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时间:2019-05-14 01: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2012年12月28日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黄力泓(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

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走向发达国家的基本策略。

然而这条路并非是那么容易走好的,前些年中国简单追求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升级,并没有使资源空间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城市的负担。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层将城镇化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如何更好推进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因而,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美国是可提供一些成功经验的。

一、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力求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整体区域资源,在保护环境、布局产业及开展项目建设方面同步发力,并且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20世纪,大都市区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数量不断得到增加,规模也急剧扩大,而与之伴随的是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突高。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数量仅有58个,人口比例为31%,但短短的30年后,大都市区的数量就增加到140个,人口比例也上升到48%,那时美国俨然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

从地区分布看,全美形成了三大城市群:首先是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而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则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其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

在这三大城市群中,东北部城市群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而这三大城市群构成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镇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美国的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城镇建设均衡发展

为了使大中小城市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美国于1960年代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域进行再开发。该试验计划的目的在于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从试验计划实施开始10年后,成效显现出来了,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约25%。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美国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大对小(规模)、少对多(数量)的情况下,起到了较好的均衡作用。

与之同时,在小城镇的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在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的时候,注意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消除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的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化、内涵式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生活、工作、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多元化、内涵式并重发展探索城镇化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工业化过程,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而关于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发展,则更加注重科技的引入,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解决基本的生存之忧。

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也即注重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转型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性,这样不仅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了内在活力,也促进了相关产业或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还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的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

三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如此一来,各个产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没有形成任何的阻力因素。

四、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

进行任何建设,都离不开原料,而原料能够及时运输,则关系着建设的进展。在美国的城镇化建设中,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就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借以支持铁路建设。法案中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那里得到相应数额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也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且深入西部腹地,促进新城镇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进郊区化,美国联邦政府于1916年通过了《资助道路建设法案》,以改善州际道路和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了巨额公路债券,带动郊区发展;1956年通过《高速公路法》,并在12年内拨款250亿美元修建了4.1万英里的洲际高速公路。

同时,美国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对汽油和车辆轮胎等征收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截至去年,美国高速公路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全世界总里程的一半,惠及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

这种交通先行的理念,以及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了美国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区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五、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 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与中期,美国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即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关系,加之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国际先进经验,城镇化率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此时,美国政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经验,推行了双轮驱动政策,即将强调市场化和重视政府调控相结合,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并起到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一是针对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问题,实行了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强化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指导协调作用。

二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等。通过政府行政杠杆发挥协调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和平。

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前面提到,由于人口大量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美国的第一产业,即农业更加注重科技的引入,其实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也的确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

一是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并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还以工业反育农业,避免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而且出台了《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美国联邦农业部对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提供了帮助,如制定改善农村地区供水与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

三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的形式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并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以此形成了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成果,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享受如同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与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方式与观念的全面升级。同时,启动乡村社区宽带网资助计划,帮助低收入者设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这也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了现代化的操作技能。

从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开展城镇建设均衡发展、采取多元化内涵式发展形式、以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到制定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政策和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美国城镇化走到今天,经过教训,也走过弯路,也算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今天,中国的城镇化率尚不足美国的一般,虽然两者的体制有着较大差异,但城镇化中的许多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注重环境保护、有效整合资源、不损害农民的利益等,如此,中国或许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

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二、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和支撑。

三、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城镇建设,面对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

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城镇,已就是说构建城镇体系,实现共享,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一个区域共同发展。

四、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各级城镇的关系。因为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城镇建设,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

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

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

让更多的人到城市生活,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吸收先进的经验,以民为本,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篇: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保证农民的权益,防止土地被无序流转并非农化、农民被市民、被上楼、户口被市民化。农村费税改革以来,中央对农村的总体政策是:“多予、少取、放活”,“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和重城轻乡体制导致了城乡差距过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现这些问题也是那个特殊时期城市化的后果。

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有较大差别,城市化可以通过城镇化来完成。城镇化对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城镇化搞好了,既可以改变农村的状况,又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可以使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缓解和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也可以化解很多社会矛盾。因此,农村的深层改革,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城镇化建成后,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有了房子,有了养老金,有了社会保障,有了固定的收入,他们才能安居

乐业,社会才能稳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对农民来讲,土地权是至关重要的。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意味着让农民进城,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人为地、廉价地让农民丢掉宅基地和牺牲耕地,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和极小的代价,把农民转移到城市,为市民和私营企业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农民失去基本的生存基础资源。1949年以前,农村土地权属私人所有。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共同劳动。现在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城镇化建设仍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的后果是可怕的。有专家预测,中国13亿人口要吃好,需要30亿亩土地,而目前加上复耕才有18亿-24亿亩,仍缺少6亿亩土地。土地非农化,将会突破18亿亩的土地红线。因此,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城镇化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防止人为造城。要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出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顾及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于求成。就地、就近城镇化,比较适合农民的口味。要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宜设置在城乡之间,以不离开乡土为宜,人口控制在5万人左右,以便使基层设施完善。

城镇化建设,政府是投资主体,农民是建设主体,应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

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国外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照搬他们的做法、全盘引进他们的理念,会把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带到邪路上去。各地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不能让农民被进城、被上楼,更不能让农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成为泡影和浮云。城镇化建设不能让农民的耕地非农化,改作他用,不能让农民的宅基地非法地集体化、城市化或他人化。城镇化不能让农村出现空壳化,让农村更加凋敝。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说,要保证粮农增收,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同,城镇化有城镇化的标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真怀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集约,二是智能,三是低碳,四是绿化,要把城镇化建成“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生态自然化的美化城镇布局”。

三、城镇化建设要让农民充分享受到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要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水平来支撑城市的高消费等生活成本。城镇化之后,要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要有解决农民自身事务的经济保障。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长李兵弟认为:农民市民化,就要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应避免农民“光屁股进城”,要加强保护农村转移人口权益的制度建设。

城镇化不能让农民失业、收入减少、生活无着落、住上新房后重新返贫。城镇化不能让进城的农民变为流民、沦落为城市的边缘人,更不能让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重新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下等人,不能像国外一些城市化那样,让进城的农民在城市周围形成贫民窟或贫民群体。如果城市容不下进城农民,他们又失去返回农村大后方的机会,在社会上无序流动,当他们生活、生存问题缺乏保障时,一定会酿成**或灾难。

城乡差距实际上是权利的差别,即受教育的权利、医疗的权利、文化的权利、社会保障的权利、享受改革成果、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权利。

农村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是农村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土地流转

集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式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种粮大户,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甚至规模化取代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等,可能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出路和方向。城镇化建设可以让城里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山水有机地相互配置与整合。农业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目前转移出的劳动力城市里不能全部接纳,很多剩余劳动力就可能在城镇化中被消化。城镇化建设要结合实际,多元并进,尽快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再向公民社会转变。农民的收入由土地上的收入为主尽快向外出打工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主。传统的农耕社会也要逐步向工商社会转型。

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新构建新的乡村秩序。目前农村对农民教化功能的紊乱和丧失,尤其是“重农伦理”向“重商伦理”的转变,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和乡土情结在逐步瓦解。城镇化后农民的组织是什么?农民们如何才能构建适合自己在城镇化中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如何成为新型农民,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身份,政府将会对他们采取何种管理模式,他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幸福指数,都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解决好诸如资金、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等很多现实问题。出台的政策一定要打破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的格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税收、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要公平、正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进城后的农民也不会幸福。同时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既是市场销售的需要,也是农业规模生产的需要。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要让农民们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个体的农民,一盘散沙的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是闯不了市场的。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不聚积农民的智慧,不依靠农民,不相信农民,农村的什么事情都解决不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

第四篇: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建设

摘要:本文结合新疆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对小城镇建设作了阐述。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重心,主要是扩大大中城市的规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优先满足大中城市发展的需要。这反映我国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自上而下,政府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结构失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明显地抑制了农村的发展,也削弱了大中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大中城市不同是,小城镇发展的特点是建立在周边农村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周围乡村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城带乡”,当然包括大中城市带动农村,但是更为重要的、更为直接的是县城、中心镇带动农村,只有把我国的城镇化建立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机制,我国的城镇化才有可能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1.1 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客观必然要求

从近几年的农村发展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共生共荣的现象;种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滞后制约农村工业化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深刻启示我们: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可分割的,因而要在农村发展中同时并举,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 开辟农村城镇化的新路

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从吸纳农村人口成本来看,小城镇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容纳农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口的成本;同时消费和生活的习惯相同使小城镇比较适合中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1.3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客观必然要求

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 面。小城镇建设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村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农民进人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 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促进农 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离土进镇,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进人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中。

2新疆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发展具有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同时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领域的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疆小城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人口积聚度低,是新疆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13年新疆城镇化率为4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从目前新疆小城镇建设状况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各地州(市)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数量上,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多于东疆,北疆小城镇占总数的60.3%,北疆铁路沿线成为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水平上,北疆也高于南疆、东疆。

2.2 小城镇建设的质量比较差

新疆多数小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配套服务能力弱。许多小城镇远看像城镇,近看是农村。加之部分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3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新疆小城镇的发展

从总量上看投资有一定的增长,但一些产业的投资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利用外资的情况不容乐观等。根据新疆统计局测算,小城镇每增加1万人,就需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平方公里的城镇面积,并投资2亿元,而新疆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行政事业经费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近2/3,大部分小城镇现有的财力只能维持行政事业费用的正常运转,财政上的拮据和发展滞后的二三产业,难以为农村小城镇后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由进镇农民自己筹集。目前新疆小城镇没有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没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盘活城镇的土地和其它资源存量,而是“等、靠、要”,资金短缺使小城镇发展非常困难。

2.4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缺乏现代城市化的运作理念

农村小城镇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小城镇还依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住房制度等, 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改变。

3实现新疆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3.1 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城镇化速度

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的瓶颈。新疆各城镇的基础设施虽有一定规模,但还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公路、电力、通讯、城镇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较发达区域的“硬件”差距,为二、三 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便吸引投资商在当地创办企业,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3.2依据区域优势, 建设和发展特色小城镇

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应充分开发区域的特色资源, 加强特色产业建设, 以特色产业来支持、推动小城镇发展,走“特色产业小城镇”发展道路。如具有煤、石油等自然资源特色的城镇, 应把工矿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为工矿主导型小城镇;有历史文明遗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特色的小城镇,应把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农业、畜牧业生产开发为主的小城镇, 应把农副产品的加工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型小城镇;边境口岸及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确立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为边境口岸型和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具有显著特色的小城镇,应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依据交通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生产、经营、生活有保证的原则, 建设和发展为综合性的一般型小城镇, 避免出现小城镇空白区、避免影响城镇一体化建设。

3.3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

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要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甚至用行政手段人为建成。一要抓紧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则,尤其是县(市)域城镇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二要建立完善的镇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从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上制定标准,确保规划本身的科学合理性;三要强化经批准规划的法律权威性, 严格规划执法、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3.4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用信贷、税收、用地、服务等政策手段, 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依据当地优势和特色, 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 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随着农民进镇,将促进交通、文化、体育、餐饮、商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开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的富裕两个问题, 都与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小城镇建设已成为牵动全局, 而且具有持久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3.5改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现阶段,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镇级政府。允许小城镇政府在机构编制限额内,根据城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强其协调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6重小城镇职能的多样性

注意发展综合型、市场型、交通型、旅游型、生态型等特色明显的小城镇,对特色明显但一时不能进入小城市行列的城镇,在建设上应与中心小城市同等重视。

4结语

新疆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大, 在诸多制约因素中, 城镇化滞后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60年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胡鞍钢.中国:走向2015[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海.新阶段新疆小城镇发展问题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2-12-2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

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

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基础和先导,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美国城镇化发展中,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601099)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在1916年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1956年通过《高速公路法》,在12年内拨款250亿美元修建了4.1万英里的洲际高速公路。同时建立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征收汽油和车辆轮胎等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其中54条共计6.44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美国公路主骨架。交通先行,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更好地引领和

推动美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主张由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之政治体制制约,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放任地推进城镇化,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四是上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以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协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制订了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一是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就避免了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二是出台《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部分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联邦农业部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四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形成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电器的普及,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转变,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2006年,启动乡村社区宽带网资助计划,帮助低收入社区购买宽带设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网络服务。

下载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论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明确提出......

    城镇化建设中的粮食问题(精选五篇)

    城镇化建设中的粮食问题 发布时间:2014-4-5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一、城镇化建设中的若干涉粮问题(一)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5亿吨。面对粮......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的保障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的保障探析 作者:黄爱荣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

    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经验

    没有“虎妈”也优秀 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经验 文章导读:美国专家根据他们的教育理念给中国家长的10条教子经验。 首先交流一下美国教育的三个理念, 美国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

    金融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最终5篇)

    金融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2013年03月25日09:35廖家旺来源:金融时报发表评论【字号:大 中 小】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我国未来......

    城镇化建设中中国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影响 李期望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