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语录
1,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典出】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释义】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
2,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典出
】
唐
·
王
勃
《
上
刘
左
相
书
》
【释义】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犯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
习的原
话
:
第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3【,典法出
令】
行汉
则·
国王
符治《,潜法夫令论弛·
则述
国赦
乱 》
【原文】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释义】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太平,也不会有永久的混乱。法令能够执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法令废弛,国家就会出现**。
习的原
话
:
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4典,出
】
公(明生)
明郭
允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礼
廉《
官生箴
威 》
【释义】公正才能严明,廉洁才有威望。
【原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习的原
话
: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学法网微信号(xuefa5)法律人必备!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至8日)
5,法
者,天
下
之
准
绳
也
【典出】《文子》(注:文子是老子弟子,生卒年不详)
【释 义
】
法习
律,是的天
下
人原
做
事的话
依
据
。: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6,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典出】东周·战国
韩非《韩非子·有度》
【释义】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习的原
话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事不尽应,则功利不尽举。功利不尽举,则国贫,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则下饶。
【典
出
】
《
管
子
版
法
解
》
【释义】凡有关法度之事,掌握起来不能不公正。拿捏不公正,则判断不公正;判断不公正,则治事不完全合乎事理,办事不完全得当。治事不完全合乎事理,老百姓就无处申诉。办事不完全得当,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就不能充分展开。国计民生事业不充分展开,则国家贫穷;老百姓无处申冤,则民间动荡。
习的原
话
:
略(未公开见报,暂不刊出)。————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8【,典国出皆】有《法商,而君
无书
使画
法策
必第行十
之八
法 》
【原文】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的,但是没有一个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习的原
话
:
古人所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口其实,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从客观上说,法治也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关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让在法律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
——《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二0 0六年五月十七日)
9,理
国
要
道,在于
公
平
正
直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房玄龄①语)【
原
文
】
同
引
用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略。——
习在中
央的政
法
工
原作
会
议
话上的讲
: 话
10,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典【
出
】原
宋文
·
包】
拯
《如
致引
君
》 用
【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
习的原
话
: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
————《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
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宪法一直被称为“法律的法律”。在习近平看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因此,要推进法治中国这一系统性工程,在千头万绪中做到提纲挈领,首先就要抓住宪法这个“纲”。
“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在对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习近平一语道出宪法在法治中国蓝图中的地位。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两年前的12月4日,履新不到一个月的习近平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划下了宪法红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这里所说的“任何组织”,当然应该包括执政党和各级领导干部。事实证明,习近平正是以从严治党为开端,上打“老虎”、下扫“苍蝇”,为依法治国扫清路障。
惩是为了治。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深刻思考法治与权力关系,更好地把握执政规律,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超越?“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道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约束权力的另一面就是保护公民权利。宪法正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与你我息息相关。
对此,习近平讲得很清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别看有这么多“权”,却没有一项是多余的,也没有一项仅停在“纸”上。如何让吃变得更安全,让就业“门槛”变得更少,用什么把强拆挡在门外,用什么维护自己休假的权利?都离不开宪法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所言,“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宪法,正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民守法”为重要着力点,正是力求从塑造法治信仰出发,破解“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困局。对此,习近平曾强调,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决定》首次提出“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即着眼于宪法的实施。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看来,宪法解释就是让很多原则性的宪法条文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从而让宪法“活”起来,才能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同时,首次设立的国家宪法日和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莫不都是让宪法“活”起来的重大举措。尤其是12月4日的国家宪法日,每一次纪念都在放大着宪法日的法治意义,都会让越来越多的民众知道,宪法不仅是管住其他法律的“根本大法”,也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最大“靠山”。(人民日报客户端 李建广)
第二篇:法治
当下的中国,法治为何会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就是因为法治已成了百姓的真需求,我们需要法治来改变拆迁或城管制度;需要政府把政府权力清单挂在阳光底下;需要政府减少许可审批给市场主体更多自由;需要法治保障投资风险的减少;需要法治来保证每人都不会吃到有毒食物;需要法治保障教育与就业机会的公平;需要法治保障个人意见有正常畅通的渠道和方式得以表达;需要法治来保证自己的官司受到法院公平对待;需要法治来保证自己不被侦查机关任意监控和关押
新一届领导人是在这种背景下,认认真真琢磨法治问题,提出一些新思路,比如上任伊始就强调“宪法高于一切”,“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法无授权无权力”,“法无禁止即自由”,“司法权是判断权,司法权是中央事权”,等等,这些提法都是很内行、很纯正的法治思想。
可见新一届领导不仅把握了法治的重要意义,而且理解了法治的内在精髓。这些提法也都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和各阶层民众对法治的真实需求,也体现了中国新一代政治家对现实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
总之,大家意识到推进法治不只是律师和法官们的事,还是企业家、知识人、政治家等社会各界的事,更是事关老百姓人权与民生的事,推行法治成为中国人的真实需求。
第一,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确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共产党自身的需求会强调执政方式的转变,强调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改革,如何体现改革于法有据,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改革、规范发展、促进矛盾化解,如何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第二,维护宪法权威与违宪监督机制。重申宪法具有最高权威,虽不会对宪政作出定论,但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取消禁令,宣布各级司法机关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宪法?如何启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如何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的数量?
第三,顺应市场化需要,建设法治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权力、公布清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如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如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第四,法治与司法改革,如果说法治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司法改革是首选的突破口。中央已经确立司法改革的思路,消除司法权的行政化、地方化、大众化。为了确保“独立公正”,一是实行省以下统一的司法管理体制,脱离地方政府管理,二是实行职业化人员管理制度。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能否把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与党对司法的领导区分开来;党不能以领导政府那样的方式来领导司法,能否不干预具体个案。
还有就是,如何改革政法委,省以下政法委的建制是存是废;如何总结近十年政法工作的教训;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第五,法治与反腐败。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现在我们往往是以纪委查腐和检法惩腐为主,以群众举报、网民人肉、媒体挖粪甚至民间戏言所谓的“小三反腐”,等等,都可归纳为“人工反腐”。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克服张五常所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制度化腐败”?如何在法治系统中通过制度来防止腐败而不是单一的反腐,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从现在的“人工反腐”转变为“制度防腐”。
第六,全面系统阐述“法治中国”理论。不仅用“法治中国”概念涵盖上述所有的重点议题,还在“依法治国”思想上有新内容和有新举措。
这个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阐明“法治中国”的内涵与外延,使内部各方面关系在法理上更加协调。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怎么表述;在政府法治之外如何强调行业法治;建立什么样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法治建设的步骤以及与小康目标的关系。
2020年实现小康时,法治达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加以更明确详细的阐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时,法治达到什么水平。
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论断,一系列关键部署核心举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这一总布局的架构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理论阐述,不断丰富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展现出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何处理深化改革所必需的“破”与法律规定上“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检验执政者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一个风向标。
2014年2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已经有法可依。“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说。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立法机关集中开展对法律的“立改废”工作,既释放了依法治国的强烈信号,也为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按照“施工图”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体现出中国领导人意识到法治建设对保持经济发展、建设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保护环境等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次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事实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法治中国”目标,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来研究,并且将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做出有关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具体的说,它自从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这是第一次。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法制以来是第一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从1921年,我们建党以来也是第一次。所以这次全会能够以这个主题来做专门的研究,我们有一种期待,我认为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与实践,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推进。表明执政党和国家会更加重视依法治国的议题。这是执政党基于社会各种形势的变化和社会期待的一种判断,也是执政党保持自身优势的举措。执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但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地位,执政党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行动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中国的法治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就不断被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等,这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被中央经常提起。
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的话,法治应该是发挥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这样一个重要作用。从一个国家制度文明的建设要求看的话,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方面看,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也反应出了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对法制的强烈的需求。
习近平在多次场合下讲到改革必须要有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利益更加多元,社会矛盾交织,要求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路径选择。十八大之后采取了高频度、高强度的反腐措施,这些举措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这种反腐方式难以治本,没有配套的制度建设,反腐将会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这也就要求进行法治国家的建设,打造好制度的笼子。
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别加上了“全面”和“加快”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提到,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在现阶段,不仅要强调依法治国,“更要强调依宪治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应该考虑怎样通过法律制度更好保护人民的权益,应该让法律成为人们进行权利保护以及处理争议纠纷的根本方式,让法律成为人民一种生活习惯。其次,“依法治国”不能仅仅是保护人们免受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措施,还应该提供更多制度性的保障措施,让人民有能力有意愿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好,我国的“依法治国”体系应该会有极大的提高。此外,“依法治国”还是立法、司法和执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信这次全会会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成果。”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据中国新闻网消息,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已经17年。这17年间,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当前,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民众对依法治国的5个期待
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会首次将法治作为主题。
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国人福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在中国法治进程新的重大突破进入倒计时之际,亿万人民群众有着怎样的期许与热望?
法律至上公民权利得到更充分保障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很严峻,希望法律更严厉一些,让那些造假者假一赔十,再也不敢害人。”来自吉林的打工者柴莉莉期待。“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可是还有那么多污染企业关了又开,法律上有没有办法管一管?”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侯萍说,如果雾霾继续这样严重下去,她只能把年迈的父母送回福建老家了。“电视里老看到野蛮拆迁的新闻,不知道政府能不能保护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河北石家庄出租车司机张明义的老屋快拆迁了,他说,无比希望征地依法规范、补偿合理到位,这样自己心里才有底。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权利获得更充分保护,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生命健康的权利能够更充分实现,决定每一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安全的司法公正得以更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在利益诉求多元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如何确保国家治理的一切原则都以法律为依据,保障人民平等、幸福、有尊严地生活,百姓期待破题。
依法治“官”制度成为反腐持久动力
在全国反腐“风暴眼”之一的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居民李月说,反腐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汾河边上的高端会所明显少了,社会风气开始好了。“我们对反腐当然拍手叫好,就是不知道这阵风能刮多久。”李月说,这是她的疑虑,也是她的期待。
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中央巡视、严打贪官外逃„„当前的反腐风暴已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间。但腐败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种种迹象和问题表明,在反腐高压态势下,部分官员仍存在侥幸心理,从“明腐”转为“暗腐”。
让制度反腐迈出关键一步,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正是外界对本次全会的重要预期之一。专家指出,只有建立令官员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愿腐”的制约监督机制,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体制,才能让反腐抓铁有痕、玉汝于成。
依法行政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这“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大动作,要让不必要的审批成为历史”。9月11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当他得知审批专用章由过去109个变成现在的1个时,如是赞许。
总理的话道出了许多百姓的心声。新一届政府大刀阔斧简政放权,一年多来已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看到这一数字,北京的自由职业者李林深有感触,“吃拿卡要的环节少了,办事确实方便了。”“我觉得政府还应该更放开手脚,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活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李林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在湖北武汉办科研公司的王春宏。他说,当前,“拍脑门、拍胸脯、拍屁股”工程还在一些地方出现,政府在一些领域管得过多、过细、过滥,侵犯了企业和群众利益。希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依法行政的更多重要环节和领域能取得进一步突破,政府部门想问题、做决策以法律为准绳,真正让改革红利惠及普通百姓。
公正司法每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调解、开庭、再开庭„„四川成都的私企老板王剑已经为一起合同纠纷案“耗”了两年多。“说实话,结果已经不是我最看重的了,只要依法判下来,哪怕官司输了我也服气。” 王剑说,他特别关注这次全会怎样推动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作为一个老百姓,看到法律公正了,打官司更容易了,就会觉得改革有了实际效果,这也是我的期待。”
如今,司法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破除司法地方化藩篱?如何向司法行政化开刀?如何破除“信访不信法”痼疾?如何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如何以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公正,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殷期盼。
法入人心信法守法成为社会新风尚
“看看街上还有多少‘中国式过马路’,就会明白我们离真正的法治还有多远。”安徽合肥市民程明铭的期待是,全社会都树立起法治意识,让法律条文落实到位,法治真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谈起“信法”和“守法”,湖南省郴州市的退休干部李生桃打开了话匣子。“一些人天天把法律挂在嘴上,转过身就大搞‘潜规则’;一些不法经营的人赚了大钱,老实守法的人却吃了亏„„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不解决,法在百姓心里面就立不牢。”
江苏苏州的检察官王勇说,法治信仰的建立,实质是进行灵魂深处的革命,真正服法、敬法、遵法。首先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把法治精神渗透到处理每一个事件、审判每一起案件的过程中,让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希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成为一个新起点,开启一个新阶段,使法治逐渐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和准则。”王勇说。
“任重道远,也还要只争朝夕。”诚如网友“朝九晚五”所言,理想状态虽尚难至,但仍应努力前行,朝着法治信仰的灯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希望。
调研手记
权力进入法治轨道有多难
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是依法治权或依法行权。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把各种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扎到法治的笼子里,仍然十分艰巨。大量的违法案件表明,不受法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是腐败,而这成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
调研中有这样4个镜头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
镜头一:在跟随一位市委书记调研时,这位书记在车上对记者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而下车后,他在指挥拆迁时,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在哪里,可谓是“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
镜头二:一位在基层做过书记的领导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在当市委书记时,有人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回复说,法院独立审案子,自己无权干预,结果这位请托人拍着桌子吼道,“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这位干部说,自己当时后背发凉,“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却不信。” 镜头三:一位刚结束出庭应诉的国土局局长头上冒着汗珠,他坦率地对记者说,坐在被告席上,感觉就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接受严格的拷问,甚至近于苛刻的质问,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代表行政机关的自豪感或者优越感。另外,坐在被告席上,真切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感受到群众与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镜头四:接受采访时,一位当基层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正在写辞职报告,他道出了其中原委,即当地领导在做决策时一遇到法律红线,就要求他这个当法律顾问的想办法突破,甚至是做假文书来对付监督,他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于是决定辞去法律顾问一职。
这些在调研中捕捉到的镜头,并非是孤立的,一个共性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难入法治轨道。事实上,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合法,既取决于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高低,还取决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监督力量的强弱。这些“镜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权力与法治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的激烈较量,也反映了实施依法行政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一组数据同样印证了 “镜头”背后的现实: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每年的行政诉讼案件只有10万件,民告官难,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国的法律90%以上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在一些领域,行政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仍多发;在各类腐败案件中,“一把手”腐败案件占到了70%以上,从披露的案情看,绝大多数都是“权力型腐败”„„
究竟如何给权力套上法治的龙套呢?调研中,社会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权力清单制度很支持,认为首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是给权力的运行定一个规矩,减少权力的“朦胧美”和“变戏法”。当然,有权必受监督,是让权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外部条件。约束权力的法律虽然具有强制力,但要得到执行光靠自觉还不行,还要靠强力推进,靠有效监督,才能保证落实。
法律是对现实的回应,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行政权力接受法律监督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行政诉讼法》的实施,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199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而在24年后的今天,这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终于进入重大修订程序,这被外界看成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强化监督公权力的一件重大事件。
有理由期待,随着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把权力真正关到法治笼子里的那一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的部署,与经济改革和民生事业息息相关。它释放出的改革红利,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四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想见,法治反腐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将成为四中全会的关键议题。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法治将成为今后反腐的主要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此次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今年“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传递着中央用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的重要信息。为了传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澧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无形的网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
澧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党外知识分子刘登殿说,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形成法治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全新法治中国。
常德市人大代表、澧县中武乡中学教师、党外知识分子毛小萍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依法治国是对其现代化、科学化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解读,增强法律意识,更要遵守校规校纪,以身作则,把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成为学生的好榜样,自觉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澧县澧浦街道羊古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任峰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将“依法治国”定为主题。依法治国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景,在以后的发展中,能让百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并让所有公民享有宪法框架内的一切权力,并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实现法制的公平与公正性!
第三篇:法治征文
法与教育
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处处对都离不开法律,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公明,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施教,我们的教育才能不断强大。
然而,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面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捣蛋,课后打骂其他同学,甚至欺负小同学。他们不爱学习,沉溺于网络游戏。例如,一些青少年因为和同学一时怄气,就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很容易导致心灵或肉体上受伤。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如果接受不了,就会怀恨在心,便处心积累想报复老师。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我觉得学好法制教育就是学会做人,就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教会我们遵守守则,小学生要遵守《小学是守则》,员工要遵守公司条例,而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它教会我们不要迷恋电子游戏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电子游戏会让我们成绩下降,也浪费金钱;吸烟喝酒有害身体,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为。它还教我们怎样防火与自救等等。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学生是学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差生、辍学生是困难、问题较多的学生群体,他们最需要关心、帮助。校园抢劫强索案件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差生或辍学生占很大比例,关心教育管理好这些学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园抢劫和强索案件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对差生的漠不关心甚至放弃差生。学校就一定会自己留下的苦果自己吃。校风校纪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遵纪守法、健康成长,是抵制不良影响、预防犯罪最根本的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使人生走得辉煌灿烂就必须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为一时的冲动而做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终生!自毁前程!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呼吁每一个人,不要让自己悔恨终生、自毁前程!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填上辉煌的一笔--学法知法懂法,让自己的人生更亮丽、更成功、更辉煌!所以,从小懂法、识法、用法,是我们都应该做的。时时刻刻保持理智,不要再风浪中迷失方向。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心、那么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第四篇:法治征文(精选)
与法同行,放飞梦想
上星期,我们班举行了“与法同行,放飞梦想”的主题班会,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法律意识很淡薄,很多人不懂法律,不小心就触犯了法律。比如:一个老爷爷在自家的田埂上清除杂草点火焚烧,然后他就离开了。当时风很大,火顺着风势向四处蔓延,顿时周围的树木、庄稼被大火吞没,绿油油的田野成了一片废墟。当警察找上门来时,他还感到莫名其妙:我在自家的田埂上除草、烧草难道也犯法吗?当警察把他带到火灾现场,看到被烧毁的一切,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一时的大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伤害,自己确实是触犯了法律。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拘留15天,罚款5000元。从此后,他用自己的教训告诫周边的群众,法律是不可触犯的,违法必究。
在这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 一部分。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害处。上网容易着迷,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一但着了迷,就会走火入魔。如,我邻居的一个男孩,因为迷恋上了网游,不但经常迟到旷课,而且一连几天都见不到人影,即使听课也精神恍惚,因为想着游戏,上课注意力分散,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他由于玩游戏输了,情绪激动,把刀刺向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终害人害己。网络有许多不合法的网站,诱惑着同学们,一些抵抗力不强的同学会逃避现实,网络会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同学的头脑,结果玩物丧志。
让我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一起与法同行,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公民。同时我们也还要以自己遵纪守法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法守法知法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重视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减少法
盲对社会的犯罪危害,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法治名言
法治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民无信不立。——《论语》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8、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2、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13、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养正遗规》
14、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15、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16、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17、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8、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19、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胡适
20、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21、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22、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23、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4、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25、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法学格言
1、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
2、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3、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4、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5、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6、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7、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8、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9、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10、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11、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12、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1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4、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15、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1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1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1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陆机 20、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2、没有什么比善更受欢迎。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24、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25、有损害即有赔偿
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7、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28、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29、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0、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2、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3、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