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5年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访谈等方法,从动作选择、编排等方面,分析了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对不同组别动作的选择并非平衡,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是运动员的重点选择,不同组别动作编排各有特点。
关键词: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态势
中图分类号:g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73-06
自2006年国际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作出重大修改以后,除部分规定进行微调以外,未曾产生大的变动,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成套动作的选择与编排也呈现出“规定套”特点。伦敦与巴西奥运周期的竞技体操规则并没有大的变化,然而巴西奥运周期却“井喷式”涌现出难新动作(难新动作主要集中于摆动至静止动作、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然而,国内学界对世界吊环动作发展(尤其是巴西奥运周期)并没有表现出热情,唯有几篇吊环项目的专门文献或文献的部分章节展开论述[1-4],较少的研究成果难以反映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发展动态。那么,巴西奥运周期中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情况如何,有何创新动作,这些问题需要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巴西奥运周期中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并以2013-2015年世界杯系列赛的部分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为辅助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吊环项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杯相关比赛的新闻报道、成绩,从多方面了解吊环动作变化及参赛选手的相关信息。
1.2.2 录像分析法
通过网络媒体等公开途径搜集相关比赛视频;利用在国内体操比赛执裁机会,搜集了公开渠道所不能获得的相关视频。通过反复观察所搜集的视频资料,对吊环项目比赛动作进行统计和处理,对动作间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2.3 访谈法
针对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选择倾向、编排特点等,对国家队、省市队教练员以及体操裁判员进行访谈。在研究撰写、论证过程中,针对特定动作发展、特殊运动员动作选择等情况,进一步访谈裁判员、教练员等。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吊环运动员动作的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巴西奥运周期世界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本研究依据《2013-2016年世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中“动作组别”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吊环动作组别包括屈伸上和摆动动作(ⅰ)、摆动至手倒立(ⅱ)、摆动至静止动作(ⅲ)、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ⅳ)和下法(v)。
2.1.1 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发展变化
1)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选择特点。该组别动作包含了以“屈伸上”和“摆动”技术完成的动作,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由“屈伸上”完成的动作少且难度非常低,该类型动作几乎不出现在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之中,故不作赘述。以“摆动”完成的动作中包含了一些较高难度价值的(团身/屈体/直体姿态)前、后空翻2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共出现10~14次(表1),这些动作也就成为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选择。但是,分析前、后空翻2周动作不难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前、后空翻2周动作的使用次数存在明显差异,较为集中地选择了团身或屈体前空翻2周(简称“前空翻2周类”),而团身/屈体/直体后空翻2周(简称“后空翻2周类”动作)在上述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中国队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中使用(即,直体后空翻2周),出现次数极少。
2)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编排特点。运动员选择吊环项目某一动作有着多种目的的考量,即满足动作组别要求以获得加分(即规则规定运动员每使用一种动作组别可获得0.5分)、通过单个动作提高成套动作难度价值、满足规则的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以及最大限度的控制或避免扣分因素等。
从有关动作看,“后空翻2周类”动作由于使用人数和出现次数很少,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编排特点,特有的案例就是中国运动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吊环项目中分获第三、二名,在比赛中完成了近年来少见的“直体后空翻2周”,尤浩使用该动作目的与直接连接“李宁2成十字”有关。“前空翻2周类”动作的编排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其编排位置一般处在成套动作的第三或四个动作(可计算难度的动作)位置上。这种编排与规则要求有关,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规定“成套动作中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不能超过4个,中间间隔至少要一个b组及以上难度的摆动动作”[5],运动员为了避免第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超过4个而做出如上选择;二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第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编排在成套动作的第3或4个动作位置,第二个动作则和第一个动作间隔1~2个摆动成静止动作,或者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连续编排。就连接的动作而言,“前空翻2周类”动作可以为其后的动作提供动力,因此其连接的动作完全是以摆动来完成的动作如“后摆成水平十字”“后摆成水平支撑”和“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十字”。可以看出,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规则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2.1.2 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选择特点。①“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优先发展。“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可以通过支撑摆动、悬垂摆动和屈伸上等技术完成,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仅有6个动作,可供运动员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手倒立动作更少。因此,在近十年来的世界体操大赛中几乎很少出现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动作,仅有个别欧美运动员使用由支撑摆动完成的“宏玛后摆成手倒立”。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由“悬垂”摆动完成的“直臂前摆成手倒立”和“直臂后摆成手倒立”(简称“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出现12~13次(表2),体现出优秀运动员对“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优先选择与发展的态势。②“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综观近十年“直臂前或后摆动至手倒立”的发展,该类动作在不同奥运周期中使用次数呈现波浪性发展,如2010-2011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为12次、11次[6],伦敦奥运会单项决赛则递减为9次[7],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为13次、13次和12次,2016年奥运会可能又会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动作难度较低,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非常容易出现环绳摆荡、晃动、倒立不稳等问题,通过减少该类动作的选择,以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
2)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编排特点。世界优秀运动员“摆动至手倒立”的编排位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如果运动员使用2个“悬垂摆动成手倒立”,可以有“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两种方式。“间隔编排”即第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一般置于3个第ⅲ和ⅳ组别动作之后(即在成套动作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动作位置,主要目的是发挥“间隔”作用,简称“套前编排”),另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置于结束动作前(主要目的是为结束动作提供动力,简称“套末编排”);“连续编排”是两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在结束动作前连续编排,这种编排的目的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之后再无其他静止或力量动作,从而避免环绳摆动对其后静止动作的完成带来难度,最大程度上减少扣分因素。②如果运动员仅使用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编排亦存在“套前编排”和“套末编排”两种。但是,综合来看,无论运动员采用几个“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套前编排”逐渐减少,而“套末编排”(尤其是采用单个动作)则逐渐增多。
2.1.3 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包括了大量由“屈伸上”和“摆动”完成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在内的高难度动作。综观2013-2015年世界大赛,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并不平衡,以“摆动”完成各种静止动作备受重视(表3)。
①鲜见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优秀运动员以“屈伸上”完成的摆动至静止动作并不多见,鲜有运动员使用(如莫利纳里使用了“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使用次数少,与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有关(规则规定“摆动接力量静止动作时,如果该力量静止动作方向相反,将被视为两个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动作的使用)。
②重视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往往是d组及以上难度动作,在当今世界优秀运动员追逐难度背景下,这些动作成为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则不言而喻,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5~20次,由此可见一斑。在各种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中,“后摆上成水平支撑”“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又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0~14次。
但是,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发展也并非平衡。首先,“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动作明显偏少。在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个别运动员完成了“后摆上成倒十字支撑”,如2013年世锦赛的荷兰范杰尔德、美国怀纳和日本的山室,并且“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几乎不出现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其次,以“摆动”完成的“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减少。“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虽是世界体操比赛中常见的动作,但单项前8名运动员对该动作的选择却在减少,如2013-2015年世锦赛出现2~4次。究其上述动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无论是“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还是“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动作难度并非很大,但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上述类型动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动作的角度偏差”“动作多次控制”“倒立不稳”等问题,也就非常容易出现扣分,由此导致优秀运动员少选或减少上述动作。
2)摆动至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在世界体操大赛中,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出现次数很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编排特点,故本研究不再赘述。综合2013-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其编排主要呈现3种方式。
①由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但是这要依赖于运动员对环绳的严格控制,并从一个较高的身体位置和静止的身体状态来完成,如“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
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摆动至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③空翻动作直接连接。即通过“空翻2周类”直接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如“屈体前空翻2周”接“后摆成水平十字”“团身前空翻2周”接“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这也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通用做法。
2.1.4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①不同动作使用的差异化。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中包含了大量高难度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动作,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创新动作、优化编排、表现自身技术特点以及提高成套动作难度的重要选择。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该组别动作出现11~13个/29~31次,且以e组及以上高难度动作居多,足见优秀运动员的重视。但是,综合3届世锦赛运动员使用的成套动作,各种动作明显表现出分散与集中的差异化发展特点,除“经背水平拉上成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高频率使用外,其他动作在每次比赛中基本维持在1~3次,且不同届次出现的动作甚至都互有差异。
②最高难度动作备受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使用是运动员实力的体现,也是创新编排、博得裁判认同的重要尺码。巴西奥运周期中,吊环最高难度动作备受优秀运动员重视,f组高难度动作“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和“经背水平直臂直体压成倒十字支撑”在比赛中多次使用,3个f组动作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均出现9次;特别是“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分别出现6~7次,成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的重要发展。另外,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荷兰的范杰尔德、俄罗斯的阿布里亚金以及法国的艾特赛德均使用了上述两个f组动作,进一步说明了优秀运动员对高难度动作的重视。
③力量过渡动作的频繁使用。为了利于动作间的有效衔接、降低环绳的摆荡等,优秀运动员往往采取易控制的力量动作或简单动作进行过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纳卡雅马)在成套动作中发挥了过渡动作的作用,在比赛中高频率出现(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各出现7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的前面一般连接水平十字支撑和十字支撑动作,其后则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运动员一般采取“纳卡雅马”慢落下成悬垂,然后成倒悬垂,再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这种做法意在减少环绳的过多晃动等问题)。可以看出,“纳卡雅马”与十字支撑和/或水平十字支撑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④“倒十字支撑”动作的稳定发展。以结束姿态为“倒十字支撑”的动作中,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维持在5~6次,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主要涉及“从悬垂直臂直体慢拉上成倒十字支撑”“从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从水平十字压成倒十字支撑”。“倒十字支撑”动作使用次数少,这归因于运动员完成倒十字过程和最后姿态肩角度过大、倒立不稳等问题有关。
2)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当今,优秀运动员“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呈现出两个特点:①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可以很好地避免环绳的晃动,运动员一般在前1/4套动作进行编排,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接“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支撑”接“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力量和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通过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2.1.5 下法动作的发展变化
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吊环下法动作的选择主要涉及“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且以“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居多。f组的“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在3届世锦赛中仅有3人4次使用,如2015年世锦赛尤浩和美国的威特伯格、2014年世锦赛俄罗斯的伊格纳特耶夫、2013年世锦赛日本的山室,高质量完成下法动作是运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从世界大赛比赛实况看,由于吊环很难形成稳固的支撑点,运动员完成下法动作整个过程中,往往存在空中分腿、屈髋(尤其是第二周)、落地不稳等问题,这可能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及名次。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刘洋环上动作并不劣于第一、二名,但最后下法出现空中分腿、落地一大步的失误,导致与冠军失之交臂。因此,高质量下法应是运动员的发展方向,这也应是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重点。
2.2 巴西奥运周期吊环难新动作的出现
2.2.1 摆动至静止动作
2013年以来,“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出现了多个最后静止状态为锐角十字支撑的难新动作,如“李宁2成锐角十字”(e组,又名楚卡哈拉)“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锐角十字”(e组,日本运动员田中在2014年南宁世界体操锦标赛中首次完成)“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d组,又名莫利纳里)后摆成锐角十字支撑(e组,又名加藤),这些动作是在锐角十字支撑出现后的新发展,比赛中尤其以日本运动员使用居多。2014年以前,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并未对锐角十字支撑动作的“屈体”程度提出严格要求,运动员完成上述动作时往往存在屈体不足等质量问题。为此,2014年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要求所有的“锐角十字类”动作都必须直腿完成,腿和面部的距离不超过“手掌”大小的距离,并且在成套动作中只有在动作连接之间必要时才能屈臂。这一措施提高了“锐角十字类”动作的完成质量,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动作的发展。
2.2.2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
本研究依据动作的最后静止状态,将动作简要分为(前)水平十字和水平支撑动作、(锐角)十字支撑动作和倒十字动作三类。
3)倒十字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出现的倒十字难新动作多带有向前慢翻过程,“从前水平悬垂直体直臂压上成倒十字或pineda压上成倒十字”(e组,2014年索菲亚欧洲锦标赛保加利亚运动员柏图尼亚斯首次完成)要求从前水平至倒十字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支撑,并且要求从前水平悬垂经十字悬垂至倒十字一直保持直体姿势至最后姿势;“直体直臂向前慢翻经十字悬垂成倒十字”(e组,美国运动员永利在2014年加拿大密西索加泛美锦标赛首次完成)动作要求在任何慢翻上阶段或经过悬垂部位时不允许出现支撑姿势,否则将会被扣分或导致动作不被承认。
结论
3.1 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主要集中在“前空翻2周类”动作,“摆动至手倒立动作”表现出悬垂摆动成手倒立的优先发展和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特点。
3.2 优秀运动员对“摆动至静止动作”发展表现出不同类型动作的非均衡发展和重视以“摆动”完成静止动作的特点;编排主要有有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简单动作过渡和空翻动作直接连接三种方式。
3.3 优秀运动员对“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发展上表现出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选择、力量过渡动作频繁使用、“倒十字支撑”动作稳定发展的特点,编排主要有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和简单动作过渡两种类型。
第二篇:世界钻机发展动态
世界石油钻机制造业发展动态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
近些年来,中国坚决执行走出去和装备国产化的战略,中国钻井承包商在国际钻井市场的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钻井装备的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钻机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出口数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由于国产钻机性价比较高,国外订货(3000米以上钻机)快速增长导致国内钻机市场已变为卖方市场,供不应求。预计出口数量3年内将保证每年约100套的市场规模,如中国钻机制造水平继续快速提升,将在5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钻井装备的主要生产制造国,2005年宝石厂的出产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一。
我国各大油田现有各种钻机保有量在1000-1200台。资料表明,每年有10%的钻机需要改造更换,即100-120台。新老油田开发每年需新增各种钻机150台左右。根据近三年国家海关统计,我国各制造企业向世界各国平均年出口66台套不同规格的钻机。
综上所述,国际钻井市场的旺盛需求,钻井装备也随之水涨船高,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获利机遇。但钻井承包商间的激烈竞争,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去开拓市场,从而对钻井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表明——电驱动钻机将是未来绝对的主流装备。
(二)价格现状与预测
近一、二年来,由于国外订货量快速上升,导致国内钻机市场已变为卖方市场。一般而言,钻机机械部分价格相对稳定,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浮动;钻机电气控制系统的价格与04年相比提高约10%-25%,事实上,整个市场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基本处于价高货缺的紧张状态。
未来3年,钢材和铜等原材料价格按供求关系会有所回落,控制系统的制造成本会略有降低,但价格很难回落到04年之前的水平,估计会比05年略有降低和04年持平。
随着石油钻机市场需求的加大,原材料价格也相应增高,钻机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平台钻机产品售价逐步提高。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均具有价格向上浮动的空间,经济学专家预测石油钻机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每年将以5~10%的增幅提升,价格空间较大。为我们尽快大力发展石油钻机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二、国内外石油钻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总体设计技术
石油钻机是完成石油钻井任务的主要工具。从其出现之日起,就与钻井工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钻井技术和装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回顾钻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促进钻井技术及装备的发展的动力主要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消耗;提高可靠性、安全性和环保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将成本降到最低。对钻机的要求可从钻井工艺的发展需求上看出:
※钻井速度更快
1、起升系统能力不断加大
随着钻井工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定向井、水平井钻井工艺的不断成熟,钻井深度不断加大,或有一些大斜度井、水平井,虽然垂直深度并不大,但水平位移大。这就要求钻机的起升能力不断加大。更由于海洋深水钻井作业的需要,使钻机的起升能力达到空前的高度。如今,钻井深度为7000m的钻机已很普遍,9000m~15000m钻机也已出现,15000m以至更大钻机的出现也是指日可待的。随着钻机起升能力的加大,也伴随着如顶驱、钻井泵等装置的不断加大,从而引起钻机设计、制造上的不断突破。
2、绞车、钻井泵功率不断加大
在起升能力加大的同时,要提高钻井效率,必须要提高绞车和钻井泵的功率。绞车功率已从2205kW(3000hp)到2941kW(4000hp)以至出现了4412kW(6000hp)的绞车。钻井泵也从735kW~956kW(1000hp~1300hp)到1176kW(1600hp)以至出现了1618kW(2200hp)的钻井泵。同时,钻井泵的最高泵压也从20MPa升高到35MPa。钻井泵功率的加大和配置台数的增多,以及最高泵压的加大,也使得实现深井和超深井的高压喷射钻井工艺成为可能。也就提高了钻井的效率。
3、控制参数不断增多
为不断提高钻井速度和钻井效率,特别是随钻测量系统的不断成熟,钻进过程中司钻要监视和控制的参数也不断增多。从原有的钻压、转速、泵压三个主要参数,增加到8~10个之多。这就要求钻机的测量控制系统有更高的能力。在加装多参数测量仪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数字化钻机,以至智能化钻机。当然,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普及,无疑是促进钻机向数字化,以至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4、辅助设备不断增多
为不断提高钻井速度和钻井效率,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井场辅助设备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
(1)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的增多: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由原有的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除气器,增加了离心分离机,(真空)除气器。钻井液配置设备也增加了如剪切泵,出现了密封的添加剂加入装置等。
(2)气液分离设备和油水分离设备的增多。(3)井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液压套管扶正机、二层台液压机械手、钻柱机械化上下台设备。
(4)气源净化和强制冷却设备等专用辅助设备。※适应性更广
1、钻机分档合理
2、驱动方式多样化
3、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4、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5、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6、新型钻井方式不断出现 ※消耗降低
1、功率分配更合理
2、结构设计更巧妙
3、占地面积小
4、短距离整体移动
5、完井方式的改变
※可靠性、安全性、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1、部件、整机的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故障停机时间有严格要求。
2、部件、整机的可维护性提高,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修复。
3、HSE(健康、安全、环保)要求提高。包括HSE设计理念和HSE管理体系的形成。※经济性要求不断提高
1、钻机配套更灵活。
2、钻机根据不同环境需求专门设计、制造。
3、转盘、钻井泵要求独立驱动 ※灵活性提高
1、配套更灵活
2、运移方式多样化
3、井架形式多样化
4、底座形式多样化
◎概括起来,钻机设计、制造的趋势如下: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制订标准,使绞车按功率合理分级,钻机按钻井深度合理分级,常规钻机严格按标准设计、制造,使用户更方便的选择,更灵活、经济的使用钻机。
2、部件标准化设计制造
钻机大部件,如:绞车、大钩、游车、水龙头、钻井泵等,按标准分级成标准化的部件,钻机设计时像搭积木式的选用即可。
3、钻进驱动方式多样化
现有转盘驱动、底部驱动、顶部驱动和复合驱动等驱动方式,可供用户根据需要选择。
4、测量控制系统进一步加强 测控系统从井口控制到井底测量多点测控,安全监控,信息自动测控传递,直到智能化钻机、数字化钻机。
5、辅助设备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如配备钻柱自动排放和上下台装置、钻井液处理设备、防喷器吊装装置等。
6、适应新工艺的发展
新型钻机不断出现,如小井眼钻井钻机、套管钻井钻机、连续管钻井钻机、膨胀管钻井钻机等。还有如欠平衡钻井钻机、空气钻井钻机、泡沫钻钻井钻机等。
◎目前各级钻机的发展趋势
1、对3 000 m以下的钻机,由于钻井载荷小、钻井周期短、搬家频繁,要求钻机要具有良好的移运性、经济性、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根据地域条件和运输条件的要求,可分为车装钻机和撬装钻机两种形式,应大力推广车装钻机,同时发展撬装钻机,电力供应充足的地区,使用电驱动钻机。今后需要开发高速柴油机、阿里逊传动箱和小节距传动链条。2、4 000 m钻机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国内使用的主力机型钻机,市场需求量较大。该级别钻机要充分体现结构紧凑、运输单元少、拆装方便、移运快捷、可靠性高、价格适中等特点。对于该级别钻机应以机械驱动钻机为主,其重点是发展机电复合型钻机、适当发展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3、5 000—9 000 m钻机,由于多用于钻探井、深井和开发井,对该级别钻机要求技术含量高、性能先进、质量可靠、操作维修简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并具有良好的移运性。
4、提高钻机集装化程度和高移运性能,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重点。大型钻机应采用轮式运输方式;中、小型钻机应采用独立驱动大模块运输形式或车载形式。要实现的关键是必须对模块合理组合,简化传动结构、减小设备外形尺寸和减轻设备重量等方面下功夫。5、10000 m级钻机在国内尚属空白,为适应向更广阔领域及更深层埋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需要,应积极进行前期开发。
(二)钻机主机
经过5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产石油钻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列,在品种和质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井深和不同环境条件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国产钻机在国外承担钻井服务。宝鸡石油机械厂、兰州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南阳二机厂、江汉四机厂等钻井设备制造厂已开发和生产了2 000~9 000 m机械驱动钻机、机电复合驱动钻机和整拖式、轮式半拖挂整体移运式钻机;研制了4 000~9 000m各型直流电驱动钻机、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和3 000 m以下各种车装及撬装钻机。发展方向主要有:
1、提高钻机的钻深能力
目前,我国石油钻机最大钻深能力为9000 m(4-1/2英寸钻杆),满足不了胜利、塔里木等油田超深井陆上油田钻井的需要,更满足不了陆上及海上钻超深水平井及大位移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我国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出国作业的特殊需要。目前,我国钻机绞车的最大功率为1471 kW,而美国Varco 公司的交流变频绞车功率已达5220kW,德国Wirth公司生产的交流变频钻机绞车已达4922kW,钻深能力可达15 000m。
2、研制大型拖挂钻机
拖挂钻机的主要优点是移运性好,搬家车次少、时间短,节约成本,适于在沙漠、平坦地区作业。特别在沙漠地区,如用陆上常规钻机钻井,其运输将成为主要问题。我国拖挂钻机最大钻深能力为5000 m,而在美国7000m拖挂钻机的技术已很成熟,显然我国拖挂钻机满足不了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中石油集团长城钻井公司急需大型拖挂钻机出国服务。
3、开发极地钻机
极地钻机是指适于在-40℃以下低温地区作业的钻机。目前宝石机械公司正在研究其结构件、天车、游吊系统及电气元件等技术,难度较大,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美国、意大利及俄罗斯,极地钻机的技术已很成熟,其钻机分别在美国阿拉斯加、冰岛及俄罗斯等寒冷地区作业。
4、研究开发连续油管钻机
连续油管钻机是通过注入头向井中下入连续油管,利用井下动力钻具钻井的钻机。连续油管钻井作业适合于在地面条件受限制的地区或海上平台钻井和过油管钻井,特别适用于小井眼钻井、欠平衡钻井、水平井及大位移井钻井。在国外连续油管钻井已应用到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领域,投入使用的连续管钻机已达800多台。1997年全世界用连续管钻机约600余台,至2003年底共钻井约7 000口。美国在2003年以后每年用小井眼连续油管技术钻2万口浅层开发井、100口油藏数据监测井、3 000口浅层老井加深井、100口深层勘探井,而在我国宝石机械公司正在进行方案调研攻关。
5、研制超深井钻机关键配套部件
我国大钩、水龙头最大静载荷只能达到4500kN,且产能不足,满足不了自己配套的要求,转盘最大开口直径只能达到952 mm(37-1/2英寸),只能为7000m钻机配套。美国Varco公司的大钩、水龙头的最大静载荷已达到10000 kN,转盘最大开口直径也达到1537 mm(60-1/2英寸),可满足15000m钻机的配套要求。
6、攻关交流变频钻机转盘防倒转技术
我国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曾不止一次发生转盘倒转问题,主要是电控系统设计有问题,为此,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当井下阻力矩增大到一定值或钻进过程中停车时,电动机可实现堵转,即输出转速为零,同时保持电动机的输出扭矩等于钻杆的反扭矩;二是当出现上述工况时,电控系统应能吸收钻杆已储蓄的反转势能,以防止钻杆拖动转盘和电动机高速反转,造成钻杆脱扣等事故。
7、开发液缸升降式液压钻机
液压缸升降式液压钻机没有常规钻机的绞车,转盘和井架。它利用顶部驱动钻井装置旋转钻柱,利用液压油缸提升和下放钻柱,井可自动送钻。该种钻机在我国尚处于空白,并且也没有开展研究工作。挪威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将该种液压钻机用于海洋钻井船,钻探能力达到10058 m,意大利Drillmec公司也于1994年开发成功升降式液压钻机,其HH300型最大提升能力为2720kN,各型液压钻机已生产30余台,订单累计已达50余台。产品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使用该钻机1个井队只需15人,远低于我国目前平均人数49人。
(三)动力与电气控制
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是现代高新技术与石油钻井机械的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石油钻机的发展趋势,但直流钻机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目前钻机电气控制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正向着智能化和自适应控制前进。天传所生产的控制系统从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到主工作机的驱动调节控制,从操作回路的自动化系统到操作界面的软件控制,全部采用数字控制和调节,数字化设备之间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实现数据的交换和通讯,实现了与上级系统的远程监控功能。
(四)钻机辅机
1、钻机的主机和辅机的配套 主要有: •
固控系统 •
防喷系统 •
循环系统 •
气源净化装置等 •
钻杆自动排放系统
其中问题最多的是固控系统。以往国产钻机固控系统往往由用户指定厂家配套或自己配套,质量往往难以控制,水平也长时间无法提高。造成各用户自成体系,国内无法统一规范和标准,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家无所适从,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较慢。
防喷系统的制造、生产和使用均有较好的标准和规范,缺陷在于防喷器的现场安装较困难,机械化程度不高。
循环系统中泥浆泵、水龙头等单机质量没有大问题。但泥浆泵的驱动方式及井场布置、管汇及灌注泵的布置也是值得研究的。
气源净化装置,国产新钻机多数已配置。但应更系统地研究、设计,提出模块化、整体组合运输等更高的要求。
2、钻井机械化装置的配套 钻井机械化大致分为: •
井口作业机械化装置 •
钻杆上下钻台机械化装置 •
钻柱排放机械化装置 •
二层台作业机械化装置 •
钻柱及其螺纹的机械化清洗装置 井口作业机械化装置如:液压大钳、液压套管钳、气动旋扣钳、液压猫头、气动卡瓦、弹簧卡瓦等,已在油田全面推广应用,效果较好。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安全性。但缺点是:液压大钳和液压套管钳系列不全,缺少扭矩自动控制、记录装置,如何配套更合理以及其它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钻杆上下台机械化装置,钻柱的机械化排放装置(包括井场排放和井口立根排放),二层台作业机械化装置以及钻柱和螺纹的机械化清洗装置均为空白,应引起重视,国外已有较先进的产品,国内如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等一些科研单位也做过一些设计,但均未投入生产和使用。
钻杆的上台的方式,国内多年来一直采用电动或气动小绞车吊上,而钻杆的下台则一直采用钢丝绳甩下,对钻杆的损坏非常严重。采用机械化上下台装置既可减少钻杆的损坏、节约成本,又能大大的提高安全性,减小劳动强度,应加快研制。对于钻柱的机械化排放装置,4000米以上的钻机应采用液压、机械或电控的装置加机械臂自动排放。而2000米以下的小钻机、小井眼钻机,为节约搬家安装时间,减少搬运车次,应采取管架固定钻柱立式排放,以单臂小吊车上下台较为合适。
3、钻柱、套管柱的自动化测量和记录
钻杆柱、套管柱的测长、记录,多年来一直是人工拉卷尺测量、记录,费工费时,无论冬季夏季,天热天冷,刮风下雨均如此,效率低,出错率高。而且在资料归档过程中,多次重写、抄写或转输,既不易保存、传输,也不便查询。钻杆柱、套管柱的在线测量,国内已有几年研究,有几种产品。如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激光测长仪,利用激光技术可实现自动测长、精确计量,测长距离可达30--100米,每次测量的精度误差小于1.5毫米,相对误差可在万分之1.5左右。利用掌上电脑一次性记录现场所需的各种数据(如长度、根号、根数、累计长度、测量时间、测量人员等)后,可直接与计算机对接传输,实现数据联网和数据共享。既减小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减少数据转抄,提高效率,降低错误率。同时利用该仪器还可解决钻机等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的测量、找正等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钻机井场照明电路的布置和其它机械使用电源的合理配置
钻机井场照明电路的安装、布置、连线,也一直无规范,由用户自己安装,既不安全,又不美观。钻机搬家安装时费时费力,电线电缆损坏严重。井场配电设计标准化、线路固定规范化已势在必行。采用卡式安装,外加保护套,既美观大方又安全可靠,同时减小安装拆卸时间。
井场所用的辅助机械的用电,也应合理分配和配置,按规范执行。在配电房设专用的线板,避免盲目使用时过载引起事故或接头不安全造成事故。
5、井场污泥、污水的处理、排放装置的配套 井场的污泥、污水包括钻井液、钻屑、化学添加剂、润滑油、清洗液等,国内使用的钻机尚未提到这些污泥污水的处理和排放问题,但出国钻井的部分钻机已有要求。随着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也是很快会提到日程上来的事,应尽快研究出相应的产品,最好是车装的移动式井场处理设备或集中处理设备。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cippe.net/news/66030.htm?&sp=3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cippe.net/news/66030.htm?&sp=2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cippe.net/news/66030.htm?&sp=1
第三篇: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作者简介:
张瞻铭,(1975-),男,讲师,本科,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E-mail:zhmzhang @ scut??edu??cn??
王倩,(1956-),男,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豹?
姚传奕,(1986-),男,教师,本科,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
??
摘要: 对2013年肇庆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最佳成绩的技术影像进行解析,着重分析前三名选手。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多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投掷步步时和步频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合理的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对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至关重要;建立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模式指标。??
关键词:田径;女子标枪;动作节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掷标枪投掷步技术的步长、步时和步频形成了整体动作节奏,节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前进速度和最后用力技术,并最终影响比赛成绩,且运动成绩与助跑最后四步的时间之间呈高度相关。中国大多数优秀女子运动员多采用四步投掷步技术,但观察分析此次比赛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影像后发现,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多数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见表1),这种技术灵活性较大,运动员有更充分的时间做好最后用力的准备 [1]??,因而有可能取得较好成绩。本文依据此次比赛运动员投掷步的部分运动学参数,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不同运动员达到较好运动成绩时采用的投掷步技术,评价技术上的优缺点,为教练员进行女子标枪技术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27日,广东省肇庆市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名单见下表:
表1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情况??
姓名单位比赛成绩(m)投掷步技术等级
吕会会河南65??62六步健将
李玲蔚山东60??87五步健将
张莉解放军59??43六步健将
隋丽萍山东56??83四步健将
王萍黑龙江56??61六步健将
杨新利湖北56??28六步健将
宋丹四川55??98六步
刘贝贝山东55??51六步
??
其中张莉、宋丹和吕会会、李玲蔚、张莉曾代表我国参加了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吕会会在本次比赛中投出了65??62m的成绩,打破了女子标枪的亚洲纪录。??
(二)研究方法??
1?蔽南鬃柿戏?: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1990-2012年关于掷标枪技术的文献资料,了解投掷步技术的研究现状,获取相关资料,为研究投掷步节奏和最后用力动作提供理论支持。??
2?庇跋穹治龇?:在比赛现场采用佳能D600相机对运动员进行跟踪扫描拍摄,快门速度1/500秒,拍摄频率50fps;跟踪扫描拍摄范围从助跑开始到标枪出手的全过程;运用ZoomBrowserEX;软件分析运动员最佳成绩的投掷动作影像,获取研究参数。??
3?蓖臣品?:运用Excel2003和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
二、结果与分析??
(一)投掷步步时、步频的分析比较??
马特维耶夫将四步投掷步用时规律概括为:第1步0??30s~0??38s;第2步0??26s~0??30s;第3步0??30s~0??45s;第4步0??18s~0??22s,以此来评价投掷步后四步节奏,以及整个投掷步技术动作过程加速是否连贯 [1]??。??
?ケ?2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步时、步频(s,步/s)??
姓名
倒5倒4倒3倒2倒1最后一步
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ZB)]
吕会会0??224??550??283??570??205??000??224??550??422??380??283??57
李玲蔚/0??263??850??244??170??205??000??402??500??205??00
张莉0??263??850??244??170??244??170??224??550??283??570??224??55
隋丽萍//0??205??000??224??550??323??130??205??00
王萍0??283??570??283??570??303??330??244??170??342??940??263??85
杨新利0??185??560??342??940??166??250??185??560??323??130??185??56
宋丹0??224??550??323??130??205??000??205??000??323??130??147??14
刘贝贝0??244??170??283??570??224??550??205??000??283??570??147??14
平均数0??234??380??293??490??234??720??214??810??313??120??205??30
标准差0??0170??290??0140??180??0220??400??0080??200??0300??180??0250??65
由表2可知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员均在第一步(倒5)用时较短,均值为0??23秒,此步[JP2]主要任务是做好引枪动作,因有第二步(倒4)的衔接, 时间充裕,所以在第一步需要关注的动作较少,致使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引枪用时更短;第二步是承上启下的一步,平均步时0??29秒,此步不仅要调节引枪造成的重心变化对助跑节奏地影响,还要保持速度为第三步交叉步(倒3)做准备;第三步交叉步属于小交叉,均值为0??23秒,步时较短,步频较快, 主要为了提升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维持投掷步节奏的整体稳定性,因此身体重心起伏小,速度快;第四步跨步(倒2)步时平均为0??21秒,由于前三步的充分准备使此步的步频更快。第五步交叉步(倒1)的任务是保持人体快速运动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躯干的扭转并形成合理的后倾姿势,创造良好的发力条件及缩短最后一步形成双支撑的时间创造条件 [1]??。因为四步与六步投掷步技术至此具有相同的目的,所以六步投掷步技术的第五步交叉步(倒1)和最后一步基本符合马特维耶夫的四步投掷步研究理论,所以六步投掷步的节奏规律可概括为“快-慢-快-快-慢-快”。??
由图1、2中可知李玲蔚采用五步投掷步技术,所以步时、步频为五个点,另两名运动员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研究发现:步时与步频呈负相关,即步时越长,步频越慢;交叉步(倒1)和最后一步的步时、步频表出明显的差异,吕会会和李玲蔚交叉步的步时较长,步频较慢,而张莉步时过短,步频过快;最后一步李玲蔚和张莉的步时较短、步频较快,而吕会会步时过长,步频过慢。由此可见,吕会会和李玲蔚交叉步技术较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而张莉应加强右腿的积极前摆,增加下肢主动性,改进超越器械的技术;当最后一步在右脚着地后,左腿应以低、平、快的前移动作促使左脚快速着地,以直腿或近乎直腿的运动形式形成牢固的左腿支撑,形成左腿支撑-被迫缓冲-蹬伸的用力过程 [2]??。由此可以判断,最后一步李玲蔚和张莉左脚落地技术较好,而吕会会左脚落地应主动前移,以低、平的姿态快速着地,适当缩短单支撑的时间,减少速度损失。??
图1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步步时
??
图2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步步频
??
根据上述研究建立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模式指标(见表3)。为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在投掷步技术训练过程中能掌握好速度与节奏提供参考数据。??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步频的快慢变化,绘制了“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频模式指标图。由图3可知步频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快,第二步因为引枪动作的影响步频降低;第三步小交叉和第四步跨步动作积极提升步频;第五步大交叉动作为了完成超越器械,步频降低明显;最后一步左脚的快速下落使步频达到最快。
表3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
动作节奏”模式指标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最后一步
步时?ぃ?s)0??230??290??230??210??310??20
步频?ぃú?/s)4??383??494??724??813??125??30
图3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频模式指标
??
(二)投掷步最后一步和最后用力动作的分析比较??
由表4可知运动员最后一步步长、步时与步速的关系,结合步频分析后发现:前两名运动员的步速和步频比后两名的运动员要慢,而成绩却明显高。因此我们认为步速和步频并不是越快越好,步时也不是越短越好,而应建立在合理的范围才有利于比赛成绩。此次比赛吕会会在最后一步左脚着地瞬间步长为1??58m,但是通过观看技术影像发现其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瞬间,右脚有明显的向前拖动,拖动了0??08秒,测得距离为0??46m,因此实际步长达到2??04m。因为最后一步步长过长,推迟了最后发力时机,影响整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降低助跑速度和发力效果,从而对投掷成绩造成影响 [3]??,所以吕会会最后一步技术还有待改进,可能进一步提高成绩。
??[LL]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步时的长短变化,绘制了“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时模式指标图(见图4),为运动员投掷步技术节奏训练提供较直观的数据参考。
表4运动员最后一步步长、??
步速和最后用力时间的比较??
吕会会李玲蔚张莉隋丽萍王萍杨新利宋丹刘贝贝
长?ぃ?m)2??041??451??501??551??631??221??331??48
步时?ぃ?s)0??280??200??220??200??260??180??140??14
步速?ぃ?m/s)7??297??256??827??756??276??789??5010??57
T?ぃ?s)0??140??160??140??160??160??160??160??14
注:T―左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的时间
图4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时模式指标
综上所述,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不足,根据“刚体”力量传递原理,在左腿及时有效地支撑蹬伸,能量向上传递,在髋部肌群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以髋关节为轴进行“鞭打”动作, 使能量自下而上依次释放。前一环节所产生和获得的动量矩不断向上传递,同时,下一环节又自身收缩发力,使各环节的动量在不断传递的基础上又得到积累和补充。在达到一定速度后,其移动速度又急速下降,为加大下一环节的力矩创造有利的制动条件,并最终作用到标枪上,从而使标枪运动速度大大加快 [4]??。所以投掷步和最后用力的动作节奏对运动成绩必然造成影响。??
以下简要分析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存在的问题,为其改进技术提供参考。第一步张莉和王萍,第二步杨新利和宋丹,第三步张莉和王萍,第四步王萍均为步时过长,所以水平速度受到一定的损失,影响到投掷步的整体助跑节奏;第五步张莉和刘贝贝交叉步步时过短,不利于更好的完成超越器械;最后一步吕会会步时过长,为0??28秒, 会造成最后用力的速度损失;杨新利、宋丹和刘贝贝最后一步步时过短,不利于充分发挥最后一步的用力。因此整个投掷步节奏吕会会基本合理;李玲蔚采用五步投掷步技术,用第一、二步完成引枪,第三步跨步,第四步交叉步和最后一步,动作节奏基本合理;张莉等表现的节奏不明显或节奏错误,所以对比赛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
三、结论??
1?蔽夜?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现在多采用六步投掷步的技术;??
2?闭?确的投掷步速度节奏为:“快-慢-快-快-慢-快”;??
3?蔽夜?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存在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不合理,影响到运动成绩的提高;??
4?备?据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的步时、步频参数建立了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的模式指标,用来评价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为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げ慰嘉南祝邯?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63-574?豹?
[2]卢建明.掷标枪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29-30?豹?
[3]赵飞龙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吕会会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R].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1?豹?
[4]卢竞荣.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从交叉步到出手技术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0,9(20):36-45?豹お?
Research on Throwing-step and Final Strength Movement Rhythm ??
of Chinese Excellent Female Javelin Athletes
??
ZHANG Zhan-ming??1,WANG Qian 2??
??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2?? Guang 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best performance images of the top 8 athletes in Year 2013 Zhaoqing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 Final are chosen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images of the top 3 among them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ix-throwing-step technology is mostly adopted by the Chinese outstanding female javelin athletes at present;the time and frequency of throwing-step appear to have some regularity;the appropriate throwing-step and final strength movement rhythm are vital to the creation of excellent results for athletes?? The six-throwing-step movement rhythm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indices for the Chinese excellent female javelin athlete?豹?
Keywords:track and field;women??s javelin throw;approach rhythm??
?ぃㄔ鹑伪嗉?:余树华)
第四篇:分析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落地稳定性关系
分析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落地稳定性关系
【摘要】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顺利的举行,2012年我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的进步,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兴盛,体操运动员的训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运用当今的热点训练方法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知识去解决目前我国体操运动员存在的主要问题,落地动作稳定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对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重要性的讨论,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区提高体操运动员的落地动作不稳的现象。从本质上找出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落地动作稳定性关系,最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提高落地动作稳定性。
【关键字】: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落地稳定性
引言:随着运动项目的竞技越来越激烈,对于动作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再加上大幅度的的移动使得运动员对平衡的掌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在不平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核心部位肌肉产生和传递力量,核心部位是人体动力链的中间环节,高强度的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核心力量的训练也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甚至有的国家把核心力量的训练作为运动员日常训练中的必有环节去安排和进行。稳定性在体操员动中的重要性就像足球运动中最后的那射门的一脚,决定着整个动作的成败,动作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困扰体操运动员的难题,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存在着落地不稳的“毛病”。时代的进步,体操规则的改变,运动员对体操难度的增加都敦促着运动员提高和完善动作的平衡性和落地的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提出和应用,为体操运动员的落地稳定性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可以通过全新的视角去探讨和研究。
一、稳定性的重要性
对于体操运动员而言速递、力量、技巧是竞技场上不可或缺的技能,然后稳定性经常作为运动员冠军梦的“斩马刀”的角色出现。在国际类的全球范围内的体操竞技比赛而言,由于稳定性不强的原因导致动作失误,无缘金牌和奖牌的例子举不胜举,稳定性不行也是很多年轻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受伤早早退役的原因。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我国队员与美国队员在最后进行团体赛争斗冠亚军时,我国队员最后败北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姑娘们的落地稳定性太低,与美国对的落地稳定性相比几乎高出我国队员落地成功率的一倍左右,这方面的巨大差距给我国体操运动员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平衡木项目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体操竞技项目,我们时常可以在电视直播中看到运动员在最后关头落地的瞬间没有站稳而错失得冠的一幕,不论前期的动作怎么样完美。最后的稳定性一直是困然我国体操运动员的一个巨大的难题,比赛的胜负大多数决定在最后的落地稳定性上。吊环作为我国体操项目中的强项之一,一直保持着领先的竞技水平,我们可以从我国近几年的奥运会中看到,我国吊环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运动员最后落地的稳定性一直保持的很好,据分析我国吊环运动员在国际性大型比赛中落地的成功率能够达到百分之35之多。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之处稳定性在体操事业中的重要程度。如果更好的去克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难题,是我国体操行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核心力量训练分析
核心力量训练的提出主要是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在经济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对象是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包括柔韧训练、平衡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的本体感觉训练。核心肌群处的肌肉可以在运动员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的良好用处,这部分的肌肉对运动员在移动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有着不小的作用。整体原动机的存在可以大幅度的维持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稳定肌的主要训练对象是多裂肌、腹横肌和膈肌三方面;多裂肌的主要功能是加强脊柱节段之间的稳定性,他作为本体感受和运动感受的主要接受地带。腹横肌的训练在我国体操运动员中早已经进行了实施,只要是对腹部平衡能力和力量协调度的控制。膈肌的重要身体位置决定了膈肌的重要作用,膈肌有着增强腹内压和调节呼吸变化的功能来硬性核心稳定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不平衡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的提升、平衡性和稳定性的调节来加强对身体在移动中的控制能力,可以说是身体在不稳定的情况下经过自身的调整达到稳定、平衡的状态。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训练方法的不同也是针对不同体操项目来说制定的具体训练课程;瑞士球的训练就是一种典型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瑞士球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参与水平,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训练来增强运动员的平衡性和控制能力,悬吊训练方法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对于那些力量不对称的跳高运动员可以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中的悬吊训练方法,可以使得身体的各部分力量分布均匀,使得自身的协调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对力量的控制和身体姿势变化的控制都有一定范围的提升空间。在平衡球和平衡板上训练的运行员能够很好的提升运动员对力量的控制和专项能力,可以针对武术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悬吊的训练方法可以可以整体的平衡性,可以针对冲浪运动员和滑板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已上海队的几名跳水队员做过悬吊法的体能训练分析,通过全程的观察、督促和研究,最终得出悬吊法这种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是运动员的爆发能力有显著地进步。
三、提高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的意义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及时的自我调整并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一种能力。体操运动员在落地的瞬间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来减缓和消除由于高速前进和高空落地带来的惯性,同时要防止在落地时受到伤害。体操运动员落地时要受到压缩和扭曲两种负荷,其中压缩负荷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0倍左右,重心稍有不稳就会功亏一篑,不仅丢失金牌而且还会因为落地动作不正确造成运动损伤,落地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这对体操运动员的核心区力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移动中的动作失误,可以在保证稳定落地的情况系顺利的完成全部动作,从而保证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
四、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原则
第一点,渐进式原则,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蹴而就,也没有什么技术能过很快的学会,更不用说高强度、高负荷的体操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最初目的是减少自身的阻力和克服由于身体产生的重量。在刚刚进入核心力量训练初期,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的肌肉还不能承受身体重量带来的伤害,这就要求运动员从“零”,在自己的最大承受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以渐进式的原则进行长时期、有计划、有目标的核心力量的训练。而不是直接进行高强度、高负荷训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如下的训练模式:平衡情况下的训练,在平衡的状态下进行客服自我体重的练习,主要目的是熟悉和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刺激肌肉的再次生长;不平衡情况下的训练,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已经能够在平衡状况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接下来是借助一定的体育器材来制造不稳定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平衡和控制身体,加强自身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最后根据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全方面的提升和改进。
第二点,专项式原则,根据体操运动员所参与的项目不同,对不同类型的体操项目进行分门别类的核心力量训练。更具运动员各自发展方向的不同,对于身体力量和平衡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提出来以下几种不同的训练方法:(1)踝关节力量训练法,通过气囊器材的使用,身体直立在气囊上保持站立的姿势不动,在气囊运动时,通过踝关节的力量保持身体的平很和稳定。(2)平很盘训练,主要是训练在身体发力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在平衡盘或者椭圆球上进行蹲起的简单训练,从最初的双脚站立蹲起到单脚蹲起,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负重在平衡盘蹲起的训练。(3)马步桩平衡,运动员在圆形泡沫踏垫上进行蹲马步的训练,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屈膝下蹲成马步,正确的马步姿势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由于泡沫踏垫并不稳定,这项训练可以锻炼运动员保持姿势的情况下维持身体的平衡。(4)单腿支撑半蹲练习:练习时单腿着地支撑,另一条腿缓慢前抬,支撑腿屈膝半蹲,维持身体平衡与稳定、变化。练习:练习时也可以在不稳定的支撑面上练习。专项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不同的运动员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去有选择的进行 核心力量训练。
五、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落地稳定性关系
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集中在核心部位即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包括柔韧训练、平衡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的本体感觉训练。这些核心部位的训练对体操运动员的落地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体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不同于传统的腰腹力量的训练,它可以使整个身体处于运动之中,锻炼身体从空中落地的稳定性。之所以有些运动员出现落地不稳的现象,就是由于平时训练的负荷强度不够,而且训练的方法不够科学,在练习方式上,体操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宜采用固定的静力收缩,使肌肉产生向心收缩,训练结果将非常显著;另外还可以采用悬吊法计时训练,让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这样有利于身体掌握控制重心的能力。
【结语】:综上,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提高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应不断增加体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训练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邢月英,曾庆涛.对女子少儿体操运动员跳马落地稳定性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0,21(2):40-41.[2]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3]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4]任满迎,李勃,王忠军.对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冠军郭佳浩针对性体能训练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32-135.[5]彭云钊.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引入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32-65.
第五篇: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 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
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 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 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 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 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 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 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 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2.2可持续发展
本文best
2.2.1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人类依靠资源环境赖以生存,在发展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即在发展交通运输时要同时考虑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2.2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可持续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效地发展交通运输,既要能保证交通运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又要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经济可持续性要求确保交通系统的规模扩张及其维护以及运输服务在经济上有效,这就要求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和运输服务定价工作。
2.2.3交通运输系统的社会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必须有助于政治稳定和地区均衡发展,在我国则表现为如何提供城市和农村普遍的交通服务问题,同样与基础设施的提供机制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采用密切相关[6]。综上所述,系统的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及社会可持续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从总体国民经济考虑,交通运输不仅要实现其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还要在总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中,推动总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2.3智能运输系统(ITS)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2.3.1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拥有量及公路交通量都在不断增加,相应引起的交通拥挤也在加剧。而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能够使出 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可大大减少行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7]。
2.3.2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采用ITS可预知危险的发生,有效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大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2.3.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交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考虑增加道路里程数和增大资源的投入量,否则即浪费了土地、燃油等资源,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ITS技术能够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8]。
3.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及建议
3.1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
首先,我们对交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从宏观层面认识综合运输的结构;其次,运输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综合运载工具和最先进运载工具还存在 一定差距;再次,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发展不足,交通运输效率有待提高;最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拥挤严重,安全水平低,能耗大,污染 严重。
3.2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引入个性化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色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建立综合运输通道。
(2)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建设,以干支协调、区域协调来发展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3)用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积极发展智能化运输系统。
4.结语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建立经济高效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的核心,也是今后政策导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把握的关键。
本文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