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第五版备考
一、名词解析
1、成文宪法:指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
(最早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和1791年法国宪法)(现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指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
(以上两者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3、刚性宪法:指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当今大多数国家宪法所属)
4、柔性宪法:指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
(英国是典型的柔性宪法国家、1848年的意大利宪法)
5、国体:又称国家性质,国家阶级本质,它就是反应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国家基本制度。
(第一个真实确认国家阶级属性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我国的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6、政体:又称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国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统治和管理职能的政权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体制。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选区:它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区域,是选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基本单位。
8、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9、选举权:指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和罢免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10、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1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
12、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享有的最基本、最主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权利。它是一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13、政党制度:它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有关政党的组织、活动以及政党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 和惯例的总和。
14、行政区划:国家为了实现有效的行政管理,依照一定的原则,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并分级设立政权机关的制度.我国基本行政区划为省、县、乡三级。
15、民族自治地方: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6、特别行政区(制度):指在我国的版图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域、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政府领导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的制度)。
17、直接选举:由选民依法投票直接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选举方式.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采用这一方式。
18、间接选举: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选出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全国人大的代表选举采用这一方式。
19、无记名投票:指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选票并将选票投入密封票箱的一种投票方法。
20、宪法规范: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21、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22、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其调整的对象所作的一种法律分类。
23、宪法解释: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24、宪法修正案:是指以修改宪法年代的先后重新设立条文,附于宪法典之后,或将其内容融于宪法典之中,而成为宪法典的组成部分。
25、宪法判例:是判例法国家(主要是英美法国家)的法院,特别是最高法院的关于国家重大问题的判决而导出的宪法规范。
26、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形式。
27、表现自由:指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精神作用公诸外部的精神活动的自由。
28、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
2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照法定程序,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特定的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答:
(1)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它不仅规定国家政体以及公民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等原则,而且规定了国家的阶级本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内容,而一般的法律往往只规定某一方面或者某个领域的制度和政策。
(2)宪法的效力: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规范: 宪法是根本的行为准则。虽然其他的一般法律也都是行为准则,但宪法乃是各政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
从一定意义上说,宪法和法律都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但是,宪法与一般法律相比,则更加全面、更加集中的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居于首要地位的阶级力量;与阶级力量有直接联系的同一阶级内的各个阶层、各个派别的力量;与阶级力量既有若干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2、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同宪法的内容保持一致。
(2)如果普通法律与宪法相抵触,就必须修改。否则,相抵触的部分无效。
(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枳和全体公民的根本的行为准则。
3、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
(1)根本性和最高性:其效力高于其它法律。
(2)广泛性:总体涵盖了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3)原则性:确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
(4)适应性和稳定性: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能够在实施以后较长时间内不作较大变动。
4、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
5、宪法的一般特征
(1)宪法诉讼判断的依据是宪法的最高价值
民主社会人们意念中的价值目标,在政治上的显现必然是立宪主义政治。
(2)宪法诉讼中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是特定的机关
诉讼,就其一般情形而言,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之分,但具体到宪法诉讼,就应该而且只能采职权主义方式。(3)宪法诉讼的对象是特定法律的违宪与否
从本质上讲,特定法律是否违宪属于一种政治冲突———社会冲突的极端形式。
(4)宪法诉讼的结果是:违宪法律无效 宪法诉讼是一种特殊的诉讼形态,具体到判决方面,体现为:它不设定具体的权利义务,也不科以具体的处罚,只是宣布某项法律违宪无效。但如前所述,两大法系宪法诉讼的主体机构是不一致的,其各自所作出的判决效力因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6、简述违宪审查的体制和方式
体制:(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
(2)司法审查制。
(3)宪法法院审查制。
(4)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方式: 在监督机关审查处理违宪案件的方式上,各国也各不相同。就处理法律、法令等规范性文件与宪法相抵触的案件来说,有以下两种不同方式:
①事后审查,即在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之后审查。大多数国家采取事后审查的方式。
②事前审查,即在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以前,先由宪法监督机关审查。采取事前审查制度的国家很少。中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这属于事后审查的方式;宪法同时规定,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这就带有事前审查的性质。
7、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有哪些(1)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2)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原则;(3)便于管理的原则;
(4)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的原则
8、简述我国公民社会经济权利体系
(1)财产权
(2)劳动权
(3)休息权
(4)生存权
(5)受教育权
9、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
1.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权利; 2.提出人事罢免案的权利; 3.提出质询案和进行询问的权利;
4.在全国人大召开的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追究; 5.在大会开会或闭会期间,非经许可,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6.对围绕人大审议议题及有关内容,有视察的权利;
7.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和执行其他属于代表职务的时候,国家和社会应根据实际需要为代表提供保障。
义务:
(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2)同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3)保守国家秘密;(4)在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5)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监督,代表要及时向原选举单位报告自己的工作,听取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10、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言论自由
(三)出版自由
(四)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五)结社自由
(六)宗教信仰自由
(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国家赔偿权
1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3)法治原则(4)权责统一原则(5)精减和效率原则(6)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7)权利监督和制约原则
12、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职权: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主要权利有:
(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外交部在特别行政区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
(2)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派驻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地方事务,在必要时,特别行政区政府可向中央人民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
(3)中央人民政府依照基本法的规定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
(4)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5)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
(6)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
13、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所谓宗教信仰,指的是对具有超自然的超人格性质的存在的确信、畏敬或崇拜的心情和行为。
(1)内心的信仰自由
(2)宗教上的行为的自由
(3)宗教上的结社的自由
14、我国总理负责制的内容:
(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其下属机关负责人对总理负责。
(2)总理负责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并对重大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3)总理有人事提名权。
(4)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15、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
(1)全国人大作为全国人民的代表机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全国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最高的国家权力
(3)全国人大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16、简述人大的含义及其构成环节:
含义,就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中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照法定的程序,首先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织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各级其他国家机关,组成同统一、协调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一种特定政治制度。
构成环节,(1)贯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原则,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2)民主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织全部国家机构
(4)所有国家机关统一、协调,共同实现国家权力。
三、论述题
1、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
内容:
(1)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
(2)违宪审查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3)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
(4)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
(5)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则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完善
(一)设立专职的违宪审查机构
需要设立专职的违宪审查委员会。违宪审查委员会的设置由全国人大进行,独立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并行常设机构,其政治地位从属于全国人大,平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闭会期间不受人大常委会领导,只对全国人大负责,向其汇报工作。其违宪审查职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宪法第六十二条及立法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全国人大的违宪审查职权,即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及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另一部分来源于宪法第六十七条和立法法第九十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违宪审查职权,即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审查工作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如此,一方面将违宪审查权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中独立出来,单独由违宪审查委员会行使,有效地促进了立法权和违宪审查权的分离;另一方面,将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审查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合法性审查权和违宪审查权的分离。
(二)完善违宪审查制程序
违宪审查制度能否在实际中及时而有效的运行,除了有明确的机构负责违宪审查工作外,还需要有一套既明确又具体的法律程序来保障违宪审查的实施。这种程序应当从提请审查程序开始,以正式作出违宪审查结论并且公布违宪审查结果为止。应根据不同的审查范围确定不同的审查程序和方式。第一,提出违宪审查的主体,应当包括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以及其它国家机关、政党、企业事业组织,公民当然有权提出违宪审查。但考虑到违宪审查事关国家根本问题,为避免提出请求的随意性,可规定公民申请违宪审查时,应当由人数不少于30人的公民联名提出。第二,申请的形式要件。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明确违宪的具体问题、宪法依据以及理由。第三,期限。该委员会接到违宪审查申请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立案审查的决定。进入违宪审查阶段后,需要听证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举行听证。违宪审查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结束,并做出是否违宪的决定。对于全国人大的法律草案的违宪审查及有关宪法问题的咨询,也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审查意见和答复。第四,审查方式。对于全国人大的法律草案的违宪审查及有关宪法问题的咨询,应当属于事先审查。对于其它问题的违宪审查,应当属于事后审查。第五,决定的效力。该委员会做出的是否违宪的决定,是终局性的结论。一经公布。即发生法律效力。
(三)完善违宪审查范围
从我国当前实际和今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出发,宪法法院的违宪审查范围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查立法的合宪性,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被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二是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三是审查各政党(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行为)、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行为的合宪性。四是裁决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因为国家机关的权限争端属于宪法争议。五是接受政党及中央有关国家机关有关宪法问题的咨询。
第二篇:政治备考宪法宣誓
18届高考政治备考:新就任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
一、【热点链接】
2018年3月17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画面:当选国家主席手按宪法郑重宣誓,承诺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为什么要增加这样一个庄严的程序?这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仪式感。
回望5年前,习近平履新刚20天,就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强调“宪法高于一切”;4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他的讲话更透露出法治中国宪法至尊的执政思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018年2月24日,习近平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习总书记,始终不渝、一以贯之地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实现人民热切期盼的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对宪法宣誓,显然极具以上率下的示范意义。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利益多元,诉求不同,如何在同一面旗帜、同一个目标之下,聚拢国人士气,海纳百川,凝聚共识,携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不仅仅是执政党的智慧担当,更是人民的最大共识,是共和国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万流归源,正是宪法——新中国历经近70年艰辛探索,激浊扬清而成的根本大法。
中国的宪法具有充分的先进性,即便以世界眼光打量,也毫不逊色,体现了共和国不断反思、突破禁区、取法乎上的制宪和修宪精神,充分彰显了民主与法治。我们曾经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在一些现实操作中,一些违宪行为曾经长期难以得到纠正,这如何能体现宪法的神圣与尊严?因此,尊重并落实宪法,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无法回避的重要前提。
3月17日,国家主席带头宣誓以维护宪法尊严;在此之前十八届四中全会定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教育;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的宪法宣誓制度;教育部也曾要求各级学校形成宪法教育长效机制,鼓励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测试……凡此种种,均旨在确立宪法至尊地位,也是从各个层面维护现代法治文明的核心构成。从此,“宪法高于一切”,会凝聚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并最终在司法实践获得充分落实。
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首先要知法懂法,知宪尊宪。国家主席面对宪法的宣誓镜头,让每位领导干部、每个共和国公民,甚至每个孩子,都受到浸润式教育,共同形成一个充盈着宪法至上的社会环境。国家主席都虔敬地尊崇宪法,那么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对依宪执政不折不扣。今后,百姓也会更加熟知宪法,了解政府和司法机构不该做什么,自己有怎样的公民权利,洞悉执政界限不可逾越宪法,知道如何用宪法保护自己、监督权力。同时公民也将有所惕惧,尊重依法通过的行政要求,莫当街闹医闹环境——宪法由是深入人心,堪为法治中国奠基。共和国宪法,是依法治国最堂皇正大的逻辑,是我们党最坚如磐石的执政基准,必须顶礼膜拜。
二、【命题预测】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2)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3)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5)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12.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3.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4.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15.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17.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18.人大如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19.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20.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②认同宪法。我国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③践行宪法。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三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上一讲中,我讲述了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现在继续讲授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下面开始授课: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第3条: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
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4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共修改了2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解读: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被正式载入联合国大会决议,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理念在国际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宪法作上述的修改,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5条: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 在“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学习解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次在宪法总纲第一条,关于国体的规定当中,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意义非凡。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国宪法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之前都是写在宪法的序言中。中国宪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对于理解中国宪法制度非常重要的序言,这个序言一共有13个自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写在序言中一共出现过五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是非常明确,毫无疑问的。序言的法律效力是非常明确的。为什么要在宪法的条文第一条中来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强化、深化和拓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大家如果看宪法文本的话,第一条一共有两款,第一款是关于中国国体的规定,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内容,写在第一条中的第一款。第二款是“社会主义 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在这句话的后面写入了刚才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性。第一条具有统领总括的含义,它是跟国体和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党的领导是包括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句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形象的话,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
第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表述非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大家可以看一下,党的领导原来写在宪法序言中,现在写在宪法的正文中,这是第一次。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有的术语,也是第一次写进宪法的条文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所以,这次修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定,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深化和拓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
第6条:宪法第四条第一款。
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 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7条: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学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次宪法修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其内涵非常丰富,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实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社会的方向、未来,决定着中国能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多年来,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腐朽的思想文化现象,而腐朽的思想观念危害巨大。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清除纠正各种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实现长治久安。二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既具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又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潮流,是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精确概 括。三是充分发挥司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既要靠提倡、靠宣传,更要靠制度、靠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第8条: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
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学习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2015年7月1日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了修订,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第9条: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学习解读:这次修改宪征求意见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这次修宪删去了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一种经验总结。既是健全完善党和 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四大以后,党和国家一直实行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25年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是治国理政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二是一项制度设计。既是使宪法与党章有关领导体制的规定有机衔接起来的制度设计,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的制度设计。三是一个政治安排。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制度安排,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的战略安排。宪法这一条款的修改,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权机关协调运转和国家体制机制有效运行,有利于组织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所在,也使党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能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制度、各个领域中。这一修改,不意味着恢复国家主席职务终身制。应当看到,在党内外有一个广泛的共识,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功解决并将继续有效解决党和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的问题。
第10条:宪法第一百条增加一款。
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 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学习解读:增加这一规定,有利于设区的市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制定体现本行政区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更为有效地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规范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行为。
下面接着学习解读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的11条,主要内容如下:
为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宪法修正案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节后专门增加了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十七条。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同时在宪法的另外十个条款11处作了相应的修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监察委员会的组织和职权由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 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学习解读:设立监察委是本次修宪很大的一个亮点,本次修宪一共作出了21条修改,其中11条都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占这么多的内容,足见监察委员会在这次修改宪法的分量。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法的保障。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设置监察机关,是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创新。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不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依法行使的监察权,不是行政监察、反贪反渎、预防腐败职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代表党和国家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既调查职务违法行为,又调查职务犯罪行为,其职能权限与司法机关、执法部门明显不同,彻底地将以前各级行政部门管辖的监察工作分离出来。这次修宪时,从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入手,把过去的行政监察提升为国家监察,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个是行政监察面过窄,监督对象没有实现全覆盖,第二个是反腐败力量分散,第三个是纪法不能贯通。监察委员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既要加强日常监督、查清职务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相应处置,还要开展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次宪法修正案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性质、地位,以及它的工作原则、领导体制,包括与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关系都做出了规定。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监察机关无论基于立法规定抑或权力属性,都具有独立的地位,是我国独立的监察机关并独立行使监察权力。设立监察委员会涉及国家机构的职权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所以需要做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要在宪法中做出规定。宪法的上述修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部署。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直至夺取压倒性胜利。
此外,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并于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2018年宪法修正案全面体现了自上一次修宪以来,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这次宪法修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完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统一战线制度,建立健全了国家监察制度等等,重大历史意义非同寻常。首先,它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宪法保障。其次,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提供了宪法保障。第三,为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宪法保障,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第五,为支持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修改完善国家立法体制,进一步健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强化了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2018年宪法修正案,我们要从“五个一”来理解这次修宪的重大意义:“一个统领”“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一个宣言”“一张蓝图”。
“一个统领”: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一个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有利于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有利于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一条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一个宣言”:党中央的修宪决策宣示了宪法精神、宪法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张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我们绘出了美好蓝图,是解决所有实践性问题的“航标灯”,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施工图”。
全体服刑人员,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是要坚决拥护宪法的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了变化,而要解决新的矛盾,宪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保驾护航。二是要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与西方宪法的本质区别。这次修正案在序言和总纲中,都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三是要深入理解宪法修正案中删除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限制,这一修改强化了“三位一体”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四是强化宪法意识。要组织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大家敬畏宪法、捍卫宪法、践行宪法的意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宪法忠实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以上就是两讲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通过这两节课,能对我国宪法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和更深入的认识。至此,我的授课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思考题: 1、2018年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2、2018年宪法修正案共修改多少条内容?
3、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相关规定的意义?
第四篇:2014云南国家公务员冲刺宪法政治制度备考重点
2014云南国家公务员冲刺宪法政治制度备考重点2014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真题下载、名师指导、课程推荐请点击:
宪法是我们常识考试中法律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宪法的学习与复习,很多同学都感觉非常头痛。原因在于觉得对于宪法的相关重点内容不好把握。当然,这完全都是因为不了解宪法部分的考察内容而产生的疑惑。其实,只要你了解了宪法考试的出题规律,你就会发现宪法考试的重点内容其实挺突出的。宪法在我们常识部分的考试中往往侧重于它的政治方向,而忽略它的法学方向。也就是说,宪法考试的重点一般都集中在我国政治制度的考察,而很少考宪法学的知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在复习宪法的时候也就会有的放矢,接下来就把宪法这一块的重点内容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一、政体和国体
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通常是用来表述一个国家的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与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政体相适应的我们国家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中,根据巴黎公社和苏维埃制度的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保证了全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总纲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有机结合的一种国家制度。人民在数量上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者包括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而人民的敌人只包括极少数敌对分子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最后要强调,民主和专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方面和专政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基础,对敌人实行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保障。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在这类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包括: 民族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权。
五、政治协商制度
所谓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当然,这里面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八个。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它们是参政党。
六、一国两制制度
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为于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体现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1983年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对“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了具体阐述。198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获得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
以上就是我们从宪法考试所侧重的政治方面对宪法考察的重点做了一个梳理,当然这个梳理的作用是给大家点明方向以及介绍最基本的内容,希望大家可以以此为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打好宪法的考试基础。
第五篇: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宪法备考建议
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宪法备考建议
公共基础知识中法律的考察一直是广大考生的痛点,因为法律包含的范围广泛,涉及法理学、刑法、行政法、宪法等,内容多且相对专业,2018年正值我国现行宪法第5次修改,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要尤其重视,中公教育老师就此次宪法修改给出复习备考建议。
首先,考生必须知道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一共修改了5次。
其次,2018年修改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指导思想方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外,增加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二、在领导力量方面,延续党章修改的精神,更加突出党的领导。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在战略布局和目标举措方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新的奋斗目标以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例如:“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包括“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在对外关系方面,增加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
五、在国家机构设置和党的领导体制方面,修宪建议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为监察委员会建立组织体系、履行职能职责、运用相关权限、构建配合制约机制、强化自我监督等提供了根本依据。这部分在考试中也以识记的方式来考察,考生只要能够在考试中以选择的方式选出来即可。
最后,考生应牢记事业单位考试难度整体不大,但出题方式十分灵活,涵盖广泛,在复习备考时多留意社会热点和法律案例。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