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讲义
第三章 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简要陈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学生能举例说明组建班集体的原则和意义。
3.学生能陈述班级奋斗目标确立的原则和方法,并能尝试确立班级奋斗目标。4.学生能举例说明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要点和要求,并能制定班级工作计划。5.学生能举例说明班主任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的要点,并能在模拟情境下选定学生干部。
6.学生能设计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并在模拟情境中践行。
7.学生能举例说明班主任指导少先队活动的要点和要求,并设计指导少先队活动的方案。
8.学生能举例说明班主任协调好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的要点和要求。9.学生能举例说明培养优良班风的要点和要求。教学时数:4 教法方法: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对于班级和班集体的含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组建班集体的原则和意义、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及其确立的原则和方法、班级工作计划的含义、类型、结构、要求及其制定应注意的事项、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等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样,既可保证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2.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上,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多进行一些模拟演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0.5学时)
一、班级的含义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和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二、班集体的含义
一个班集体的形成应该具备几个条件:
要有集体成员认同的共同目标;
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要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班集体: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班级成员共同努力建设形成的,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自觉自律、公正舆论、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集体风尚的,为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习、积极活动的学生集合体。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愿景——给学生无限的憧憬;
2、健全的组织机构——赋予每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
3、有效的集体规范——让班级生活更有序 ;
4、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
5、优良的班风和传统——让学生为班级自豪。
四、班集体建设的阶段 1.班集体建设的初级阶段
明确奋斗目标,建立班级领导核心,制定班级规范及制度等。2.班集体建设的中级阶段
由班集体的各种自我管理机构来扮演班级建设的组织者。班委会、团支部、各种课内外活动小组等自治机构开始有效地行使职权,为全班集体及每个成员的活动创造条件。
3.班集体建设的高级阶段
成员都能以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向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奋斗。
第二节 班集体的组建(上)(1.5学时)
一、组建班集体的意义
1、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的客观需要。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2、班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最佳环境。
3、健全的班集体是教育后进生的“最好教师”。
4、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5、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了实现共同奋斗目标所组织的共同活动。2.有坚强的领导核心。3.有自觉的纪律。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5.有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
三、建设班集体的步骤、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班级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见教材P48)确定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就是指班级在长期或某一阶段,整个教育工作或某一项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成果。一切有效的班级教育工作,均要着眼于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所以班级目标是班级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归宿。是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手段之一。
1.班级目标的意义
(1)导向作用:对班级活动起着指引作用;有利于良好结果的达成;可以提高班级活动的效率。
(2)激励作用:要发挥激励作用要满足两个条件:班级目标要得到学生的认同;班级目标要适中。
(3)标准作用: 2.班级目标的分类 班级目标分类就是围绕班级工作的总体目标,分阶段、有层次地、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制定出班级目标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从实现目标的时间上说,可把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提出目标的水平上说,可把目标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达到。远期目标是通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高级目标是通过中级、低级目标的实现而逐步达到的。
【案例一】2007年,我接任了高二一个基础较差班的班主任,并任该班的物理课。该班目标朦胧,纪律松散,成绩较差,是一个处于‚松散状态的群体‛。针对这个班的情况,我首先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备、教、导、改‛,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同学们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和成绩大为改观,我得到同学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和信任。在此基础上,我对同学们讲什么是班主任,班主任跟班级和同学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做些什么,并请同学们监督;讲优良班集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对自己成长有什么好处,动员同学们对照检查,找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就在这时,学校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班上不少学生喜欢文体活动,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激励性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我告诉大家,不少同学喜欢文体活动,有这方面的特长,这是一种优势,是一种好的素质。要求他们为活跃班的文体活动贡献力量。接着我问大家:‚上届田径运动会我班是全校第几名?‛同学们说:‚未进入前四名。‛我说:‚我们班有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请大家找一找原因。‛同学们思想非常活跃,特别是那些文体活动积极分子。通过认真分析失败的教训,最后形成一致看法:‚没有组织好,不齐心。‛我说:‚这届田径运动会,我们班应争取总分第几名?请同学作一个调查比较,拿出材料。‛
两天后,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给我拟出了全校各班实力情况分析表。他们认为,根据实力,我们班处于总分第二名的位置。鉴于这种情况,我提出了‚确保名列全校总分第二,力争总分第一‛的短期激励性目标、同学们情绪高,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出谋划策,领导小组、后勤小组、训练小组相继成立。据他们分析,女生得分的多少,是我班能否获总分第一的关键。于是,女生‚田径队‛成立了。义务教练们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加强训练女生。总之,全班同学都投入了为实现目标的奋斗之中。比赛结束,我班实现了总分第一的目标。班委会和团支部及时召开庆功大会,为给班集体争得荣誉的同学发奖。大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集体主义教育。后来,我班的女排又获得全校冠军;全校文艺汇演,女生节目获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县调演获优秀奖。
短期的带激励性目标的实现,显示了集体的才能和力量,增强了班级成员的信心。同时,带动了内部其它因素的发展,为提出新的目标打下了基础。于是我根据该班的情况,又提出了‚尽快实现班纪律的根本好转,让全校同学刮目相看‛的奋斗目标,组织同学们分析班情,分析自身,找出差距,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和措施。然后,召开‚班纪律好,是班的美‛的主题班会,提高同学们的认识。为了争取校内外的配合、监督,我还组织班委会、团支部把这一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要求告诉课任教师、学校主管纪律的部门和学生家长,请他们配合督促检查。由于师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全班纪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一致好评,被学校评为遵守纪律的先进班。
当班里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同学们的自信心、荣誉感增强后,我又启发团支部、班干部针对班学习成绩较差的实际,在期中考试前提出了‚争取较好成绩,向父母负责,向祖国汇报‛的目标;考试前提出了‚为提高学习成绩立功‛等班会活动。然后动员全班同学分析,对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同学都落实了为实现班总目标的个人任务,而且分小组、个人展开对手比赛。由于目标明确,个人任务具体,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成绩好的同学放弃星期天休息为同学补课,成绩差的同学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各小组经常召开学习分析会,检查学习情况,帮助释疑解难,出现了一个人人为实现班学习目标奋斗的热潮。在集体目标的激励和教育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及格人数从上学期的8人上升到25人,英语及格人数从5人上升到23人,物理、生物、数学的平均成绩跃居年级第一。学习成绩的飞跃,使班集体成员体会到‚事在人为‛,只要目标明确、决心大、方法对,良好成绩是可以争取来的。由于不断加强目标管理,我班成为了学校公认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班。
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良好的校风来源于良好的班风。而加强目标管理,就能在班里造成一种催人奋进的集体心理气氛,靠集体的力量,用集体中优秀成员的优良品质形成一种教育力量,达到同学互相教育,共同提高,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目标管理,是创造良好集体的重要一环。
3.班级目标制定的原则(1)科学性(2)适宜性(3)递进性(4)激励性(5)可操作性 4.确定班级目标的依据
(1)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2)以特定班级学生的特点为依据(3)以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 5.确定班级目标的方法 推荐:师生共商法 反对:班主任定夺法 技能训练:
情境描述:某市十五中学是一个非重点普通中学。王老师刚刚被任命为新初一(1)班班主任。今年的新生与往年一样,均为未考入重点初中的、就近入学的学生。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热情不高;家长对孩子也没有很高的期望值。王老师接手初一(1)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
请根据所给资料,制定一份班级近期发展的奋斗目标,为班级设计一个发展蓝图。训练要求:
(1)目标要与学校、国家培养目标一致;(2)内容要全面、具体;(3)有感召力,催人奋进;(4)语言精练、恰当、准确。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教育计划是指班级活动之前预先拟定的有关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班级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
班级教育管理程序围绕着班级教育目标由四个环节组成,即: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班主任一般在学期开始时都要制定计划,以便对整个学期的班级教育工作作出统筹安排,这种计划的基本内容有三项:
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2.班级教育目标 3.班级教育工作安排
制定班级教育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收集信息,使计划具有针对性 2.发动学生、任课教师参与 3.综合比较
4.形成规范的书面计划
班级计划的基本结构:
标题:计划的单位、时间、内容
正文:
a、基本情况分析;b、本学期的目标要求;
c、活动安排、时间顺序、方法步骤、具体措施、注意事项、检查办法
结尾: 技能训练:
结合见习、实习活动,订一份班级学期计划或专题教育计划。
(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见教材P53)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要建设坚强的班集体,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必须具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以形成班级的领导核心。因此,选拨、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是健全班集体建设的关键一环。
班干部的选拔 1.明确标准
思想品质好;热心为同学服务;诚实正派;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遵纪守法,团结同学;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品质。2.掌握方法
起初,可以指定几个同学临时承担一些班级工作,通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的实践过程以及全班同学互相了解以后,再通过民主的方式和程序,正式选举和产生班级干部。
为了使更多的同学有锻炼的机会,宜实行“短期改选制”或“轮流执政制”。(班主任选定;民主选举;班主任选定和民主选举相结合;自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轮流“执政法”。)
班干部的培养
1.培养教育班级干部,要在思想上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2.培养教育班级干部,要对他们大胆使用,热情支持 2.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的热情 3.帮助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4.保护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5.热情关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第一,既要教给任务又要教给方法; 第二,既要放手工作又要精心扶持; 第三,既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案例二】民主治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我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分纵横两条线,纵的是由小组长——班长——班主任组成,这条线上,小组长管理八个人,把学习、纪律劳动、体育锻炼情况列表登记,再由班长汇报,一周小结一次,在周会上当众宣布一周来品德加、扣分名单,期末再进行总评。横的这条线是实行值日班长制,由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班长,全权处理一天中的大事,履行班长的职责。每天第七节课后总结一天中的大事,然后一周评一次好班长。连平时表现差的同学在轮到当值日班长的这一天也表现特别好,人人争取当一个合格的班长。【案例三】自我锻炼
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当班干部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什么事都喜欢找老师帮忙,依赖性特别强。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轻易接住班干部抛过来的包袱,要引导、鞭策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摸索,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我刚接手现在这个班时,学习委员每天只收作业,然后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后来作业越收越少。我问她怎么回事,‚我尽力了。‛她委屈地说。‚尽力?尽力应该是一方面自己努力去做了,另一方面是碰到困难尽量想办法去解决,一个办法行不通,再想另一个办法,争取把事情做到最好。你真的尽力啦?‛我问她,她低下头不说话。最后我对她说:‚回去好好想想,你应该会找到收齐作业本的方法。‛她若有所思地回到了座位。
第二天,她把收上来的作业交给我时,还给了我一个登记本,上面写着缺交作业的同学名单和缺交的科目。我看了看登记情况,又把登记本还给了她,说:‚这个问题你不能交给老师,也应该由你自己解决。‛她想了想,然后拿着登记本一个个找缺交的同学,催他们交作业。她拿着几个本子交给我,无奈地说:‚没带作业的同学怎么办?‛‚想想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我提醒她,她眼睛一亮,赶紧下去叫没带作业的同学拿作业本或临时作业本把作业补做上。这一次,她把全班的作业都收齐了。我问她:‚怎么样?很有成就感吧。‛她笑着点了点头。我接着说:‚只要多动脑筋、多观察,虚心好问,很多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现在你是一个合格的学习委员了。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学习委员,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可以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帮助老师整理讲台。‛她急切的说。‚那你就朝着当一名优秀的学习委员努力吧。‛我鼓励她。技能训练:
情境描述:《班长作弊怎么办?》
‚高二(5)班班长考试作弊!‛消息传来,我惊呆了。记得从高一开始,我就以‚先做人,再做学问‛为原则,呕心沥血狠抓学生的基础文明,着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到一年,班级就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如今,出现这样的局面,真令人难堪!
回顾班长的一贯表现,工作积极主动,处处以身作则,在同学中很有威信。论才能,无论写文章、演讲、体育比赛、文娱演出……样样出色,多次为班级、学校争了光,在校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真是‚人才难得‛!一向自尊自强的他,怎会在学校三令五申之后犯下这样的错误?
是他不知问题性质严重?是我教育不得法?我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明天先找他谈话,摸清情况后再拿主意。
第二天到校,不出所料,‚高二(5)班班长作弊‛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期中考试后校内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大家议论纷纷……
怎么办?面对这棘手的事实,我该怎么办?把问题全部上缴,听凭领导处理吗?狠狠批评、责令检查,迅速‚了结此案‛吗……
阅读《班长作弊怎么办?》之后,请结合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技能理论,确定一个处理方案。
要求:
1.能正确运用培养使用学生干部理论分析问题。2.选择的处理方案恰当。
3.解决方法有创意,学生乐于接受。
(三)建立班级规范(参见教材P59)
班级规范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订的规则、法规。
班级规范大约有四类:学生在校学习的常规制度;课堂纪律及评比制度;学生作息制度;清洁卫生制度。
1.班规及其特征 2.班规的制定
①方法要民主
②内容要合理
③实施要平等
3.班规的履行 【案例三】课堂规范
1.预备铃响,教师及时到达教室门口,目视、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上课铃响,教师走上讲台站好后,宣布上课。值日生司‚起立‛令,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齐呼‚老师好‛,值日生司‚坐下‛令。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值日生司‚起立‛令,老师说:‚同学们再见‛,学生齐呼‚谢谢老师‛后,方可离座。
3.上课后,学生迟到要在教室门前立正叫‚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教室入座,值日生当即登记入册。教师迟到要向学生说明原因。值日生也应做好记录。
4.师生上课应严格按作息时间表的规定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提前下课、不拖堂。教师上课时不能抽烟、喝茶,不得因接待家长或朋友等离开课堂。因特殊原因要离开者,师生均互相说明。
5.组织教学用语要简明。凡是要求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要举手示意;要求学生集体回答的,用话语告明。学生不得随意讲小话、做小动作,不得上甲课做乙事。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三勤‛:勤思考、勤练习、勤做笔记。
6.课堂上教师、学生均须服装整洁、大方,不准穿背心(体育课除外)。拖鞋或高跟鞋。7.课堂纪律采取用‚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分。下课后请老师记分,未达优秀的写明扣分原因。
(四)培养优良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内大多数同学情绪、言行、道德风貌和作风等方面的共同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成员的心理定势,是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面貌。
1.班风的教育功能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良好的班风可以扶正祛邪;
良好的班风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2.良好班风的标志
正确的舆论; 健康的人际关系; 积极进取的精神; 良好的作风。3.培养良好班风
首先必须确定班风标准。这种班风标准通常是用几个字简要明确地概括,如“勤奋、团结、求实、创新”,“勤学苦练、全面发展’等。
其次,要培养正确的舆论(加强正面引导;开展集体活动;充分利用舆论阵地)。第三,要注重学生行为训练。第四,善于抓住时机。【案例四】
冯老师班上的学生有一阵子迷上了打陀螺。一次上数学课,有个‛捣蛋鬼‛竟趁老师不注意在课桌下偷偷地抽陀螺。老师一怒之下没收了陀螺,并要求冯老师严肃处理可冯老师非但没对学生进行训斥,反而把陀螺还给了他,并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让全班同学把陀螺玩了个痛快,随后布置学生回家搜集陀螺的相关知识接下来的几天又在班中组织了‛陀螺知识大王‛、‚合作打陀螺‛、‚自制陀螺‛等一系列比赛,但规定只有专心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次作业的学生才有参赛资格。学生们再也不偷着玩了,他们快乐地‚玩‛和‚乐‛着,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一篇篇神采飞扬的好作文,有10多个学生的文章还获了奖或公开发表。学生们主动请求每学期都过一个‚陀螺节‛,并设想着组队承办。
这几天班上流行折纸,男生大多折坦克,下课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热火朝天地对战。言老师没有禁止这股流行风,只是再三强调不准上课折纸玩。但孩子们在几个同学带领下往电扇上扔纸飞机、纸坦克,看着飞机坦克被打得四处飞散,个个乐不可支。我却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冷静下来后言老师心想,这事是乱扔坦克惹的祸,而不是折纸的错。于是,当天就布置了一个活动式的家庭作业——折纸展示台:折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装饰美观后贴在日记本上并写上自己的心里话,然后评评谁折得好,谁写得好。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让老师大开眼界,那一辆辆闯祸的小坦克精致美观,名字新奇,还被赋予了一项项神圣的任务。有的同学这样写着:‚我折的坦克叫‘神膺一号’,它可神气了,我要驾驭它保卫祖国,还要开着它到太空里遨游,像杨利伟叔叔一样,为国争光!‛
第五,班主任身先士卒
【案例五】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班主任做榜样
小学生对班主任行为的模仿心理是很强的,所以班主任各方面都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妨细心观察本班班干部的办事作风,便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带有班主任的‚风格‛。……建设优良班风,班主任是榜样,要做全班的带头人。学生带着‚有样学样‛的眼光观察班主任一举一动。例如学校组织的早锻炼,是锻炼学生身体和意志的活动,也是显示班主任模范作用的好机会。我坚持每天准时到操场上集合参加锻炼,结果全班同学都能准时参加早锻炼……
②抓两头,带中间,重点突出
……班主任必须管好学风这个纲,才能使工作卓有成效。抓好学风办法很多,这里只讲一点做法。成绩较好的学生需要鼓励,更需要严格督促;因为他们是孩子,缺乏较高的自觉性。对全班前15名学生,每天检查他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家长必须在德育手册上写明学习的具体时间、学习状况如何,并签名……对学生形成一种有益压力,因为学生知道老师天天在‚关注‛他。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更强,带动了全班同学,使班级的学习热情蔚然成风。对全班后15名同学则进行各科成绩分阶段跟踪,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其自觉性明显加强。同时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对有退步的同学及时提醒,通过一段时间,后进面缩小,班风有了根本的好转。
③把握良机,促进转化
所谓‚差班‛,并非样样都差,所以班主任应从差中见优,经常发现‚差班‛中闪光的火花,以小见大,促其转化。我利用校运会这一良机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助精神的教育,形成了全班团结的风气,针对班上部分同学对集体活动较‚冷‛的表现,进行教育,宣布一些奖励措施。这样一来,全班47名同学有30名参加校运会,没参加的同学组成啦啦队、宣传队、救护队。在这期间,每个同学都置身于一个生气勃勃的大家庭,集体感、互助精神油然而生……
(一)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团体感。
要使每一个学生具有的归属感集中表现在班级,以下几点相当重要: 第一,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存在感环境,使大家都重视自己的班级。第二,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气氛中学习和活动。第三,建立一个能使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畅所欲言的班级。第四,建立一个能严格遵守学习和生活基本规章制度的班级。1.从学习活动下功夫 2.使学生有成就感
3.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人人都能畅所欲言的气氛
(二)重视课外活动
1.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2.有效利用班会形式进行交流对谈 3.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4.举办有意义的集会活动
(三)充分利用品德教育的时间 1.指导学生自己制定规章 2.拥有自己班级的标志 3.重视对学生个性培养
[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题
1.班集体 2.班风 3.集体舆论
二、简答题
1.良好的班集体应具备哪些特点? 2.怎样建立班级的组织机构?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学生档案材料从文字方面反映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因此,是了解研究学生的唯一依据?
2.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成立了班委会,有了负责人,就标志着班集体已经形成?
四、论述题
1.试述班集体创建的实施步骤? 2.试述优良班风的创建?
五、分析运用题
案例《班主任的呵护》
我是班长,班主任非常器重我。为了维护我的威信,班主任呵护我,多次为 我开脱过错。
一天早晨,我由于贪睡而迟到了,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来:“班长竟然也迟到了。” “不要嚷嚷!张仁杰同学迟到是有客观原因的。”班主任的话,顿时压住了同学们的议论。另一次,我和一个同学闹矛盾,一气之下,竟将人家的作业本撕得粉碎。同学们纷纷提出批评,班主任却说:“某同学作业不认真,被班长撕了本子是应该的。”他为了维护我一个班干部的威信,却伤了另一个同学的心,并压制了班级的正确舆论。又一次,我的学习成绩降到了第九名,班主任又替我说话:“张仁杰同学的成绩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是真实的,并不亚于虚假的前五名。”这一说,弄得前五名的同学都红了脸,低下了头。班主任的这些做法,反而使我的威信扫地,同学们疏远了我,还给我取个外号叫“常有理。”与此同时,同学们对班主任提出了不少批评,表示了诸多不满。
试运用所学的班主任的有关理论知识,(1)评议这个班主任的做法。(2)为该班主任设计出今后的打算。
第二篇:如何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如何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一、定位效应,唤起全班自信
定位效应的提出者是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这个试验说明: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在组建一个班级之初,一开始一定要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一流的班级。而且要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学生,如此才能唤起全班的自信,奠定一个成功的基础。比如军训两三天后,我又感觉班级有不对劲的地方,果然有老师来跟我反映看到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在抽烟,后来一查果有其事;每次集合或训练,总显得动作很慢……一件一件的事实表明学生素质明显比其它班差。“屋漏偏逢连夜雨”,军训会操的抽签,又抽到在一班和二班两个实验班的中间出场,在暗暗叫苦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会操失败了,对这个班集体会造成影响,于是,在会操的前一天晚上,我让我们班的学生集合,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我首先肯定了他们这几天的辛苦,投入。善意地“骗”他们说在训练中,我们的面貌在几个班中是比较好的,我想会操中我们一定能成功,给他们一个积极的暗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讲述了这次会操的重要性,号召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并说,有幸抽到跟两个实验班在一起是我们的幸运,“鱼目混珠”嘛。这样把劣势转化为优势,给全班信心。毕竟学生的想法、观念很大程度上还是会受教师的影响。最后,我带全班喊起了“班兴我荣,班衰我耻”、“三班必胜”等口号,全班热血沸腾,满怀信心。在第二天的会操中,他们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取得了会操平行班中第一名的好成绩,甚至与其中一个实验班平列。这被几个领导认为是奇迹。会操成功后,我们班学生就理所当然地以一流的班集体自居,每个同学对以后的学习信心百倍。初中时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中不敢轻举妄动,也“不好意思”轻举妄动。甚至连那几个抽烟的同学也拿出一包烟主动上交,保证坚决要改掉这种坏习惯,不给班级抹黑。事实上,这次会操为班级的凝聚力、班风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会操的成功完全是积极的暗示、热情鼓动的结果。
二、积极鼓励,给予全班自信
一开始就不断地批评学生是做好一个班主任的大忌。我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明显比其他班差。期初的几次考试,很多科目的平均成绩就与其他班级相差十几分。甚至连我教的化学这一科,作为班主任的科目,他们非常认真读,但成绩也比我教的其他班差得远。各个科任老师抱怨不停,告状不断。我有点着急,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我甚至违心地要求科任老师在同学们面前不要再强调他们跟其他班的差距,而是鼓励他们。我在班上表扬了适应得较好的同学,找一些优点鼓励他们,比如考风好等,表示对他们有信心,同时也分析了一些不足。经过鼓励,学生成绩慢慢有一点起色。我借机又表扬了有进步的同学,如此良性循环。终于到期中考,成绩出乎很多老师的意料,超过了好几个班级。这件事说明了鼓励的重要性。倘若一开始我不够冷静,批评学生这个不对那个不好(他们确实有很多缺点),我想学生可能会对这个班级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三、影响精神,教会学生自信
有的班主任总是简单、重复的说教,试图用“管、卡、压”的手段,以各种规章制度压服人。在班主任严厉的管教下,抑制了学生固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自信心已变得麻木或畸形,无动于衷便成为最明显的外在特征。很多学生对班主任的规劝、批评甚至处分均能坦然处臵我行我素。我认为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充满信心,积极向上,有所感悟,应该影响他们的精神,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精神支柱,而不是成为学生害怕的老师。我常通过以下方式达到这种效果:
1、写周记:作为一个老师,看周记当然要占用更多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样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到一些他们不想当面说出的想法。付出会有回报,在周记里,他们诉说了因初高中衔接不上带来的痛苦,诉说了人生的迷茫,诉说了各种困惑,诉说了与舍友间的矛盾等,我一一作了分析和批复,我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做法或对为人处事、学习方法作适当的指导,我文采一般,但情感真实,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达到了我预期的燃起他们自信的目的。
2、欣赏好文章:每节自习课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都由一个同学读一篇励志文章给全班听。这个活动由两个学生主持。读完文章后,随便抽两个学生谈感想,这些文章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有励志教育、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等,我根据全班的需要来选择这些文章。如“烈火烧不毁的坚强”讲一个从小不幸遭遇火灾严重残疾的人如何克服种种困难考上大学的故事,全班听了感动不已,觉得自己有健全的身体,更应该有信心努力学习,从而考上好大学。这种活动虽然每次要占用十几分钟的自习课时间,然“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反映,听到那个同学优美的朗读,听到这样优美的文章,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而且发言谈感想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其实我知道,这还是我的秘密武器:只要长期坚持下来,必定对他们的精神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有了信心,有了顽强拼搏的意志,还愁书读不好吗!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
3、以顽强自信、积极乐观的面貌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两句教育箴言: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经常听到学生谈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喜欢听他的话,喜欢上他的课,甚至喜欢能常看到他;不喜欢某位老师,听他的课总是昏昏欲睡;很喜欢某位班主任,很崇拜他,什么事都觉得他做得最好;很讨厌某位班主任,总会发号施令,而且动不动体罚学生。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而作为一名班级主心骨的班主任,更应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把其人格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作为班主任本身要顽强自信、积极乐观,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正面的影响。试想一个班主任如果喜怒无常,悲观消极,他的学生能自信吗?去年,我到初三年任课并当班主任。这个班级其实不错,原班主任也当得也很好。但原班主任觉得太累了不想当,也哭了好几次。学校只好叫我接手。其实我也没什么才能,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即不多才也不多艺,更没什么特长。但我有一点让学生很快就接纳我了:我健康自信,积极乐观。比如在运动会上没得奖,我就开玩笑地说:咱四肢不如人家发达,但我们有头脑,有本事就来比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了,我安慰学生说,这是一个意外,下次我们一定能行。学生受我的影响,真的也总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四、赏识教育,感染学生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因为一句亲切的肯定,能使阴霾的天空云收雨霁,使平淡的日子绚丽缤纷。为了激发他们的热情,我采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传递我对学生的关爱、期望。我每天走进教室,总是微笑着,用赏识的目光看着每一位同学。尽量不只是“高高在上,慷慨陈词”,而是更多的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零距离对话,生活化的语言中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商讨,使教室成为师生“促膝而谈”的场所,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对认真读书的同学,我及时表扬;对认真做早操的同学,我投去赞许的眼光……一旦发现学生的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的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造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高中学生虽然已有十七、八岁的,但他们的各方面显得还是比较稚嫩的,总是渴求从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有威望的教师、家长的鼓励和评价会强烈地支配学生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估价,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在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发展过程中如果经常得到别人的评价和鼓励,他们就客易从这些信息中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助于形成自我评价的动机,从而产生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评价方式,这就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性格特点——自信心,而且适当的鼓励和评价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巩固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是在给学生传递“你能行”的信息,学生就能发展起自信心、自尊心,并且愿意努力,克服困难,求取成功。
信任每一位学生。信任还能产生感应和期望的效应。学生因受教师的感染而相应地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会因教师期望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长期研究表明,对于生理心理发展正常的学生来讲,如能在学习上给他们以各自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帮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优良的学业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信任优秀生,而且要信任差生。我们认为,无论优秀生还是差生,都蕴藏着“成才”的优异力量,只是优秀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而差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未能获得开发罢了,因此教师不仅自己要信任差生,而且还要启发差生相信自己确实是有潜力的,只要发奋图强,是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对落后的学生,既要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又要对他们所犯的某些过失,具有宽恕和谅解。表扬和批评要宽严结合、掌握火候,运用得当:表扬要得体,批评要适当;表扬不忘指出不足,批评不忘给予希望;表扬以求树立正气,批评不忘以情动人。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轻易下结论,万不可讽刺、挖苦,轻易不要当众批评,否则一定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产生逆反心理。我曾遇到一个在班上学习倒数的学生,几乎科科不及格。但我赏识他,这给他很大的鼓励。终于有一次,他化学考了90几分,从此他更是充满信心,对学习的恐惧感慢慢消失了,其他科的成绩慢慢有了起色,中考考了387分,达到了一中的择校线。后来他选择读分校。现在的学习已达到班上的中等水平。还有另一名学生,初中几乎没怎么读,入学成绩差了别人一大截。但我发现他的声音很洪亮,有时自习课班上比较吵,他就会大叫一声:“安静”。利用他的这个优点,我让他当“纪律委员,管理纪律”。果然,他不但能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还刻苦努力,这次期中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施爱心教育和赏识教育,在这种教育氛围中,他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自我感觉就会更加良好,自信心也就会越来越强。“正所谓身心舒展的生活着、言无畏惧的尝试着、充满幻想的期待着”。这样形成的班集体,必然是一个健康的班集体。
五、目标管理,点燃学生自信
集体的管理目标,像“路标”、“灯塔”,是指引集体这艘航船及其成员前进的方向。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是在一个个目标实现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是维系师生具有团结奋斗、积极向上凝聚力的纽带,集体成员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行为中增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使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人格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自立、自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期,我都给全班制定不同的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不盲目、随意,符合跳一跳,就达到的原理。随着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大家对整个班级越来越有信心。
六、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信
选班训,我选了十几条候选班训让每个同学投上一票;选班歌,我也让全班投票决定。这一次他们选了一首是周杰伦的《倔强》,虽然选出来我不是很满意,我原希望校园歌曲《最初的梦想》会被选上,但我还是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在这些小事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定班委的时候,我尽量多安排几个岗位,多几个班委,让更多的人觉得“有事可干”。在班上实行干部竞选制,只要自己愿意,每人都有参加竞选的资格。第一步是组织竞选讲演,第二步是投票选举,要求同学们实事求是,结合平常的表现,坚持原则投票,不能感情用事。班委选出后,在日常工作中,鼓励他们放手去干,老师当好参谋。同时要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同学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要设而不用。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委会,和他们一起讨论班里的事情。另外也号召同学们监督他们,定期评价他们,使他们永保朝气,独立工作的能力就能慢慢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形成一个“战斗堡垒”,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有时我出去开会,不管时间长短,班上的学习和管理工作都能照常进行。老师不用时时跟着学生,对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学习的习惯很有好处。学生干部还能主动结合形势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个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丢了钱,班委就自发组织捐款,为该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在干部的带动下,一个积极要求上进,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就慢慢地形成了。在管理自习课和晚自修时,我采取值日班长制,让每个同学按号数轮流上去管理,给每个同学锻炼的机会。坚持这样的民主管理,能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对班级有重要的作用,自己对班级的事有参与权、决定权,使他们有主人翁意识,从而更有自信。
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信
1、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①预习的习惯。②复习的习惯。③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很多科目的学习大有裨益。
2、组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3、坚持无人监考。老实说,如果一个学生想作弊,老师进行严格的监考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那是只堵不疏。我的做法是:考试前先进行诚信教育,讲述考试作弊的危害后,我强调,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我相信他们,不用监考。这样他们反而觉得偷看一点意思也没有,几个蠢蠢欲动的学生在全班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也不好意思偷看,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良好的考风中,虽然平时的考试成绩不太好,甚至有时落后了。但每当大型考试各班重新编排座位并进行严格监考后,我们班的成绩马上就好起来了。
有了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学习,当然就有了自信。
八、珍视成功,强化班级自信
有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有助自信。每次班级获得荣誉,我总是加以宣传、鼓励、总结。任何一个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困难等。比如在开学初,由于宿舍设施还未配备齐全,一开始经常停水;天气越来越冷,但是他们没有热水洗澡;有的同学虽然很认真,但考出来一次又一次不及格……这些事情使学生情绪低落,灰心失望,严重影响学习。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些意外的成功,我非常珍惜,拿出来就对他们加以鼓劲。如我们班的班级文化评比取得第一名,广播操比赛取得第一名之后,我都不断地给他们打气。这一次次的成功,犹如一针针强心剂,使学生从低谷中走出来,保持昂扬的斗志。班级总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信心。
索洛维契克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其实,一个班级要有自信,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也就成为一流的班级。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建立一个自信的班级”的几点拙见。希望能和大家共享,若有差池之处,也望大家为我指正,与我共同切磋、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来当一个快乐而自信的班主任吧。
第三篇:《语文教学法与技能训练》讲义
绪论
一、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学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2.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1)识字教学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第四,识字教学联系日常生活。第五,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2)阅读教学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第二,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3)写作教学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第二,多读多写多改。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后收。
(二)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1.语文单独设科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语文也随之开始单
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2.“国文”名称出现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他们将此前的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等通称为“国文”。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包含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三)当代语文教学从曲折迈向成熟 1.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将这门课程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学内容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题目叫《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授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中的凯洛夫的“五个环节”教学结构。结果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每课时教师的讲述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长篇发言,虽然肯定了一些成绩,但是主要是持否定态度的。之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红领巾》教学方案,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全国由此掀起了学习讨论的热潮,被称为“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彻底的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2、建立了现代语文教学模式: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
3.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解决语言、文学混在一起教,因而造成互相牵制、“两败俱伤”的问题,1956年秋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教材。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文学课本分量太重、难度太大,对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没用解决等。1958年该实验停止。
4.“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标语口号式的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鉴于1958年以来语文教学中的“左”的观点和做法,《文汇报》于1959年和1961年先后开展过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较好语文课”的讨论。1961年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加强双基”的口号。1963年,张志公发表《说工具》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说”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1963年,教育部还在这场大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同时编写出版了供全国统一使用且力图相对稳定的语文教材。新编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了语文教学目的,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原则,突出能力训练,强调文道统一。
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教材无一例外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语文教材选文主要为领袖著作、鲁迅作品、“样板戏”选场、选段等,完全置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7.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1978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建国后的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阅读》、《作文·汉语》分编的实验教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了《语文》和《作文》分编的教材,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开始试验,许多省市也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
在吸纳各地教改实验经验的基础上,1986—1990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稿和正式大纲,并根据大纲精神两次对统编教材进行修订,同时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使用实验教材,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试验,使语文教学改革得到广泛、持续、深入地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大纲第一次提出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结构,包括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学科类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即必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与此相适应,语文教材也分为必修课教材、限定选修课教材、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大纲建立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系(初中46项,高中18项),提出了6项教学原则。
1997年末开始,许多人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发表署名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的大讨论,焦点在于如何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任务。这次大讨论促进了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的语文教材也开始试用。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有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凸现素质教育,正在为建构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迈出坚定的步伐。
思考: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2、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文选读本?
3、简述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4、简述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
5、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6、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7、简述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8、简述新时期的语文教育。第一章 语文教师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一个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厚、广博之文化修养,仁爱、宽厚之道德修养,才有充沛丰盈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理解、养护上。有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教育就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就有了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情意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育的心理基础。在教学中,各种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奠基至关重要。
教师在孩子的成材之路上,可能是促成者,也可能是扼杀者。教师是否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决定了教师在教育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便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表现在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的珍爱上。
语文教师应深切体认到每一个言语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语言天才,他们都有不同的语言天赋,在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中,他们的天赋和才情都是可以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
语文教育需要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的是对学生言语表现个性的了解、尊重,和对言语生命之作、亦即个体言语生命的赞美。不论是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还是在对他们作品所作的评价,都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能和才华,给他们以充分的言语自信,使他们的言语生命之花都能绽放出缤纷绚丽的色彩。语文教师不应是言语生命的屠夫,而应是言语文化精神的传递者,新的言语生命的接生者和守望者。这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而是靠认知上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教师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导悟”,即引导、诱导(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自己领悟到言语的规律和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文体感和言语行为调控能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熟谙教育教学规律的循循善诱的“导师”。
需要指出的是,“导师”的“导”,不是以往的“教师为主导”的“导”。今天的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主导者”呈现的是一个强势教师的形象,而“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退隐”,教师作用的“隐性化”,代之以“学生主体”的“在场”。今天的语文教师应有新的角色体认。以学生为本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素质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他只是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于教学情境中和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相互启发和分享,在“指导”和“非指导”之间体现教师的存在。他不预设观点,也不设定唯一的标准,有时,甚至不做结论和评价。他“导”向的是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言语潜能、言语生命得到张扬。
语言是人的天赋,只能养护和助成,而不应过多的规训和惩戒。否则便是揠苗助长。人的言语学习动力最深厚的根源来自于人的言语生命冲动和言语生命潜能,来自于对人自身言语生命天赋的领悟和对自身的言语潜能的发现,来自于对言语意义与生命存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更来自于言语创化与人类物种进化关系的领悟。由此产生了言语主体性自觉,形成了一种作为言语主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此,学习和运用言语,就是一种充满着欢欣和喜悦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他拥有了言说的自由,他便拥有了言语生命。——语文教学的作用主要是顺应人的言语天性,开发言语潜能,养护言说的自由,培育鲜活的言语生命,而不是压制和扭曲它。
一个善“导”的老师,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体认,懂得如何为学生的言语学习“立本”。其教学素质不仅体现为能应付眼前的教学,而且还体现在拥有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学养,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勇于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能最大限度地汲取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精华,能对现代教育作宏观的审视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
【思考】
1、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影响?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言语个性应持怎样的态度?
2、你觉得应怎样给教学中的教师作角色定位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改革语文学习方式;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 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的语文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和修养。
二、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语文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本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不存在着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是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的问题。语文内容固然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形式也同样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的形式,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言语表达式、言语风格、文章章法等,本身就是人的符号创造物,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就是一种文化。把握住语文的这些形式性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
(二)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的实践性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是语文是一个生活、生命、人生的发展过程。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动态过程,强调语文教育与生活、生命、人生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与强调语文教育生活化、生命化、人生化是同一个意思。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语文课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所谓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是针对实践主体而言的。
(三)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
所谓感悟,是指文本对主体的一种言语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即由对文本的“感”而生出的记忆、联想、想像与思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的领悟。这个整体,一方面指文本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将言语的各个层次和要素都放到语境中完整地感受。二是意象化的领悟。这个意象,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指它是情感化的,渗透着情感的领悟,一是指它是直觉性的,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的推理。三是个性化的领悟。感悟之感的对象是文本,但感悟之所以是感悟,是对文本的超越,是由文本引发的记忆、联想、想像和思维,这种记忆、联想、想像和思维与言语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所谓体验,是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这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语文活动过程。它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亲历性。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体验是相对体验者而言的,体验是体验者的体验,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二是感性活动性。体验是一个感性活动的产物,即使是一个思维活动,强调的还是这种思维的感性成果,即学生对思维的体验。三是情境性。必须将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具体情境中,体验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本,还包括文本所涉及到的生活,具体地说,体验者所体验到的,是文本与生活、生命、人生等的关系。
三、改革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
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但学习始终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对于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相结合,显得更为重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学生学什么的自主。当然,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学生自主的范围实际上是有限的,因为在进入学习之前,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有什么内容可供选择。自主是以选择权为条件的,而选择是以对选择项的整体把握为前提的,而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恰好在整体把握上是不充分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作用了。老师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多个选择项,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二是怎么学的自主。这是学生自主权最大的一个方面。原则上来讲,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正当的,应该把这个权力完全交给学生。这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当然,老师也仍然负有指导和纠偏作用,但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学生手上。三是学习成果的自主。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发展哪一方面的素养,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程度,是完全应该因人而异的。这一方面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伦理准则。老师的作用,是推动学生的发展,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独立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是作为一种学习情境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和效果。但是,独立学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必须提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的要义:
第一是多向交流。首先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其他交流都是围绕这一种交流展开的。与这种交流密切相关的是学生与教材编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也许是隐性的,学 生也许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交流对象,但这种交流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学习成果。确立与教材编者的交流意识、学会与教材编者交流的技巧,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面对面的交流,即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这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是一种信息交流又是一种教学交流,这种双重交流价值本身就说明了这种交流的重要意义。它给予学生的信息是最丰富多彩,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容易感受到的,恰当利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性、合作性、互动性最强的一种交流方式,学生在这种交流中心态最好,发挥也最好,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是平等参与。平等参与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伦理要求,更是一种教学要求。一方面,平等参与是学生的人格权力,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参与,可以说,没有平等参与就没有对话,也就没有语文学习。平等参与的关键,是教师的学生观。在语文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如何认识学生的问题。承认学生的人格平等这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承认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个性价值。作为个体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价值主要不是由他的知识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他的个性化程度决定的。从知识程度这个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也许是不一样的,但从个性人格的角度看,却是完全平等的。
第三是体验生活。合作学习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这是一种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指向知识、能力与素养,合作所指向的直接是现实生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另一方面是体验一种与他人交往互动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接受性的成分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回避接受性的学习。同样,语文学习有很多探究性的成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语文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这种结合具体有如下要求:
1、以言语实践为主体
所谓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习内容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有的学习内容需要用探究性学习;有的学习过程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有的学习过程需要用探究性学习,不可偏废。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都是以言语实践为主体的,都是统一在言语实践活动之中。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所指向的对象和基本目的,是语文;探究语文规律,或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文,才是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针对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具体体现为言语实践活动。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验和发现语文规律,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2、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这个学习空间,既指物理的空间,也包括心理的空间。从物理空间这个方面来讲,一是要沟通课堂内外,一是沟通教材内外。比较而言,课堂内和教材内的学习内容,以接受性学习的多一些,课堂外和教材外的内容,则以探究性学习的多一些。课堂外和教材外的学习内容,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等待着学生去解决它们。如果说,物理空间的拓展主要是一种横向的拓展,那么,心理空间的拓展则主要是一种纵向的拓展。所谓心理空间,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深化,以及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既指向接受性学习,更指向探究性的学习。
3、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评价标准为前提条件。这三个维度中的有些要素,是主要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有些则主要是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只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思考: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2.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有哪些基本要素? 3.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4.为什么说语文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5、你怎样理解“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
6、谈谈你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认识。
7、谈谈你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
8、谈谈你对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解说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语文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媒介,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根植于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此外,语文又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语文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解说
1、强调全民教育,指出语文教育是“是面向大众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 “精英教育”,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强调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上重视人文性培养。
3、尊重个性的发展。
4、立足于终身教育,为继续教育打基础。
5、教学形式上更趋向人文性关怀。
三、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时,实际上,我们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的属性的,它意在明确学生“用什么学”“怎样去学”;而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它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应学什么”。工具性是科学主义的,它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而人文性是人本主义的,它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机械的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理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核心的意义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如果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必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反之,如果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又将陷入人文主义的乌托邦。而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对称的范畴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了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就失去了依托;人文性是目标,是深化,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苍白无力。所以,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从而实现语文育人的作用。所以,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明白了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既加强作为“工具性”标志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又要不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从文本中、从生活中,汲取生命的养料,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向着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在实现人的完整性。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使教师明白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以免旁逸斜出,从而有效地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作用。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努力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努力达成目标。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起激励作用。所以,语文课程目标对语文教学起着推进作用。
(三)控制作用。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通过信息反懊、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调节。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四)评价作用。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五)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了目标就是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情感与态度
3.过程和方法 思考:1、2、3、4、怎样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怎样理解语文的人文性?
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新课程从哪些方面确立了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一)学校资源
1、教材资源
2、教师资源
3、学生资源
4、校本资源
(二)社区资源
(三)家庭资源
(四)自然资源
(五)网络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1)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2)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1)在教学中开发资源。(2)在交流中生成资源。(3)在合作中激活资源。
3、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1)校史室,一本厚重的书籍。(2)图书馆,一道文化的大餐。(3)校园景点,一片诗意的天地。
4、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1)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2)专题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5、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1)请家长参与教学。(2)请家长参与活动。
6、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1)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
(2)网上交流,变个人空间为群体交互式立体空间。思考:
1、释词:语文课程资源
2、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3、简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五章
教学行为与教案
一、前教学、教学与后教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前教学、教学和后教学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种教学行为)。前教学,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是教学行为的实施阶段,是师生的交流、对话和互动过程;后教学,是教学的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升华阶段。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要重视“前教学”的准备,“教学”中的多向互动,而且要注重“后教学”的自我反思。“后教学”的自我反思,是较被忽略的,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课后对教学活动的追思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对教学的回顾、思考和总结,是从经验到理性的认知建构,对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提高,作用甚至比备课和教学还要大。教师上课可以没有形式上的教案文本,但是,将一些上得成功,或上得不理想的课记录下来,作冷静的评判和检讨,却是必须的工作,势必对今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好处。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和自我感觉糟糕的课,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如果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很快就消逝了,这种感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教师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和流失,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宝贵机遇的丧失。因此,教师要珍惜和把握自己教学经历中的有价值的个案,将其写成教学实录、教学手记、教学短论等。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对每一次教学过程的检讨和总结。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包括课后的自省,应倡导后教学与前教学、教学的并重。后教学,实际上是对前教学、教学的追思和反思,它会发现很多原先没有发现的问题,在前教学的预拟中,自认为很满意的设计,通过教学实践后,也许会发现并非如自己事先的想像,就会把思考引向深入。后教学的反思,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科研的基础,使我们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加以认识,为下一次的前教学和教学的提高作好准备。这样,教学便进入了良性循环,在一个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提升的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成长、成熟了
二、先在、预拟的教学行为
教案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先在性
教案写作在写作之前一般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意图和要求。这些“先在”的“主题”和“题材”,便体现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和教参之中,作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遵循这些“先在”限定,然后才谈得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可以说,教案的写作是教材先在性与教师主体性的统一。
二、预拟性
教案是用于教学的,它所指向的教学活动是“将来时”的,教案中设定的内容只能是对某一教学情境的拟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但要务实,更要务“虚”。教师要有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的本领,既要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又要对师生间的交流与应对作种种的设想,以期能与学生“合作”,共同实现教学意图。
三、教案常规的理解
要写出高质量的教案,应把握好备课的每一环节。
1.应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和钻研教材
从广义上说,须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教育论著,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狭义上说,教案的写作先要研阅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也称考试大纲)、教材,参考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对教材的研究至关重要。教案的写作必须建立在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领悟的坚实基础上。以文选教材为例,某篇课文,就是作者写作起点的“物”,对此“物”的“内化”主要便靠阅读。这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不以自身获取信息、有所感悟为目的,而是必须借助课文的研究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教案的作者阅读课文,不仅要深入领会文意,而且要力求窥测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把课文“还原”到它的写作意图、写作行为和写作过程中去理解。为此,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的背景及诱因、作者生平及写作时的具体景况等,根据必要和可能,作尽量广泛的涉猎。
研阅课文仍是须认真对待的。一般须走几个言→意→物,物→意→言的来回。即从文章的“言”入手,领会其蕴含之“意”,从而了解体会这“意”所赖以产生的“物”;再探寻作者从“物”上升为“意”,又外化为“言”的转化特点。应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综合感悟,切忌作“大卸八块”的静态的语法学、修辞学或辞章学的分析。研阅课文的关键还在于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等。
2.应以学生为本位构思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
要因材施教,就要对学生在本教材的学习中可能的接受、参与和反应状况作出预期,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注意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据此对教学作精心策划和设计。每一个案的设计,是应当有所不同的,当然,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资依循。这些要求主要有:教学目的明确、单纯,重点、难点准确、明晰;教学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合作和互动的意愿,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信息量和难度适中;教学方法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教学安排能体现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有良好的节奏感,张弛有致、动静结合。
四、有序性与随机性的矛盾
教案教学注重的是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步骤的实施和教学策略的贯彻。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它的最大的问题。教学过程有序性和随机性的抵触、碰撞,是它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论设计得多么科学,思路多么“流畅”的教案,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这就是它的预期是一厢情愿的,思路是线性的,表达的教学过程是程序式的,只要一个环节 出了问题,可能整个教学系统就会发生混乱,原先的构想就落空,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教案教学对教学步骤和程序的预设,和教学活动的随机性、灵活性二者之间构成的矛盾。教案体现的是一个教学思路,有其严密的系统性,环环相连,步步推进。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教学功亏一篑。而这一思路却是一种假想,决不可能与教学实际完全一致。
其实,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合作和互动,是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是活的、生成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按部就班地执行的。不是谁控制谁,而是互相激活,教学相长。
五、学生、情境决定的教学
在教师角色转换的今天,怎么教,已不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决定。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即时的反应和反馈是教学过程最活跃的要素。学生在教学中即时的需要和问题,才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这就是“学生本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问题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程序严格说来是不可预设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中平等的成员,教学是师生不同需要和问题的平衡和统一。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虽然有作为教育者的基本意图,但是从根本上说,须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因此,教学活动是不能根据预拟的教案进行机械地实施,而是应充分考虑学生即时的需要作随机的组织,每一次课的教学都是一种有准备的“即兴”组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是体现在是否严格地实施教案教学,而是体现在是否能根据现场学生的反馈状况,具体的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道,合作完成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既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也就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就能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而是在“唤起”,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思考:
1、什么是“后教学”行为?“后教学”行为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2、教案写作有什么特点?
3、怎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教案?
4、如何看待教案教学的有序性与教学过程的随机性以及“学生本位”的矛盾?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和说课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1、目标的多维性
2、内容的综合性
3、方法的多样性
4、过程的开放性
5、主体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特点; 学生实际水平。
(2)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2.安排教学内容
(1)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综合各种语文元素,协调发展各种语文能力的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3.构建语文教学过程
(1)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捷性。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便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 要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合理性; 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具有开放性。4.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1)对教学方法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操作办法。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方法的优选性问题
(2)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 要具有优选性和创新性。5.创设语文教学情境(1)再现生活情景(2)激发主体情感(3)创设问题情境(4)营造想象空间(5)搭建实践平台 6.编制语文教学方案
(1)常规语文教学方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计划: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教学目标(对课题目标的分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间要有内在联系,思路完整;要围绕教学目标,方向明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要抓住教学重点,简明扼要。
三、“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说课者在教学中坚持的基本的教学观点,说课时要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要回答清楚这样几个问题:本次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教学指导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本次课是怎样运用这个教学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的?
2、说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说课”必说的内容。说教材内容,就是要说清楚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的。要点有六:①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哪一条或哪几条?②本次课所执教的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③说课者对所执教课文的独到见解及其基本依据;④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它与课文训练重点有何联系?⑤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⑥本次课的语言教学及语言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3、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学法,着重是要说清楚教法与学法在本次课中的结合点。说教法,要重点说明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方法;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启发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强化自己的学习效果。说学法,要重点说明教师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是如何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学法指导的。
4、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者对前三项内容的综合处理和操作安排,是对课堂教学的精要阐述。说教学程序要说清楚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内容有:①课前教师对本次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及课中的实施情况;②本次课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及其主要根据;③本次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始终朝一个目标发展。
5、说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应是“说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说课者要把本次课教学的板书设计及其意图说清楚:本次课的板书设计是怎样构思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个板书设计是否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课文内容?它给学生和听 课者传输的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
思考:
1、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3、简述说课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
(一)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2、教材应显示出新思维、新感受
3、教材应该注意到新的学习方式
4、教材的形式应具有现代特征
(二)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教材还要吸收本民族以外的世界文化
(三)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1、要求教材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求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语文教材的使用
1、教师自主地解释和评价教材。
2、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
3、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4、对有些教材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注意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
6、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思考:
1、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有哪些?
2、如何科学的使用语文教材?
第八章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二、多媒体是语文教学可能的陷阱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语言。这个目标,是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内在的体验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换一句话说,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标,只要它是学语言,它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对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需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就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所谓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语言之间的一个障碍物,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
三、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代替了黑板板书
在一个教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根据需要进行板书是最方便有效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
2、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在教学中能够由教师现场控制的是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时机,但是整个教学流程却是不能更改的。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闪光,教师在这个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时候,教师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 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把学生的新的思维火花熄灭掉。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3、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
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这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像吗?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学生的想像可能是丰富了,但语言的体会能力,语言的想像能力可能反而弱了。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根本,就不是语文课了。
4、多媒体使教学沦为形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少教师往往引入相关音像资料。这固然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丰富,但也容易使教学沦为形式。我们学课文的《阿Q正传》是学《阿Q正传》的文学要素与文学表现,学它的语言,学它的结构,学它的叙事方式和手段,但这些内容,在电影《阿Q正传》中都学不到。
四、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1、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思想的统一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一定就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统一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教育教学价值。
2、多媒体手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使用它做什么用。使用多媒体,必须坚持有效则用,无效则坚决不用。
3、多媒体手段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使用还是不使用多媒体,使用何种形式的多媒体,使用多少,这一切除了应该考虑教学目的外,还应该考虑教学内容。
思考:
1、为什么说多媒体是语文教学可能的陷阱?
2、你认为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3、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八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过程
(一)读前准备
1、萌发阅读动机
2、认真选择读物
3、形成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指的是“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童庆炳)。
(1)体裁期待。(2)形象期待。(3)意蕴期待。(4)自我期待。
(二)阅读阐释
1、披文感言
2、拓展运思
3、得意体情
4、言语表达
(三)读后评价与运用
1、阅读反思
2、阅读批评
3、阅读践行
二、阅读能力
1、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
积累性阅读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字语言符号、优秀的言语材料的积累。积累性阅读主要依靠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这种直觉性既来自于语言语法知识的指导,更来自于日常对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
2、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
理解性阅读是个体从事学习的主要活动,因而,阅读理解力是最基本阅读能力。阅读理解力指的是在阅读感知的 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上的能力。真正的理解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理解句子,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理解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3、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
欣赏性阅读是一种审美阅读。欣赏性阅读具有认识属性、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性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读者一方面应当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客体知识,一方面应当着力于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系统。
4、研究性阅读与阅读评价力
研究性阅读也叫探究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或是为了评价读物,或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评价读物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与侧重情感体验的欣赏性阅读不同,评价是一种侧重于理性认识的活动。评价读物要对文章或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它还要求读者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不人云亦云。评价读物更要对读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它要求读者不仅能解析书文,而且能知人论世,综合地进行研究。
5、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
创意性阅读也叫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创意性阅读以读者扎实的阅读理解、深入的审美体验、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意性阅读充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三、阅读习惯和态度
(一)阅读习惯。
1、勤于读书的习惯。
2、健康读书的习惯。
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四、阅读方法
(一)朗读
朗读不仅可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朗读的基本要求是:(1)用普通话。(2)正确。(3)流畅。(4)有感情。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
(二)默读
默读训练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速度。
2、理解。
3、习惯。
(三)精读
精读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
(四)略读
略读训练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
五、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活动和对话
(一)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1、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活动主体
2、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阅读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
(二)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1、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2、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3、在课堂情境中“师一生”、“生一生”之间的对话
二、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提问对话法 运用提问法的要求:
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三)理清思路法
(四)言语分析法
(五)诵读涵泳法
思考:
1、简述阅读的过程。
2、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哪些?
4、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6、为什么说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7、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章 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2.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3.选材能力的训练。(1)真实。(2)典型。(3)新颖。4.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1)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2)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7.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二、写作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二)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三)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1、作文批改的方法。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问题,以批为主。改: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以改为主。
增,是增添必要的字、词、句,有时还要增添语段,使文章通顺、明快、充实、完整、优美。删,就是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使文章简洁明了。
换,是增删二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换要使文章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生动。调,是调整原有字、词、句、段的次序,使之符合语法和逻辑。2.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应紧扣本次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突出一两个批改重点,增强针对性,讲求批改实效。(2)多批少改。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文,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对学生作文大删大改,使原文面目全非,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少改或不改。
(3)内容兼顾形式。思想内容好,而文字表达拙劣,当然不可取;内容方面存在问题,形式再美也不是好文章。3.写好作文批语。4.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2)学生批改。(3)师生共同批改。
(四)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1.作文讲评的要求
(1)要有重点。每次评讲的内容要与命题、指导、批改的要求具有一贯性和集中性。每次评讲要突出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又能够纳入整个作文能力训练的体系中。
(2)发挥多种功能。作文评讲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也不能拘泥于文字表达的评价,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讲评应该包括对学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文德文风的评价。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文评改是对学生作文作出公开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积极性,必须恰当表扬,慎重地批评,坚持正面教育,给予热情恳切的鼓励。
2.作文讲评的方式
(1)综合讲评。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举例说明。
(2)典型讲评。即选出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优秀或一般)的学生作文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评,用典型指导一般。(3)专题讲评。即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立意、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写作知识集中进行讲评。
(4)对比讲评。即对比讲评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鉴别作文的优劣,并进一步分析优劣的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写作训练方式
(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1.发挥写作特长。话题作文没有文体限制,应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取最拿手的文体写。长于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记叙文来写,甚至写成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以逻辑思维见长,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作,或夹叙夹议。
2.增强“发展”意识。话题作文尊重创作主体,注重学生发展,在写作训练中要让学生放开手脚,敢于表达真切体验,敢于崭露头角。不仅要注意“基础”训练,还要在“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方面做出努力。
3.学会拟题。话题作文允许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拟题水平。作文题目首先要求准确,还要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工夫。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思考:
1、简述作文技能训练内容。
2、作文批改的方法有哪些?
3、作文批改的要求是什么? 作文讲评的要求是什么? 简述作文讲评的方式。
你认为怎样进行话题作文训练?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的倾听。(2)自信负责的表达。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思考: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第十二章
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二、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
(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思考: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2、综合性学习目标主要有哪些?
3、简述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第十三章 语文课程测试和评价
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预测功能 4.激励功能 5.交流功能
(二)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4、5、6、(三)有利于改善语文课程设计
(四)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
二、试卷的命题
(一)语文考试命题应遵循的原则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4.层次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语文考试的命题 1.主观性试题的命题方法 2.客观性试题的命题方法
三、语文课程的评价
(一)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鞭策作用。(3)改进作用。
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1)反思、研究作用。(2)改进、提高作用。
3、对整个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全面提高课程质量。(2)完善语文教学系统。(3)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1、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2、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
(1)在评价目的上,着眼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在评价对象上,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3)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在评价方式上,要改变将测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5)在评价功能上,不能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6)在评价的主体上,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1)测试法(2)观察法(3)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评价(4)档案袋评价 思考:
1、简述语文课程测试的重要意义。
2、简述语文考试命题的原则。
3、简述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4、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有哪些?
5、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篇:高炉工长基础技能培训讲义
高炉工长基础技能培训
讲 义
一、常用名词解释: 1.什么叫高炉炉料结构?
答案:高炉炉料结构是指高炉炼铁生产使用的含铁炉料构成中烧结矿、球团矿和天然矿的配比组合。2.综合焦比
答案:每冶炼1t生铁所消耗的干焦量和其它燃料所能代替的干焦量之和。3.综合冶强
答案:高炉每昼夜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燃烧的燃料量。4.高炉利用系数 答案:
5.一氧化碳利用率
一氧化碳利用率CO2CO2CO 答案:CO、CO2为高炉炉顶煤气分析值。6.冶炼强度
答案:是指高炉1m3有效容积每昼夜所燃烧的干焦量。冶炼强度=干焦消耗量/有效容积×实际工作昼夜 实际工作昼夜等于规定工作昼夜减去全部休风时间(包括大中修休风时间)7.高炉利用系数
答案:是指每立方米高炉有效容积一昼夜生产炼钢铁的吨数 8.焦炭负荷
焦炭负荷是高炉装料时一批料中矿石量与焦炭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位焦炭熔炼的矿石量。一般来说,焦炭负荷愈大,焦比愈低。9.炉渣碱度
炉渣碱度就是用来表示炉渣酸碱性的指数。尽管组成炉渣的氧化物种类很多,但对炉渣性能影响较大和炉渣中含量最多的是CaO、MgO、SiO2、Al2O3这四种氧化物,因此通常用其中的碱性氧化物CaO、MgO和酸性氧化物SiO2、Al2O3的重量百分数之比来表示炉渣碱度 10.高炉原料:
高炉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及其代用品、锰矿石、燃料和熔剂。
二、基础实操技能
(一)怎样从出铁情况来判断炉况?
1.看铁流:炉温高时,含硅量高的铁水光亮耀眼;随着含硅量提升,火花逐渐稀少,火花分叉多,并且跳跃很高,当含硅量在2.5%以上时,看不到火花,而在铁流中出现小火球;铁水含硅量越高,铁水流动性越差,粘铁沟现象越严重,而炼制钢生铁则不粘沟;炼铸造铁时,出铁飞扬石墨碳较多,而且生铁含硅量愈高,飞扬得愈多。炉温低的铁水,颜色红暗,流动性较好,铁流带有黄烟,铁沟里火花而密集,火花几乎不分叉而呈火星状,跳跃很矮。渣碱度较高时,铁水物理热高,相同含硅量,铁色发亮,炉温显高。看铁花判断炉温要注意铁沟光滑程度的影响。
在入炉硫磺和渣碱度相对稳定时,一般的铁水硅高、硫低或硅低、硫高,含硫高的铁水流表面有一层“油皮”。当出现高硅高硫生铁时,表明路况工作不均不活,可能是鼓风动能过低、炉缸有堆积现象等。
除铁前期和后期铁水成分变化明显,则炉温和炉缸工作部均匀,据此可判断炉况发展趋势。
2.看铁样:含硅高的铁水在模中凝固时,表面有石墨析出,含硅量愈高,析出的愈多;从断口上看,含硅高的铁样呈现灰色,所以,有时称铸造铁为灰口铁。随着含硅量降低,断口颜色逐渐转为白色,断面边缘呈白色放射型针状结晶,中心处有石墨细晶粒,以至石墨完全消失,所以,有时呈炼钢为“白口铁”。要注意断口颜色还与铁中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使用钒、钛矿石,同样含硅量情况下,断口发白。
含硫高的铁水在样模中凝固时间长,铁水表面“油珠”连成片,含硫愈高,“油珠”愈厚,凝固时表面颤动,裂纹大,凝固表面有黑斑和麻点,低温高硫铁水凝固后表面中心下凹下,四周有毛刺,铁样脆异断。硅高硫低的铁样,表面无纹,凝固时间短,凸起而光滑,韧性好,不易断碎。
(二)怎样通过炉渣来判断炉况?
1.看炉渣碱度:根据炉渣碱度不同,炉渣可分为玻璃渣和石头渣两大类。碱度低的炉渣,渣样断口光滑平滑呈玻璃状,因此叫玻璃渣。这种渣取样时,易于拉成长丝,有时称为长渣。同样为玻璃渣,可以明渣碱度愈低。碱度高的炉渣,渣样断口粗糙呈石头状,有时也称它为短渣。碱度越高,碱度特别高的石头渣,便面可出现气孔。2.看炉渣凉热:主要看颜色和断口。炉温高的渣子,白亮耀眼,冒白烟,流动性好;炉温低,渣色暗红,流动性差,易挂钩,出现高FeO黑渣,表明炉凉严重。从渣样断口看,愈光亮则炉温越高。石头渣颜色愈淡表明炉温愈高,过热时出现蓝石头或白石头,炉温渐低,石头渣颜色转深,由黄绿色转变成棕黄色。正常炉温的玻璃渣为褐色,炉温偏低时呈现棕色玻璃。
(三)值班副工长岗位职责是什么?(1)协助工长完成各项任务。
(2)根据生产要求,具体组织好当班生产及岗位人员的配合。(3)搞好出铁放渣确认,组织好出铁放渣工作。
(4)具体负责落实外围情况,并积极主动向工长反映有关信息。(5)做好各项原始数据的记录,填写好日报。(6)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技术业务和管理水平。
第五篇:《新的学法的指导技能》讲义
新技能《新的学法的指导技能》讲义
培训时间:2014年5月7日培训类别:校本培训
主讲教师:陈灿课时:2课时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本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动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能动性(2)、独立性(3)、异步行(4)、有效性(5)、相对性
3、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1)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之前,一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二是学生能否理解教师准备让他自主学习的内容。因此,要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要研究学生。
(2)课题、目标要能被学生掌握。要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目标。
(3)学生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能根据课题的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的能力。
(5)学生要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
(二)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1、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尊重学生和各项权利。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做法主要有:
(1)结合生活实际展现情境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
①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③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④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教学的一种方法。
(5)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3、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尽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自学、圈点批画、讨论等学习方式,使他们完全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启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4、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
5、防止走入自主学习误区
(1)“挂羊头卖狗肉”。表现为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
(2)“依葫芦画瓢”。表现有课前广泛收集名师的光盘录像、教学实录等,课堂中,全然不顾学生的差异,原搬名师思路,将名案进行到底。
(3)“自由式放羊”。表现在课堂中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整堂课下来,学生忙这忙那,“自主”至极。
(4)“赶鸭子上架”。表现为课堂中过分高估学生的实力,处理教材时缺乏理性的分析,对课堂出现的情况预设不足,更缺乏二度设计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合作学习的特征。
(1)互动性。(2)协同性。(3)目标性。(4)分享性。(5)平等性。(6)情境性。
3、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教会方法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3)任务明确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4)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5)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6)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1、合理建组,相互协作。
2、有效分工,强调责任。
3、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4、充分参与,培养能力。
5、正确引导,及时总结。
6、端正认识,走出误区。
(1)合作学习变为“小组讨论”。
(2)合作学习沦为“避风港”。
(3)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舞台”。
(4)合作学习中教师“壁上观”。
三、探究学习的指导
(一)什么是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概念。
探究学习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学习的本质。
任长松在《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中指出,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3、如何开展探究学习
(1)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大胆动脑,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探究学习环境。首先,在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研究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些合理确定探究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减少学生过多的压力。第二,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耐心指导,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第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给学生营造一个敢说敢问,勇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2)提出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在哈佛大学曾流传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探究学习则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激励评价,深化探究的意识
探究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克服困难,认真研究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这就需求教师在课上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用激励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也可设多种奖项,如“创意奖”、“进步奖”、“勇敢奖”、“运动明星奖”等,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畅谈学习体会,找出自身不足,增强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教师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许多偏差,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2)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3)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4)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5)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6)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
(7)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8)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9)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10)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1)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1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
(13)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14)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15)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16)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想结合。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创新激励评价方式:
(1)对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意性、进行民主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适当给予点拨、调控,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参加探究自信和乐趣。
(2)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关键是梳理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对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有所感悟,为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4、走出探究学习误区。
(1)探究成了唯一方式。
(2)什么问题都拿来探究。
(3)探究等同于找资料。
(4)探究课变成表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