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0: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周雪梅 公共管理 劳动与社会人口保障 2010070740

31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起到的作用和表现出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构建服务型政务中电子政务的巨大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以针对其需要改进的方面的一些可行措施。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引言: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的全球传递和即时共享真正成为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进步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改变,由过去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大趋势。“电子政务”的直接含义是一国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以电子化的手段处理各类政府事务。

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一、电子政务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平台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廉洁、高效、务实、负责的政府,其核心是“服务”,其本质上是指社会本位、民本位,是新的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政府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不是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现行的传统政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和业务流程,使政府获得了高效倍增的行政效率、政府运作的各种成本也大为降低,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并且还能够以其基于同一计算机网络程序和界面的平等和一致的服务,将人为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正因为如此,电子政务远不只是一种技术创新,而更多的是一种重大的制度创新,它开辟了一条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现代化途径。

另外,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政府机构所制定和颁发的与公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一些重要的信息,减轻为此需要付

出的经济和时间负担。另一方面政府借助网络以更有效率的行政流程,加速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从而强化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服务者的角色,构建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是政府推动的一项重要事业:电子政务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服务型政府功能的充分展现,将有利于电子政务的高度发展。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各个指标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影响了发展的进度。目前主要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是: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电子政务中合法合理性是其基本的规则和特性,法律和法规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运行关键,如果对电子政务的合法效力认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标准,要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并且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显然很不现实。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电子政务发展中立法方面还十分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特约着电子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政府完善立法,做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作好坚实的后盾。

(二)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我们都知道,电子政务是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手段”上的保障,是一种“以电子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形式。但是当前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此外,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电子”还是“政务”不明确,只纯粹投入“电子”而忽略了“政务”的效率性

在当前电子政务取得巨大成功的前提下,我们仍然可以发展,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水平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应用力度和水平十分还远远不够。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例,我观察到以下几方面表现:

1、电子政务的各项业务主要是应用在市行政系统中,人大、政协等系统在业务中还

是几乎全部采用人工处理,包括事项宣传、文件处理方面。

2、在政府开方的电子网站中,很多信息更新十分缓慢,信息陈旧,并没对网站进行

较好的建设,使其实际运用的可能性十分低,仅仅是摆设,这样根本就不能通过电子网站提供有效信息,对人民提供好的服务。

3、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其基础设备的采购和置办上,东坡区走得实在落后,电

子政务上资金投入少,设备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职能。

(三)电子政务中“数字鸿沟”的现象

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同国家和地区、行业、人数、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了“信息落差”、“知识隔离”和贫富分化的严重现象,特别是因地域、教育水平不同的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上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人民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差别巨大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中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就是为少数人服务,公民在享有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不公平,不利于服务型政务的构建。因此消除“数字鸿沟”至少是阻止这种现象的蔓延非常必要。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可以参考的:

1、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电子化公共服务政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软件硬件方面的建设,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有效性,比如,在农村中就更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提供,在城市中就更应该体现服务的水平建设和综合性,全面性。

2、针对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大,西部地区仍十分落后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人力,物力的投入,首先保证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只有具备基本的条件,这样才能谈得上更好的发展。

3、加强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公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对信息技术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是提供信息化服务必要条件。

(四)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在电子政务方面显得不够.从当前情况来看,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看,形势很不乐观,很多公务人员有的基础较差,有的平时缺少必要的培训,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提供非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发展电子政务时要改变公务员的工作方式,更新观念,提高公务员能力,促进政府

公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实施电子政务之后,“集成化”、“模块化”、“无缝隙”、“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模式,客观上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借助于网络学习、组织学习以及传统的继续教育、多技能培训,因此电子管理和操作人员向多能综合型方向发展。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步深入,知识型、综合型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要求更多地参与组织的决策所有公务员都能加强自身思想素质锻炼。并且更加重要的是,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公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可以由被动执行向主动采取措施方法,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项职能的巨大进步。

(五)公众参与度问题

公众参与是电子政务能够体现其价值并且能够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在当前情况下,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程度很低,电子政务的价值体现的不足。主要原因应该主要包括:

1、公众参与意识不够,思想意识方面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业务办理方式,要尽量提高公民的信息化意识,并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其科学素质,提高其参与度。

2、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够,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度不够,并且

没有做好足够的宣传,对公众的教育投入不够。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投入,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让其值得公众信任和运用,另一方面进行足够的宣传,对这种新的公共服务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其接受度。

三、结语: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问题还有其一些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必须看到电子政务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如“中国电子海关”、“中关村数字园区”都是成功的典型例子。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把电子政务作为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举措,积极地按照一定标准又因地制宜地推动电子政府能力的重要举措,积极地按照一定标准又因地制宜地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随着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成熟,我们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从而解决问题使我国政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的提供职能上起到更加大的作用,促进服务型政务的建设。参考文献:

[1]梁士伦,刘新飞.电子政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2-74

[2]北京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组编.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5.[3]吴江.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 30-31.

第二篇: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公管091:陈滢旭学号:0909510

4“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是这几年很流行的词语。我们在电视新闻、报纸杂志、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听到这两个词语。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地明白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想过“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一个新术语。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电子政务就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发布,并使政府的服务工作网络化。它实质上是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科学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描述,一般我们将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义为:政府部门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这是我们教材第一章中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解释。

关于“服务型政府”,有关专家将其定义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从“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它们各自的概念来看,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既它们都是朝着能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为目标的。其中,“电子政务”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我们首先要让将传统的政府转变为电子化的政府,然后由电子化的政府过度到服务型的政府。但是我们不能将“电子政务”等同于“服务型政府”来看待。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中所借助的一种工具,它能为实现服务型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发展好电子政务,更快,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了。不管是欧洲发达国家还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浸透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在科技新时代要想建立服务型政府,就要使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有其自身的很多功能:1.政子政务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2.电子政务可以很好地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3.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增强政府的监督力度。4.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地提供决策支持。5.电子政务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众服务。6.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借助电子政务可以大大增加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政府提供一种全新的为工作服务的方式。我们可以不必进出政府部门,在家点击网页进入政府网站就能了解政府的工作运作和相关手续的办理。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

网络时代的政府承载着大量的公众业务,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的核心和调节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提高政府现代化服务效能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所以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有着社会自然发展选择的必然性。创建服务型政府就要克服传统政府所存在的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风气。改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低,服务态度差,政府办事成本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民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产生了质疑。这样传统的政府办事方法,不仅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同时也违背了人民

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借助电子政务的手段实现服务型政府是毋庸置疑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政府通行电子政务改革实现“服务型政府”相比“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有很多其特有的优点。

1.方便公众享用政府服务:互联网是一个24小时全天提供服务的,它相比传统政府公共

服务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另外,互联网作为全球的网络,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双向交流。电子政务它能随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信息量非常大。

2.降低政府服务成本:电子化服务可以 减少客户服务人员的数量,大大降低纸质文件在纸

张、印刷、传递等方面的费用。对资料采用电子文档存储,还可以节约很多空间。

3.提升政府分品质:实行电子化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状况、对

政府的评价以及进一步明确潜在的服务需要,并针对公众的需求提供个性服务,让公众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电子化服务,是政府服务的信息内容量更多,服务的速度更快,服务的效果更好,服务针对姓更强。

4.促进电子化民主进程:政府电子化服务将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

面电子化服务要求政府服务树立起“一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必然会提高政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赢得社会公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另一方面,电子化服务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即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的各种行动,是政府事务更为公开、透明,又可以让公众参与政府的具体决策,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5.推进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便捷、高效的服务桥梁,为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电子化社会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公众参与的形式方便灵活,服务项目多种多样,这对推动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是近几年才采用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但我国的电子化服务型政府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已经在朝着目标方向努力跟进了。通过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还有助于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实行政务公开,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网络民主。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只有采取电子政务才能事半功倍。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将电子政务运用到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去了。现在,我国各级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公共服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速、全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服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申请续办驾驶执照,和交通违章查询,道路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堵塞报告,电子地图等等

2、个人服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申办出生证明和死亡证明,还可以申办结婚证和相关信息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物品捐赠,天气预报查询„„

3、信访服务:提供网上信访服务,将网络上的信息和相关问题根据类型转入政府机关内部的处理系统中不同人员的信箱,整理后做相应的处理。

4、预约服务:电子政务将受理各种申请和答复、办事预约,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

5、教育服务:家长和学生可在网上进行各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信息检索。参加网上学习,网上学历认证等

6、就业服务:政府网站上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培训的、专业技能考试、登记求职、劳动部门介绍等信息

7、纳税服务:可在政府网站完成税务查询、更改纳税人资料,缴纳税款等活动。、8、保险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

保障系统的建立和普及。还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等。

9、法律服务:在政府网站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使公民可进行网上相关法律知识的咨询和司法程序的了解等。

10、文化娱乐服务:在网上进行各种旅游资讯和图书馆书记查询,公开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的信息发布等等

11、商务服务:可申请营业执照并查询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投资指南、更改商户资料、商务部门介绍。商户可在网上进行政府费用的缴付等。

12、旅游服务:提供旅游线路查询、旅游饭店预订、景点门票预订、机票及列车票务服务等。

如此可见,要想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加强电子政务的开发和利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只有借助“电子政务”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

虽然中国的上网人数占全球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中国公共服务电子化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比较低,很多部门把收集的数据当成独家所有,没有互联互通、协同办公。很多数据都只是内部所有,我们普通市民根本没有办法通过网络途径来查找这些宝贵的数据。

2、我国各政府网站的整合力度不够,各个政府部门内部网站与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很难进行有效共享。这就造成目前不少政府网站的协调效益非常差,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我国政府网站的使用效率不高。很多公民反映政府网站对问题的回复都比较慢,甚至直接没有音讯。公众的服务请求在政府机构之间来回穿梭,没有明确地落实到位。导致其政府网站只能被当成一个摆设,对公众没有实际作用。

4、网络服务非常薄弱,我国政府网站的服务人群少,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以及服务程序非常浅。很多政府网站不能提供网上咨询和查询政务,很多政府链接都是不完善的,这些都是严重阻碍电子政务效益发挥的因素。

5、公共对政府网站抱怨较多。虽然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进步很快,成绩也很明显,但由于政府网站的建设并不完善,很多都是形式主义,导致了民众的抱怨很多。政府应该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那么政府就要提出一些政策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电子化。要帮助公民强化对电子服务的认识,也要重视服务设计,是政府网站更加完善。此外,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政府网站的信息量加大;瞒足公众需求,超越公众期望;加强应用集成,促成职能重组;提高政府服务网站的有效性;全面创新服务观念与机制;及时了解电子服务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过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必然的选择。而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电子化就要发展“电子政务”。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利用好“电子政务”,让它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解释概念

必然性

关系

好处、功能、目标。。9-10 实例77-8474-75

第三篇: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推进民政工作

推进民政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

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胡大勇

为期五天的现代管理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通过培训,我的现代管理知识得到更新。我着重思考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问题,加之是与民政系统的同志一起学习,我将其与民政工作作了联系,显然,在理论上服务型政府和民政工作很契合,民政工作完全可以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

一、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及其与民政工作的契合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服务型政府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内容上讲,服务型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重点是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务。而民政工作是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核心职责的事业。这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是完全契合的。

这几年,我们的实践都在突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并且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始终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在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在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力度推进民生工作将其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之一。

二、加强民政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解决机构设置、职能交叉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二是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努力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三是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并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四是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让行政过程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提高行政效率。

而具体到民政工作来说,我以为可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放眼民政发展史,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民政工作,那就是“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都有非常生动贴切的具体指示。温家宝总理也特别强调,民政工作就是为群众利益而做的工作,要关心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切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对群众要有深厚的爱,要有真挚的感情,要求民政干部做有心的人、心诚的人、心重的人。对此工作中要始终突出为民解困的主题,把着眼点高度集中到“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上,坚持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发挥 “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作用。这些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政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民政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认识,把它作为统一广大民政工作者、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础,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奠定认识之基,动力之源。

(二)紧紧围绕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找准民政功能定位。民政工作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排解社会困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政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作用将更加突出。从近年来民政职能的变化趋势看,民政工作正在由社会稳定机制向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保证的作用转变,由“兜底式”保障的社会救助向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公共福利转变;由临时分散救急型的工作模式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目标转变。党和政府对加强民政工作作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不少新提法、新概念日益增多,如发展民间组织、农村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创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等;不少新要求、新概括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完善,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开展老龄服务等;不少新提升、新任务是将原来民政工作,上升为全党的要求,如流浪儿童关心教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民政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以上改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丰富新概念、抢抓新机遇、制定新目标、解决新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再立新功。

(三)围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民政部门要切实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导向,在不断提升具体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着眼民政工作机制的创新,努力推进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健全民政工作领导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建立党政领导定期研究民政工作的例会制度、明确为民办实事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切实将民政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民政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二要完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本着协作共赢的指导思想,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能,既要“搭台唱戏”,又要“借台唱戏”,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督促检查,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水平。三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实行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扩大民政工作影响,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四要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民间组织、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优势,引导他们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序反映诉求,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五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认真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考试,引导组建社会工作者协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民政事业发展。

第四篇: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电子政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来,在信息技术创新和政府改革的双重驱动下,电子政务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快速扩散促进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日益深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浪潮。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行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对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实现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勤政廉政,对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上,尚处于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政务流程的初级阶段。因此,要使电子政务项目获得成功,就必须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本文试着就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

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业务要求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满足5种需求:

——从政务需求上讲,就是要围绕实现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的总体目标,加快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确保办公网在安全、保密、畅通的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无纸化传输、提高政务效率创造条件。

——从业务需求上讲,就是要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

求,为政府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充分、便捷、有效的信息流,以保持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保证具有业务开展必需的国内外重要信息,提高办事效率。

——从事务需求上讲,就是要以“电子政府”的方式为企业、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直接的和普遍的服务,更好地行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介政府职能转新形象。

——从提升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上讲,就要使原来少量的、内部的、分散的、孤立的、以辅助办公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系统化、整体化的应用系统,从多种类的、专有的、纵向联系(信息孤岛式的、点对点式的)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标准统一的、开放的、互联互动的应用系统。

二、基于应用推广,直面客观挑战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应用,也是在应用中促进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但是,随着应用的推广,我们必须面对挑战并解决碰到的问题:

一是重复和盲目建设的挑战。政府信息系统如果缺少整体的建设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容易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总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造提升。二是安全和保密的挑战。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基石。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要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

益,按照现阶段政务公开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需要物理隔离的就坚决进行物理隔离、可逻辑隔离的就进行逻辑隔离、需互联互通的就决不人为设障,做到既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防止追求过高的保密标准。

三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挑战。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是网络经济时代极具个性化的工作,必须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到升级换代的各个环节时,一方面要始终同政府部门业务的发展、公务员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并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有机整合,协调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从而研讨、论证、筛选出对各系统都有利、震动最小、最切合实际、最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

所以,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不能走IT界传统的、自我扩张的、从技术出发找应用的老路子,而必须树立起根据需求定应用、围绕应用选技术的新理念。只有紧密结合政务部门本身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改进方向,电子技术手段才能发挥作用和效益。

三、基于先进适用,坚持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资金投入量比较大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怎样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把握技术进步与实用平衡的要求,确实是一个难题。鉴于电子政务是IT成熟技术的应用项目,本着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的原则,在技术进步方面,应当坚持先进适用原则。所谓先进适用,就是不一味地追高追新,而是要有效地选择和确定建设和应用方案,既考虑政府部门的现实需要,避免过高的技术标准一时推广不开,造成投资浪费;也要兼顾今后升级的要求,采用方便易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确保系统先进性。

四、基于机制创新,确保施工质量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项目的应用需求较多、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施工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实现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和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切换和交流,技术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纰漏;二是由不同业主各自开发、异地整合形成的应用系统,在设计标准、技术规范、软件配套方面,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三是各个应用平台与中国电信公网的联接,需要采用多种线路模式,在软、硬件系统接口方面,相互沟通、衔接的工作量很大;四是电子政务项目的业主单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资源不足,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对系统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往往难以全面驾驭。

面对这种情况,为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应适时进行机制创新,借鉴国外IT监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引入第三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和吸收外来经验,不断进行尝试性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五、基于基础建设,重点资源整合应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步入了一些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重新建轻维护”等。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存在,使许多项目在建

设初期热闹一番,过后却冷落下来,不少政府网站甚至出现内容长时间不变、运行陷于瘫痪的现象,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实上,要真正搞好电子政务项目,就决不能视其为一次性的工程,简单地搭建网络了事,而是要创建起一种崭新的、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业务,才能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体成功。

在电子政务应用中,还应注重消除纵向贯通、横向“孤岛”现象。“纵强横弱”是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也是如此。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必须根据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业务流程重新整合、技术标准逐步统一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使各“孤岛”逐步链接起来,使众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基于更有效益,客观科学评测

发展电子政务,从建设、实施到管理,都有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问题,也就是项目评测的问题。但与传统产业项目不同的是,关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国家还没有设立统一规范的评测指标及其体系,只在学术界、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的研究中时常出现不同的阐述。当然,评测标准不确定,并不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可以不做评测,或者不能做评测。事实上,没有恰当、合理的评测,电子政务的效益就无法界定,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也无从显现,电子政务项目的优劣程度更是难以评价。因此,即使在评测指标体系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也有必要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测。所谓客观,就是要依据用户的价值取向,按照满足用户标准的接近程度进行衡量;所谓科

学,就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基础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节省性、业务的顺畅性和管理的创新性,形成符合技术经济规范的量化结果或结论。

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一般体现在提高政府机关的办公效率、推进政务信息的对外开放、改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并提高监管质量、提升公务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等4个方面。这些效益,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当前的,有些是长远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这些效益都是客观存在、也是可以评判测量和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电子政务效益评测体系的建立,绝不能单纯以项目用户的即期目标为立足点,而是要将用户的即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另外,如果立足于已形成的网络系统和硬、软件配置,提出一些应该改进和能够实现的内容,并逐步归纳到评测体系之中,电子政务项目争取最大化效益的目标,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使电子政务项目更有效益。

第五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致力于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和制度的创新,把我国建设成精简高效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公开透明、具有回应性的有限政府,本质上要求广泛的公民参与。本文从法律法规建设、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渠道等方面找出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总结了加强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民参与;政务公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行政改革追求的目标。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本身,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透明的、有限的、回应性的便民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①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务员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公民参与和合作得到最有效的实施,公务员要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来源——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后现代公共行政中都强调公民参与。因此,公民参与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公民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仅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即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还包括

②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也就是普通公民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①

②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罗豪才.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服务型政府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从这些显著的特征中,不难看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一)民主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民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民主政府主要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价。要做到这些,显然需要公民的参与,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就不能形成民主政府。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民主政府的内在条件之一。

(二)透明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政府。透明政府应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政务公开,不是简单的行政公文、政策规章的公开,而是要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和过程,让公民明白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公民参与的过程。没有公民参与,也就不能实现政府的透明和公开化。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透明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回应性政府要求公民参与。行政官员在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强调他们服务于公众的职责。换言之,将公民置于首位,强调的重点不应当放在政府应该掌舵还是划桨上,而应当放在建立具有完整性和回应性的公共机构上。③具有回应性的政府能迅速察觉公民偏好和社会问题,对社会要求做出回应。这样也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回应型政府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既是回应型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重要内容。

(四)有限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有限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是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接受公民和社会监督的政府。有限政府的实质就是 “小政府”,要求在公民广泛参与下,形成“大社会”。由此可见,公民参与是有限政府形成的内在要求。

(五)便民的政府要求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在提供服务时还要考虑对公民的便利性。让公民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建设便民政府,要求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相匹配,只有公民把自己的意愿通过广泛畅通的渠道传递给政府,才能使政府做出有效的回应,提供相应服务。因此,公民参与是形成便民政府的重要条件。④

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作用不够。

这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权有明确的规定与保障,但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实现与程序目前却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特别是③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④ 李之洋,王震.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湖北社会科学,2008(1)

对公民行政参与权的范围,实现途径、程序保障、权利救济等尚无体系化的规范,导致各地执行的情况不一,随意性强,容易造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权丧失。

第二,公民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与能力缺乏。

实践表明,部分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被动的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部分公民仅仅为了表达自身利益或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有“搭便车”心理。另外,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是个人参与的状态。多数公民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储备,对相关的资讯与技能缺乏了解,加剧了公民参与的盲目性。

第三,政府动员、组织公民参与的模式单一,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些地方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建设成行政服务中心就行了。这就把公民当成了与提供公共物品无关的“顾客”,实质是把“公民参与”排除在外。目前各地在设置公民参与的渠道、选择公民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民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方面,主要是对政府绩效成果的评价参与,在行政决策、执法过程中的参与相对较少,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参与更少。

第四,公民社会的建设远不成形,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到位。

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社会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发展较慢,特别是第三部门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而政府对第三部门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权威过于迷信,认为第三部门可有可无。在实践上,对第三部门的工作支持不够,更没有为第三部门及公民社会完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增进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公民的参与程度跟其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公民受教育机会,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每位公民都成为有理性思维的、能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具体包括:加快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行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科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把教育重点转向为培养合格或优秀的公民服务。

第二、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加强与公民合作。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破除给予公民参与权是行政机关“恩赐”的思想,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吸收公民参与看成一种责任、义务,看成是优化政府行为的必由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理念,行政官员要有一种关心和参与的态度,应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积极的回应,加强与公民合作,促进公民

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⑤

第三、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公民参与制度。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了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立法制度以及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和制度还很不完善,操作程序还缺乏具体措施。为提高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要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具体制度,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的切实有效的制度。

第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必须大力拓展和优化公民参与渠道,创造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并使新的参与方式制度化。托马斯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如下公民参与形式:关键公众接触,公开听证,公民调查,咨询委员会,共同生产。⑥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参与理论,并结合具体实践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的具体形式。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各种机制,如电子政务、公民调查、公民听证或咨询、公民论坛以及网络盛行的BBS等,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多样化。

第五、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促进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地方基层自治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公民利益的起点。加强基层自治的能力,离不开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社区和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团体和组织的核心。社区在基层可以提供比政府和市场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服务。第三部门作为不同于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是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表,它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决策对利益的整合。

第六、建立公民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保护公民的参与热情。公民参与热情的高低,受参与结果的影响。公民的意愿在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中能否得到体现,是公民自身对参与结果评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面。在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公民参与的热情递减。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避免使人产生公民参与见首不见尾、虎头蛇尾的感觉。通过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督促政府部门关注公民的意愿表达,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决定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实现的进程。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理念,提高公民素质,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公民监督,加快公民参与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起精干实效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⑤郭圣耀,李 丽.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⑥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罗豪才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治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3-09-09.[3] 李之洋,王震 我国公共管理建构的政治本质: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4] 郭圣耀,李丽 提高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5]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政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积极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深入,加之许多现实......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2011级13班 社会保障专业 冷晓宇201113042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公务员角色思考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政府变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旨在克......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问题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问题.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

    15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申论考试热点: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依法......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精选五篇)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

    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1. 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