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毛泽东经典讲话:破除迷信不怕权威敢于创造
(23)毛泽东经典讲话:破除迷信,不怕权威,敢于创造!
地点:中南海怀仁堂(一九五八年五月八日下午四时五十分)
我讲一讲破除迷信。
我们有些同志有几“怕”。
怕教授,怕资产阶级教授。整风以后,最近几个月,慢慢地不太怕了。有些同志,如柯庆施同志,接受了复旦大学的聘书当教授,这是不怕教授的一种表现。
另外一种怕,是怕无产阶级教授,怕马克思。马克思住在很高的房子里,要搭很长的梯子才上得去。于是乎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这种怕,是否需要?是否妥当?在成都会议上我谈过对马克思也不要怕。马克思也是两只眼睛,两只手,跟我们差不多,只是那里头有一大堆马克思主义。他写了很多东西给我们看,我们不一定都要看完。×××同志在不在?(答:在)你看完了没有?你看完了,你上到楼上去了,我没看完,还在楼底下。我们没有看完他的著作,都是楼下人。但不怕,马克思主义那么多东西,时间不够,不一定都要读完,读几份基本的东西也就可以了。我们实际做的,许多超过了马克思。列宁说的做的,许多地方都超过了马克思。马克思没做十月革命,列宁做了。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马克思革命没有革成,我们革成了。这种革命的实践,反映在意识形态上,这就是理论。二月、十月中国革命成功了,理论上就不能没有反映。我们的理论水平不高,现在不高,但不要怕,可以努力。我们要努力。我们可以造楼梯,而且可以造升降机。不要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中国被帝国主义压迫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宣传他们那一套,要服从洋人;封建主义宣传那一套,要服从孔夫子。“非圣则违法”,反对圣人,就是违犯“宪法”。对外国人说我不行,对孔夫子说我不行,这是什么道理?
我问我身边的同志:“我们住在天上,还是住在地上?”他们摇摇头说:“是住在地上。”我说:“不,我们是住在天上。如果别的星球有人,他们看我们,不也是住在天上吗?”所以我说,我们是住在地上,同时,又住在天上。
中国人喜欢神仙,我问他们(指主席身边的同志),我们算不算神仙?他们说:“不算!”我说不对,我们是住在“天上”,为什么不算是“神仙”呢?如果别的星球有人,他们不把我们看成是神仙吗?
中国人算不算洋人?大家说,外国人才算洋人,我们不算洋人。我说不对,我们叫外国人叫洋人,在外国人看来,我们不也是洋人吗?
有一种微生物叫做细菌。我看细菌虽小,但是,在某一点上,它比人厉害。它不讲迷信,它干劲十足,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目中无人,天不怕,地不怕。它要吃人,不管你有多大,即使你有八十多公斤的体重,你有了病它也要吃掉你。它的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不比某些人强吗?
自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变成了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是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怕事的,最无创造性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成了名。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一切名家,有的也有例外。
年轻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战国的时候,秦国有个甘罗。甘罗十二岁为丞相,他才是个“红领巾”。他的祖父甘茂没有主意,他却有主意,他到赵国解决了一个问题。
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调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学家。他写了几十篇作品,留下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过秦论》。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二岁。
刘邦的年纪比较大。项羽起兵的时候只有廿四岁,三年到咸阳。霸王别姬的时候,应该还是年轻的时候,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二岁。
韩信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胯下之辱”。
孔夫子当初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当吹鼓手,后来教书。他虽然做过官,在鲁国当过“司法部长”。鲁国当时只有几十万人口,和我们现在一个县官差不多,他那个“司法部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政府的司法科长。他还当过“会计”,做过管钱的小官,可是他却学会了许多本领。
颜渊是孔子的徒弟,他算个“二等圣人”,他死的时候,也只有三十二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他只有十几、二十岁,他是印度当时一个被压迫民族的人。
红娘是个有名的人物,她是青年人,她是奴隶,她帮助张生做那样的事情,是违犯“婚姻法”的,她被拷打,可是她不屈服,反抗一过,还把老夫人责备一顿。你们说,究竟是红娘的学问好,还是老夫人学问好?是红娘是“发明家”,还是老夫人是“发明家”?
晋朝的荀灌娘是个十三岁的女孩子,顶多不过是“初中程度”,他到襄阳去搬救兵,你看她多大的本领?
唐朝的诗人李贺,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做皇帝的时候只有二十岁。
李贺、李世民都是贵族。
罗士信是山东人,也是二十四岁起兵,打仗很勇敢。
做《滕王阁序》的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他是一个年轻人。
宋朝的名将岳飞,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
范文澜同志你说对不对?你是历史学家,说的不对,你可以订正。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壮年、老年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年轻的时候创造出来的。写《共产党宣言》时才二十几岁。
列宁也是三十一岁(一九○三年)创造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
周瑜、孔明都是年轻人,孔明二十七岁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吴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作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有个黄盖,是我的老乡,湖南零陵人,他也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我们老乡也不胜光荣之至。
晋朝的王弼,做《庄子》和《易经》的注解,他十八岁就是哲学家,他的祖父是王肃。他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
发明安眠药的不是什么专家,据说是一个司药。我在一个小册子上看到的。他为了发明安眠药,在做实验的时候,几乎丧失生命。试验成功了,德国不赞成他,法国人把他接过去了,给他开庆祝会,给他出书。
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是一个染匠,因为他女儿害病,无钱进医院,就在染缸边抓了一把土,用什么东西和了和,吃了就好了。后来经过化验,这里头有一种东西,就是盘尼西林。
达尔文,大发明家,他也是个青年人,研究生物学,到处跑,南北美洲、亚洲都跑到了,就是没有到过上海。
最近的那个李政道,杨振宁也是年轻人。
郝建秀,全国人民代表,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创造了先进的纺纱的办法。
作国歌的大音乐家聂耳,也是年轻人。
哪吒——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儿子,也是年轻人,他的本领可不小嘛!
南北朝的兰陵王也是年轻人,他很会打仗。
现在许多的优秀的乡干部,社干部都是年轻人。……举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要说明,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的,学问少的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作,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作。这种束手束脚的现象不好,要从这种现象里解放出来。
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来是很丰富的。过去是在旧制度的压抑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
我们现在的方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
过去不少的人认为工业高不可攀,神秘得很,认为搞工业“不容易”呀,总之,认为搞工业有很大的迷信。
我也不懂工业,对工业也是一窍不通,可是我不相信工业就是高不可攀。我和几个管工业的谈过,开始不懂,学过几年,也就懂了。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大概只要十几年的功夫,我们的国家就可以变为工业国。不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首先蔑视它,然后重视它。……
“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这句话很好。高山嘛,我们要你低头,你还敢不低头?河水嘛,我们要你让路,你还敢不让路?
这样设想,是不是狂妄?不是的,我们不是狂人,我们是实际主义者,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
……
不要大国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是丑恶的行为,是低级趣味!
法门寺这个戏里有个角色叫贾桂,他是刘瑾的手下人,刘瑾是明朝太监,实际上是“内阁总理”,掌大权的人。有一次刘瑾叫贾桂坐下,贾桂说:我站惯了,不敢坐。这就是奴隶性。中国人当帝国主义的奴隶当久了,总不免要留一点尾巴。要割掉这个奴隶尾巴,要打倒贾桂的作风。
有两种谦虚,一种谦虚是庸俗的谦虚,一种是合乎实际的谦虚。
教条主义者照抄外国,是过分谦虚。你自己干什么?你就不动脑筋。中国古诗中有一种拟古诗,就是过分谦虚。自己没有独创风格,要去模拟别人。
修正主义者也是过分的谦虚。如铁托无非是照抄伯恩施坦,从资产阶级老爷那里搬点东西来。
教条主义是一国的无产阶级照抄另一国的无产阶级。有好的就抄好的,有不好的也抄了。这就不好。抄是要抄的,要抄的是精神,是本质,而不是皮毛。比方说,莫科斯宣言的九条共同纲领(“再论”说是五条,莫斯科宣言分成为九条)是各国的共同的东西,少一条也不行。普遍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只是照抄,那就是过分的谦虚。非普遍真理,就不能照抄。就是国内的东西,也不能照抄。土地改革的时候,中央没有特别强调哪一个地方的经验,这就是怕照抄。现在工作当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修正主义者是资产阶级化了的人,抄了资产阶级,铁托抄伯恩施坦就是一例。
我们要学列宁,要敢于插红旗,越红越好,要敢于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有两种:一种是应当的,一种是不应当的。列宁向第二国际标新立异,另插红旗,这是应当的。红旗,横直是要插的。你要不插红旗,资产阶级就要插白旗。与其资产阶级插,不如我们无产阶级插。要敢于插旗子,不让它有空白点。资产阶级插的旗子,我们就要拔掉,要敢插敢拔。
列宁说过:“先进的亚洲,落后的欧洲”。这是真理,到现在还是如此,我们先进,西欧落后。……
我们蔑视资产阶级,蔑视神仙,蔑视上帝。但是不能蔑视小国,蔑视自己的同志。
十五年之后,我们变成现代化,工业化,文化高的大强国。可能要翘尾巴,我们不要怕,现在就讲清楚。狗翘尾巴,不一定要打棍子,泼一瓢冷水就行了。我们有时候要浇一浇冷水的。
不正当的自信心,庸俗的自信心,虚伪的自信心,那是不允许的。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谦虚不叫谦虚,真正的谦虚是要合乎实际。比如说,我们见了外国人说,中国现在还是农业国,工业建设刚开始,……这就是实际,但外国人说我们谦虚。一般是合乎实际的。
也有谦虚低于实际,过分谦虚。一般的是合乎实际。
这种说法,类似鲁迅对于讽刺的说法。鲁迅说:用精练的或者有些夸张的笔墨写出真实的事物,就叫讽刺。……
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了许多事实,证明了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引了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林彪同志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干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
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
希腊的辩证法,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文艺复兴。这是否定的否定。
中国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是辩证法。封建时代的经学,这是形而上学。现在又叫辩证法。
是不是?范文澜同志,你对这些很熟悉。
我看,十五年后尾巴肯定要翘起来,要出大国沙文主义。出了大国沙文主义也不怕,难道就怕变成大国沙文主义而就不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吗?即使将来出现了大国沙文主义,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的。有一种正确的东西代替大国沙文主义的,有什么可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全部的人都变成大国沙文主义。
列宁的辩证法,斯大林的部分的形而上学,现在的辩证法,也是否定的否定。
斯大林不完全是形而上学,他懂得辩证法,但不甚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设置对立面很重要。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如我们对右派,让他放,让他讲,这是有计划地这样做,目的是要设对立面。整右派以后,有的同志忽视整改,又强调大字报搞双反,这样设置了对立面,出了一亿张大字报,逼得非改不可。
设对立面不是说客观不存在而设置。所谓对立面,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才能设置起来。客观不存在的东西,是设置不了的。
我讲完了,这个题目叫做破除迷信,不要怕教授,也不要怕马克思。
第二篇: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挑战权威
哲学教授告诉动物们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造起。但“井底之蛙”却反驳他,因为打井便不是从底层做起的。青蛙之言不无道理。
教授是众人眼中的权威,而青蛙则被大多数人贴上了“目光短浅”“井底之蛙”的标签。但事实证明,权威不等于真理,更多时候,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
人无完人,因此即便是权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所说的便是绝对的真理。只有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才会发掘真正的真理。在华罗庚年少时期,他尚未成名,在一次阅读数学著作时,他发现了大数学家在论文中的差错之处。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推算后,给大数学家去信指出差错,并最终得到了肯定。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
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
在14—16世纪的西欧,那是黑暗的中世纪。在那个教皇的言论、教会的主张即是权威的年代里,我们依旧能看到以生命挑战权威的人。在那广场上,熊熊火焰亦没能吓退他追求真理的决心。他就是布鲁诺。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这与教会提倡的地心论是相悖的。但布鲁诺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有像布鲁诺这样敢于挑战权威的人,西欧才会出现启蒙运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西欧社会带入近代化文明。
社会发展不能永远墨守成规,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们敢于挑战那些被过分信崇的权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为自己的真理实践,敢于用更有力的证据去推翻权威。在中共成立初期,在解放中国的过程中,曾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对中国而言是行不通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挑战权威,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才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不仅如此,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上,也正是有了邓小平质疑权威,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才使中国近三十年来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事物在不断发展,为适应时局,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去给自己的理论立足,敢于相信自我与真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未必每个人的意见都是真理,而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
故事中的“井底之蛙”亦凭借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大家,包括鄙弃过它的教授所肯定,我们谁也不是井底之蛙,就算你比别人更闭塞一点,你比别人更迟钝一些,都不该埋没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潜能。不盲目跟随权威,你所占据的地方也许就是真理所在。
思想在不断交流中进步,进步在不断质疑中产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权威发问:“真的是这样吗?” 开开点评:
本文“我们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观点可谓鲜明,且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议论之中。当然,这只是本文取胜的一个必要基础。更大的亮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证、例证丰富,且运用得贴切得当;二是论证谨严,颇具说服力。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须注意诸多方面。对于这篇材料作文而言,审题的难度不大,且可供立意的角度比较多,所以要使文章脱颖而出,则更应在论据、论证等方面下足功夫。本文列举了“华罗庚”、“布鲁诺”、“毛泽东”、“邓小平”的事例,他们之中或为热爱的事业或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了同样震天动地的呐喊,动人心魄。在此基础上又辅之以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阐明“每个人的见地都有成为真理的可能”的道理。这些论据不但充实丰富,而且紧扣题旨,显出作者较为深厚的知识底蕴。由此可见,平日的阅读、观察与思考是何等重要。
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议论文写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太会说理,往往是有了论据不会分析或不去分析,就可能产生“论据堆砌”的弊病。在本文论证方面,作者也为我们做了表率,虽然还未达到深度剖析的高度,但在字里行间显出论证的谨严,如“彼时,他们在数学研究上的差距极大,但正是其质疑的精神,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敢于质疑权威的又岂止华罗庚一个?诚想一下,若非敢于挑战权威,在欧几里得的欧式几何后,又怎么能有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可见,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作者先指出了华罗庚的成功源于质疑精神,继而以“非欧几何理论的出现”作为同类事例补充,最后指出进步与质疑的关系,呼应“敢于挑战权威”的主旨。这三层分析可谓层层深入,直指论点,颇具说服力。
第三篇:吃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破除迷信亲挖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毛泽东破除迷信亲挖红井——红井故事的发源地沙洲坝
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有一首歌,歌名叫做《红井水》,曾经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是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红井水是幸福水。
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因此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开挖,群众平时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农忙季节只能挑村前的脏塘水。村外的人都说:“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主席毛泽东就住在这个村子,他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后,召集了全村的人开了一次解决饮水困难的村民大会。大会上许多群众说:“这个地方不能挖井,挖井会受到报应,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来,这个地方是旱龙。”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地说:“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
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井水,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起,井终于挖好了,并用鹅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的村民也纷纷开挖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50年,瑞金人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1961年3月4日,该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篇: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例子
1.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10年历经艰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
2.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3.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
4.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
5.1801年,一位勇敢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终于站了出来,向牛顿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他说道“: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而正因为托马斯·扬不迷信权威,敢于自创新见,所以他终于在发展光的“波动说”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使光学研究从原先的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6.塞尔维斯发现血液循环,由于挑战上帝,被加尔文大火烧死。后来哈维出版《心血运动论.》彻底推翻了盖仑统治1400多年的理论。
7.希帕索斯提出等腰直角三角形无法用一个直角边准确地量出斜边来。他提出这个看法触怒毕达哥拉斯学派,结果被抛进大海。
8.1974年国家提出汉字处理项目,其中一个子课题是照排系统。当时国外情况是,美国研制第二代机1951年已年有商品,德国研制的第三代机1965年有商品。英国蒙那公司正在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我国技术权威只敢搞第二代,第三代有三家搞。王选那时是助教,毫无名气。他认为第二代、第三代没有前途,他要挑战权威,提出搞第四代。因为他有数学的基础,研制过计算机,加上北大人人敢为先的气概,逆流而上,多年辛苦,最后成功。9.康托尔的集合论当时的权威不能接受,连导师认为他是数学疯子。
康托尔对数学的贡献是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
两千多年来,科学家们接触到无穷,却又无力去把握和认识它,这的确是向人类提出的尖锐挑战。康托尔以其思维之独特,想象力之丰富,方法之新颖绘制了一幅人类智慧的精品——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令19、20世纪之交的整个数学界、甚至哲学界感到震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关于数学无穷的革命几乎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10.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11.李贽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12.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写了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圣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理,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第五篇:敢于挑战权威的名人小故事
敢于挑战权威的名人小故事
1、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加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不因重量而呈现不同的速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
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
2、布鲁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学者,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吸引,开始对自然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对宗教神学发生了怀疑。他写了一些批判《圣经》的论文,并从日常行为上表现出对基督教圣徒的厌恶。
经过八年的监禁,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学说被证明是正确的。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人们为纪念这位诚实勇敢的伟大思想家,为他树立一尊铜像,永远纪念他的功绩。
3、小泽征尔的故事
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
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1,伽利略,挑战的亚里士多德的两个铁球下落。2,哥白尼,开普勒,挑战地心说。3,爱因斯坦,挑战牛顿力学,提出相对论。4,普朗克,挑战经典力学,提出量子的观点。
名人知错就改的事例
1、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
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3、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知错就改的名言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人间最大的智慧,在于洞悉本身的弱点 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一个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一切都是好的 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伊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达尔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有关行动重要性的名言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人生有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吴玉章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来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 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易卜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贺拉斯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关于目标的故事
一、在非洲的一片茂密的丛林中,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密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他们跟随队长进入丛林探险,可是,队长却在任务即将完成时患急病而不幸长眠于林中了。临终前队长把他亲自制作的箱子托付给他们,并十分诚恳地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个箱子送到我的朋友手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埋葬了队长以后,他们便扛着箱子上路了。道路越来越难走,他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了,但他们仍然鼓着劲往前走着。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出了丛林,找到了队长的朋友。可是那个朋友却说:“我一无所知啊!”于是,打开箱子一看,竟是一堆无用的木头。
就这么个故事,看起来,队长给他们的只是一箱无用的木头。其实,他却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使他们获得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生命。从哲学角度上讲,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所以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人的行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
二、美国人、法国人、犹太人,这三个人即将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说可以答应他们每个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拥有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带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肚子里面还怀着第三个。法国人正愁眉苦脸地准备 6
着如何让孩子们长大成人。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感谢你让我拥有一部电话,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大道理: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目标导致什么结果。今天的生活现状就是由三年前我们的目标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目标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难怪有人说,目标永远是你将来生活的底片。
三、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父亲摇摇头说:“不对。”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为行动指出正确的方向,才会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事实上,漫无目标,或目标过多,都会阻碍我们前进,要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如果不切实际,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
四、目标是生命的另外一半
我曾经读过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故事。说的是英国有一个名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尽管他的腿有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路有许多不便,但是他还是创造了许多连健全人也无法想象的奇迹。19岁那一年,他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21岁那一年,他征服了著名的阿尔卑斯山;22岁那一年,他又攀登上了他父母曾经遇难的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高山几乎都踩在了他的脚下,就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他在自己的寓所里自杀了。
为什么一个意志力如此坚强、生命力如此顽强的人,会选择自我毁灭的道路? 他的遗嘱告诉我们这样的答案:11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遭遇雪崩双双遇难。出发前给小斯尔曼留下了遗言,希望他能够像父母一样,征服世界上的著名高山。因此,他从小就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目标成为他生活的动力。但是,当28岁的他完成了所有的目标时,就开始找不到生活的理由,就开始迷失人生的方向了。他感到空前的孤独、无奈与绝望,他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告别辞:“如今,功成名就的我感到无事可做了,我没有了新的目标…”没有了人生目标的他,因此也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多少是有自己的目标的,尽管许多人并不一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目标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没有目标,生命的一半就失却了。对于那些为目标而存在的个体来说,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了生命的价值。五、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神。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推而广之,做一个人更要有目标。
六、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 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很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这三个石匠,虽然做着同一样工作,人生的境界却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目标的名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理想如星辰,我们要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英国)理想是指路的明星(俄罗斯)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高尔基)●不付诸行动的希望,有如不结果实的大树(阿拉伯)●只有希望而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菲律宾)●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英国)9
●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乔万尼奥里)●现实是引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生活中有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爱默森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培根
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象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小塞涅卡
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 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埃德蒙斯
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环境作文素材
贝利答记者(安逸的环境不能锻炼人)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差,但我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炼了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艰苦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美国的两个家族(家庭环境影响成长)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8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 10
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位是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狱中练琴的帕格尼尼(再艰难的环境也能成才)
帕格尼尼,这位世界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兼作曲家,有着“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一次,在个人新曲专场音乐会上,他的演奏技法魔术师般灵活多变,以至于琴弦也不堪重负,先后一根接一根地绷断了。但帕格尼尼依然镇静自若,整个演奏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下半场时,他仅凭着惟一幸存的那根琴弦,在观众一片叹为观止的惊呼中,坚持拉完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从此,“独弦操圣手”的称号不胫而走,帕格尼尼传奇般的艺术人生也开始广为人知。年轻时,刚刚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帕格尼尼,由于政治原因而被当局嫉恨并遭逮捕,从此度过了20年的牢狱生涯。由于监狱看守的百般刁难,帕格尼尼只能与一把独弦琴相依为命。但他没有因此灰心绝望,依然勤学苦练。在狱窗前,就是凭着这把仅有一根G弦的小提琴,他终于磨炼出了一手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演奏独技。直到今天,《一根弦的帕格尼尼》一直是意大利中学生必读的传统名篇。
同胞兄弟志向径庭(相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人)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众望,便软硬兼施,用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祥虽身陷囹圄,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
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顿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骂毕,援笔写诗一首: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及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惠普公司的办公室(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员工。为此,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头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无拘无束和合作的气氛。
单打独斗、个人英雄的闭门造车工作方式在现今社会是越来越不可取了,反而团队的分工合作方式正逐渐被各企业认同。管理中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无形的隔阂,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良方。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分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对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在管理的架构和同事之间,可以上下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孟母择邻而居(为孩子的成长选择合适的环境)
在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
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找到能发挥潜能的舞台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听了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顺应环境才能保全实力
芦苇与橡树为它们的耐力、力量和冷静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认输。橡树指责芦苇说它没有力量,无论哪方的风都能轻易地把它吹倒,芦苇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一阵猛烈的强风吹了过来,芦苇弯下腰,顺风仰倒,幸免于被连根拔起。而橡树却硬迎着风,尽力抵抗,结果被连根拔掉了。
爱让花香满径
一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物几番变迁,惟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惟有飞扬的尘土罢了。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
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对了,就是这个!” 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子撒在往来的路上。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散播着野花种子。
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种子和花香对村庄里的人来说,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香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的邮差,不再是孤独的邮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