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国民待遇”
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给予外来务工人员
“国民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巨潮沿着从农村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路径流动、激荡,给流入地注入巨大经济活力,给当地社会发展带来新气象。然而,近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摩擦事件。虽然事情逐渐平息,但那“外来人员殴打当地人、当地人殴打不会讲本地话的外地人”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人们。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社会和特殊人群融合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普遍的城市二元社区现象。同一社区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分配、就业、地位、居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隔离十分明显。不仅是空间和地理上的表现方式明显的二元分割,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隐性二元分割。这种二元分割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较少。
2.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部分流动人口即使移居城市多年,已经拥有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管理体制之外,这种制度设置方面“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差别使得在地缘认同方面有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差别;流动人口感觉流入地社会依然是“外在的”和“他们的”,而并不认为是“我们的”。
3.在流入地社会的犯罪率中,流动人口占着很大的比率。一方面,流入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刁难、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受到的种种挫折、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等经常引发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双方的争
吵、甚至打架斗殴。另一方面,当外来务工人员的这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比如不能按时或足额拿到工资,甚至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工伤补偿、工伤保险,他们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导致许多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造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低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户籍制度是造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低的最根本因素。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在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都市中的边缘群体,强化亲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强了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内在的紧张。2.我国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受着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其中经济排斥可以从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收入状况、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看出他们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排斥问题。政治排斥是指相当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公共服务排斥指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几乎都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存在着被普遍边缘化的趋势。3.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有三种类型:村落型聚居、集中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分散居住在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由于双方在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增加了摩擦机会,激化了矛盾,反而不利于融合与共生。4.流入地政府和居民较强的本位主义观念。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时也总是倾向于优先考虑和保护本地户籍人口的利
益,而对于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严重缺位。很多流动人口往往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生活。另一方面,本地户籍人口形成一种本位主义观念,即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比较疏远。
5.流动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来自经济社会落后的农村地区,所以进入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城市务工或经商后,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面临着工作竞争等生存压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挑战。
流动人口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城市发展塑造良好健康的公平环境,更好地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国民待遇”。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对劳动者的社会保护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共物品提供体系、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改变城市体系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极端薄弱状况。逐步将流动人口制度化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将公共福利体系平等地向城市所有人口开放,保证所有群体的基本利益。
2.政府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现行的防范式管理方式向主动服务式方式的转变,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让流动人口进入完整的管理视野,围绕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对管理进行重新设计,达到管理上的融合。不能是服务中没有,管制中才有。既要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如管理其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情况,也要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如解决流动人口劳动权益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等。
3.强化教育引导,发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从经济角度积极引导和激励流动人口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熟悉和遵守城市规则,努力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水平。其次,从社会角度要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加社区、工会的各种活动,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还要积极参加所在单位或社区的党、团组织活动,利用较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在城市的发展。再次,从心理角度要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强化认同感,增强城市主人意识,从而尽快实现由流动人口到新市民的转变。
4.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消除传统观念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的提高,还要从提高人的素质着手。因为基本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使人们和睦相处。作为当地居民,要克服地域观念和排外心理,增加社会的包容性,正确处理与外来人口的关系,以平等、和睦、友好的态度对待外来人口。作为外来人群,也要清除狭隘的地域观念,认识到
当地社会的接纳和融洽是长期的,不只是经济条件的准备需要过程,双方关系的融洽也需要各自的付出和努力。
5.打造流动人口与社区的交流平台。一是打造社区交流平台。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与本社区的一些人进行合作交流,组织一批志愿者,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增加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要利用公共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小学生的夏令营等构筑社区交往的平台,使不同的群体突破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增进相互了解和情感沟通。二是构筑政府对话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灵活性与多样性的利益表达渠道和途径,缓解流动人口群体由于受到社会排斥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尽可能的实现真正的共处、共享、共荣和共发展。
第二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XX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工作目标
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XX市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路子,构建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新格局,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上实现了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XX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制定,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会议,安排布置、协调各职能部门及各乡镇认真开展好工作。
(二)由市综治办牵头,从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XX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与市人民政府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对外设立办事窗口,负责处理流动人口服务日常事务。
(三)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从防范、控制为主上来,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只要在城市居住,有稳定职业、有合法收入,有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水库移民,即可登记为城市居民,核发居住证。
(四)制定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和《居住证》使用办法,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出台《XX市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就医、子女就学、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就业经商等方面享有的权利,明确卫生、教育、计生、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五)实行房屋编码制度,规定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落实以房管人措施。
(六)保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经费。在开发区、乡镇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比例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流动人口专(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予以保障。
(七)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禁毒防艾知识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加强对外地流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与流动人口集中流出地的综治部门协作,形成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和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
(九)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安置基地,为“无家可归、无业
可就、无亲可靠”的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监外人员管理局,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和社区矫正“五种人”和管理。
(十)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有前科劣迹和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人群,逐一纳入社区、村(居)委会视线,掌握动态,落实监护人员,加强治疗、教育、管理。
(十一)进一步加大打击,取缔邪教和非法宗教力度,做好邪教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回访帮教工作,落实“包保”责任和措施,提高转化率和巩固率。
(十二)加强对境外来华人员的管理,全面及时掌握外来人员信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时清理、遣返“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引导其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篇: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计划
2011年城北社区社区外口管理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区拆迁频繁,私有住宅的萎缩,据初步的计算,目前本社区的暂住人口在800多人左右,且分布在我社区各个角落,全社区出租户达150多户,这给我社区各方面的管理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在卫生、治安、计生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社区特制定了外来人口管理计划。具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1、提升外来人口的地位,争取做到与本社区人员一致看待;
2、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做到外来人口与本社区人员和睦相处,创建“和谐社会”;
3、把本社区建设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的和谐社区、平安社区。
二、成立组织机构,严格管理。
1、针对外口管理,本社区专门成立了二付班子的领导小组,责任明确;
2、针对外来人口不稳定,混乱且易违法等情况,加大对巡逻队的装备投入,配合派出所做好本社区的治安工作,保一方平安;
3、配合外口中心做好本社区外来人口的统计、服务、宣传工作;
4、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本社区外来人口居住点,出租私房进行卫生检查工作;
5、外来人口育龄妇女实行登记制度,严格控制计划生育。
三、真诚服务
1、平时多组织些文艺活动。比如放电影、节日文艺活动、开放活动中心丰富外来人口的精神生活;
2、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法制宣传,要多组织宣传和培训,从而提高外来人口的法制观念和其它认识;
3、对育龄妇女开展一些妇女保健方面的培训,并对广大外来人口、育龄妇女进行各方面的计生服务和咨询。
城北社区社区居委会
2011年2月20日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02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
第2期
江北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3月8日
江北区构建“三位一体”外来务工人员
帮扶体系“温情牌”巧解用工荒
近年来,江北区围绕解决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职工实际困难,先后建成1个区级职工维权帮扶中心、8个镇级职工维权帮扶站、552个企业援助点,形成区、街道(镇)、企业和工会三级帮扶网络体系,努力实现困难职工零距离服务。2010年,全区共为2万多名困难职工提供就业服务;实施医疗综合减负2234人次,530多万元;实施医疗救助3293人次,医疗救助资金达260万元;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90%,全年为低保1478户2363人发放低保金720.5万元。2011年,该区职工返工率达95%,并无出现明显用工不足情况。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服务机制,打造“一小时”帮扶援助圈
一是“实打实”提供法律援助。由区总工会与司法局联合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站,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学
— 1 — 者和社会法律工作者担任顾问和工作人员,负责受理职工法律援助案件。同时,建立区职工法律服务团,免费为职工诉讼代理。2010年以来,已先后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160件,提供法律咨询1800件,接听热线求助电话2000多个,其中寻求法律援助200多个,及时解答近180个,依法维权300多人次。
二是“百分百”处结信访援助。完善职工信访维权网络,建立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会商制度,及时开通区、街道(镇)两级职工24小时维权热线电话,努力做到职工信访“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2010年,共接待职工信访来电、来信、来访268起,办结率达95%,其中99%以上的信访问题及时在基层解决,有效避免越级上访。
三是“面对面”实施困难援助。通过自上而下制定方案,层层发动摸清底数,想方设法筹措经费,着力加大民生工程帮扶力度。如2010年以来,该区已先后出台政策,将困难职工纳入经济适用房申请范围,将特困职工纳入低保范围,使困难职工生活居住得到最大限度保障。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2010年新增受惠家庭484户,发放租金补贴622万元;落实配租房源408套,实现配租对象即申即保。累计投资3.4亿元;完成1247户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申购认购工作;新推出经济适用住房房源425套。
二、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一站式”帮扶新模式
一是提供“一帮一”就业指导。积极组织人员摸清本地区各类企业和新开工项目的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岗位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帮助困难职工按需就业、就近就业。同时,建立外来务工 — 2 — 人员招工信息发布网络,有针对性地为困难职工提供招工信息、岗位信息,并不定期在区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新江北报》、区劳动保障局网站等媒体上发布招聘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该区共提供发布就业信息、招工信息、岗位信息10000多条。
二是提供“一对一”技能培训。发挥成人校、培训基地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先后投入培训经费300多万元,举办各类培训100多场,培训企业在职职工5000多人。同好,制定实施“家政服务工程”、“月嫂工程”,及时开展困难职工技能培训,先后举办“家政、月嫂”6个培训班,培训学员600名,共有570名取得合格证书,合格率达95%,有效提高困难职工就业能力。
三是提供“一助一”就业推荐。今年以来以举办“送岗位、送法律、送健康”现场招聘会为契机,积极发动劳动保障、工会组织相继举办专场招聘会25场,组织用工企业2万余家,成功介绍岗位2500多个。一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群体,目前全区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500个,全部用于安臵困难群众。另一方面,帮助困难职工向家政公司、职业介绍机构、老年公寓、医院、物业公司以及社区街道等单位推荐就业,共有1600多人达成就业上岗,就业上岗率达100%。
三、创新服务载体,打造“一体化”帮扶新格局
一是开展“心连心”大病关怀。制定出台《江北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针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在扣除各类医疗保险报销、单位报销和各种补(救)助后,个人年自负数额超过
— 3 — 1万元以上的或职工遭受重大意外事故,基本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经单位及各方帮困救济后生活仍有较大困难的,原则上实行一次性补助。今年以来,全区共发放“心连心”大病救助款32万元,救助82人。
二是开展“手牵手”入学关怀。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爱困难职工子女,切实保障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断扩大助学范围,逐步提高助学资金,凡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均给予每位大一新生助学5000元,大二到大四学生助学3000元,高中(含初中中专、技校)助学1000元。截至目前,仅区本级就为120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工会助学金26万多元。
三是开展“肩并肩”节日关怀。以“心系职工,情暖万家”为主题,坚持开展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困难劳模、困难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活动。同时,将困难职工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户1600元,并对突发变故的家庭开展临时性救助,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已筹集送温暖款物300多万元,慰问困难企业16家,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劳模、农民工等1200户。
区卫生局七大平台提升外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春近年来,江北区公共卫生工作不断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依托“七大平台”,— 4 — 重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
(一)年会平台。从2007年起我区每年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单位及联络员参加的工作会议暨公卫联络员业务培训会议,会议对前外来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总结,部署当工作任务,表彰在此领域表现突出的公共卫生联络员。
(二)例会平台。创立公共卫生管理员工作月例会制度,例会采用区公卫委办及各街道(镇)轮流主办的方式,总结前期全区公共卫生主要工作,部署近期工作重点,共同商讨工作思路,分析外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2010举行工作例会11次。
(三)报表平台。社区(村)、企业联络员承担流动人口的排摸登记,每月填报《公共卫生联络员信息月报表》,并在每月5日前将上一个月的报表报送给所属公共卫生管理员,公共卫生管理员将报表收集汇总后,报送给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2010年,广大联络员共上报流动人口儿童排摸数、非法行医窝点、农村家庭聚餐等各类有效信息共计5000余条。
(四)短信平台。为实时传达各项工作信息,区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还建立了短信群发平台,该平台收集了全区公共卫生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各街道(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及广大联络员的通讯数据,能够第一时间将各项工作指令传达到相关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工作中,外来人员的子女占据很大比例,通过该平台,能够让广大外来人员家长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及
— 5 — 要求,提高了接种率。
(五)文件平台。为加强对各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与贯彻落实,区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还充分利用区公卫委办文件,下发各项外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方案,转发上级有关政策要求,通报工作检查情况,将全区公共卫生工作最新动态以文件形式及时向各街道(镇)进行传达,形成共识。
(六)评先平台。为激发各街道(镇)及广大联络员投身于外来人员公共卫生工作的热情,我区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注重营造激励氛围,对他们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肯定,每年评选区级公共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及区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先进个人若干名,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先评优机制,展示各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挖掘一批一线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来带动全区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不断提升。2007年至今,已评选出公共卫生先进单位6家、公共卫生联络员先进个人95名。
(七)授课平台。我区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启动仪式为契机,在全区开展了以倡导健康生活、全民共同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知识授课机制,每月安排专业师资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讲授基本公共卫生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健康生活小贴士及健康体检报告解读等广覆盖、重基础、易接受的卫生知识讲座,得到了外来人员及企业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 6 — 洪塘街道“新春三计”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又到一年开春时,近年来多次上演的“用工荒”今年更为剧烈,作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的洪塘,开年后就有不少企业负责人向街道反映许多年前返乡的员工选择在家乡就业,而现招工人又存在很大难度。为此洪塘街道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制定了“新春三计”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第一计:提倡日月组合招聘,解决企业燃眉之急。2月20日,由洪塘街道主办的“百家企业”大型招聘会在洪塘姚江小学盛大举行,当日共有216家企业到场招聘,累计提供10500个就业岗位,1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进场应聘,其中有2249人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同时洪塘街道劳动保障将继续推行月招聘会与日常职介相结合的双模式招聘,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平台。
第二计:引导企业变招工为留工,增强员工归属感。随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务工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了在家乡就业,如何留住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洪塘街道总工会拟通过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引导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宿、就餐、娱乐等福利待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晋升体系,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把员工留在企业。
第三计: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造成用工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东部沿海地区仍旧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未
— 7 —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两地区出现“抢人”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最本质的办法。为此,洪塘街道在制定2011年经济政策时,重点突出了对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奖励,街道方面出台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奖励政策和配套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在科技、技改、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实现企业自动化生产,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庄桥街道多管齐下 实现新市民再就业
开通职业介绍绿色通道。今年针对企业“用工荒”的特殊情况,街道职介窗口专门开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通道,安排专人对辖区内的外来务工失业人员具体信息进行登记。登记信息包括外来人员的年龄、技能水平、求职需求等具体信息。同时根据辖区内各企业登记的用工信息、各企业反馈的空岗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结对介绍,双向调动促进新市民再就业。
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为充分调动新市民就业积极性,同时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街道今年广开渠道,通过ECP短信平台、QQ平台、村(社区)宣传牌以及分发宣传纸等方法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通过ECP(电信短信平台)将招聘第一手资料发送到新市民手中;通过QQ平台建立企业交流群,及时搜集空缺岗位信息、发布招聘会公告,与企业人员进行更直接的交流;通过村(社区)宣传拦、招聘信息宣传牌张贴牌及时公布各类空岗信息,同时街道安排工作人员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发送 — 8 — 招聘信息传单,让外来失业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招聘信息。
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本月区就业管理处组织召开了“春风送岗位”就业洽谈会。街道积极组织了100余名有求职需要的人员参加了此次洽谈会,其中有70名为外来求职者。同时我街道计划三月下旬组织推出春季招聘会,专门针对我辖区内失业的本地及外来人员,在招聘会岗位搜集过程中,街道特别考虑到了外来求职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掌握特殊技能的人数较少,因此岗位搜集人员特意搜集了一批技术难度较低、上手较快,待遇有保障的适合外来求职者求职要求的岗位。
白沙街道三措并举破解外来务工妇女服务难题
一是开展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难。外来务工妇女普遍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而一些用工单位重男轻女,岗位择男不择女,造成这些妇女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找工作难。为此街道实施积极的培训扶持政策,利用街道新市民学校,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及社会力量对外来务工妇女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近年来,举办培训班60多期,500余名外来妇女参加,经培训推荐上岗的有 380多人.二是依托法律服务,解决维权难。外来务工妇女较易受到用工单位侵权、家庭暴力等系列问题。街道一方面积极宣传法律,帮助外来妇女提高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也主动承担起为她们维
— 9 — 权的责任。街道成立了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工作站和法律维权中心,充分利用义工俱乐部优势,聘请3名导司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每月20日定时定点为外来务工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了她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解决融入难。街道积极向外来妇女传递新思想、新理念,帮助她们树立新市民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树立城市的主人翁意识。街道在举办“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邻居节等活动时,将辖区外来务工妇女纳入其中,组织她们利用工作之余,学习法律法规、礼仪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外出进行参观,拓宽了她们的视野,同时倡导邻里和谐,促进外来人员更好得融入社区生活。
抄送:张南芬区长,蒋旭灿常务副区长,丁培人副区长、戴瑜副区长,贺
昌元副区长,周明力副区长,邹宇明副区长,颜金芳顾问,陈军副 区长,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区 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安监局,区教 育局,区科技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 劳动保障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局,规 划江北分局,国土江北分局,公安江北分局,各街道、慈城镇。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专题
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各工程项目部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凡在本公司或各工程项目部务工。而务工部或单位以地处外地,且常住户口又不在成都市范围内的劳动者。
第二条、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必须是年满16岁至55周岁的健康人员,性别不限。
第三条、外来务工人员必须持有本人身份证、当地乡镇以上政府或部门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和计划生育证明。
第四条、从事特殊或专业工种的务工人员必须持有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等证明或岗位培训证明,同时还应持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
第五条、外来务工人员签订用工合同后,应至所在工程项目治安门卫室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离开时应及时注销。
第六条、外来务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工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所在单位的各项管理。
第七条、外来务工人员应积极协助和配合用人单位按照当地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办理《暂住证》和《治安责任书》。
第八条、外来务工人员或务工单位必须与所在工程项目部签订
《劳务用工合同。和治安消防责任书》。
第九条、外来务工人员认为用工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机益,可向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第十条、各工种项目部应将已用人数、时间报公司行政办公室、公司行政办公室按规定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用工证》。
第十一条、各工程项目部应及时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各种《劳动合同》和相关责任书。共同履行合约确定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条、各工种项目部应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各工程项目部应坚持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并经常性地开展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治安消防、思想道德、遵守法规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外来务工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