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治

时间:2019-05-14 01:2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法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法治》。

第一篇:科技法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社会进步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也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惑及灾难。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手段对科技活动及其成果应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范。如何使科学技术与法制这两个推动和保证社会进步的齿轮和谐地咬合运行,使其更有效地发挥合力作用,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思考之一: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辐射性、渗透性影响着人类法律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立法内容到立法体制,从法的调整范围到法的表现形式,从普法到执法,几乎无一不在科学技术影响的范围内。这种全方位的影响既为法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前提,又对法、立法、司法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和问题。

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立法的内容,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依据。当今之世,科技进步所形成的新的科学知识,已不断被运用到法律领域,成为立法的科学依据。如《传染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即是以传染病学、遗传学及现代生物学、物理学的科学原理为其立法的依据的。克隆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将极大地影响卫生医疗防治的法律制定和运作。而有些技术的发展更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本质的改变,例如作为新材料技术前沿的纳米技术,就对人类的微观工程学、医学和军事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人们普遍认为,包括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内的二十一世纪三大关键技术,在对社会经济、生态安全、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甚至是道德伦理等领域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将影响传统法律的内容。

2、科学技术影响法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法的表现形式更科学合理,法的信息传播更便利、公开、快捷、准确和充分。一般而言,将法条在形式上表现得更加科学的图谋是会受到时代技术条件限制的。在法产生的早期阶段,习惯法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之相应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口头传播或直接行为影响。后来向成文法的转变则是与文字的产生和印刷术、造纸业的发展形影相随的。而20世纪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目前正在开发的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可视通讯、联网功能、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法的文字表现形式和信息存储形式,促成法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使人们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和更短的时间内,便利、快捷、准确、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法的信息。毫无疑问,这就为人们认同、接受和遵行法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条件。

3、科学技术影响法的调整范围,将会导致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今天,科技进步突飞猛进,高新技术日益深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一些新的法律调整对象。如,现代生物学发展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控制生命,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需要法律来规范。同样,科技发展带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以及对地球、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增强,也使维持人与自然统一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提升为法律议题,从而导致环境保护法、宇宙利用法、海洋法的产生。此外,通信法、新材料法、原子能法、生物工程与科学技术法等,也都与现代科技的创造和应用直接相关。特别是随着当代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相对独立价值的日益凸显,使得调整科技创造、应用和推广的一系列法律关系更趋复杂、丰富、完备和独立化,这必将会导致新的独立的科技法部门的产生。

4、科学技术影响立法体系、程序和方法,促进立法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使得法律更具操作性。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得专业性、技术性立法成为必要与可能。这种专业性、技术性立法的科学性强,立法机关难以独立胜任,因而必须建立专业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授权立法”体制。不仅如此,现代科技提供的先进、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手段,也为立法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如公众可利用因特网为主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直接参与、监督和影响国家的立法活动和过程,从而使立法更充分地体现民意成为可能。此外,电子计算机和其他先进科技手段在立法领域的应用,也使立法预测、立法规划、法律草案拟定、法律议案表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乃至法律信息反馈中的资料处理等技术操作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立法的科学化和高效率。

5、科学技术影响法律技术和法律调整机制及其执法,促进法律调整机制和执法手段的科学化、公正化、合理化和高效化。法律调整的专业性、技术性程度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成正比。现代科技的突破性进步,将使法律的调整过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率。电子信息系统、现代通讯设施、自动监控手段广泛用于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其结果是对违法犯罪的防范、监控、发现和惩治变得更为便利、准确、及时。例如电脑鉴别微量物证、基因破解密码技术等的应用,可使刑事侦破和法医鉴定更具客观性、准确性;同样,法律信息库及法律专家系统的建立,也使认定事实、辨别和选择法律乃至适用法律的规范增添了更多的便利。

6、科学技术影响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促进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方法与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增强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使信息交换速度加快,时空阻隔减少,加强了法律文化信息沟通、交流,这将有力地促使法的某些固有观念和传统的法律价值观发生变革,从而使人们对权利更加尊重,对法更加信仰,对正义、自由、平等、效率、秩序等价值更加尊崇,对政治民主化、公开性和透明度的要求更加期待。这些都将大大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同时,法律信息库和法律信息传播网络为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使人们对法律信息、知识和理论的了解更为迅速、准确、全面、充分。此外,不断增加的科学信息、不断发现的科学定律、不断创新的科学探索方法,也促使法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不断注意吸收科技新成果。如现代信息论、现代控制论、拓扑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概率论、模糊学等的广泛应用,就已使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然,如前所述,科学技术在推动和促进立法、法律观念、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给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带来一系列困惑、挑战和新的问题。诸如高科技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科技研制过程中风险与危害的负担与控制,科技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与技术专有属性之间的矛盾等,均是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思考之二:法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近代以前,科学和技术活动基本上是法所很少过问的领域。古代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秩序等领域的行为。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科技活动普遍化、复杂化,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利益冲突,而且对公众和个人的权利、生态环境、国家安全和道德伦理等方面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果不对科技活动本身进行直接管理,就不能有效规范那些深受其影响的领域。例如,互联网的发展不但对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对社会秩序、商业秩序和道德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法对科技活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组织和协调科技活动,为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秩序。现代科技活动的普遍化、复杂化,要求它是一种高度组织化、规则化和程序化的活动,是一种排除更多偶然性、任意性和专断性的活动。在这方面,法律可以满足这种要求:(1)法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一些国家制定了科技基本法,一些国家以立法确定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我国的《科技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即是明显例子。(2)法确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人、财、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3)法确立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以美国为例,在二战期间诸如原子弹、雷达与声纳、卫星定位系统、青霉素等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都是通过企业、大学、国家实验室等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的。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政府进而把促进科研部门与产业界的合作作为基本方针,在科学基金、设备和人员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法规,如《科学基金会法》、《原子能法》、《宇宙资源开发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商业利用法》等。

2、法律利用激励原理促进科技发展。虽然大多数法律条款都是用惩戒手段对社会和个体行为进行规范的,但近代科技立法却更多地运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这是因为任何科研活动和发明创造都要大量使用脑力,而通过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激发脑力的创造性思维。我国在1984年制订了第一部专利法之后又先后制订了《技术合同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3、法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只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推广,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科技服务于社会与发明者享有成果专有权均具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要妥善解决此难题,仅靠个人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胜任,而法律却可以其关于权利和义务设置的权威使之迎刃而解。只要法将科技成果以权利形式赋以法律上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并由此确立科技成果应用中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的法律关系,就可以使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转化为合理而有法律上保障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和促进科技成果的使用和推广。

4、法确认和保障科技活动主体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自由,为科技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正如科技发展为法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一样,法也为科技发展准备了条件。这不仅意味着法通过合理分配权利义务、解决纠纷、打击违法犯罪,为科技活动提供安全的社会秩序;而且意味着法通过奖励科技发明创造,制裁破坏正常科技活动秩序的行为,维护科技活动秩序,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更意味着法通过对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自由的确认和保障,通过防范和控制滥用权利,可以排除一切包括来自权力对上述自由的非法干涉和侵害,从而为科技进步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5、法协调科学技术与人的各种关系,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正确方向。为使科技造福于人类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将不利于人类的一方面控制到最小限度,就必须通过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科技与人的关系,减少和化解彼此冲突所带来的紧张状态和负效应。在这方面,科技经济法、技术标准化法、劳动安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人口和社会保障立法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防止核辐射的监督、管理及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严禁基因工程技术的误用和滥用方面的立法等,在解决科技的巨额投入与人们当前实际生活水平的矛盾、科技迅猛发展与人们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的矛盾、科技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有限控制能力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推动国际间科学技术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运用。现代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不只是科技活动的非个人化(即群体化、国家化)、而且是科技活动的非国别化(即国际化)。当今世界上,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贸易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这种合作关系和贸易活动往往是凭借制度化的方式实现的。作为国际法、国际司法和国际经济法重要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制度和国际科技贸易制度,使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运用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

思考之三:应加快现代科技的立法步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空前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各国为了保证高技术战略的顺利实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法、促进法、开发法、振兴法,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然而,由于其立法的战略动因在于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着重于激励各门类的高技术开发和利用,而对于高技术发展及其滥用的副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鉴此,在制定与科技活动相关的法律时,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活动可能对经济利益关系、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这四个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以更加全面和长远的观点来分析和确定立法准则,以便通过法律杠杆的调整和规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应确立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1、生态安全原则

古人有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无完卵”。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生存条件的不仅将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而且将危及整个人类。所以,生态安全原则要求以科技立法来控制和规范科技活动,主张通过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和有害物质向无害物质转换的原则,对现行法律予以调整。

2、造福人类原则

世界各国对科技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过分重视,有可能使科技在造福人类上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发达国家治疗爱滋病药物的专利制度使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患者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在死亡线上挣扎。同样,作为现代科技进步产物的克隆技术,也引发了法律、伦理与科学学界的激烈争议。对于人类生殖性克隆必须予以制止,国际上的呼声是一致的,因为它践踏了人类的尊严,同时也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操纵。各国政府应该而且也必须遵循1997年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来制定本国的相关立法。对“治疗性克隆”则有许多人认为应当予以支持。因为这种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就会给人类疾病的治疗手段带来革命性变化。不过,该项技术在多大范围内、以什么样性质适用,应由法律予以界定。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邦国委员长曾指出,提高立法的质量,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归根到底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在人大立法工作中,我们应当认真领会邦国委员长的这一科学论断,自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转变观念,立法工作既要着眼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也要考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快环境建设、防止污染、保障卫生等方面立法的速度,使得社会事业与经济和谐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3年7月2日 主席令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96年5月15日 主席令第68号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3月13日 中发[1985]6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5月6日 中发11995]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1999年8月20日 中发11999114号

推动科技进步 保护知识产权 促进成果转化 鼓励科技创新 促进科学技术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国家科技奖励奖

第二篇:法治

当下的中国,法治为何会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就是因为法治已成了百姓的真需求,我们需要法治来改变拆迁或城管制度;需要政府把政府权力清单挂在阳光底下;需要政府减少许可审批给市场主体更多自由;需要法治保障投资风险的减少;需要法治来保证每人都不会吃到有毒食物;需要法治保障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公平;需要法治保障个人意见有正常畅通的渠道和方式得以表达;需要法治来保证自己的官司受到法院公平对待;需要法治来保证自己不被侦查机关任意监控和关押

新一届领导人是在这种背景下,认认真真琢磨法治问题,提出一些新思路,比如上任伊始就强调“宪法高于一切”,“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法无授权无权力”,“法无禁止即自由”,“司法权是判断权,司法权是中央事权”,等等,这些提法都是很内行、很纯正的法治思想。

可见新一届领导不仅把握了法治的重要意义,而且理解了法治的内在精髓。这些提法也都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和各阶层民众对法治的真实需求,也体现了中国新一代政治家对现实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

总之,大家意识到推进法治不只是律师和法官们的事,还是企业家、知识人、政治家等社会各界的事,更是事关老百姓人权与民生的事,推行法治成为中国人的真实需求。

第一,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确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共产党自身的需求会强调执政方式的转变,强调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改革,如何体现改革于法有据,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规范发展、促进矛盾化解,如何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第二,维护宪法权威与违宪监督机制。重申宪法具有最高权威,虽不会对宪政作出定论,但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取消禁令,宣布各级司法机关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宪法?如何启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如何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的数量?

第三,顺应市场化需要,建设法治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权力、公布清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如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如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第四,法治与司法改革,如果说法治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司法改革是首选的突破口。中央已经确立司法改革的思路,消除司法权的行政化、地方化、大众化。为了确保“独立公正”,一是实行省以下统一的司法管理体制,脱离地方政府管理,二是实行职业化人员管理制度。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能否把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与党对司法的领导区分开来;党不能以领导政府那样的方式来领导司法,能否不干预具体个案。

还有就是,如何改革政法委,省以下政法委的建制是存是废;如何总结近十年政法工作的教训;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第五,法治与反腐败。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现在我们往往是以纪委查腐和检法惩腐为主,以群众举报、网民人肉、媒体挖粪甚至民间戏言所谓的“小三反腐”,等等,都可归纳为“人工反腐”。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克服张五常所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制度化腐败”?如何在法治系统中通过制度来防止腐败而不是单一的反腐,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从现在的“人工反腐”转变为“制度防腐”。

第六,全面系统阐述“法治中国”理论。不仅用“法治中国”概念涵盖上述所有的重点议题,还在“依法治国”思想上有新内容和有新举措。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阐明“法治中国”的内涵与外延,使内部各方面关系在法理上更加协调。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怎么表述;在政府法治之外如何强调行业法治;建立什么样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法治建设的步骤以及与小康目标的关系。

2020年实现小康时,法治达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加以更明确详细的阐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时,法治达到什么水平。

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论断,一系列关键部署核心举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这一总布局的架构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展现出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何处理深化改革所必需的“破”与法律规定上“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检验执政者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一个风向标。

2014年2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已经有法可依。“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说。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立法机关集中开展对法律的“立改废”工作,既释放了依法治国的强烈信号,也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按照“施工图”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体现出中国领导人意识到法治建设对保持经济发展、建设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保护环境等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次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事实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法治中国”目标,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来研究,并且将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做出有关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具体的说,它自从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这是第一次。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法制以来是第一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从1921年,我们建党以来也是第一次。所以这次全会能够以这个主题来做专门的研究,我们有一种期待,我认为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与实践,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推进。表明执政党和国家会更加重视依法治国的议题。这是执政党基于社会各种形势的变化和社会期待的一种判断,也是执政党保持自身优势的举措。执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但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地位,执政党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行动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中国的法治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就不断被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等,这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被中央经常提起。

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的话,法治应该是发挥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这样一个重要作用。从一个国家制度文明的建设要求看的话,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方面看,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也反应出了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对法制的强烈的需求。

习近平在多次场合下讲到改革必须要有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利益更加多元,社会矛盾交织,要求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路径选择。十八大之后采取了高频度、高强度的反腐措施,这些举措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这种反腐方式难以治本,没有配套的制度建设,反腐将会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这也就要求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打造好制度的笼子。

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别加上了“全面”和“加快”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提到,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在现阶段,不仅要强调依法治国,“更要强调依宪治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应该考虑怎样通过法律制度更好保护人民的权益,应该让法律成为人们进行权利保护以及处理争议纠纷的根本方式,让法律成为人民一种生活习惯。其次,“依法治国”不能仅仅是保护人们免受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措施,还应该提供更多制度性的保障措施,让人民有能力有意愿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好,我国的“依法治国”体系应该会有极大的提高。此外,“依法治国”还是立法、司法和执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信这次全会会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成果。”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据中国新闻网消息,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已经17年。这17年间,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当前,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民众对依法治国的5个期待

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会首次将法治作为主题。

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国人福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在中国法治进程新的重大突破进入倒计时之际,亿万人民群众有着怎样的期许与热望?

法律至上公民权利得到更充分保障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很严峻,希望法律更严厉一些,让那些造假者假一赔十,再也不敢害人。”来自吉林的打工者柴莉莉期待。“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可是还有那么多污染企业关了又开,法律上有没有办法管一管?”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侯萍说,如果雾霾继续这样严重下去,她只能把年迈的父母送回福建老家了。“电视里老看到野蛮拆迁的新闻,不知道政府能不能保护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河北石家庄出租车司机张明义的老屋快拆迁了,他说,无比希望征地依法规范、补偿合理到位,这样自己心里才有底。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权利获得更充分保护,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生命健康的权利能够更充分实现,决定每一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安全的司法公正得以更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在利益诉求多元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如何确保国家治理的一切原则都以法律为依据,保障人民平等、幸福、有尊严地生活,百姓期待破题。

依法治“官”制度成为反腐持久动力

在全国反腐“风暴眼”之一的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居民李月说,反腐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汾河边上的高端会所明显少了,社会风气开始好了。“我们对反腐当然拍手叫好,就是不知道这阵风能刮多久。”李月说,这是她的疑虑,也是她的期待。

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中央巡视、严打贪官外逃„„当前的反腐风暴已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间。但腐败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种种迹象和问题表明,在反腐高压态势下,部分官员仍存在侥幸心理,从“明腐”转为“暗腐”。

让制度反腐迈出关键一步,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正是外界对本次全会的重要预期之一。专家指出,只有建立令官员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愿腐”的制约监督机制,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体制,才能让反腐抓铁有痕、玉汝于成。

依法行政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大动作,要让不必要的审批成为历史”。9月1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当他得知审批专用章由过去109个变成现在的1个时,如是赞许。

总理的话道出了许多百姓的心声。新一届政府大刀阔斧简政放权,一年多来已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看到这一数字,北京的自由职业者李林深有感触,“吃拿卡要的环节少了,办事确实方便了。”“我觉得政府还应该更放开手脚,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活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李林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在湖北武汉办科研公司的王春宏。他说,当前,“拍脑门、拍胸脯、拍屁股”工程还在一些地方出现,政府在一些领域管得过多、过细、过滥,侵犯了企业和群众利益。希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依法行政的更多重要环节和领域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政府部门想问题、做决策以法律为准绳,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普通百姓。

公正司法每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调解、开庭、再开庭„„四川成都的私企老板王剑已经为一起合同纠纷案“耗”了两年多。“说实话,结果已经不是我最看重的了,只要依法判下来,哪怕官司输了我也服气。” 王剑说,他特别关注这次全会怎样推动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作为一个老百姓,看到法律公正了,打官司更容易了,就会觉得改革有了实际效果,这也是我的期待。”

如今,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破除司法地方化藩篱?如何向司法行政化开刀?如何破除“信访不信法”痼疾?如何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如何以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公正,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殷期盼。

法入人心信法守法成为社会新风尚

“看看街上还有多少‘中国式过马路’,就会明白我们离真正的法治还有多远。”安徽合肥市民程明铭的期待是,全社会都树立起法治意识,让法律条文落实到位,法治真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谈起“信法”和“守法”,湖南省郴州市的退休干部李生桃打开了话匣子。“一些人天天把法律挂在嘴上,转过身就大搞‘潜规则’;一些不法经营的人赚了大钱,老实守法的人却吃了亏„„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不解决,法在百姓心里面就立不牢。”

江苏苏州的检察官王勇说,法治信仰的建立,实质是进行灵魂深处的革命,真正服法、敬法、遵法。首先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把法治精神渗透到处理每一个事件、审判每一起案件的过程中,让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希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成为一个新起点,开启一个新阶段,使法治逐渐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和准则。”王勇说。

“任重道远,也还要只争朝夕。”诚如网友“朝九晚五”所言,理想状态虽尚难至,但仍应努力前行,朝着法治信仰的灯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希望。

调研手记

权力进入法治轨道有多难

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是依法治权或依法行权。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把各种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扎到法治的笼子里,仍然十分艰巨。大量的违法案件表明,不受法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是腐败,而这成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

调研中有这样4个镜头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

镜头一:在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时,这位书记在车上对记者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而下车后,他在指挥拆迁时,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在哪里,可谓是“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

镜头二:一位在基层做过书记的领导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在当市委书记时,有人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回复说,法院独立审案子,自己无权干预,结果这位请托人拍着桌子吼道,“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这位干部说,自己当时后背发凉,“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却不信。” 镜头三:一位刚结束出庭应诉的国土局局长头上冒着汗珠,他坦率地对记者说,坐在被告席上,感觉就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接受严格的拷问,甚至近于苛刻的质问,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代表行政机关的自豪感或者优越感。另外,坐在被告席上,真切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感受到群众与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镜头四:接受采访时,一位当基层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正在写辞职报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即当地领导在做决策时一遇到法律红线,就要求他这个当法律顾问的想办法突破,甚至是做假文书来对付监督,他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于是决定辞去法律顾问一职。

这些在调研中捕捉到的镜头,并非是孤立的,一个共性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难入法治轨道。事实上,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合法,既取决于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高低,还取决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监督力量的强弱。这些“镜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权力与法治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的激烈较量,也反映了实施依法行政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一组数据同样印证了 “镜头”背后的现实: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每年的行政诉讼案件只有10万件,民告官难,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国的法律90%以上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在一些领域,行政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仍多发;在各类腐败案件中,“一把手”腐败案件占到了70%以上,从披露的案情看,绝大多数都是“权力型腐败”„„

究竟如何给权力套上法治的龙套呢?调研中,社会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权力清单制度很支持,认为首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是给权力的运行定一个规矩,减少权力的“朦胧美”和“变戏法”。当然,有权必受监督,是让权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外部条件。约束权力的法律虽然具有强制力,但要得到执行光靠自觉还不行,还要靠强力推进,靠有效监督,才能保证落实。

法律是对现实的回应,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行政权力接受法律监督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行政诉讼法》的实施,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199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而在24年后的今天,这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终于进入重大修订程序,这被外界看成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强化监督公权力的一件重大事件。

有理由期待,随着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把权力真正关到法治笼子里的那一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的部署,与经济改革和民生事业息息相关。它释放出的改革红利,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四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想见,法治反腐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将成为四中全会的关键议题。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法治将成为今后反腐的主要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此次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今年“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传递着中央用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的重要信息。为了传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澧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无形的网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

澧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党外知识分子刘登殿说,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形成法治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全新法治中国。

常德市人大代表、澧县中武乡中学教师、党外知识分子毛小萍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依法治国是对其现代化、科学化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解读,增强法律意识,更要遵守校规校纪,以身作则,把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成为学生的好榜样,自觉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澧县澧浦街道羊古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任峰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将“依法治国”定为主题。依法治国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景,在以后的发展中,能让百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并让所有公民享有宪法框架内的一切权力,并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实现法制的公平与公正性!

第三篇:科技归纳

一、科技论文的含义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

二、科技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又称理论性。科技论文是一种纯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抽象概括。虽然它取材于某一研究项目,某一实验,某一新产品研制等,但绝不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和过程的描述,或者就事论事地进行叙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可见,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

2、创造性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它的任务即是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其科学价值。可见,广大科技人员,如果只能继承,没有创造,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就不会得到发展。

鱼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鱼有鳔,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说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溺死,这是真的吗?

虽然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它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不过,当鱼下沉到一定水深(即“临界深度”)后,外界巨大的压力会使它无法再凋节鳔的体积。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向水底沉去,再也浮不起来了,并最终因无法呼吸而溺死。虽然,鱼还可以通过摆动鳍和尾往上浮,可是如果沉得太深的话,这样做也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生活在深海的鱼类,由于它们的骨骼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它们可以在深水中自由地生活。如果我们把生活在深海中的鱼快速弄到“临界深度”以上,由于它身体内部的压力无法与外界较小的压力达到平衡,因此它就会不断地“膨胀”直至浮到水面上。有时,它甚至会把内脏吐出来,“炸裂”而死。

第四篇:法治征文

法与教育

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处处对都离不开法律,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公明,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施教,我们的教育才能不断强大。

然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面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捣蛋,课后打骂其他同学,甚至欺负小同学。他们不爱学习,沉溺于网络游戏。例如,一些青少年因为和同学一时怄气,就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很容易导致心灵或肉体上受伤。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如果接受不了,就会怀恨在心,便处心积累想报复老师。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我觉得学好法制教育就是学会做人,就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教会我们遵守守则,小学生要遵守《小学是守则》,员工要遵守公司条例,而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它教会我们不要迷恋电子游戏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电子游戏会让我们成绩下降,也浪费金钱;吸烟喝酒有害身体,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为。它还教我们怎样防火与自救等等。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学生是学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差生、辍学生是困难、问题较多的学生群体,他们最需要关心、帮助。校园抢劫强索案件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差生或辍学生占很大比例,关心教育管理好这些学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园抢劫和强索案件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对差生的漠不关心甚至放弃差生。学校就一定会自己留下的苦果自己吃。校风校纪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遵纪守法、健康成长,是抵制不良影响、预防犯罪最根本的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使人生走得辉煌灿烂就必须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为一时的冲动而做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终生!自毁前程!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呼吁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悔恨终生、自毁前程!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填上辉煌的一笔--学法知法懂法,让自己的人生更亮丽、更成功、更辉煌!所以,从小懂法、识法、用法,是我们都应该做的。时时刻刻保持理智,不要再风浪中迷失方向。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心、那么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法治征文(精选)

与法同行,放飞梦想

上星期,我们班举行了“与法同行,放飞梦想”的主题班会,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法律意识很淡薄,很多人不懂法律,不小心就触犯了法律。比如:一个老爷爷在自家的田埂上清除杂草点火焚烧,然后他就离开了。当时风很大,火顺着风势向四处蔓延,顿时周围的树木、庄稼被大火吞没,绿油油的田野成了一片废墟。当警察找上门来时,他还感到莫名其妙:我在自家的田埂上除草、烧草难道也犯法吗?当警察把他带到火灾现场,看到被烧毁的一切,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一时的大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伤害,自己确实是触犯了法律。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拘留15天,罚款5000元。从此后,他用自己的教训告诫周边的群众,法律是不可触犯的,违法必究。

在这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 一部分。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害处。上网容易着迷,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一但着了迷,就会走火入魔。如,我邻居的一个男孩,因为迷恋上了网游,不但经常迟到旷课,而且一连几天都见不到人影,即使听课也精神恍惚,因为想着游戏,上课注意力分散,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他由于玩游戏输了,情绪激动,把刀刺向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终害人害己。网络有许多不合法的网站,诱惑着同学们,一些抵抗力不强的同学会逃避现实,网络会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同学的头脑,结果玩物丧志。

让我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一起与法同行,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公民。同时我们也还要以自己遵纪守法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法守法知法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减少法

盲对社会的犯罪危害,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下载科技法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法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治名言

    法治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民无信不立。——《论语》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5、徒善不......

    法治电影

    观《青涩记忆》有感欢快跳跃的音乐声中,青春阳光的少年印入观众的眼帘,微微悲凉的钢琴曲,这些青春少年随之出现在暗淡的画面,立刻给观众的心里布满灰暗。这,就是他们的青涩记忆。......

    法治教案

    家长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使家长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通过法......

    法治教案

    交通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道路交通,理解遵守道路交通意义和重要性,明确每个人都要牢固的树立安全意识;明白一个人的安全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的。 2、......

    法治汇报材料

    兴隆乡法治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一季度以来,我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兴隆为主线,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广泛开展全民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

    法治演讲稿

    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法律是保护我们幸福快乐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制社会的儿童,应该知法、懂法、用法。 小时侯就听爸爸、妈妈说,要学文化守......

    法治讲话稿

    在全县法治建设培训班上的发言 通过本次法治建设培训班的学习,特别是县委余书记讲话、专家法律知识讲授,使我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县的重要性,接受了一次法治教育洗礼,现结合孔垄实......

    法治教案

    爱护人民币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币正、背面主景有关知识,增强学生自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活动方式: 以了解第四套人民币正、背面主景为重点,通过小品表演、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