出混在其中的“不会烂”垃圾,确保100%的分类正确率。并且,分拣员根据二次分拣情况,对各村、各保洁员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进行“好、中、差”三级评定,结合日流水登记表制度,为后续督查考核提供第一手依据。
如今,浦江已实现了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机械发酵,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这句话在浦江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在这里,垃圾分类处置站不仅不会让人避之不及,反而有人早起去那儿排队。
原来,排队是为了免费领取有机肥。在浦江的垃圾分类处置站,每天分类收集的会腐烂垃圾,经过加工后变身为有机肥料,免费供给有需要的农户。
通过垃圾分类,浦江全县每天大约能收集100吨会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两天时间的发酵,这100吨垃圾会变成25吨左右的初品有机肥料,重新回到田间地头,“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别人多做一小步。”浦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马深源说,浦江比别处多下的功夫,就是垃圾分类收集之后的这48小时。
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后的处理,仍以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为主。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更是相对薄弱。由于缺乏妥善的处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被垃圾占用。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就是为了突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困境。早在2014年,浦江就在郑家坞镇、檀溪镇大坎村、杭坪镇薛下庄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取得了“先易后难、先谋后动、先处后分、先试后定”的工作经验,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分类模式,同时针对区域人口密度较小、垃圾产生量总体不大的特点,浦江采用了土地相对集约、处理相对快速的“生态处理中心”模式,成肥时间短、见效快,百姓容易接受。
如今,浦江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有一座生态处理中心,分类处理“会腐烂”垃圾。目前全县共有41台微生物发酵设备,日均处理“会腐烂”垃圾100余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政府减负担。同时机械发酵设备不产生渗滤液,全县每年可节省填埋和渗滤液处理费212余万元。生态处理中心无臭、无需光照、无二次污染,选址较为机动,可靠近垃圾中转站建设,每年可节省垃圾清运费317余万元。
百姓得实惠。“会腐烂”垃圾经机械发酵设备处理,48小时即可出肥,经检测可全面用于农业种植、绿化维护,为农民提供大量免费资源。同时,在生态处理中心周边专门设立再生资源回购服务站,日均可回收废纸60吨、废塑料15吨,百姓年受益达3000余万元。创新机制,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虽然看似小事,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全民主动参与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如今的浦江,家家户户都主动分类,分类不好的还会不好意思。原来他们有了一个垃圾分类排名考核机制,分类好的上红榜,分类很差的上黄榜,接受大家的监督。
“我就不信我做不好,下个月我一定要上红榜。”前吴乡袅溪村2月份垃圾分类考核上了黄榜的吴伟,对聚集在村“红黄榜”前的村民立了一个“小誓”,他对自己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很是懊恼,希望在下个月的月考中能取得好成绩。自从垃圾分类排名考核机制实施以来,像吴伟这样不甘落后,成为了大多数浦江人的普遍心态。
垃圾分类巩固难、易反复。为此,浦江创新建立村(社区)、村(社区)干部、乡镇(街道)干部三级监督机制,倒逼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推行村(居)民自治,把垃圾分类纳入村(居)规民约。借助村(居)规民约的全覆盖和影响力,将垃圾分类列入村(居)规民约中,明确奖惩,比如:若不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则上“曝光台”,并不再享受村里(社区)的福利待遇。从而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压实村(社区)干部责任,把垃圾分类列入微信工作群点评。工作实不实,有图有真相。建立由乡镇领导、村(社区)干部组成的垃圾分类微信工作群,工作干不好直接拍照上传微信群“晾晒”,让村(社区)干部“红脸出汗”,哪里有不足直接微信群下任务,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微平台、秒受理”。
激发乡镇比学赶超,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十差村”评选。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垃圾分类专项督查,根据分类正确率、垃圾桶清洁程度以及收集车收集质量对乡镇(街道)进行排名,排名情况在垃圾分类作战图上集中体现,每季度汇总排名情况。每月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十差村”和处理终端“红黄榜”评选,目前已评选出99个“垃圾分类示范村”、26个“垃圾分类十差村”,其中有6个村(社区)从“垃圾分类十差村”一跃成为“垃圾分类示范村”,极大地促进了浦江垃圾分类总体水平的提升。同时排名、评选结果在县群内通报,在县府大楼醒目位置公示,县领导点评,让乡镇领导等不得、坐不住,有效破解长效巩固难题。
第四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汇报材料
桥梓镇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紧紧围绕“振兴乡村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桥梓”为目标,始终以“三精一美”、“五三一”工程为重要抓手,按照市区两级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现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镇下辖24个行政村和1个铁路社区,面积面积112.62平方公里,1.05万户,2.3万人。
垃圾分类收集小屋6座,智能回收设备8台,垃圾地箱115个,保洁员及垃圾分类300多人,垃圾运输三轮车辆100余台。严格落实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浙江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镇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模式。2015年,在口头、北宅、后桥梓三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7下半年镇域辖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村(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都基本达到100%。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镇12名二级班子成员及所有科室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镇村每周巡查”的督查体系,出台了《镇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镇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村(社区)按照100户配备一名垃圾分类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镇驻村及村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村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村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制定了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四、下步工作安排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镇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每月召开工作例会,讲评、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镇政府环境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走村入户,加强指导、宣传、督促和检查。各村(社区)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镇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继续抓好“五三一”工程落实。实施农村“五三一”工程,即:“五是村边、路边、河边、地边和山边;三是三条精品胡同;一个绿地微公园”,从而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镇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报刊、互联网、微信等媒体,以及学校、村广播、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制定村规民约,聘请监督员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评比和经费使用监督,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户评比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位领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在今后工作中,桥梓镇党委、政府将高度重视,统一调度,抓好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第五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定稿)
一个绿色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处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垃圾随意地堆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滋生大量的蚊蝇和细菌,直接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如果把它埋在田地里,它不仅不会腐烂,还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在这样的土壤里种植粮食,人吃了会影响健康的,所以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都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千万不能随便乱扔。因此,垃圾分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为废物循环利用,这样做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垃圾分类不仅要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我还要向所有的人发出倡议:不要再乱扔垃圾了,要学会垃圾分类,外出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外出吃饭时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与筷子。这样做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们的小区、乡村、城市会变得更美丽、空气更清新、水源更清澈、居住环境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