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

时间:2019-05-14 10:3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

第一篇: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

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

我国第“十一个”五年建设期已经开始,搞好“十一五”开局年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讲,总结以往经验,特别是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继往开来是重要的一环。在“十一五”开局年的具体工作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把握好党和政府的宏观政务需求,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我国政府各部门都是为政府的宏观、总体目标服务的,只有把握好宏观需求才能明确具体工作方向。当前,针对政府主要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即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区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针对政府自身建设,则对进一步转变职能,加速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毫无疑问,电子政务建设应当为这两大宏观政务需求服务。

例如,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看,无论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区,国家都有明确的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电子政务应能发挥重要作用。又如,从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看,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上大有可为,而政府管理创新正是电子政务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把握先进、合理的建设模式。从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算起,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超过了20年。在今天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对社会公众履行政府职能为主要目标的时代,那种在机构内建立为本部门业务服务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已经过时。对社会公众更好的服务的电子化政府的职能决定了跨部门、协同政务建设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按照政务流程,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政务是电子政务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进、合理的建设模式。它的低成本,可持续地支持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可良性、持续发展,已经为国内外众多成功的电子政务经验所证明。它主要的困难在于必须解决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掣肘,即如何建立跨部门、乃至跨大系统的建设领导、协调体制与机制。事实上实施这种模式的每一步都必

须依赖政府管理创新。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是问题的关键。尽管阻力巨大,但北京市东城区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这种建设模式是正确的、可行的,它应当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奋斗的目标。

三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基础环境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和标准化是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基础环境。国际国内被统称为“空间地理信息”主要基于:地理信息(GIS),即电子地图,可在其上整合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遥感(RS),即卫星、航空对地观测影像信息,可与电子地图融合,支持宏观监控、分析、处理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与应急指挥等工作;卫星定位(GPS),可精确确定物体的空间地理位臵;若加上决策支持技术(DSS),加以综合集成,可使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发挥出强大的综合利用能力。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社会经济信息都是与空间位臵有关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若是以空间地理信息为整合的基础,则可大大减少其整合难度,充分发挥其整合优势。例如,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2006年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包含120个图层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这些图层的不同组合将展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价值。标准化亦是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关键一环,但是标准化绝非闭门造车的产物。以应用驱动,并以空间地理信息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环境,必定会在应用中推动标准化的进程,将对推动电子政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加速器的作用,可有效地提高建设的绩效。美国政府于最近决定在联邦机构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中设立副部长级“高级地理信息官”的决定充分说明了空间地理信息在电子政务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把握几点基本原则。以往的经验和近几年的实践反复、再次证明了以下几点基本原则是正确的。

应用驱动原则。电子政务必须以政务和应用驱动,而非以技术与设施驱动。例如网络建设,当前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仍存在自建或变相自建网络,以及网络性能和可靠性过度冗余的问题,仍在造成巨大浪费。重要的是,政府没有必要自建或变相自建“网络平台”,这种自建的“网络平台”的要害是不可能达到电信级的管理水平,亦不可能达到电信级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更难于良性、持续发展,因而从根本上不符合电子政务G2G、G2B、G2C的社会性要求。毫无疑问,这是少、慢、差、费的建设方式。充分利用电信资源,发挥电信运营商在电子政务中的骨干作用才是多、快、好、省的建设方式。就电子政务的社会性目标而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就绪,需要解决的是:网络的组织和管理问题,而非独立于电信之外,另建一套。明确应用目标和管理策略,采用向电信运营商租用带宽方式,将可确保快速组网,可靠运行,保证应用,节约行政经费等多重目的。随着电信技术更趋IP化,电信业正发生重大业务转向,包括租用网络端接设备,甚至是局域网托管和外包都将成为可能。充分依靠电信,将可进一步大大降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的行政成本。

降低成本的原则。不计成本似乎仍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普遍现象。令人难于理解的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摩尔定理依然有效,我们的应用依然很少,应用水平在深度和广度上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建设方案的报价却从几十万、几百万,不断攀升到几千万、几亿,甚至十几亿。不顾实际需求,技术与设备务求最先进的,网络与计算机等硬件方案的功能和可靠性过度冗余成为普遍现象,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甚至保修期满亦成为更新换代的理由。这样的不计成本的电子政务将难以为继,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节约办一切事业的党的优良传统,使电子政务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

可管理的原则。我们必须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些地方在电子政务方案设计中,随着技术指标的不断攀升,忽视日后能否有效驾驭的问题。管理比投资更重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而可靠应用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可靠的管理,再先进可靠的设施都要由人来掌控。人的管理能力不到位,再好的技术也难于长期可靠地发挥作用。不具备有效管理的系统是风险最大的系统。即使将系统的管理外包,也需要我们拥有懂行的人才去掌控和管理这项外包。自己全然不懂,无管理的所谓外包不可能有效防范管理风险。

指导、协调的原则。电子政务需要有效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保障。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以单纯行政手段推动电子政务,即使在同一部门的实践中也被证明并不充分。在跨部门、跨大系统的建设中则难有成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政府机构间的条件、业务差异。在行政手段外,辅助建立以民主为主

要手段的指导、协调机制是比较有效和必不可少的,正如电子政务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政务的程度,其自身建设,在“决策力”和“执行力”两方面同样需要体现这一重要理念。例如跨部门的项目建设,只有各方带着自身问题充分协商、论证,才能找出符合实际、覆盖业务全范围的建设目标与技术方案,并由各方一致做出实施的“决策”。这种以民主程序为基础的“决策”必然会得到各方的响应,因而得到切实的“执行”。建立以民主为主要手段的指导协调机制是今后跨部门、跨大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的、必然的措施。

五是加强组织保障与人才培养,构建电子政务和谐发展环境。二十年来政府信息化的经验充分证明,是否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是任何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机构和人员对政府巨额信息化投资承担法律责任。在责任不清的情况下风险必然极大,更难谈得上良好的绩效。其次成功的政府信息化要靠明确的政府需求和适合的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融合——此机构的职责即是落实政府领导的信息化战略,组织制定规划,保障准确需求(此需求只可能从政府内部产生),负责跨部门协调,负责与IT企业合作,推动信息化健康发展。再次政府信息化的“产出”是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本质是政府的电子文件柜和政令网,是政府的“脑”和“神经”系统——必须在此机构的严格监管下运行、维护。

上述三点决定了政府部门必须拥有自己的IT管理部门与人才队伍。外包,就其本质,是国际上IT服务管理(ITSM)提出的IT治理理念,它是IT管理部门执行国际ITSM标准前提下的一项管理措施,绝非政府不需要IT管理部门和技术人才的理由。组织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完备、充实程度将直接、决定性地影响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况:主要是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难于实现双赢;政府大大提高了入市门槛。最近有报导说,中关村从事软件行业的中小企业有三分之二发不出工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IT企业也普遍出现了类似情况。IT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不是以雄厚的资金和庞大的规模为标志,而是以人才为标志。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

府有责任支持和扶植这些企业发展壮大。这不仅与政府的廉政建设没有矛盾,而且完全符合国家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深入考察和严格选拔,选择若干家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是国内外政府成功实施信息化的基本经验。政府与企业应在国家法律和管理制度之下,实现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平等互谅,政企双赢,即:政府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和深入;IT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共同实现电子政务的宏伟目标,共同提升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的保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看到,任何损害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IT企业利益的做法都将最终损害电子政务本身,损害到国家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电子政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创新和政府改革的双重驱动下,电子政务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快速扩散促进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日益深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浪潮。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行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对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实现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勤政廉政,对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上,尚处于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政务流程的初级阶段。因此,要使电子政务项目获得成功,就必须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本文试着就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

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业务要求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满足5种需求:

——从政务需求上讲,就是要围绕实现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的总体目标,加快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确保办公网在安全、保密、畅通的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无纸化传输、提高政务效率创造条件。

——从业务需求上讲,就是要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

求,为政府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充分、便捷、有效的信息流,以保持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保证具有业务开展必需的国内外重要信息,提高办事效率。

——从事务需求上讲,就是要以“电子政府”的方式为企业、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直接的和普遍的服务,更好地行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介政府职能转新形象。

——从提升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上讲,就要使原来少量的、内部的、分散的、孤立的、以辅助办公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系统化、整体化的应用系统,从多种类的、专有的、纵向联系(信息孤岛式的、点对点式的)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标准统一的、开放的、互联互动的应用系统。

二、基于应用推广,直面客观挑战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应用,也是在应用中促进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但是,随着应用的推广,我们必须面对挑战并解决碰到的问题:

一是重复和盲目建设的挑战。政府信息系统如果缺少整体的建设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容易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总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造提升。二是安全和保密的挑战。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基石。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要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

益,按照现阶段政务公开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需要物理隔离的就坚决进行物理隔离、可逻辑隔离的就进行逻辑隔离、需互联互通的就决不人为设障,做到既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防止追求过高的保密标准。

三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挑战。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是网络经济时代极具个性化的工作,必须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到升级换代的各个环节时,一方面要始终同政府部门业务的发展、公务员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并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有机整合,协调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从而研讨、论证、筛选出对各系统都有利、震动最小、最切合实际、最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

所以,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不能走IT界传统的、自我扩张的、从技术出发找应用的老路子,而必须树立起根据需求定应用、围绕应用选技术的新理念。只有紧密结合政务部门本身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改进方向,电子技术手段才能发挥作用和效益。

三、基于先进适用,坚持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资金投入量比较大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怎样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把握技术进步与实用平衡的要求,确实是一个难题。鉴于电子政务是IT成熟技术的应用项目,本着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的原则,在技术进步方面,应当坚持先进适用原则。所谓先进适用,就是不一味地追高追新,而是要有效地选择和确定建设和应用方案,既考虑政府部门的现实需要,避免过高的技术标准一时推广不开,造成投资浪费;也要兼顾今后升级的要求,采用方便易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确保系统先进性。

四、基于机制创新,确保施工质量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项目的应用需求较多、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施工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实现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和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切换和交流,技术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纰漏;二是由不同业主各自开发、异地整合形成的应用系统,在设计标准、技术规范、软件配套方面,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三是各个应用平台与中国电信公网的联接,需要采用多种线路模式,在软、硬件系统接口方面,相互沟通、衔接的工作量很大;四是电子政务项目的业主单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资源不足,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对系统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往往难以全面驾驭。

面对这种情况,为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应适时进行机制创新,借鉴国外IT监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引入第三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和吸收外来经验,不断进行尝试性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五、基于基础建设,重点资源整合应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步入了一些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重新建轻维护”等。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存在,使许多项目在建

设初期热闹一番,过后却冷落下来,不少政府网站甚至出现内容长时间不变、运行陷于瘫痪的现象,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实上,要真正搞好电子政务项目,就决不能视其为一次性的工程,简单地搭建网络了事,而是要创建起一种崭新的、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业务,才能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体成功。

在电子政务应用中,还应注重消除纵向贯通、横向“孤岛”现象。“纵强横弱”是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也是如此。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必须根据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业务流程重新整合、技术标准逐步统一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使各“孤岛”逐步链接起来,使众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基于更有效益,客观科学评测

发展电子政务,从建设、实施到管理,都有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问题,也就是项目评测的问题。但与传统产业项目不同的是,关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国家还没有设立统一规范的评测指标及其体系,只在学术界、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的研究中时常出现不同的阐述。当然,评测标准不确定,并不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可以不做评测,或者不能做评测。事实上,没有恰当、合理的评测,电子政务的效益就无法界定,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也无从显现,电子政务项目的优劣程度更是难以评价。因此,即使在评测指标体系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也有必要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测。所谓客观,就是要依据用户的价值取向,按照满足用户标准的接近程度进行衡量;所谓科

学,就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基础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节省性、业务的顺畅性和管理的创新性,形成符合技术经济规范的量化结果或结论。

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一般体现在提高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推进政务信息的对外开放、改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并提高监管质量、提升公务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等4个方面。这些效益,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当前的,有些是长远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这些效益都是客观存在、也是可以评判测量和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电子政务效益评测体系的建立,绝不能单纯以项目用户的即期目标为立足点,而是要将用户的即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另外,如果立足于已形成的网络系统和硬、软件配置,提出一些应该改进和能够实现的内容,并逐步归纳到评测体系之中,电子政务项目争取最大化效益的目标,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

第三篇: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日益发展的电子政务具有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及时的功能和特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该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直接与间接的、同步与非同步的、一对一的、多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多的,以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为中介的对话、讨论与互动,把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务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科学、监督健全有效的廉政建设新平台。

一、电子政务——政务公开透明的新平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政府必须公开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在内的一切公共信息,为权利阳光运作奠定基础。从行政学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务公开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特质。根据党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务,都应当公开。因为,政务公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遏制腐败的消毒剂;同时,公开还可以提高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用度,降低管理监督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腐败成本。

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公开政务的新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除权威性外,还可以做到实时和双向传输,而且还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因此,政府机关应当通过建立政务网站,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接收民众的意见、建议,从而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共信息、政府公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和重大事件披露、市政建设、公共管理、环保、就业、医疗、人事、物价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让民众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决策措施,从而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的信用度。如,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www.xiexiebang.com),就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通过开通“今日中国、中国概况、国家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政务互动、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等栏目,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平台还有利于防止信息“富者”和信息“贫者”走向两极分化。

为推进政务公开,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和有关国家在电子政务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我国建立比较规范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具体来说是:第一,政府机关通过统一的政府网站公布其机关组织、职能、程序、实体规则以及一般性政策声明。第二,通过互联网等传媒设立“电子阅览室”,供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为解决“电子阅览室”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考虑向低收入者发放统一的“专用电子政务免费上网卡”,解决其上网难的问题。第三,建立民众个人信息制,除上述两类信息以外,民众可以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的政府机关提出提供或获取信息的申请,政府机关通常应回复申请人的申请,并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如果拒绝申请人的申请,应详细说明理由。第四,制定信息提供、获取、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裁故意销毁或者隐瞒信息的行为。通过电子政务这一新平台,让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的信息,知道政府想做什么样、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问题。

二、电子政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新平台

决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民主决策要求决策前要听民意集民智。这样,决策才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同时,民主决策本身又能充分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正确的决策更易于执行;另外,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现实证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新桥梁”。民众可以借此表达意见,以增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更广泛地了解民众的意愿,有利于集思广益,进行正确的决策,让决策更多地体现民意。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中央在酝酿“十一五”规划草案时,就在有关政府网站上公开并开设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网上大讨论,先后有412万公众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这部变“计划”为“规划”、大规模问计于民的新五年规划,由于首次大量吸收了民众的真知灼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不但社会反响极好,而且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决策参与民主化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先期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建议并公布政策草案全文,让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就政策中的重大问题、争议问题等等,组织网上听证,实现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二是政府可以利用现代的政府网站定期举行听证会,与民众对话,获取信息,征求意见。政府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开辟政府网站与个人主页,公布自己的网址、电子信箱,专门收集民众的意见,接受网上群众的来访;通过BBS等方式与公民进行定期网上对话,“通过视频聊天”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开通领导机关信箱或领导者个人信箱,接收群众来信等形式直接把政府与市民连接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众沟通,扩大民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争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如电子投票、电子问责制等等,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电子政务——监督健全有效的新平台

公共信息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公之于众,有利于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在民众的监督下运作,更容易发现缺点和弊端,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非常匮乏,政府总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一项政策对公众的实际影响,而民众也在揣度政府的真正意图,这种相互反馈机制的缺失,使政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内耗”;另一方面,政府除决策外,还掌握着80%以上的公共信息,往往与普遍民众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政府信息寻租的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采用电子政务,可实现全天候互动式服务,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如,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和程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运作方式为主,其特点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办理,有关领导及其办事人员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制度设计意味着“人治”高于“法治”,当把行政审批放到网上在民众的监督下进行时,政府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公众的信息反馈,就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减少失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让权力在“电子眼”下运行,在民众的电子平台上运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工程”,监督政府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监督。如,各地正在探索的网上审批制度。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等,其目的是借助电子网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监督,遏制行政审批中的腐败现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固定的程序,以预防公职人员腐败。在建成电子政务系统之后,我们可以把某些工作交给机器来执行,在人操作机器的同时,也让机器管人,从而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消除或减少某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如,教育部2005年通过实行网上招生,就有效地防止了招生人员的偏袒和舞弊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招生腐败”。另外,电子政务系统还能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如,通过对党政机关的内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设置特殊的程序,使公职人员在计算机上只能进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固定工作,而无法越权办额外的工作,从技术的层面保证了办事始终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进行。除此之外,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在联网运行之后,内部的决策过程就变得更加透明,而且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这也大大提高了某些腐败行为的难度和风险。

1、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各种政策信息和服务。政府部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实现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可以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进行连接整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同一事项进行协同工作,从而优化政府决策,提高办事效率。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过电子政务,公民可以实现在网上在线登记、注册、申报项目、缴纳税收等业务活动。政府也可以实现在线征集公民意见、发布招标信息,审批项目、网络征管税收,电子采购等业务活动。

第四篇: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阶段性风险及规避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阶段性风险及规避

摘要:电子政务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和政府转变职能、流程重组这样的政府改革任务结合起来,难度大,风险更大。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需要创新,需要积极地探索,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我们要冷静地分析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推进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电子政务、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风险

一、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风险

1.启动阶段:认识的风险和规划的风险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时间不长,缺少深入研究和经验指导,难以真正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加大信息化投资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建设业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就可以开展电子政务,导致出现忽视行政改革、脱离现实条件、忽视风险、盲目建设等问题。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组织形态正在由传统金字塔模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这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和市民的主要要求。如果一个政府说它的电子政务已经实现了,而机构和运行方式却原封不动,那么这个政府的信息化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要建设电子政务,首先要进行电子政务的规划,它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充分了解本地区的现状和发展,了解本地区的政务流程和国家体制改革的要求,才能编制出适合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规划。

我们有些地方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的时候,往往采用头脑风暴法,制定的人员比较少而且单一。有的规划是参照别人的,有的地方是行政人员起草的,有的地方是聘请大学老师和专家编写,这样就会造成方案的片面性。这些编制而成的规划,有的偏重技术,与实际的业务需求相脱离;有的偏重宏观,可操作性差;而参照别人的,为了编写规划而写的规划,根本就没有操作性,不可能实施。由于没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参与,就无法编制出适合本地区建设和发展的电子政务规划,编写出来的规划操作性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2.实施阶段的各种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是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但由于规划设计的不足、相关主体利益的冲突、高素质的信息主管的缺少、财务控制的困难、工程质量监理、信息不对称等任何一种的原因,都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失败。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招标、系统开发集成(包括需求调研、设计、开发集成)、培训、应用推广、验收移交,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必须与行政业务的规范和优化

相结合,需要行政改革相配套,因此在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实施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主管,否则,将难以有效化解实施过程的风险。实施阶段的风险包括:

技术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标准、技术路线、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系统性能等风险。技术风险不但关系项目的成败,而且关系项目建设成本以及以后的应用和维护的性能。

管理的风险:由于政府部门缺乏懂得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人员,而且缺乏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管理风险就尤为突出。需要管理的内容有规划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各种协调事项和各类风险控制,其中成本管理方面还包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

资金的风险:资金风险表现在全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监督和控制,有些部门在制定规划时,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以及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特点,电子政务的规模不断趋于膨胀,虚设资金的泡沫越来越大,给电子政务的规划和资金安排造成相当的难度。二是资金的合理安排,有些地方建设资金比较宽余,而运营资金就很少,有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财政列支,而电子政务只有运营才能创造价值,没有了运营资金支持,就没有了内容来源,提供不了良好的服务,电子政务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安全的风险:当前信息系安全运行环境发生趋于恶化,遭到恶意破坏的几率越来越大。在市县一级,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信息安全技术和设备很难达到安全要求;在管理方面,安全管理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又缺少应急处理预案,因此安全的风险是越来越大。系统的任何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

3.移交阶段的风险

项目移交是项目建设一个重要阶段,如何顺利完成移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移交也存在风险。移交工作包括资料的清点工作验收,配置管理,培训工作的落实,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文档材料的准备,验收工作的完善,检测评判的标准,维护的交接。

4.运营阶段的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建设信息化项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系统可靠运行中实行的,因此要保障信息化项目的稳定长期可靠的运行。但目前大多数项目恰恰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性能、运行经费、运行人员、信息采集更新、可靠性、故障修复等方面考虑和安排不足,为运行工作埋下了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由于部分业务广泛且深度地依赖信息系统,任何系统的故障或不可靠运行,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成为不可忽视的且将长期存在的风险。

网站的推广工作,系统的推广工作,信息内容的更新,绩效考核制度,信息保送流程,信息安全,反馈的服务机制。每个环节都会影响项目是否成功,细节决定成败。系统的运营风险来自系统的可靠性,维护人员的稳定性,外包的可靠性安全性。

二、如何规避电子政务各个阶段的风险

要正确规避电子政务的风险,应该在项目启动、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移交及运营阶段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启动阶段:做好项目规划,建立CIO制度

规划是项目的建设纲领和依据,在项目启动阶段重视项目规划可以避免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在制定项目规划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了解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和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准确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所需的资源配备情况。二是提出适合本区域或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三是电子政务分阶段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包括建设先后进度、每阶段的投资、达到的目标、各阶段的关联等。四是安全管理、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策略。五是提供系列培训,包括基础技术培训、系统管理培训、电子政务专题培训。

2.设计招标阶段

该阶段主要关注建设方案的选择和承建单位的选择,从技术方面、建设能力和实施的成本和可能性来选择合适的方案和单位,这样才能避免电子政务的建设风险。

先进的技术建设方案,不一定是合适的建设方案,一个合适的建设方案要考虑众多因素,包括建设成本、应用的环境(应用人员素质、技术环境等)、与现有业务流程的改造等。一个合适的建设方案应具备以下的特征:适当的业务流程再造;操作简单,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系统易维护,结构清晰,维护人员易于管理;性能适当超前,有一定的扩展能力;恰当投资额;安全可靠,由于系统的特殊性,要求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招标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片面地认为只要找到大的集成商就能把项目建设好,而且还一味追求投标的价格。在实际项目建设中,并不是一个名气大的集成商就能完成好项目,有时候会起反作用。

合适的集成商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丰富的工程经验;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熟悉了解项目的建设要求,有同类项目建设经验;专业的技术背景;有能力的项目经理;有较高的项目开发管理水平;公司应具备现场支持能力;与项目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宜超过4小时路程;合理的投标价格;合理的服务内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公司、项目经理、原先完成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综合各种情况,以及投标文件的技术文档,选定合适的承建商。

3.项目实施阶段

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引进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项目实施阶段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风险最大的阶段,也是项目建设的关键。

首先,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合适的项目范围,有助于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取得一项电子政务的效益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很多配套环节上做到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范围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我们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如果定位太高,那就会非常危险,风险极大。

其次,是项目管理制度的运用,信息化工程与其它工程不同,它的生产产品是无法固有,随着时间的不同要求不同,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形式也不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再设计。电子政务也不像商品软件,它具有个性化,是为特殊的客户量身定做的,这点与ERP有相似之处,就是在流程再造这个环节面临相当的困难。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引入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制度,即建设方(用户方)、承建方、监理方和项目管理体系,用制度来规范项目干系人的职责,建立良好的项目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系统建设中的内容变更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工作流程。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评测标准、评测办法将直接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

那么,以什么原则来制定评测的标准和设计评测的方案呢?我们需要一再地研究用户的需求,要把用户的目标、要求搞准,这不仅是在研究测评的方案,也是在重新审视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想当然,要真正听取用户的意见。在国内,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因此电子政务方案不能仅考虑网络用户,还需要考虑非网络用户,考虑有无其他的方法来配合,比如电话、信函方式。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改善为用户的服务。服务是目标,技术是手段,我们不应因偏爱技术而过于偏爱某部分用户,而应当尽量地减少“数字鸿沟”的扩大。在实际效益调查中,我们也应把各种用户的利用率考虑进来,使结果更有全面性。

当然,为了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益,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之时,我们就应当同时制定量化的评测标准。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关键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不是那么直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比方说用户满意率调查、运行数据统计等等,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来。评测指标的办法同时应成为项目方案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电子政务项目真是无法客观地评测,或者说没有什么测量的方法该如何办呢?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说网络安全的方案,究竟要有多大规模的投资才好防止黑客的破坏?这时只好依据一些公用数据来评价。但是,在大多数

情况下,我们应当中止那些不好评测效果的项目。一个没有评测办法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从实际教训来看,这样的项目极少有成功的,还是早一些停掉为好。

4.项目移交阶段:建立移交制度

项目移交是项目建设的收尾工作,这个阶段同样存在由于移交工作的不规范,导致系统在运行时无法正常工作的风险。规避移交阶段的风险需要建立移交制度。

一般根据合同规定,电子政务工程中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执行程序、各种设备的移交之前,需确定建设方(用户)具备了接受的能力,经过了系统的培训,移交的物品经过了评测,符合合同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建设方(用户)缺乏专业技术,特别是对源程序检测的手段不够,而且现在的应用软件结构复杂,因此必须有相应的人员来接受移交物品,而这就是在这个阶段风险存在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移交制度,保障移交物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移交阶段,可以通过第三方评测来完成系统的移交。

5.项目运行阶段

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存在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人为风险。技术风险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营的各种软件、硬件技术,包括系统的安全、速度、可靠、兼容等。人为风险种类就很多,如人员的基本素质、工作态度、管理、资金等。

避免运行阶段的风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保障系统运行的资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机制,奖罚分明,以经济为驱动,工作处罚为辅,以领导的决心来推动电子政务的运行;引入必要的系统外包服务;重视网络营销,电子政务也需要进行营销推广;要保持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要按照规划,统一步骤实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风险,风险主要来源是人。一些领导认识的盲从性,实施项目管理人员的非科学性,检验项目人为的随意性都是导致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要避免这些风险,只有真正的认识风险,认清风险,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广开言路,运用科学的手段制定行之有效决策机制,用规范来控制风险,合理地规避这些风险,才能保障电子政务的成功。

第五篇: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政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日益发展的电子政务具有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及时的功能和特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该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直接与间接的、同步与非同步的、一对一的、多对一的、一对多的、多对多的,以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为中介的对话、讨论与互动,把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务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科学、监督健全有效的廉政建设新平台。

一、电子政务——政务公开透明的新平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政府必须公开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在内的一切公共信息,为权利阳光运作奠定基础。从行政学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务公开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特质。根据党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务,都应当公开。因为,政务公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遏制腐败的消毒剂;同时,公开还可以提高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用度,降低管理监督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腐败成本。

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府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公开政务的新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除权威性外,还可以做到实时和双向传输,而且还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因此,政府机关应当通过建立政务网站,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和接收民众的意见、建议,从而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公共信息、政府公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和重大事件披露、市政建设、公共管理、环保、就业、医疗、人事、物价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让民众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决策措施,从而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的信用度。如,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就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通过开通“今日中国、中国概况、国家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政务互动、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等栏目,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平台还有利于防止信息“富者”和信息“贫者”走向两极分化。

为推进政务公开,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和有关国家在电子政务实践中的经验以及我国国情,我国建立比较规范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具体来说是:第一,政府机关通过统一的政府网站公布其机关组织、职能、程序、实体规则以及一般性政策声明。第二,通过互联网等传媒设立“电子阅览室”,供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为解决“电子阅览室”数字鸿沟的问题,可以考虑向低收入者发放统一的“专用电子政务免费上网卡”,解决其上网难的问题。第三,建立民众个人信息制,除上述两类信息以外,民众可以以个人名义向有关的政府机关提出提供或获取信息的申请,政府机关通常应回复申请人的申请,并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如果拒绝申请人的申请,应详细说明理由。第四,制定信息提供、获取、发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裁故意销毁或者隐瞒信息的行为。通过电子政务这一新平台,让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的信息,知道政府想做什么样、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问题。

二、电子政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新平台

决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

民主决策要求决策前要听民意集民智。这样,决策才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同时,民主决策本身又能充分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正确的决策更易于执行;另外,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这一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现实证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新桥梁”。民众可以借此表达意见,以增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更广泛地了解民众的意愿,有利于集思广益,进行正确的决策,让决策更多地体现民意。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中央在酝酿“十一五”规划草案时,就在有关政府网站上公开并开设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网上大讨论,先后有412万公众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这部变“计划”为“规划”、大规模问计于民的新五年规划,由于首次大量吸收了民众的真知灼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不但社会反响极好,而且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决策参与民主化科学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在政策起草过程中,先期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建议并公布政策草案全文,让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提出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就政策中的重大问题、争议问题等等,组织网上听证,实现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二是政府可以利用现代的政府网站定期举行听证会,与民众对话,获取信息,征求意见。政府与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开辟政府网站与个人主页,公布自己的网址、电子信箱,专门收集民众的意见,接受网上群众的来访;通过BBS等方式与公民进行定期网上对话,“通过视频聊天”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开通领导机关信箱或领导者个人信箱,接收群众来信等形式直接把政府与市民连接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众沟通,扩大民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争取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如电子投票、电子问责制等等,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电子政务——监督健全有效的新平台

公共信息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公之于众,有利于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在民众的监督下运作,更容易发现缺点和弊端,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非常匮乏,政府总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一项政策对公众的实际影响,而民众也在揣度政府的真正意图,这种相互反馈机制的缺失,使政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状态,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内耗”;另一方面,政府除决策外,还掌握着80%以上的公共信息,往往与普遍民众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政府信息寻租的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采用电子政务,可实现全天候互动式服务,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如,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目前,我国的行政审批程序和程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运作方式为主,其特点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办理,有关领导及其办事人员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之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制度设计意味着“人治”高于“法治”,当把行政审批放到网上在民众的监督下进行时,政府在网上进行行政审批,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公众的信息反馈,就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减少失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让权力在“电子眼”下运行,在民众的电子平台上运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工程”,监督政府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监督。如,各地正在探索的网上审批制度。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等,其目的是借助电子网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

强监督,遏制行政审批中的腐败现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固定的程序,以预防公职人员腐败。在建成电子政务系统之后,我们可以把某些工作交给机器来执行,在人操作机器的同时,也让机器管人,从而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消除或减少某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如,教育部2005年通过实行网上招生,就有效地防止了招生人员的偏袒和舞弊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招生腐败”。另外,电子政务系统还能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如,通过对党政机关的内部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设置特殊的程序,使公职人员在计算机上只能进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固定工作,而无法越权办额外的工作,从技术的层面保证了办事始终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进行。除此之外,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在联网运行之后,内部的决策过程就变得更加透明,而且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这也大大提高了某些腐败行为的难度和风险。

下载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政务建设中引人深思的几点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定稿)

    1、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合集)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的共性特征 1、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北京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 庆怀韬 各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都是在......

    浅谈电子政务门户建设选型经验

    浅谈电子政务门户建设选型经验我县是河北东北部的一个县城,经济不发达,信息化建设很靠后,两年前刚到政府单位上班的时候,政府的门户网站很单调,数据基本上也是空的,作为一个旅游大......

    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

    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美国是世界上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电子政务建设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早在1994年,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就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

    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

    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近三年来我所大力推进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开拓和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效能。先后组建了以光纤为主干......

    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2012年12月28日来源:《价值中国》作者:黄力泓(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 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电子政务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题目:电子政务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一、摘要 二、前言 (一)名词解释 (二)电子政务 (三)智慧城市 (四)本文研究焦点 三、电子政务在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的理论依据 四、电子政务在......

    近期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近期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世界各国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着手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