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2年行动会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当前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批新兴技术创新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为继续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和任务概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注重政府引导,完善市场监管,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推进原则。
1、夯实基础,分步推进。把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和夯实智慧应用基础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2、创新发展,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3、突出重点,聚焦项目。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4、市区联动,示范带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支持区县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示范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发展。
5、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到2013年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实现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
——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初步显现。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可追溯,网格化管理基本覆盖全市域,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技术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0,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8500亿元。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个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13年,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28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在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云计算等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把上海打造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
——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城市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为建成国家信息安全服务高地奠定基础。
(四)任务概要。
未来三年,围绕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推动相关企业重点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5个专项,落实完善规划体系、规范建设管理、强化机制建设3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二、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以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为主线,加大建设投入,着力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不断满足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对改善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一)重点专项。
重点专项一:宽带城市建设。
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显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NGB城市网络,基本建成宽带城市。
——光纤宽带网。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对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光纤到户能力覆盖650万户以上家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提高用户接入和业务承载能力。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完成49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完成郊区180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重点专项二:无线城市建设。
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全市无线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基本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率先在国内投入试商用,基本建成无线城市。
——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WLAN建设,全市WLAN总量超过2.2万处(约13万个AP)。实现公共交通、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教育卫生、商业金融等设施的重点场所覆盖率超过80%,接入能力达20Mbps,覆盖密度和质量国内领先。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开展网络优化、技术升级和提高深度覆盖,增加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完善三种制式的3G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
——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完成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建设,力争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城镇的网络覆盖,率先在国内城市中开展TD-LTE试商用。
重点专项三:通信枢纽建设。
继续保持城域网出口容量国内最大,海光缆通信总容量占全国50%以上,进一步提高通信转接能力,增强服务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能力,积极创建亚太通信枢纽。
——海光缆系统。完成新亚太海光缆(APG)在本市的登陆建设并投入运行,推进跨太平洋直达(TPE)、亚太二号(APCN2)等已建海光缆扩容建设,力争在本市登陆的海光缆通信总容量达10Tbps。
——国际、国内互联网出口扩容和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国内通信系统建设,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出口能力,互联网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Tbps和5Tbps;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通过各自在上海的国际通信节点实现与亚太地区主要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直连,增强上海通信枢纽能力;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增强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力。
重点专项四:三网融合试点。
全面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在基础设施能级、试点业务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水平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全国领先,广大市民充分享受三网融合的成果。
——管理平台。基本建成IPTV、手机电视等集成播控平台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完善相关业务功能,做好与国家有关平台的对接,加强与本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体系的衔接。
——试点业务。深化拓展IPTV、手机电视和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试点业务,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内IP电话等试点业务开展,促进多屏互动、高清视频、互动娱乐、智能家居等融合业务应用,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
——业务基地。加快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手机、电脑、电视等多屏互动平台建设,实现多终端设备交互应用。推进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建设,发展手机视频新业务,开发客户端新产品,促进视频业务整合。推进中国联通手机应用商店运营基地建设,完善业务管理平台和开发多种应用功能,整合内容资源,拓展应用领域,发展新型业务运营模式。
重点专项五:功能设施建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功能服务型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内率先部署规模化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运算速度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为大力拓展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网络增值业务做好基础支撑,满足服务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多方参与、增大投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注重节能环保和服务创新,实现集中式和规模化部署IDC,增强云计算、虚拟存储等高端业务服务能力,全市IDC总机架数力争突破2万架。
——超级计算中心四期。加强部市合作,推进技术和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参与研制并引进位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完成超级计算中心四期的规划选址,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运营基地和附属设施,面向科技研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应用服务能级,拓展应用服务领域。
——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以上海GPS综合信息网为基础,完成多站点兼容北斗导航卫星、GPS卫星、GLONASS卫星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上海地区CRO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无线广播平台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开展多种位置服务应用。
(二)重点任务。
构建本市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发展与空间布局相结合的专业规划体系,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和贯彻落实,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开放利用管理。强化政府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发挥行业、民间机构作用,形成良好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环境。
重点任务一:完善规划体系。
落实本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做好与市、区县两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编制和实施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布局规划及实施策略等各类专项规划;落实重要功能区、郊区新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推进专业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实现与相应层级城乡建设规划的有效对接。
重点任务二:规范建设管理。
修订和编制新建住宅建筑通信配套技术标准、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和推进光纤到户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将信息基础设施意见征询、方案审核和项目验收等环节纳入本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管理程序,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市政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交付使用。
重点任务三:强化机制建设。
进一步发挥上海推进光纤到户建设、3G建设、三网融合等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促进跨部门工作协调推进;探索建立本市通信质量、网络速度和服务的第三方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本市互联网交换中心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功能,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
三、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
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围绕重点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新兴技术应用,突出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大力推进以信息感知、业务协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智能应用,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使城市运行更安全、经济发展更协调、政府管理更高效、公共服务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捷。
重点专项一:城市建设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设施维护、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管理范围拓展至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郊区县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化区域,完成拓展区域的部件数据调查入库、万米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镇,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建设并完善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水务管理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防汛堤岸、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违法侵占堤岸等重点事件的网格化管理;完善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完善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逐步将越江设施、掘路管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本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实施范围,完成包括地下综合管线和高架道路、地铁及部分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数据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理、地下空间建设风险控制等示范应用;建设地下空间专业网格系统,重点开展对防空和民防设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经营等的网格化管理。
——开展“智能水网”试点应用。建设“智能苏州河”监控系统,整合利用苏州河水文资源、供排水、水利闸站设施等领域的控制传感器,加强与市容绿化、建设交通、地方海事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在苏州河水系全方位开展监测预报、事前预警、事中评价、事后评估的业务应用试点,实现水安全智能指挥、水资源智能调度和水环境智能监控;规划建设“智能水网”感知系统,提高雨量、河网水质、水源地和省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
——搞好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难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杨浦新江湾城、崇明陈家镇、虹桥枢纽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等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打造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重点专项二:城市运行安全。
围绕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发布形式和发布终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基于一期建设成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共享与应用系统、危化品安全生产诚信系统,以及由专家处置案例、危化品安全特性(MSDS)、应急响应物资构成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构建及时、准确、智慧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
——智能化消防数字平台。依托消防专业数据采集终端,实现消防水源分布和应用、重点目标监管等信息的动态采集;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掌握消防装备、消防车辆、应急救援设备等灭火救援力量的分布、状态和数量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灭火救援力量的调度;实现与全市重点单位消防监控中心联网,共享消防水泵、水压、探测报警器、防火门、防排烟等消防设施状态、重点部位图像和灭火救援预案等信息,为全市防灾和救灾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撑,并提高重点单位自动预警能力。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具备多灾种早发现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安防视频资源共享系统。制定社区视频联网共享方案,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重点专项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枢纽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时采集轨道交通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提升地面公交动态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发布;完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系统,试点推进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发布服务系统,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完善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换乘(P+R)信息系统,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和预约停车服务。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提高收费道口通行能力。
重点专项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数字教育工程。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市民问诊式虚拟气象台。拓展建设基于高楼、草地、路面、水面等不同环境的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加强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度、共享度,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五: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建设和完善网上党建服务平台。满足党务公开、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等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提供视频接待、网上信访、群众建议征集等互动应用;开展在线学习培训、网上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宣传统战等应用;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
——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整合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综合服务门户、重大人才工程管理平台及人才发展管理监控平台,采用网络化的人才信息申报管理模式,积累人才信息库,提供对各类人才发展指标的分析和比对,为社会人才发展和领导决策服务。
——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收集整理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覆盖面广的文件资料收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各单位电子文件实现随时形成、随时收集、随时利用。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审批和服务;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并联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代社会保障卡。依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面、基于国产加密算法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系统,将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作为前端载体,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后台支撑,承载相关职能部门的持卡办理事务,为市民提供信息记录、电子凭证、信息查询、身份认证等便捷的公共服务。
——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依据网站无障碍改造设计规范,推进全市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力争50%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水平达到《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一级标准,提升视力障碍群体访问政府网站的便捷性。
——市民服务综合热线。逐步整合政府各部门对外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各类功能的统一的市民服务综合热线,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初步形成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热线服务体系。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在全市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依托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实现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事务受理、协同办理系统,提供社区事务在线咨询、自助服务、办事进度查询等服务,实现各部门社区事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试点并加快推广社区事务“区内通办”,提升社区事务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法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充分利用、整合现有法人数字证书,建设法人网上身份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法人数字证书统一管理、一证多用、电子印章加载等功能,进一步完善证书服务渠道和收费模式等机制,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理各类事项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为全市各类政府网上办事平台提供信息安全支撑和信任服务保障。
重点专项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方式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二期)。基于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拓展覆盖所有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的法人信息,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各类法人综合信息的数据库,积极推进基于法人信息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市场整顿、安全生产监管、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投资分析等重点领域的业务应用,实现法人信息的区县共享,逐步向社会提供法人基础信息查询服务。
——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检索、信息加载、系统搭建等“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搭建基于统一空间地理参照系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按照试点先行、标准配套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急、交通、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各园区、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各市场主体等在互联网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搜索查询为特征的互联网搜索平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比对评价等服务。
重点专项七: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打造航运、贸易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拓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门户网站。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整合和链接相关航运服务和管理信息,建设集航运政策发布、监管查询、物流服务、航运咨询、航运交易等于一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门户网站,实现航运信息的权威发布、有效聚焦和增值服务。
——深化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拓展“一单两报”系统试点受益面,不断扩大“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应用覆盖范围,逐步推进检验检疫业务的电子一体化监管,完成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上海基地建设。
——建设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整合国内外贸易及信息服务领域的优势资源,构建贸易信息综合门户,提供以商务资讯、贸易指南、海外市场、招商引资、消费流通、商务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商务信息服务,并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及数据分析体系,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商务领域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贸易全环节信息服务功能。
——建设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全面整合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已建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贸易政策效应分析、贸易运行监控预警等平台,建设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各类贸易、投资信息和监控预警服务。
——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子商务在制造、金融、航运、商贸、会展、文化、旅游、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促进大型企业整合资源,支持面向区域、行业、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促进餐饮、旅游、娱乐、购物等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基于3G、4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发展数字电视商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50家左右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10个左右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力争2013年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建设浦东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广,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探索电子支付、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和电子交易的集成创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
——开展电子商务“双推”工程。结合中小企业需求,聚焦本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遴选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按照政府财力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原则,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深化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深化银行卡产业发展,做精做深银行卡受理和发卡市场,发展银行IC卡;鼓励多种形式电子支付工具的运用,推动手机支付、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完善;按照便捷、安全、规范的要求促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支持更多有条件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取得支付许可;促进电子支付在公共事业、票务、互动娱乐、网络视听、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支付服务业发展。
重点专项八:“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产业链信息化应用协同,带动行业信息化能力整体提升;加大第三方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效能整体提升;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带动园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电子标签、可编程控制器、工业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生产和使用中的应用,提升大型客机和发动机、核电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产品,以及数控机床等生产母机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钢材、复合材料、石化衍生品等新材料,以及家电、服装、食品等主要消费品的产品附加值。
——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以骨干制造型企业为重点,推进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关键研发技术应用,推广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生产控制系统和装备,支持企业在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流程无缝衔接等领域建设跨平台、跨地域的信息化系统。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化骨干企业基于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促进航空、汽车、装备等行业在研发、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有效协作;促进钢铁、石化等行业安全有序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总集成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从制造业中剥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在云计算、中试环境、工业设计、物流、认证检测、能源监测等领域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自营信息化平台剥离后发展面向行业的专业性信息化应用服务;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产业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用联动合作平台。
——“数字园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服务能力的“数字园区”。促进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鼓励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园区管理、企业服务、产业转型、绿色生产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支持园区内企业打造“数字工厂(企业)”。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坚持市场先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产业链集群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应用,实现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对接国家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作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大专项一:云计算。
以自主发展、应用示范为重点,以建设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实施“云海计划”,突破自主可控云计算技术,集聚国内外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健康、文化等领域,探索建立云计算商业模式,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
——关键技术研发。在云计算服务器、安全云操作系统、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应用示范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建设:“金融云”,支撑金融核心交易、在线支付、银行卡管理等业务;“中小企业服务云”,突出行业性、区域性,为张江园区IT企业和中小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健康云”,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安全的临检质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文化云”,面向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云”,在杨浦新江湾城试点面向智能家居、娱乐休闲和社区服务的云服务体系,实践“云中生活”;“电子政务云”,整合相关部门资源,运用云计算架构,选择青浦、闸北等区域开展“电子政务云”试点,逐步构建市级“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
——支撑环境建设。发挥“云海创投基金”作用,加快产业创新;推动云计算企业向闸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和杨浦创新基地集聚;建设云海创业大厦,高起点规划建设面向全国的云计算展示和体验中心;依托云海产业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开展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
重点专项二:物联网。
坚持高端发展、差别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发挥和提升现有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支撑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推进物联网产品制造与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形成物联网应用市场和相关产业链,提升上海在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引领地位。
——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物联网发展专项,支持本市企业积极承担物联网(传感网)相关任务。深化实施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专项,重点支持先进传感器、网关芯片及产品、短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及模块、核心控制设备等的研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用示范推进。争取成为国家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化试点城市。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楼宇节能、社区智能安保、医疗废弃物监控、服装行业应用、机场电子围栏(二期)、数字医疗、精准控制农业、危化品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能水网、智能电网、灾害预警、智能交通、电子口岸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建设短距离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测试、无线通信节点极低功耗共性技术开发、微机电系统(MEMS)集成制造技术等平台,提供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以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嘉定“上海物联网中心”,重点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建设浦东等区县的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产品生产和后台运营支撑服务;建设杨浦等区县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应用示范和人才培训。
重点专项三:TD-LTE。
坚持技术先导、应用驱动、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原则;推进“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发挥和提升上海在TD-SCDMA产业链的集群优势,培育形成完整产业链;探索形成TD-LTE业务创新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TD-LTE的研发及业务创新中心。
——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本市企业积极承担TD-LTE相关任务;组织实施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TD-LTE专项,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重点支持TD-LTE多模融合芯片及终端、系统设备、无线终端测试仪器、网络监测及优化平台研发;推进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TD-LTE与无线局域网(WLAN)等技术融合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应用示范推进。发挥和提升上海世博会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的示范效应,重点支持TD-LTE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在高端金融商务区、航运集聚区、高科技园区、政务区、校园、医院等重点区域率先应用。加快实施TD-LTE远程医疗诊断平台、救护车、消防紧急救助、无线视频监控、移动多媒体信息互动等应用示范工程。
——加速产业链形成。以建设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试点城市为契机,加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速研发及商用化进度,形成上海在国内TD-LTE关键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突破海外市场。
——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以创新、开放、合作、示范原则,建设张江 TD-LTE业务验证平台,开发、验证、演示和推广TD-LTE端到端解决方案,为本市TD-LTE应用示范提供支撑;积极推进TD-LTE产业联盟建设,强化运营商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重点专项四:高端软件。
坚持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大型行业应用软件,构建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商和产业集聚区,促进智能终端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2100亿元。
——基础软件。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办公软件的技术水平,形成国产基础软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培育150家基础软件应用试点企业,在卫生、教育、社区、电子政务、人口信息、能源管理等领域,形成15个以上基于国产基础软件的示范项目,使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在应用中走向成熟。
——工业软件。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领域运行控制、综合监控系统;智能电网领域高级计量体系和需求侧管理系统;数控领域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领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化仪表;石化领域实时在线质量监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航空领域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数字化试验仿真、客户服务应用系统;船舶领域智能化、异地并行协同精益数字造船与绿色造船。建设行业性仿真测试验证、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制平台。实现设计研发协同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测管理可视化、测试验证标准化。
——大型行业应用软件。按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可信化软件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分行业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政务领域协同电子政务平台、应急指挥系统;卫生领域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面向社区无线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金融领域网络支付系统、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基金业务系统、金融数据挖掘系统;航运领域综合航运管理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交通领域实时路况信息采集、发布和管理;商贸领域商品综合资讯、市场交易、跨行业物流跟踪系统;电信领域通信运营系统解决方案、计费系统。形成20家左右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技术领先的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重点专项五:集成电路。
坚持两翼齐飞、协同发展原则,以设计和制造为自主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外资(包括台资)投资封装业,建立与本市集成电路产业链相适应、互动发展的封装产业;支持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业发展,在产业化、商品化方面形成突破。到2013年,本市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达到850亿元;设计业依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研发。继续推动芯片设计和整机联动,大力发展片上系统(SoC)技术,鼓励优势企业达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支持移动通信芯片、数字电视芯片、平板显示相关芯片等优势领域形成系列产品,着力推动汽车电子芯片、高端智能电表芯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核心部件突破和发展。
——产业能级提升。以“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为抓手,加快12英寸生产线建设,推动制造工艺提升到45~32纳米国际主流水平;重点拓展汽车电子、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工艺等特色代工服务,建立支撑国内设计业发展的工艺体系,为国内设计业发展服务。
——装备材料突破。紧紧抓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契机,在12英寸介质刻蚀机、硅片清洗机、SOI、抛光液等设备和材料产业化基础上,形成更多点上突破。重点攻克封装用光刻机、硅通孔刻蚀机、无应力抛光机等重大集成电路装备技术和产业化,并在高纯度原材料上形成突破。
——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调整芯片产品封装结构,提升球栅阵列封装(BGA)、多芯片组装(MCM)等先进封装的产能比重,加强对硅通孔三维(TSV 3D)封装、硅基液晶(LCOS)等新型显示封装技术的研发。
重点专项六:下一代网络(NGN)。
对接国家下一代网络规划,坚持应用引领、统筹协同、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原则,加强自主创新,开展政府和电信运营商的先行示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构建涵盖系统设备、终端、业务平台和内容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网络产业链。
——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分布式多核技术的IPv6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交换机、基于万兆高性能的IPv4/IPv6下一代互联网关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的产业化。
——规模部署和应用示范推进。依托电信、广电运营商,在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光网络规模部署和IPv6特色应用试验,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在网络设备采购、政府网站部署等方面的支持策略;通过应用示范,以产品、网络、信息内容和服务为整体加以推进,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
重点专项七:车联网。
坚持应用示范、核心突破原则,依托本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完善的车联网产业链,建立开放式应用服务平台构架;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制定。
——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包括开发整车网络体系构架和功能强大的网络软件工具及客户化的嵌入式软件模块,基于控制器局部网(CAN)总线的应用开发,网关集成控制模块及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通信显示控制模块等,使汽车电子向网络化、智能化应用深入发展。
——核心领域突破。重点包括总线收发器及系统芯片、无线收发芯片、汽车级电子标签(RFID)、氧传感器、雷达传感器、车道偏离传感器等,推动形成集成无线通信、车身网络远程接入服务、车载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中间件在内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体系。
——关键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包括3G、TD-LTE、4G通信、车际短距离通信、在线整车故障诊断技术、智能导航等相关应用和产品,形成产业链,产生规模效益。在上海形成1~2个以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应用服务、内容服务及用户构成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及有效商业模式的服务品牌。
重点专项八:信息服务。
以发展高端、培育新兴、集聚总部为重点,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抓手,实施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内信息服务业高地。
——网络互动娱乐。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出口,显著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单机版游戏和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游戏为重点,支持研发手机游戏。支持社交网络(SNS)平台开放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研发原创动漫产品,提升动漫产业的品牌价值,支持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
——网络视听。促进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及视频门户等业态共同发展,鼓励网络视听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研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新传输方式的网络视听内容和原创网络视听内容。
——数字出版。推动电子书产业链各环节对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开放性的综合数字内容平台,整合各类内容资源;鼓励各类阅读终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和品牌建设;探索电子书在教育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加快沪版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数字化和平台服务化进程,实现内容的充分共享和利用最大化。
——专业资讯。进一步加强金融专业数据库建设,推进各类经济信息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支持金融资讯服务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基于航运业务信息衍生的专业信息服务企业,促进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的开发共享和社会应用。建立并完善商贸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基于大宗商品资讯发布、一站式供应链管理平台、贸易领域法律信息服务的专业服务。
——生活资讯。发展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日常消费的生活资讯业,重点建设生活资讯信息平台、生活消费指南平台、资讯传递和商业营销服务平台,加强旅游信息资源开发和资讯服务。
——配套环境建设。建设紫竹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数字互动娱乐产业园区等专业基地。搭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版权交易等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制定网络游戏、电子书、电子课本等相关行业标准。加强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网络领域的侵权盗版问题。
五、信息安全保障
把信息安全摆在城市安全的突出位置,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以保障应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目标,着力夯实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切实加强信息安全前瞻性研究,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构建健康安全网络环境,确保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一)重点专项。
重点专项一: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统一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基础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网络信息安全支撑功能,切实提升城市信息安全的基础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组建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中心,依托国家和本市相关资源,统筹建设应急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城域网信息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支撑和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状态感知评价等系统,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设施,及时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三期)。建设无线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安全检测系统、智能卡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测系统、商用密码产品检测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深度检测试验环境等设施,切实提升信息安全综合检测能力。
——统一网络信任体系(二期)。建设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电子认证系统及其应用接口,及时应对3G、TD-LTE等技术发展;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设施,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可信数据保全系统、可信时间戳系统和电子认证系统公钥密码算法升级改造项目,提供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
——基础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升级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平台,提升流量清洗能力,保障银行、证券、保险等重点行业信息安全;加固域名系统(DNS),强化容灾备份能力,保障域名系统(DNS)解析稳定、安全、可靠;完善不良信息拨测系统,建设手机防病毒系统,升级绿色上网服务和基于云计算的病毒查杀服务平台功能,净化网络环境。
重点专项二:监管服务。
实施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网络安全专业监管支持系统、政务网络安全防护和灾难备份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本市监测互联网有害信息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
——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建设互联网安全监察数据中心和数据鉴定实验室,强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站有害信息采集和审计,提高公安部门对本地互联网资源基础信息库的整合分析、证据保全和勘查取证能力。
——网络安全专业监管支持系统。建设相关的专业监管系统,加强网络涉密信息的监控和查处,有效监管电子政务网络和互联网密码使用。
——政务外网安全防护和灾备扩容。建设市级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平台和安全接入防护系统,加强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的安全管理和防护,实现区县级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口归并到3个以内、市级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口归并到5个以内;提升电子政务灾备中心服务能力,实现50家市本级财政单位非涉密信息的灾难备份。
——政务内网安全防护和灾难备份。升级改造市级政务内网平台,改造完善网络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加强政务内网的安全管理和防护。
重点专项三:产业支撑。
以国家级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形成社会化的信息安全综合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安全芯片、国产密码算法应用、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嵌入式控制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启动支撑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安全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支撑设施论证,促进信息安全相关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产业发展。推进系列安全自主密码智能卡芯片、通信网信息安全与综合管控平台、网站认证与防护等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面向信息安全专业企业的漏洞分析、密码验证等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降低本地区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成本,促进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创新。
——服务提升。依托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建设信息安全综合服务“一站式”门户系统,提供在线安全监测、云安全存储、网站实名认证等服务,实现安全集成与监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安全培训等信息安全服务业集聚;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服务指南应用示范项目,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规范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外包服务,建立信息安全服务评价体系,推动信息安全服务规范运行。
(二)重点任务。
进一步优化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完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强化专业人才培训和全民意识教育,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网络环境。
重点任务一:加强信息安全综合监管。
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处置和大型活动信息安全保障等相关规定,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构的统筹力度;深入落实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应急管理、综合检查等监管制度;研究建立针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评估制度。
重点任务二: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
建立网络空间综合监测预警和态势研判机制,加强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战略研究;建立互联网有害信息集约采集和共享协作机制,提升工商、税务、质监、金融、出版等部门在互联网上的执法管理能力,督促电信运营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切实履行网络监测和信息审核义务;完成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国家试点工作,实现本市500多家党政机关网站实名认证,推动互联网网站实名认证服务发展。
重点任务三: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在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的运维人员、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项目经理中推行信息安全师、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等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项目,完成1000人次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员的知识更新;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活动周,组织信息安全技能竞赛,并通过讲座、展览和会议等形式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拓宽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净化网络环境。
六、主要保障举措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加强本市相关专项资金向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聚焦,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二)优化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吸引各类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企业参与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着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宽带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共性技术。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保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强化试点示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带动引领效应;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街镇)建设,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五)完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智慧城市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落实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着力突破集成电路保税、互联网服务等政策,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按法定程序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的实施意见;积极创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政策环境。
(六)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宣传,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加强智慧城市相关知识普及和应用培训。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开展统计评估。研究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社会评估体系,依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跟踪分析并发布评估信息。建立三年行动计划的协调落实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并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八)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形成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合力。成立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依托相关机构,建立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市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任务的细化和落实。各区县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按照全市部署,负责本区域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第二篇: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方案
(提纲)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推进原则 二、一城一策,合理确定建设目标
三、逐层分解,量化项目考核指标
四、梳理城市信息资源,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
五、统筹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六、重点应用项目推进方案
(一)项目1 1.项目建设内容 2.项目关键技术
3.项目与公共信息平台关系 4.责任分工和组织体系 5.项目建设程序 6.项目建设时序 7.项目资金保障 8.项目运营模式 9.质量保障措施
(二)项目2 „„
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一)会议制度
(二)责任制度
(三)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
(四)信息反馈制度
(五)建立高效决策机制
(六)实施统筹管理制度
(七)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方案
(编写说明)
一、指导思想、推进原则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深化需求分析,细化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实施路线,实现总体规划与工程实施的衔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成效与目标愿景的一致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原则
需求牵引,重点突破。结合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充分考虑政府、企业、民众各方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强调标志性成果产出。重点优先建设以数字城管为基础的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工程,以排水防涝、地下管网为重点的智慧水务工程、以建筑数据库为载体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部门合作,全方参与。加强部门业务统筹,充分考虑各部门与城市整体目标的协调与配合,建立起顺畅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合理部署,统筹安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与资源,促进公众参与。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强调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出台系统性的方案及操作办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和应用系统,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统筹管理,注重安全。统筹建立相关标准和技术体系,积极采用安全可控的产品,建立实施可靠安全保障制度,保障业务运行的安全可靠。
落实保障,科学实施。建立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注重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注重建设资金来源保障,在统筹财政资金的基础上,合理吸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
创新合作,经验推广。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强城市区域间的沟通合作,有效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二、一城一策,合理确定建设目标
以智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指导,紧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城镇化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内容,合理确定智慧城市试点的建设目标,提出量化指标,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有重点地支撑相关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逐层分解,量化项目考核指标
以量化的试点期建设目标(指标)为基础,分析任务书中重点项目是否覆盖了目标要求,并将量化的建设目标分解到各项目的考核指标中,使每个项目都呼应具体目标。如果建设目标与具体项目之间不匹配,可考虑调整目标或具体项目。
项目考核指标应明确考核范围(如主城区、具体的社区等)、考 核方面及考核程度。
四、梳理城市信息资源,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
智慧城市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信息感知和互联,而城市信息资源梳理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各类信息的系统整理,明确出智慧城市的信息源和信息格式,并确定哪些信息资源可以存入公共数据库进行集中共享,哪些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分布式共享;哪些信息资源可以向社会开放,哪些需要对敏感信息处理后向社会开放,哪些可在政府部门间共享。
对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对于可以向社会开放的信息资源,整合到公共信息平台上,以多种方式支持信息消费。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增强信息消费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城市信息资源梳理,优先构建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建筑等五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应明确数据覆盖范围、覆盖率、共享率、数据建设标准和更新周期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数据库建设项目的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数据库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五、统筹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在城市信息资源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字城管、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等已有的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统筹利用和功能扩展,避免城市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城市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符合《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标准。应明确共享机制、共享范围、共享权限等制度性和技术性方案。应明确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责任主体、配合部门、资金保障、运行保障措施等。
六、重点应用项目推进方案(除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之外的项目)
(一)项目1 1.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应包括标准政策、规章制度、信息系统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建设内容应体现智慧化,即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信息、分析数据、改进管理、提供更公平和便捷的服务;可与上一级平台共享的项目应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并在建设内容中体现衔接。
2.项目关键技术
明确项目建设所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以及技术路线,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
3.项目与公共信息平台关系
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实现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对接,避免重复开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如果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应 描述清楚应用项目如何与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接,调用了公共信息平台的哪些资源和接口。
4.责任分工和组织体系
明确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实施单位以及各自相应的责任。对于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组织体系,确定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5.项目建设程序
确定各项目的建设流程,明确项目是已存在政府项目库中可以快速启动,或是尚需完成可研、初设和施工设计等流程;明确项目是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还是直接由运营商投资建设;项目是否可简化审批流程,等等。项目建设程序是确定项目建设时序的依据。
6.项目建设时序
依据智慧城市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判断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技术、经费的约束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突出建设重点。制定详细、可执行性强的项目推进计划,按描述重点工作和主要进展,对于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应明确其阶段成果。
7.项目资金保障
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可选择的模式进行分析、分类,通过分析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的构成要素、影响参数,构建出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选择决策模型。并利用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选择决策模型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进行分析,明确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提出清晰、具体、资金来源切合实际、可执行性强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案。
8.项目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大都以亿元计,长期、大量的投入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好智慧城市工程自身“造血”能力,是保持其持续活力的关键之一。
针对各重点项目要有具体的运营模式设计,明确项目的运营主体,项目哪些内容由政府运行,哪些市场化运营;对于政府运营的,要明确负责部门,并有相应的运行的人力物力的保障措施;对于市场化运营的,要明确运营单位和运营模式以及收益模式。
9.质量保障措施
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要确保建设资金有效使用和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对项目工程加强监管和效果测评,确保项目工程的质量。
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必须严格依照承建合同的要求,审查关键性过程和阶段性结果,检查其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要求,对项目质量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估。要形成“规划、建设、检查和反馈、纠正和改进”的环形项目运行管理机制。
(二)项目2 „„
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一)会议制度 为实时掌握重点项目的总体建设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落实情况等应形成定期的会议制度,明确会议组织形式、参与人员、会议目的(总体汇报、重点问题解决商讨等)等。
(二)责任制度
建立完善、明确的项目责任制度,明确领导小组、项目联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的责任,制定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落实、有人监督”的工作格局。
(三)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
对重点项目的目标任务情况、决策部署情况、建设执行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定考核制度,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
(四)信息反馈制度
针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明确信息反馈渠道、反馈机制,根据需要适当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建立高效决策机制
对于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般事项、重大事项、特殊事项,要有相应明确的决策机制,保证项目的通畅执行。
(六)实施统筹管理制度
成立专门的机构,比如智慧办等,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工作,收集整合、分析重点项目推进中各类信息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负责对重点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等。
(七)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以保障应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目标,采取“统一规划,分部实施”的总体战略,着力夯实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切实加强信息安全前瞻性研究,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新问题、新情况,构建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对智慧城市核心应用体系、重点信息和数据系统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第三篇: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
注重民生领域
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设计和长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的投资中间,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的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其重点就是要注重老板姓所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它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他市做法。
智慧城市建设要围绕服务民生来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城市发展特色和应用特色,注重以智慧城市应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制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运作机制和标准规范。各地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进展情况,研究制定智慧城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模式和路径,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规划,在资源配置,在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制定规划以后,大部分运用,大部分的建设,应该是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包括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所以企业作为主体,作为投资主体和管理服务主体。发挥市场主流作用,更多我们应用推广,服务的这种普及,还是希望要发挥市场作为主流作用,让市场来说话,让市场引导。
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公众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
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效应背后显发展难题 专家呼吁做好顶层设计
在城镇化趋势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再次受到关注。随着住建部将公布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消息发出,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国已经公布了140个试点城市,正式开启我国智慧城市的新浪潮。
在国家政策与运营商规模建设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开始实现长足发展。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领域,并逐步向老百姓的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渗透。然而思路的不清晰,与缺乏可持续的建设模式,也成为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业内专家呼吁,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加速项目“落地”
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的背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逐渐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宽带、物联感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也开始高速发展。在中央方面,工信部先后在扬州、常州进行试点,还与浙江省签署了智慧城市部省合作协议,并还组织落实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项目。科技部也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一些地区,智慧城市已经步入了实质推进阶段。比如,昨日最新消息,由北京市政府和相关卫星导航企业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北京市北斗公共平台,2013年开始建设。作为中国内地首个已经落实的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北斗平台,它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智慧城市提供政务管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服务。
今年,哈尔滨市也计划投资10亿元,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扩大公共热点区域WiFi网络覆盖范围,加快编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推进“智慧松北先行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湖北省也即将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工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试点城市居民由此获得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等方面的便捷服务。
运营商提速智慧城市规模建设
“智慧城市”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而作为智慧城市各个应用项目实施的基础,城市各个区域的高质量宽带网络至关重要。
运营商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者,自然是智慧城市推进的主力军,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等众多行业应用均离不开运营商的支撑。
近期,浙江省政府与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环保部、水利部、卫生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央企合作签署六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合作协议,力推智慧城市的建设,其中三大运营商将继续积极参与浙江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据悉,三大运营商作为合作主体参与了智慧城市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模式创新、运营服务、人才培训等基地的“落地”。还有,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签署合作协议,将在2015年前将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TD-LTE网络,实现广州10区2县级市TD-LTE信号和WIFI信号的全覆盖,为智慧广州提供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基础网络。
琼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海南公司也于昨日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合作在5年内打造“数字琼海·智慧城市”。两方将在5年内,围绕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三大领域开展深入战略合作。
而作为国内首家发布“智慧城市”战略的电信运营商,湖北联通在2012年底与省政府签署了“智慧湖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造一个覆盖面广、覆盖深入、承载力强、接入速率高的“智慧城市”网络。
建设模式仍缺可持续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也都高度关注 “智慧城市”概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认为,应正视智慧城市的问题,加快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智慧城市又快又好发展,让老百姓早日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廖仁斌指出,目前,许多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不够明确,思路不清晰,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实施推广难度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
廖仁斌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突出重点和特色,以民生为导向,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警务、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他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同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也发表观点称,我国智慧城市存在缺乏统筹、工业化思维主导、机制创新不足、产业拉动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应用和产业间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摸索确立。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
总之,智慧城市服务民生衣食住行,除去概念化,蓝图化,切勿盲目模仿国外城市,需要定位清晰,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第五篇: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临桂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 1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二、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资源及三维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三、智慧城市建设部分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社会管理: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3、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
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9、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发布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发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10、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城市”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11、建设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