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7青海省金融扶贫专项方案
青海省金融扶贫专项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9号)精神及其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专项方案。
一、对象范围 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52万贫困人口中,实施金融扶贫。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撬动、支撑和保障作用。力争到2019年完成240亿元贷款规模,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有效金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从2016年起,以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为基础,通过扶贫主办银行制度、“双基联动合作贷款”、“金穗惠万家”、政策性担保贷款等形式,为39.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贷款,每年专项投放不低于25亿元,连续四年累计投放不低于100亿元。
从2016年起,以国家专项政策为支撑,切实发挥开发性和
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势,立足易地搬迁方案和资金需求,四年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6亿元以上。
从2016年起,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在政策、机构、人才、技术、资金、利率等方面的优势,围绕产业扶贫资金需求,创新产品服务,四年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74亿元以上,大力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产业扶贫和扶贫产业园区建设。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金融扶贫档案。摸清贫困户、能人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生产、生活、资产、发展情况,掌握金融需求、用途期限、抵质押等信息,建立金融扶贫服务档案,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和评定办法,设计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二)扩大扶贫信贷投放。各类金融机构要强化与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依托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找准定位,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人行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作用,积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成为金融扶贫服务主办银行,着力扩大扶贫领域信贷投放。金融扶贫服务主办银行对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村,可将其由财政扶持资金专项安排的50万元互助资金作为金融扶贫风险抵押资金,按主办银行制度,放大资金规模,用于支
持该贫困村集体及贫困户发展产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逐年增加对农牧区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创业创新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三)
积极 争取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扶贫资金。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专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契机,抓住其按照微利或保本原则发放长期贷款、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机遇,尽快明确政府购买服务主体和模式,创造贷款落地条件,扩大扶贫贷款规模和投放力度。
(四)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尽快组建政策性农牧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省级政策性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在贫困县设立政府出资的县级政策性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或省级政策性信贷担保公司办事处,重点开展扶贫担保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延伸基础金融服务,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在行政村增设标准网点、助农服务点、流动服务车以及ATM机、POS机等自助金融服务终端,实现金融服务载体在农牧区乡镇、村广覆盖。打造多功能综合惠农金融服务点,不断增加服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稳妥推进新型支付和交易结算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就近享受金融服务。培育发展产权流转平台,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交易规则,规范交易流程,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
(五)推进扶贫保险产品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稳定器”作用,防范和化解因灾返贫。对政策性农牧业保险提质扩面,每年增加1至2个县开展藏系羊、牦牛保险。积极发展农牧民养老健康保险、小额人身保险(丧葬保险)等普惠业务。构筑贫困人口保险保障线,通过个人缴费部分财政全额资助,对贫困人口实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农产品价格指数、天气指数等新兴保险产品,试点开展农牧区小额信贷保证保险。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扶贫支农支小再。
贷款政策。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作用,支持贫困地区“三农”、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对扶贫主办银行支持扶贫对象出现的流动性紧张,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
优惠贷款再贷款利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
(二)强化财税政策支持。
改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引导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增加的扶贫风险防控资金存入主办银行,用于风险补偿。按照放大5倍计算,四年累计不少于30亿元。
落实政策扶持资金。切实落实对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中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奖励补助等政策资金扶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以风险补偿基金为依托,搭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各级政府的金融扶贫合作平台,为扶贫资金提供安全保障。
(三)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贫困地区基层党委政府的联动合作,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进行金融知识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送金融知识下乡”、“金惠工程”等项目,积极开展对贫困地区群众的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当好诚信客户。
五、责任落实 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作为精准脱贫攻坚行动牵头单位,会同青海银监局协调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建立扶贫金融服务档案,深入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贷投放,创新信贷服务方式,继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全面落实主办行制度。青海银监局负责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双基联动”合作贷款。青海证监局负责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贫困地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青海保监局负责创新保险扶贫方式,着力解决贫困人口风险保障问题,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省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局、省农牧厅等相关部门,负责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省级融资开发主体、农牧业政策性担保体系等。省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延伸基础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贫困地区金融投入、降低扶贫融资成本、提高扶贫服务效率,切实满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金融需求。
第二篇:金融扶贫方案
固安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金融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杠杆和支撑作用,切实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根据《河北省金融扶贫指导意见》(冀金办字〔2016〕6号)、《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实施意见》、《河北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廊坊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廊政金办〔2018〕1号)等相关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建立政、银、保、企联动扶贫新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促进和激励金融机构对接、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坚持加大投入与防控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在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信贷力度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贷款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促进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投入持续增长。
(三)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各乡镇、园区要按照“抓点带面、示范引导、逐步实施、统筹推进”的方法,先摸清辖区内建档贫困户贷款需求情况,然后重点选择贷款需求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逐步实施,全面推开。
三、主要举措
(一)确定贷款对象、扶持重点、承办机构
1、贷款对象: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贫困户。各乡镇、园区会同村街、金融机构对建档贫困户贷款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整理出符合贷款对象条件的贫困户。贷款对象由所在乡镇、园区及涉及村街进行认定。
2、扶持重点:支持建档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或者国家鼓励支持的生产经营项目,增加生产性收入。
3、承办机构:县联社、县农行人保财险固安分公司等金融机构。
(二)丰富政银农合作的模式。
1、“政府+银行+保险+贫困户”直接帮扶模式。适用对象主要是有脱贫创业意愿、家庭内有劳动力、无资金支持的单一贫困户。主要做法是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建立小额信贷人身保险保障,增加风险补偿金和完善风险补偿金动态补充机制,对扶贫小额贷款进行财政贴息,为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起到撬动作用。金融机构加大与贫困户沟通协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户脱贫。
2、“政府+实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精准扶贫结对实体经济模式。适用对象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无劳动能力致贫的贫困户,即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主要做法是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帮扶、农户受益”互动共赢格局。在全县范围内选出一批符合产业规划、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扶贫经济组织,参与全县金融产业扶贫。组织动员一批没有能力自主创业的贫困户,与扶贫经济组织结成帮扶对子,贫困户把评级授信获得的小额扶贫贷款投资到结对企业,贫困户在帮扶企业中取得务工收入和每年不低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投资分红,从而实现企业发展,贫困户增收脱贫、银行贷款风险降低、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的多方共赢效果。
(三)建立风险补偿和保险保障机制。
1、用扶贫资金设立担保贷款资金。依据《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实施意见》(冀扶〔2016〕15号),用扶贫资金设立担保贷款资金,建立资金池,促进资金集中投放和统筹使用,通过与金融资本结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资金池”资金存入承办银行,增加银行营业性收入,激发其投放贷款积极性。
2、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工作。保险业金融机构要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机制,落实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信用,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创新精准扶贫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做到信贷管理与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对接,研究制定为扶贫户量身定做的特惠金融产品,简化贷款程序、减少贷款环节、优惠贷款利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服务提供快捷绿色通道。完善落实“两权”抵押管理办法,促使农业资源和农民资产向资金顺利转化,解决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抵质押难的问题。
2、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加快建设惠农金融服务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不断丰富惠农金融服务室功能,建设集自主银行、反假货币工作站、金融消费维权受理站、金融知识宣传站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民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利用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开发支付服务市场,填补其基础金融服务缺项,大力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服务相对缺失的问题。
3、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服务档案,对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信息采集、评级和授信,建立扶持对象“名单式”管理机制。在全县调查筛选需要扶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等,对其进行“名单式”管理,对所筛选的扶持对象建立“一户一册”的扶持台帐。同时注重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运用,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为贫困户提供的五万元以下、三年期内免担保、免抵押、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发挥信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扶贫中的作用。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实施扶贫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科学合理安排贷款贴息资金预算规模,采取基准利率全额贴息或差异化贴息等方式进行。县扶贫办审核后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县财政局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贴息项目予以贴息。所有贴息必须按照中央、省相关政策执行。
2、控制信贷风险。按照《河北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冀扶办联【2015】13号)要求,我县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用于补偿可能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补偿对象为使用扶贫小额信贷产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县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县扶贫办负责编制风险补偿资金投入预算、监督风险补偿资金执行及使用安全、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会同财政局做好风险补偿审核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审核风险补偿金预算编制、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3、实施创业担保贷款。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加强协调联动,在全县进一步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大力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开展。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经办金融机构发放,财政部门给予贴息,突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就业的支持。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参照《河北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银石发〔2017〕69号)执行。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县扶贫办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相关人员具体研究金融扶贫的模式和路径,共同研究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确保金融扶贫资金规范安全运行。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金融办、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卫生局、林业局、国土局、住建局、人民银行、银监办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各乡镇、园区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金融办,定期召开会议,互通信息、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形成政府部门牵头、金融机构全面参与、市场主体整体推进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格局。
(二)明确工作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强化领导职能。金融办统筹规划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推进工作,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扶贫办要加强工作指导,做好扶贫支持对象的规划,监督政策性扶贫资金的合理、规范、有序使用;财政局要做好政策性扶贫资金的按时、足额拨付及监管工作;工信局做好相关担保机构扶贫担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工作;人民银行、银监办要加强各金融机构金融扶贫工作的整体协调和推动,积极协调银行相关产品对接,配合扶贫办做好金融扶贫对象的规划;各金融机构要做好扶贫信贷的营销和贷后管理,强化风险管控,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方案分工制定细化方案,确保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三)严格督查考核。建立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考核目标,重点加大贴息信贷资金的流向和使用监督检查,杜绝信贷资金挪作他用或弄虚作假骗取信贷资金等行为,对于将贴息信贷资金挪作他用或骗贷等行为,除收回信贷及贴息资金外,还要追究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进行表扬、表彰,要将金融精准扶贫信贷考核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开展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宣传培训,努力提高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对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认识,加强对扶贫政策措施、对象用途、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引导贫困户树立诚信意识、信用意识,用诚信、守信规范贫困户的贷款行为,努力营造群众靠金融谋发展、促增收、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五)做好信息反馈。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各相关部门、金融机构要在每月初将各种相关数据信息以及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上报县政府金融办,金融办收集、整理后要加以研究、反馈,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同时,要及时总结和反馈此项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附件:固安县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固安县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李庆辉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
刘兴元
县政府副县长
张秉娟
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
赵军涛
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王国生
县财政局局长 王志良
县审计局局长 段泊蛟
县农业局局长 张志勇
县教育局局长 王卫涛
县工信局局长 岳英华
县卫计局局长 郭
茂
县人社局局长 王雅维
县残联主席 孙东振
县扶贫办主任 刘建坤
县政府金融办主任 高秀存
县人行行长 王爱国
县银监办主任 徐国辉
县农行行长 张增华
县信用联社理事长 岳
娟
人保财险固安分公司经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金融办,办公室主任由刘建坤同志兼任。
第三篇: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区生态扶贫专项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象范围
以有扶贫工作任务的乡镇(街道)为实施范围,加强对全区的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的生态扶贫,并向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区和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倾斜。
二、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扶贫搬迁0.8万贫困人口,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重大生态问题基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经济长足发展,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增长,贫困地区林农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发改局)
加快脆弱地区生态治理步伐,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生物多样 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林(草)果产业。继续抓好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建立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二)加大生态资源利用(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安监环保局、区旅游局、区发改局)
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依托森林及野生植物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植物花卉(彩叶)观赏、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人家,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加强国有林场重要景区(点)水电路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扩大游客规模,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和增加旅游服务收入。鼓励林农积极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引导有序开展林下野生菌和森林蔬菜采摘,推动珍稀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三)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牵头单位:区安监环保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在全区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提高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大力开展“洁净水”行动,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系统。
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生态区,实施新村绿化。加强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加大农产品产地重金属防治力度,开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在贫困乡镇(街道)、贫困村(居)及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养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
(四)推进防灾减灾避灾(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责任单位:区林业局、区农业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发改局)
在生态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结合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搬迁。加大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虫害防治和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进度安排
(一)生态保护建设。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生态实现“由破坏大于治理向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水生态系统失衡得到根本扭转,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1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04万亩、0.1万亩、0.16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8.59平方公里、16平方公里、12.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5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35平方公里、65平方公里、50.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1.5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0.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万亩,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各完成1万亩。到2020年底,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累计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0.5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36.95平方公里,抚育中幼林3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二)生态资源利用。到2017年底,新建森林人家5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10公里,供电和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0.5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50元。到2020年底,新建森林公园1个、森林人家10个,修建和硬化国有林区重要景区(点)公路20公里;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亿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700元。
(三)人居环境改善。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前锋区建成省级生态区,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城区及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华蓥山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广安市国家级生态市规划建设要求,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区验收,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任务。到2020 年底,全区污水入网率、处理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各种有毒有害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点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稳定达标。
(四)防灾减灾避灾。一是避灾移民搬迁。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采取“就近、集中、分散、自主安置”多种方式相结合推进避灾移民搬迁,2015年对48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93户,671人;2016年对39个灾 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120户,488人;2017年对26个灾害点隐患点避险搬迁安置91户,307人。二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强化工程治理。2015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2016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5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4处;2017年实施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项目4个,其中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处、应急排危除险工程3处。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建设。2015-2017年,每年对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同时加强日常隐患巡查工作,动态巡查、重点核查,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撤离;根据隐患排查情况及时编制广安市前锋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和防治预案。对每处隐患点设立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并设立警示标牌。每年开展宣传培训及应急避险演练工作,增强防灾意识。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生态用地,确保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力度。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贫困地区生态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争取将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
(三)强化移民搬迁政策支持。通过调拨、转让或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等方式,解决搬迁贫困户宅基地、口粮田。用好用活国家关于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政策、土地整治政策、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政策等。适当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给予搬迁建房贷款贴息。加大财政投入,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优先安排实施。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自主移民”现象,要科学规范、合理引导、强化服务,研究解决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
(四)切实增加林农生态收入。建立支持林农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机制,鼓励贫困地区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林农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林农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或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旅游企业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扩大普惠制生态建设政策覆盖范围,积极探索一事一议、村民 自建、以奖代补等方式,更好惠及贫困群众民生。
(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研究探索以生态景观评估价值、门票收益、基础设施等作抵押物申请生态旅游专项贷款的政策,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二、三级国家公益林经营利用改革试点,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强度和支持政策。
(六)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加强优良林(果)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困难地区植被恢复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林业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改革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将民营企业、社会业主纳入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安排范围,探索试点研究成果和推广示范先验收后补助制度。
(七)建立完善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区 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生态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五、责任落实
(一)加强对生态扶贫的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扶贫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生态扶贫的目标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区级部门负责将生态扶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协调争取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支持政策,加强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抓好检查指导、监督管理和工作考核,形成运行高效的生态扶贫推进机制。
(三)区政府负责统筹本区域生态扶贫任务,制定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所辖贫困村,并加强指导监管和目标绩效考核工作。
(四)区政府是生态扶贫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负责制定本区域实施方案,将生态扶贫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抓好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篇: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文化扶贫专项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精神,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切实享受X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推进我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按照“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要求,坚持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统筹推进,从2015年起,通过对全市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化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市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措施
(一)支持贫困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没有场地的要重点建好文化广场和文化室,指导已基本建成文化室、文化广场的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完善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督促在建的贫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限期按国家标准竣工。到2020年,完成1419个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在哪里活动,文化广场就建到哪里。
2.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
3.整合贫困村宣传文化、党教、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室,搭建贫困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
(二)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
1.重点保证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落实到位。指导帮助贫困地区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年市、县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2.重点推进贫困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纳入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区域,优先满足贫困村用户的安装需求。
3.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权益。集中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扶贫项目,包括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帮扶等,积极开展面向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展示和科普活动。
(三)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
在每年国家“三区”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 计划中对贫困县予以倾斜。落实贫困村设置政府购买文化室公益岗位不少于1名,贫困村文化室配备至少1名文化管理员。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发展,扩大贫困村受援点,增加贫困村支援帮扶的文化骨干和文化服务项目。
(四)积极争取和筹措文化扶贫资金
以落实国家将要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大力度向上争取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点带面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县和示范单位。在此基础上,支持贫困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从2015年起,每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可复制的示范村,前两年建成示范点100个,后三年全面建成。县、乡两级政府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步推进。
(六)支持贫困地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在推进“客家文化(X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 领导。各地要落实 领导责任,明确文化扶贫工作职责和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级文广新部门要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文化扶贫工作。要制定文化扶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路径,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人员,切实推动扶贫工作落实。
(二)加强沟通协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协作联动和信息通报制度。各级文广新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教育、人社、体育、扶贫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定期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精准扶贫考核内容,对成绩显著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任务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领导责任。
第五篇: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县、乡、村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是指在县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在乡镇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在村级设立金融扶贫服务部,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行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各司其职、三级联动。为积极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新模式,更好发挥金融助推扶贫的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结合我县实际,就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工作目标为指引,有效整合“政、银、担、保、投”等各类资源,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动“信用+信贷”、“支农再贷款+银行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保证保险”、“三权”(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落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全县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快捷、高效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标。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
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分别由扶贫办、金融办、人行的负责同志担任。该中心人员由县扶贫办、金融办、人社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牧局、公安局、法院、人行及各专业金融机构等单
政策;
(2)信息整合:收集、审核、整理村级金融服务部农户信息,建立全乡镇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等工作;
(3)申贷受理:收集整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申请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及时上传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
(4)监督管理:对区域内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进行监督管理,对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安排到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的工作进行督办;
(5)组织落实:配合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良资产清收等工作;
(6)完成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三)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
设主任一名,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成员由驻村工作人员及村组干部组成,每村至少五人以上。
具体职责
(1)政策宣传:收集、整理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攻坚政策,定期不定期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并熟知扶贫政策;
(2)信息整合:采集、整理本村农户基础信息,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3)申贷受理:收集整理农户贷款申请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及时上传乡级金融扶贫服务站;
(4)配合工作:配合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级金融扶贫