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背景材料
研究生导师张志枫学术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张志枫,男,1959年12月18日出生,医学博士,中医诊断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客座教授。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国际“四诊”征象识别研究会理事、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医药文化》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医诊断学科论文审稿人。
二、学习和工作简历:
(一)简历
1982.4——1982.7 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毕业。1982.8——1987.7 江苏省太仓市人民医院中、西医内科工作。
1987.9——1990.7 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
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导师:王大增教授。
1997.7——2000.7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术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
博士士学位。导师:严世芸教授
1990.7——现在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助教、讲师(1992年3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3月晋升),硕士生导师,党总支副书记(1997年9月—2001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2001年5月—200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统战部部长(2007年4月迄今)。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客座教授(聘任期:2004年3月1日—2007年2月28日),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
(二)学术经历
1982年6月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毕业;毕业后从 1 事中、西医临床工作。
1990年7月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从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角度研究妇科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导师:王大增教授。毕业后在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和中医脉诊、舌诊科研工作,任助教、讲师。1993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后备专家称号,指导教师:费兆馥教授。
1998年3月晋升副教授。
2000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医脉诊学术史和脉学理论体系研究,导师:严世芸教授。同年被上海中医药大学聘为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
2004年3月被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并指导多名厦门大学软件学院从事“中医诊断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先后三次应邀赴日本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医诊断学理论、中医诊断科研思路与方法。
先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方向:妇科血瘀证辨证论治),目前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1)脉诊研究:①在传承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不同时代医家脉诊成就的研究和脉学文献的整理,开展中医脉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为脉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持。②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通过对脉象检测方法和技术的探索,开展中医脉诊客观化、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可视化研究。(2)舌诊研究:主要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展中医舌象视觉计算研究。(3)辨证研究:主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中医诊断决策支持系统的人工智能辨证研究。近年主持和参加局、部、国家级课题20多项;迄今已指导和协助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8位博士研究生、21位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1位博士研究生、1 2 位硕士研究生;厦门大学3位博士研究生、2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已发表学术论文、论著9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ISTP收录10篇)。出版物7部。
三、已获得专利、科研成果、荣誉称号:
(1)“化淤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与实验研究”1993年10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者:王大增、王祖倩、张志枫;证书号:933201);(2)“舌象与头面部中医望诊信息采集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许家佗、张志枫;专利号:ZL200720066322.1);
(3)1993年5月、7月获 “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4)“上海高校研究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探索”获2004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高教思研会征文一等奖(第一作者)
(5)“上海高校研究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探索”被评为200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党建研究课题成果鼓励奖。
(6)“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其教育实施之思考”获2006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发表优秀论文奖。
(7)“上海市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获奖者:何星海、张志枫、史美育)。
(8)“上海市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与路径研究”。获2009年度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成果三等奖(获奖者:张志枫、梁尚华、孙鸿杰)。
(9)“基于数字视频图象处理的舌诊信息分析识别研究”2010年1月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奖者:许家佗、张志枫、周昌乐、费兆馥、屠 3 立平;证书号:2009003C-04-02)。
(10)“舌诊与面色诊数字图像采集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许家佗、张志枫、屠立平;专利号:ZL201020544093.1);
(11)“小型化手持式舌象采集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许家佗、张志枫、屠立平;专利号:ZL201020543888.0);
(12)“基于均匀色空间拓朴剖分的彩色图像校正方法”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人:许家佗、张志枫;专利号:CN201010293131.5);
(13)2011年7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者:许家佗、张志枫、周昌乐、费兆馥、屠立平;证书号:?)。四.已承担的科研项目:
(1)“力竭运动性疲劳的脉图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基金项目(1998.9-1999.9,经费:1万元)。第一负责人。
(2)“清代医家临床诊法学研究”。上海市高等学校博士学科建设基金项目(1998.6-2000.6,经费:1万元)。第二负责人。
(3)“基于知道逻辑的网上英汉自动选翻译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9983006,2000.1-2002.12,经费:20万元)。参加者。
(4)“清学”对清代中医脉学发展的影响”。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编号:0064,2000.9-2002.9,经费:1万元)。第一负责人。
(5)“宋明理学对近世中医发展走势的影响”。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2000.9-2002.9,经费:1万元)。主要参加者。
(6)“舌象诊断信息识别与信息传输的研究”。日本ゲノメック(Genomec)株式会合作研究项目(2000.1-2003.1,经费:10万元)。第一负责人。
(7)“舌象形态信息的计算机识别研究”。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 目(编号:02CK22,2002.9-2004.9,经费:3万元)。第二负责人。(8)“基于认知逻辑推理的网上汉语信息过滤方法与实现”。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02.7-2005.6,经费:6万元)。参加者。
(9)“中医舌诊颜色信息数字识别的标准化研究”。上海市卫生局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02Q009,2002.9-2004.9,经费:1万元)。第三负责人。(10)“舌色视觉计算及其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编号:03CK10,2003.9-2006.9,经费:4.3万元)。第一负责人。(11)“基于数字视频图象处理的舌诊信息分析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30300443,2004.1-2006.12,经费:19万元)。第三负责人。
(12)“上海高校研究生党员管理模式的探索”。2004年度上海教育系统党建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第一负责人。
(1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德育决策的研究”。上海市高等学校博士学科建设基金项目(2004.10-2007.10,经费:2万元)。第一负责人。
(14)“基于舌象分析的智能中医诊断体检系统研究开发”。厦门大学院士基金项目(2005.12-2008.12,经费:50万)。子项目负责人。
(15)“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医临床术语规范研究(中药部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重点项目子项目(编号:H020920010031, 2006.1-2007.12,经费:34.9万)。主要研究人员。(16)“基于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的亚健康诊断与分类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08AA02Z407,2008.1-2010.12,经费:99万)。子项目负责人。
5(17)“基于颜色恒常性模型的舌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 30873463,2009.1-2011.12,经费:31万)。第二负责人。(18)“女性人中形态图像信息识别及其与妇科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三期)中医妇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30303(英文标注 “Supported by Shanghai Leading Academic Discipline Project, Project Number:S30303),2008.1-2010.12,经费:3万)。第一负责人。
(19)“上海市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07年度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第二负责人。
(20)“上海市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与路径研究”。2009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第一负责人。
(21)“手持小型舌诊仪研制”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常用诊疗仪器设备研究和开发”项目(项目批准号:PZX2010-2,2010.8-2011.12,经费65万)。第二负责人。
(22)“中医临床舌象动态监测分析仪研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1CXY40,2011.1-2012.12,经费15万)。第二负责人。
(23)“寸口脉搏波监测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研究”。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课题批准编号:2010J015A,2011.1-2013.12,经费6万)。第一负责人。
(24)基于数据挖掘的绝经综合征中医辨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科研项目(S30303,2011.01-2013.12,经费5万)。第一负责人。(25)“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81173200,2011.1-2013.12,经费60万)。第一负责人。
6(26)中医特色健康状态辨识与亚健康评估技术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37B06,2012.1-2015.12,总经费313万,可支配经费60万)。第二负责人。
五、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著:
(一)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论文
(1)张志枫,王大增,王祖倩.化瘀通腑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细胞亚群的调整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93,7(2):20-23(2)张志枫,俞超芹,王大增.化瘀通腑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中医杂志,1995,36(11):679-681(3)张志枫,封苏宇.中医诊断学教育实施P.B.C教程的构想.中医诊断学杂志,1997,3(1);36-38(4)张志枫, 许家佗,封苏宇.中医“肠覃”T细胞亚群微观辨证研究.中医诊断学杂志.1998,4(1):35-36
(5)张志枫,吕超.中医脉诊图象化和数化.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现代中医药(香港),2000,创刊号:38-39(6)张志枫,孙鸿杰,许家佗.力竭运动性疲劳的脉图研究.中医诊断学杂志,2000,6(1):43-47
(7)张志枫,指导:严世芸.清代“脉学”概述及研究进展.医古文知识, 2000,(1):29-33(8)张志枫,指导:严世芸.清代学术思潮对中医脉学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2):12-15
(9)张志枫.中医脉学“源”与“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3-5(10)张志枫,颜新,指导:严世芸.疑经辨伪 托古开新------廖平“脉学”学术思想探析.江苏中医,2001,22(10):7-10
7(11)张志枫.贯彻“七一讲话”使研究生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11):150-151(12)张志枫,王志国.舌诊客观化研究.中医中医药年鉴.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02:176-177(13)张志枫,王志国.“人迎”在颈补证.医古文知识, 2002,(4):26-27(14)张志枫,刘晓谷.心脑血管疾病及病危病人舌诊的研究.中医中医药学术年鉴.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7(15)张志枫.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8):45-48(16)张志枫.清代经学对中医学的学术影响.医古文知识,2004,1:12-15(17)张志枫,王子焱.红外技术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7-28(18)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计算机图像处理在中医舌诊的研究.中国中西医
结合第七次四诊研究学术会议.乌鲁木齐,2004.8(19)张志枫,顾超,王志国,许家佗,周昌乐.WZX舌色分析系统在胃病患者舌像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3):52-55(20)张志枫,王志国,周昌乐,许家佗,顾超,朱凤兰,包含飞.WZX中医舌色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医学信息,2005,18(6):550-553(21)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顾超,朱凤兰,刘晓谷,李文书.舌色视觉计算方法在中成药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3):45-48(22)张志枫,严竹娟.计算机技术在辨证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年鉴.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50-51(23)张志枫,王兴伊,陈嘉训,曹健美,干旦峰.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其教育 实施之思考.中医药文化,2006,1(3):42-44(24)张志枫,沈永军,许家佗,赵泽华,张瑾,史美育,严竹娟,朱扣云.中风病急性期计算机辨证系统的实现与评价.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3):17-19(25)张志枫,王兴伊.“独取寸口”与古代女子缠足习俗无关.中医药文化,2007,2(2):26-27(26)张志枫,王子焱,应荐,许家佗,沈雪勇,周昌乐,杨华元,史美育,吴芸,严竹娟.乳腺增生病患者舌面与增生组织体表红外辐射强度相关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625-629(27)张志枫,许家佗,严竹娟,史美育,朱凤兰.基于室内自然光条件采集舌图像色差校正方法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29-32(28)张志枫,李
欣,许家佗,刘
樱,陆静波.“寸口”脉搏波图在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50-54(29)许家佗,张志枫(通讯作者),严竹娟,屠立平,陆璐明,史美育,朱凤兰.自然光条件下基于色差校正方法的舌象颜色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5):422-427(29)Zhifeng Zhang,Jiatuo Xu,Ming Li,Jingbo Lu,Hongchao Mao,Meiyu Shi,Liping Tu, Fenglan Zhu.Recognize and Analysis the Healthy Person’s Facial Color Diagnosis [A].IEEE Proceedings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 [C], Jinan China,2009 :66-69.(EI收录,索引号(Accession number):20101312814440).(30)张志枫,张如青,高惠勇.“扁鹊”考辨.中医药文化,2009,4(6):43-46(31)张志枫,许家佗,全蝉兰,金相容.黄芪对气虚证患者的干预作用.中医药 9 实证医学杂志(台湾),2010,3(1):17-25(32)许家佗,张志枫(通讯作者),屠立平.中医望诊资讯化研究概述.中医药实证医学杂志(台湾),2010,3(1):65-75(33)刘
樱,许家佗,李
欣,郭震,史美育,张志枫(通讯作者).“寸口”脉搏波图在体外循环搏动灌注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66-1868(34)许家佗,屠立平,邸智,陈园,陈清光,张利,崔龙涛,费兆馥,张志枫(通讯作者).亚健康状态的四诊信息分析与辨证分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1):741-745,750(35)陈清光,许家佗,张志枫(通讯作者),全蝉兰,金相荣.气虚体质大学生客观化评价方法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34-36(36)许家佗,屠立平,张利,李蕾,费兆馥,张志枫(通讯作者).基于图像处理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面色特征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567-571
(二)非第一作者与非通讯作者论文
(1)王大增, 王祖倩,张志枫.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9):524-526(2)王祖倩, 张志枫,王大增.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动物实验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92,6(1):40-42(3)王祖倩, 张志枫,王大增.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附95例病例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8-12(4)费兆馥,张志枫.中医脉诊的图象化和定量化.自然杂志,1995,17(5):269-274 10(5)何裕民,尚力,王莉,张志枫等.中医学跨世纪发展的思考.医学与哲学,1996,(8):420-423(6)许家佗,张志枫.力竭性运动前后的脉图观察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1):44-47(7)许家佗,指导:方肇勤,张志枫.舌象客观化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36(2):42-45
(8)许家佗,张志枫.舌诊信息的计算机识别与应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六届四诊研讨会论文,厦门,2002.9(9)许家佗,包怡敏,裘磊,张志枫,张潮,孙鸿杰,章震宇,英洪友,千英信.脑力性疲劳的脉图观察与实验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6):574-578(10)许家佗,包怡敏,张志枫,王志国,裘磊,张潮,方肇勤,李文书,孙炀,周昌乐.166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特征的计算机识别研究.中医杂志,2003, 44(12):934-936(11)许家佗,周昌乐,张志枫.舌象图像分析中纹理特征的分析与识别.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四诊分会学术会议论文,上海,2003.4.(12)许家佗, 孙炀,张志枫,周昌乐,包怡敏,李文书.基于差分统计方法的舌象纹理特征的分析与识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7(3):55-58(13)Wenshu Li,Changle Zhou, Zhifeng Zhang.The Segmentation Of The Body Of Tongue Based On The Improved Snake Algorith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 Hangzhou China,2004,6:5501-5505(Accession number:2004388367668)
(14)孙炀,罗瑜,周昌乐,许家佗,张志枫.一种基于分裂-合并方法的中医舌像区域分割算法及其实现.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8(12):1395-1399(15)许家佗,张志枫,宋贤杰,严竹娟,马新博,刘晓谷.舌诊客观化研究中 11 舌象采集条件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七次四诊研究学术会议.乌鲁木
齐,2004.8(16)刘晓谷,许家佗,张志枫,宋贤杰.舌诊标准环境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七次四诊研究学术会议.乌鲁木齐,2004.8(17)许家佗, 周昌乐,方肇勤, 张志枫, 王志国,孙炀.舌像颜色特征的计算机分析与识别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3):43-47(18)许家佗,张志枫,孙炀,包怡敏,李文书.舌象图像分析中点刺与瘀点特征的识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4):38-40(19)王志国, 张志枫.中医文化的空间之喻.第七届全国中医文化与临床/第十三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海,2004.60-61(20)吴芸,周昌乐,张志枫.基于Agent技术的中医诊断决策支持系统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1):34-36(21)王子焱,张志枫,应荐.红外技术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326-328(22)Wenshu Li, Jiatuo Xu, Changle Zhou, Zhifeng Zhang,A Novel Method of Tongue Image Recognition.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T2005), September 21-23,2005, Shanghai, P.R China, 586-590(ISTP: BDF38)(23)章丹丹,张志枫.走具有中药特色的国际化之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浅思.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11月3-5日.182(24)Yun Wu, Changle Zhou, Zhifeng Zhang.Genetic neural network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and Brain, vol 1-3 : 339-342, 2005(ISTP:BEB63)(25)施明辉, 周昌乐, 吴清锋, 吴芸, 张志枫.智能化中医辨证辅助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中医杂志.2005, 46(增刊): 14-15.(26)应荐,沈雪勇,张志枫,丁光宏,王子焱,周愉.乳腺增生病患者舌面各部红外辐射光谱比较.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38-41(27)朱凤兰,顾超,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刘晓谷,李文书,朱惠清.基于舌色分析软件1.0的中药疗效评估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2):152-155(28)严竹娟,张志枫.中医舌色的客观化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110-123(29)周昌乐,蒋旻隽,张志枫,李绍滋.开展中医辨证推演形式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12月6-8日,15-23(30)Changle Zhou, Minjun Jiang Zhifeng Zhang.A Paraconsistent Logic Apllied to TCM Diagnosis Based on Yinyang and Wuxing Theory,Model-Based Reasoning in Science and Medicine.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Guangzhou, China, July 3-5, 2006.(31)Yun Wu, Changle Zhou, Zhifeng Zhang,The PGNN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the kidney.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I 228: 337-345, 2006 ,Adelaide, Australia, SEP 20-23, 2006(ISTP:BFG59)(32)吴芸、周昌乐、张志枫,中医舌诊八纲辨证神经网络知识库构建,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6,23(6):188-189,198(33)沈永军,张志枫,许家佗,赵泽华,王嵩,张瑾,史美育,王子焱,严竹娟,朱扣云.中风急性期辨证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性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12月6-8日,261-268(34)周昌乐,张志枫.智能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0-566(35)施明辉, 周昌乐, 吴清锋, 吴芸, 张志枫.一种基于可信度的不确定性推理及其神经网络实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 24(1): 241-243, 312.(36)吴芸, 周昌乐,张志枫.中医舌诊神经网络的优化遗传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9):50-52.(37)吴芸, 周昌乐, 张志枫.基于基因打靶技术的中医脏腑辨证分型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7):22-25(38)蔡骏,周昌乐,黄旭,张志枫.中医脉象信息检测方法研究的新进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3):709-712(39)黄旭,蔡骏,周昌乐,张志枫.中医脉象信息分析与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福建电脑,2007,3:1-2,22(40)许家佗,张志枫,费兆馥,宋贤杰,严竹娟,刘晓谷.舌象数字图像采集条件的实验观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3-27(41)胡雪琴,周昌乐,张志枫,李长军.基于数据预处理的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0-1702(42)Wenshu Li, Jianhua Luo, Shenning Hu, Jiatuo Xu, Zhifeng Zhang.Towards the Objectification of Tongue Diagnosis: the Degree of Toothmarked[A].IEEE Proceeding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 [C], Xiamen China,2008, p 592-595(Accession number:20091411998139)
(43)Jiatuo Xu, Liping Tu, Zhifeng Zhang, Xipeng Qiu.A medical image color correction method base on supervised color constancy[A].IEEE Proceeding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 [C], Xiamen China,2008, 2 :673-678(Accession number: 20091411998157)(44)Jiatuo Xu, Liping Tu, Zhifeng Zhang, Li Zhang, Changle Zhou.The Region Partition of Quality and Coating for Tongue Image based on Color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 [A].IEEE Proceedings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 [C], Xiamen China,2008, p817-821(Accession number:20091411998186)
(45)Jiatuo Xu,Liping Tu,Hongfu Ren,Zhifeng Zhnag.A Diagnostic Method Based on Tongue Imaging Morphology[A].IEE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 Shanghai China,2008, 3: 2613-2616(Accession number: 20083711532058).(46)宋贤杰,须晨洁,刘晓谷,张志枫.采集舌象用光源的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5):978-982(SCI收录)
(47)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李绍滋.中医医案的研究进展.中医药通报,2008,7(3):62-65(48)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许家佗.中医对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光明中医,2009,24(6):1122-1123(49)高惠勇,张如青,张志枫.宋金元代以前医家不寐辨证特色的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45-46(50)高惠勇,张如青,张志枫.明清著名医家不寐辨证特色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09,27(5): 29-31.(51)许家佗,屠立平,张志枫,邱锡鹏,郭跃飞,危辉.一种基于LAB色空间拓扑剖分映射的颜色恒常性模型.电子学报,2009,37(9):2109-2112.(52)吴焕淦,张志枫,何星海,郑锦,张瑾,陆焱垚,崔云华,马晓芃.陆氏针灸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5(53)屠立平,许家佗,张志枫,陈圆,朱惠清.基于室内自然光的色差校正方法在舌象苔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5)388-391
(54)吴宏进,许家佗,陆璐明,陈晓,屠立平,张志枫.亚健康状态的面部光谱与五脏色色度特征.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59-66 15(55)吴宏进,郭喆千,张敏,指导:张志枫.张志枫运用更年安汤化裁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验案3则.江苏中医药,2012,44(1):46-47
(56)许家佗,张志枫,任宏福.一种舌体胖瘦分析的图像诊断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杂志(录用待发表).六、出版物
(1)明·秦昌遇撰 张志枫点校.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张志枫(编委):新世纪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
(3)施明辉, 周昌乐, 吴清锋, 吴芸, 张志枫.用神经网络实现基于舌诊的八纲辨证推理初探[A].中国人工智能进展(下册)[C].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1394-1399.(4)张志枫(编委): 全国高等学校中医药对外教育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张志枫(编委):上海市研究生教育用书《中医诊断学应用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5)
(6)张志枫(副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医舌诊彩色图谱(汉英对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9)
(7)张志枫、何建城、许家佗主编:上海市研究生教育用书《四诊承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0.5)
七、指导研究生情况:
(一)指导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9名)16(1)作为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主要成员指导:
许家佗(1999.9-2002.7)
胡雪琴、高惠勇、杨亦望(2005.9-2008.7)洪燕珠(2006.9-2009.7)王朝晖(2008.9-2011.7)千英信、吴宏进(2010.9-2011.7)
(2)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
王志国(2001.9-2004.7)刘晓谷、高惠勇(2002.9-2005.7)王子焱,沈勇军(2003.9-2006.7)严竹娟、颜良达(2004.9-2007.7)李明、赖斯宏(2005.9-2008.7)
刘樱、迟秉恩、金相荣(2006.9-2009.7)罗承铉(2007.9-2010.7)全蝉兰、林寓淞(2008.9-2011.7)郭喆倩、张敏(2009.9-2012.7)李云、俞贤在(2010.9-2013.7)王晨玫、林淑慧(2011.9-2014.7)(二)指导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2名)(1)作为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指导:李文书(2001.9-2005.7)(2)作为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主要成员指导:孙炀(2001.9-2004.2)(三)指导厦门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5名)(1)作为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指导:吴芸(2003.9-2006.7)
施明辉(2003.9-2006.7)苏劲松(2003.9-2006.7)(2)作为硕士研究生第二导师指导:施展(2003.9-2006.7)
毛朝红(2004.9-2007.3)
2012年3月8日
第二篇:学术背景
学术背景:
山东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省属师范类类高等学校,这里风景优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201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三年中,我们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除了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之外,在大一时主要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概论、现代汉语等专业课程,它们提高了我的人文素养,培养了我良好的思辨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大二主要学习专业课,学习了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影视学理论、美学、影视编导等课程,同时主动阅读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书籍,如希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等等,大二时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一、二年级时我一直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和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我一直督促自己要勤学敏思,努力拼搏,良好的读书思考的习惯使我大学期间积淀许多知识,也定能让我的研究生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历程受益良多。大三时我努力学习电影类相关知识,使自己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三时我的成绩在年级第一名,专业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一项项用汗水换来的成果验证了我的努力,小组一起拍摄的微电影也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大三下学期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实习。经过努力,我在大学前三年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两次获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两次获优秀学生的称号。本科阶段的学习,我对电影学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非常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所申请的专业曾经作过的研究工作:
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写剧本,拍微电影进行创作。分析电影作品,分析当前电影市场和电影现象,以艺术传播的角度和哲学、美学的角度学习电影。
攻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等
我为自己做出以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
1.端正态度、静下心来,刻苦努力学好研究生期间的专业课程,广泛地阅读艺术学理论、影视方面的相关论著,积极和导师、同学探讨学习,夯实知识基础;
2.花费更多精力在研究上,在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多跟导师和师兄师姐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课余时间多跟导师探讨学习,配合导师从事相关方向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争取能有较有影响力的成果。
3.重点关注影视艺术发展规律和现象,熟悉我国文艺政策,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
4.同时我将利用一切机会选修或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课余认真及培养各种综合技能,我还会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机会,使理论紧贴实际,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认识和研究水平。在这样一个宏观的专业理论体系下,继续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断促进在这一方向的进步。
不过,在具体落实计划时还需与导师讨论协商,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至于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我会优先考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管理机构、报刊杂志社、从事电影艺术的相关单位。如果在研究生期间,个人研究能力能获得导师认可,并且自己对这门学科仍具钻研精神,我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将来能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研究。
第三篇:学术背景
个人陈述
20xx的夏天,我以一个很普通的成绩从xxxxxx中学考入xxxxxx,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生活气息当中渡过了这几年。美丽的中国石油大学以其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本科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她给予了我一个充满回忆的大学生涯.三年来,经历了大一上学期失落后的奋发图强,到大三时曾经的一时彷徨,到后程的努力学习,遗憾之余我很庆幸能够获得这次推免资格。
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以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大三则是系统的学习专业主干课,等。另外学院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给我们加了很多实习课程,如金工实习,专业实习。
大
一、大二时的努力给予了我相当的回报,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当中能后很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三时通过各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我对于储运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入,我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非常希望在这个领域有进一步的提高。
很遗憾,对于自己的专业实践的科研工作我没有做多少,除了几次实习对于自己专业的工作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于课本知识的运用有了很大程度进步。
倘若能顺利成为本院的油气储运的研究生的话,我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下去,从今年十月中旬起即可执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计划:
1.重新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论著,勤于思考,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及时向导师请教解惑。
2.通过网络仔细了解我国油气储运专业的应用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国家奉献力量。
3.广泛阅读与油气藏有关的论著,与石油工程,资源勘探等系列工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
4.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油库设计,管道设计等工作,能熟练运用Autocad,Solidworks等设计软件,并能够设计程序,培养油气储运工艺实际设计能力。
5.提高自身英文水平,应能自如地阅读并真正理解英文经典学术论著,并可以翻译,积极关注国际学术动态。同时力争进行英文论文的写作。
6.积极协助导师完成其科研和其他课题题目,扎实推进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在知识体系构成方面本着“立足一点、兼顾其他”的原则。不过,在具体落实学习计划中还得与导师讨论协商后,以期在有眼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至于毕业后,我想的是第一选择是就业,如果研究方向比较有收获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能获得导师认可,并对这门学科仍具有钻研精神,我将考虑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将来完成深造后能够留在学校从事教学或者科学研究,为母校的学科力量以及国家科技储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于就业,我将优先考虑于我所研究方向以及储运专业有关的相关的企业(最好是国企)和科研院所,在基层单位为油气储运辛勤工作。
因为对于xxxxxxx的热爱以及对于这方面的好奇,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里能够走的更远。现在很高兴自己有了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同时自己也知道母校在这方面的雄厚实力,所以我非常希望能继续留在母校里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
第四篇:解析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韩大元
中国宪法学产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1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宪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混合的制度体系与学术体系。尽管在旧中国宪法发展中脱离宪法理性的制度与文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就整体学术脉络而言,不同时代学者们所提供的宪法学知识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学术关联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1]特别是,宪法学作为研究宪法现象的知识体系,提倡知识与学术的历史传承,使宪法学说成为连接知识与经验、现实与历史的纽带。
宪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学说史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中,宪法制度史是从宪法发展的制度变革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思想史是从宪法发展的思想流变层面来研究宪法的变迁过程,凡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宪法问题有关的观点、主张等都可以属于这一知识体系,其本身的理论体系化程度并不是判断宪法思想史成果的标准;而宪法学说史则是从宪法发展的学术积累层面研究宪法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考查宪法的历史积淀,旨在探讨特定概念与范畴体系化、整体化的过程。它既不同于宪法发展历史,也不同于特定时代宪法思想的记载,是对学术对象变迁的“再认识”。当然,在宪法学说发展中制度、思想与学说又保持着关联性,在互动中寻求发展。
在中国,宪法学说史描述与再现了历史事实。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前后,我们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追求着一种宪政理想,但学说的历史带有深沉的政治影响。[2]以控制国家为目标的宪法,往往在国家的主导下获得宪法发展的动力。这样一来,中国宪法学说具有浓厚的“国家学说”色彩,特别是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联性中寻求发展。由于“富国强兵”成为中国立宪的指导理念 [3],通过学术活动论证国家的正体性与统治的合理性也成为宪法学说发展的内在动力。宪法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论
证自己国家的“正体性”,即体制的历史基础与渊源。在他们看来,没有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与把握,不可能产生维护正体性的信心与责任。在一百年的中国法学发展史上,宪法学历来是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学科,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制宪、修宪,还是公共政策的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对宪法学的需求以及宪法学发挥的社会功能。同时,中国宪法学在各种政治现实面前努力保持着学术自主性,传承学术传统,使宪法学的脉络得到了延续。
近百年来的中国宪法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宪法思潮、理论、主张以及不同学派的学术风格。对百年宪法学学术传统与遗产,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学术立场?笔者的基本思路是:我们需要全面梳理(清理)百年宪法学说史的历史,找出经验与教训,在客观地评价宪法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宪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首先,通过研究宪法学说史,我们可以寻求宪法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因素,获得对宪法学的整体性认识。如前所述,在宪法制度、宪法思想与宪法学说的三者关系中,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对于宪法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宪法学说史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宪法学的相应发展,而另一方面,宪法学的良性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法理论的良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判断一个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宪政实践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是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宪法学说。所以,系统的研究中国的宪法学说史,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宪法学说进行细腻的卓有成效的梳理,不论是对于中国宪法研究的发展进程,还是对于中国宪政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次,宪法学说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国际化时代,保持宪法学主体性,突出宪法学的“中国问题意识”。由于存在着宪法与法律功能的差异性,法律“全球化”空间是比较大的,但宪法作为充满“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最高规则,始终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与传统,而这一特点在宪法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面对全球化的新的背景,西方的宪法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固然可以成为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它无法直接成为我们宪法研究和发展的依据。因此,中国的宪法学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还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的宪法文本,面向中国的宪法实践。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形成了
不同的学术风格,这些不同时期学者的努力延续下来,形成一条既各具特色又互相关联的思想脉络。这种思想史上的绵延关系就构成了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知识谱系,也构成了中国宪法研究和发展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国宪法学面对的是中国的宪法文本和宪法历史,必须依靠中国宪法学的本土资源和理论框架。所以,宪法学说史研究的首要价值就在于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发展必须要依靠中国学者的自身努力,必须要以中国宪法学说为基本的理论依据,否则,纯粹意义上的中国宪法学研究就会出现知识结构上的不平衡和空白。
第三,中国宪法学说是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4],这句话揭示了宪法在宪政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根本作用。要想发挥宪法在宪政建设中的作用,就要对宪法进行历史和现实整体性的研究,从而在理论上深刻揭示宪法和宪政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同修建房屋需要图纸、蓝图指引一样,宪政建设也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的宪政建设中,这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引主要是指对中国宪法发展的一种总括性研究,也即是对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就像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发展必须要以中国宪法学说为理论依据一样,中国的宪政建设也必须要以中国宪法学说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中国宪法学说只是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法治、宪政、人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结晶,是人类共享的价值。正是因为法治、宪政、人权在人类文明成果意义上的价值相通性,所以,我国的宪政建设可以充分的借鉴、吸收西方宪政发展的文明成果,从而加快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百年宪政的历程之中,既有宪法被虚置、宪政被破坏的惨痛经历,也有宪政建设逐步走向正轨的成功经验。如何汲取宪政失败的惨痛教训,总结宪政成功的合理经验就成为关系我国宪政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宪法学说史的研究恰恰是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种宪法学说和宪法实践的成败优劣进行一种冷静的理性分析,从而为我国宪政建设提供一种历史意义上的参考与借鉴。在这种意义上,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成为中国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之一。
第四,要探索中国宪法学历史起点,必须系统地梳理宪法学说史的历史文献。
宪法存在于历史过程之中,历史的事实是解读宪法价值的基本标准。尽管各国的宪法史有着不同的研究内容与对象,但通常包括宪法规范与宪法现实两个方面。宪法规范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争论、特定宪法的性质与形态、社会共同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结构等。以规范或法典形式存在的宪法规范首先被纳入宪法史研究的视野之中。在这个领域中,宪法学文献的发掘、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国外关于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不仅对于宪法自身的理论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而且对于宪政实践也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当我们汲取西方国家的宪法理念、研习西方宪政经典的时候,通常会为西方学者眼花缭乱的流派与观点之争而由衷的叹嗟不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些观点迥异而又自证其成的学说观点与学术流派,使得西方的宪法理论和宪政实践在智慧的撞击中螺旋前进,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宪法学理论体系,进而推动了整个宪政事业的发展。
但是,囿于学术研究中的某些实践性和功利性因素,当前的宪法学界对中国宪法学说史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从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宪法历史的著作和文章屡见不鲜,但是,真正从宪法学说史的角度对近百年宪法发展进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的成果却少之又少,几近阙如。虽然,从表现形式看,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学说史最终都表现为特定的宪法理论成果,但是,宪法学说史与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的区别决定了对宪法思想史和宪法制度史的研究代替不了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宪法学说史是从学术传承、学术积累角度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宪法学说的一种整理和归纳,而宪法制度史和宪法思想史则仅仅是从制度沿革和思想发展角度对宪法历史过程的一种描述,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学术理念和价值追求。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宪法学体系的不成熟性是比较突出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宪法学不重视对自己学术传统的继承。如何改变宪法学的不成熟状态,如何提升中国宪法学的学术品格就成为每个宪法学人的社会使命。
第五,宪法学说史研究有助于我们避免重复性研究,进行学术创新。从学术史发展历史看,所谓的学术创新首先建立在对已有学术成果与传统的系统梳理,要了解本学科或具体研究主题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但遗憾的是,我们仍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形成的中国宪法学的学术背景与渊源缺乏必要的了解。有学者指出:“不知前贤已有的研究,而以为是自我作古,由已原创”。其实,现代社会面临的有些学术命
题我们的学术前辈们已作过系统的研究,但我们仍在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研究。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挖掘新资料,寻求新方法,而新观点的“新”在于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学术脉络,从丰富的学术渊源中获取文化的支撑点,并引导方法的更新。在这种意义上,注重宪法学学术背景与学术关联性的研究,有助于保持宪法学的主体性,从而使宪法学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少走弯路。
第五篇:背景
背景:
某建设项目的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的估算额为52180万元,预备费为5000万
元,建设期3年。3年的投资比例是:第1年20%,第2年55%,第3年25%,第4年投产。
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为白有资金和贷款。贷款的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外汇贷 款为2300万美元。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贷款的人民币部分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年利率为6%(按季计息)。贷款的外汇部分从中国银行获得,年利率为8%(按年计息)。
建设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全厂定员为1100人,工资和福利费按照每人每年
7.20万元估算;每年其他费用为860万元(其中:其他制造费用为660万元);年外购原 材料、燃料、动力费估算为1920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2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3000万元,年修理费占年经营成本10%;年预付账款为800万元;年预收账款为1 200万元。各项
流动资金最低周转天数分别为:应收账款为30天,现金为40天,应付账款为30天,存货为40天,预付账款为30天,预收账款为30天。问题:
1.估算建设期贷款利息。
2.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拟建项目的流动资金,编制流动资金估算表。3.估算拟建项目的总投资。分析要点:
本案例所考核的内容涉及了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中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以及流动资金的分项详细估算法。
问题1:由于本案例人民币贷款按季计息,计息期与利率和支付期的时间单位不一致,故所给年利率为名义利率。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前,应先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才能计算。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的公式如下: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年计息次数)年计息次数一1 问题2:流动资金的估算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
问题3: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内容,计算建设项目总投资。答案: 问题1:
解: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
1.人民币贷款实际利率计算: 人民币实际利率=(1+6%÷4)4—1=6.1 4% 2.每年投资的贷款部分本金数额计算:
人民币部分:贷款总额为:40 000—2 300×6.6=24820万元 第1年为:24820×20%=4964万元 第2年为:24820×55%=13651万元 第3年为:24820×25%=6205万元 美元部分:贷款总额为:2300万美元 第1年为:2300×20%=460万美元 ‘ 第2年为:2300×55%=1265万美元 第3年为:2300×25%=575万美元 3.每年应计利息计算:(1)人民币贷款利息计算: 第1年贷款利息=(0+4964÷2)×6.14%=152.39万元 第2年贷款利息= [(4964+152.39)+13651÷2]×6.1 4%=733.23万元 第3年贷款利息=[(4964+152.39+13651+733.23)+6205÷2]×6.1 4% =1387.83万元
人民币贷款利息合计=152.39+733.23+1387.83=2273.45万元(2)外币贷款利息计算:
第1年外币贷款利息=(0+460÷2)×8%=18.40万美元 第2年外币贷款利息=[(460+1 8.40)+1 265÷2]×8%=88.87万美元 第3年外币贷款利息=[(460+1 8.40 +1265+88.87)+575÷2]×8%
=169.5 8万美元
外币贷款利息合计=18.40+88.87+1 69.58=276.85万美元 问题2. 解:
1.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
式中: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现金+存货+预付账款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1)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21000÷(3 60+30)=1750万元(2)现金=(年工资福利费+年其他费)÷年周转次数
=(1100×7.2+860)÷(360+40)=975.56万元(3)存货:
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 = 19200÷(360+40)=2133.33万元
在产品=(年工资福利费+年其他制造费+年外购原料燃料费+年修理费)÷年周转次数 =(1100×7.20+660+19200+21000×10%)÷(360÷40)=3320.00万元 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21000÷(360÷40)=2333.33万元 存货=2133.33+3320.00+2333.33=7786.66万元(4)预付账款=年预付账款÷年周转次数=800÷(360÷3 0)=66.67万元(5)应付账款=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1 9 200÷(3 60÷30)=1600.00万元
(6)预收账款=年预收账款÷年周转次数=1200÷(360÷30)=100.00万元 由此求得: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现金+存货+预付账款
=1750+975.56+7786.66+66.67=10578.89万元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1 600+1 00.00=1 700.00万元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10578.89—1700=8878.89万元 问题3:
解:根据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内容,计算拟建项目的总投资:
总投资=建设投资+贷款利息+流动资金
=52180+5000+276.85×6.6+1390.55+8878.89 =57180+1827.21+2273.45+8878.89=70159.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