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南县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全南县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神,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享受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推进我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通过对全县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县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没有场地的要重点建好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指导已基本建成文化室、文化广场的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化完善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督促在建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限期按国家标准竣工。到2020年,完成38个省、市级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活动,文化广场就建到哪里。
2.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 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
3.整合贫困村宣传文化、党建、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
1.重点保证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落实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地区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年市、县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春联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2.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纳入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区域,优先满足贫困村用户的安装需求。
3.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权益。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
(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在每年国家、省、市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计划中对贫困村予以倾斜。落实贫困村设置政府购买文化室公益岗位不少于1名,贫困村文化室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发展,扩大贫困村受援点,增加贫 困村支援帮扶的文化骨干和文化服务项目。
(四)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
以落实国家将要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点带面推动公共文化建设
全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试点乡(镇)和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支持贫困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从2015年起,每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可复制的示范村,前两年建成示范点40个,后三年全面建成。各乡(镇)政府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布推进。
(六)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在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落实领导责任,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和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地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文化扶贫工作。要制定文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员,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联动和信息通报制度。文广新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教育、人社、体育、扶贫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的、工作任务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领导责任。
第二篇: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精神,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享受X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推进我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通过对全市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市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贫困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没有场地的要重点建好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指导已基本建成文化室、文化广场的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完善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督促在建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限期按国家标准竣工。到2020年,完成1419个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活动,文化广场就建到哪里。
2.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
3.整合贫困村宣传文化、党教、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
1.重点保证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落实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地区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年市、县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2.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纳入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区域,优先满足贫困村用户的安装需求。
3.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权益。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
(三)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
在每年国家“三区”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 计划中对贫困县予以倾斜。落实贫困村设置政府购买文化室公益岗位不少于1名,贫困村文化室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发展,扩大贫困村受援点,增加贫困村支援帮扶的文化骨干和文化服务项目。
(四)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
以落实国家将要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点带面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县和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支持贫困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从2015年起,每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可复制的示范村,前两年建成示范点100个,后三年全面建成。县、乡两级政府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步推进。
(六)支持贫困地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在推进“客家文化(X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 领导。各地要落实 领导责任,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和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级文广新部门要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文化扶贫工作。要制定文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路径,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员,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联动和信息通报制度。各级文广新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教育、人社、体育、扶贫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任务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领导责任。
第三篇:26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青海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9 号)精神及其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专项方案。
一、对象范围 全省 42 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 16 万户、52 万贫困人口中,实施文化惠民扶贫。
二、目标任务 (一)到 2019 年底,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整合现有的党员活动室等设施资源,在全省 1622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普遍统筹整合形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具体达到“八有”标准,即“有文化活动室、有文体活动广场、有农(牧)家书屋、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平台、有文化宣传栏、有文化设备器材、有文化管理员、有文体活动团队”。
(二)大力实施户户通、农牧区电影放映、农牧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省级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创
建,不断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基层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养。
三、进度安排 (一)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筹整合。2016 年完成400 个村的统筹整合任务;2017 年完成 500 个村的统筹整合任务;2018 年完成 500 个村的统筹整合任务;2019 年完成 222个村的统筹整合任务。
(二)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充分利用已落实的 4.18 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为全省 384 座广播电视台站配备数字化发射设备,将原有的广播电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升级,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确保 2016 年实现 1622 个贫困村全覆盖(个别地区因地形原因无法覆盖),力争让全省农村牧区都收听收看到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 。从 2016 年开始,每年投资 389.28 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对全省 1622 个贫困村实施公益电影放映,保证电影放映队伍人员、设备和车辆,每年放映 1.95 万场(次),保证每个贫困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四)开展文明村镇 及 “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按照省级文明村镇实行届期制、每三年命名表彰的原则,2019 年上半年,对 2016 至 2018 年各地省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和审批命名,对贫困村予以适当倾斜。从 2016 年起,把 1622 个贫困村纳入“五星级文明户”创建范围,与全省其
他村同步开展创建评比,至 2020 年,力争使贫困村“五星级文明户”达到总户数 40%左右。
四、政策措施(一)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宣传、文化、广电部门要加强配合,会同组织、科技、体育、文明办、教育、司法、农牧、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为贫困村各项文化扶贫工作提供便利,形成多部门联合推动工作的合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巩固提升,凡现有可集中利用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原则上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村两委办公场地、党员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同时考虑异地整村搬迁等因素,因地制宜,不搞重复,力求资源整合和再利用。集中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农(牧)家书屋、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资源,充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共建共享。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文化扶贫的支持力度,建设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解决为主,并采取帮扶部门支持、社会各方赞助的办法,拓宽投资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为文化扶贫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会同省财政部门,落实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专项资金,并通过
政府采购,集中为每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发服装、音响、乐器、电视机、DVD 等开展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方便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已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的贫困村不再重复实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项目。
(四)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会同省财政部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每年为每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文化工作专项经费 1 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0.2 万元,农牧家书屋图书更新 0.2 万元,文化活动 0.24万元,电影放映 0.24 万元,体育活动 0.12 万元),专项支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五)实施“三区”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争取落实“三区”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依托省、市(州)、县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加大对文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其更好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责任落实 (一)省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省广电局在全面掌握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并制定2016 至 2019 年工作推进计划。
(二)各市(州)、县级文化、广电主管部门按照分
解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时间表,盯紧任务,一个一个抓好落实。同时,制定本地贫困村文化服务基本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
(三)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扶贫验收工作采取县(市、区)自查,市(州)抽查、省核查的方式,每年对贫困村文化建设、服务和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逐级落实,并达到一定的覆盖面。其中,省对市(州)的核查面不得低于任务的 30%,市(州)对县(市、区)的抽查面不得低于 60%,县(市、区)对贫困村的验收达到 100%,逐个检查,确保质量。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除在全省通报外,作为重点督办事项,纳入下建设任务,组织重新检查验收。
第四篇:文化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
一、目标
针对全市2020年XXXX名贫困人口脱贫和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巩固提升等,实施文化扶贫行动。支持全市XX个贫困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已建成的XX个贫困村文化室进行巩固提升;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放,图书常更新,村村有多功能室、文化广场、阅报栏、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支持2个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支持贫困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实施文化惠民演出,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5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
1.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照指导标准,整合村文化室、村级广播、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阅报栏(屏)和体育健身设施等,设置标识与信息立牌、推进综合配套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打造“一村一院一品牌”,支持XX个贫困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XX个村的贫困户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2.贫困村文化室巩固提升。对已建成的贫困村文化室进行巩固提升,添置设备,统一标识,健全制度,满足艺术普及与贫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基本需要,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
3.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争取新开工2个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工程(XX区、XX县各一个)。提升两区县的广播电视质量,使贫困户能享受更加优质的广电服务。
4.阅报栏建设项目。按照指导标准,新建阅报栏53个,对已建阅报栏进行提升优化。让贫困户能更方便快捷的了解相关脱贫及乡村振兴政策,助力脱贫奔康。
5.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新建11个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点倾向贫困人口较多乡镇。中央文明办和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在XX县共同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辅导员的培训”。
6.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项目。支持556个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包括二位蹬力器、腹肌架、太空漫步机、转腰器等健身器材。增强贫困户体质,利于乡村振兴发展。
7.系列文化惠民购买服务项目。对贫困县进行定向补助,支持贫困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购买文艺院团等基层文艺队伍演出,举办乡村艺术展演等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艺演出服务活动,组织各级文艺队伍开展惠民演出,全年不少于220场次。丰富贫困户文化生活,让群众参与文化惠民演出,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8.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项目。在贫困村放映公益电影XXXX场次,让贫困群众每个月能至少观看一场公益电影。
9.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项目。根据群众读书需求,对农家书屋图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更新,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不少于XX种。扩展贫困人口知识面,更好发展生产,有利于加快脱贫奔康进程。
三、资金筹措
为确保文化扶贫专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汇总各级各部门预算安排,2020年文化扶贫专项计划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XXXX万元。
第五篇: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区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象范围
以有扶贫工作任务的乡镇(街道)为实施范围,加强对全区的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的生态扶贫,并向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区和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倾斜。
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扶贫搬迁0.8万贫困人口,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重大生态问题基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经济长足发展,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增长,贫困地区林农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发改局)
加快脆弱地区生态治理步伐,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 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草)果产业。继续抓好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建立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二)加大生态资源利用(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旅游局、区发改局)
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森林及野生植物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植物花卉(彩叶)观赏、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人家,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加强国有林场重要景区(点)水电路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扩大游客规模,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和增加旅游服务收入。鼓励林农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有序开展林下野生菌和森林蔬菜采摘,推动珍稀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三)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牵头单位:区安监环保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在全区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大力开展“洁净水”行动,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系统。
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生态区,实施新村绿化。加强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防治力度,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在贫困乡镇(街道)、贫困村(居)及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养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
(四)推进防灾减灾避灾(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发改局)
在生态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结合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搬迁。加大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进度安排
(一)生态保护建设。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生态实现“由破坏大于治理向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水生态系统失衡得到根本扭转,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1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04万亩、0.1万亩、0.16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8.59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12.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35平方公里、65平方公里、50.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1.5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1万亩。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5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二)生态资源利用。到2017年底,新建森林人家5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10公里,供电和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0.5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50元。到2020年底,新建森林公园1个、森林人家10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20公里;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700元。
(三)人居环境改善。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前锋区建成省级生态区,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城区及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华蓥山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广安市国家级生态市规划建设要求,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区验收,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任务。到2020 年底,全区污水入网率、处理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各种有毒有害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点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稳定达标。
(四)防灾减灾避灾。一是避灾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采取“就近、集中、分散、自主安置”多种方式相结合推进避灾移民搬迁,2015年对48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93户,671人;2016年对39个灾 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20户,488人;2017年对26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91户,307人。二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强化工程治理。2015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2016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5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4处;2017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建设。2015-2017年,每年对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同时加强日常隐患巡查工作,动态巡查、重点核查,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撤离;根据隐患排查情况及时编制广安市前锋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和防治预案。对每处隐患点设立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并设立警示标牌。每年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生态用地,确保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力度。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贫困地区生态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争取将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
(三)强化移民搬迁政策支持。通过调拨、转让或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搬迁贫困户宅基地、口粮田。用好用活国家关于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政策、土地整治政策、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政策等。适当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自主移民”现象,要科学规范、合理引导、强化服务,研究解决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
(四)切实增加林农生态收入。建立支持林农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制,鼓励贫困地区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林农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林农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或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旅游企业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扩大普惠制生态建设政策覆盖范围,积极探索一事一议、村民 自建、以奖代补等方式,更好惠及贫困群众民生。
(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研究探索以生态景观评估价值、门票收益、基础设施等作抵押物申请生态旅游专项贷款的政策,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二、三级国家公益林经营利用改革试点,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强度和支持政策。
(六)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加强优良林(果)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困难地区植被恢复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林业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改革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将民营企业、社会业主纳入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安排范围,探索试点研究成果和推广示范先验收后补助制度。
(七)建立完善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区 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生态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五、责任落实
(一)加强对生态扶贫的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扶贫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生态扶贫的目标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区级部门负责将生态扶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协调争取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支持政策,加强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抓好检查指导、监督管理和工作考核,形成运行高效的生态扶贫推进机制。
(三)区政府负责统筹本区域生态扶贫任务,制定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所辖贫困村,并加强指导监管和目标绩效考核工作。
(四)区政府是生态扶贫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负责制定本区域实施方案,将生态扶贫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抓好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