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1年07月01日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对金融工作的正确领导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为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有力措施整顿和改造私营金融业,治理通货膨胀,真正实现了货币主权的完整和货币制度的统一,并不断探索金融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金融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金融改革发展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在金融战线的成功实践。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七五”计划建议明确了对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四个目标: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有力、灵活、分层次的金融控制和调节体系;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信用工具筹集和融通资金的信用体系;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现代化管理体系。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货币政策。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全面推进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一是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为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创造条件。1994年,国家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8年,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发行国债充实资本金。二是从2003年开始,着力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并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分别实行上下限管理,金融机构定价自主权不断扩大;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上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由改革开放初期“大一统”国家银行体制,逐步发展为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机构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了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市场交易量快速增长。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先后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得到发展,平稳解决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顺利推出。截至2010年底,共有2062家上市公司,1.3亿户投资者,股票总市值世界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万亿元,是1980年的2421倍。三是金融法制建设成效显著。适应金融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金融立法、执法工作,以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为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监管,有效保护了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切实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金融开放的承诺,同时根据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积极主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在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市场和业务准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实施了开放措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展也非常迅速。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了自由兑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正在逐步提高。五是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我国在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在2008年实现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的增资,份额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动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改革协调与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地区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二、注重防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问题,始终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高度重视我国金融安全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的明显好转。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以治理整顿、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金融改革。
为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1997年12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金融工委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这是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央金融工委和金融机构系统党委的成立,保证了金融机构垂直领导体制的建立,为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国家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改革原则。1997年11月,证券经营机构划证监会统一监管。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1998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九家分行,以强化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通过向16家重点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等措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1998年至2001年,全面清理了2.8万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了近1700多家城市信用社,关闭海南发展银行、中农信等高风险金融机构。
2002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和调控高效有力”。2003年,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国家设立了专业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从而形成了“一行三会”金融管理框架。中央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各监管机构负责行业监管的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金融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通过向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注资,在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成功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稳妥撤销、关闭和处置了一批有严重问题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社和证券公司,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中央银行资金支持和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成功化解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包袱,加快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变,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党中央不仅重视维护国内金融稳定,还注重在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中发挥作用。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充实资本金,增强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同时,在亚洲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30%-70%的背景下,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亚洲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的信号,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积极倡导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进口、提供资金援助,对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宏观调控在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984年,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着手改革“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机制。1998年后,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形成了以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等构成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这是金融宏观调控从以直接调控为主走向间接调控为主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日臻成熟,在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初至2007年,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偏多等苗头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定,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了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相互交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人民银行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行适度从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2008年9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不利影响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证明了党对金融工作领导的英明正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第二篇: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具体内涵则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即实行法治;通过实行法治,实现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历史沿革
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强大,依法治国主张与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进步观念开始广泛传播。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形成体系、制度也经过了一个过程。1996年2月8日,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的总结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也标志着依法治国理念已经从宪法的高度得到了确认。
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不断的落实和推进。
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依法治国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性质的要求,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制度创新,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才能实现国家各项民主事业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实现民主制度的科学化。历史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制化,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
(二)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化。坚持依法执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将坚持依法执政作为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保证。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更是党先进性的体现。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控制着国家政权。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运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合理化的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依法治国,党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党要长期执政,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使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创新,体现和代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先进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不断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有过历史性的倒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落实和推进,正是党对民主法制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对执政方式不断探索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是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载体,是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实现和保障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全局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实现依法治理。法律也即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社会
规范。同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整体性。依法治国是一个科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治观念到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实现科学化、程序化。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完善法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社会基本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有滞后性,社会生活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只有适时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使法律得到遵守,受到信任,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加强法制宣传宣传和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树立守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含义就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职权,合理的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接受法律的监督,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
主体工程,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规范、公正执法;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努力建设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趋于健全,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并且依法受到监督,这才意味着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总之,依法行政,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障司法公正
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扎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与新时期的新情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这要求不断深入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证公正、廉洁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第三篇: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一,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最后,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明确了当时国家计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各自功能,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加快转向间接调控。
亚洲金融**期间:整顿与应对冲击
泰国在1997年上半年就开始出现问题,到下半年金融危机迹象就比较明显了。亚洲金融**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持续了4~5年的时间。亚洲金融**期间,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金融整顿。当时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期,金融领域有很多混乱的情况。特别是,由于会计标准没有建立,商业银行贷款分类方法不科学,财务纪律不规范,资本金也不充足,使得在亚洲金融**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经营不下去,甚至关闭破产,广国投事件是最重要的案例。
另外,为应对亚洲金融**冲击,我国调整了金融体系的结构。就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需要在适当分权的基础上,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理关系,但是在金融调控方面,还是需要进行垂直管理。因此,199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做了调整。
再有,金融业配合国家对亚洲金融**造成的重大冲击进行恢复。为应对危机冲击,当时推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都要配合这方面工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国有企业脱困。受亚洲金融**影响,国有企业困难比较明显,因此国家推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其实,当时银行业也相当困难,不良资产大概在25%~45%,损失也很大。但国有企业涉及更多人就业,问题更加紧迫。因此,国家通过债转股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大型银行不良资产,帮助国有企业休养生息,走出亚洲金融**带来的大量下岗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这些措施实际上是由金融系统先承担更大的损失,等国有企业状况好转后,金融业还得回头再来收拾遗留下来的财务问题。
2002~2008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从2002年下半年左右、走出亚洲金融**影响开始,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个人认为,这个阶段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关于健康化和规范化。很多改革既是健康化,同时也是规范化。在亚洲金融**影响下,银行体系积累了很多问题,不良资产很多,资本金严重不足。证券市场起伏不定,总体来看上市公司质量比较差,发行和交易秩序也比较混乱。保险公司主要是寿险公司处于大面积利差损,即当通货膨胀高、利率高的时候,保险产品参考银行利率承诺的固化收益率很高,而当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际收益率较低,就会出现巨大的利差损。因此,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非常不健康。
亚洲金融**之后,就需要对金融机构特别是有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财务重组,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要进行财务重组,就需要弄清资产质量,其中首要的是改革会计准则。银行财务状况对会计制度非常敏感,资产负债表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会计制度。之前虽然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有所改动,但是不够彻底。当时资产损失不能减计和计提,比如库存损失了或者某个投资项目损失了,都不能计提。这样,银行对企业贷款质量衡量和对不良资产的计算就是不真实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上市公司会公告盈利状况,但因为损失没有充分计提,数据是不真实的,对资本市场也会造成不良影响。2001年、2002年前后,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这是非常实质性、基础性的工作。
对银行来说,过去贷款分类很不合理,大量不良资产被掩盖,通过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就可以弄清楚银行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做到摸清家底。在弄清不良贷款的基础上,就可以明确哪些不良资产需要剥离,银行需要补充多少新的资本。然后,国家就要想办法注资。当年的做法是财政和金融体系拿出一部分资源进行注资,包括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来改进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本状况,随后也改进了一部分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使这些金融机构基本合格。
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合格后,要想跟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不断增强资本。因此,大多数效益比较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逐步发行上市,变成上市公司。上市除了可以筹集资本外,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提升透明度,金融机构要受到来自广大投资者特别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压力和监督约束,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加强财务和风险管理。
在此期间,另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资产大概占到了金融系统总量的10%左右,当时不良资产占比在50%左右,也非常高。农村信用社改革采用了与前述大型国有银行类似的办法。同时,农村信用社比较分散,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当时改革设计了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做得好的,约束做得差的。
在抓好大型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运用同样的思路,但以财务损失自担为原则推进中等金融机构,包括中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改革之后,相当一部分好的金融机构也都成为上市公司。
这个阶段,股票市场也大力推进了规范化。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股权分置,上市国企的股票分国有股和流通股,国有股有一部分叫法人股,法人股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双轨制。股权分置是改革转轨期间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很不规范,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国家下决心推动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这一不规范问题。
由此可见,这个过程覆盖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以及大型、中型和小型等不同层次。同样的改革逻辑关系和原则,使得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的改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些改革为我国金融体系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打下了基础。
关于专业化。专业化主要是指金融业更深入地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同时金融监管也进一步走向专业化。2003年中国银监会从人民银行分设,明确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专业性监管机构的目标责任,理清了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责任关系。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集中了人才,监管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跟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步伐
上述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阶段还没有完全走完,随着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金融领域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特别是配合2008年11月份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在宏观政策和一些结构性的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均有体现。这段时期国际金融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宏观调控和金融体系提出的重大挑战,在金融领域作出大量纠正和显著改进。主要包括:对于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问题,比如资本不充足、杠杆率过高、衍生产品市场混乱(危机前,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过于复杂庞大,很多情况美国监管当局都搞不清楚)等加以纠正,对相关市场进行改造,特别是加强了对金融体系中交易部门杠杆率的监管,增加金融稳定措施,对清算系统采取交易对手方集中清算。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存在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即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好,评级评得好,股票价格高,借贷杠杆率也高;一旦出现危机,上述各环节就都会出现收紧,“落井下石”。顺周期因素加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和危机程度。为此,需要在金融系统中引进一些逆周期的因素,经济好的时候让它冷一冷,差的时候能够扶一扶。这些措施在大的概念上被命名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该提法在国际上被写入了G20文件,在国内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也连续几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总之,国际金融领域推出了很多改革,这些改革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对于国际上出现的经验教训,有些我们也是深有体会的。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经济金融领域存在很多问题,2008年底、2009年初经济同样出现急剧下滑,只是我们的问题没有美国、欧洲那么大,所以下滑得没那么狠。二是有些属于发达金融市场的问题我们还没有遇到,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和反思,未雨绸缪,可以把国际上反思经验教训所建立的新规则、秩序、标准、监管学过来。这对我们防止今后犯同样的错误是有好处的。
二,当前阶段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市场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术语中的资源是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此外,有时也可以扩大到能源品等。总之,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显然,资金包括外汇资金如何配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资金价格即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
关于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步骤。2004年开始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当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一个总体思路,即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后来,沿此思路迈出了若干步改革,随后就碰到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工作的主要精力暂不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如债券、拆借和票据的利率,以前都已完全放开,目前只对存款利率保持50%的浮动上限管理。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其实,这最后一步我们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在过去的两年中,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先从10%提高到20%,然后再提高到30%和现在的50%,已经走了四步。我估计50%之后,步伐可以加大,加快实现市场化。
关于汇率市场化。我国汇率市场化也走过了较长阶段。早在1993年底,我们就进行了双轨合一的外汇体制改革,1996年中国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开始酝酿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随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汇率体制改革一度放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按照这一要求,2005年推进了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每天浮动幅度由3‰逐步扩大至2%,同时人民银行逐步退出常态化的外汇干预。新的汇率体制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充分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反映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情况,即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经常项目收支共有四项构成,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大项,以及投资收入和转移款项两个小项。
国际化
在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基础上,金融改革和发展就可以加大国际化的步伐,以前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最近几年,国际化进展较快。一个重要工作是在2014年推出了沪港通,实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互联互通。国际化的另一重要领域是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得到加强以及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包括当前已经运行的丝路基金和正在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包括正在热议中的人民币能否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从而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等热点议题。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比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包括外汇局设想得要早,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欢迎程度也超过我们当时的预期。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一度非常疲弱,加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不稳定,市场上缺乏美元,且对美元信心不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振荡也较大,日本经济也不太好,也影响了日元。总之,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国际货币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人民币就受到了欢迎。首先是韩国出于稳定需要,主动要求和中国开展货币互换,随后陆续有二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货币互换,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加入进来,从2014年开始,中国分别与欧央行及英国、瑞士等国央行做了货币互换安排。因此,可以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多少有点儿意外地把人民币推向国际社会了。
我们对待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首先是顺水推舟,顺应市场需求。既然国际社会欢迎人民币,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国也是有巨大好处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要真想做强人民币,使其符合市场预期站到那个位置的话,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继续推进经济金融改革、改变相关规则,不断采取措施,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目前,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协议,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本币。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往来可以使用人民币,也可以使用卢布。二是双边央行之间开展本币互换。比如说,如果俄罗斯缺少人民币,或者中国缺少卢布,两国央行可以居中进行货币互换,由此人民币就出去了。三是指定人民币清算行。双边都使用人民币的时候,境外市场上人民币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多的时候应该可以回流到境内,少的时候可以调剂出去,这个机制就需要由清算行来完成。理论上,也可以在中国设立卢布的清算行,但由于人民币更受欢迎,所以很多国家希望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同时,不仅是邻国或发展中国家,近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英国开始一些西方国家也要求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四是有些国家开始主动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一部分。五是双边本币直接挂牌交易。人民币最早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开展直接交易。在此之前,人民币与林吉特之间的交易一般是通过美元套算,人民币先换成美元,美元再换林吉特。这种套算方式有时受美元不稳定影响较大,同时差价也大,成本较高。通过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直接交易,双边货币就可以形成汇率,不经过其他货币套算,便利化程度更高。
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内金融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人民币可以加快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早在1996年,我国就宣布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在资本项目方面,过去只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可兑换,很多其他项目尚不可兑换,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项下的可兑换程度还不高。另外一个特点是,事前审批多。其实,很多资本项下也不是完全不可兑换,只是需要事前管理和审批,市场主体多数都能绕道而行。现在,很多事前管理的项目逐步放开了。但资本管制逐步放开不意味着放手不管,事中事后还是要管的,特别是有几项的管理还要加强,包括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过度利用“避税天堂”偷逃税等。此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可以采取一些防止短期资本过度投机的措施。如果是中长期投资,我们是欢迎的,但对于短期炒作资金,国际上允许设置一些管制措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在国际金融方面给予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多支持,使其在海外更好发展,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简单来说,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篮子,目前这个篮子里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四种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基金每五年审议一次特别提款权。2015年是审查年,大家希望人民币可以加入这个货币篮子。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议题。人民币国际化近年的势头很好,国际货币基金正在认真考虑此事。
多元化
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组织架构,没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框架,金融体系必然是不健康的,没有实现规范化,也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完成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改造以后,转轨经济的金融体系才有条件更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也才有胆量、有魄力、有底气实现多元化。设想一下,当金融体系很不健康的情况下,是不敢发展一些复杂衍生产品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亦是如此。发展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果金融体系基础不好,就难以承受这些风险,但如果基础打好了,就可以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从国务院到中央都在研究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此相关的议题都反映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所处阶段的多元化特点。
三,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以上回顾不难看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有着很强逻辑性:在转轨的早期,需要通过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调整,才能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阶段。
转轨经济必然面临类似的改革困难
我们不妨比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转轨国家,即从过去集中型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其基本特点都是在转轨的过程中必然有巨大的财务窟窿。首先,转轨开始后,过去由中央计划集中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失误必然要表现出来,或者表现为财政上有巨大的债务负担,或者表现为银行体系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其次,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人才缺乏,因此也必然有大量的损失,必然有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不开,导致金融体系损失增加。中国在改革早期,有的企业发不出工资了,就连过年包饺子的钱也要银行先垫付,叫包饺子贷款。可以想象,饺子吃完了,什么都没剩下,拿什么去还呢?因此,金融体系的质量必然非常糟糕。
中国当年的窟窿很大。1997年亚洲金融**爆发时,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最少的估计是25%,多的估计是45%,具体数值取决于采用何种会计标准和贷款分类标准。如果是45%,银行业不良资产则将近当时GDP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体现为金融系统的损失。不光是中国,前苏联、东欧和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财务困难,有的体现在财政,有的体现在金融体系。1998年,俄罗斯的大银行基本上都挺不住了,连国债都违约了,导致本来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在1998年8月底就传到了俄罗斯和巴西,随后就引起LTCM的倒闭。
在国际比较时会发现,转轨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改革发展都必然面临几大难关。如果没有强有力措施,不下大的决心,不清理财务不健康问题,不引入市场经济规律,银行体系将很难存续。其结果是,大多数前苏联、东欧国家、巴尔干国家的银行体系都挺不过去了,或几乎全部业务让给西方国家的银行进来做。可以看到,不少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份额占到90%以上。中国目前外资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2%左右。由此可见,如果中国不经过一系列的财务重组,推进市场化、健康化、规范化,很可能本国银行体系也站不住。
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及时补课
今天我们虽然有条件推动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个别需要补课的内容。因为有些改革过去曾经打算做,但由于遇到危机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耽搁了下来。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步框架。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已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既然允许大家办银行,现在又提出允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改善对社区、农村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银行倒闭问题。按道理,存款保险制度早就应该建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现在补上。
二是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当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从而使大型银行可以转变为商业银行。但到了今天,政策性银行应该怎么往下改呢?对此,国际上的认识也是有反复的。在里根、撒切尔时代,国际上主张公营机构私有化,也确实有很多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损失,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倒闭,造成很大的**,因此普遍建议改掉这些机构。后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发现,很多事情商业性金融机构还真做不了或不愿意做,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做补充。同时,政策性机构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一定就亏损、向国家要补贴。有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的同时,实现了财务上可持续,也注重提升效益。此外,全球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通过改革变成可收费项目,比如说公路,这样政策性银行可以做成开发性金融。当然,这要做很多探索并及时总结、评估。
总之,在当前阶段,我们需要补充做好一些改革工作。与此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工作安排,迎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继续做好以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总局”)修订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行)》。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试点外债比例自律管理。跨国公司成员企业借用外债实行比例自律,主办企业可全部或部分集中成员企业外债额度;外债结汇资金可依法用于偿还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等;企业办理外债登记后可根据商业原则自主选择偿债币种。
二是优化国际主账户功能。境内银行通过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吸收的存款,可在不超过前6个月日均存款余额的50%(含)额度内境内运用;在纳入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前提下,允许账户内资金一定比例内结售汇。
三是简化账户开立要求。允许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A类成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无需进入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主办企业可异地开立国内、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
四是简化外汇收支手续。允许银行按照“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审核相关电子单证真实性后办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允许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对外支付购汇与付汇在不同银行办理。
五是完善涉外收付款申报手续。简化集中收付汇和轧差结算收支申报程序,建立与资金池自动扫款模式相适应的涉外收付款申报方式,允许银企一揽子签订涉外收付款扫款协议。
六是加强事中事后管理。首先,银行、企业等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送试点业务等数据。其次,各级外汇局应当加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异常或可疑情况进行风险提示,依法开展现场核查检查。第三,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以下简称“分局”)既可要求主办企业一次性更新之前备案材料,重新制定操作规程备案;也可仅就外债比例自律管理等新增业务单独备案。分局参照前述规定办理向总局的备案,新开展业务的分局须向总局整体备案业务操作规程。第四,分局在审核企业备案操作规程过程中,须严格审核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确保准确;做好系统维护,加强部门协调和对银行、企业的监管。
第四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要贯彻好党的大众线路,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良好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大众、发动大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大众的聪明才干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谈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
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同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谈扫黑除恶 ?
黑恶权势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腐蚀党的执政根基。要咬定 3 年为期目标不放松,分阶段、分领域地完善策略方法、调剂主攻方向,保持强大攻势。
要紧盯涉黑涉恶重大案件、黑恶权势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不放,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真工夫、细工夫,确保获得实效、长效。
谈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
要优化政法机关职权配置,构建各尽其职、配合有力、制约有效的工作体系。
要推动政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让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要聚焦人民大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权利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坚决避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乃至执法犯法、司法腐败。
谈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
要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
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要加快构建海外安全保护体系,保障我国在海外的机构、人员合法权益。
谈政法队伍建设 ?
政法机关要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政法系统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法律政策应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大众工作能力、科技利用能力、论引导能力。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是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最高原则 ?
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由党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党和国家前程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已被写入宪法。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政法单位各项职权是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的组成部份。政法工作作为党领导政法单位依法实行职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党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的重要情势,是党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方面,也是保护和发展党长时间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锋利武器。因此,把政法机关和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有重要的现实基础和坚实的法理根据。
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由政法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政法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这是政法机关的政治属性。不管情势如何变化,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主旨不能变,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使命任务不能变。进入新时期,政法机关的重要职
能是捍卫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专政职能;其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管理职能;第 3是推出更多利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不断增能人民大众取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服务职能。当前,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保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每项工作都具有政治性,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条例》是党领导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总规范 ?
《条例》把我们党领导政法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明确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的 1 系列重大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了制定《条例》的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做好新时期党的政法工作,制定《条例》的根据是党章、宪法和有关法律,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性质、指点思想、主要任务和原则等重大问题。《条例》将领导主体具体化、职责任务清单化、工作运行机制化、保障措施制度化,是党领导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总规范。
党领导政法工作的领导主体及职责。《条例》规定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实行绝对领导等重大职权,党中央决定和管理政法工作大政方针、重大举措、重大事项,明确了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委政法委、政法单位党组(党委)的领导职责和主体责任。在党中央集中统 1 领导下,各级党委领导本地区政法工作,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研究解决政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兼顾调和、督办落实等作用,全面实行“10 项职责任务”;政法单位党组(党委)领导本单位政法工作,实行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的职责。
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主要内容。《条例》主要从政治领导、思想领
导、组织领导 3 个方面规定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来看,《条例》明确了党中央决定政法工作大政方针,确立政法工作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内容,为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提供了根本保证。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来看,《条例》规定,坚持以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点,为政法工作坚持正确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从加强党的组织领导来看,《条例》对各级党委政法委、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加强党的建设包括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提供了组织保障。
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运行机制。《条例》规定了请示、报告、决策、履行等基本制度,构建了涵盖政法工作各方面和全进程的党领导政法工作运行体系。请示制度侧重从责任主体、请示对象、请示事项等方面,对政法领域重大事项请示工作作出了清单化的规定,明确了分别向党中央、中央政法委请示的内容、程序等,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报告制度对报告主体、报告对象、报告内容分别作出清单化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决策制度不但对决策主体、决策原则、决策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对决策程序、决策环节、决策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履行制度分别明确了各级党委、党委政法委、政法单位党组(党委)的履行责任和具体要求,有益于把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
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保障体系。《条例》从监督和责任制度,从监督制约、催促检查、考评考核、督导整改、责任追究等 5 个方面作出了规定,构建了党领导政法工作保障体系。
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领域全进程 ?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仅停留在落实《条例》的程序规定上,更要落实到管方向、管原则、管政策、管干部等工作各环节,贯穿于决策、履行、监督等全进程,还要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永葆政法机关绝对虔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质。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实行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决定和管理政法工作大政方针、重大举措、重大事项。政法单位在政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增强“4 个意识”、坚定“4 个自信”、做到“两个保护”,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 1 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同时,政法单位必须主动接受各级党委及其政法委的领导、指点和调和。
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____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____总书记纪要求,要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打造 1 支党中央放心、人民大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____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政法事业发展擘画了雄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守。广大政法工作者要坚持以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点,把学习贯彻__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树牢“4 个意识”、坚定“4 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保护”,着力保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优良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 1 切的。实践证明,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政法工作不断获得新成绩、赢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党的 108 大以来,党中央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作出 1 系列重大决策,实行 1 系列重大举措,保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增进了经济社会延续健康发展。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要把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落实到政法工作的全进程和各方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 切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 1领导,政法工作固然不能例外。2015 年 1 月,____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唆使,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养造就 1 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2016 年 1 月,____总书记再次唆使,各级党委要深入分析社会稳定情势新变化新特点,担当起保护 1方稳定的政治责任,加强和改良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要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实行职责,积极研究解决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全面做好政法工作创造条件。2018 年 1月,____总书记又 1 次强调,希望全国政法阵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109 大精神,强化“4 个意识”,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工作预感性、主动性。
党的 108 大以来,____总书记就政法工作屡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__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干部大众必须依照____总书记的要求,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同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加强政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政法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打造 1 支党中央放心、人民大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关键。政法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抓好科学理论武装,自觉做学深悟透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带头人,带动政法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矢志不渝做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第五篇: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发展工作总结
金融工作办公室金融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金融办立足职能,服务大局,努力开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做好全县金融工作,力图实现县域金融“产业化、规模化”。坚持“融资规模上档次、融资方式有创新”,全面推进我县金融业上水平,更好的服务和带动地方实体经济。第一部分:今年的工作情况
一、唱响融资主调、配合经济发展
融资一直是金融办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办立足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督促县内银行放贷,引进域外银行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预计年底前可实现县内银行新增26亿元,市外银行累计新增24亿元,直接融资20.5亿元。(截止到10月份,实际完XX县内银行新增23.87亿元,市外银行累计新增22.61亿元,直接融资18.26亿元。)
第一、督促县内银行放贷。县内银行一直以来是融资的主力军。今年以来,我们加强督促引导力度,分月、季度、半年召开银行调度会议,听取各银行的信贷完成情况和下一步的信贷计划。组织专题政银企对接会,现场帮助银企双方加强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互不信任。每月通过月中电话统计、月末报表统计,实时掌握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组织银行行长、客户经理深入企业一线,现场对接企业项目。第二、吸引域外银行支持。我县靠近济南,区位优势明显,驻济商业银行多青睐于我县优质企业。我们立足这一优势,吸引驻济商业银行来齐河。今年以来,先后邀请青岛银行、齐鲁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莱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来我县考察并对我县企业放贷。今年以来,我县的市外银行贷款新增绝对数值一直保持了全市第一。
第三、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通过上市挂牌、私募股权、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引入和接待投资机构、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等50余次,组织考察优质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等。第四、创新融资业务。今年以来,我们力图在融资业务上进行创新。我们联合建设银行齐河支行开展的助保金贷款业务,通过政府财政助保、企业互助互保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先后为24家企业提供贷款1.9亿元。争取到市金融业联合会中小企业“春雨工程”业务在我县试点。通过搭建银行、担保、企业三方新关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中小微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先后为4批22家企业提供贷款1.1亿元。这两项信贷业务的创新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切实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
二、机构建设开新花,金融体系现雏形
今年以来,县金融办积极打造县域金融体系,通过组织申报新机构、争取分支机构进驻等,努力形XX县域金融业集群效应。
第一、第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今年2月份,我县组织申报的齐河聚鑫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获市金融办批复,注册资金为6000万元。自7月份开业运营以来,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投放资金1582万元,有效的支持了部分小微企业发展。
第二、第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今年6月份,我县组织申报的山东群力兴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获省金融办批复成立,为全省范围内7家新设融资性担保公司之一。该公司由政府参股,注册资金1.2亿元,于9月份开始试运营,已累计提供担保2857万元。
第三、第一家村镇银行。由龙口农商行发起设立的齐河胶东村镇银行获银监局批复筹建,注册资金1亿元,填补了我县村镇银行空白。目前,场所已经确定,正在装修中,计划于年底前正式开业。
第四、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XX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7日获省银监局批复筹建,是XX市首家获批的农村商业银行,拟定于12月18日开业。农合行改制为农商行后,将在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自主放贷权力上有重大突破。
第五、XX县金融业联合会。8月16日,XX县金融业联合会成立,为全市首家县级金融业联合会,由银行、保险、民间金融机构、部分挂牌上市企业组成的社会团体组织。联合会通过信息交流、人才培训、学术研讨、咨询研究及银企对接等服务,把各类金融机构、企业等聚集在一起,整合金融业各方资源优势,促进金融行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平台。
第六、齐河金融中心。作为金融办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由银证国际投资基金(北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XX县金融中心项目于5月8日奠基开工。XX县金融中心建成以后将成为我县金融业的形象标杆、城区地标性建筑,对于构建全县大金融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生态环境、打造信用齐河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全县范围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百日整顿活动,重点对银行不良贷款、民间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清查,通过清收核销、司法化解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率。今年以来,全县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实现了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下降。截止到10月底,我县不良贷款率为0.7%,为全市最低,也是全市截止到目前唯一完成不良贷款压降任务的县。
同时,我们积极加强信用齐河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跑路”和借贷不还、非法集资、高利贷等现象,帮助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努力打造信用齐河。
四、上市工作求突破,挂牌工作求拓展
在全市大企业培植工作中,上市挂牌工作一直是金融办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年以来,我们积极组织县内企业进军资本市场。通过现场宣传、组织学习等方式推介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努力扩大我县上市挂牌企业范围。截止到目前,我县上市挂牌工作稳步进行。其中,金能科技是今年上市工作的重点。年初,鉴于企业上报材料后经营业绩有所下滑,企业从自身考虑,主动中止材料申查。目前,企业运作良好,计划根据经营情况,择机提报材料,争取申报一次通过。远大模具是重点上市后备资源企业。目前,正处于股改前期,引入股权投资、重新分配股权等,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股改。百多安已经与中介及投资机构接触,近期正在于投资机构洽谈风险投资事项,争取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股改。华鑫机械“新三板”挂牌工作顺利,已经完成2180万元的定向私募,保荐机构已经进驻,目前正在尽职调查,计划于尽快完成审查核查工作,提报资料,争取年底前在“新三板”挂牌。巨威机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积极工作。已经与保荐及投资机构接触,争取尽快确定保荐人,开展初始调查,强抓机遇,在“新三板”挂牌。XX县凯明木业有限公司启动齐鲁股权挂牌程序,目前三方机构已经进驻,正在尽职调查,计划年底前挂牌。
五、规范保险行业发展,活跃民间金融行业
第一、保险行业。为规范保险公司合规发展,依据我县保险行业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年审资料备案制度、保险公司高管约谈制度。对县内14家保险公司在营业执照年审之前,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审查备案并出具意见。与工商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保险行业整顿活动。截止到目前,我县保险行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切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第二、民间金融行业。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多部文件,对活跃民间金融市场、合理运用民间资本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指导。为活跃民间金融市场,我们审核申报了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民间融资登记管理中心。今年以来,汇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025亿元,民兴互助中心累计资金投放互助金4839万元,聚鑫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资金投放1582万元。
六、综述今年工作记事
1.5月8日,齐河金融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是我市第一家县级金融中心。
2.8月16日,XX县金融业联合会成立,为XX市首家县级金融业联合会。3.9月13日,全市“春雨工程”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全市推广我县“春雨工程”经验。
4.10月15日,省农发行组织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及全省17地市农发行“一把手”来齐河参观两区同建,这是省农发行近30年来首次在县级召开现场会议。
5.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至10月底我县不良贷款率为0.7%,为全市最低,且唯一完成不良贷款压降任务的县。
6.金融机构实现多个“零突破”。先后成立了第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第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第一家村镇银行。
7.11月7日,省银监局批复我县农村合作银行筹建农村商业银行,为全市第一家获批筹建的农村商业银行。
七、今年工作的不足
虽然,今年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上市挂牌中,市金融办下达的1家企业直接上市,2家企业挂牌目前没有完成。任务中上市企业1家,原计划为金能科技,但因为企业自身原因,中止材料申报,预计今年无法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中挂牌企业2家,华鑫机械有望在“新三板”挂牌,凯明木业有望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第二部分: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融资规模上档次。
明年,继续做好融资工作,力图保障全县企业资金需求,重点做好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通过县内银行、市外银行、直接融资等融资手段,实现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明年,计划实现间接融资46亿元,其中县内银行新增贷款26亿元,市外银行新增贷款20亿元。直接融资新增20亿元。
二、上市挂牌有突破
金能科技争取明年年初重新提报材料,完成首发。远大模具争取明年末提交申报材料,进入上市辅导期。百多安争取明年完成股改及私募。争取实现巨威机械在“新三板”挂牌,另有两家企业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三、逐步丰富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力度,引入外来机构设立分支。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力度,组织申报民间金融机构。争取明年,引入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引入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支行、申报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设立一支政府引导基金。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继续做好不良贷款化解、民间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全县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之下。与此同时,做好对保险公司、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五、活跃民间金融市场
继续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新途径。以组织申报各类民间金融机构为切入点,引导民间金融机构逐步正规化。对运行良好,对地区经济贡献大的民间金融机构优先转制为更高级的金融组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扩大村镇银行资金规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职能,努力开展工作。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山东金融改革二十二条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