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山西发改委
山西省“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为深化山西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依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山西省“十三五”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编制本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是我省“十三五”规划体系中的省级一般专项规划,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描绘山西金融界共同的发展愿景。
本规划实施时间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2.4%。2015年,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40.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比2010年末净增加692.24亿元。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9%提高到2015年末的8.9%。“十二五”全省累计实现各类融资1.98万亿元。2015年,社会融资总量4498.83亿元。201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641.42亿元和18565.88亿元,分别是 1
2010年末的1.5和1.9倍。2015年,直接融资2522.75亿元,其中,债券市场融资2281.79亿元、股票市场融资240.96亿元。截至2015年末山西境内上市公司37家,较2010年增加6家,其中,上交所19家,深交所18家,股票发行总股本694.46亿股,总市值5863.7亿元,股票筹资额1330亿元,比2010年增加489亿元。2015年,保险保费收入586.73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9.9%。
(二)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协同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除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外,全国性银行机构全部进驻山西。汇丰银行、渣打银行2家外资银行在我省设立了分支机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积极发展。农商行、城商行加快改制,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稳步发展。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山西金融服务平台、山西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融资再担保公司、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华融晋商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民营银行和寿险公司推动组建,地方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是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健全地方法人治理结构,释放我省金融持牌企业发展活力的重大突破。金融支付体系实现全省“全覆盖”,农村转账电话实现“村村通”,银行卡助农取款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金融创新充满活力。省级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促进了银企对接常态化。金融支持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晋中市、长治市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借贷登记管理试点逐步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旱灾保险在我省落地,小杂粮、苹果、葡萄、核桃、西红柿、羊等特色农业保险在11个市试点,保障领域进一步拓宽。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在我省起步发展。企业资金链应急转贷资金帮助我省企业及时搭桥续贷成效明显。采矿权抵押有效解决企业采矿权证失效、银行抵押物悬空、债权无法有效保全等问题,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金融振兴重点联系县制度的实施实现了金融振兴在重点县域率先突破。
(四)金融环境逐步改善。省委、省政府召开山西金融振兴推进大会,发布《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晋发〔2015〕9号),以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立起促进山西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并拉开了振兴山西金融的大幕。山西省金融工作领导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2011年,山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组建,全省各市县(区)相继成立专门的金融工作部门,政府服务山西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金融信息环境与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秩序进一步优化,化解了一批影响山西形象的金融案件,稳妥处置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高端人才引进和金融文化 3
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五)存在的差距。“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差距。一是地方金融实力不强。省级地方法人机构数量偏少,资产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二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目前我省仅有37家上市公司,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1.3%。37家上市公司中还有8家从未利用过再融资手段,再融资能力亟待提高。“新三板”挂牌公司33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三是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较慢。交易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活力不强,矿产、知识产权等交易市场还未发展,与金融服务相配套的会计、评级、咨询等中介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四是现代金融观念滞后。虽然山西党政干部金融意识逐步增强,但还远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对应用金融工作重视不够,对应用金融工具认识不足,运用不充分。此外,金融创新相对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金融开放合作有待继续加强。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金融业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总体讲,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4
求。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不断波动,金融环境更趋复杂。虽然国际上部分地区政局不稳,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省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基本面和改革、开放、创新因素仍可支撑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国家加快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我省加快“六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发展日益规范,但总量问题和结构矛盾仍需加快化解。
从我省看,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使命艰巨,任重道远。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下行压力较大,保增长的任务艰巨。但全省经济在克服困难中奋力前行,全省加快实施推进“六大发展”、实现“三个突破”、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的效应逐步显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全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振兴”成效明显,在满足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厚植了新优势、增强了新动力、拓展了新领域,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壮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总思路,不断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增强地方金融实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工具,扩大市场融资规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我省推进“六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发展,力争用较短时间建成与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三)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省金融业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三五”我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金融产业发展壮大。“十三五”末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金融业成长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融资总量显著增长。2020年社会融资总量达到6900亿元,间接融资突破42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200亿元,表外融资2000亿元;直接融资突破2700亿元,其中,债券融资2000亿元,股票融资700亿元。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 6
上市(挂牌)公司数量力争突破420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3000家,区域股权市场融资规模突破200亿元。
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继续支持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驻晋分支机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品牌价值的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我省金融旗舰;村镇银行数量突破75家;2020年前力争新组建地方人身保险法人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民营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商业保理公司各1家,再担保公司3家、财务公司2家;鼓励我省期货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吸引省外优质期货公司在晋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互相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现货以及商品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将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小额贷款、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典当行等业态有序发展。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太原打造成为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
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货币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交易 7
品种不断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股票、债券市场份额占全国比重显著提高,区域股权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创业和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资本规模大幅增加;保险市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保障功能不断完善,力争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金融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力争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市场体系。
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三农”、大学生创业、下岗再就业、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城乡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产品和层次更加丰富,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不断加强。全省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
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高端金融人才不断聚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更加有效,金融机构及其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持续完善,鼓励和扶持金融发展的政策更加健全,逐步形成政策有力、服务高效、稳健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重点任务
(一)分类扶持各类机构
做大做强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按照“以股权为纽带、以管资本为核心、政府授权、市场化运作”的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管理模式,推动金控集团加快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步伐,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整合各类金融牌照,形成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担保、要素交易、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金融企业。秉持“金融统领、产融结合”的发展策略,努力将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为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管控力、有服务力的省属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做优做专城市商业银行。推动我省城市商业银行扩大省内业务和网点覆盖面,逐步成为深耕本地市场、经营稳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推动晋商银行充实资本规模,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把晋商银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支持晋城银行、长治银行、大同银行、晋中银行巩固和夯实基础,加快创新发展,支持阳泉商行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鼓励地方法人机构争取市场做市商资质,增强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以股份制为方向,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到2016年,全面完成高风险农信社改制工作,到2020年,9
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条件成熟的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发展村镇银行。
规范发展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险”的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扶持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鼓励中小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再担保机构设立,发挥再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担风险的功能。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拓展面向“三农”及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稳步发展典当行,鼓励典当行业发挥“快捷、小额、短期、灵活”优势,为小微民生提供融资服务。
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吸收、借鉴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电商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众筹、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支持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拓宽交易品种,逐步建设成为区域能源交易现货和期货市场。推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各市设立城镇化私募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
积极发展地方证券机构。支持山西证券大力发展创新业务,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大同证券增资扩股,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在主板市场上市,努力打造我省第二家证券上市公司。
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加快中煤财险增资扩股和网点布局,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全国保险品牌。加快成立我省人身保险法人机构。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汽车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鼓励发展相互制、合作制、专业自保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支持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发展。
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山西金融租赁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经营活力。加快华融晋商资产管理公司和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做大做强我省期货公司。壮大现有6家财务公司,继续支持省内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
(二)加大金融市场创新
稳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一是扩大信贷规模。加强与全国各银行机构总行的战略合作,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支持银行业机构通过跨业跨区银团(社团)贷款、票据市场运作、发行大额同业存单、绿色金融债券、结构化城镇发展基金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综合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放大放贷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融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继续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上市和在“新三板”挂牌融资。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推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11
优化股权、资产、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助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动我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股权融资发展,丰富直接融资手段。三是推进险资入晋。加强与国内大型保险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鼓励保险资金投资我省交通、通信、能源、农村水利等基础项目,参与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功能健全、风险可控”的原则,提升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功能,近期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加快建立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双向“转板”机制,探索培育已挂牌企业赴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路径。大力培育挂牌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合格投资者队伍。创新交易品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推出固定收益类、私募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新产品。
积极发展衍生品交易市场。积极开展衍生品交易市场宣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企业对衍生品交易市场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充分利用我省煤炭交易中心现货交易的优势,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发展煤炭衍生品交易。支持实体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统筹规划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合理设计要素市场品种结构、12
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发展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用市场化手段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处置我省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促进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权益产品在山西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股权、农村产权、集体林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平台建设。
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一是推动商业保险全方位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养老、医疗、疾病等商业保险,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在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工作,实现全省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承办工作。鼓励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积极申报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二是推动商业保险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煤炭行业实行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险化配套改革试点,创新煤炭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等地方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与运用,切实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三是试点开展巨灾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对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业旱灾等巨灾的保障模式。四是加快发展“三农”保险。积极开办棉花、马铃薯、育肥猪等国家政策性保险业 13
务。将产业化程度高、对当地农业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特色农业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试点。大力发展政策性农房保险。五是险资参与企业改制。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参与我省国有大型企业、金融企业重组改制。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战略行业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在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效应的地区,试点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民间资金借贷提供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等服务,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逐步将民间融资主体纳入征信系统,为借贷双方提供征信记录查询服务,降低信用风险。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工作,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和非法集资。
(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强化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加大对我省煤炭、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企业脱困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融资。重点加大对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金融服务,推动煤炭革命。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发展消费 14
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落实差别化的资金扶持政策。推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健康、体育和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一核二圈三群”城镇体系建设。
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计划、保险资金直投等方式,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模式。引导创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信用债券。支持成长型科技企业完善股权结构,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融资。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创新产业链融资,提供一揽子金融集成服务。支持在山西科技创新城设立商业银行专业服务网点、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保险专营机构,吸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入驻,在科技创新城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集聚区。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落实金融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引导银行机构开展动产、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推行贷款 15
保证保险服务,多举措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中征动产融资登记平台,积极开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托、保险、租赁等产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产权市场交易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政府性担保机构作用,创新担保方式,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改善民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社区银行、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理财产品,支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创建“信合便利店”“农金服务站”,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流动服务车”,积极开展“两山扶贫”(太行山、吕梁山贫困地区扶贫贷款)、“两权抵押”(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向乡镇以下延伸金融服务,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开展“惠农卡+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享受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发展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医疗保险,推进建筑施工、16
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大力推进太谷保险示范县建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的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在我省落地生根,宣传推广绿色金融理念,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合力,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绿色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债券、PPP等方式促进我省绿色城镇化建设。鼓励绿色保险创新,加快推行绿色评级制度。创新发展绿色产业基金、绿色金融租赁等绿色金融工具,满足绿色发展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不断拓展金融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新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布局重心从物理性网点建设向信息化网点建设转变。发展现代支付体系,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各类区域性电子支付系统为补充的电子支付网络的支付清算能力,提高金融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优化企业和居民支付环境。建立地方金融统计体系,为全省金融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监测数据。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 17
建设、金融业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增强竞争优势。
完善中介服务及金融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与金融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经营主体行为,构建规范化、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金融人才培训等配套产业,延伸和完善金融产业链。
(四)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
加快引进金融机构。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我省增设分支机构。争取所有政策性银行在晋均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我省设立机构。引进境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主权财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我省设立投资基金和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引进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功能完备的登记、托管、支付、结算、清算等系统,增强金融基础服务能力。
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特别是首都地区部分功能向外疏解的机遇,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找准比较优势,不断深化与京津冀金融合作。加快山西融合环渤海地区步伐,发挥好我省在连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中的桥梁作用。全力推进晋冀蒙长城“金三角”区域金 18
融合作。加快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与发达省(市)协同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机构、业务、市场、人才智力、风险防范处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境内外并购市场信息,整合并购资源,提供并购贷款、股权融资服务,建立走出去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综合运用跨境担保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为我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管理等领域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外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帮助企业学习运用汇率套期保值工具和手段,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并获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资信调查、商账追收、保单融资等综合服务。支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省金融工作领导组职能,加强对金融重大事务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二是各市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定期研究本地区出现的金融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各市金融管理队 19
伍建设,发挥协调、组织和风险处置作用。三是各级政府要将金融改革发展任务纳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大力推进。四是各级政府要建立高效的政银企协作机制,做好日常的银企对接工作,建立银企互信新关系,及时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妥善处理好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关系,使政银企协调机制成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重要抓手。
(二)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金融企业发展规律,优化营商环境。整合财政、税收、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成立各类引导基金,通过贴息、担保等市场手段,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财政效能。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手段,推动财政资金购买保险等金融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效率,实现财政资金支持效应最大化。进一步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简化流程,提高注册登记、房产确权评估和抵质押等业务的效率,为金融机构经营创造宽松环境。
(三)强化金融人才支撑。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途径,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金融人才专业队伍。一是创新激励人才机制,留住人才的同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快速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实施金融人才专项培育方案,加快培养本地金融人才队伍。三是争取从中央金融部门、金 20
融机构以及金融发达地区交流一批优秀金融干部,到各市任职或挂职。四是加强对全省各级地方领导干部金融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政府运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对各市金融环境的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考核制度,加大对逃废债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合法债权,形成失信必惩的机制和氛围,将金融生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记录覆盖面。依托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建立全省金融类与非金融类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信用信息依法向社会有序开放。努力构建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
(五)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国发〔2014〕30号)精神,逐步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金融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承担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和分析制度,强化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各类市场主体纳入监测范围。
(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机构要恪守自己的职责定位,依法合规经营,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监管部门、21
司法系统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工作协调,增强金融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欺诈、非法证券期货、非法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合规,加快金融风险处置,防范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风险。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七)切实抓好规划的落实。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考核以及调整工作,有效发挥规划对金融企业发展改革的指导作用、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引领作用。
第二篇: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探讨山西林业发展
1持之以恒,大力度推进造林绿化
缺林少绿是我省生态的底色,是林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决定了山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大造林、多造林,尽快让林子多起来,让环境好起来。一是大力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全省造林绿化必须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发展思路。要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山”造林工程、“两网”绿化工程、“两林”富民工程、“两区”增绿工程、“双百”示范工程、“双保”管护林业六大工程,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区域突破,每年完成450万亩的营造林任务。当前,还要突出抓好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两个标杆项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吕梁山的生态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使新建高速公路两侧林带完善、荒山披绿。
二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要通过应用科技手段,依靠科技力量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努力做到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针对我省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的状况,大力推广使用植物蒸腾抑制剂、容器苗造林、径流集水整地、覆盖林业等实用造林技术。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积极探索混交造林、近自然林业的造林模式。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寒、盐碱、荒漠化区域造林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提升科技兴林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我省人民历来就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多年的造林绿化实践中,又涌现出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这是林业工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右玉县十八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矢志不渝植树造林,使全县森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00亩发展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上绿洲”。建设生态文明,推进造林绿化,必须在全省林业系统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百折不挠的干劲,持之以恒的作风,为绿化山西、生态兴省作出应有贡献。
2求真务实,扎实搞好管林护林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在山西自然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造林不易,保护已有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求真务实、扎扎实实,珍惜每一棵苗,保护每一株树。
一是宣传先行,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自觉行动,为保护森林资源创造宽松的社会氛围。
二是多措并举,加强新造林地管护。
认真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对新造林地实行封禁管护,靠有效措施化解林牧矛盾,把封山变成绿山。加强人员管护,落实管护责任。采取护林员长期管护,工程队定期管护和专业队包片管护的办法,按工程地域划定管护范围,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栽得上、管得住、能成林。创新管护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尝试和探索股份制管护、公司化管护的新途径,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对集中连片的工程,要积极探索实践千亩有人管,万亩建站管,3万~5万亩建场管的管护方式,以常态管护机制确保新造林得以存活、已成林得到保护。
三是保障安全,搞好现有林管理。
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扑结合”的方针,强化各级政府防火责任制,认真细致地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防火专业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要加强预测预报,建立应急预案,严防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暴发。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逆转,严守森林资源红线。通过加强对现有林的管理,促进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稳步增长,实现森林资源蓄积最大化、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3关注民生,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在林业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所在。
一是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
干果经济林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明显。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确保全省每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800万亩,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最近几年,我省核桃经济林发展迅猛,每年以70万~80万亩的速度增长。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来之不易的积极性,林业部门必须加强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把加强核桃经济林管理切实作为干部下乡联县服务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实现核桃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是加快发展苗木产业。
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育苗面积达到了80万亩,虽然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小苗木多大苗木少、一般苗木多优良品种少、荒山用苗多园林苗木少的生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全省种苗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为种苗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个体育苗、合作制育苗,加大紧缺苗木的培育力度,努力提高本地苗木的自给率。
三是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这是我省森林旅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在贯彻执行《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产业,从规划设计、保护利用、服务管理等入手,以森林公园、省直林区为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引导农民围绕森林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入。四是积极开发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和加工业,挖掘林地的增收潜力。要重点引导群众围绕森林猪、森林鸡等发展养殖业,着眼蘑菇、木耳、药材等发展种殖业,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治山治水、改善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4改革创新,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林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发展
活力,实现更大效益。
一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勘界确权、纠纷调处、林权证发放等工作,积极推进放活经营、林地流转、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林木采伐管理等配套改革。要加快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尽快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制定出台林权抵押和林农信用、林农联保等扶持政策,启动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健全林业要素流转市场;建立健全造林补贴机制,对已经到户的宜林荒山,优先安排造林任务;积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深化“以煤补林”机制。
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多年来在为国家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要按照省人大《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紧紧抓住我省作为国家综改试验区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我省煤炭企业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以煤补林”渠道,大力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经验,确保矿山生态恢复保证金足额用于生态建设。
三是创新工程管理机制。
大力推广开发式造林、购买式造林、合作式造林,激发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学习借鉴太原市“政府统一规划、企业投资绿化、适度开发经营”的开发式造林模式,鼓励企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开发治理荒山,发展林业产业,盘活林地资产。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机制,采取林业部门先行规划、市场主体投资造林、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推进造林绿化的市场化改革。探索省直林局与市县政府开展合作式造林的机制,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成效。对全额投资的造林工程,实行招投标制、报账制、监理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林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造福人民的光荣事业,需要以良好的作风来推进和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省林业职工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为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山西农业发展
山西:高平市设施农业渐成气候
“十一五”以来,高平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为了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该市按照“三种三养三加工”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成立了项目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和各乡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去年,高平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日光温室的补助标准调高到1万元,范围扩大到连片发展、贷款贴息、技术培训、品牌创建、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温室大棚的积极性。两年来,市乡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调动社会资金4亿多元,建设设施农业大棚8000多栋。
为抓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加强了对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的组织领导,经常派技术人员进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基地和产品认证、技术规程制订、商品注册、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广组培育苗、节水滴灌、反光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连栋温室、大跨度无支柱金属桁架结构温室等先进建棚技术和新型建棚材料,不断加强设施农业种植标准化的推广力度。示范区建设项目要求: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在生产中不使用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和未经处理的有机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及未经登记的生物肥料。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平市的蔬菜种植标准化有力地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农业经济形成了循环产业效应。示范区内的试验示范食用菌、油桃、樱桃、葡萄等品种的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全市设施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据高平市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高平市将以丹河流域为中心,许河、原村河等流域为支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寺庄农业园区、河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东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新建、续建凯永、绿美、大野川、苏庄、绿丰、王报、陈区、团东、韩庄、北李等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全市每年发展温室大棚2万栋,力争“十二五”期末,发展温室大棚总数达到10万栋,实现户均一栋棚,人均增收5000元的目标。
第四篇:山西十三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山西发改委[范文]
山西省“十三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山西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是加快‚六大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等的总体布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机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系列法规政策,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一)取得的、成绩 1.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2.9亿元,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相比2010年的127.3亿元,增长了5倍多。
2.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省信息产业的规模在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
升级,形成了电子设备制造、LED、太阳能光伏、数字音视频、传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集群,形成了我省信息产业的特色优势;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等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相继建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超过70%。
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中电科三十三所在网络安全、电磁防御领域,中电科二所在电子专用设备、微电子组装领域,中天信在高清安防监控领域,山西高科集团、光宇半导体、乐百利特在LED封装领域,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在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领域,罗克佳华在物联网领域,天地科技在虹膜生物识别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它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轨道安全、军工电子、探月工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上得到了关键应用。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项以上。
4.配套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1”33号)等法规政策文件。山西省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山西省光伏产
业联盟、山西省LED产业联盟、山西省工业控制系统和安全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建立,有效加强了行业交流合作。通过促进银企合作、证企合作,建立了产业基金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精英科技、科达自控等多家企业在新三板实现上市融资。
5.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打造了一系列业绩突出的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太钢、太重、潞安、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产品推出缓慢、利润率在行业内偏低、市场竞争处于劣势;三是骨干企业规模偏弱,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四是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弱。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 4 —
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革命,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基础和动力。跨界融合的操作平台、‚软件+硬件+内容‛的产业生态、用户深度参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现代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关注度空前加强。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重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
(二)国内政策机遇
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可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基于‘软件+终端+服务+内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正在推动信息产业组织方式深刻变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辟新产业增长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将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重要保障;生态圈建设将成为IT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
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受限于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疲软、经济景气的下行,单纯依靠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行。我省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必要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对于传统行业的促进和升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山西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赶超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十三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与其他先发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服务,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 6 —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创新发展,开放合作。
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成果产业化效率。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3.应用牵引,融合发展
把握‚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4.特色集聚,重点突破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现率先突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信息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
增长1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300亿元,年均增长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00亿元,年均增长16%;通信业300亿元,年均增长5%。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一带两群‛的产业格局,即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覆盖晋中、阳泉、吕梁、长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建成光伏、LED两大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将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七个领域作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四个领域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融合产业。
(一)优势产业 1.电子设备制造
依托中电科二所、中天信、风华信息、银河电子、科达自控、山西寰烁等重点企业,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注重嵌入式软件技术研发,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纯硬件为主的盈利模式,向“硬件+软件+服务”转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要基地——太原— 8 —
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太阳能光伏
依托长治潞安太阳能、吕梁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太原中电科新能源、朔州晶都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更多产品符合国家领跑者计划要求,建立“铸锭/拉晶一切片一电池一组件一应用”全产业链条;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一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
3.LED 依托山西高科集团、晋城乐百利特、临汾光宇、临汾飞虹微纳米、朔州永昌等重点企业,突破LED外延片生长等关键技术,加快光电引擎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LED灯珠、大功率LED照明、智能LED显示屏、LED背光等产品,建立LED“衬底材料一外延片一芯片一封装一应用”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光电产业园、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形成全省信息产业集群的第二大产业集群——LED产业集群。
4.信息安全产业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天信、百信科技、中网信息、天地
科技、中科博杰、众人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信息安全防护、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可信密码模块和可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党政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监测预警、工业控制安全产品、加密类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终端及服务器等核心产品,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轨道交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创造良好的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运营服务中心,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以物理防护、可信计算、数据加密、生物识别、安防信息为特色,集技术孵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主要基地——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5.新型电子材料
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中电科二所等重点企业,加强电磁防护材料、电磁防御超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光伏银浆、锂电池材料、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 10 —
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材料基地——太原电子材料制造基地。
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依托罗克佳华、同昌信息、精英科技、四和交通、天地科技、清华网络等骨干企业,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智慧矿山、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电子商务、APP等信息消费产品及平台;推进ITSS运维服务标准的应用,促进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等行业服务标准化。以山西软件园、太原清华控股创新基地为核心,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软件基地——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7.通信业
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深化共建共享,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设施集约化发展。持续推进‚i-Shanxi”(爱山西)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加快IPv6商用进程,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服务中心。
(二)新兴融合产业 8.云计算
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虚拟化、高性能存储、云安全、云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云计算安全保障和防护体系,发展云存储、云平台和云计算外包等云计算服务,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大数据应用,支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与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使云计算成为我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支撑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 12 —
9.大数据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数据资源集聚,推进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安全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突破数据挖掘、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开发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以罗克佳华、同昌信息、清华网络、炎黄智杰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重点,引进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基础产业发展。
10.物联网
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以罗克佳华、物联谷、宇轩伟业、博华科技等企业为骨干,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研发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VR终端设备、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围绕我省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
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重点应用产业发展。
11.空间信息产业
以国家北斗导航位臵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适应第三次农业普查高分服务技术试点工作、高分环境监测服务、地质灾害监测应用等工作需求,研发包括北斗导航芯片、终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服务等相关产品,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整合区域高分辨数据,特别是国产高分辨数据及相关资源,为各行业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带动山西省全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军民融合为契机,促进以高分辨率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应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导航、旅游资源推送、车辆拥堵信息、人群结构分析、户外精准广告投放等方面加强民生建设,服务普通百姓,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带区域的应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政策层面构架完整的战略设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指导— 14 —
体系;采取建立长效产销对接机制、政府优先采购、产品推广目录等措施,加强对我省信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推广;以园区、基地、集聚区为单位,支持技术研发合作、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集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产业链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信用评估、土地和资本要素资源保障等综合配套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二)健全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和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与我省重点企业横向联合,针对发展需求研发产品。引导发展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辅导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工程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软实力,降低企业创新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门槛。重点企业发挥资金和实力优势,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形成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度的品牌。中小企业发挥自身长处,钻研市场空白,针对特定的市场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三)推进产业集聚,完善配套体系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设用地及标准厂房配套,严格按行业用地规模和标准做好功能
设计和分区规划,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注重特色基地(园区)的发展和提升,以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及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的龙头企业。
(四)集聚智力资源,提高支撑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按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要求,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符合信息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有技术、有市场、有信用的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我省产业投资基金向信息产业投资,通过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项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产品研发、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链协作、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16 —
第五篇: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中的教育革命
2011年,山西省开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一些学校(包括一些高中校)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2008年,山西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各校的探索更加深入,并逐渐构建了一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已相对成熟的模式,就像火种一样,让三晋大地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燎原之势,并从课堂开始推动着山西教育的整体变革。
一、由“入模”到“去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深入
山西省中小学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时间虽然不尽一致,但大都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单项改革阶段和全面改革阶段。在实施单项改革的第一阶段,学校大多围绕着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索,比如:围绕教学载体的探索有“学案教学”,围绕教学关系的探索有“少讲多练”、“先学后教”等等。在第二阶段,则运用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针对课堂教学这一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改革。因此,第二阶段的探索是“颠覆性”的,也因此招致了很多的不理解,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第二阶段的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西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又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初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建立模式。这一时期,各校初步形成了针对本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所以在这个阶段,各个实验校都承受了很大的由于社会不理解而导致的巨大压力。有的学校在这一阶段退缩了,其改革也就流产了。校长的观念和意志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第二时期是中级阶段,主要成果是优化模式。这一时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校本特点,并且在学生的素质发展、考试成绩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于是社会逐渐认同,课改之希望更加诱人。
第三时期是高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去除模式。经过多年课改的历练,这些学校的教师已逐渐成熟,不再机械套用模式,而是根据模式中蕴含的理念精髓,游刃有余地实施教学。这才是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第四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主要成果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标志是改革从课堂走向了学校教育的全部。教学要与时俱进,再好的模式也不能僵化固定,所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永无止尽。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旦将师生的潜能激发起来,那么这种力量将不可遏制,将会引起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现在我省已有这样的雏形出现,但我们相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生命力还远不至于此。
二、由问题出发:催生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导引”模式学模式
山西省内出现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如高中的新型课堂有:泽州一中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垣曲中学的“两段六步教山西省中小学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太谷二中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怀仁一中的“三三五学案课堂”等;初中的新型课堂有:灵石二中的“四环节学案课堂”、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活动教学”、横水中学的“学案教学”、原平实验中学的“问题教学”等。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具特色,所起的名字不同,命名的缘由不同,操作流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都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将其统一称为“问题导引”教学模式。
(一)以生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基石 在山西省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生事物——省内“留学生”。万荣中学在向新绛中学学习的过程中,派了20名学生在新绛中学学习了一个星期,以便能更好地推进这种模式。为什么会有这种“留学生”现象呢?因为“问题导引”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本,所以在实施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培训教师,更要培训学生。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这一理念体现在这个模式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导航”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以学为先”、“依学定教”;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时空,让学生感悟作为人的存在,体会成长的快乐。在这些学校观课,与学生交谈后,人们都会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在学校里了解社会,在课堂里感悟人生。他们作为人在成长,而不是作为考试的机器在受教。
(二)“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结构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环节,之二是结构。山西各学校课堂改革教学模式基本包涵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形成问题
这些学校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用一定的学习载体(学案、学单、“学道”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时上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有学校开设了自主课,或者是课上前半段作为自主学习时间等;学生可以到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进行自主学习;还有学校让学生在教室内直接到网上获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学习载体上的问题,生成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合作学习做好准备。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使得合作学习更必要,也更有效。合作探究的形式丰富多样,如生生合作(包括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师生合作,课下合作、课上合作等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检查、质疑、解疑、共享,在合作中互相启发,思维碰撞,不但能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甚至还会打破教材的局限,探索更高、更深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思维能力大大提升。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通过在小组或全班的展示交流,把感性的、粗浅的想法理性化,不但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更充分享受到成就感,而这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勇攀高峰、获得进步的根本动
力。在不同的学校,第二、第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不同的。比如:泽州一中将之划分为小组展示和班级展示,在不同的展示环节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观察发现问题,确定在全班展示的内容和展示者。又如:怀仁一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面对全班重点展示一个问题,展示的顺序根据教学的进程进行。
第四环节:总结梳理,巩固升华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教师不讲了,而是需要教师更高水平的、更有针对性的精辟讲解。由此可见,“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结构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不同:
预习(传统)—自主学习(“问题导引”)
听课(传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问题导引”)课后巩固作业(传统)—自主学习(“问题导引”)该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阶段,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阶段。每段都含有合作探究,是因为无论在哪个阶段,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合作探究。
(三)“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载体、师生关系、空间结构等方面,甚至在学校管理、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不同之处见表1。所谓“塔式的”教学流程,是指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是按照如图1所示的方向推进的。在这种模式中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学习导航上。塔的底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塔的中间层是小组的研究学习,塔的顶层是在班级展示交流中的学习。
三、运行机制:围绕“问题模式”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学习导航”——“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生命线
为什么将这种模式定名为“问题导引”,是因为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载体——“学习导航”——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习导航”在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名字,比如:“学道”、“学案”、“三单”、“学单”等等。“学习导航”扮演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事先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习导航”的关键是其中所提出问题的质量,设计一份好的“学习导航” 尤其是设计好“学习导航”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1.问题设计的原则 原则1:目标引领性原则。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将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问题化。
原则2: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设计问题,把握好“度”。
原则4: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地、“自动化”地思考,要“大气”,不要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6:关联性原则。问题设计的“问题串”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线索,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方面的融合。原则7: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
2.“学习导航”的编制机制
(1)集体教研──“学习导航”的摇篮
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师设计“学习导航”,真正让“学习导航”导引学生的学习,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太谷二中的探索值得关注。他们的“三单”就是分三次教研活动有序地完成的:
第一次:分工合作 ①学科组集体讨论,确定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分析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处理的着力点,学科基本的教学策略和课型分布等。
②学科主任确定各部分的主备人,教师之间交流相关资料及个人体会。
③教师根据本学科“三单”设计要求,精心编制,完成初稿,形成电子稿。
④学科组成员之间互评互审、修订初稿。
⑤“三单”以电子稿形式汇总,以备二次教研集体讨论。第二次:探究交流
①主备人把“三单”电子稿样稿发给其他教师,如有需探讨的问题也准备好。
②主备人说课,内容包括下一周的课时安排,每一课的课时目标,重难点的预设,问题的设计及自主学习的内容。③备课组集体讨论文本和“三单”的问题,进行调整、修正、增删,确定成稿。
④学科主任最后审定,交年级审批组签字印刷。第三次:形成个案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个性化备课;包括内容的增减、难度的调整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办法等。
(2)评价管理——“学习导航”的保障
有了良好的组织机制,还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办法。比如:怀仁一中在学案编写中实施了“捆绑式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习导航”的逐步优化。所谓“捆绑式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科组或者备课组为单位的,而不是以单个班级的成绩进行评价。“捆绑式评价”又分为“大捆绑”和“小捆绑”。所谓“大捆绑”,是指全校同科目所有年级所有教师的所有工作、所有成绩、所有待遇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小捆绑”,是指各备课组所有教师的所有工作、所有成绩、所有待遇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集体备课时,全组教师会群策群力,把学案编写好。在灵石二中,这种评价机制运用得很好,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科组的成绩时,会将学科组的进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并给学科组长减压——当你所带的徒弟都超过你时,说明你带领的学科组进步了、成熟了。整个校园建立了良好的、幸福的竞争机制。
3.“学习导航”的变迁
在这场改革伊始,各校的“学习导航”都是以一课时为单位,并且都是由教师编写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学习导航”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学习导航”的容量因学习内容而变化
新绛中学的学案是根据年级、学科、课题来安排学时单位的。高一、二年级,一个学案是以一节课为单位的,而高三试行的项目学习是一种专题性学习,用的是大学案,不同学科或不同课题的学案有两课时、四课时、甚至是一周等等不同容量的安排。这种设计基于一种科学的认识:学案只是一种思想,不一定每个学案都有一套完整的形式。不同学科、不同内容,要区别对待。该校的英语就取消了文字学案。无独有偶,走在课改前列的清徐二中就经历了从“有案”到“无案”的变迁。
(2)学生也成为“学习导航”的编写者
随着学案教学的深入,灵石二中在文科教学中,已成功尝试了让学生编写学案。课初,各小组讨论生成学案并板演展示;接着,全班推选出最优学案,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将学案中的问题分类整理,并将之抽象概括;然后,学生围绕优质学案或共同生成的学案进行学习。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只会涵盖教师预设的问题,而不会比教师的问题少。当然,这些变迁是前期课改校给我们的启示,是后期课改校努力的方向。这些变迁是课改深入推进后,认
识提升的结晶,没有经历从“有模”到“无模”的过程,是不可能成熟的。
(二)“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活动单位——小组 在使用这种模式时,小组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和管理,这些学校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科学分组是关键
小组组建的原则是:(1)组员之间能够互补:优势互补、学科互补、性格爱好互补。(2)组员兴趣志向相似。(3)培养认真负责、有群众基础、会与人合作的学生任小 组长。(4)组长、组员双向选择。(5)男女生比例要适当。在小组人数的设计上有不同的办法。比如:清徐二中采取两人小组、四人小组与八人小队灵活应用的方法。形式上约八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但针对不同课型、不同问题有各自不同的合作人数和合作方式。
2.合理评价促发展
如何能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友好竞争和良性发展?对小组的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灵石二中实行小组捆绑考核,将学生校内与校外的表现都与考核挂起钩来,并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小组,重点看各个小组的进步与提升情况。小组组建后,学校首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包括自学能力的培训、如何当好小组长的培训和拓展性习题问题的培训,使小组长有能力当好小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察者。有了捆绑考核的机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就有了保障。
(三)“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保障——课时和作业安排
如何确保学生既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又有充足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各校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首先,这些课改校中很多都实施课后“零作业制”,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时空。同时,各校大胆进行课时改革。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半天自主,半天展示
新绛中学将一天划分为两段:前半天(上午)是展示时间,后半天(下午、晚上)是自主时间。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展示做准备。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现在,高三各班已经实现了电脑进教室的设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后半天的课时基本上和第二天的展示课配套,并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教师只是在教室指导,并不讲课。此外,学生还有自由支配的自习和课余时间,可以向课外延伸。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报告”,为展示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
2.缩短课时,配套管理
泽州一中将原来一节课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每天有七节正课,同时配套有七个自主学习时间(包括晚自习)。这样,既保证了各学科课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课时数,又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该校还实行配套自习制度。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各科都给予同课时数的配套自习。其余课时为自主自习时间。
3.延长课时,集中使用 垣曲一中将原来的45分钟延长为85分钟(包括中间5分钟休息),这样可以将自主学习、讨论、展示交流、检测等融于一体。
四、改革成效:让师生走向真实的生命成长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教学的最核心地带——课堂的改革开始,正在学校教育领域掀起波浪,它的威力已经初步显现。
(一)学生从学科学习走向思维成长
在“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思路是沿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展开,它不受课时、教学计划的限制,自然地生长,在这些课改校的课堂中,这种现象频频出现,已经向常规教学思路提出挑战。
(二)教师的生活随着课改而改变
首先在“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更有必要性,更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二,教师不再是说教,而是“导师”,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出现,这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师更受尊重。第三,教师在这种模式中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无论“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如何吸引人,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中高考成绩问题。对此,这些课改校已给出了较为理想的回答——成绩提高了。而且越是课改前期校,其成绩提升的幅度越大,甚至通过改革,这些学校已经成为社会争相选择的优质学校。
(四)学校管理发生适应性变革 如前所述,课时的划分、教师业绩的评价、小组建设与评价等等,是课改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自上而下管理的层面。这些课改学校中相对成熟者已经出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实效的局面。比如:无人监考、自主班会、自主课间操等学生自治管理。甚而有学生管理教师等更大范围的管理。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服务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从集中使用、管理,走向灵活、自主使用和管理。甚至新建的教室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学校教育成为人的发展的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更加立体化、多元化。随着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各种角色,承担各种责任,真正在课堂上感悟人生,在学校里了解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将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学习导航”的质量提升问题、学校管理的适应性变革问题、改革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正是这样
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将沿着螺旋发展的大道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