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经济金融改革政策的主要建议项目
对经济金融改革政策的主要建议项目
埃及经济在过去的四十年历程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可以总结出许多的错误和消极之处,这反映了百万计的埃及穷人和收入受限的人消极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工人和农民,职工以及公务员,这项政策导致了一部分部门的腐败,这些部门并非少数的公共服务领域部门,这突出了法律的一些空挡给部分公司里的职能部门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便显出一些国家机构在腐败体系下运行并维护腐败体系。
目前已经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一些可行项目以及司法立法来反腐败,改革始于通过检讨问题本质和反思遵循了几十年的经济政策;诸如此类的金融货币政策均来源于此经济政策。
我将提出我的观点并且坚定地完善和落实此观点。要在新时期加强每个人和国家机关的凝聚力,此举是为了弥补那些经济金融方面的缺陷,也为了让埃及能有一个经济的飞跃。
以下将列举出三个改革话题 一: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工作体系
二:回复金融政策体系和构建公共组织的平衡以及重整金融和银行部门
三:瓦解国家以前的腐败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工作体系
一
1.使用工具和计划性方式来调节市场与价格(反垄断,监督市场,支持消费者保护协会)
2.扩大资源开发并理性使用(能源,矿产,人力资源等)3.促进政府在生产制造,战略工业,印刷,商业等领域的投资,为了在调控价格和市场方面创造人们的工作机会及援助。二
支持公司公共部门和公公劳动部门以及充足他们的体系,直至实现国有企业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间的良性竞争,使国家原理垄断,造福人民和消费者。三
重组公共部门体制,在外贸部门建立独立的产业,产业具有强大的生产和技术支持计划的公共和私营工业部门。四
引领政府,私人及外贸投资在埃及经济的重要部门,特别是工业,农业,采矿业,能源及电力方面。五
支持和促进在每一个省及街区的消费者保护协会,每一位政府成员,议会成员以及立法委员都要参与其中或参与到类似的市场监督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机构。六 从根源上调整基本经济法 1.填补体系腐败的缺口 2.加强竞争和反垄断及其重要性 有关竞争和反垄断条例
地方管理条例(1979年第43号)公共劳动部门条例(1991年203号)
私有部门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条例(2010年67号)中央银行条例(2003年88号)银行与外汇条例(1985年120号)七
引导埃及贷款政策,支持在工农业生产及手工劳动方面的私有中小型项目,改变银行工作机制。八
组建我们的平衡的国际经济关系,增加与阿拉伯,非洲,亚洲及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以在总统任期内减轻欧盟和美国贷款的比例(从25%到10%)。九
扩大与马来西亚,中国,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研究合作规模以减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公司的影响。十
扩大和伊朗,土耳其的经贸合作以达到埃及与地缘国家的关系平衡。埃及拥有众多资源但是却一度被一些人滥用,管理以及浪费着资源,我们应珍惜这些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动员剩余可用经济资源:
1-重建领导部门(包括总局,下属机构以及分公司)并与外国公司合作。
2-重组天然气部门以及重新制定研究,勘探,分配,出口,价格等条例和可行的切实严格的管理办法。
3-重新构建采矿部门(金,煤,磷酸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扩大相关产业收入。
4-确立文件,把回收埃及人民被贪污的资金当作首要优先任务,通过制定综合战略文件以达到管理的最高水平,其中包括: 1.从法律以及司法水平上管理 2.从政治和外交层面上管理 3.从人民大众层面上管理
依靠我们以宏观经济为出发点的重建金融体制条例,我们将在此方针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政策
其重要性包括:
一:重建国家经济平衡
1-合并经济机构以达到国家预算以保证监督和控制埃及金融市场。2-取消法律条例的第20条,任何法律条款都应允许建立独立的不归人民委员会下的私人基金会。
3-建立新的公平的工资薪酬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应为1200埃镑。4-重组第一部分费用通过可变薪酬要素遏制资金浪费。把此措施实施在所有国有部门,包括政府银行系统,商业保险部门和公司的公共部门以及公共劳动部门。
5-停止当前的私人基金会的运营,建立高等基金委员会,把他们的盈余资本并入国库。
6-减少经费:一般储备和项目总额不超过同年度国家年度预算总经费的5%不能在没有人民委员会批准或授意下使用它。
7-开支合理化是第二道大门(指政府机构运行的开支)合理化开支以遏制浪费可用的财政资源。8-停止私人买卖公共资产。
9-停止内部买卖债券和国库券,此举已经给国家金融体系造成威胁。10-重建第六扇门(投资)改变政府投资方式,集中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为人们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二:税收政策
每年各类税收收入约占国家总体收入预算的70%-75%,这与那些政府和半政府性质的机构(医院,当地管理机构等)所强加在居民身上的税有所不同。在过去的整整四十年里,一些收入有限的公民在面对财政部门,私营企业部门的税收压力下和所给予他们的海关关税优惠政策下还是承担了很大的税收负担,对此,我们应制定新的税收政策,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1-依照与纳税人相符的税收条款,用一切可行方式进行征税。并遵循累进税制,所以纳税人根据其能力和所得收益纳税。2-改进征税条例,年收入超过50万的应缴纳25%的税款,年收入超过500万的家庭应缴纳45%的税款就像欧美工业国家所立下的榜样一样。
3-起征点提高至资本收益的10%正如欧美国家那样(此举是为了实现三个同期目标)
4-改革不动产税法以实现物主的公平,豁免私人住房税,他是资本湖主义行为是为了在不动产和土地上牟利而产生的。
5-提高税务豁免制度,从9000埃镑上涨至20000埃镑每年,此举会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6-改革和重建税务体系(包括房产税,房屋销售谁,公共税等)用以实现政府的透明与公开,我们要和任何腐败行为做斗争。7-取消一切能给“主管单位”带来可乘之机的法律条文,无论是财政部长还是各单位的负责人都应遵循公平制度,停止一切腐败行为。
在过去的40年我们建立的国家由于体系的腐败与漏洞导致腐败盛行于全部的国家部门,我们应通过正确的诊断来清除这个肿瘤;制定政策和程序有效地治理腐败,以下是反腐的重要性及步骤:
1-从大法学家,经济学家中抽调组成委员会以审查经济法,地方法与宪法中的漏洞,以此来整改那些让腐败有机可乘的法律条文,通知立法委取消此类不健全法令并设立合理的法律条款。2-重新考虑及重组大众监督体系和特殊的,独立的评估中心,无论是任命领导还是成员都应给予其一定的豁免权和其他权力。3-大规模清理现有监督管理局和其他监督机构并调查公共资金。4-尽快按照最近的标准调整工资薪酬以及最低工资标准。
5-调整政府的工作体系,使其具有透明度以及要求各单位清晰明示在社会工作中的办公步骤。
6-加大对使用特权,徇私偏袒的惩罚,考核公务员的服务业绩以及调察其最新工作任命并公布调查结果和法律判决,此主要举措可以增加公众信任度,体现了政府工作上的价值与效率。7-取消所有政府私人基金与账户并审查,基金上交至国库。8-调整中央银行法(2002年第88号)和银行工作制度,取消一切导致建立私人基金和账户以及授予主管单位特殊权利的法律条文,以此确立相关法律法规及刑法。
第二篇: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银行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卓博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二)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第三篇:金融改革如何服务经济转型(定稿)
金融改革如何服务经济转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刘利刚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作者微博】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金融政策制订机构公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最让市场关注的话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改革并不仅仅关乎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本身,金融改革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才能推动整体国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仍然落后于时间表。事实上,中国整体金融行业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对比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金融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仍在“拖后腿”。
中国金融、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目前大约为12.3%左右,这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大约20-30%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其将为中国经济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也将是中国向消费和服务行业转型的重要支持力量。
同时,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竞争仍然集中在存贷款领域,同时市场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强。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目前的状况下,大多数金融改革仍然采用“主题式”的“以点为主”的改革,同时,改革思路过度强调“先易后难”。
笔者认为,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建立明确的思路和先后次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相互联系决定的。同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服务于经济转型和竞争力的提高,而非单纯追求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应该建立在风险考量的基础上,其主要和先决的改革仍然是推动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体系改革,而资本账户开放应该作为中期目标,同时建立弹性汇率制度。在这样的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应该稳步推进,同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谨慎。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通过引进外资战略股东等,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权多元化不仅为银行增加了资本金,同时也为银行解决了产权完全国有化带来的激励机制缺失和资源配置非市场化的问题。
下一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应该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这样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增强市场竞争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低成本的融资工具。
广阔的债券市场不仅能够加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也有助于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建立,并通过信用利差实现多层次的市场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同时,应不断完善“核心制度”的建设。这些核心制度应包括法治的有效性,明晰的产权和债权人权利、更好的会计准则、适当的公司治理标准、明晰的小股东权利、严格的审慎监督及对具有更好风险管理技术的人力资源强烈的需求。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时间和出于实用的考虑而做出的权衡抉择。从现状看,中国的“核心制度”建设距离国际水平仍有相当差距。
利率自由化、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将带来的资本账户“变相开放”,也将使资本账户管治逐渐失效。一味推迟资本账户的开放,反而会为宏观经济政策带来困扰,中国在过去10年面临的“热钱流入”问题事实上就是一例。
然而,盲目开放资本账户,也使本国经济完全开放在国际资本的视野中,东南亚诸国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遭遇,也是资本账户开放下遭遇国际资本狙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例。
笔者认为,在国内金融市场化没有实现和“核心制度”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资本账户的开放仍需采取“谨慎”加“缓步”的策略,而不应置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短期策略之中。
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汇率政策也需要更具有弹性,其不仅应该反映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应该能够与利率形成快速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也为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风险规避体系。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也才具有更加现实的基础。目前人民币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国门,但其使用的范围仍然集中在贸易领域,这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实相适应。换句话说,人民币仅仅开始走出去,并更多地被用于国际间贸易,距离真正的“国际化”仍然较远。
笔者认为,根据国内金融改革的进程,来推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下的人民币真正国际化,才是正确的策略。同时,也应该配合国内企业的需求来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人民币产品,并逐步将人民币相关产品和市场推向世界。
第四篇:房产税改革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房产税改革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基于房产税试点情况分析
【摘要】: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被认为是遏制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了稳定国内房价,我国于2011年确定了重庆和上海两个房产税改革试点,进一步对我国房地产业进行调控。文章阐述了房地产税的基本结构,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税试点的基本现状,对现有的房地产税改革提出建议。【关键词】:房产税;房产税试点;建议
一、我国房产税试点方案比较
此次两个试点城市分别是上海和重庆,都是直辖市,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经济结构和房地产市场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制定房地产税征税管理办法时都参考了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关的条例。虽然具体的征税办法有所差异,但是其总的初衷和发展核心基本相同,包括控制外来投资需求、免税标准较为宽松、执行差别化税率以及新购住房为主。本文根据2011年两地出台的房产税征收管理条例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差异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试点方案较为温和,着重根据住房面积以及成交金额进行征税,对本地个人第一套房源不进行征税,而对第二套房源进行征税,且计税依据参照的是房产价格的评估值,这些条例着重压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而重庆市的试点方案则较为严格,对个人的独栋住房进行较重的约束,而对低端住房者则适量放宽,对高档住宅的楼盘开发商起到的压力较为明显,而对整体的房价上涨趋势的压制则不够有力。
二、试点城市房产税改革实施的影响效果评析
房产税改革试点实施近三年来,房价依然处于高位运行。上海和重庆近五年房价数据如图1。
图1:上海、重庆近五年平均房价走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1年房产税在重庆和上海试点以来,并没有对房价造成影响,房价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可见房产税并未对整个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产生足够的影响。当然,房产税着重点在需求这方面,对于供给就没那么有力度了,近两年土地出让金屡创新高,上海不断的刷新的地王的价格记录。[7]政府是土地的垄断者,是土地价格的制定者。对开发商而言,土地的购置费用一方面作为成本,致使房价普涨,一方面某些开发商囤地炒地,利用稀缺的资源获取无劳动结果的利润,种种原因导致房价的普涨。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消费者,目的是通过抑制消费来降低供给者价格,目前的房产税征税范围过于狭窄,主要问题是没有对存量房征税房产税,而且只对于新增住宅的增量房征收房产税,这对于过去购买多套房产的购买者没有进行控制,又对新购住宅的真正需求者造成压力。总体来说房产税的横向和纵向范围影响不够,无法真正完全的限制到投机者,房价下不来,房产税又对普通的刚性需求消费者造成更多的压力。所以即需要增收存量房的房产税,又需要一个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更小的税率制订和征税机制。
三、完善房产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之后的房产税改革试点开放还未有确定的日程表,下一阶段房产税改革应在契合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鼓励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的房地产资源,充分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协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增加持有环节的征税,减少出租和出售环节的税收,努力使房产税更加规范。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扩大征税对象,扩大对存量房的征税范围
房产税试点目前的只对增量房征税,往后的目标应增加对存量房的征税,优点如下:第一,有利于整体税制的税收公平原则。对于之前购买多套房产的购房者来说,可能会比现在有购房需求的购买者更加富有,而富有者没有征税,而对普通家庭却进行征税,这违反了房产税设定的本意,使得财富分配职能不能实现。第二,二手房市场也会受到对存量房征税的影响,所以也会间接的发挥调控二手房交易市场的作用。第三,避免房地产市场过大的短时间价格和供给的波动,在宣布房产税实施前夕,消费者察觉到其中的差异,就会趁着这段空隙大量抢房,来规避税收,这样就会造成不良的价格波动。第四,从国际经验来看,房地产税一般是宽税基,低税率,尽量保证在全社会的税收公平与合理。第五,房产税只对增量房征税,对于整个税收体系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对存量房一同进行征税,就会使得整个税基范围扩大,从而使得房产税成为整个税收体制中比较重要的税种。
2、实行“地宅分离、宽税基、低税率”的房产税制度
实行“住宅分离实现,宽税基,低税率”的房地产税制,完善房产税使其更好的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服务,调节社会贫富差距,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宅地分离,土地属于国家,所以要采用分开征税的形式,加上对不同地区经济程度不同所制定不同的利率,从而让房产税更好的引导社会资源分配。另一方面由于房产税的收入大大小于土地出让金,短期也不能对整个财政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税率不用制定的过高,虽然税收收入会减少,但是可以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实行累进税率等来弥补,也会让社会财富和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参考文献】
[1]唐巍.高房价背景下的房地产税制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3,(7):53-54.[2]李海宁.房地产税费制度改革与物业税的开征[J].财政与金融,2010,(4):111-112.[3]王建新.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J].中国财政,2010,(13):22-24.[4]王智波.美国财产税制度的演化:进程、原因与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9,(5):136-137.
第五篇: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
摘 要: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下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抓住资本这一核心环节,不断提高资本质量,增强资本实力,把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资本充足、运营稳健的社区性现代金融企业。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资本约束
目前,经过2003年以来花钱买机制的改革,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已大为降低,基本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下一步,可考虑围绕提高资本质量、增强资本实力这一核心环节,依靠市场资本参与、监管约束和政策激励的力量,推进改革深化,引导农村信用社再上台阶。1.改革省联社模式,理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
省联社模式的制度缺陷决定了对其进行改革将不可避免。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进一步规范其职能,减少其行政管理权限和微观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扬长避短,使其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1明确规定省联社不再对基层联社高级管理人员有提名任免的权力。人事任免权被普遍认为来源于省政府从中央政府接过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权以及省政府对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亏损负担保证责任。其实则不尽然,在人事任免权上,相对于所有者(股东、社员),省政府只是担保人,而实际上是行使了所有者的权力,存在着权力错位现象。改革后的省联社只负责基层社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对他们进行业绩考核及评价,并且向股东或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披露,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的作用,加强其法人治理。
1.2省联社不得干预基层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应对各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信社的贷款、费用支出、资金调动等业务进行审批。现实中省联社的这些权力是其越位的集中表现。改革后的省联社主要负责督促基层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建设,对基层社的发展规划、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体系等进行指导,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的自主权力。
1.3发挥组织协调优化优势,为信用社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强信贷维权和不良贷款清收,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为辖区内农信社的资金清算、员工培训、宣传、法律事务、信息交流等提供服务,通过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从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权的逐步剥离,省联社最终应向行业自律机构转变。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
在省联社职能进行明确界定以后,产权改革则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陷入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道德风险严重→经营、财务风险上升→社员非自愿入股→产权进一步虚置的恶性循环。在这一恶性循环中,农村信用社产权虚置和外部人干预、内部人控制相互作用而得以进一步强化,导致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只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才能促进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彻底转变,从而为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质量提供稳定有效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具体可考虑按以下步骤进行:
2.1合理设置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层级。针对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交易规模较小、客户分散、信息难以标准化的地区,以县级为单位,统一为单家县级法人,并确保县级法人地位的独立性;针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金融交易规模较大且信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适当提升农村信用社法人层级,以发挥组织规模效益优势。
2.2以股份制为方向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在合理设置组织层级的基础上,以股份制为方向,以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对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准入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直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暂不符合条件的,可改制组建为股份制农村信用社,今后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取消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的各类不必要限制,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引入各类资本,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造。
2.3在保持股金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信用社股权合理转让定价机制,使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作用得以发挥。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状况与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法人治理结构只能逐步完善,基本思路是在淡化省联社的行政干预和优化股权结构的前提下,以股权为纽带,发挥股东作用,使农村信用社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运营。
3.1合理设置董(理)事会组成。重视董事对股东的代表性,逐步改变现行省联社对董事会的委派机制,农村信用社董事会由股东按规定推荐董事人选,由股东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中小股东可通过累积投票制度等方式联合推荐董事。董事会成员的人选应具备任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与现有体制适当衔接,现阶段董事长人选可由各大股东(如持股10%以上的)和省联社分别提名,通过股东大会差额选举产生。
3.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为加强外部约束,可考虑参照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或者上市公司的标准,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特殊说明事项)公布经营情况报告,并在当地范围内适时公布高管选聘等相关信息,提高各股东的知晓度,接受监督,同时也可发挥一定的宣传作用。通过不断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为法人治理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性保证。
4.建立健全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
4.1加大财税、货币和监管政策倾斜力度。例如,针对农信社普遍存在的政策性亏损问题,由有关部门出台财政、税收和差别准备金率等优惠政策来弥补这种政策性亏损。
4.2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与严格市场退出相结合。将放宽农村金融机制的市场准入与淘汰劣质信用社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促进其良性发展。国家应允许农村信用社破产退出,允许跨区经营、并购,大力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试点,适当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约束。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改善,促使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从对中央的政策博弈转移到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上来,最终实现政府从农村信用的信誉担保中的完全退出。
4.3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弥补金融监管不足和稳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多重作用,对于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防范系统性风险有重要意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有序的市场化风险处置和退出机制,解决少数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退出问题,从而真正建立起有效竞争、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银行和小银行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小川.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资本及其质量.中国金融.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