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文镇方井生态村建设
定文镇方井村生态村建设
规 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促进我村生态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村概况
方井村位于定文镇西北部2公里,距犍为县城15公里,地处丘陵,幅员面积3.3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有620户,1988人,其中外出务工850人,2009年底人均5800元。方井村围绕省级生态村的创建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现发展生态茶叶种植1500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0吨,实现产值达到150万元,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全村共有305户农户进行水产养殖,实现休稻囤水养鱼500亩,稻田养鱼400亩,山塘节约化养鱼200亩,试养牛蛙10万只,年出售成鱼300吨,产值300万元,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850人,年创收入1400万元以上。方井村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水土保湿治理,全村共打井520口,修建蓄水池50口,整治、修建囤水田100口。目前全村改造低产林500亩,生态环境得以大幅度改善。野鸡、白鹤等野生物种萦绕林间田地水土流失得到了防止。
二、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乐山生态市、犍为生态县建设要求,立足于方井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乐山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方井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风气好,村民和谐相处,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村干部无违纪行为;农户饮用水合格率(%)≥80、适宜建沼气池农户普及率(%)≥75;、生活污水处理率(%)≥7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80;、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80;、村庄道路硬化率(%)≥70;、畜禽粪便处理率、桔杆综合利用率(%)≥60;、残膜回收率(%)≥60;农药、化肥使用合格率(%)100%;农户环保宣传栏设置;人口计划生育率(%)100%;、九年义务教育率(%)≥80;、村民环境状况满意率(%)100%; 实现村庄绿化、院坝净化、道路硬化。通村主干公路建成水泥路路,路旁绿化;落实道路养护和清洁责任,彻底治理脏、乱、差,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整体美化,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化多功能活动室,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人居环境
1、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2、加强能源建设,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池,改善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彻底治理生态环境,达到净化村内环境,开发新型能源,发展生态经济,富裕村民的目的。
3、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认证工作。
4、积极进行村内环境治理,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规定门前、街道两侧不准堆放柴草、粪土。做到村内街道无污水、无垃圾、无污染、无侵占现象发生。修建垃圾堆放点4个,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清理。
(二)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村经济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内容。本村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农业大户培育和实施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以“提质增效”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畜牧、林竹、劳务、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保护好现有高产农产品,加大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发展茶业、渔业、蚕桑、畜禽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确保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三岔河水库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带动餐饮、房产等产业,促进商品流通。
(三)文化阵地建设 顺应农民群众渴求知识愿望不断增强的需要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教育、卫生、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同时进一步改善文化活动条件,加快有线电视入户,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1、抓好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建成村文化多功能活动室,配备部分科技知识类图书和各类体育活动器材,丰富全村各类人员的业余文体生活。
2、加强教育,建设先进文化。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的,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宣传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家庭观和生育观,倡导婚事、丧事简办、新办,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着力改变农民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
3、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积极培训村医,提高医疗水平,使全体村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五、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犍为县定文镇方井村位于定文镇的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水文条件 全村共修建蓄水池50口;整治、修建囤水田100口,蓄水面达26.7万立方,使全村产业发展具备了充足的工程水源保证。
4、人口状况 该村现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20户,人口1988人,全村农业户口占95%。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落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6、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方井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方井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按照产业模式发展,遵循市场规律经营。
7、交通设施现状 定文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道路改造,该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道路和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村中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收集,村上负责清运,镇上负责转运。
9、绿化现状
方井村主干道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小林村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要采取“点与面”相结全的办法,加快沼气池建设,特别是畜禽养殖专业大户必须采取干湿分离、通过沼气净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粪便。畜禽饮用水取水水源的水塘,严禁肥水养殖。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六、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方井村在定文镇西北部。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交通十分便利,对外交通非常便捷顺畅。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方井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方井镇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地区较远,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方井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竹、茶、渔业发展较快,林、茶、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市级村生态建设的全面启动,市创建工作的开展。方井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时机,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七、制约因素分析
1、历史遗留债务过多,严重束缚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环境基础建设滞后,生活污染较为突出。排污沟管缺乏,未形成规范的排水体系,尚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户污水采用沼气池、化粪池处理后部分用作农肥,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农户数量较少,受益农户比例较低。
3、存在农业在源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需改善。尽管方井村当前的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均控制在一定水平,但仍然给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也带来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急需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业发展,养殖污染控制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污水和粪便的收集和综合利用仍需进一步规范。
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八、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成员、各组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年终绩效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方井村已按照省、市环保局下发的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6、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
第二篇:生态村建设材料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文件
庆平镇政发[2012]15号
关于平安镇民族村“省级生态村”
验 收 的 申 请
庆安县人民政府:
根据环发[2010]75号和黑环发[2010]104号文件精神,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镇民族村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严格按照“省级生态村考核标准(试行)”进行建设和治理。民族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村长为主“省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生态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指标符合“省级生态村考核标准(试行)”,为此,申请庆安县人民政府给予审查验收。
此申请妥否,请批示。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 四月二十一 日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文件
庆平镇政发[2010]16号
关于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建设规划的请示
县政府:
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安镇民族村坚持实施县委提出的“外向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升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争先、创业、和谐,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的综合水平,打造庆安县东部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经济实力,最具人居环境的生态村,镇党委镇政府适应发展和民意需要,制定了民族村省级生态村建设规划。请批复。
平安镇人民政府
庆安县
二O一O年五月五日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文件
庆平镇政发[2012]13号
关于平安镇民族村申报省级
生 态 村 的 请 示
县政府:
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安镇民族村坚持实施县委提出的“外向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升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开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争先、创业、和谐,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的综合水平,打造庆安县中部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经济实力,最具人居环境的生态村,镇党委镇政府适应发展和民意需要,制定了民族村省级生态村建设规划。请批复。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基本条件部分
庆安县平安镇民族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2009-2015)
第一章
总
论 1、1 规划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这安全的基本战略,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观点的提出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方向。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村的必然选择,2001年黑龙江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讨论通过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省的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我县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把握机遇,立足长远,以创建和谐村为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民族村的经济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中共庆安县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创建和谐庆安”的战略目标。县人大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生态村的决定,民族村两委班子制定了《民族村生态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任务。1、2 规划目的
编制民族村生态村建设规划,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民族村生态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艰巨任务;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构建生态村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民族村实际,有针对性研究生态村建设的保障措施,使生态村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深入开展。1、3 规划理念
本规划贯彻“和谐发展”这个基本理念,遵循客观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以我村主要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经济为主线,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民族村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具有生态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绿色生态村。
生态系统健康
健康是生态村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特征。健康的农村生态系统,不仅意味着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生活系统建设和完整,也包括农村人群的健康和社会健康,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良好的生命支持系统,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使人们在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料、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在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安全域限内得到发展。
具有生态活动
活力是生态县旺盛生命力的象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自然各个方面,表现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发展效率。通过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农村发展与生态支持系统的互动调控及生态系
统培育,提高农村生态系统活力水平。
保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与和谐,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规划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观,对互助发展战略进行宏观把握和科学指导。1、4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绥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绥化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绥化绿色长廊工程建设规划》
《庆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1、5 规划范围
庆安镇民族村区域,总面积 6.6平方公里。1、6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05年
近期(启动期):2005年-2009年; 中期(发展期):2010年-2012年; 远期(深化期):2013年-2015年。
第二章
生态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2、1
基本情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南端接壤处,东隔安邦河与伊春隔河相望,北隔欧根河与绥棱接壤,西靠绥化市,南临巴、木、通,距省会哈尔滨市180公里。民族村距离庆安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0亩,水面30亩,林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有4个自然屯,有农户180户,人口782人,劳动力540人。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劳务跨国输出为主。2006年民族村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试点村之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族村突出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切实加大了基础建设和环境改善工作力度。凭借地缘优势,迅速壮大了水稻、蔬菜、劳务、畜牧四大主导产业,依托四个产业协会成立了四个产业协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章
生态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设生态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
谐民族村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也是事关我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3、1
指导思想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绥化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庆安县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和谐互助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重点,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县建设,促进庆安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2
基本原则 3、2、1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三个效益并重原则 应将优化经济结构、居民脱贫致富、城镇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三个效益最佳化。3、2、2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
在保证总体布局目标和建设时限不变的前提下,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层次应发挥各自优势,选择不同的建设方式,突出各自特点,发挥综合治理效果。3、2、3
坚持抓机遇,加快发展,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扶持“十弱县”的历史机遇,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工业集
团化、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推动生态建设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3、2、4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的原则
以搞活国有企业,培育市场主体为中心,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社会经济潜能,为建设生态县注入活力。3、2、5
坚持全方位开放建设的原则
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广开门户,借水行舟、借力兴业,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和各类人才。形成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3、2、6
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
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行集约化经营,切实把生态县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2、7
坚持依法保护与治理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3、3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村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力相适应,把民族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生态平衡,文明富饶的和谐新农村。3、3、1
农业生态经济区
以张嗑吧屯为重点,充分发挥和挖掘本地区域优势,发展棚室经济和绿色食品得到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发展潜力,调整和优化
农业结构,加快特色经济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护和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3、3、2
生态旅游经济区
依托优势,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科学开发旅游资源。3、3、3
林业生态经济区
以封山同育林,退耕还林建设为重点,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绿色林、特色林,有步骤、有重点地更新农田防护林,增加品种发展林木加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章
生态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4、1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按照“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高技术含量产业为先导,优质高效农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生态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型 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费、高污染型 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民族村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资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推动“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伟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突破口,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依靠 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充分发挥企业在物质循环系中的主体作用。4、1、1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以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统一为目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4、1、1、1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改革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提高作物水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适当控制水产养殖规模,防止因过度养殖引起生物链的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运用生物技术,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研究和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合理开发和治理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坡,提高森林和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对利用不尽合理的山丘坡地,要予以调整种植结构,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4、1、1、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经构和产品结构。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提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 经济作物,加快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和劳务经济,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主导产业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农业结构。4、1、1、3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围 绕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展壮大一批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订单农业,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着力构建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民“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组织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到县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业个别领域向效益型农业产业发展,经营规模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特色为主的基地,以肉羊、黄牛等养殖业和香瓜种植业为主;以绿色玉米、无公害大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加速总量扩张,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新突破。4、1、1、4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建立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以农田为重点的粮经作物轮作和间套作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以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平衡施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以及生物物种共生、田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建立多个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污治污、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以生产大宗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到以生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商品为主,以传统种养业生产为主到以工厂化深加工生产为主,从以生产物质产品导向到以提供社会和生态服务导向的转型。
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合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互相促进,减少农药、化肥和其他资源的消耗,达到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积极发展生物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4、1、1、5
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监测网络,开展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影响的全过程监测;完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评价及预警体系;强化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监测及产品安全管理,创建各类特色的无公害产品生态示范基地及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行“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工程建设,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
开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认证。鼓励农民和企业在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对种植—生产—销售全过程控制,达到相应的标准,并通过认识;推进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程,着重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养殖业自身污染等环境问题。建立生物保护监测网络,开展动植物有害生物疫情调查,建成病毒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外来生物风险分析,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全面实行绿色环境标志和农产品质量认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4、1、1、6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引进各类农业技术及其推广和应用,专项扶持八大农业科技行动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和“百万农民”科技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农业专业。加强农经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与“农村”实行资源共享,开通网上专家资源系统,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培养一批基层科技兴农带头人,选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加快政
府相关职能转变,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作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协调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推广生物防治,开展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系统,避免在同一地方长期、连续、单一的种植同一作物。充分利用塑料大棚、防虫网的防虫作用,降低农药使用量。4、2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我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创建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村。
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四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高)、坚持“四新”(规划思路新、设计主意新、建设风格新、经营手段新),体现“四气”(大气、洋气、帅气、雅气)。总的发展思路是突出生态(天然、绿色、环保)主题,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绿色工贸经济为支撑,以黑土文化为底蕴,打造四个(风格独特、品位突出、功能齐全、服务优良)优势,建设三型(公园型、别墅型、花园型)生态小区。力争经过努力,把民族村建成“村在林中,街在草中,院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型小社区。建成旅游景点品味独特,居住环境舒适高雅,饮食消费城镇化。建成春来苍松、垂柳争相吐绿,丁香、玫瑰竞相吐艳,生机勃发;夏至,荷花出泥,亭亭玉立,玉兰吐艳,馨香扑鼻;秋到,菊吐黄花、芙蓉争艳、万紫千红、米豆飘香;冬时,松柏长青,一片苍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花园式小社区。通过发展生态环境,真正营造民族村特有的
“天蓝、地绿、花香、水清、气爽”小气候打造生态磁场,搭建绿色平台,到了民族村让人产生如入人间圣地,到世外桃源的感觉,让人们真正了解民族村,慕名而来,留连忘返。4、2、1
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畜禽管理,健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法规管理与政策体系,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分散的养殖畜禽逐步集中与规模化,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建设好有机肥料收集及沼气池建设。
改进农业施用肥料结构,应用生态复合肥、空释肥、微生物肥、绿肥等,代替单纯全施化肥的农田,逐步降低化肥使用量,降低农田肥料流失量,维护和改善地力,保障与提高农作物单产量,引进和应用一些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制定和组织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推广计划。2011年,全村平衡施肥总面积达8000亩。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开展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4、2、2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4、3
注重抓好生态林建设,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通过生态林建设,改善农业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2011年,村有林地面积达到1000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0%。2015年,村有林地面积达到1200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2%,村屯绿化覆被率达到24.5%。坚持科技兴林,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含量,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施、调整结构、优化林种和树种。坚持单项工程建设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建立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搞好科技咨询、服务、培训和实验示范等科技推广工作,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生产全过程
充分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行“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政策,打破所有制界限,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最大限度地推进广大群众造林经营机制市场化进程。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要搞好标志型工程建设,突出一至二个建设项目,实施精品战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对“三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搞好设计施工 4、3、1
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物生存空间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我村优良的区域环境,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利用模地、拼块、廊道、以及动植物、热能空气等,建设生态环境,美化村屯绿地、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特色、安全、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4、4
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我村优良的区域环境,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生态环境,美化绿地系统、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安全、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4、4、1
建设生态住宅
国家建设部指定的“生态住宅技术标准”。主要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
2015年,村住房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住宅的全部生活用水;应用沼气及秸秆气化,解决部分住宅的生活用能设施有利于
节能的建筑导向和住宅空气循环系统。4、4、2
优化生态交通网络
充分体现生态化、快捷化、信息化、人性化生态交通体系要求,建成包括干道、支道等组成的交通网络,形成区间顺畅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客运交通结构。4、4、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结合农村城市化进程,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
按照“农田园区化、生产清洁化、管理社会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实改变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建成环境优美的村庄,促进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力争到2015年,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村的4个自然屯的95%以上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加快实施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结合村规划及供水特点,解决饮水质量低的问题。
积极开展绿化造林。促进村庄绿化建设,使之成为绿化造林的一个新亮点。结合农田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对位于乡道、村道沿线的屯,以道路绿化为重占,将绿化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构筑绿色经济走廊,实现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4、5
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生态县的主流文化,是现代文明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建设生态村就是要以特有的文化优势为基础,通过
生态文化、认识文化和机制文化建设,从观念、意识、体制、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公共秩序,建设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为核心,以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相互统一的村屯生态文化,凝聚成具有生态特征的人文精神,使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村共同理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4、5、1
积极培育生态理念
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普及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广泛传播环境污染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生态环保,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倡导节药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4、5、1、1
加强全民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应区分层次、突出重点、讲究方法、提高质量。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主题教育。一是生态警示教育。主要结合我村目前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警示教育,向公众宣讲民族村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状况的解决和措施。二是生态保护教育。主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生态设施与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等为指导,对公众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工业生态、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全面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绿色消费教育。向公众全面介绍健康、绿色消费的有关知识,引导群众进行绿色消费,促进环境友好产品的全面发展。主要讲清环境友好产品的种类和差别、绿色标志产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安全食品的种类。四是生态文明教
育。主要向公众全面宣传21世纪的文明—生态文明,使公众认清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历史必然。4、5、1、2
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利用村务公开专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要及时报道和表扬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的剖析,普及环境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的自觉性。4、5、1、3
镇村生态文化建设
保护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切实加强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扶持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积极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节术,特别是要呵护、弘扬、扶持并创新具有环境道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大力倡导扶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文化。创新生态文化村进家庭的活动和机制。规范村规民约,强化生态理念,促进环境道德建设。4、6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 4、6、1
建立社会发展支撑体系 4、6、1、1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
适度控制人口规模。考虑人口自然发展规律、经济要素制约的要求,2015年民族村人口控制在790人以内,积极发展人力资源。调整优化人口迁入结构,提高迁入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宽松条件,建立人才创业无障碍机制。
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总量调控,加强管理。按照有关政策法规,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
信息系统。将户籍人口、迁移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纳入统计范围,并建立管理信息库,实施信息平台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效率。4、6、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强企业吸纳能力,使绝大多数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从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和失业风险。要建立健全新农保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到2015年,新农保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建立和完善适宜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补充保险,统筹规划,兼顾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融资渠道;普及保障面,保障到社会的每个成员。拓展就业渠道,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改善低收入群众的生活。4、6、1、3
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不仅是整个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昔体制、整合资源、城镇兼顾、重在农村”的原则,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创新,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
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应急治疗救治体系以及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体系,基本满足村民的卫生服务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4、6、2、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土地配置方式,实行占用耕地之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鼓励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身发展。推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用地审查制度,实行农村建设用地服从土地总体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建立土地利用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体制,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严肃查处。严格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和农村规划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用地的批后核查制度,规范对土地集约利用强度低的限制供地、限期整改的制度。建立建设用地生产报批的信用档案和评价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全面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科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规范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土地市场,运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土地执法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管理的动态监测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土地资源再利用工作。在农村建设、工业项目建设前期,要充分做好表层优质土壤迁移,可用作花木基地土壤流失的补充或贫瘠土地的改良,彻底改变目前大量肥沃土壤被填埋的浪费现象。4、6、2、2
加紧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调整能源结构。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洁能源。重视发展沼气、节能灶、太阳能、风能等,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节约集约利用能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严格市场准入,抓紧完善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准入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加大节能宣传,培养节能意识,养成全社会的节能方式。
第五章
生态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5、1
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生态村建设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协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序扎实地开展生态工程项目 建设,夯实生态村建设和发展基础,发挥重点项目 的支撑作用,推进生态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为实现民族生态村建设目标,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支撑体系等建设领域,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水利、生态林业、生态村屯、生态环保、生态文化等项目建设。5、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5、2、1
投资预算
为实现启动期(2005-2009)、发展期(2010-2012)和深化期(2013-2015)的规划目标,需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水利、生态林业、生态村屯、生态环保及生态文化等七大工程建设,涉及重点建设项目约为28个,共需投资7285万元,其中发展期投入5662万元、深化期需投资1623万元。6、2、2
经费渠道
总的原则是以自筹为主,尽力争取国家支持,取得一定的启动资金,规划资金和运转资金。要建立国家立项融资、有关部门助资、联合开发引资、各级银行贷款、村及集体筹资、农户个人出资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投次体系,使生态村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具体开辟以下几个通道:一是争取若干重点项目例如国家基本建设目标,争取国家投资,分分步实施;二是争取各专业银行贷款。根据工程项目不同类别,不同行业,分别采取对口申请国家或地方各专业银行贷款;三是环保治理资金集中使用;四是动员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投资、投工、投劳、以工代赈;五是本村自筹,每年按预算入收,安排一些重点项目进行投資; 六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力量,出劳务、尽义务,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七是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建设,引进发达地区、省份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投资渠道。5、2、3
效益分析 5、2、3、1
经济效益
通过生态村建设,必将推动全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 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平均增长9%和8.4%。5、2、3、2
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村建设,全村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适宜性得到极大增强,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农村资源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农副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还田率达2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2.6以上,基本农田全部实现高产稳产;空气、水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分别达到省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村饮用水源合格率达到100%。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村屯生活污水治理达标工程得到全面推广运用,公共绿地面积逐年增加,村屯及庭院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5、2、3、3
社会效益
2011年通过生态村建设,社会建设成效卓著,村屯社会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镇村实现连动发展,村民的收入不断断的提高,同时社会贫富差距被控制在警戒范围内并不断缩小。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文件
庆平镇政发[2010]20号
关于印发《庆安县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的通知
民族村各屯、村民小组:
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事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环发[2010]75号文件精神,在全村深入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现印发《庆安县庆安镇民族村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给你们,望民族村各屯、村民小组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四月二十日
庆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文件
庆平镇政发[2010]19号
关于庆安县平安镇民族村成立创建省级
“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民族村各屯、村民小组:
为了加强生态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依法推进生态屯建设,经村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民族村生态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金春明 副组长:林光龙 成员:金春日
徐胡元
金真姬
李明范
民族村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由金春明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林光龙担任。成员由各村民小组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屯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安县平安镇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四月二十日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庆
实
施
方
案
为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我村的整体文明水平,通过创建生态村这一重要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我村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村,努力实现我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示,通过开展创建“生态村”活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不断促进我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等特色鲜明、格调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通过村民民主大会完善《村管理实施细则》《村民管理暂行办法》、《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长效机制。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我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村民教育、村屯管理等内容,使我村环境变化和产业发展同步,村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我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农村建设应从我村的实际出发,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经济能力、科技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二)统一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建设的三个阶段,并且分解落实、分部门组织实施,对已经达到目标的项目,巩固成果。
(三)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我村容村貌,提高环境质量。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教育,增强群众参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坚持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进行资源重组,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改善我村环境,加速经济发展。
四、具体实施
(一)建设管理
我村成立的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我村党支部书记亲自负总责,各自然屯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具体保障措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逐年提高人均住宅面积。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我村道路硬化建设进程。加快道路的绿化、美化、香化、便捷化建设。
(2)实现我村饮用水合格率100%。(3)实现我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4)实现生活垃圾清运率100%。(5)建立全方位通信、电视收视网络。
(6)建立完善、优质的服务体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7)加强我村绿化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村。
(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1、禁止随意倾倒垃圾、废物。
2、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回收利用体系,节约能源。
3、强化生活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保证村民饮用水的安全。
4、控制我村各类噪声源,为村民提供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
5、强化环境监测工作,控制大气污染,为村民提供一个清新的生活空间。
6、加强我村绿化规划建设,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优美、洁净的生存空间。
(四)实施绿化工程,大力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扩大绿地面积,美化我村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休闲广场配套工程,为村民提供信息、娱乐场所。
(五)建立健全我村环境管理制度,保证村内环境建设的健康、顺利的进行。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工 作 总 结
为了更好的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我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开展工作,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饮用水源等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优美舒适、文明整洁的新农村。
一、基本情况
平安镇民族村位于庆安县东北15公里处,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屯,180户,782口人,劳动力540个,耕地面积8000亩,有休闲广场2处,文化娱乐中心1处,塘坝2座,绿色蔬菜大棚示范区1处。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业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近20000元。经过多年建设,现在民族村饮用水合格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85%,生活污水处理率50%以上,清洁能源普及率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有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农药化肥平均使用率低于全县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村民环境满意度98%。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生态村建设工作,是全体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已被群众广泛接受,一个人人讲环保生态文明的村风已形成。近几年来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产业结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一)、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民俗教育活动,科普之东农技学习热潮,开展了争创“好婆 婆、好媳妇”的评选活动,开展了“农技知识”大比赛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学文化用科学的意识,为村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村
屯道路四通八达,有白色路面8公里。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为我村打造生态旅游休闲村奠定了基础。民族村距离庆安县城东北15公里处,幅员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0亩,水面30亩,林地面积1000亩。全村共有4个自然屯,有农户180户,人口782人,劳动力540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1名。
(三)、绿化村屯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村
村民以及辖区内的民营企业、积极植树种草,美化香化村屯环境。我村现有林地1000多亩,森林覆被率10%以上。
1、具体措施和办法
1、加强领导,成立创建机构
加强生态村工作建设的开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我们按照要求,多次召开村委玉子会议和党员组长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全村上下思想认识,把生态村创建作为一项重大事实工程来抓,认真做到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其他人员配合抓。成立了村生态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金春明
成员:林光龙
金真姬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气氛
广泛宣传、营造气氛。要掀起新一轮的环境综合整治宣传高潮,充分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标语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优美示范创建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具体内容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调动党员干部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及时发现并认真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随时制定有利于活动开展的好办法和好建议。
3、加强领导,长期坚持不懈
支部书记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按照制定的每一项工作,抓好落实,保证各项工程 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4、生态效益赢得经济效益
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休闲旅游,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回归原始,已成为一种时尚,以生态文化内涵为主的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普遍的期望,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把发展生态文化运动休闲新农村作为我村长期规划。
我村要以长期的信心和实际行动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村民赢得经济效益,为我村赢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田园、自然风光资源优势。把民族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吃、住、休、游、购、娱为一体的“生态新村”。
总之民族村将以生态建设和自然风光为本,以现代农村建设为魂,把民族村打造成整体形象鲜明,村互助裕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休闲示范村。
社会状况1-1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村容建设和发展规划证明材料
制定了符合区域保护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并报省、市环保部门备案,村域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生产区(畜禽养殖区)与生活区分离;无破坏林地、古树名木、自然景观的事件发生;村容整洁,村域范围无乱搭乱建及随地乱扔垃圾现象,管理有序;村域内地表水满足环境功能要求,无异味、臭味(包括排灌沟、渠、水塘等。不含非本村管辖的专门用于排污的过境河道、排污沟等);村内宅边、路旁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均植树;空气质量好,无违
法焚烧秸秆垃圾等现象。
庆安县环境保护局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社会状况1-2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村民环保意识与污染事件证明材料
村内村民认真履行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制度,近三年内没有受到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村内没有大于25度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破坏草原、开山采矿、乱挖中草药及捕杀、贩卖、食用受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现象;近三年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近三牛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庆安县环境保护局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社会状况1-3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设省级生态村
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执行情况证明材料
民族村内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企业,村内布局合理。
庆安县环境保护局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社会状况1-4
平安镇民族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宣传教育与生态文明证明材料
制定了包括保护环境在内的村规民约,家喻户晓;有固定的环保宣传设施,内容经常更新,并且群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环境意识,有正常的反映保护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庆安县环境保护局
二O一二年四月十日
关于修建村白色路面的会议纪要
时间:2009年4月12日,8时 地点:村委会办公室 主持:金春明
参加人员:金春日
金真姬
林光龙
李明范 记录:林光龙 议题:
1、修建村内主干道白色路面
2、确定路面规格
3、讨论村里投资和村民集资问题
一、入会人员一致同意:修路。
二、路面规格:8公里
长3.5米宽
20厘米厚 两侧路肩各1米。
三、路两侧挖顺水沟,并栽植好护路林——垂柳,路两侧各四行。
四、资金来源:在国拨资金的基础上民族村集体出10万元,村民集资10万元。
五、村里公开发标,并设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
关于创建生态村工作的纪要
时间:2009年5月5日,18时 地点:村委会 主持:金春明
参加人员:金春明
金真姬
林光龙
李明范
记录:林光龙
议题:
1、组建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
2、部署生态村建设工作
3、相关工作要求
一、组建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金春明 副组长:林光龙
成员:金真姬
李明范
二、主要工作任务:道路改造、村内8公里主干道全部修成水泥路面,休闲广场建设、草坪、路灯、景灯、路灯、体育广场建设、设篮球场及四周绿化、美化工作。建生态绿色示范区一处,村文化娱乐中心各一处,育苗基地一处,重建村办公室等。
民族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增强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 责任制。
一、村民聚居环境建设
(1)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小区道路硬质化;给排水设施到位;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设施配套到位;区内路灯安装到位;区内绿化实施到位。
(2)科学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严格点
外违章过渡房管理。对凡具备进区建购房条件都进小区建房或购房,严格规范农民过渡房审批管理,未经审批、未足额缴纳违规拆除保证金或超标准建房查处。
(3)宅基地复垦。年内完成村交农户原住房拆除任务,宅基地复垦经县国土局验收确认的。
二、农村环境整治(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水沟、道路、绿化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队伍健全、运转正常、考核到位。
2、实行“户收集、组保洁、村运转”机制。
3、水沟环境整治、绿化、管护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村容整治,顺利通过县考核 验收。
(2)卫生屯、生态屯创建。按照“六清六建”要求,全面完成2009年水沟整治任务,且通过县验收;经县验收,成为卫生屯、生态屯。
(3)绿化合格屯建设。按时完成成片造林、农田林网、道路绿化任务,经县验收成为绿化合格屯。
(4)农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完成各类新型农机具推广任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且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渠道管护达标和省平安农村村(屯)创建工作。
民族村村民文明公约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我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民族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规民约》。
1、全村人民必须自觉维护社会治安,认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增强法律意识。
2、全村人民必须增强防范意识,强化防范措施,各种车辆、仓库、房门、大门晚上必须上锁,大牲畜晚上8点前必须进圈上锁,防止盗情发生。
3、全村必须实行十户联防制度,坚持昼夜巡逻,要按时上岗,不得漏岗,否则每漏岗一次,罚款100元。如有盗情或其它案情发生,实行村委会主任、治保主任连带责任追究制度,按比例处罚。
4、全村人民要彻底识破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反党、反人民的真实面目,做到不信不传,否则每发现一例,罚款100元,对提供场所
和组织者要重罚,情况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5、全村人民必须增强安全防火意识,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各村以自然屯为单位,必须配备防火旗一面,要以风为令,及时升旗警示,否则,每漏升一次罚责任人100元。
6、全村居民要以旗为令,做到四级风以上停止一切用火,否则每发现一次罚当事人50元。同时,要做到室外不吸烟,倒灰不带火,小孩不玩火,不准在林区内烧纸,违者罚款50元。
7、如果发生火灾,罚村书记、村委会主任、治安主任各100元,罚治安员50元。对工作不利,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给予相关责任人必要的行政处分。
8、农户柴草垛必须放在屯外指定地点,凡应搬出屯外而没搬出的柴草垛发现一个罚所在村书记、村长、连长、组长各30元,罚后必须搬出,如自己不搬,由村里派人搬出,其费用由农户自负。
9、广大干部群众必须爱护公共财物,对破坏公共设施的除照价赔偿外,另加2倍罚款,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10、严禁乱砍滥伐,对退砍树枝的每根罚5元,超2厘米粗一米长每根罚10元,对倒树、站干树、不经林业部门批准,锯下拉回的均按乱砍滥伐严重处罚。
11、不准在林地里放牲畜,不准在树木上拴停大牲畜,牲畜一律不准进入绿化带内,对毁坏的树木、农作物按当地价赔偿外,另加2倍罚款。
12、充分发挥联防队作用,各村要配备护林员,加强对林木资源的管理管护,防止盗伐林木的现象发生,如果护林员知情不报或监守自盗,按发生额2倍以上罚款,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3、严格执行镇政府制定的《林木资源管理办法》、《林木资源拍卖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罚。
14、严禁随地乱取土,保护资源不受侵害,违者除责令将挖走的土拉回来填平外,再追加罚款200元。
15、严格加强殡葬管理,非规划指定墓地,公路两侧严禁埋坟,违者除清除外,处以200元罚款,对不火化深埋的必须起尸火化,情节严重的交殡葬管理部门处理,并每具罚款2000元。
16、严禁私卖墓地,对私卖墓地的除对责任人批评教育外,处以500元罚款,并没收全部收入。
17、严格水电管理,对私自安装水电设施的限期拆除,否则每次罚款100元。
18、对未经批准,私建乱建房屋的限期拆除,视情节轻重,处200-500元罚款。
19、全村人民必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卫生意识确保身心健康。
20、村屯内主次道路要努力实现砂石化,坚决开通死路,尽可能加宽窄路,通直弯路,整修造型。所辖路段要上养护砂石,每延长米不少于0.2立方米,保证村村通,屯屯通,确保坚实平整,车辆畅通。
21、全村路边沟要统一标准,做到沟沿平直,沟底平整,清淤排阻,力保排水通畅。
22、各村要及时修整辖区内破损和不坚固的危险桥涵,家家有入户桥涵,对没有入户桥涵的村屯,要规划修筑永久性桥涵,保证沟沟相通。
23、各村绿化带建设要以屯为单位,统一宽度,植树标准一至,栽花要打好垄或床,并拉防护网。
24、街院卫生要保持清洁,畜禽圈舍、仓房、厕所要常掏,修补完好。院墙要达到边缘整齐,高度一致,坚决做到三堆(粪肥、垃圾、柴草)及时出屯,废弃地和沟泡要彻底清除垃圾和臭水,尽最大努力治理利用起来。
25、村办公室及校园建设要清洁整齐,生态,设施及办公用品摆放合理,实现绿化、美化、香化、净化。
26、各屯必须建成2条标准化街道,要做到路面平整,路沟通畅,桥涵通水,板杖整齐统一,路两侧枯栽花种草,拉防护网,并配备垃圾箱。
27、要通过标语、口号、横幅等宣传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五要”、“五做到”,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8、要建管结合,常抓不懈,坚持常年管护,常年检查。要建立和完善门前三包,(铺好路、管好树、清好沟,备好垃圾兜)牲畜管理,垃圾日产日清等各种有效管护责任制,把建管有机结合,变成群众自觉行动。
29、各村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十化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班子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较高威信。
30、各村要积极发展市场经济,走产业化道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上找出路、见效益,使村增积累、户增收入。
31、要建立村民代表队伍,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选举和评议村干部制度,并建立村务公开栏。
32、坚持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群众自治组织健全,节俭婚丧事,无聚众赌博、无封建迷信活动。
33、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辍学率严格控制在3%以下。
34、倡导全村人民使用文明、健康语言,讲话态度和蔼,礼貌待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35、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注重培养科技示范户,引带农民科技致富。
36、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优生,无计划外生育。
37、各村要有文化活动阵地,经常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活跃村屯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38、积极开展新型合作医疗事业,电话、自来水、住房砖瓦化入户率不断提升。
39、要全面加强对五保户、优抚对象、孤寡老人的安置,使他们衣食无忧,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对子女不赡养老人的要进行批评教育。
40、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治保调解组织健全,建立群防群治组织,及时化解矛盾,人人遵守村规民约,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41、各村要加强“十星”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选方案和奖励办法使活动规范,参与面广。
42、要积极推进“五户”建设工作,要抓一个“五户”建设示范屯,每个屯至少抓5个以上典型中心户,按照“五户”建设“二个功能”、“三个条件”标准,结合党团员服务区,使各类中心户明确职责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不断地向周围农民辐射。
43、严格加强对宗教场所、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员的管理,严防邪教组织的利用渗透。
44、全村要重点加强牲畜防疫工作,要面面具到,不留死角死面,发现疫情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对知情不报或逃避防疫的要给予当事人处100元罚款。
45、对村级财务管理,经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检查,依据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按发生额处以当事人2倍以上罚款。
46、坚决控制集体越级上访和个人越级上访;不发生群众集体闹事事件;杜绝到绥化市以上集体上访;到庆安县集体上访控制在3批次以内,个人上访控制在15批次以内。信访问题的办结率和就地解决率达98%。发生上访事件按信访实施意见处理。
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
(八要八不要)
一要遵纪守法,改造义务;不要违法乱纪,滋事造事。
二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要听巫信教,崇邪拜教。
三要弘扬美德,尊老爱幼;不要虐待老人,岐视妇女。
四要彼此谦让,互相尊重;不要恶语伤人,以强欺弱。
五要艰苦创业,科技兴农;不要奢侈浪费,愚味落后。
六要礼貌待人,热情好客;不要污言秽语,懒惰涣使。
七要男女平等,优生优育;不要性别歧视,违反国策。
八要美化环境,爱护公物;不要垃圾乱扔,陋习滥行。
第三篇:文井镇中学图书馆工作总结
文井镇中学图书馆工作总结
文井镇中学刘子顺
学校的发展,文化先行;学生的成材,知识和智力背景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传播文化,向广大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图书馆,责无旁贷地被推向了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我校自成立以来,就在全校确立实施了文化立校方略。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领导重视,广大师生积极配合,加上我们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应有的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特对本期的图书管理工作如下总结:
一、重视学习,加强业务修养。
图书室的工作一部分是图书目录的编辑整理工作,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日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越来越走向现代化。因此,图书管理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书籍分类,现代的图书管理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体系。针对这种情况,自己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己经常加强图书科学管理的知识,科学分类的知识,潜心研究图书管理的方法,使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用于实际的图书管理工作中,使我校的图书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完善。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需要有耐心,非常细致的工作,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加强业务修养,对待图书管理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时时以图书管理员职责要求自己,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借阅者,并不厌其烦地为他们选取所需的书,使他们高高兴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加强图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学校藏书是4.5万多册,由于全校师生人数多,借阅一次数量多,因而图书有出现借放、破损等情况,自己每天借阅工作结束后,都将当天所涉及的书进行仔细检查,将借放的图书重新归类,将破损、无标签的图书重新粘补,始终保持借出的图书整洁、美观、规范,杜绝了丢失现象,无损坏情况发生。在我们的细心管理,做到了图书室的图书无虫蛀,无受潮,无鼠耗,无溃烂的情况发生,使图书的完好率达100%。
图书的管理只是途径,图书借阅从中获取知识才是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开学初,根据图书室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整理、清理,对上期末新购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图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完善了借阅图书制度,自己总是尽量延长图书借阅时间,这样不仅使他们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陶冶了情操,造就了品格修养和意志,充分发挥了图书的传知育人作用。
三、做好收集,提高宣传功效。
每学月完后,自己都把一月的借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填入学月报表,并作好笔记。自己在本期的图书管理工作中,作出较大努力,使本校图书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轨道,充分发挥了图书室应有的作用,当然,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会更加努力,使图书管理工作来断向前迈进。
四、认真出色地完成了阅览中心图书的剔旧换新的任务。
我们在不误学生阅读、教师借阅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不怕苦,不怕累,发挥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昼夜奋战对新购进的图书进行分类、著录、登记造册。对阅览中心的图书进行了剔旧换新,这是一项比较大的工作,工作比较苦累,但是全馆人员都带着伤痛,工作起来没有一句怨言,真正做到了想为图书馆的工作所想,急为图书馆的工作所急。
图书管理工作是非常繁琐而又神圣的。我们管理的是图书,传播的是文化和思想。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更加努力地工作,始终如一地遵循高效能、全方位、准确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每项工作都做到严、细、实,管理要有章有序,有始有终,使图书馆所有图书资料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让图书馆成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4年7月15日
第四篇:生态村建设工作报告
**生态村建设工作报告
环境保护是当时世界一大议题,也是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几年来*****在发展经济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随着国家、省、市、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进一步要求,**严格按照《“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把生态建设列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了*村生态村建设目标任务,**两委班子对生态村建设认识到位,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分工负责,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村建设工作积极拥护,大力支持并且互相监督,互相配合,齐抓共建示范村,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并经过县环境主管部门论证,经过努力工作,**生态环境良好,无超标排放污染行为和重污染企业等,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几年来无环境违法案件。
**今年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结合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使社区容貌整洁、美观,房前屋后,、院内和社区道路,无乱堆乱放生产、生活材料现象,全社区无乱堆、乱倒垃圾和生活废水的现象发生,真正做到村容整洁,群众对本社区环境很满意。
**居委会
2011年8月25日
**生态村建设技术报告
**几年来,大力加强生态村建设,把生态村建设列为本社区环境保护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各项指标达到技术标准。
1、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大力加强生态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本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2、**农民生活饮用水质良好,90%以上的家庭使用了自来水或使用自吸泵饮用地下深层水,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程度。
3、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全体村民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4、清洁能源普及率大于95%,大部分农户用上了太阳能、液化气等,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95%,生活垃圾处置率大于90%。
5、**广大干群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秸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农药使用强度≦3kg/hm2,化肥试用≦280kg/hm2,农村农民,农用地膜回收率90%。
**居委会
2011年8月25日
**生态示范户材料
**广大干群在积极创建生态示范村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合格标准组、户,例如***等,他们都是生态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户。
**生态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户,都能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生态环境意识高,积极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不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他们的居场所干净、整洁,布局合理,合理绿化,生活垃圾有序堆放,生活污水有序排放,他们认真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生活饮用水卫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他们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基本形成了一种生态经济模式,他们生活富裕,家庭和睦,邻里友善,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合理处置生活废弃物,人畜粪、尿,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5%。
**居委会
2011年8月25日
第五篇:生态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镇北堡镇昊苑村
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的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展开工作,以加强农村交通、文化、环境卫生饮用水源等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大生态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营造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新农村形象。
一、基本情况
昊苑村位于110国道西侧,距高家闸收费站1公里,南至滚钟口公路,西至贺兰山1150等高线,北接镇北堡村, 全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23户,1217人,其中贫困户38户152人,行政区域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04亩,其中种植经果林9200亩,生态林6400亩,农作物 4751.5亩,现有两个养殖小区,占地面积135亩,辖区内有四大民营企业(志辉公司、万义生态园、云山公司,恒泰元种禽公司,)一家外资企业(横滨碳素厂),现有村组干部9人,其中妇女干部1人,现有党员22人,其中女党员6人,预备党员2人。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业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
饮用水合格率为100%,卫生厕所普及率为100%,生活垃圾定点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75%,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2%,清洁
能源普及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有机、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为12个,农药化肥平均使用率低于全市水平,村民对环境满意度100%.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使全体村民的思想观发生了改变,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通过近年来的环境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变,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规范。
1、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在西夏区区委、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民俗教育活动,争创“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乡风文明进一步好转创造明礼节诚信,文明待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村庄道路四通八达柏油路近20公里,水泥硬化路10余公里,砂石路面30多公里,周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态旅游已初现规模,为我村打造生态旅游休闲村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绿化村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村。
村民以及辖区内的民营企业,积极植树造林绿化村庄道路以及公共空地是我村的绿化面积达到了14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7%以上,其中果林6800亩(农户种植1000亩)树种达120余种。
(1)镇北堡矿产品销售服务中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采矿区进行复垦,并组织以云山公司为首的采矿业植树造林4000亩,恢复生态植被,建立生态园区。
(2)万义生态园起初开荒造林2000亩,且逐渐的发展为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的生态园区,带动了昊苑村的经济发展。
(3)志辉公司建设的红柳湾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宏大,主要发展光管农业,旅游业,把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发挥了志辉最大的经济效益也给我村生态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具体措施和办法
1、加强领导,成立创建机构
加强生态村工作建设的开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我们按照要求,多次召开村委班子会议和党员组长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全村上下思想认识,把生态村创建做为一项重大事实工程来抓,认真做到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其他人员配合抓。成立镇北堡镇昊苑村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马仕宁(支部书记)副组长:袁辉(村主任)
成员:周颖贺加来张彩霞牛启文
曹东旭张继雄何万林何振国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气氛
广泛宣传、营造气氛。要掀起新一轮的环境综合整治宣传高潮,充分利用广播、村务公开栏标语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优美示范村创建的知道思想、目标要求和具体内容营造浓厚的活动氛
围,调动党员干部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及时发现并认真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随时制定有利于活动开展的好办法和好建议。
3、加强领导,长期坚持不懈
支部书记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按照制定的每一项工作,抓好落实,保证各项工程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4、生态效益赢得经济效益
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休闲旅游,发璞归真,崇尚自然,回归原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以生态文化内涵为主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普遍的期望,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把发展生态文化运动休闲新村作为我村长期的规划。
我村要以长期的信心和实际行动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村民赢得经济效益,为我村赢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果园。田园、自然风光等自然观光资源优势,把昊苑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集吃、住、休、游、购、娱为一体的“生态新村”使其成为银川市乃至全国休闲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总之,昊苑村将以生态建设和自然风光为本,以现代农村建设为魂,把昊苑村打造成为整体形象鲜明,村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休闲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