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4 01: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备注:无)2012年题组(备注:无)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上海单科·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B.拨乱反正 D.对外开放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选B。【答案】B

2009年题组(备注:无)2008年题组(备注:无)2007年题组(备注:无)

二、主观题

1.(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 原因。(8分)

【考点】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2.(2013·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题,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答案】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3.(2011·天津文综·12)(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解析】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第(4)问,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

【答案】(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4.(2007·海南单科·28)(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寸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从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宜言》与《世界人权宜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11分)(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3分)

【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找准关键词,相同点是“人们生而是自由平等的”。不同点结合两个文献产生的具体背景进行分析,从适用范围、具体规定等方面思考。(2)既符合出近代以来,人权运动的主要趋势,又要表现出对人权的新认识。【答案】(1)相同:二者都肯定人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2分)

不同:二者应用范围不同。《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民和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二者内容不同,《人权宣言》主要局限在政治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权扩大到经济、杜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6分)

实现人权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进—步得到重视,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3分)(2)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集体人权。(3分)

第二篇: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

设计题目: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文革”中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掌握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搜集整理“文革”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实,归纳“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搜集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题的能力;

②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③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运用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使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让学生体会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持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作业内容:

A北京B上海C广东D山东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A)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告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就怎样理解才正确(A)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后开始不久而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组镜头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表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C)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

标志: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材料一: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定。到1985年,全国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经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原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共平反纠正 了约300多万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参考答案:成就:①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经努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趋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材料一: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和管理。

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深入人心。

请回答: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体现。

参考答案:①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②完善蹒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

④村民选举制度的推行、加强,扩大民主

探究题

材料一: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

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图),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

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

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参考答案: 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批后反思:通过学案的运用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较好地掌握,总体思路较顺畅,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能够有清楚的认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运用本学案的过程中,结合了深动形象的历史图片。总体本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分析较为清楚。

第三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红卫兵运动

早在1966年6月初,北京一些中学就出现了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他们的大字报《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这份大字报获得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肯定青年学生的“造反有理精神”。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想法,煽动群众。红卫兵运动很快在神州大地上发展起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先后11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革命群众1 100多万人,林彪一再做煽动性讲话。这样,红卫兵运动也就突破最初的破“四旧”,开展起对“阶级敌人”的揪斗、批判,成为全国大**的前奏。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毛泽东和党的信任,是怀着“誓死捍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真诚信念投身这一运动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的幼稚,这些年轻人一经煽动,就表现出狂热和盲动。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给党和国家造成破坏,也给青年人本身带来伤害。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A.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进行批判

B.将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

C.把刘少奇、邓小平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

D.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迫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刑法

(二)能力提高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

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的错误发动 ③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④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的利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地区的农村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民族工业

C.少数民族经过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三)延伸拓展

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确立的方针不包括()

A.“肝胆相照” B.“同舟共济”

C.“互相监督” D.“荣辱与共”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

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四)模拟练习

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四大

2.为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B.村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

C.村官由村民选举产生

D.扩大了基层民主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1908年清朝政府颁发的《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条

材料二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194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第一条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分析三个不同时代的宪法条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而读懂材料的关键是要学会联想,尤其是要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题目要求符合的信息。每一道材料解析题虽然立意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一定在教材中,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

识范围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 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引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段材料中的共同错误倾向是什么?材料一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

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

(2)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什么发展?

提示:(1)“左”倾错误。材料一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得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不相符合。

(2)材料二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

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例题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相同之处是()

①共产党倡导 ②目标是国家统一 ③基本任务相同 ④具有爱国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答案为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全民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为了发动人民争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爱国统一战线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学习拓展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包

括哪些方面?

“文化大革命”是我党“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其错误具体表现在: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军队和文化领域中,相当多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

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很明显,这些论点偏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窑洞对

194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一执政就腐败,假如共产党人夺得了中国的江山,能不能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共产党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重蹈覆辙?毛泽东回答说: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不腐败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段类似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的谈话,被称

为“窑洞对”。

(二)学术前沿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演变

中国经历了从“人治”(rule of man)到“法制”(rule by law)、再从“法制”到“法治”(rule of law)的风雨历程。

“法制”的“制”是“刀”字旁的“制”,所以是“刀制”,法制建设难免以强权为后盾。“法治”与“法制”同音不同字。“法治”从“水”字旁,是“水治”。“法治”的“水”需要人大代表立法的“口水”、法官判决的“笔水”和律师辩护的“口水”、老百姓参政议政的“口水”。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痛定思痛,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起步时,就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此,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载入中国宪法,并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

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书目网址

1.杨健著:《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2. www.xiexiebang.com(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最新精品高一历史新人教必修一学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 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 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 资产阶级复辟 的危险,想通过“文革”来防止 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林彪 和 江青 一伙别有用心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造反派到处揪斗“ 走资派 ”“ 反对学术权威 ”和“ 牛鬼蛇神 ”。典型的是国家主席 刘少奇 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2)**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3)“文革”期间,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也不能实行。

(4)造反派非法夺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的武斗使工厂、学校正常的产生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二、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吸取“文革”的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就必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和前提。

(1)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2)中共中央为 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 全面立法 工作。

3.法制建设的成就

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 以宪法为核心 的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成就与表现

1.重开两会: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民政协会议。

2.进一步完善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完善的表现是)1982年,中共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

3.更加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 民

族区域自治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村民自治、民主选

举。

【合作探究】

1.文革的教训是什么?

①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

③反对个人崇拜。

④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2.根据材料概括“海选”的特点:

吉林省梨树县开“海选”之先河,从1983年开始,梨树县每次在选举程序上都有比较大的完善,实现了“五统一”和“五坚持”。五统一是:统一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举文

书样式、统一颁发当选证书、统一立卷归档。五坚持是:坚持先选村民代表,后选村委会成员,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坚持竞选演讲;坚持“海选”办法;坚持设立秘密划票室,实行

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和选举结果公开、透

明。逐渐完善的“海选”选出了真正代表村民意志的“带头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原

来的“负债村”“空壳村”变为“小康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盛儒《“草根民主”的足迹》

特点:每位选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民主原则的彻底性,选举过程的公正、严

密、透明、完善性和选民参与的广泛性。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有哪些?什么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有何重要

意义?

成就: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②形成了以 宪法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一体系的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 化、法律 化,为 依法治国 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1989、1998年先后颁布《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基层组织的直接选举

④1989、1999年先后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

法律依据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 依法治国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⑥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 宪法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意义:使我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具体来说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

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

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

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治。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稳定是前提。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靠依法治

国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要靠依法治国打击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创造

来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很大的挫折,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挫

折是(D)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D.“文化大革命”

2.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竿碰破了家中的毛主席画像,随后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对此剧情理解正确的是

(A)

①剧情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根据剧情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是“文革”

时期的历史现象③剧情反映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剧情表明当时中国确实

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

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

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B.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A)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

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下列关于基层民主选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

B.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保证

D.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选举

7.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A)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8.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B)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在农村,村民自治正在不断扩展,其核心内容为(B)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⑤民主促进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

10.对少数民族利益起到作用的法律法规有(C)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③《义务教育法》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成就:重新召开了全国人大和人民政协会议;在立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趋势:制度化、法律化。

(2)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

撤社并乡。村民自治。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第五篇: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新人教版必修1

[随堂巩固] 1.(2015·广东学考)“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它开始于()A.1956年 B.1966年

C.1976年

D.1978年

解析:选B。“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5·贵州学考)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D。三大改造发生在建国后的1953-195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明显不符,直接排除A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故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立法的高峰,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本题选D项。

3.(2016·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一月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遵循客观规律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B。“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项。“文革”的教训并非是如何发展生产力,故A项错;C项是人民公社运动的主要教训。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经验,不选。

4.(2016·湖南娄底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解析:选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之后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两项都是在D项的法制建设方针下实行的,故选D项。C项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与题干不符。

5.(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此后,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 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新时期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选D。题干强调民主的法制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然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够突出,故A项错误;1982年修订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核心,但是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民主建设,但是不能体现“法制化”,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了新时期民主建设的法制化,故D项正确。

6.(2016·江苏徐州高一期末考试)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C。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新尝试”,可知是指以前没有过的制度,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国初期政治建设中就已存在,故A、B、D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依据的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材料“新尝试”相符,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6·山西大同一中高一检测)“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①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②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③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行使权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夺权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违法违宪行为不断。工厂和学校的正常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2.下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

A.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仍能正常召开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步入正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解析:选B。依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建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1964年至1975年长达十年之间没有召开人代会,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1978年以后,基本上是5年召开一次人代会,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所以应选B项。

3.(2016·吉林实验中学高一检测)“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文化大革命”对改革政策出台的主要影响是()A.完善了中国经济制度 B.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 C.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鼓励民众发展私营经济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并不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文化大革命”只是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这促使中国人重新对社会主义进行思考,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建国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要会议,是由于()①提出依法治国 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实行改革开放 ④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含①的选项。

5.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本质上”这一关键信息。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A项坚决纠正冤假错案只是表象。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下列各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D.村民自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的民主制度,不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举措,故A项错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民主建设的新内容,故D项正确。

7.(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加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 D.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得以彰显

解析:选A。材料集中反映的是村民自治的情况,这是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而村民代表大会是村民自治机构,并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给出的信息不能反映出是直接选举,故D项错误。

8.(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考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B。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在**中,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1课本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材料三 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人民网

(1)材料一反映出哪些重要问题?

(2)材料二规范了谁的行为?该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哪部法律文献制定后的变化?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理解。其中对第(1)问的回答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一般从直观上可以将“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这一要点答出,但回答此问还要结合当时我国的现实情况,从而推断出“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这一要点。其他几问要注意把握材料和所学。

答案:(1)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制度尚不健全;“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3)变化:由民主法制不健全、不执行到“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认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进入法制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教材答疑 名

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99)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提示: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文革”期间,国家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发展程度也不高。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特别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到了新阶段。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提示:(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调查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种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3)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法律重在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以宪法的形式保障和制定国家政权机构运行原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律重在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更多地维护了人民的权利。

(4)说明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健全。

下载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