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解释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编辑本段 方法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编辑本段 目的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
结果性评价 解释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编辑本段 方法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终结性评价 解释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编辑本段 方法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表之一。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编辑本段 特点
终结性评价不仅应用在教学领域,已逐步扩展到商业、社会、生活、政治的各个领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目录
定义 原则 特点
途径与方法 合作评价展开
定义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 的学习过程,使学生 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多元化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情感原则
6、可行性原则。
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形成性评价分为六个阶段:
1、自评(Design Review)
2、专家评价(Expert Review)
3、一对一评价(One-to-One Review)
4、小组评价(Small-Group Evaluation)
5、实地评价(Field Trial)
7、进行中的评价(Ongoing Evaluation)
途径与方法
这几年里,我们根据新课标中评价的要求,对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途径如下:一是课堂内外结合---语言的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二是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三是听说入手,落脚综合。课堂内外结合
语言的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的学习在于多运用、多实践,不仅在课内的有限时间,更在与课外的无限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说英语、多听英语,和同学一同编英语小对话,一同表演英语节目。学生个人参与活动、习惯评比、小组评比、课前五分钟的自由对话或看图说话等,都是每节课必须进行的课堂评价。学生课后自觉背诵课文、故事,或自学歌曲、小诗、小故事或一段对话,老师视其内容长短,给予学生五星或其他的评价;同时将每次活动作好详细记录,一个学月做一次小结,及时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肯定。评价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新课标在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而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由于学生年龄低幼,要保持稳定的习惯也不容易,因此更需要我们的教师整个过程中加以督促与鞭策。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必须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设计一个表格档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它包括是否带好学习用品,上课无迟到早退;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模仿;上课是否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是否能大声地唱出所学的英语歌曲,曲调准确,英语的语音基本正确;是否高高兴兴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听同伴发言;是否能诚恳说出同伴在英语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否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是否能够不懂就问,虚心好学„„ 学生先在自评栏打分,写下简单的评语,自查存在的不足;然后同桌或班干部评价,说明同学做得好的地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是老师的点评。在评价学习习惯和态度时,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课堂听老师讲课的习惯、课堂上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课堂上积极思维的习惯、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课后用英语的习惯、作业书写的习惯等。在同学和老师的督促下,学生的良好习惯正逐步形成。此外,评价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任务。听说入手,落脚综合 小学英语听说领先,因此听的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校一直是定期对各个年级学生进行检测,听力所占比例为低段60%,中段40%,高段30%。在评价说话时,教师提前将说话内容告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我们尽量把说话的评价过程变成英语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了锻炼孩子的胆识,要求孩子要大大方方地站在讲台上面对自己的小伙伴,大声地说话,而小伙伴也要实事求是地给出一个评价。因此每次口语评价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孩子将已有知识自我整理并内化的过程,同时它还是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绝好机会,学生在正确评价别人时,他自己的听力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每学期我们都定期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的测查,听、说、读、唱、演、做等,从多个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允许学生请教老师,请教同学,请教家长,多次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对英语的测试减少了畏惧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习惯、兴趣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等级评价,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优劣。1)自我评价
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和认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性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以致用”,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能力。2)互相评价
互相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立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所做的评价。我们可以让四五个学生评一个学生,每一个评价者为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重点在优点以及改进建议。反过来,被评的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互评的成功和自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树立“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他人、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同伴合作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合作和与他人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困扰,吸取他人的优点,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3)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他还必须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确定目标,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自评和互评,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给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具体,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和缺点,教师评价还可适当运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或采用学生行为评价表等。
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出及时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化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为此,教师设置即兴评价表格,以记录课堂即兴评价案例,注意收集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使教学质量更优化。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学生,得到奖励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标志贴到黑板上。使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学生一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从而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做,尽管不一定会得到全班第一,但绝对能达到自我的第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示他们的英语才能,从而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鼓舞着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合作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使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在小班英语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小班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应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Great!”、‘Super!“、‘Wonderful!”、‘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教师对小班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奖励制度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如把表现出色的学生的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共同参与
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起对同伴的出色表现作出肯定的反应。一起唱首儿歌为同学喝彩;拍拍手打节奏给伙伴加油;竖起大拇指表示对他们的钦佩„„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激励下加倍努力。
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三类评价的异同 所谓诊断性评价,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诊断性评价是揭示学生的前概念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说,通过诊断性评价,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前概念,查明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对策,促进学生实现概念的生成和转变。诊断性评价既需要以日常观察为主要手段的定性分析,又需要以诊断性测验为主要手段的定量分析。这是因为,虽然诊断性测验能提供大量有关学生的前概念的信息,但是,诊断性测试题的编制与设计又必须以日常观察为基础,所以,在运用诊断性评价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评价。从它的定义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的,也不重视被评对象进行等级鉴定。而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学生的毕业考试、教师的考核、学校的鉴定都是总结性评价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种评价,可以现作一些它们的比较与说明。首先,两种评价的目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学习上,也就是说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现状和努力方向。而总结性评价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另外,两种评价所进行的时间不同。形成性评价是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评价,一般不涉及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总结性评价考察考察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通过对两种评价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学校基本上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其实两者都是教育评价的目的我想如果我们在我们的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话那么对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有大有益处!不知大家认为对不对?
第二篇: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
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临床实践日新月异,新的医学证据源源不断产生,用以填补的空白或迅速更正、替代原有的旧证据。这也正是开展循证医学价值的所在,循证检验医学是EBM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求证医学实证医学,传统检验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现代临床检验医学的基础是数字医学,它将以巨大的动力推动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诊断性试验评价
当今时代是“证据的时代”(evidence era)。医疗事故,有效而经济的医疗保健措施也需要证据的证明。1972年,循证医学奠基人之一—Archie Cochrance教授(1909~1988),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他在该书中明确地阐明了一些基本的原理。他主张,由于卫生健康资源有限,所以这些资源应该合理地运用在那些已经在适当设计的评估中表现出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方式上。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予1992年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的概念。
1循证医学(EBM)
1.1循证医学的含义David Sacket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的道德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故EBM强调的是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近年来医学界不断爆出惊人的事实:如“王牌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的价值受到质疑,此药能纠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但增加病人死亡率。”如“白蛋白,常规低血容量,低血浆白蛋白病人的补充,医学界呼吁禁止盲目使用”等。
1.2EBM的证据证据是EBM的基础,是来源于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这些依据是通过严格筛选和评价方法从大量医学文献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的“金标准”。
EBM证据分级 :Ⅰ级证据: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的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所作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RCT)。Ⅲ级证据: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其可分为:Ⅲ-1级——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2级——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试验。Ⅳ级证据: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其可靠性较III级高。Ⅴ级证据: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研究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由此看,循证医学的证据绝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EBM强调不使用陈旧过时的证据,而是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新的证据源源不断产生,用以填补证据的空白,或迅速更正,替代原有的旧证据。这也是开展循证医学价值,它将以巨大的动力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2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
2.1EBLM的含义是EBM的一个分支。EBLM是一种求证医学、实证医学,是一种
寻求和应用最好证据的医学,包括证据的查询和新证据的探索。
EBLM是应用大量可到的临床资料和检验以及在证据的基础上,研究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的价值,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提供最有效、最实用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EBLM的主要研究方法离不开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个最佳的研究证据,是由客观可靠的数据和标准以及具体分析评价方法来确定。
2.2EBLM的研究方法(1)随机对照研究(RCT);(2)系统评估(systematic review;SR);(3)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CG)
2.3EBLM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根据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这一前提,临床实验高质量管理主要应考虑整个检验系统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及开展了实验的合理性、有效性。质量是临床实验室的生命[1]。
如何做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因而起码要回答三个问题:(1)开展这项试验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带来哪些帮助;(2)假设不开展这项实验,给临床患者会造成何种损失?(3)这项实验与其他类似实验相比较,优越性有哪些?
在2000年检验专家向卫生部建言;出台《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根据临床实验室与国际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模式接轨,同时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基本资格要求,并适合不同级别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据统计全国约九万个临床实验室。据《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实验室定义:(收取费用)“根据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DIS 15189·2-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中的定义,指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血液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统称临床实验室。也称之为医学实验室。”该定义分别明确了(1)目的:为健康提供信息;(2)材料:取自人体;(3)方法:实验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主要分别CLIA 88为代表的法律文件和ISO 15189主要推荐标准两种形式。CLIA 88是1988年又通过了对CLIA 67的修正案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简称CLIA 88,并于1992年正式实施。199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标准,即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2]。CLIA 88着眼于政府对临床实验室的外部监控,是政府对实验室强制执行的资格要求,ISO 15189主要强调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认可制度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较高标准。
由于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临床实验诊断和治疗构成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传统检验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现代临床检验医学的基础是数字医学,利用现代设备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患者测试结果的数字化中,利用数据分析疾病的内在规律,实现循证检验医学的实际应用,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3]。
3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
(1)诊断性试验评价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设计,可靠的检验方法,高质量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缺乏某一项评价都难以进行;(2)一个良好的诊断试验被应用时,只有在严格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才能重复其效用,发挥其最佳的临床应用价值;(3)选择何种检验项目(及组合),用于临床何种目的,必须遵循EBLM的原则;(4)检验结果的临床解释,按EBLM有关理论及方法,解释才能更全面、合理;(5)只有按照EBLM关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进行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4诊断性试验评价的相关指标
4.1敏感度(SEN)-真阳性率敏感度(SEN)% = TP/(TP+FN)×100 = a/(a+c)×100
理想的敏感度为100%,敏感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漏诊率越低。
4.2特异度(SPE)-真阴性率特异度(SPE)% = TN/(FP+TN)×100 = d/(b+d)×100
理想的特异度为100%,特异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误诊率越低。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诊断性试验方法优劣的基础指标。
4.3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ative value,+PV)阳性预测值(+PV)% = TP/(TP+FP)×100 = a/(a+b)×100
是指诊断性试验为阳性时,被检者患病概率理想+PV为100%,指所有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百分比。
4.4阴性预告值(negative predicative value,-PV)阴性预测值(-PV)% = TN/(TN+FN)×100 = d/(c+d)×100
理想的-PV 100%,指所有阴性结果中真阴性的百分比。
4.5诊断效率诊断效率(ACC)% =(a+d)/(a+b+d+c)×100
4.6似然比阳性似然比(LR+)=敏感度/(1-特异度)= a/(a+c)/b/(b+d)
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即为阳性似然比。若该比值>1,即随比值增大,患病的概率也增大;若该比值<1,患病的概率较小。
阴性似然比(LR-)=(1-敏感度)/特异度 = c/(a+c)/(b+d)
似然比性质稳定,不受流行率高低的影响,似然比可用来直接(比较)判断一个诊断性试验的好坏。似然比的优点:(1)综和性;(2)诊断概率(LR+);(3)排除概率(LR-);(4)计算验前概率,及验后概率。
4.7诊断指数诊断指数 =敏感度+特异度
5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5.1平行试验(parallel test)是只要一种检验是阳性即判断“异常”,这种联合提高了敏感度,降低了特异度。
平行检验敏感度 =敏感度甲 +(1-敏感度甲)×敏感度乙
5.2序列试验(serial test)是所有试验阳性才判为“阳性”。这种联合提高了特异度,降低了敏感度。
平行检验特异度 =特异度甲×特异度乙
序列检验敏感度 =敏感度甲 ×敏感度乙
序列检验特异度 =特异度甲 ×(1-特异度甲)×敏感度乙
举例:
试验甲:敏感度=80%,特异度= 90%
试验乙:敏感度= 90%,特异度= 85%
平行试验敏感度 = 0.80+(1-0.80)×0.90 = 0.98 = 98%
平行试验特异度 = 0.90×0.85 = 0.765= 76.5%
仍以上例为例:
序列试验敏感度 =0.80×0.90=0.72=72%
序列试验特异度 =0.90×(1-0.90)×0.85 = 0.985 = 98.5%
6诊断性试验证据的评价原则
6.1真实性(1)是否采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标准诊断法(金标准)作过比较研究;
(2)被检查的病例是否包括各型病例(轻、中、重、治疗、未治疗)及个别易于混淆的病例;
(3)无论诊断性试验的结果如何,参考标准是否可照常应用;(4)如将该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6.2实用性(1)试验可否在本单位开展,并能正确进行检测;(2)临床上能否估算出疾病的验前概率;(3)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对病人的处理。
6.3适时性
7循证检验医学的实践
(1)确定问题;(2)寻找最佳证据;(3)评价证据;(4)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决策;
(5)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及医疗质量,检验医学的临床应用及方法学评价在检验工作中应用[4],按循证检验医学的评价原则,标准及要求进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三篇:诊断性评价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采用诊断性评价的方式,在作文教学正式开始前对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在新学期伊始和每节课前进行,新学期伊始的诊断性评价以问卷调查和前测的方式进行,每节课前的诊断性评价以访谈和前测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使用将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诊断性评价;作文教学;应用
一、诊断性评价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作文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评价这一环节。我们注重写作方法训练,却忽略了在作文课程开始前,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我们往往是按着自己的计划在进行作文训练,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可能的发展水平。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一般是在学年初或学期初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进行。诊断性评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重诊断,这里的诊断,要求把握被评价事物的两种状态:症状诊断和原因诊断。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找出所评价的事物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可行的措施。二是重治疗,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对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
诊断性评价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课前先了解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写作,建构自己的写作观,也是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佳期限内促进儿童发展的最佳教学。
二、诊断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诊断性评价可以在学期伊始、单节课前分别进行。在学期伊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一类文体写作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写作的兴趣如何。单节课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一作文训练重点的了解情况。下面将针对这两个阶段的诊断性评价实施策略进行举例说明。
(一)学期伊始的诊断性评价
教师在学期开始时,特别是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需要对学生本身的写作水平与写作兴趣进行摸底,这样才能合理制作一学期的写作训练计划,而且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
若是新接手一个新班级,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困难与优势以及需要的帮助。对于写作困难与写作优势的确定,我们可以参考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分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分为内容和表达两项,内容的重点是题意、内容,表达项的重点是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发展等级涉及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项。我们据此确定了六项写作困难与写作优势,并下发如下的问卷调查表,如表1所示。
在学生填写诊断表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诊断的目的、意义,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学生在符合自己现状的选项上打钩,在需要的帮助一栏可自行填写。教师把表收上来后,将学生填写的前三列信息代码输入计算机,将所有的表格汇总到一起就得到了全班的作文自我?断情况,如表2所示,这样每位同学的作文情况一目了然。
表2反映的是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研究表2,我们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写作状况,并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困难和优势进行再次评判,和表2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学生是否在写作上有所进步,检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成效。
在此表1和表2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全班各项的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全班在各项上的总体数据,这样既有了每个人的作文水平诊断,又有了整体的作文水平诊断。例如:我们可以将全班写作兴趣分布、写作困难分布、写作优势分布用饼状图展示出来,根据每一部分对应的饼状清晰地看出学生兴趣分布以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优势是什么。
(二)单节课前的诊断性评价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诊断性评价应用于学期开始前,其实诊断性评价也可以用于每次课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然后决定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单节课前的诊断性评价中,我们可以采用访谈、前测的方式进行。
1、访谈
利用课余的时间找学生交流,可以搜集学生已有的想法,询问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诊断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的“缺陷”,有利于因材施教,也为编制前测题打下基础。不仅如此,个别的访谈也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
2、前测
在课前编制前测题,检测学生现有的水平,可以为教学提供参考,针对作文教学单节课的前测,我们可以采用写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诊断。例如在开始教议论文片段前(学生在议论文课文学习中已经知道基本的结构,只是对于写作比较生疏),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写议论文的一个片段,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议论文片段进行评改,评改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何处。我们可以在批改前制作一个表格,用以评价学生的等级,如表3所示:
制作这个表格有几个好处:首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只用打五个等级。其次,方便教师统计学生各项的评分,就可以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的困难最大,明确课堂教学重点。最后,当教师展示评价标准给学生,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照评价标准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在哪里,从而指导修改以及下一次的写作。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法是讲――写――改――评的模式,其实在“讲”前加上一个“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教师把握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有重要作用。
三、小结
传统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在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这一环节,从而使作文教学变得千篇一律,孔子也曾说过要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学的重难点也应该不同。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就应该在课程开始前,每节课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但是也要注意,我们的诊断性评价是为了辨认学生是否具备了先决技能、态度、习惯,以便在课堂上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下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单独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为了分别出学生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等级。诊断性评价是改变我们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我们作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应该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朝辉主编,教学论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6,第263-264页.[2]胡斌,基于班级作文博客的作文诊断性评价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7卷11期.[3]李伟成,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03期.[4]袁维新,运用诊断性评价揭示学生的前概念[J].生物学通报,2003年06期.[5]李永斌,诊断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07期.
第四篇:浅谈激励性评价
浅谈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两年多的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激励性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提出的背景
1、它是发展性评价的产物。现有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等。一句话,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程度的遏制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严重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正是这种内驱力,激励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评价的形式
1、书面评价。老师要评改大量作业,学生的作业,有的字迹清楚,有的龙飞凤舞。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书写速度很快,态度不够认真。面对这种现象,我不急不躁,每判一本作业,都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一个“优”的印章。作业实在太乱的,我就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写得好的字,然后在下面画上曲线,在旁边写一个大大的“好”字,并在作业后面写上:如果你稍微认真一点,准能写得很好!每次发作业之前我都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作业认真及成绩突出的学生。除盖印章,我还写批语,如“有进步!”“你真棒!”“真了不起!”“进步很大,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等等。别小看这印章或批语,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出两周的时间,学生的书写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进步的同学还把作业本主动拿回家让家长看,让家长签字。其实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要求,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学生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小小的印章激励着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短短的一句赞扬点燃了他们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评改单元试卷时,我不仅检查对错,还要分析错误原因。对正确的项目,我在旁边注明:“你在阅读方面有了进步!”“这道题你掌握得很好!”等等。家长看了试卷,不仅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这样对今后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就心中有数了。对于取得高分的学生,我大加鼓励:“看到你的成绩,老师真为你高兴!”“太棒了”!
2、口头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青少年成功体验的肯定,是刺激大脑形成兴奋中心的催化剂,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和有效手段。所以,除了书面激励,我还把口头激励作为一条教学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我常常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需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我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对没有回答上来的,我也从不训斥,而是让他坐下来想一想,说:“老师相信你一会儿会回答的。不过,要好好听,一会儿我还叫你回答。”等同学们回答差不多的时候,我再叫这名同学,他就回答出来了。这时,我带头给他鼓掌,不会让他带着任何遗憾坐下。对于平时胆子比较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在叫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小心,生怕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往往叫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特别是有陌生人来听课的时候,我总是把这样的机会留给这些学生。有时我还特意在他们发言时走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感到老师离他们很近,有老师在给他们助威、壮胆。这类学生回答过错了,时常会用一种微妙的眼神望着我,这种眼光只有我明白,于是我会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抚摩一下他的头,或为他竖起大拇指,或向他点头微笑。每当这时,学生的眼睛里总会出愉悦的光芒。
三、评价的方式
1、自责式
即对于学生的答错答题,老师自揽责任,不训斥学生。“你做错了,但这不能全部怪你,可能老师在讲解时没说清楚,现在我要再说一遍,你注意听好了。”这样就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不感到难堪,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协商式
即用商量的口吻指出学生的不足或努力的方向。“你做得不错,可老师觉得若再快一点就更好了,你说对吗”这种协商式评价即及时肯定学生已经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善意的指出他/她还存在答题太慢的不足,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角。
3、希望式
即教师始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希望,尤其是困难生,通过老师态度的感染,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有时遇到学生犯错误老师满怀希望地说:“做错了不要紧,没有谁是一学就会的。”“你是个聪明的学生,这次做错了可能是偶然,下次你一定能做好。”学生虽然做错了,但能从老师的安慰中看到今后学习的希望,使学生虽错却不灰心,激起学生“争取下次一定做好”的愿望。
4、激将式
这种带有挑战性的评价能够激活学生的潜能。
“你和某某同学一直是不分胜负,这次他能做好,而你没做好,我想你一定不甘落后,对吧”遣将不好激将,这样做能激励学生奋进,激发学生的斗志,学生自然会相互比拼,竞争而上。
5、夸赞式
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长处、优点,我用正面表扬、激励学生。“你示范错了,但你敢于当从示范,勇于接受挑战,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这样做,极好的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坚信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成绩大张其鼓地表扬,充分满足学生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6、微笑式
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评价要因人而异
1、上层生。他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威信较高,评价此类学生时,可以开门见山,迅速入题。比如有这么一份评语:“你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能干的孩子。你那流利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歌声、大胆认真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有你这样一名学生而感到骄傲。可又在心里有一丝担心,担心你会在老师和同学赞扬声中变得骄傲起来。你说,我的担心有必要吗?下学期,老师想把你推荐到校广播站作播音员,那时你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身兼数职最能锻炼人,但绝对需要不懈地上进心和不屈的毅力,你能做到吗?”这份评语既肯定了以往的成绩和优点,也点出其应克服的弱点,借“推荐”之事,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达到育人的效果。
2、中层生。这类学生自我奋斗精神不强,学习、工作自我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可是如果班主任能把集体的信任,老师的期盼送给他,给他关心和支持,他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奋勇前进。评价此类学生时,教师应结合平时与其交往的事例,在语言上沟通感情、启迪思想、打气鼓励,开启动力。我曾为本班一位学生写过这样的评语:你还记得你捂着肚子坚决的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当得知比赛取得第一名后,你激动绕操场跑了一圈,直到无力的坐在地上。“老师,我来”这句话,曾在老师的脑海里整整回响了十几次,那一天老师觉得好象刚刚认识你一样,你的勇气、毅力使你变成崭新的你。在老师时常注意你的这一学期里,你又有些松懈了,老师一直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在学习、工作上,也能听到你的那一声“老师,我来”那该多好啊!
3、下层生。这类学生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落后,组织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老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或班主任关心太少。评价这类学生用“谈心式”的语言最恰当不过了。评语中,教师设身处地的帮助分析原因。联系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我曾这样对学生说:你能克服困难坚持念书,这就足以说明你有毅力。要知道,你是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的,你的一举一动在影响着同学们,每当你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我都暗暗的为你高兴,振作起来吧!假如你能改掉不良的习惯,刻苦学习,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多少同学会为你自豪,多少老师会为你骄傲。这充满情感,激励的话语,告诉了他,大家都在关心他,都注视他是否战胜现在,战胜困难。这话语起到了增进师生理解、鼓舞学生信心,燃起其心中发奋之情。
五、激励性评价对教师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关注学生差异,评出学生特长。要求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应真诚、中肯,鼓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要新颖、独特、灵活多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2、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评价过程及方法及时的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在失败面前不气馁。
3、要求教师把握好评价的评价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它以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大加赞赏的不是学生天生的禀赋或特长,教师表扬、夸奖的应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结果。学生付出一分努力,教师给予一分表扬或赞许,学生付出十分努力,教师给予十分的肯定;对于学生没有付出努力,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评价引导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总而言之,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要适度,不过分夸张。
第五篇:激励性评价
让科学活动有“ 据 ”可评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评价环节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的“评价环节”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评价前对幼儿探究过程的观察倾听不充分;②评价的目的性不强,教学目标偏离,教学效率不高;③评价形式单一,多以说教为主。的确,评价作为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整个活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确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形成概念,而且评价的激励作用还能提升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如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等,从而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从字义上讲,有四种解释①凭依、依仗②介词:依据③占据④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证(凭据、证据)。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各种感官、多种方法操作感知或者比较发现客观事实,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较为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因此本文中,“据”的含义引申为“可以用作证明反映客观事物所需的材料或数据,如幼儿的记录册、作品、照片,教师随笔等信息材料,有“据”对于科学活动的评价是前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据”的收集,“评”的基础
俗话说,有“据”便有“理”;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据”的收集非常关键,无论是来自教师的还是幼儿自己的,都将作为评价的证据和信息。
1.观察倾听,记下幼儿活动中最真实的表现
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和倾听以把握整个探究过程;同时,要与幼儿的行动、思维过程及想法相协调,一旦发现幼儿的某一特定行为或想法时,便可以用简要的方式,快速扼要地记录下幼儿所说的话或用录像拍摄下幼儿的探究行为,从而为下一步的评价和学习做准备。
◎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是一种试图直接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评价方式,这些证据来自于教师的观察和倾听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及收集到的作品样本。鉴于教师不能全天候的、每天记录或集体教学中记录下幼儿的所有想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做记录:(1)记录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反映幼儿想法的行为和对话。(2)经常定期的收集幼儿的作品。(3)个案记录。
例:幼儿在科学探索“蝗虫”活动中,教师的随笔记录为接下来的评价及课程的调整与实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0月20日
老师抓到一只蚱蜢,数数只有五条腿,自言自语:“是只五条腿的蚱蜢”。任俊宇听后便说:“我知道蚱蜢也有再生能力,他会再长出新的一条腿,我在家里的百科书里看见的。
10月23日
我们把户外抓到的蚱蜢都放进了2号养育箱,孩子们非常开心。中餐时,我看见两只蚱蜢交配,于是小组邀请幼儿来观察,王瑜仔细地观察后说:“戴老师,蝗虫交配后,也要死的吧?”看来他已与原有的“蚕蛾交配后死亡”的经验相链接了。我说:“不会”。
◎影像资料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利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能够即时重放的特点,拍摄下幼儿的探索过程、结果或精彩瞬间,在评价环节中进行回放。幼儿在观察视频或照片时不仅能重温自己的探索过程,而且对体现评价的真实性更有认同感。
◎学习记录
为了收集和分析每一个幼儿学习的信息,在科学探索中,还可以运用表格的形式建立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记录档案,纪录下教师从观察、交谈及幼儿探索中所获得的证据,以便等到探究活动结束时,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客观地评价。(见以下图表1,表附文后)
2.图像记录,留下自主探索中最感性的经验
图像记录是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要使图像记录真实、丰富和有效,必须要在幼儿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探究过程、发现以及感受和体验,这是幼儿得出探究的结论、分享交流及评价的基础。
◎连续性观察记录
组织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是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之一,植物什么时候开花、结果或凋谢,需要幼儿长时间仔细地跟踪观察,才能获得植物生长的经验。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植株的生长过程,教师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观察记录册,让幼儿用绘画记录下自己连续观察的结果和感受,使得在评价中更有“据”。
例:科学“认识桃树”活动中,教师定期组织幼儿到桃园观察,幼儿对每一次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同时,教师用简短的语句记录下幼儿的真实感受。
◎个别化操作记录
除了以上观察记录册的使用外,图像记录还可以用表格、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幼儿的发现和认识,并在记录后让幼儿说明记录的内容;教师也可在幼儿的图像记录上用文字做些简短说明,使记录更明白易懂,也为活动评价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过,图像记录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因此,一般更适宜在中、大班进行。
例:科学活动“种子的生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种子进行观察记录,并将看到的请老师用文字记录下来。
例:科学小实验“硬币小水池”,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在记录单上用数字清晰地记录下自己的探索结果,并作为“证据”在评价环节中给予呈现和说明。
◎班集体日志记录
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经常会创设一些墙面环境用于呈现全班幼儿的探究计划和某一阶段的探索结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的代表。
例:科学活动“乌龟”,师幼共同创设了“护龟行动”计划表,各小组记录下在照顾乌龟过程中所发现的秘密,这些信息为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幼儿对认知趣向及课程内容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上可见,图像记录作为一种表达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幼儿获得清晰的、深刻的印象,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为教师评价、总结幼儿科学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材料。
二、“评”的跟进,“据”的提升
教师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内容,需要相应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收集评价信息。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除了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外,还要对收集的证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幼儿已有的、零星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评价的目标和方法,进而帮助幼儿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明了事物间的关系,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1.活动进行前,教师为主的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通常被称为前测评价,即证据、信息的收集来自教师对幼儿以往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的评价。教师通过非正式的观察、日常交谈、翻阅幼儿的图像记录或成长档案等方式了解、分析和评价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认知、能力水平及科学品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幼儿个体或群体的科学活动内容、目标及探究方式。诊断性评价往往反映在教师的备课教案里对教材、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分析中。因此,主要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评价。
2.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是在幼儿认知、能力与态度情感形成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探索过程进行的评价。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既是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又是教师调整接下来的幼儿探究策略,改进探究方法的有效手段。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通过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因此说,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
3.活动结束时,不同形式的总结性评价
通常,教师会在一段教学活动结束时实施总结性评价,以确定和掌握幼儿个体或群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情感态度及幼儿科学探究方面的发展,这对幼儿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图像记录信息,如观察记录册、班级日志、操作记录单等材料,也可针对幼儿不同的探究过程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评价。
◎图示法,更直接地表现探究的步骤
评价环节中,结合“图示”进行评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大班科学活动“彩色陀螺”,幼儿自主探索制作小陀螺的方法,当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当幼儿讨论后,教师进行评价,然后结合“图示”进一步说明制作陀螺的正确步骤及关键点,清晰明了。
◎动画类,更生动地反映探究的结果
针对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确定总结性评价的重点及内容,然后用flash动画与表格相结合,动态地呈现幼儿探究的结果,以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形成概念,幼儿非常喜欢。
例:中班科学活动“小蜗牛作客”,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照顾蜗牛的经验,确定评价的内容为“蜗牛的食物及大便颜色的关系”。评价中,教师针对幼儿回答随意点击表格,相对应出现的动态的蜗牛让幼儿更生动、形象地了解和验证了自己探究的结果。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评价,都要体现评价的激励性;都需要教师全面、真实地收集和分析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评价的内容、目标,以便更为科学、正确地做到有“据”可评。因此说,有“据”可评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和重视,对他们每一个幼儿探究和发现的关注、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